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建筑空间的魅力 芦原义信随笔集(《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的美学》背后的故事)

書城自編碼: 342471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作者: [日]芦原义信 著,[日]伊藤增辉 编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239624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4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NT$ 391.0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NT$ 885.0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NT$ 223.0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先跳了再说: 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

售價:NT$ 314.0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抗焦虑饮食(赠实践手册) 》

售價:NT$ 498.0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生活不是掷骰子:理性决策的贝叶斯思维 》

售價:NT$ 386.0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万有引力书系·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起源 》

售價:NT$ 661.0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康熙的红票:全球化中的清朝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34
《 街道的美学(上、下)(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呕心之作!全新中文版经典再现!畅销30余年!) 》
+

NT$ 319
《 东京的美学 》
+

NT$ 648
《 建筑的想象:建筑环境的技术与诗意 》
+

NT$ 554
《 我的意中建筑(村上春树的住宅设计师中村好文,带你探访25座令他一见倾心的建筑) 》
+

NT$ 324
《 妙趣横生的日本建筑学(日本建筑家藤森照信的呕心之作,全新中文版经典再现) 》
+

NT$ 372
《 可持续设计(一看就懂的可持续设计技术) 》
編輯推薦: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1918 —; 2003)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生前历任日本东京大学为首的多所大学教授,并出任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师协会等日本主要建筑行业组织主席,留下大量的建筑作品和理论著作,是集理论研究,建筑教育,设计实践三位于一体的全方位建筑大师,其《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等建筑论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被列为日本建筑专业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对年轻建筑师和高校的建筑师生均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以及探索现代建筑发展的途径。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希望给读者在内容上、分类上以更综合的阅读感受,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

同时,为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芦原义信先生的建筑理论观点全貌和增强本书对当今中国读者的意义,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教
內容簡介: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上卷主要讲述作者对城市、建筑以及建筑空间构成的研究。下卷内容主要是作者通过在日本和海外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讲述其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
關於作者: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工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艺术院院士,文化勋章获得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于1956 年设立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完成了驹泽公园体育馆、索尼大厦、蒙特利尔世博会日本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剧场等建筑作品并多次获奖。

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日本建筑学会主席。主要建筑论著包括《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隐藏的秩序》等。

伊藤增辉,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日本都市设计综研(UDI)代表,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参与中日各类建筑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工作, 尤其专注于老龄社会的养老机制研究和养老项目的咨询与设计。
目錄
上卷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002 部分 城市篇
002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009 城市随想
014 高密度社会的生活
017 绿色与建筑—;—;从领域角度看外部空间
019 城市空间中的雕刻
024 创造之道
026 城市与绿
028 日本城市的魅力与问题
—;—;(日本国立教育会馆)文化功劳者表彰大会纪念演讲
045 城市空间的演出—;—;反射与透过
047 河流与街道
049 开发“;变形虫城市”;的提案
052 为了生存
054 城市的风景—;—;关于街道
058 京都的城市美学
061 建筑的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
071 探索秩序
074 街道的美学
078 城市建设从学校建筑开始
082 今后的东京何去何从
098 第二部分 建筑篇
098 个人生活的充实
100 私密空间
103 室内设计的秘诀
107 坡面庭院
109 五庭之家
113 建筑的内与外
117 创造明日空间的欢欣
122 在“;巨大”;的缝隙中
126 札幌建筑观感
133 生者必灭的教诲与瓷砖
136 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构成与研究:东京大学终演讲
137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44 外部空间的构成原理
158 街道与建筑外观的形象
167 我的经历
170 获得设计项目的好办法
174 国际交流

下 卷 人生体验记

182 第四部分 日本篇
182 建筑师的住宅
185 我的生活—;—;三个小奢侈
192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195 我的阅读方法
197 关于女秘书
201 大城市中的小自然
204 第五部分 海外篇
204 纽约与我—;—;摩天楼
206 享受自然之心
209 意大利的广场(前篇)
214 意大利的广场(后篇)
217 美国的生活与艺术
221 文丘里夫妇
224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

234 第六部分 日本与欧美的理论与设计:东京大学终演讲后的对谈
234 二战后的美国留学
247 在布劳耶事务所的修行
254 日本的传统与国际化
260 建筑的理论与设计
267 诸事回忆
274 建筑与社会的关联
279 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
287 后序—;—;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访谈
內容試閱
前言

芦原义信(1918—;2003)出生在一个始于江户时代的医生世家,倾其一生于建筑师的工作,终年85 岁,除完成了超过300 项以上的建筑设计外,还深入展开了对外部空间与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动。1951 年留
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格罗皮乌斯,并在马赛·;布劳耶的事务所工作。在洋溢着包豪斯的时代潮流思想的大本营中学习了现代建筑,据说他感受为深刻的是从中学到的“;be creative, be original”;,即绝不模仿别人、坚持思考自我的原创设计的思想。回国后,通过建筑作品,为日本导入正统派的现代主义设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设计工作之余,芦原义信不停地对建筑和街道展开思索。通过与提倡对近代城市的批判和回归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菲利普·;希尔、劳伦斯·;哈普林等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人性派的代表人物的交流,芦原义信在留学时便开始意识到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当时,作为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主流,通过整体构思手法来构筑饱含活力的未来城市,将设计思潮引向了重视建筑形式或样式的方向,在日本这一思想的代表是丹下健三。与此相对,芦原义信却倾向于采用局部构思的手法,着眼于内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

通过芦原义信的两部著作,沿《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包括《续街道的美学》)的先后顺序,可以追溯到一位建筑师的思想的进化与展开。在《外部空间设计》(日文初版1975 年,下同)中,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利的进行对比,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理论阐明了由单个建筑到街道的不同构筑原理,提倡通过外部空间构筑建筑群,共同形成有魅力街道的设计理论。《街道的美学》(1979 年)则将外部空间理论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开,面向一般的读者们广泛地论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意识密切相关的街道理论。他指出:二战后,东京的复兴并没有基于确切的理念,而是优先考虑了保护土地所有者的私有权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有魅力的街道,必须重视街道美学的主张。将局部构思,而非整体构思作为今后建筑、城市构成上的优位原理,为了对应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个性化等,提倡重视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街道美学。芦原义信的著作和随笔集的共同点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基于本人的眼见、所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将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与西欧的思想加以对比,来加深对内容的思考。

这次,《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两部著作,以及由原日文版《阁楼上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三本书精选而成的《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得以在中国出版,甚是欣慰。谨此向参与出版工作的相关各位致以厚意。在此,衷心希望众多的读者在阅读芦原义信的著书和随笔中,获得面向未来人性化的建筑和街道的意念,并加深各位对建筑与街道的思考。

建筑师芦原太郎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我的书房搭在阁楼里,是个只有3.64 平方米大小的小空间。说也奇怪,或许是由于实在喜欢的缘故,以至于一进到里面便顿时平心静气,得以埋头工作。眼镜、香烟、稿纸、书籍,什么东西都伸手可及。我觉得小空间不但方便,而且具备有别于狭小空间的价值。

阁楼里的小书房一上街便被喧哗吵闹的音箱、熙攘杂乱的人群、擦身而过的车流等包围,人们宛如其中蠕动的小虫子。席卷城市的巨大能量令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了对抗性的过敏反应。在建筑学的领域,相对于巨大空间,对小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可以看作在城市的巨大化中,人们追求回归人性的表现吧。

小空间,并不一定意味着空间的狭小。像茶室或盆栽等这样的小东西,极力通过“;小”;来积极地展现自我价值,从而在小空间中演绎出大空间所无法达成的那种实在的丰富内涵。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说过,“;诗人总是从小东西中读取大内容”;,其中论及的是小空间的必要性,而非那些狭小或混杂的表象。

那么,小空间代表了怎样的意义呢?它是个人的、静寂的、想象的、如诗般的、人性的。任何一点都与大都市的杂乱、匿名、喧哗、现实、非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阳东升迎来了清晨,万物开始活动;太阳西沉
入夜,万物开始安息。白天人们在大空间中活动,入夜从中解放出来,停驻在静寂的小空间中,或一家人轻松闲聚,或在书房独思。如同外面越冷感觉室内越温暖一样,外面越是喧哗,室内的静寂便越是必要。

西欧不少学者和文人所讲的关于“;住宅”;的内容,多是尽可能地追求“;住宅”;的保护性和隔断性,这或许是由于他们住惯了那些传统石造或砖砌的、带有厚墙的住宅吧。“;住宅”;不仅仅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本质上还是人类安息的场所。纵然狭小,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房间,在其中人们才能享受到完全的个人自由。如同西欧的公寓一样,日本那些林立在郊外的钢筋混凝土住宅群,也开始彰显出二战后全新的城市住宅形象。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这类住宅小区。然而与西欧的公寓相比,在对房间的理解上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日本的住宅楼中,一个个住宅单元犹如钢筋混凝土盒子一样被整齐地分隔开来,虽确保了自家的独立性,其内部却和传统的木造住宅一样,被单薄的隔扇或隔墙分隔为一些狭小的空间,数口之家便聚居其中,令这些空间失去了作为“;小空间”;的本来意义。这里所说的“;小空间”;,是与狭小、混杂相反的,独立而静寂的空间。
在西欧的公寓起居室中,人们还是穿着鞋,穿过厚重的门扉进入自己的房间后才脱鞋。可在日本的住宅小区中,这种脱鞋行为是发生在住宅单元的玄关处。也就是说,一个日本住宅单元整体上相当于西欧的住宅形式中的一个单间,夫妻及已长大成人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其中。

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自十来岁到二十来岁这一阶段是形成人格的重要的时期。而在城市长大的小孩,这一时期便是在这样的住宅形式中度过,没有经历过独立房间这种“;小空间”;的生活,就像成长在没有接触到自然风景的环境中,是很可悲的事情。在美国或欧洲的大学生研讨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年轻人,哪怕只剩自己一人也坚持自我的信念和个性的见解,日本的住宅形式中或许难以孕育出这样的人,对此我实在是担心。

以上所讲述的“;小空间”;,我想是一个反思自我的契机,与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希望独处甚至到遥远未知的国度去旅行等这些一时的念头也有关。人们希望待在“;小空间”;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据说是由于“;胎内回归”;或“;约拿情结”;的关系。无论如何,为了面对明天的艰辛工作,拥有这里所说的“;小空间”;,而不是狭小空间,我想这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1975 年6 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