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百年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

書城自編碼: 339358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建筑设计师
作者: 李菁,贾冬婷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82998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9-08-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6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裙子的文化史:从中世纪至今
《 裙子的文化史:从中世纪至今 》

售價:NT$ 605.0
万物互联算法、方法、技术和观点
《 万物互联算法、方法、技术和观点 》

售價:NT$ 347.0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售價:NT$ 661.0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售價:NT$ 941.0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售價:NT$ 364.0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售價:NT$ 10976.0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NT$ 381.0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NT$ 77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28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个樊锦诗,半部敦煌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 》
+

NT$ 456
《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

NT$ 293
《 梁思成传 》
+

NT$ 904
《 弗兰克·盖里传 》
+

NT$ 384
《 赖特 》
+

NT$ 446
《 梁『随书附赠梁思成手绘建筑图一份』 》
編輯推薦: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些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都被时间证明了永恒性。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重要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
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
超越建筑师身份之外,贝聿铭又是如何见证和参与这一个世纪的历史的?
在贝聿铭所见证的这个世纪之初,东方和西方曾爆发过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热,这场文化的发酵延续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什么,要坚守什么?
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建立一种既包容又自我的视野?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正是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近贝聿铭的原因。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部基于实地采访的贝聿铭传记,改编自《三联生活周刊》贝聿铭主题封面故事。在组稿过程中,两位作者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听它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以图还原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三十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两位作者的记者身份和职业精神让这本书*程度地保持了中立的叙事风格。书中的贝聿铭是个普通人:从学生时代到成人世界,憧憬过未来,怀疑过现实;换过专业,遇到过恩师;选择毕业去向时曾几经犹豫又备受质疑,在看似平顺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大大小小的风波和危机借着阅读贝聿铭反观自己和周遭世界,能给我们,尤其是年轻读者,以实实在在的启迪。
在成书过程中,作者在原刊内容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和改写,尤其是新增了对贝聿铭部分代表性建筑作品的记述,是为了解贝聿铭晚年建筑成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增强了传记作品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本书既是一部贝聿铭的成长传记,又是一部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的编年史传,可供建筑文化爱好者和对贝聿铭感兴趣的读者收藏阅读。
關於作者:
李菁,2001 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现任常务副主编,曾开设《口述》栏目,出版著作有《沙盘上的命运》《往事不寂寞》《活在别人的历史里》《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烟尘》。
贾冬婷,2005 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现任主编助理,长期关注建筑和城市领域报道,出版著作有《谁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记忆》《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理想的居所:建筑大师与他们的自宅》。
目錄
目录

序言 跨越东西方的人 i

第一章 两个世界的源头 001
吴中贝氏童年与故乡少年的新世界
这么多年过去,贝聿铭与苏州的贝氏家族只有一种遥远的精神联系了。贝聿铭本人一直与在苏州的家族成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或许隐藏着复杂的心绪。他曾说:我可能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可能是我。

第二章 登上柯立芝总统号 039
从宾大到麻省投身哈佛哈佛的新思维
贝聿铭并没有对宾大建筑系一见钟情。真正使我认定这不是我要上的学校的契机,是我在楼梯口看到了一幅巨大的素描。素描的内容是西藏的一座喇嘛庙。你知道,那是我的国家,而我当时根本不明白,一个名字叫菲茨杰罗德的什么人如何能描绘出西藏的一座喇嘛庙。那时我想,建筑学肯定是与我所想象的东西大不一样的。

第三章 纽约的新面孔 067
现代梅第奇的寻找初露头角向商业地产进军安定的小家庭
贝那时还没有建过任何东西。然而,我可以从他画的草图判定,他确实才华非凡。向贝聿铭伸出橄榄枝的纽约开发商齐肯多夫回忆道。去为单个的房地产开发商服务在建筑业的既成惯例上是一次突破。那不是人们所认定的当建筑师的途径,但时代在发生变化。贝聿铭看到了这一点,而其他人却没有。

第四章 成为贝聿铭 105
自立门户事业起步从巅峰到低谷从名流到大师大卢浮宫的争议与和解蓬勃的事务所
你为什么要到巴黎来毁掉我们的建筑遗产?不可理喻!委员们把贝聿铭的设计比作一个巨大的破玩意儿。贝聿铭后来回忆道:为我翻译的那位女士很想为我抵挡那些充满羞辱的抨击,委员会当时就想把这个工程置于死地,他们差点就成功了。

第五章 游弋于不同文明之间 181
构筑世外桃源:美秀美术馆与历史的完美对话:德国历史博物馆最后的宣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从1990年起,我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我不再是件难事。去了解认识我所做的才是很大的挑战,我开始研究各种文明。1990年,73岁的贝聿铭从事务所退休,他只接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追求一条商业信息没有那么浓郁的艺术道路。

第六章 重返中国 205
香山饭店:一次超前的实验中银香港:风水漩涡中银北京:续写的家族渊源苏州博物馆:故乡的收梢结语
谷牧邀请贝聿铭在中国留点纪念,一开始的提议是在长安街设计一座高层建筑,贝聿铭谢绝了。他坚持认为,在故宫周边建高层,将是一个错误: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紫禁城

附 录
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仍然会是一名伟大的建筑师
专访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 259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年表 277
內容試閱
序 言
跨越东西方的人

贝聿铭这个名字,似乎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存在。与之相联系的那些建筑物卢浮宫金字塔(1989)、香山饭店(1982)、苏州博物馆(2006)都被时间证明了永恒性,甚至到2012年,还有一座折纸状的圣堂在日本美秀美术馆落成。2019年5月16日,年逾百岁的贝聿铭逝世,但建筑师之名,却因为这些建筑而永存。
某种意义上,建筑与我们面对的一些最重要的问题息息相关权力、荣耀、记忆、身份。一个建筑师是如何通过建筑来回应这些终极问题,并将它们带到永恒的?而超越建筑师身份之外,贝聿铭又是如何见证和参与这一个世纪的历史的?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贝聿铭对东西方文化的跨越。在西方现代性的想象中,世界最基本的秩序表现为两组二元对立:时间秩序上的古代与现代、空间秩序上的东方与西方。作为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精神因子,东西方的二元性也蕴含了人类精神终极结合的张力西方理性的、伦理的、实证的、应用的精神正需要东方倾向于内心生活和直觉思维的精神的补充。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渴望从民族和国家的藩篱之中挣脱出来,去寻求一种更丰富、更包容的世界性视野。因此,如何跨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这道玻璃门,更成为人类命运的重要母题。
纵观东西文化交流史,完成这种跨越的人寥若晨星。这其中,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样本他从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前辈建筑师柯布西耶式的圆形镜框和后面那双神采奕奕的眼睛、永远上扬的嘴角、考究又不至于古板的西装、风度翩翩又有分寸感的态度,都给人一种精妙的平衡感,以至于贝聿铭多年的合作伙伴亨利考伯形容他为文化意义上的男扮女装者。某种意义上,贝聿铭是东方和西方、艺术和商业、阴与阳、新与旧等多重矛盾的统一体。
身为一个华裔美国人,贝聿铭在他的建筑王国里跨文化的成就斐然。1964 年,贝聿铭击败名气比他大得多的路易斯康,被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选为肯尼迪图书馆的建筑师,此后两人成为至交,因为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不但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予世人的印象。1978 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贝聿铭以充满激情的几何结构有力驳斥了现代主义运动已经衰落的论调,1983 年更被加冕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1980 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出人意料地邀请贝聿铭主持卢浮宫扩建工程,他的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了忙一方面,他可以带来新世界的灵感和效率,却不会给人招摇过市的美国人的印象;另一方面,他的中国血统仿佛给他注射了预防针,使他得以抵御法国的排外主义。这个1989年建成的玻璃金字塔在争议声中成为巴黎最新的纪念碑,也给贝聿铭笼罩上一层无往不胜的光环。更具跨越意义的是,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贝聿铭就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被屡屡邀请重返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建成于1982 年的香山饭店、1989 年的香港中银大厦、2001年的北京中银大厦、2006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还有2009年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文化寻根和重建;而建成于1997年的日本美秀美术馆、2008年的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则是在更大跨度上对人类文化精髓的探寻。
贝聿铭对文化的跨越当然不只局限在建筑领域。正如尼采所说,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尽管不愿担任政治角色,但贝聿铭在职业生涯中,却屡次站在历史事件的台前。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的破冰之旅中,在肯尼迪中心的一次招待晚会上,贝聿铭在其中两幕间担任了报幕员;美方还特意安排邓小平在刚建好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发表演讲,该馆的建筑师正是贝聿铭。而在此之前的一年里,邓小平已经两次邀请贝聿铭来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希望他能在紫禁城周围留下美国式的现代化印记,而他最终选择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一座低层饭店,并影响了故宫周边高度限制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在贝聿铭身上并存着两个世界,而他也同时被两个世界所需要。
某种意义上,这出于历史的偶然。如果将贝聿铭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那么,第一个阶段是1917年到1935年,他在中国,而且是一个某种意义上无法再现的传统中国:他出生于1917年的广东,封建帝制刚刚分崩离析,中国正挣扎着要以还在襁褓中摇摇晃晃的现代制度取而代之。贝聿铭的父亲银行家贝祖诒带着全家从广东到香港,再到上海,既是寻找避风港,也是占领桥头堡,要在这个东西方文化的对撞点上寻找一条现代中国路径。相对于半西方城市的上海,相邻的苏州则是传统的中国城市,中学时期的贝聿铭会在每年暑假去苏州的祖父家,学习一整套儒家礼仪。这个阶段直到1935年,贝聿铭去美国求学。两年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成为一个回不去的故乡。第二个阶段在美国,从他1935年去求学,到1978年以个人名义被邀请回国,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他拜在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门下,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地捍卫着现代主义,也借此确立声名。第三个阶段从1979年中美建交、中国改革开放直至他逝世,贝聿铭游走在中美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作为寻根者,也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跨越者。
可以说,贝聿铭经历了东西方两种文化最好的时期,又恰好躲过了它们的灾难期和衰退期,从两个对立又互补的世界中汲取了精华:中国赋予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扎根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感;而另一方面,美国使他能够从过去的历史重荷中解放自己,成为现代主义流派的代言人。
在贝聿铭所见证的这个世纪之初,东方和西方曾爆发过相互交流和碰撞的火柴热,这场文化的发酵延续至今,我们每个人都被卷入其中,不仅要拥抱文化和制度上那些激动人心的转变和多元化,而且要面对传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空前裂变和崩塌。在这个过程中,要抛弃什么,要坚守什么?如何在全球化环境下建立一种既包容又自我的视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我们希望带读者去深入观察贝聿铭的原因。
为了走近贝聿铭,我们在纽约的贝氏事务所拜访了贝聿铭的两个儿子同样是建筑师的贝建中和贝礼中,听他们讲述了作为建筑师和父亲的贝聿铭;见到了贝聿铭的几位前助手、项目参与者和传记作者,还原了他的成名史、他最重要作品的出炉过程;去上海和苏州寻访了贝聿铭和贝氏家族的生活史,并实地探访了贝聿铭晚年在中国的作品,还原了他对中国现代建筑语言的思考和实践;还询问了包括法国前文化部部长雅克朗在内的大卢浮宫项目参与者,解密了贝聿铭这一转折性作品30 年来的争议与和解。
让我们以贝聿铭对自身跨越者身份的描述来进入这本传记:如果你对人类情感的历史那也正是建筑史的本质进行思考,你会注意到,最为硕果累累的想象力的发展,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时发生。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许扎根于彼此非常对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们真的能碰到一起那么,一种出人意料的含义丰富的关系就会出现。由于我生命中的对立面逐渐获得一种互补性,我在这些方面感觉到了发展。与此相比,这些年中我在设计建筑方面取得的进步就不再那么新颖、有用、令人振奋。这好比是播种和收割,季节和情绪的循环,光和洞察力的运动,你种下的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收获,你永远不会搞得很清楚,收获也许是一次性的,也许是重复进行的。你也许会忘记你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它就开花了,而且是由截然不同的环境促成的。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