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書城自編碼: 31352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王庆其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837504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1-01


書度/開本: 大16开

售價:NT$ 227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流风回雪:六朝名士的庙堂与山林(论衡系列) 》

售價:NT$ 381.0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妈妈,我想为自己而活 》

售價:NT$ 325.0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再造大唐:郭子仪评传 》

售價:NT$ 437.0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人性的博弈:为什么做个好人这么难 》

售價:NT$ 381.0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不完美的自我:接纳与放手,让自己活得更有韧性 》

售價:NT$ 330.0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苏菲的世界(漫画版):寻找自我的旅程 》

售價:NT$ 442.0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让改变发生:学校改进视角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叙事 》

售價:NT$ 258.0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麦肯锡原则:成就全球顶级公司的11条经验 (美) 达夫·麦克唐纳 》

售價:NT$ 4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728
《 《黄帝内经》研究十六讲 》
+

NT$ 377
《 黄帝内经(中医教.学经典备课笔记) 》
+

NT$ 353
《 《黄帝内经》二十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
+

NT$ 405
《 《黄帝内经》文化专题研究 》
+

NT$ 228
《 黄帝内经象数理思维模式 》
編輯推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奥的中医学内容,集中体现了古代多学科与医学结合的优秀成果,是当前中医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 本书全面反映了《黄帝内经》近一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索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或趋势。从《内经》的文化、医史文献、语言文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与其他学科关系、《内经》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和专著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勾勒并总结出了内经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全书资料全面,内容宏富,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明显的时代特征,填补了《黄帝内经》研究历史上的空白。
內容簡介:
主要汇集了1922-2011年《黄帝内经》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索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或趋势。从《内经》的文化、医史文献、语言文字、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与其他学科关系、《内经》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和专著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勾勒并总结出了内经学术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全书资料全面,内容宏富,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明显的时代特征,填补了《黄帝内经》研究历史上的空白。相较于其他的内经研究著作,本书一是所研究的时间跨度长,比较好地反映了近百年来《内经》研究成果的精华和不同时代内经研究的特点,特别是对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内经学术的研究成果作为重点研究。二是集全国内经专家共同编写,扬各家所长,使本项目在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方面得到了更好的体现。三是在研究内容上对内经文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面有着重,突破了既往内经研究注重临床、理论、养生等研究的局限,挖掘了《内经》作为中医经典的深层次学术价值。
關於作者:
主编王庆其,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医大师裘沛然学术继承人。国内著名的内经研究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5批师承导师。曾经担任全国内经学会副主任20余年,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编出版社学术著作30余部,其中有关内经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科技著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著作)二等奖;全国中医药本科生统编教材《内经选读》(任主编),获上海市优秀本科教材一等奖,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内经临床医学》(任主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三等奖,获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药科技著作奖等。
目錄
第一篇《内经》文化研究



第一章《内经》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2

第一节《内经》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2

第二节《内经》时代的哲学观念背景5


一、整体观5


二、恒动观8


三、辩证观9

第三节《内经》时代的人文精神背景12


一、人文精神12


二、自然精神14


三、中和精神17
第二章《内经》的文化渊源及价值研究21

第一节《内经》文化内涵探析21


一、文化的含义21


二、中医药文化及《内经》文化的含义25

第二节《内经》文化渊源探究28


一、《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28


二、《内经》文化思想溯源29

第三节《内经》文化价值探讨72


一、为构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文化
基础72


二、直接影响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形成74


三、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启迪中医学术的多学科
发展76


四、适应和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80

第四节《内经》文化思想引发的思考83


一、从医学的特殊性看重视文化的必要性83


二、作为医者需要文化的滋养84


三、中医人需要文化自觉85

第三章《内经》的自然科学成就86

第一节天文学成就86


一、宇宙结构观86


二、天体运行87

第二节历法学成就88


一、授时方法和工具88


二、季节的划分88


三、十月太阳历89


四、太阴历89


五、阴阳合历89


六、五运六气历89


七、九宫八风历90

第三节地理学成就90


一、东南为阳,西北为阴90


二、五方说和九野说91

第四节气象学成就91


一、大气及其运动91


二、气候变化91


三、五运六气的天气预测92

第五节物候学成就93


一、物候周期规律93


二、岁运与物候93


三、决定物候变化的因素94

第六节数学成就94


一、数的基本内涵94


二、《内经》以数学模型建构中医学理论框架94


三、度量生数96

第七节金属冶炼成就96

第八节农学成就97
第四章《内经》和思想研究98

第一节和的涵义99


一、和义考释99


二、和的内涵100

第二节先秦和思想渊源102


一、和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02


二、先秦和思想述略103

第三节《内经》和思想探析114


一、《内经》天道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4


二、《内经》天人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6


三、《内经》人事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8


四、《内经》生命观中的和思想探析119

第四节和思想的评价与反思127


一、和思想的文化价值127


二、和思想的医学价值128


三、和思想的反思130

附:《内经》和思想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与


发展132


一、仲景之和思想及和法研究132


二、仲景后和法的流变135
第五章《内经》思维方法研究139

第一节基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经验思维139


一、经验思维的概念139


二、经验思维与《内经》理论体系的建构140

第二节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整体思维145


一、天人合一观与整体观145


二、天人合一观与方法论146


三、天人合一观与价值观148

第三节着眼于事物关系的关联性思维150


一、关联性思维的产生150


二、关联性思维在《内经》中的应用150

第四节以象为思维元素的象数思维152


一、取象思维153


二、运数思维156

第五节基于基本模式推演的推理方法158


一、《素问三部九候论》模式推理159


二、汉代中医癫病认知模式160


三、《内经》理论建构的异级同构模式推演162

第六节富有特色的辩证思维方法165


一、中和观165


二、常变观165
第二篇《内经》学术
理论研究



第一章《内经》学术体系研究170

第一节关于学术体系的争论170

第二节从方法论研究学术体系的架构171


一、对《内经》学术体系架构的研究171


二、探寻《内经》学术体系的特征172


三、分析《内经》学术体系的发展173
第二章《内经》阴阳理论研究175

第一节阴阳的渊源175

第二节阴阳的含义研究176


一、抽象之阴阳176


二、具体之阴阳177


三、阴阳二气178

第三节阴阳理论的内容研究179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性179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性179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性180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性181


五、阴阳的升降性181


六、阳的主导性182

第四节阴阳理论的应用研究183


一、人体正常生理及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183


二、疾病状态及相关方面的应用研究184


三、养生方面的应用研究186

第五节对《内经》阴阳的评价研究188


一、合理性188


二、局限性188

第六节现代科学关于《内经》阴阳理论的
研究189
第三章《内经》五行理论研究191

第一节五行的渊源191

第二节五行的概念192


一、宏观的概念192


二、具体的概念194

第三节五行理论的内容194


一、五行的性质194


二、事物的五行配属195


三、五行的关系196

第四节五行理论的运用198


一、解释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特点及与
自然界的联系198


二、指导临床诊断、判断疾病的传变和预后199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200


四、概括体质类型200

第五节五行与阴阳的关系201

第六节五行理论的评价研究202
第四章《内经》藏象理论研究205

第一节藏象总论205


一、对《内经》藏象篇章内容的归类和释义205


二、藏象概念的研究206


三、探讨藏象学说的形成206


四、藏象学说范畴的探讨207


五、藏象理论与哲学的关系207


六、藏象理论临床价值研究208


七、藏象理论的多学科研究209

第二节心藏象研究211


一、心主神明211


二、心主血脉214


三、心之开窍218


四、心为汗222


五、心部于表223


六、心合小肠224


七、浊气归心225


八、心为噫225

第三节肺藏象研究227


一、肺主治节227


二、肺朝百脉228


三、肺主皮毛230


四、肺通调水道232


五、肺开窍于鼻234

第四节脾藏象研究237


一、脾生理病理的研究237


二、脾藏象理论的实验研究246

第五节肝藏象研究254


一、肝藏象的理论研究254


二、肝脏理论的实验研究270

第六节肾藏象研究276


一、肾藏象的理论研究276


二、肾脏理论的实验研究288

第七节六腑的研究299


一、魄门亦为五藏使的研究299


二、凡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研究301


三、《内经》三焦的形态和功能的研究304
第五章《内经》精气神理论研究308

第一节先秦典籍对《内经》精气神理论形成的
影响研究308


一、哲学气理论研究308


二、精气学说研究308


三、先秦神义解309

第二节《内经》精气神内涵研究310


一、气的内涵研究310


二、精的内涵研究311


三、神的内涵研究312

第三节《内经》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研究314

第四节《内经》精气神理论的应用研究315
第六章《内经》经络理论研究317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研究317

第二节经络理论的发生学研究318


一、经络理论受古医经的影响318


二、经络理论来源于生活和医疗实践318


三、经络理论受阴阳理论与思维方式的影响318
......
內容試閱
当前读经典,做临床正受到学界重视。但什么是经典与中医学经典?如何学习研究中医经典?这些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思考。笔者认为,中医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晶。文化是沃土,医学是大厦。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医学经典必须从文化和临床两个方面对经典进行解读,这是求本之策。
一、何谓经典与中医学经典
何谓经典?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曰:经者,常也,法也,径也。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典,是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所谓经典就是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奠基性、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如基督教有《圣经》、佛教有《大藏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三经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经典,多少年来是人们行为的准则。直到今天,在振兴中华文化精神的感召下,人们倡导从孔子的《论语》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核心价值理念及为人处世的道理。中医学经典所阐述的是医学的基本原理和诊疗法则,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常规和规范,也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必由门径。
关于中医学的经典,早在《礼记曲礼》中有三世医学之说,将《黄帝针经》《素女脉经》《神农本草经》作为经典。195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班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作为四大经典。20世纪70年代的中医教材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作为四大经典。任应秋先生在《内经十讲》中提出中医学有十大经典,即《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难经》《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王新华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作为四大经典,颇得学界认同。中医界亦有把《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作为中医学四小经典,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启蒙读本。2005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中医经典必读》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名著作为四大经典。其中温病名著收录了叶桂《外感温热篇》、薛雪《湿热病篇》、吴瑭《温病条辨》三本著作的有关内容。笔者认为根据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关于经典的定义,按照中医学术内容,中医学的四大经典应该是《黄帝内经》(中医学理论的经典)、《伤寒论》(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经典)、《金匮要略》(中医治疗内伤病的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医药物学经典)。温病学和温病名著不属于经典著作,前者是学科名称,后者是多本著作的称谓,其著作年代主要在清代,内容可以认为是外感病经典《伤寒论》之后的学术延伸和发展。经典一般是最早的权威之作,学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用《神农本草经》取代温病学和温病名著,说明中医学四大经典的学术体系在汉代(西汉至东汉年间)已臻成熟,学术框架已构建奠定。
二、如何对待中医学经典
历史已经推演至21世纪,也许有人说,现代科学以令人目眩的速度迅猛发展,现在对知识老化的估计是每10年有12的知识归于淘汰。中医学的经典诞生于2000年前,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些老古董呢?
莫斯科大学物理学教授A.N.NATree曾经说过:现在对知识老化的估计是每10年有12的知识归于无,但这种估计实际上只适用于外围的知识,即运用基本原理得来的局部性的东西,作为知识的核心基本原理则是长期起作用的。中医学四大经典所揭示的原理及防治疾病的原则反映或者预示了生命活动的某些科学规律,其学术历经2000余年医学实践的检验,对现代临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自汉代以后,中医学术代有发展,尤其在诸多临床学科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在理论方面历代医哲在中医学经典基础上的各家学说代有建树。这些可以认为是运用基本原理得来的局部性的东西,但就中医学学术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则是长期起作用的无不发端于四大经典。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医学经典可以借鉴经典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及其理念,激活我们的智慧,启发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提高临床疗效的睿智。
近代有哲人对于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有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之说,所谓我注六经就是对经典抱着一种敬畏感,强调恢复经典的原貌和本义。所谓六经注我是在准确理解经典原义的基础上,阐释我对经典的理解和发挥。无独有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说:对古人的东西有两种态度,一是照着讲,二是接着讲。照着讲,实际就是还古人本来面目,重述古人的东西;接着讲,即从古人的东西出发,将古人提出的问题向前推进,开出一个新的局面,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两种说法异曲同工,意思是开始学习经典首先应该理解其本来意义,其后在领会本义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新的建树。前者旨在继承,后者崇尚创新,这是当今我们对待经典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世界卫生组织(WHO)提醒人们对待传统医学应该避免两种错误的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其告诫世人对于传统医学的态度应该避免两种错误的医学史观:一种是妄自尊大的中医超科学论,另一种是妄自菲薄的中医伪科学论。现代学者马伯英说:历史辩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把中医学描绘得尽善尽美、毫无缺陷,与将它说得一无是处,没有多大差别,同样是在扼杀它的生命,无助于中医学的发扬光大。如果我们承认中医学有其内在的科学性,就应该加以挖掘、研究、提炼这种科学性,使它成为世界文化和医学中的一部分,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对待中医学如此,对待中医学经典亦复如此。诚然,2000余年以前的医学经典不可能回答和解决当前医学面临的所有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经典的目的是学习先哲们认识自然、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它可以激活我们的智慧,启发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思路。
三、用文化阐释经典,从经典理解文化
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可谓仁智互见,众说纷纭。《易经贲卦》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文现象,以教化天下。文化就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即以文化人,这是从文化的功能上来说。胡适有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之论,这是从其内涵而言。一般人容易将文化与知识的概念相混淆,的确知识是文化的载体。一般而言,有了知识即有了一定的文化,但文化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经验的标化,是实践中人们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余秋雨)。文化是抽象的,知识是具体的。文化是对社会利益的规范和调整;知识较为实用和利益,知识需要文化的把舵。知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但是知识不等于文化。
文化有什么用?复旦大学钱文忠曾经说过:文化有什么用?我真的不知道,但没有文化什么都没有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没有文化,人就没有精神追求。杨叔子院士指出: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而没有科学的人文也是残缺的人文。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自然科学往往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成果,人文科学也没能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
什么是中医药文化?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医药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生存技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些人想否定中医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否定中华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解读中医学对生命、健康、疾病、生死等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人文精神和医德伦理等。中医学经典是中医药文化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我们要学习、研究、弘扬中医学经典学术,必须结合对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的真谛。所谓用文化阐释医学,从医学理解文化(邱鸿钟)。
哲学家张岱年说: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独特贡献,一是重视自然与人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论。这两种思想恰恰是中医学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和影响下形成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
《中华思想大辞典》说: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中医学禀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因,是专门探讨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合一的字样,但《灵枢岁露论》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中医学整个学术体系之中,而当代医学成就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与《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思想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天人合一观的原始含义是指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是一种内心修养理论。《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思想是建立在人与天地同源气基础之上的,《内经》作者在肯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把人体置于天地人一体的大背景下考察生命活动的规律,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内外相应的大系统,这一思想符合系统论的原则,包含了许多科学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与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论和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有一定的区别。董仲舒认为的天是神学意义的天,即带有人格意志的、创造及主宰宇宙的上帝。天人感应论认为天与人可以交相感应。《内经》中的天已经完全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理念,径指客观世界的本身,而人是自然的产物。所以《内经》说人与天地相应,强调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而天地是不能与人相应的,其基本意义与天人感应论迥然有别。哲学家任继愈说:《内经》中某些有价值的思想,和当时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常是血肉相连的。科学不断丰富和巩固了唯物主义哲学,而唯物主义哲学也经常对科学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关于和的思想,《内经》记载很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阴阳和,故有子。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别论》:阴之所生,和本曰和。《素问五运行大论》: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最难能可贵的是《灵枢本藏》关于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一段描述: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经文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人体气血运行和畅;志意和可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内经》关于健康的理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人体能适应自然环境;心与身的和谐,即生理与心理协调;气与血的和谐,即人体内环境协调。对和谐的认识和追求,肇始于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身,以及人的生命过程与自然过程之间那种内在的统一与和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包括人的生命过程)能够保持和谐状态,就能生生不息,健康也不例外。
和为贵是儒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最高道德标准以及处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内涵有二。①和实生物:《周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认为和是宇宙的根本状态,是阴阳运化的最终归宿。②和而不同: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可以丰富、发展并生成新的东西。和而不同是人类的理性大智慧。
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质,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中华民族和的理念或和谐哲学的实践意义,在于能够化解和匡正人类面对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基本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危机,使其沿着体现和而不同的理性智慧的大道前进。西方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其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是第一位的。若能够被世界所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和祥和。
从文化解读中医经典的意义有三:有助于深刻领会中医学理论的真谛;有助于我们形成中医学思维的方式;有助于提高中医人的文化素质。因此,从文化解读经典,善莫大矣。
四、从临床解析经典,用经典指导临床
中医学经典是先人们临床医疗经验的结晶,离开临床实践就无法解析经典的隐奥,立足临床实践是研读中医学经典的最高境界。1911年梁启超在《学与术》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在《原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已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古人倡导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基,亦是知之成;知源于行而成于行。中医学属于应用学科,离开临床应用谈医学,难免空泛。
《内经》是一部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这已经是中医界的共识。我们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实践发现,《内经》不仅仅是一部讨论中医学理论的著作,而且其本身的内容还汇集了汉代以前丰富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在本书整理、研究、编写的过程中发现,《内经》162篇涉及的病证有500余个,全书直接以病证名为篇的篇章有40余篇,加之其他篇章中涉及的临床医学内容
占整个《内经》内容的二分之一以上。尤其可贵的是,其中的许多学术原理和医疗经验,对今天的临床仍然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例如,《素问咳论》不仅对咳嗽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类、传变规律、治疗原则做了系统的阐述,而且提出了外内合邪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著名论点,对后世解析咳嗽病机、辨治咳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中对咳嗽采取五脏六腑分证的方法,实为后世脏腑辨证之雏形。再如,《素问举痛论》开卷即提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的观点,这不仅揭示了研究世界万物的重要思维方法,而且提示理论研究必须联系临床实践;经文对五藏卒痛的病机做了高度的概括,立痛证虚实辨证之纲要;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对十四种痛证的鉴别诊断问题,这也许是中医学中最早的证候鉴别诊断。还如,《内经》曾经采用人与天地相应及阴阳消长理论对睡眠的生理、失眠等睡眠障碍病证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人体阴阳之气的消长出入是形成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的生理基础。《灵枢口问》说: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同样的记载还可见于《灵枢大惑论》: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人与天地相应理论指导下,《内经》认为人体卫气的运行存在着昼夜循环往复的变化节律,白昼卫气运行于阳经,人体阳气盛于外,人处于醒寤状态;夜间卫气运行于阴经与五脏,阳气潜降,阴气主事,人入寐。如果阴阳之气运行失调可以导致睡眠障碍。《灵枢大惑论》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临床上采取调节阴阳升降治疗睡眠障碍,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疗效。现代睡眠学认为,人的脑部存在着两个系统,一个促进睡眠,另一个促进觉醒,称为睡眠与觉醒系统。如果把前者称为阴,后者称为阳,那么阴阳协调则睡眠觉醒循环正常,阴阳失调则产生睡眠障碍。可见,中西医关于睡眠觉醒节律的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