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意境探微

書城自編碼: 303020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中国]古风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020948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2/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售價:NT$ 559.0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 》

售價:NT$ 818.0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NT$ 386.0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NT$ 335.0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售價:NT$ 381.0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售價:NT$ 924.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NT$ 571.0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1
《 艺味说 》
+

NT$ 274
《 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 》
+

NT$ 281
《 神思:艺术的精灵 》
+

NT$ 223
《 雄浑与沉郁 》
+

NT$ 310
《 正变·通变·新变 》
+

NT$ 274
《 雅论与雅俗之辨 》
編輯推薦: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內容簡介:
《意境探微》是《中国美学范畴丛书》中的一种。作者重新解说古代美学史上的主要意境观点,对意境的内涵和本质等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的阐释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回顾总结了20世纪的意境研究成果,并对21世纪的意境研究发展趋势作了前瞻性的探讨。意境史部分新意迭出,意境论部分精彩纷呈。作者全面介绍和广泛吸纳了百年来的意境研究成果,对每一个问题的探讨,都力争站到新世纪之初的学术前沿和高地上发言。因此,这是百年意境研究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特点的论著。
關於作者:
古风,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延安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部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外审专家,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17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代表作有《意境探微》和《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等。应邀参加第18届(北京)和第19届(波兰)世界美学大会,个人业绩被《文艺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目錄
第一章 20世纪意境研究回眸/1
第一节 进展与收获/1
第二节 困境与出路/19
第二章 多维视野中的意境理论/28
第一节 刘勰为意境理论奠基/28
第二节 王昌龄首创意境范畴/45
第三节 皎然的取境说/53
第四节 司空图的意境形态论/65
第五节 普闻论意句与境句/77
第六节 谢榛论情景之合/84
第七节 陆时雍的情境创造论/88
第八节 王夫之论情景交融/91
第九节 梁启超的新意境说/99
第十节 王国维的境界说/106
第十一节 结语:历史语境中的意境理论/126
第三章 意境内涵的多层阐释/130
第一节 意境的泛化和净化/131
第二节 意境内涵的符号学阐释/140
第三节 意境内涵的诗学阐释/188
第四节 意境内涵的美学阐释/214
第五节 意境内涵的文化学阐释/228
第六节 结语:文化语境中的意境内涵/247
第四章 意境本质的多向探寻/254
第一节 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意境本质/254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转换的意境本质/272
第四节 中国与西方对话的意境本质/297
第五节 结语:审美语境中的意境精神/310
第五章 走向新世纪的意境研究/316
第一节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316
第二节 意境理论的世界化/323
第三节 21世纪意境研究的基本走向/336
后 记/347
內容試閱
第一章20世纪意境研究回眸

20世纪的意境研究是从王国维开始的。他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人间词话》,拉开了20世纪意境研究的序幕。但是,目前学术界一般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划入近代史之中。因此,我们回眸20世纪的意境研究,实际上只是指现代这一段,即从19192000年之间80多年来的意境研究。

第一节 进展与收获
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是一个最有生命力和现代化了的重要范畴。因此,在现代的古代文论和美学范畴研究中,对于意境的研究最多,最热闹,也最有成效。8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直处于急风骤雨的变革之中。所以,意境研究的发展也与时代同步前进。现从三个方面,述评如下。
一、现代意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背景
现代意境研究,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现代意境研究便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具体地说,从研究者的观念、方法到规模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定和制约。
1.文艺美学轴心的调节与反调节
从上古至近古,我国文艺美学的轴心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于是在这个轴心上便形成了意境范畴和理论。这是由史前而来便形成的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模式。历代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民族冲突和此起彼伏的战争,都没有打碎这种传统的文化轴心,也没有改变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模式。自近代以来,随着国人的逐步觉醒,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继输入。即使如此,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文化的轴心。所以,尽管梁启超等人主张新意境说,而影响并不很大。
然而,到现代情形却不同了。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还有人主张诗人在自然中活动。因为这时文化的轴心依然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如宗白华先生说: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范本。所以,在自然中的活动是养成诗人人格的前提。康白情先生同意这种看法,并说:那么自然又不仅是催诗的妙药,并且是诗料底制造厂了。但是,这种情形后来就不多见了。
因为,从20年代到建国前的30多年中,战火连年不断,特别是抗日战争,关乎到中华民族的存亡,凡是有血性的中华儿女都投入到战争中去了,当然文艺家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文化轴心,便由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转换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战时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人赏花吟月的悠闲心态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占据他们心理世界的风花雪月,逐渐被社会人事所替代。如30年代,文艺界人士对新月派诗人和林语堂、周作人小品文的吟花玩月的唯美主义倾向的批评,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特别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从内部决定了文化轴心的转换和文艺美学轴心的调节。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一个明确的标志。他认为,在五四以来的文化战线上,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以工农兵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生活,是革命文艺的惟一的源泉,因此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这是传统审美文化轴心转换的根本标志。何其芳先生进一步说,诗的源泉,不是个人的哀乐,不是自然的美景,而是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其斗争。
由此可见,这时审美文化的轴心已转换为人与人人民大众的审美关系。构成艺术意境的两个方面即意与境都发生了变化。意由诗人之情变为人民之情,境由风花雪月变为人民之事。文艺的情感内涵及其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近代改良派诗人所向往的新意境终于出
现了。这种情形在20年代中后期就初露端倪。从闻一多先生收编的《现代诗钞》中就可看出,诗境已变化为人或人造物,诸如理发匠、水手、老兵、女人,或者为汽车、火车、大木船、伞、烟囱、刺刀等。其中田间先生的诗境便是战时文化的审美反映,如《人民底舞》,棒子、刀子、枪机、锄头成为反复出现的情感意象。现代散文也是如此,即使写到了风花雪月,也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这种情形从延安时期以后,在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文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这期间文艺美学轴心的反调节也是存在的,诸如新月派的诗歌和林语堂式的小品文等。不过,调节是主流,反调节是支流;调节是现代的开端,而反调节则是传统的延续。
2.外国文艺美学的大量输入和中国现代文艺美学的西化现象
这是促使传统文艺美学轴心转换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意境研究所遇到的主要挑战。这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从1919年至1949年为第一个时期,这时期共出版西方美学和文艺学译著66部,其中从日语移译24部,从俄语移译18部。这是西方诸国如古希腊、古罗马、德、意、英、法文艺美学的输入期。在国内美学界迅速接受西方文艺学和美学影响的同时,这时期共出版了文艺学和美学论著73部。在这些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康德、黑格尔、费希纳、鲍桑葵、格罗塞、丹纳、王尔德、克罗齐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广泛影响。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是如此。广大作家、艺术家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外国文艺作品数量一定可观和文艺学、美学译著,加之受国内美学界同人西化式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推波助澜的理论导向,几乎可以说没有人不受西化的影响,就连国学渊博的胡适、鲁迅、闻一多和郭沫若等人也是如此。这是时代的潮流。正如梁实秋先生说的: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传统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意境已不复存在了,意境研究也受到了冷落。
从1950年至1970年为第二个时期,共出版外国文艺学和美学译著63部,其中从苏联移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就有38部。这是以苏联为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影响中国的时期。
从1978年至2000年为第三个时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出现了近百年来的第三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西化思潮。文艺美学研究领域,更是百花盛开,热闹非凡。一时间,学界引用西方成为风气。西人语录成为学识、品牌和身价的象征。谁引用了一条最权威的、别人未见的西人语录,便自以为握有灵蛇之珠,也仿佛有了学识和光彩。当然,靠西人而成名者,也大有人在。这个时期出版的西方文艺学和美学译著之多,难以统计。这是西方现代美学和文艺学影响中国的时期。
总之,西方文艺学和美学通过这样三次大规模地输入,加之数量更多的西方文艺作品的输入,都程度不同地影响和同化着中国现代学人的观念和思想。从这三个时期所出版的国人编著的文艺学和美学论著中,便可以看到这种西化现象的广泛存在。在文艺创作方面也是如此。这也是时代的潮流。于是,意境在现代文艺作品里便由中心跌人边缘,而且逐渐地淡化了,远去了。同样,在中国现代文艺学和美学中,从观点、范畴到理论,也几乎全部是搬用西方的。意境不仅失去了存在的话语环境,也失去了其辉煌的中心话语地位。
3.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复归
中国现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大量西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和美学的丢失。彻底丢失传统,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是因为,每个中国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传统的血液,每个中国人的心灵里也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丢失传统就等于丢失自己,否定传统就是自我否定。因此,现代中国人每在历史的转型时期,都要对传统文化表示怀疑甚至批判,但从不丢弃传统。形势一旦稳定就又要恢复传统,重建传统。五四前后、文革前后和新时期前后都是如此。否定传统之糟粕,弘扬传统之精华;有勇气批判传统,也有勇气重建传统,这便是现代中国人的特点。所以,80多年来,全盘西化的观点一直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这是意境研究在现代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意境研究在现代虽然遇到了来自西方的三次挑战,但并不是没有机遇。在20~30年代,当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来之时,仍有人坚持研究意境;在50~60年代,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于民族性的提倡,使意境研究得到了发展的机遇。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讨论的深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随着民族特色的讨论和实践,逐步掀起了意境研究的高潮。
现代意境研究就是在以上所述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文化背景下开展的。值得指出的是,现代意境研究并不是遗世独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紧跟着现代中国文化的步伐前进的。因而现代意境研究不仅有一个纷纭复杂的现代文化背景,而且也深深地打上了现代文化的烙印。比如在下文将要展开的论述中,就会看到80年代以来的方法论热、美学热、文化热、比较文学热等文化现象,对于意境研究的直接影响。因此,只有透过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观照现代意境研究,才是全面的、科学的。
二、现代意境研究的发展概况
80多年来,意境研究沐浴着现代文化的风风雨雨,虽步履艰难,但却一直进行着、发展着。下文将现代意境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并加以述评。
1.现代意境研究的转型时期19191950
所谓转型,是指在以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大文化背景下,意境研究的观念、方法和语言操作的转型。但有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对新意境的理论探求。这个时期的初期,由于处在新旧转型的阵痛之中,中、后期又由于战时形态文化的影响,意境研究呈现出戛戛其难的状况。这一时期约有32位学者,发表了33篇论文。从研究的问题看,涉及到意境的内涵、意境与禅机的关系、王国维的境界说,以及诗、文、绘画中的意境等问题,基本上奠定了现代意境研究的基础。
胡适先生从1919年10月发表《谈新诗》开始,就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将新意境作为一条文学批评的标准来使用。特别是在1926年9月著述的《词选》中,使用意境术语多达几十处。诸如苏轼的词往往有新意境,李煜还替后代的词人开一个新的意境,等等。尽管有人对胡适是否在传统意义上使用意境术语表示怀疑,但他毕竟是现代意境批评的第一人。
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研究也是较早的。他在1920年2月发表的《新诗略谈》一文中,除对意境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外,并将意境看做诗的本质,要求新诗的创造,主要是表写天真的诗意与天真的诗境。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影响较大。他的朋友康白情先生在同年3月发表的《新诗底我见》一文中,支持这种观点,并在发挥宗白华先生的情绪的意境的基础上,又提出想象的意境。这就是他著名的两种意境说。他认为,情绪是主观的,而引起或寄托情绪的是客观的,主客观的统一便是情绪的意境;而有些诗则主要是靠想象去构成一个新意境,构成一个诗的世界,这便是想象的意境。这两种意境在多数情况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不好分。这是对王国维意境类型说的新发展。后来,宗白华先生又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一文。这篇文章内容丰厚,论述了意境的本质、意义和种类;谈到了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的关系,以及意境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特别是结合佛禅和庄道哲学,论述了中国艺术意境的结构特点,即讲究深度、高度和阔度,尤其是对空灵飘逸的灵境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论述。此文视点之高迈,内涵之丰富,见解之精辟,是学界公认的。总之,这是一篇为现代意境研究奠基的力作,它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着。
还值得一提的是赵万里先生的《王静安先生年谱》。他在按语中提出四个问题:1《人间词甲稿序》与《乙稿序》,均为先生自撰,而假名于樊君者。2说:先生之论词,独标出意境二字,此旨于前此所撰《文学小言》及《人间词甲乙稿》序中已言之。至是始畅发其旨,得六十四则,成词话一卷。指出在王氏那里,境界与意境是一回事。3出《人间词话》的著述时间及与《文学小言》、两序的关系问题。4氏不仅以意境论词,并且是意境论的亲身实践者。他的词意境之高超,三百年间少有人能比。由于赵先生是王国维的门人,又是《人间词话》原稿的保存者和整理者。所以,他的观点很有权威性,在两序的著作权、《人间词话》的著述时间和意境与境界的关系等问题上的观点,均成为不刊之论,对于《人间词话》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到30年代,谈论意境的人渐多了起来。舒舍予先生1930~1934年在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时编写的《文学概论讲义》,第一次将传统文学理论与西方文学理论熔为一炉,其中将司空图、严羽、王夫之等人关于意境的观点引入现代文学理论之中,并不止一次地使用了方回的心境说,还对古典诗词过分追求境界而缺乏情感的现象予以批评。这在意境美学的研究中开了一个先例。1935年,许文雨先生也在《文论讲疏》中以大量的篇幅讲疏《人间词话》,多发挥王氏的意境说,后南京正中书局出了单行本。朱光潜先生在1934年发表了《诗的隐与显》一文,对王氏的意境说多有不同见解,还提出了同物之境和超物之境的新看法。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1934~1935年间文坛对于小品文的讨论中,钱杏邨、洪为法、许钦文和郁达夫等人都对小品文的意境进行了评论,其中也有引用古人观点的。另外,张其春《中西意境之巧合》1937一文,是较早用中西比较的方法研究意境的;刘佩韦《诗境与禅机》1940一文,也是较早从佛学角度研究意境的。还有朱自清、艾青、周振甫、任访秋等人也对意境有所谈论。
40年代,谈论意境的人不多,除了前文提到的宗白华先生之外,还有罗庸、刘永济、伍蠡甫和钱钟书诸位先生的意境研究比较重要。
罗庸先生在解放前的学术界知名度颇高。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授期间,曾写过一组广播演讲稿,其中有一篇谈论意境的文章是《诗的境界》。这组文章收入《鸭池十讲》一书,1943年曾由昆明开明书店印行出版。他认为,境界就是意象构成的一组联系,是一切艺术生命的核心。诗境有不同的类型:物境最低,无意味之可言;略高一筹的是事境;比事境再高一筹的是情境;驾于情境之上,而求超出,便是理境;最后是无言之境。总之,诗的境界,下不落于单纯的事境,上不及于单纯的理境,其本身必需是情景不二的中和。而一切物态,事相,都必需透过感情而为表现;一切理境,亦必需不脱离感情,所以感情是文学的根本。情景交融,便是最高之境,再加以寄托深远,便是诗境的极则了。这段文字通古变今,笼络百家,又自出心手,成一己之言。在现代意境研究中,这是一段至今令人难忘的精见妙论。
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执教期间所著的《词论》中,广泛地引用了况周颐、王国维等人关于意境的言论,并作了精彩的发挥。他认为,文艺之事,析之有三端焉:一者,人情;二者,物象;三者,文词。三者之相资,若形、神焉,不可须臾离也。故偏举之,则或称意境,或称词境;统举之,则浑日境界而已。他是努力从文艺美学的高度,解决意境与境界的关系问题。又认为,一切文艺,其意境超妙者,皆当用以涵养吾之性情也,指出了艺术意境的审美作用。他还发挥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说,即从创作主体的年龄、学力、见识和创作的角度,论述了文家造诣三境。比王氏的说法更明确了。这个时期的学者还注意到绘画意境的研究。卓有成绩者,当推伍蠡甫先生。他的《论中国绘画的意境》和《再论中国绘画的意境》两文,皆收入《谈艺录》1947一书中。在当时,这是较早研究绘画意境的论文。随后,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1948一文中,以南宗禅的简约之风,论南宗画的简约意境。在同年出版的《谈艺录》中,他更是大谈禅境与诗境的关系。这似乎是钱先生研究意境的一种风格。此外,还有许君远的《论意境》1943、叶鼎彝的《广境界论》1946、叶竞耕的《释象外》1947和曾觉民的《论神境》1948等,也值得一提。
2.现代意境研究相对停滞的时期1951~1977
所谓停滞,有三层意思:一是在这个时期的初期,有五六年时间意境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李泽厚先生谈到这种现象时说:意境是中国美学根据艺术创作的实践所总结地提出的重要范畴,它也仍然是我们今日美学中的基本范畴。可惜对这一问题我们一向就研究得极为不够。这几年来就似乎根本没有看到过研究分析这一问题的任何文章。二是在这个时期的后期,即从1966年至1977年的12年时间里,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和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的影响,意境研究处于空白状态,在现代意境研究史上形成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三是在这个时期的26年中,共有47人发表了意境研究论文51篇,每位研究者也只是发表l篇次,年平均发表不到两篇。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并没有发展多少,几近于停滞状态。当然,这只是一个量的分析。从质的分析看,也是如此。这一个时期的意境研究质量,与上一个时期相比,在有些地方前进了,在有些方面却倒退了,总的来看处于停滞状态。和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这个时期的意境研究的总体特点是,马列化与左倾化并存。先看马列化的意境研究。马列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科学文化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是意境研究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时期,唯物辩证法也就成为意境研究的主要方法,因此,这个时期的意境研究便具有马列化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李泽厚先生是这个时期较早地发表意境研究论文的美学家,也是马列化意境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意境杂谈》1957一文,就是运用马列主义唯物反映论观点来研究意境的力作。他认为,意境包括境和意两个方面,即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意境是在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引文着重点为原作者所加,下同。所谓情景的交融等等,就都还是为了更深入地本质地反映生活的真实。他由此出发批评了朱光潜先生,指出其错误在于否认艺术的意境只能是生活境界的反映。还有他明确地将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并用西方文论的形象和典型理论来阐释意境。这些在当时的学界来看,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如果引用他的学生赵士林的话说,就是:今天看来,他对意境的分析,似还有过分强调反映的痕迹,而对表现的论说似嫌不足。吴奔星先生的《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1963一文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他运用马列文论的基本原理来评价王国维的境界说。认为,境界的涵意是和以形象反映现实的艺术规律相通的;人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是诗人与现实的关系;所谓造境和写境,即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因此,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可以说初步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地,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这些看法虽然显得有些生硬,但却体现了作者运用马列文论的基本原理来研究意境的良苦努力。
再看左倾化的意境研究。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政治热情极度高昂,特别是在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中,造就了一代人的大批判情结式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果导致了左倾思潮在学术界的长期泛滥,也就出现了左倾化的意境研究。具体说,就是主要集中在对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判上。有些文章所表现出的急躁的左倾化情绪和失误,并不仅仅是属于作者个人的,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因为当时很少有人能不这样做。
陈咏先生似乎是个例外。他在《略谈境界说》1957一文中,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国维的境界说,显得十分可贵。他认为,王国维所谓的境界,是鲜明的形象、真切的感情和艺术的气氛的统一,也是客观现实与主观理想的统一。在马列主义传人中国之前,王国维对意境能作如此理解,总是为当时人所不能企及的。在这个时期的意境研究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指出,就是先后有许多报刊对意境展开了集中的讨论。诸如,在50年代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栏里,李泽厚、陈咏、叶秀山和徐翰逢等人发表文章,对意境问题展开了讨论。进入60年代后,报刊上对意境的讨论显得更加热烈。《文汇报》发表了吴彰垒、钱仲联、周振甫、吴调公、叶朗的文章,讨论意境问题;《黑龙江日报》连续发表了问轩的3篇讨论意境论文;《江海学刊》发表了吴调公、吴奔星、端木思敏的意境研究论文;《山花》发表了李德明、陈小平、小高的论文,就诗的意境与含蓄问题展开了讨论,等等。
总之,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意境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王国维的境界说批判和讨论是个热点。从50年代开始对王氏境界说批判以来,到六七十年代仍是一大话题。总的来看左倾主义思潮在降温,学术研究的气氛在升温,因而讨论问题较前期普遍地深入了。如叶朗先生将王国维的境界说,同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稹的神韵说和叶燮的境界说进行了比较。认为,王国维受严、王二氏片面地强调文艺创造的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也片面地强调文艺的特性,完全忽略了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比叶燮大大退了一步。还有汤大民先生的《王国维境界说试探》1962一文,涉及到这场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做是关于这场讨论的一篇总结性的好文章,因而显得难能可贵。另外一些学者,如吴奔星、钱仲联、周振甫、端木思敏、曾敏之等,则几乎是用纯粹的学术眼光来研究王国维的境界说,所以更值得我们注意。其中吴奔星先生的《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境界论》1963和周振甫先生的《〈人间词话〉初探》1962,是两篇很重要的文章。周振甫先生将王国维的境界说与浙派、常州派、《人间词乙稿序》和叔本华的美学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王氏纠正了浙派词和常州派词的流弊;《词话》与《乙稿序》的意境观点有三点不同,但都是王氏的见解,只不过有所修改罢了;王氏突破了叔本华的美学观点。这些看法是很深刻的。
二是能够结合当时的文艺创作实际来研究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核心范畴,它能否走向现代,为现代的文艺实践服务?这是现代意境研究必然要探讨的问题。如傅庚生的《诗词的意境》、程之的《关于意境》和方浦的《意境的追求》等,对此都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3.现代意境研究的发展时期19782000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创造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于是,学术文化从政治的战车上被松绑下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独立品格;也恢复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性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其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正是在这样一种祥和、宽松和民主的社会文化气氛中,意境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据我的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约有1452位学者,发表了1543篇意境研究论文;平均每年约有69位学者投入意境研究,发表73篇论文。在这支庞大的学者队伍中,有的学者从50年代就开始研究意境,也有从60年代开始研究的,但更多的学者是从8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的。由此可见,这是一支由老、中、青三代学者所组成的实力雄厚的学术群体。正是他们创造了持续长达20多年意境研究的空前繁荣景象。在20世纪的学术史上,这是一股罕见的意境热,也是现代意境研究全方位发展的黄金时期。所谓全方位发展的特点是,多元的课题取向、多角度的学科视野和多方法的研究操作方式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境史研究。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现代意境研究中,形成了一个王国维圈。由于王国维对于意境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成为意境研究绕不开的一座大山。只要一提意境,就是王国维的境界说;或者一提王国维,就想到意境,似乎意境史是从王国维开始的。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意境史的研究。进入80年代以来,学界同人努力从王国维圈中走出来,探源寻流,将意境的源头找到王昌龄那儿,找到老庄和《周易》那儿,开始了意境史研究。较早发表的论文是蓝华增的《古代诗论意境说源流刍议》1982,接着便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的论著,诸如潘世秀、叶朗、曾祖荫、刘九洲等人的有关论著。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意境的历史轮廓已基本清晰,这是由一组文章的描述所构成的。如胡晓明的《中国前意境思想的逻辑发展》、章楚藩的《意境史话》、冯契的《中国近代美学关于意境理论的探讨》、马正平的《五十年来意境研究述评》、张毅的《建国以来意境研究述评》和古风的《现代意境研究述评》。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意境史上的各家学说进行了研究,诸如庄子、刘勰、皎然、权德舆、刘禹锡、司空图、朱熹、严羽、姜夔、谢榛、王夫之、方东树、林纾、闻一多、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钱钟书等人的意境论,将意境史的研究引向了深入。
2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意境。这个时期意境研究的学科视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开阔,有从哲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李林的《诗词意境的哲学思考》;有从美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张少康的《论意境的美学特征》;有从佛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蒋述卓的《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有从文化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李悟的《试论意境范畴形成的文化背景》;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陈洪的《意境艺术中的心理场现象》;还有从教育学角度研究意境的,如腾碧城的《谈诗歌的意境教学》,等等。人们在不同的学科视野里,对意境研究进行了新的开拓。
3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意境。从80年代初期以来掀起的方法论热,也波及到了意境研究领域。这是对传统治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是学术观念的深层转换。先是一些青年学者竞相尝试,接着一些中老年学者也都赶了上来,为现代意境研究开了新局。这时期,由于受比较文学热的影响,所以用比较方法研究意境的较多,发表论文20多篇。或将意境与意象比较,如陈宁的《西方意象与中国意境之比较》;或从中西文化和美学的角度比较,如毛宣国的《境界说与中西文化和美学》;或从中外诗歌比较,如吴伏生的《中英自然诗的意象结构》;而大多则是将意境与典型比较,如曹顺庆的《意境说与典型论产生原因比较》,周来祥的《东方的艺术意境与西方的艺术典型》等。此外,有用系统论方法的,如鲁文忠的《中国古代意境系统论》和陈良运的《王国维境界说之系统观》;有用符号学方法的,如古风的《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和刘庆璋的《文艺符号论与境界说》;也有用模糊数学方法的,如刘若复的《境界说与模糊性》,等等。这是现代意境研究中的新现象。
4文学艺术意境研究。这个时期,文艺界和美学界人士联袂对文艺作品中的意境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共约有751篇论文。他们结合作品,或赏析,或评论,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对文学艺术的意境进行了有声有色的研究。在文学意境方面,除了传统的诗、词、散文意境的研究课题外,还深入到小说、报告文学、童话和民间文学等领域。诸如,陈尚仁的《论李士非报告文学的意境创造》,李晓湘的《叶圣陶前期童话意境初探》,刘亚湖的《浅谈民歌的意境美》。在艺术意境方面,除了传统的书、画、音乐、戏曲意境的研究课题外,还涉及到舞蹈、影视、摄影、工艺、园林和盆景等领域。诸如,叶林的《舞蹈意境初探》,郭踪的《电影的意境美》,吴正纲的《摄影艺术的意境》,桑任新的《瓷雕的意境风格题材》,金学智的《园林审美意境的整体生成》和潘传瑞的《盆景的意境与自然美特征》,等等。这是现代意境研究充分发展的表现。
5术语新用。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意境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术语,在近年来的意境批评和研究中重新使用,诸如境境界意境物境情境境象意象情景心境幻境奇境象外诗境文境画境等。王昌龄的三境说,在古代只有意境影响大,其它二境连古人都不大挂齿。近年来,人们对于王氏的三境说重新观照和研究。如范宁认为,境界本有三种:物境,情境,意境。意境只是境界的一种而已。还有王洪的《意境:物境,情境》,陈良运的《论意境的另一种情境》,也表现出了相类似的思想倾向。彭会资先生主编的《中国文论大辞典》1990,对历史上的意境研究和术语资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其中构象说收43个辞条,有6个术语:情景说收65个辞条,有10个术语;境界说收47个辞条,有24个术语。就是说,共有40个意境术语被现代学者作了重新阐释。
三、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
学科建构,是现代意境研究的最终目标。30年代,舒舍予先生将意境范畴引入《文学概论讲义》之中。4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专列一章谈诗的境界问题。这些是最早将意境研究引向学科建构所作的努力。进入80年代以来,一方面意境研究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一方面意境研究成果及时地建构在各类文艺学和美学著作中,最终形成了意境学科。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形:1意境被建构在当代文艺理论的体系中,如黄世瑜的《文学理论新编》和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等;2意境被建构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体系中,如陈良运的《中国诗学体系论》和祁志祥的《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等;3意境被建构在当代美学理论的体系中,如丁枫、张锡坤的《美学导论》和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等;4意境被建构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体系中,如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和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等;5意境被建构在部门美学理论的体系中,如肖驰的《中国诗歌美学》、金学智的《中国园林美学》和胡经之的《文艺美学》等。
在现代意境研究中,最大的收获,则是意境学科自身的建构。近百年来,经过前80年的研究积累,到后20年则使研究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即由个别的、一般的研究进入到全面的、系统的研究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有关意境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整理。这是意境研究和学科建构的基础。胡经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美学丛编》1988、贾文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类编》1988和《中国近代文论类编》1991中,都收集了历代大量的意境资料。到陈谦豫等先生编的《意境典型比兴编》1994一书出来,则更凸现了意境资料专辑的性质。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选择意境资料,并编辑成书,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这些先生发扬予任其劳而使人受其逸,予居其难而使人乐其易清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自序》语的学术精神,所做的工作为广大意境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其次,关于意境研究论文的选编。80年代中期,学界出版了两本意境研究论文集,一本是蓝华增先生的《说意境》1984。这是他多年来研究意境的成果汇编,也是现代意境研究的第一本论集。正是由于这本书,使他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有影响的意境研究者。另一本是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辑的《意境纵横探》1986,共收入14位作者的15篇论文,另附录一篇建国以来意境研究重要论文目录。这个论文集几乎涉及意境研究的主要领域,基本上代表了80年代初期的研究水平。这两本论文集对80年代后期的意境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次,意境研究专著的出版。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出版了6部意境研究专著,分别是刘九洲先生的《艺术意境概论》1987、林衡勋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论》1993、蒲震元先生的《中国艺术意境论》1995、夏昭炎先生的《意境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范畴研究》1995、蓝华增先生的《意境论》1996和薛富兴先生的《东方神韵意境论》2000。刘著是现代意境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开辟山林,功不可没。此书前9章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学界谈论较多的。著者将其疏理、建构成一部专著的框架,当然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该书的创见在于后4章,即分别论述了意境与虚静移情通感和灵感等问题,在意境的心理学分析方面有所建树。林著重在历史研究,其第二编的5章内容,实际上是一部意境史专著。同时,作者从中国语言文字角度研究意境,精见间出,富有新意。蒲著对意境的研究有两大贡献:一是结合艺术实践与审美,对意境的历史形态作了独到的分析。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了原始形态的意境一说,将意境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原始艺术领域,论述了原始彩陶、岩画上所表现的原始意境,并十分敏锐地指出了人与生物混形和人与自然接合的现象。这种看法不仅是敏锐的,而且在现代意境研究中是第一次。二是对意境深层结构中气之审美层次和道之认同境层的内涵、特征,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这是该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夏著虽没有超出人们的研究范围,却做到了材料丰富,见从己出,也是一部内容实在的好书。蓝著有理论研究,有意境史研究,有专著研究等,广涉意境研究的各个领域,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意境研究的成果。在该书中,他对艾青和朱光潜两种意境观的比较,以及用意境理论分析当代藏族诗人饶阶巴桑的诗歌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意境的现代转换具有示范性的学术价值。薛著的作者较为年轻。该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名师指导写成的。虽然所论及的都是现代意境研究中的基本话题,但却作了新的探索。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视角,把意境范畴置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的网络结构中,予以层层分析,故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也时有精当的论说片断;二是结合诗歌、书法、绘画和小说的中国古典艺术史,研究作为古典主义的艺术审美理想的意境的生成和实现史。这是一部富有思想的书。
总之,以上六位学者对于意境学科的建构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这些论著的出版表明,意境研究作为一个专门之学,已经基本成熟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