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黄帝内经:灵枢篇

書城自編碼: 302999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醫學中医
作者: 邢汝雯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25157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7-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1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NT$ 498.0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NT$ 386.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4
《 中国文化经典阅读教程 》
+

NT$ 247
《 出经入史——从《春秋》到《史记》 》
+

NT$ 510
《 百病中药外治大全 》
+

NT$ 741
《 本草纲目(中医养生治病的知识根基) 》
編輯推薦:
中国人必备的中医学巨著。
◎ 是我国现存zui早的医学文献典籍,系统地讲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诠释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 名符其实的中医学之祖,各个中医流派以及传世名医,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不仅限于医学,它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 阐释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确立了天人合一
的哲学。
◎ 阐释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理念,分析出人类寿命长短因果关系。
內容簡介: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關於作者:
邢汝雯,汉族,祖籍河北青县,中医主任医师、中医教授、中医消积水专家,系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教育家、国家名医邢锡波教授之女,自幼随父诵咏医学典籍。1951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侍诊父亲左右,其间专攻肿瘤、肝病、积水症的研究与治疗,深得其父岐黄之三味。
邢汝雯从医50余年,致力于中医中药治疗积水症的临床观察与病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利水灵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全国数万名患者解除了痛苦,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肿瘤和积水患者的守护神。
邢汝雯将父亲生前医案结合自己的行医体会,整理成书,著有《脉学阐微》《伤寒论临床试验录》《邢锡波医案集》《中医临床传薪集》等。
目錄
第 一 节 九针十二原:针灸治病之概要 1
第 二 节 本输:对脏腑与经脉之气推本求原 8
第 三 节 小针解:神奇的小针技法 16
第 四 节 邪气脏腑病形:五脏不堪承受邪气的伤害 22
第 五 节 根结:保护好生命之根本 36
第 六 节 寿夭刚柔:体质强壮羸弱与寿命关联 42
第 七 节 官针:九针之运用法度 47
第 八 节 本神:精气神是人的灵魂 52
第 九 节 终始:针刺法之终极理论 56
第 十 节 经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66
第十一节 经别:气血运行的旁支通路 84
第十二节 经水:人体经水与自然的对应关系 88
第十三节 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92
第十四节 骨度:以骨之大小长短衡量经脉 100
第 十 五 节 五十营:缓和呼吸,延长寿命 103
第 十 六 节 营气:水谷精微是养生的本源 105
第 十 七 节 脉度:测量人体脉长,揭示运行规律 107
第十八节 营卫生会:脏腑不安,则神气不足 110
第十九节 四时气:四时之气决定灸刺之道 114
第二十节 五邪:内病外治的刺法 118
第二十一节 寒热病:寒热诸证之针刺大法 120
第二十二节 癫狂:精神疾病的特殊刺法 124
第二十三节 热病:热病重症的刺治之法 129
第二十四节 厥病:头痛、心痛皆因厥 135
第二十五节 病本:治病先求本,标本兼治 139
第二十六节 杂病:各种杂症治疗准绳 141
第二十七节 周痹:风寒湿三邪之害 145
第二十八节 口问:日常所见小病的刺治 148
第二十九节 师传:医者与患者沟通的经验 154
第 三 十 节 决气:六气制衡的重要意义 159
第三十一节 肠胃: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161
第三十二节 平人绝谷:肠胃可提供多少能量 163
第三十三节 海论:人体四海之功用 165
第三十四节 五乱:阴阳五行顺则治,逆则乱 168
第三十五节 胀论:五脏六腑胀病的刺治 171
第三十六节 五癃津液别:五种体液的功能及病理变化 175
第三十七节 五阅五使:五官与五脏亲密无间 178
第三十八节 逆顺肥瘦:胖瘦者宜用针法 181
第三十九节 血络论:血络奇邪不容忽视 185
第 四 十 节 阴阳清浊:清浊之气与脏腑阴阳诸经的关系 188
第四十一节 阴阳系日月:人体阴阳应与自然阴阳保持和谐 191
第四十二节 病传:病邪在脏腑间的传变 194
第四十三节 淫邪发梦:邪气客于脏腑而致病 198
第四十四节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气邪气一日四时之变 200
第四十五节 外揣:司外揣内的刺治之法 204
第四十六节 五变:五种实证的发病机理与变化 206
第四十七节 本脏:精血气神乃生命之本 211
第四十八节 禁服:针刺应遵循的原则和禁忌 219
第四十九节 五色:面部五色望诊密码 224
第 五 十 节 论勇:勇怯与脏器及气机强弱的关系 230
第五十一节 背腧:以背腧穴治脏腑之疾 233
第五十二节 卫气:十二经脉标本、六腑气街皆与卫气关联 235
第五十三节 论痛:针灸疗法要依体质而异 238
第五十四节 天年:寿命长短取决于天 240
第五十五节 逆顺:血气逆顺刺法总则 243
第五十六节 五味:五味与五脏配属关系与治病禁忌 245
第五十七节 水胀:肿胀病证鉴别与刺法 248
第五十八节 贼风:新旧风邪加害引发疾病 250
第五十九节 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病变刺法 252
第 六 十 节 玉版:针刺的顺逆、各脉忌宜 256
第六十一节 五禁:针刺治疗的忌宜 261
第六十二节 动输:经脉搏动、气血输注之源 263
第六十三节 五味论:调适五味有利于健康和治疗 266
第六十四节 阴阳二十五人:人与自然界变化的对应关系 269
第六十五节 五音五味:分类调治更有效 278
第六十六节 百病始生: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 282
第六十七节 行针:阴阳之气对行针的影响 287
第六十八节 上膈:膈食证的病机、征候及治疗 290
第六十九节 忧恚无言:一时失音不可怕 292
第 七 十 节 寒热:瘰疬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294
第七十一节 邪客:调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296
第七十二节 通天:阴阳五态人的诊察调治要领 303
第七十三节 官能:高明医生的特殊技能 308
第七十四节 论疾诊尺:尺肤在诊断上的作用 313
第七十五节 刺节真邪:五节五邪之刺法 317
第七十六节 卫气行:卫气的出入、散聚与升降循行 328
第七十七节 九宫八风:规避八方风邪之道 333
第七十八节 九针论:九五在针疗中的特殊意义 337
第七十九节 岁露论:风病、疟疾的病机与刺治 345
第 八 十 节 大惑论:眼神反映人的精气神 351
第八十一节 痈疽:毒疮的辨证与治疗 356
內容試閱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zui早的一部医学典籍,zui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朝王冰时称为灵枢。至宋朝时,史嵩献家中藏书《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其实是一书多名。宋朝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这些理论学说虽然是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而且是众多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名,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来阐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书中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从《黄帝内经》的成书来看,它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以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凝聚了数代先祖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研究人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中医学奠基之作,时至今日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医理精深,专业性强,并且是文言文,语句艰深,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为此,我们特意编撰了《黄帝内经》通俗读本。书中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白话译注,每篇还列有本篇大意、解要,及附词字释义等项。其阐发经文,深得门径;纠误正讹,严肃认真;注释诠解,深入浅出。
另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我们在编排上也花了一些心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完整权wei的原文为纲,结合生僻字词的注音、注解与言简意赅、科学精准的译文,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一目了然,帮助读者读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知识,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智慧。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如子女,亲养他们,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不时受疾病折磨。我想不采用服药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细针,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要想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制定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遗忘,就必须制定条理清晰的纲纪,分出不同的章节,区别表里,以及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编制一部《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陈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治病,说起来容易,但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却很困难。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患者的气血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真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医生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粗率的医生仅仅拘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离不开腧穴,腧穴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就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所以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的时机,才能有疗效。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叫作逆,正气来复叫作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么不会更虚呢?邪气正盛,反而用补法,怎么不会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尽在其中了。
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邪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且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虚和实,因为气本无形,所以似有似无;根据气的虚实来决定补泻的先后次序,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在于巧妙地使用九针。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泻法的要领: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去邪气。如果出针随即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补法的要领: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地轻轻刺入,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完皮肤似去似留的感觉;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离弦之箭一样迅疾。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也不会有瘀血停留,若有瘀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要领,以手坚定而有力zui可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患者。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从而察知病气的存亡。血脉之所在,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会感到坚实。
九针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不同。第一种叫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浅刺可以泻肌表阳热;员针,针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间按摩,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疏泄肌肉之间的邪气;针,其锋如小米粒一样微圆,用于按压经脉,但不能深陷肌肉之内,否则反而伤正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治疗顽固的旧疾;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以用来刺痈排脓;员利针,针尖像马尾,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以用来治疗急症;毫针,针尖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起而留针,正气可以得到充养,邪气可以尽散,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可以用来治疗久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子,其锋稍圆,可以用来泻去关节积水。关于九针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一般而言,邪气侵入了人体的经脉,风热阳邪的气常停留在上部,饮食积滞的气常停留在中部,清冷寒湿的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各经腧穴,阳邪之气就能得以排出,针刺阳明经合穴,就会使胃肠积滞之气排出。但如果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反而会引邪进入内里,这样病情就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各种病症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适的孔穴,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适当选用。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样会导致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会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患者,误泻五脏腧穴,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患者,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可致正气衰弱,精神错乱。误泻了阴经,耗尽了脏气就会死亡;误泻阳经,损伤了阳气,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危害。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拘泥于手法次数的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九针各有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总之,针刺的要点,是针下得气,必有疗效,疗效显著的,就如风吹云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的所出之处。
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脏腑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之脉各一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脉气所出之处,叫井;脉气所流过之处,叫荥;脉气所灌注运输之处,叫输;脉气所行走之处,叫经;脉气所汇聚的地方,叫合。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知道了这些奥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所谓人体关节部位,是指血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可以了解血气的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观察患者形体的动静,听他的声音变化,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进针,左手扶针,刺入后,待针下得气即应出针。
但凡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反而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那就会使阳越盛阴越虚了,这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补泻原则,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经,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针,会使邪气留滞不散。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于内容易发生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聚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对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了解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状况。
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太白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鸠尾,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大凡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三阳经的腧穴治疗,飧泄病应当取足三阴经的腧穴治疗。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一样。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虽然打结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渍、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就如同用手试探沸腾的热水,一触即还。针刺治疗阴塞之病,应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愿走开的样子。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应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病本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病本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阳陵泉。
【解要】
《灵枢》首讲针刺法,足见针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地位。本篇重点介绍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认识针具,这是针刺法的基础;再讲手法(以补泻为例),针刺有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又讲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指出哪些疾病是针刺法可以治疗的,以及治疗时应取的穴位。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