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那是一片丛林

書城自編碼: 301861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百科
作者: 戴维 罗森鲍姆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048477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242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NT$ 442.0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NT$ 386.0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NT$ 325.0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2229.0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售價:NT$ 437.0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售價:NT$ 71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6
《 隐力与念力 》
+

NT$ 418
《 神经美食学 》
+

NT$ 346
《 大脑如何工作 》
+

NT$ 490
《 从自然到使然:心理成熟背后的大脑机制(第3版) 》
+

NT$ 449
《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
+

NT$ 270
《 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 》
編輯推薦:
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这是一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入门读物,内容浅显,有以下特点:1.内容浅显,适合轻松阅读。作者结合自己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教学经验,将理论知识以一种轻松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已经得到学生的欢迎和检验;2.写作风新颖灵活,注重趣味性。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介绍大脑中神经元的活动,将神经元之间的争斗与合作比喻成丛林生活,用小精灵、恶魔、淘气、侏儒等做比喻,读起来津津有味。
內容簡介:
丛林一般用来形容险恶的环境,原始人类要想在险恶环境中生存,就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技能。只有那些充分适应环境的狠角才能在争斗中活下来。戴维?罗森鲍姆是认知心理学家和著名教授,他利用丛林这一隐喻,来形象化地描述大脑中的竞争。他认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完全可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基本的理论。这一全新的有趣观点表明,在大脑这一丛林中,神经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异常激烈,以至于只有能适应的才能够生存。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由一系列毫无联系的现象和大量未解之谜所构成,《那是一片丛林》反其道而行之,它以一种令人神奇的方法,把认知现象置于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之下。
關於作者:
戴维 罗森鲍姆(David A.Rosenbaum)1977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其研究领域和兴趣集中在与运动控制相关的问题上,主要包括运动控制、知觉运动合成、手部精细动作的计划与控制等,他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均收获颇丰。
目錄
目录

第一章欢迎来到丛林
神经元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自然界中的一样,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样可用来解释大脑内部的运作机制,正是这些内部与外部的竞争与合作一起塑造了独特的你,让我们一起开启这趟大脑丛林之旅。
第二章达尔文与大老板
达尔文提出,所有物种的进化都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存在三种功能机制:复制、变异和选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的目标只是将达尔文理论当作一般模式,用来解释一种认知理论,借其阐述心理功能。
第三章好斗的神经元,友善的神经元
大脑局部统一,整体不同。局部来看,大脑的各个成分都很相似。通过显微镜观察,各成分都在做着相同的事情,汲取营养、释放能量等;整体来看,大脑的各成分在做着不同的事情,它们各自独有其特征,有的负责语言,有的负责视觉,等等。各个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竞争或合作。
第四章注意了!
在达尔文的理论中寻求对注意力的解释。假设大脑中存在一种竞选机制,而你以一种竞选的视角去观察,这些竞选是怎样运作的?哪些事情值得投票?脑中的选民群体怎样将它们的注意力从一件事情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这种注意力是否存在?它又是如何运作的?注意力究竟是什么?
第五章各就位,预备,出发!
想要在丛林中生存,你就需要行动敏捷,同时学会审慎而多谋的等待。本章将阐述反应时实验数据与丛林法则之间的关系。为何反应时会大致随着刺激-反应选项的每次翻倍而增加?这符合丛林法则吗?
第六章留神了!
透过马蹄蟹的图像感受器看人类的感知觉,将丛林法则用于对感知和感知学习的研究。神经回路的研究揭示了大脑运作的基础,大脑的运作遵循一套神经逻辑体系,一套造就了心理与行为现象的竞争与合作的平衡机制。
第七章动起来!
你是怎样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保持站立的?你是怎样冒着寒风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点亮的?动作是怎样被计划和控制的?熟练动作遵循怎样的流程?相关的动作稳定性又是怎样确保的?这些与动作控制相关的流程是否兼容丛林法则?
第八章摸清门道!
我们普通人的记忆力是不完美的,有些东西我们能记住,有些东西我们记不住。偶尔出现的记忆失灵现象可以用大脑内部神经元小意识的相互竞争和合作来解释。当神经元之间建立友好联系时,其所代表的记忆就会变得深刻起来,反之就会变弱。记忆得以留存,取决于承载它的神经元能否适应所处环境。
第九章啊哈!
人类解决问题的历史,总是充斥着灵光一现、固着效应、框定效应等看似荒诞的现象,认知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搞清楚解决方案是如何诞生的。丛林法则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具象化概念:认知小意识可以共同体现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如果这些小意识要组成正确的架构以得出解决方案,那么它们必须被激活到一个能够得出以往达到的悟性层级的程度。
第十章向前,向前!
我希望自己能够详细阐释丛林法则对于人类心理发展的影响,讲清它与人类的创造性、愉悦感以及敏捷性之间的关系。向前,向前尝试解决几个之前未被解决的问题:概念与概念发展,情感、性和意识状态的变化,社会认知以及语言等。
內容試閱
大多数人都想知道,促使人类去做各种事情的原动力究竟为何物。我们人类天生便充满了好奇心,正是这份好奇心激励着我们去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同样是这份好奇心,让我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所专注的领域是认知心理学,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关注点是学习、思维、感知、活动和感觉等基本过程。与过去相比,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系统科学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了。这是一个合理的趋向,反映了业界的共识,即心理方面的研究与大脑方面的研究密不可分。认知心理学家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与广义的心理学一样,认知心理学应当被视作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领域。
这本书便是以此观点入手得出逻辑结论。本书的论点是,生物学的总体理论也就是达尔文原理也应成为认知心理学的总体理论。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和行为现象都可以从我们的进化过程中找到答案,这被称作进化心理学。而我要阐述的观点与此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也会在书中谈及进化心理学家们所主张的方法,但仅限于结尾部分的简述,因为它并非我要阐述的核心内容。我所关注的,是以达尔文的理论和见解对个体大脑的内部运转加以剖析。我要指出的是,心理活动反映着大脑内部神经元的竞争与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所迸发出的内在互动,便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原动力。
之前也有其他人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他们的关注重点要么集中在神经系统上,要么则走向还原论者的另一个极端关注意识。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在于让芸芸众生和认知心理学研究者们劳心费神的种种基本心理现象。这里所讨论的心理现象包含认知心理学教科书中提及的多种类型,也包含认知心理学教学研究实践中不断发现的更多种类。然而此类教科书(或许还包括教学研究实践)尚缺乏一套有效的理论,无法将这些心理现象集结汇总,难以激发研究者们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些时候人们可能会提出一些主题,从某些角度对这一领域做出概述,譬如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其1973年发表的认知心理学开山之作《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中提出的心理活动超越了外界所给的信息。但是,单纯向学生讲述他们好奇的内容,并不能使之学到多少知识。无论是教学实践还是科学研究,以理论作为指导才更能满足需求。
1994年起,我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在一节认知心理学导论的课上,我意识到达尔文理论可以有效适用于认知心理学领域当时我用那是一片丛林来归纳自己所举出的实例,我感觉这套理论有助于总结我的观点。
说完那句话,我顿时感到有些困窘。我觉得自己的言语太过幼稚、单纯,或许会被学生们耻笑。可是,我的话音刚落,那些在我看来已是昏昏欲睡的学生却似乎有了些听讲的兴致,那些忙着做填字游戏的学生放下了铅笔、满是期待地望着我,而那些一直认真听我讲课的学生那些坐在前排、无论我抖包袱的水平多么拙劣都一直报之以微笑的孩子们也露出了比平时更加诚挚的笑容。
在学生们此种反馈的激励下,我发现自己正越来越多地重复讲述着相同的内容(我们这些教书匠常常会受到学生们支持或是反对态度的影响)。那是一片丛林,我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它逐渐变成了一句咒语。当我在课堂上讲解某种心理活动之时,常有一些学生冷不丁地举起手来说上一句,那是一片丛林,对吧?这句话常常在课上出现,而且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如此良好的反响,这让我想到丛林法则对于认知心理学知识的阐释颇有裨益。我还意识到,除了在某所大学的某科课堂上授业解惑之外,这一法则还有更多的适用空间,应当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宣传。它不仅能够充当某些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铺路石,还可以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业界同人的思考。
为了理解心理活动体现着达尔文理论的观点,您首先需要认同一点:大脑内部各处的意识小矮人都是在为了生存而不知不觉地做出一些事情。由此引出本书的论点,即此类意识小矮人彼此作用共同构成了心理。为了让讨论过程更加生动,我将时常以恶魔小矮人淘气包守护者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词汇来指代意识小矮人。当然,我这么说只是隐喻。这些词汇所指代的脑部神经元活动,借助对其邻居们的刺激或是抑制来求得生存,却全然不知自身在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里扮演何种角色。不同神经元群落的意识小矮人,由于身处特定的神经元社区而各自发挥着与众不同的作用。居住在感知海岸的意识小矮人专攻感觉,居住在运动海岸的意识小矮人专攻动作,而居住在内陆地区的意识小矮人则负责那些与感觉和动作并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机能。我采用意识小矮人这种提法,绝不是说它们真的拥有意愿,或是明白自身的作用。所谓的意识小矮人,只不过是简单而低级的求生机制,与其对于所处环境的适应状况并不相关。
将心理视作达尔文式生态体系的进化产物是一个似曾相识的话题,反映了生物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目前流行的学术思潮。然而据我所知,尚没有人将达尔文理论应用于认知心理学,至少没有像本书一样做一番概论。我之所以追求这种方法,是因为我相信,这种对于认知的概括,不仅可以向学生和一般受众传授认知心理学本身,还可以建立起一套能够将认知心理学家和广义上的认知科学家们(包括神经系统科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等)凝聚在一起的理论。
我认为,认知科学领域需要一个凝聚点。长久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一直都缺少一套统一的理论体系。有些学者曾经做过理论探索,但他们的侧重点要么停留在研究层面,要么仅限于教学实践,其所关注的都是一系列彼此不相关联的现象、一堆杂乱无章的好奇产物,给人一种车库旧物甩卖之感。我相信,达尔文理论或者更宽泛地说,自然选择论者们认同的适者生存法则可以为所有认知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统一的标杆。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让懵懂的学生和老到的专业人士都尽可能地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兴趣。所以,我已经竭尽所能去提升了全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接受度。书中有些部分会让您感到美味十足(我说的可不是食物),有些部分则会让您觉得傲慢不敬(请虔诚的一神教信徒们有个心理准备,当然我并无意冒犯你们)。平时怎么讲的,就怎么去写书我认真听取了这一建议。我的谈话风格类似无拘无束的闲聊,甚至会显得颇为幽默。如果您想阅读一本非常严肃死板的大部头,那么本书并不适合您。但是,如果您想阅读一本以轻松口吻讲述严肃教学与理论话题的书,本书或许会超出您的期望。
本书中提出的论点,意在构建一副钢筋骨架、而非完整的高楼大厦。未来的某一天,本书中概述过的中心思想,或许会发展出一套专门的、有预见性的、经得住推敲的理论体系。就目前而言,我尚不敢妄称本书已经达成了这一效果,也不会假装它涵盖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每一个课题。收录于本书中的话题,都是我认为非常有趣的正是它们让我对人类的知觉与行为深深着迷、并担任了美国心理学协会出版物《实验心理学期刊:人类的知觉与行为》的编辑工作(我曾于20002005年担任该期刊编辑)。本书并未涉及其他一些可能被部分同仁视作基础常识的话题。当然,正如学过注意力相关课程的心理学学生们所周知的,选择能力本身便是心理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本书自然也是一个人心理功能的产物,仅此而已。
当您通读此书、了解了这一论点的个中深意时,我希望您能将其适用到您所感兴趣的现象之中。我在此提出一个冒昧的观点,认知心理学领域所有引人入胜的现象,都可以透过本书所主张的方法得到解释至少是大体上的解释。与此同时,那些人们想象得到、却从未真正观察研究的现象比如说没学过加法的孩子能做微积分计算;有些人能够记住其经历过的所有事情,以至于到了几乎世间万物都似曾相识的地步;有些人每到星期二就没办法给动词加上后缀,等等应当被排除在这一理论的解释范围之外,而我也正是这么认为的。虚构一种逻辑上可行、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神经心理学症状,然后搞清楚它为何如此难以出现,将是一番很有趣的实践。
敬告那些自认视觉思考者的人士:本书并没有多少插图。书中仅有的插图,都是为了展现需要耗费无数词句才能说清的或是单靠语言无法完全说清的内容。我之所以选择尽量压缩插图数量,是因为我相信语言本身拥有栩栩如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如今人们很容易便能在互联网上搜罗各种图片。我希望您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自行搜阅相关图片。诚然,如何在网上搜到与手边文字材料最搭的图片并非易事,所以我已经列出了搜索的关键词,希望能帮助您找到合适的图片。
尽管这本书是我个人心理功能的体现,但每个人的心理功能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就像生活在大脑内部各生态圈中的神经元一样,我也生活在一个有可能促使我想出本书中这些观点的生态圈中。我在这个项目上的工作,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我要对他们致以由衷的感谢。
?首先,一位选修了我主讲的认知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同时也是结课测试完成后),送给我一件礼物让我颇感吃惊。这位名叫张圣安(音译)的学生,送给我一枚形似让行标志的金属标牌。那是一枚黄颜色的菱形牌子,上面刻着一行字那是一片丛林。我一直将她的这件礼物保存在办公室里,它既是我们师生情谊的见证,又常常帮助我与那些不了解我课程的人开启对话。由它而引出的讨论,常常会有一些颇具裨益的见解。
在本书向学术方面深入的过程中,不少同事和博士后向我提供了帮助。里奇卡尔森(Rich Carlson)、南希丹尼斯(Nancy Dennis)、宝拉德勒格(Paula Droege)、久利杜西亚斯(Giuli Dussias)、丹尼费托西(Danny Fitousi)、奇普格尔芬(Chip Gerfen)、凯西亨特(Cathy Hunt)、里克吉尔莫尔(Rick Gilmore)、李平(Ping Li音译)、比尔雷(Bill Ray)、乔纳森沃恩(Jonathan Vaughan)、丹魏斯(Dan Weiss)、迈克尔温格(Michael Wenger)和布拉德维保(Brad Wyble)都给予了协助。我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事兼妻子朱迪斯克罗尔(Judith Kroll)。
一些研究生和本科生向我提出了有用的意见。我要感谢凯蒂查普曼(Katie Chapman)、陈桑迪(Sangdi Chen音译)、蔡斯科艾略(Chase Coelho)、杰夫埃德尔(Jeff Eder)、龚兰云(Lanyun Gong音译)、乔桑塔玛利亚(Joe Santamaria)、阿曼达托马斯(Amanda Thomas)和本金策尔(Ben Zinszer)。我还要感谢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丹尼尔兰金(Daniel Rankin)、克雷格斯皮尔曼(Craig Speelman)和安妮特雷斯曼(Anne Treisman)等通过电子邮件热心解答我疑问的同事。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对我帮助颇多,这不仅仅限于他们对此项目不存偏见的包容之心,也体现在他们对本作成书和出版过程的协助。我要感谢凯瑟琳卡尔林(Catharine Carlin)和马丁鲍姆(Martin Baum),很久以前他们就对我的写作产生了兴趣,近年来更是表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合作意愿。我还要感谢梅丽莎刘易斯(Melissa Lewis)、特雷西奥哈拉(Tracy OHara)、迈尔斯奥斯古德(Miles Osgood)和艾米丽佩里(Emily Perry),他们自始至终指导着我的整个写作过程。我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琼波塞尔特(Joan Bossert)一直支持并有效督促着我,我要向她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应牛津大学出版社邀请审阅过本书手稿的专家也提出了非常有益的意见。我要感谢给予我引领、鞭策和鼓励的苏巴里(Sue Barry)、雷蒙德克雷恩(Raymond Klein)和罗伯特普罗科特(Robert Proctor)。最终成书中的一切错误和其他短板皆是我一人之过,并非他们的原因,亦不怪这里未提及的其他所有人士。
我还要感谢多年来对我的研究给予协助的诸多基金会和资助机构。我的研究仅限于本书所涵盖范围的九牛一毛我所研究的是动作控制,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感知与动作但凭着诸多慷慨的帮助,我有幸能够沉下心来去探究一下,从我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所衍生出的问题和答案,能否反映更广、更深的原理真相。这些帮助和支持过我的基金会和机构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以及荷兰和德国的同级部门;宾夕法尼亚州的少儿、青年与家庭社团;宾夕法尼亚州社会科学研究院(Penn Stat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约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会(John Simon Guggenheim Memorial Foundation)。
正如我关于这一项目的研究工作得益于其他人过去的成果,我希望将来也能继续从其他人的思想中汲取营养。无论您是一名教授、学生或是其他相关人士,我诚挚地邀请您与我联系。如您有疑问请不吝垂询,我愿意在您的帮助下改正错误、与您坦诚交流。我的电子信箱地址为DAR12@PSUEDU。
著书之人通常习惯于将自己的作品提供给他人作为参考。由于丛林理论法则源自我的认知心理学教学实践,我也很乐于将这本书提供给我有幸教授过、并使我获益匪浅的学生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