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贺兴安文集(1-3卷)

書城自編碼: 301817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贺兴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02012184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6-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3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 权力的支柱(英国史前沿译丛) 》

售價:NT$ 594.0
婴儿含乳吸吮的理论与实务(第3版)
《 婴儿含乳吸吮的理论与实务(第3版) 》

售價:NT$ 1188.0
古籍版本价值及鉴定
《 古籍版本价值及鉴定 》

售價:NT$ 535.0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南海及邻域构造地质 》

售價:NT$ 2149.0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国家研究(2023年第1辑) 》

售價:NT$ 486.0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辞典 》

售價:NT$ 421.0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合同攻防术二十四式 》

售價:NT$ 215.0
贫困旅行记
《 贫困旅行记 》

售價:NT$ 367.0

內容簡介: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的主要著作有《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评论《王蒙评传》,散文集《非竹的印痕》,随笔集《渴求对语》。有对外国名人名著的评析,也有对沈从文、王蒙等人的评传。
關於作者:
贺兴安男,汉族,1935年8月4日出生于湖北蒲圻(现赤壁市)赵李桥。
1949年毕业于蒲圻县中。1952年毕业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1956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系任教。1959年至196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学习。1964年至1980年,调新华社国际部工作,其间,1972年至1974年,在伦敦分社工作。1977年至1979年,在中共中央*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工作。
1980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文学评论》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常务编委。主要著作有:专著《评论: 独立的艺术世界》《楚天凤凰不死鸟沈从文评论》,散文集《非竹的印痕》,随笔集《渴求对语》,评论《王蒙评传》,参与合著《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目錄
目次
第一辑 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
一 评论家他献出了生命,于是选择了评论
二 评论烙迹着生命、激情与灵智的一切有关文学的文字
三 批评标准不存在一把挂在墙上可以衡准一切的标尺
四 视角与方法处在不断丰富、不断补充的永无止境的发展中
五 批评过程从改造我们的阅读入手,在判断上自觉认识
六 批评家札记从文化建设角度,对外国名家采取勇于吸
七 也算作结语
后记
第二辑 楚天凤凰不死鸟
沈从文评论
我说沈从文(代序)
前言
第一章 一个艺术型乡下人的铸成
第二章 令人忧虑和哀叹的乡间生灵
第三章 交织着虚华、庸懦与追求的都市面影
第四章 虚幻世界的遐想和寄与
第五章 边城自然、健康的人生形式
第六章 湘行旅途的沉痛与忧思
第七章 针砭时弊的长河画卷
第八章 孤独求索、辛勤奉献的一生
后语
作者的话
评论沈从文之余
再说自叙中的沈从文
从《水云》看沈从文的创作模式
湘土异域情
第三辑 王蒙评传
序一
序二
前言: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家
第一章 在战争和革命风雨里成长
第二章 欢欣与踌躇的岁月
第三章 新疆生活十六年
第四章 复出初的创作喷涌
第五章 艺术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第六章 身为作家,又充当桥梁的日子

第七章 作家的自我复归
第八章 进入花甲之年后的选择
后语:晚年自述我的人生哲学
作者的话
附录
《王蒙评传》补遗
王蒙近作的心态描述
王蒙的散文
说说王蒙的小评论
王蒙晚年小说变异
《王蒙自传》拐点谈
也是一种盘问,一种嬉戏
第四辑 作家作品评论
作家作品评论
艺术的相抗与理论的兼容
生命的光辉
是血泪史,也是斗争史
家史创作散论
从凝视到发现
追寻人生的彩虹
面对批评潮流的双重反拨
雄浑深沉的琴音
章永璘的哲理摄取力及其他
一幅差强人意的讽刺画
谈《拂晓前的葬礼》
转化性格的艺术探求
何立伟作品碎语
报告文学的好势头
妇女解放的一声深长的呼吁
笑与思
烛照下的抽样
《迷路的地图》小释
《残梦》碎语
由直面抒情走向艺术营造
要紧的还是那颗心
《我是太阳》创新处五点谈
灵魂的自我审判
机构存而人才亡
以笑匡世借笑养性因笑成体
动人的心灵
灵与肉的双重扼杀
关于信仰的一些调查
第五辑 非竹的印痕
序言
我没有登上那个关山尖
童年小景
晨笛
爱情四章
鸽群何时在北京街头飞起
雾的联想
天鹅之死
承德石市记
舞场的孤独
北戴河抒情
青春赞
老人两篇
从情欲到爱情
现实向英雄挑战
番客婶
说说忘年交
吊脚楼的爱与怨
妓船
一个变态女人
评论者的泪水
书的生命
重游伦敦遐想
那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柔弱而倔强的灵魂
爱丁堡之韵
牛津和剑桥的心教
旅行
坡地
冬雪图老货郎坐轿
说说放情
再说真情
瞬间
永生
爱的神秘
空寂的古塔
留春者的狂舞
爱的此岸与彼岸
乌鲁木齐之憾
文赤璧及其他
调整情绪
要紧的还是那颗心
迎接老年

第六辑 渴求对语
往日回想
童年忏悔
沉重的乡情
战后的蒲中
我这一次回家
夜深人静的时候
旧情的归依
故乡的山
乡恋,我的那份
故土的情歌
北国游子遥致故乡
故乡回首
识尽他乡是我乡
黏附着太多生命的乡情
清怨的乡情
友情至少有一半是缺少交往的
回首华林师友情
青春学涯之忆
异域情思
夜宿牛津
那灵魂,那窗口访狄更斯故居
瀑布之典
千岛行
天塔行旅
渥太华街景
渥太华的人物雕像
渥太华的公共图书馆及其他
逛亚赛儿
空游渥太华
爱的闪失与寻求
情欲爱情文学
拾穗人,必须游荡不止
廊桥留下什么
灵魂的自我审判
温哥华岛抒情
从寻梦遭捕到炼狱超越
再见吧,我的爱土
宽待独行者
贵有血色
贵有血色
以生命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反思到自省想到的
多并不拒斥一
村庄的爱情
说书虫
味儿
音乐电视应向深度进军
湘西人
注水肉的联想
偶发于一瞬的真情
审慎与执拗
文学评论与评论文学
审慎与执拗
稳实的批评品格
其势难挡的两个涌动
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反规范的
新情况,新处置
读书杂谈
自赞与他吹
人死亡权利
孤独与共鸣
荣誉与业绩
佚名与包装
揳进一个情字
绝人与人绝
自然之唤
自然之唤
冬之旅
春之光
夏之郁
秋之朗
香山即景
瞥香山
一景二名
无言的曾侯乙
诸葛庐观后
潭柘寺的故事
钧魂
把个性带入收藏
再到凤凰
心火传递
作一点世纪反思
文化不文
心火的传递
勇于孤守
自我抗争
羞怯忘却透明
马路上那盏灯
精神产品的上帝是谁
十个臭皮匠顶不了半个诸葛亮
未能书传
香山盲艺人
进一步天地美
情歌
说老年
还是有点不满足好
文艺改革随想
收藏者的拥有
监督舆论及其他
视点厘定
听歌
呀,无边的涌动
阅读
写作
功夫在身外
觉民同志走了
松与石
灵山行
第七辑 雪鸿泥爪
未完的絮语
编辑插科
存目六篇
內容試閱

曾想自己出书的时候让老爸给写个序。一年年过去,爬格子的小径曲折又漫长,书还没写完,却担当起给老爸的文集写序的任务。
老爸这一辈子对文学的倾注可谓皓首穷经。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写起文章来,全城宵禁,我们都要轻声细语,不能扰乱他的文思。他的每篇文章都要精敲细打,一字一句都殚精竭虑。每到兴会处,则摇头摆脑,眉飞色舞。而到了苦吟期,则愁眉不展,三月不知肉味。
老爸对文学的热爱也传染给了我。当年他在编辑部工作,总收到其他杂志的刊物。而我就成了这些杂志的忠实读者。最喜欢的是他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从美学到文学名著到名人传记,简体字的繁体字的,都成了我的读物。时间长了,他看出来我能传承他的衣钵,会把他喜欢的文章与我分享。
记忆里几次吃小灶的经历。一次是在初中,一个同学的作文引用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词,读了后顿觉天崩地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飞奔回家问他诗词的出处。他从书架上抽出《宋词选》,详细地诠释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从此开启了我的宋词时代。还有一次是春节的猜谜,提到王国维的古今大学问者要经历的三个境界,从昨夜西风凋碧树,一直到蓦然回首。当时感觉诗句的奇绝与悲凉。让文学评论家的老爹一讲,从刚开始一个人孤单凄凉地在道路上郁郁独行,无怨无悔,到最后意外地在灯火阑珊处实现毕生的追求,让我确定了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出国了,也开始写散文。每次写完寄给母亲,让她帮我寻找国内报刊发表。母亲有时也给他看看,他的反应一概是不行。而当文章一一见报,看到铅字版,他的态度也变成了还可以。随后我的兴趣开始转移,喜好的天平由文学向绘画倾斜。平时很少在电话里和我们聊天的老爸居然让我专注于文学创作,不要分散精力。挂上电话后我深思了半天,感慨从以前的不行到现在的集中精力,老爸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文学创作的多大肯定。
老爸的演讲据说也精彩之至,遗憾的是我从未亲耳聆听。母亲说,他讲到兴头上,会从椅子上站起来马上又坐下,把外衣的扣子一颗一颗解开紧接着又一颗一颗系上,一次接着又一次,神采飞扬,舞之蹈之。姐姐的中学老师请他去讲过一次课,他谈文学。四十多年后,当时聆听过父亲演讲的同学不经意间提起贺老师对他的影响,让老妈感动不已。
老爸曾经想在退休后好好大干一场,多多地写,甚至用这个做借口拒绝移民他乡。谁能怪他呢?他45岁辞掉让人羡慕的新闻工作,转回到他热爱的文学本行,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他在90年代初以每一两年一本书的速度先后发表了文学评论专著、沈从文评传和散文集,仿佛岩浆喷发,势不可挡。而2001年的一场大病则严重影响了他,2004年发表了《王蒙评传》后几乎辍笔。
半年前我让他给我写评论,他抄了几句我文章的话就没了下文。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带他们去张家界玩,他在机场候车室的模样。夕阳透过落地窗照射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一个眼神涣散,嘴巴凹陷,沉默不语的老头儿。而到了张家界,我们向当地人打听美景。他一听,立刻来了兴致,气宇轩昂地宣布一定要看看。当我们面对群山沟壑时,他双手叉腰,迎风而立,啧啧称奇,我心目中的老爸又回来了。
看到他那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又想起了若干年前的一个个头矮矮,穿着灰扑长衫的男孩。他望着关山尖,期冀走出闭塞的小镇看外边世界。他后来终于去了县城的中学,又毕业于武汉的大学,最后在中国首都最高的学术机构社科院文学所做编审,成绩不可不说斐然。但由于时代、地域和身体的限制,他本可以写的更多更好的书却终究没能出来。
好好学习文学,好好认识人生。这是老爸在几十年前的一个日历本上给我的题字。每当我想到这两句话,总看到一个干巴老头儿,背着手,倔强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然而在那一切的表象下,是他一生对文学的澎湃激情,和无怨无悔的执着。
冰荷
2016年12月3日于渥太华


我说沈从文(代序)
王蒙

作家是靠自己的作品来吸引关注的目光的。作家的命运同样也能令人感叹唏嘘不已。作家的命运有时成为了更加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不知道这种命运是不是一种悲哀。
老舍的太平湖的悲剧性超过了骆驼祥子。与自己的遭际的惊心动魄相比,胡风的理论与创作其实相当平实。丁玲的一生也似乎比她的《选集》更令人心潮难平。沈从文更是如此。他的寂寞和安静似乎也是一种奇异的艺术创作。
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沈从文很有名。是老师告诉我的吗?但他的作品没有能怎么吸引我。我太渴望革命了。我希图在小说中看到的是地下工作者的散发传单与躲避追捕,是刑场上就义的革命者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是大罢工中的抬棺游行,是监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学校当然,沈从文的作品里没有这些。我记得小时候读沈从文的《丁玲》的失望心情。有什么奇怪呢?就连鲁迅的作品也曾使我觉得缺少革命。
沈从文小说里的那些乡土风光和民俗也难以获得我的认同。我们那一代人太饥饿了!我们要求革命,我们要求光明、解放、幸福、爱情、英特纳雄奈尔,我们如饥似渴!我们要求的是投入,是献身,是战斗,是牺牲我们常常没有耐心去倾听言不及义的沈从文。沈从文太从容了吧。
后来说是他很不革命乃至站在革命的对立一边,所以,解放以后他就写不下去了。是谁讲的呢?反正我听到了这样的说法,一个作家写不下去了,真是怪可怜的。
自顾不暇的动荡的二十年过去了。在少小的革人家命的骄矜之后又补上了被革的狼狈的一课,心气变得平常了些。然后知道沈从文在海外得到了很高很高的评价。在中国作家协会为欢迎聂华苓而在萃华楼举行的宴会上,我第一次与朴实无华的沈从文先生碰面。我只觉得他是个平静的小老头儿。
1980年初春,在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时,我与艾青夫妇应邀到沈先生的妻妹张女士家里吃午饭。沈先生夫妇也正在那里。耶鲁大学的布告牌上张贴着沈先生的两次讲座的预告。一次的题目仿佛是《社会是一部大书》,这个题目不是挺马列的么?另一次的题目仿佛是介绍某个朝代的中国服饰,那就很专业了。而我,即使看服装表演的时候也常常把注意力放在人即模特儿而不是服饰上。
沈从文先生个子不高,谦和质朴,既不俨然,也不凄然,本本色色,没有任何锋芒和矫饰。
我的头发留得过长了。张女士有推子,就为我推了推,剪了剪,然后洗了头。这也是可以引以为荣的吧。
1981年初回国以后听说咱们大陆上对沈先生也越来越热了,又说是外国要给沈老颁发诺贝尔文学奖了。终于并没有发,这很好,大家都好。又有好几位青年热心于继承沈先生的道路,沈先生的风格,连给人物起名字也满是沈风。然后《边城》呵,《湘女萧萧》呵都拍成了电影。文艺界都说很好,但也不怎么卖座。
我听到过一些会议上人们赞美沈先生的伟大的孤独,这种赞美想必是有根据的。他们对沈先生的爱戴是很感人的。只是窃以为伟大这两个字太强烈,而孤独二字又太温柔了。如果这样说不准确,至少伟大太热,而孤独太凉了。真正的孤独大概是不那么需要伟大的帽子的。伟大难,孤独又谈何容易?到1987年,就听说有的青年在会议上抢夺麦克风来宣扬艺术是孤独的艺术是寂寞的啦。可见,寂寞和孤独也是可以有侵略性的。
沈先生相当一段时间住在崇文门西大街社科院的宿舍楼。自美回国后,我去探望过这位前辈一次我家在斜对过,沈先生饭后散步去了,没见着。不太久,沈先生与《光明日报》的黎丁老哥一道屈尊回拜鄙人来了,鄙人也没在,家里只有个年近九十的姥姥。后来登了报,说是由于领导的关怀,沈老享受了什么什么级的待遇,又当了什么什么委员,迁入新居了。那几年我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也搬了。又穷忙。彼此便没有什么交往了。
直到后来知道沈先生住院。知道沈先生不幸去世。便赶去看望沈夫人。我那时在任上。在任上屡屡要去追悼吊唁前辈,慰问遗属,也有多次经验听取遗属对于治丧的想法,死后哀荣,对于遗属并非可以马虎的,对于后死者,也同样是不可逃避、不可轻乎的一件大事。哪怕死者生前留过从简的遗嘱,沈先生的家属在那种情况下也向我强调了他们的意见,不过与别的丧事的遗属要求的导向相反,她们强调的是尊重死者的意见,不搞任何追悼吊唁活动,务必别搞。我答应一定如实向上反映。便这样反映了。
后来在报纸上读到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的报道。说了寂寞,说了文名,报道写得很好。
现在又接触到贺兴安同志论沈从文的书稿。我自愧知之甚微,无从序起。却又觉得能心平气和、实事求是地论一论沈从文,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成熟,包括艺术的成熟,批评的成熟,人心的成熟,乃至政策上的成熟。终归是要成熟的。我想起去年有幸去过的湘西怀化、凤凰(沈先生家乡)、吉首、永顺。那里的风光,那种山水的存在是不可能被忘却的。湘西别是一个迷人的世界。进行不进行旅游开发,都无关宏旨。谁能做得到,吹出一个胜景或者晾干一个景致呢?除非那儿的丘壑本身就没什么成色。

1991年6月24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