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农村调查(总第4卷·村庄类第3卷·华南区域第3卷)

書城自編碼: 301336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徐勇 邓大才
國際書號(ISBN): 9787520103565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952/14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售價:NT$ 447.0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售價:NT$ 829.0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NT$ 554.0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NT$ 661.0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神灵衰落:祈雨与乾隆朝的信仰危机 》

售價:NT$ 498.0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深度营销:成就营销领导力的12大原则(麦肯锡年度经管好书,12大原则揭秘营销本质,带好团队就是从领导力到影响力!) 》

售價:NT$ 325.0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

售價:NT$ 493.0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状态比能力更重要:108个状态调整法 》

售價:NT$ 308.0

內容簡介: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福岭村、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白渡乡凤岭村、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西牛镇新城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荔浦县双江镇枧村四个村庄的调查结果,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华南宗族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關於作者:
徐勇,男,1955年7月15日生,湖北省宜昌市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1996年:攻读于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198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科社所任教,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2000年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2004至2012年5月任政治学研究院院长。2011年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2016年兼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出版著作有《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地方政府学》《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发表论文有《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构建》《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的反思》《公民国家的构建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等。
邓大才,男,1970年10月生,湖南省汉寿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兼分党委书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政治学会秘书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研究领域主要为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产权政治学方面。
目錄
总 序【徐 勇】
凡 例【《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徐 勇】
分形同气:农工并举之族的裂变与整合粤北福岭村调查
第一章 陈氏宗族的由来与发展
第一节 陈氏的由来与迁徙
一 陈姓渊源考
二 避难始迁
三 拜官入闽,入粤奠基
第二节 福岭陈氏的繁衍
一 开基创业,三子定基
二 人丁始增,分家分房
三 财丁兴旺,陈氏中兴
四 诸子自立,陈氏衍生
第三节 福岭村建制的变化
第四节 福岭村当下概况
第二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地理特征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水资源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人文自然
一 居住形态
二 建筑形态
第三节 福岭村自然实态
一 国家力量对自然的改造
二 人文环境的破坏
三 交通的变化
第三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资源以及土地占有
二 产业形态
三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族产产权
二 房产权
三 支产权
四 家户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产经营成果分配
二 家庭经营成果的分配
三 赋税分配
第五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六节 交换
一 商品经济在当地的兴起
二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规模再扩大
三 商品交换与宗族的崛起
四 商品交换与族外市场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私有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福岭村经济变迁与实态
一 土地改革对福岭村经济形态的破坏
二 村办企业对于福岭经济形态的影响
三 当前福岭村的经济实态
第四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情况
二 人口概况
三 世代繁衍情况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族关系
四 邻里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宗族型组织:尝会与灯会
二 互助型组织:帮会
三 市场型组织:敦睦会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高低
二 阶级之分
三 职业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宗族冲突
三 与政府的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宗族救济
二 宗族保护
第八节 福岭村社会变迁和实态
一 人口结构
二 通婚圈和婚姻
三 社会保障
四 社会组织
第五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宗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第二节 思想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日习俗
第四节 教育
一 书院(学堂)
二 进学奖励和资助
三 国家和宗族的结合
第五节 福岭村文化变迁和实态
一 政治运动的消解
二 改革开放后的陈族复兴
三 福岭陈氏当前的文化实态
第六章 福岭村陈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以父兄为核心的共同治理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的多元治理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事务的治理
二 国家事务对宗族事务的覆盖
三 宗族对于国家事务的承接
第三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监督
第四节 治理方式
一 依靠族规的硬性治理方式
二 依靠家训、乡约的软性治理方式
三 依靠国法的多样化治理方式
第五节 福岭村治理变迁和实态
一 村委会与宗族治理
二 农民小组与宗族
福岭村调查小记
福岭村调查日记(部分)
外争内聚:贫弱小族的生存与兴盛粤北新城村调查
第一章 村庄由来与沿革
第一节 曾氏源流与迁徙
一 祖源
二 迁徙
第二节 村落由来与发展
一 村名由来
二 房系繁衍
三 居住变迁
第三节 新城村建制及变迁
一 1949年前的村庄建制
二 1949年后的村庄建制
第四节 新城村基本概况
一 地理区位
二 人口概况
第二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形态
一 气候特征
二 地理特征
三 水资源特征
四 土壤特征
五 交通特征
第二节 定居的自然条件
一 人少地阔
二 地肥物丰
三 水源富足
四 交通便利
五 风水宜居
第三节 空间布局及变迁
一 祖祠分布
二 空间布局
第三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主要产业
二 土地资源
三 生产能力
四 经济水平
第二节 产权
一 共有产权
二 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
二 家庭私产的经营
三 互助合作
第四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赋税分配
第五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
二 族外交换
三 市场范围
第六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财产继承
一 共同财产的继承
二 家庭财产的继承
第八节 新城村经济变迁
一 合作化时期的经济变迁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经济变迁
第九节 新城村经济实态
一 恢复集体经济
二 分化的个体经济
三 市场化的村庄
第四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杨姓外迁
二 曾氏繁衍
三 内聚外斥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话事会
二 老人会和青年会
第四节 社会关系
一 姻亲关系
二 结契关系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房支界限
二 贫富差距
三 阶层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水源之争
二 名誉之争
三 供品之争
四 灌溉之争
五 房界之争
六 扮外家
七 财富之争
八 风水之争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自我救济
二 族内保护
第八节 新城村社会变迁
一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关系
二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关系
第九节 新城村社会实态
一 家庭社会关系的扩大
二 宗族意识的延续
第五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文化形态概况
一 草根信仰
二 尊文重读
三 习而成俗
第二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三 神灵崇拜
四 风水信仰
第三节 思想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四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娶
二 丧葬
三 节日习俗
第五节 文化娱乐
一 舞狮子:族人荣誉
二 闹花灯:丁来了
三 唱歌谣:习俗教化
第六节 文化教育
一 社学
二 私塾
三 专业学校
四 受教育水平
第七节 新城村文化变迁
一 国家权力介入下的文化变迁
二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复兴
第八节 新城村文化实态
一 不变的文化信仰
二 变化的尊卑观念
三尊文重教的传统
四 简化的习俗传承
第六章 新城村曾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以族权为中心的自我治理
二 国家权力的渗入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族权和绅权
二 父权和夫权
三 国家权力及其与族权的关系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公共事务治理
二 宗族参与的家庭事务治理
三 国家事务治理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祖训和俗规
二 宗族认可的家规
三 宗族所接受的国家法律
第五节 治理过程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惩罚
二 激励
三 约束
第七节 新城村治理变迁
一 治理主体变迁
二 治理内容变迁
第八节 新城村治理实态
一 族权的延续和嬗变
二 父权和绅权旁落
三 国家权力进入村庄内部
新城村调查小记
新城村调查日记(节选)
分合有序:单姓独聚之族的延续与发展粤北凤岭村调查
第一章 凤岭村及刘氏宗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凤岭村刘氏起源
第二节 凤岭村刘氏的繁衍发展
一 开基祖永通公入村
二 占据地势,单姓成村
三 开枝散叶,刘氏聚居
四 枝叶繁茂,族人外迁
第三节 凤岭村建制变迁
第四节 凤岭村现状
第二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村庄气候特征与自然灾害
第二节 凤岭村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一 地处山区,两县交界
二 山多水丰,耕地狭小
三 聚族而居,房支成村
四 玉带银河穿村而过,水圳水塘族人修建
五 土路狭窄,交通不便
第三节 人文自然环境
一 祖堂为核,围屋而居
二 神灵众多,庙坛遍地
第四节 凤岭村自然实态
一 修建石子岭水库
二 族人踊跃捐款修路
三 独立住房遍地开花
第三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括
一 农业经营为主业
二 副业劳动为补充
三 外出经商求发展
四 生产资源与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共有产权比重大
二 家庭私有财产是基础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同财产的经营和管理
二 私有财产的经营
三 农户间合作经营
第四节 交换
一 族内交换规模小
二 族外交换靠市集
第五节 分配与继承
一 族内财产使用与分配
二 家内财产分配与继承
第六节 消费
一 族内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七节 凤岭村经济变迁
一 传统宗族共有产权的瓦解
二 集体化经营
三 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变迁
第八节 凤岭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集体所有与农户经营
二 共同财产管理有序,土地经营农户主导
三 村内商业规模小,外部交换活跃
四 村民收入总体增长,农业生产比重下降
五 村集体收入来源少,数额小
第四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单姓宗族村庄社会
二 人口繁衍兴盛
三 房支分化不均衡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 家庭结构多样,边界清晰
二 长幼秩序与性别秩序严格
三 婚姻关系与宗族约束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父兄会的成员
二 父兄会的职能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关系紧密,内容多样
三 族外交往频率不高,仪式隆重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外出经商风潮下的职业分化
二 职业分化带来贫富分化
三 多维因素影响下的阶层分化
第六节 社会矛盾与冲突
一 家庭矛盾多而不烈
二 房支之间风水与秩序之争
三 与外族的土地与地界争夺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功能
二 个人性的互助,捐助行为
第八节 凤岭村社会变迁
一 1980年以前的社会秩序重构
二 1980年后的国家退出与宗族回归
第九节 凤岭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结构
二 社会组织与管理机制
三 社会交往
四 社会分化
五 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
第五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内容丰富
二 佛教信仰独具特色
三 各路神灵信仰众多
第二节 观念
一 宗族观念和文化浓厚
二 发家致富与乐善好施
三 光宗耀祖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婚姻习俗
二 丧葬习俗
三 祚福
四 节庆习俗
第四节 娱乐活动
一 节庆娱乐活动
二 日常娱乐活动
第五节 文化教育
一 凤岭村传统教育历史悠久
二 1949年前教育情况
第六节 凤岭村文化变迁
一 1980年以前的文化变迁
二 1980年农村改革后的文化变迁
第七节 凤岭村文化实态
一 先祖祭祀回归
二 宗教信仰重兴
三 观念习俗
第六章 凤岭村刘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主体
一 宗族权力主导
二 国家权力逐步深入
第二节 治理内容
一 宗族共同事务
二 家庭事务
三 国家管理的事务
第三节 治理规则
一 祖训
二 族规
三 国法
第四节 治理方式
一 族内治理形式多样
二 国家介入教化为主
第五节 凤岭村治理变迁
一 1980年以前的治理变迁
二 1980年以后的村庄治理变迁
第六节 凤岭村治理实态
一 村民自治主导村治
二 宗族治理是重要补充
凤岭村调查小记
凤岭村调查日记(节选)
内合外拒:边陲宗族的生存与绵延桂北枧村调查
第一章 钟氏宗族的由来与村庄建制沿革
第一节 钟氏渊源与迁徙
一 根在河洛,同在中原
二 钟氏鼎盛,建业四方
三 避乱南迁,平闽进粤
四 背井离乡,转粤入桂
五 钟氏始祖迁徙路线图
六 自始祖开基发展代数
第二节 村名由来
第三节 枧村建制与变迁
第四节 枧村村情
一 地理位置
二 人口现状
三 人均收入
四 耕地面积
第二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气候特征:乐忧并存
二 地理特征:环境封闭
三 水资源特点:利用便利
四 交通区位:运输闭塞
五 自然风水:居安其所
第二节 人化环境
一 祖宗庇佑建筑
二 人居防御建筑
三 神庙护族建筑
四 祠堂、庙宇和房屋关系
五 巷道建设
第三节 枧村自然实态
一 建筑格局
二 居住概况
三 交通情况
第三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经济形态概况
一 土地占用
二 生产能力
第二节 产权
一 宗族共有产权
二 家庭私有产权
第三节 经营
一 共有财产经营
二 家庭经营
三 合作经营
第四节 市场交换
一 族内交换:祠堂坪市场
二 族外交换:外向市场
第五节 产业
一 农业生产
二 信贷行业
三 手工业
四 商业
五 服务业
第六节 分配
一 族内分配
二 家庭分配
三 赋税、劳役分配
第七节 消费
一 共同消费
二 家庭消费
第八节 财产继承
一 族产继承
二 家产继承
第九节 枧村经济变迁
一 宗族经济单位变迁
二 家庭经营单位变迁
第十节 枧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分配
第四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社会形态概况
一 姓氏
二 人口
第二节 社会构成
一 人口关系
二 婚姻关系
三 家庭关系
第三节 社会组织
一 管委会
二 社会
三 坝会
四 倡头会
五 钱会
六 伯老会
七 弟兄会
八 抽会
九 社会组织关系
第四节 社会交往
一 族内交往
二 族外交往
三 与村庄、政府交往
第五节 社会分化
一 辈分有高低
二 辈分座次有别
三 职业分化
四 贫富分化
五 房支力量分化
第六节 社会冲突
一 族内冲突
二 族外冲突
第七节 社会保障
一 社会救济
二 社会保护
第八节 枧村社会变迁
一 土改中的宗族社会
二 集体化的宗族社会
三 改革开放的宗族社会
第九节 枧村社会实态
一 社会关系
二 社会组织
三 社会冲突
四 社会交往
五 社会保护
六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信仰
一 祖先崇拜
二 生育崇拜
第二节 生活观念
一 长幼有序
二 光宗耀祖
三 发家致富
第三节 文化习俗
一 生活习俗
二 节庆习俗
第四节 宗族教育
一 基本概况
二 入学礼仪
三 授课老师
四 授课内容
五 学费资助
六 教育成就
第五节 枧村文化变迁
第六节 枧村文化实态
一 信仰
二 观念
三 习俗
四 教育
第六章 枧村钟氏宗族的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治理形态概况
一 基层政权概况
二 宗族治理概况
第二节 治理主体
一 以族长为主单一治理
二 以宗族组织为主多元治理
第三节 治理内容
一 全族事务
二 房支事务
三 家庭事务
四 国家事务
第四节 治理规则
一 族规
二 祖训
三 家训
四 国法
第五节 治理过程
一 决策
二 管理
三 参与
四 监督
第六节 治理方式
一 教育
二 奖励
三 惩罚
四 国家治理
第七节 枧村治理变迁
一 土地改革时期的枧村治理
二 集体化时期的枧村治理
三 改革开放时期的枧村治理
第八节 枧村治理实态
一 村政治理
二 宗族治理
三 国家与宗族共同治理
枧村调查小记
枧村调查日记
后记
內容試閱
凡例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历来重视农村调查与研究,《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是基地新版中国农村调查项目的重要成果,在付梓之际,特做以下说明。
1.根据徐勇教授提出的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即华南区域、长江区域、黄河区域、西南区域、西北区域、东北区域、东南区域,本项目在借鉴日本满铁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七大区域的次序,进行村庄形态与实态的调查。这也是整个项目实施所遵循的技术路线。
2.在村庄调查点的选取上,结合中国农村七大区域学说,依据每个区域所辐射的省、市、县,一是按照每个地级市两个县、每个县一个村的标准,二是按照典型点与普遍点结合的原则,三是按照中心与边缘结合的原则,随机抽样选点。每个村庄一位调查员,在调查之前均受过严格的学术培训,每个村的调查时间为60天以上。
3.每一篇村庄调查报告分为村庄由来与形成、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等六章,以传统形态变迁当下实态为主线进行写作。在每篇报告的后面附有调查员的调查小记、调查日记等,以供读者了解整个调查的心路历程。
4.在报告的写作中,县名、镇名、村名、人名、部门单位等均为实名。但是,报告中所出现的照片、人名、数据等信息,均得到了访谈对象或数据提供对象的口头授权或书面授权。另外,档案材料、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历史材料等,在写作中均做了详细的引用批注。
5.农村传统形态的调查,主要通过老人口述来获取信息、数据;因而报告中的数据可能不甚精确,仅供参考,也请各位读者、学者在引用、使用的过程中,酌情处理。
6.农村变迁调查会涉及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四清等内容,但是,调查者均怀揣学术研究之心,从农村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视角去调查与写作,力求客观、真实地再现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
7.在出版方面,项目组组建了审稿与编辑小组,严格审查、校审每一篇村庄调查报告,并从中挑选优秀报告,分七大区域,集结成卷出版。
8.《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重点在于传统形态的调查,是一项抢救历史的学术工程。由于时间仓促,其中不免有错漏,也希望海内外学术界、读书界提出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提高这套丛书的质量。
《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2016年12月19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