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克莱因文集(套装4册) 心理学经典作品 著名心理学作家武志红微博专业级推荐!

書城自編碼: 299969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经典著作
作者: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
國際書號(ISBN): 9787D2506979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20/15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35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NT$ 279.0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NT$ 240.0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售價:NT$ 2016.0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售價:NT$ 661.0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澎湖湾的荷兰船:十七世纪荷兰人怎么来到台湾 》

售價:NT$ 370.0
银元时代生活史
《 银元时代生活史 》

售價:NT$ 493.0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大唐兴衰三百年3:从女主当国到开元盛世 》

售價:NT$ 325.0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直击核心:通向卓越教练之路的革命性方法 》

售價:NT$ 549.0

編輯推薦:
卷1 爱、罪疚与修复
[编辑推荐]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本书的作者克莱因正是对人的这些情感研究得*透彻的心理学家之一,她通过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是对她工作的一个简洁推介,抛开了研究的过程,直接将她工作中发现的有关人的(特别是婴儿期的)爱、恨、攻击、性欲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
卷2儿童精神分析
[编辑推荐]
《儿童精神分析》是一本儿童分析的革命性经典之作。梅兰妮克莱因以她所架构的特殊技巧,证实她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她使精神分析得以运用到儿童领域,借此不仅使儿童心理治疗成为可能,并且为儿童的心智发展、成人精神官能症和精神病的起源之理解,开拓了新视野。
卷3 嫉羡与感恩
[编辑推荐]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初表现;
內容簡介: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卷1 爱、罪疚与修复
[内容简介]
尽管讨论爱、恨的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人们仍然被自身的攻击、嫉妒、愤怒、自我谴责等等困惑着、压抑着、纠缠着。作者通过对婴儿的观察,以及对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总结出了诸多有关人的情感的起源和发展的潜意识规律。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世人介绍这些情感背后的无意识心灵是如何工作的。
卷2儿童精神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卷3 嫉羡与感恩
[内容简介]
本书几乎囊括了克莱因毕生*重要的文献,也成为其著述的高峰。在本书中,克莱因引入了新的观念:嫉妒在儿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现出来,也是死之本能的*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强调嫉妒的重要性,然而,克莱因对于嫉羡的概念完全是革命性的。
卷4 儿童分析的故事
[内容简介]
这本富含生命力的作品,在克莱因的著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中详述一名十岁男孩长达四个月的分析历程,并对当中的画作、游戏、语言联想和梦境作出精辟的诠释。本书说明了她在分析当时的理论概念,并尽可能忠实地呈现实务工作与理论观点。文中更揭露了许多崭新的想法,克莱因的这部*后著作,可以说是深具创造性的一部代表作,更是探究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不可多得的必备书籍。
關於作者:
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18821960)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在其意义深远而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中,她打开了理解婴儿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这些早期心理历程支配着婴儿的内心活动。她的理论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她也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极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
目錄
卷1 爱、罪疚与修复
第一章 儿童的发展(1921)
第二章 青春期的抑制与困难(1922)
第三章 学校在儿童原欲发展中的角色(1923)
第四章 早期分析(1923)
第五章 抽搐的心理起因探讨(1925)
第六章 早期分析的心理学原则(1926)
第七章 儿童分析论文集(1927)
第八章 正常儿童的犯罪倾向(1927)
第九章 俄狄浦斯冲突的早期阶段(1928)
第十章 儿童游戏中的拟人化 (1929)
第十一章 反映在艺术作品与创作冲动中的婴儿期焦虑情境(1929)
第十二章 象征形成在自我发展中的重要性(1930)
第十三章 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1930)
第十四章 论智力抑制理论(1931)
第十五章 儿童良心的早期发展(1933)
第十六章 论犯罪(1934)
第十七章 论躁郁状态的心理成因(1935)
第十八章 断奶(1936)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
第二十章 哀悼及其与躁郁状态的关系(1940)
第二十一章 从早期焦虑讨论俄狄浦斯情结(1945)
附录一 批注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卷2儿童精神分析
[目录]


译文修订说明
第一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儿童分析技巧
第一章 儿童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章 早期分析技巧
第三章 六岁女童的强迫性神经官能症案例
第四章 潜伏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第五章 青春期儿童的分析技巧
第六章 儿童神经官能症
第七章 儿童的性活动

第二部分 早期焦虑情境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八章 早期俄狄浦斯冲突与超我的形成
第九章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与超我早期阶段的关系
第十章早期儿童焦虑情境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第十一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女童性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 早期焦虑情境对男童性发展的影响

附录一 儿童分析的范围与限度
附录二 说 明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附录四 个案病人名单

卷3 嫉羡与感恩
[目录]

第一章 对某些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
第二章 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
第三章 关于精神分析结束的标准(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 (1952)
第五章 自我与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 (1952)
第六章 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 (1952)
第七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游戏技术:其历史与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论认同(1955)
第十章 嫉羡与感恩 (1957)
第十一章 关于心理机能的发展(1958)
第十二章 成人世界及其婴儿期根源(1959)
第十三章 对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的论述(1960)
第十四章 论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关于《俄瑞斯忒斯》的一些思考
第十六章 关于孤独感(1963)
短论

附录一 注解
附录二 恩斯特琼斯对梅兰妮克莱因作品之前版本的介绍
附录三 克莱因生平年表


卷4 儿童分析的故事
[目录]


引言
第一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次晤谈(星期二)
第三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次晤谈(星期五)
第六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次晤谈(星期一)
第八次晤谈(星期二)
第九次晤谈(星期三)
第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第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第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第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第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第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第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第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第十九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十次晤谈(星期二)
第二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第二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第二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第二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第二十五次晤谈(星期一)
第二十七次晤谈(星期三)
第二十八次晤谈(星期四)
第二十九次晤谈(星期五)
第三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三十一次晤谈(星期五)
第三十二次晤谈(星期六)
第三十三次晤谈(星期日)
第三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第三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第三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第三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第三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第四十次晤谈(星期四)
第四十一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十二次晤谈(星期四)
第四十三次晤谈(星期五)
第四十四次晤谈(星期六)
第四十五次晤谈(星期日)
第四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第四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第四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第四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十次晤谈(星期五)
第五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第五十二次晤谈(星期日)
第五十三次晤谈(星期一)
第五十四次晤谈(星期二)
第五十五次晤谈(星期三)
第五十六次晤谈(星期四)
第五十七次晤谈(星期五)
第五十八次晤谈(星期六)
第五十九次晤谈(星期日)
第六十次晤谈(星期一)
第六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六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第六十三次晤谈(星期四)
第六十四次晤谈(星期五)
第六十五次晤谈(星期六)
第六十六次晤谈(星期一)
第六十七次晤谈(星期二)
第六十八次晤谈(星期三)
第六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第七十次晤谈(星期五)
第七十一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十二次晤谈(星期一)
第七十三次晤谈(星期二)
第七十四次晤谈(星期三)
第七十五次晤谈(星期四)
第七十六次晤谈(星期五)
第七十七次晤谈(星期六)
第七十八次晤谈(星期一)
第七十九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次晤谈(星期三)
第八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二次晤谈(星期五)
第八十三次晤谈(星期六)
第八十四次晤谈(星期一)
第八十五次晤谈(星期二)
第八十六次晤谈(星期三)
第八十七次晤谈(星期四)
第八十八次晤谈(星期五)
第八十九次晤谈(星期六)
第九十次晤谈(星期一)
第九十一次晤谈(星期二)
第九十二次晤谈(星期三)
第九十三次(最后一次)晤谈(星期四)
结语

附录一 理查作品集
附录二 克莱因生平年表
內容試閱
第十九章 爱、罪疚与修复(1937)(节选)
本书[1]中有两个部分讨论了有关人情绪中两个非常不一样的面向,其一,恨、贪婪与攻击探讨的是恨的强烈冲动,那是人性基本的一部分;其二,我尝试描述的是同样强烈的爱的作用力及修复的驱力,这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互补的。在这种呈现方式中所隐含的截然划分,事实上并不真正存在于人的心智当中。当我们把主题用这种方式加以分开讨论时,也许无法清楚传达在爱与恨之间持续不休的互动,但是,这么做是有必要的,因为唯有探讨破坏冲动在恨与爱的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说明尽管存在着攻击冲动,爱的感觉与修复的驱向仍然可以透过哪些方式,在与攻击冲动互相关联的情况下发展。

乔安妮黎伟业所写的篇章,清楚说明了这些情绪最早出现在婴儿与母亲乳房的早期关系中,基本上是在与渴望的他人关系中经验到的情绪。为了要研究所有构成人类最复杂情绪──我们称为爱的情绪──中各种作用力之间的互动,我们有必要回溯到婴儿的心智生活来加以探讨。


婴儿的情绪处境

婴儿最初的爱与恨的客体──母亲,既被强烈地渴望着,也被强烈地怨恨着,这种强度是婴儿早期冲动的特质。刚开始的时候,当妈妈满足他营养的需求、解除他的饥饿感,并且给他感官的愉悦时──当他的嘴因为吸吮妈妈的乳房而经验到刺激──他爱妈妈;这样的满足是儿童性特质很基本的一部分,也是性特质的最初表现。不过,当婴儿饥饿、欲望未被满足,或者是感到身体疼痛或不舒服的时候,整个情境就骤然改变了,恨意与攻击的感觉被唤起,婴儿受到一种破坏冲动主导,他想要摧毁一个人,此人是他一切渴望所向之客体,在婴儿心中,这个人和他所经验的每件事情都有关联,不论是好或坏。此外,如同乔安妮.黎伟业已经详细说明的,恨意与攻击的感觉会引发婴儿最痛苦的状态,例如噎住、呼吸困难及其他类似的感觉,这些都被感觉为对身体有破坏性的,于是攻击、不快乐、恐惧等感受再度升高了。
要纾解如饥饿、怨恨、紧张与恐惧这些痛苦的状态,一个立即而主要的方式是由母亲来满足其欲望。由于获得满足而带来的暂时安全感大大强化了满足感本身,因此,每当个体接收爱的时候,安全感成为满足的一个要素。这一点不仅在婴儿是如此,也适用于成人;对于单纯形式的爱或最复杂的爱,都是一样。因为母亲在最初满足了我们所有的自我保存需求及感官的欲望,给予安全感,她在我们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恒久存在的,虽然这种影响以各种不同方式及表现的形式作用着,在日后也不一定明显可见。例如,一个女人可能明显与母亲疏远,但是在潜意识中仍在她与先生或是她所爱的男人之间的关系上,找寻某些早期关系的面貌。父亲在儿童的情绪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影响了日后所有爱的关系及其他人际关系。不过,只要父亲被感觉到是一个满足的、友善的及保护的形象,婴儿与父亲的早期关系有部分是以与母亲的关系作为原型。
对婴儿来说,母亲基本上只是一个满足他所有欲望的客体,如同早年的时候,是一个好乳房。[2]他很快就开始对这些满足与照顾有反应,对她发展出爱的感觉,并把她视为一个人。但是,这最初的爱在根源就受到了破坏冲动的干扰,爱与恨在婴儿的心中互相对抗着,而这种对抗在某个程度上继续存在整个生命的过程中,并且可能成为人际关系中一个危险的来源。
婴儿的冲动与感觉伴随了一种我认为是最原始的心智活动:幻想建构,用俗话来说,就是想象思考。例如,渴望母亲乳房的婴儿,当乳房不在时可能会想象乳房在那里,也就是说,他可能想象从乳房那里获得的满足。这种原始的幻想是想象功能的最早期形式,日后将发展为更复杂的想象功能。
随同婴儿的感觉而生的幻想有很多种。刚刚提到的幻想,是想象他所缺少的满足,不过,愉悦的幻想也伴随了真实的满足,破坏的幻想则随同挫折及它所唤起的怨恨感而生。当婴儿感觉到被乳房挫折时,他在幻想中攻击了这个乳房;而当他被这个乳房满足时,他爱它,对它有愉悦的幻想。在他的攻击幻想中,他希望撕咬母亲与她的乳房,甚至用其他的方式来摧毁她。
这些破坏性的幻想──相当于死之愿望──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婴儿感觉到他在幻想中渴望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也就是说他以为他真的摧毁了破坏冲动所指向的客体,而且还继续破坏它,这点对其心智的发展来说有极度重要的后果。婴儿从具有复原性质的全能幻想中寻求支持,来对抗这些恐惧,这点对其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后果。如果在婴儿的攻击幻想中,他已经用撕咬伤害了母亲,他可能很快就建构的幻想是:他将碎片再拼合起来、修复她。[3]不过,这样并不能完全去除他对于破坏了客体的恐惧感。我们知道,这个客体是他所爱的、最渴望的,也是他完全依赖的。我认为这些基本的冲突深深地影响着成人情绪生活的进展与驱动力。


潜意识的罪疚感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一个所爱的人怀有恨的冲动,我们将会感到不安或是有罪疚感。柯立芝(Coleridge)[4]如此说道:

对我们所爱的人生气,
就像是脑子里发生错乱。

我们非常容易把这些罪疚感置于幕后,因为它们带来痛苦,不过,它们会以许多乔装的方式出现,成为我们人际关系中困扰的来源。例如,有些人很容易因为缺少他人的赞美而感觉痛苦,甚至对不怎么要紧的人亦然,原因是他们在潜意识中感到不值得受人尊重,于是他人的冷淡对待,确认了对于自己没有价值的怀疑。又有些人对自己的不满意(并非从客观的立场来看)表现在各方面,例如,在长相、工作或是一般的能力上。这类的现象是很常见的,一般人称为自卑情结。
精神分析的发现显示了这类感觉来自比一般所想象的更为深层的地方,而且总是与潜意识的罪疚感有关。某些人之所以会如此强烈地需要广泛的赞美与赞同,是因为他们需要证明自己是可以被爱、值得被爱的。这种感觉来自于潜意识中无法充分或真正地爱他人的恐惧,特别是害怕无法驾驭对他人的攻击冲动:他们害怕自己对所爱的人来说是个危险。


亲子关系中的爱与冲突

我已经试图说明了:爱与恨的对抗,以及它所引起的所有冲突,在早期婴儿期就开始了,而且一辈子都继续活跃着。如此的对抗开始于小孩与双亲的关系中;在婴儿与母亲的关系中,感官的感觉已经存在了,这些感觉表现在伴随吸吮过程而来的口腔愉悦感。不久,性器官的感觉涌现,儿童对母亲乳头的渴望减弱了,不过并未完全消失,仍在潜意识及一部分意识中保持活跃。小女孩对乳头的在意会转移到父亲的性器上──主要是发生在潜意识里──这成为她的原欲愿望及幻想的客体。随着发展继续演进,小女孩对父亲的渴望超过了母亲,她在意识及幻想中想要取代母亲的位置、赢得父亲并成为他的妻子;她也非常嫉妒妈妈拥有的其他小孩,希望爸爸可以给她属于自己的小孩。这些感觉、愿望及幻想,和她对妈妈的竞争、攻击与恨意同时发生着,再加上最早期被乳房挫折的不满情绪;虽然如此,在小女孩心中,对母亲仍然保持着活跃的性幻想与欲望。在这些影响之下,她想要取代父亲与母亲关系中父亲的位置。在某些案例中,这些欲望与幻想发生的强度,可能超过对父亲的欲望与幻想。因此,对父母除了爱的感觉以外,也有竞争的感觉,而且这些感觉被进一步带入她与兄弟姊妹的关系中。与母亲和姊妹有关的欲望与幻想则是日后坦白的同性恋关系的基础,也是间接表现在女性朋友情谊中同性恋感觉的基础。在一般的发展情况下,这些同性恋的欲望会退隐到幕后,转向为升华,于是对异性的吸引力占了主导的地位。
相对的发展发生在小男孩身上,他很快就经验到对母亲的性器欲望,并且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般地怀有恨意。不过,他也对父亲发展出性器的欲望,这就是男同性恋的根源。这些处境引起了许多冲突,对小女孩来说,虽然她恨妈妈,但也爱她;小男孩爱他的爸爸,让爸爸免于遭受他的攻击冲动所带来的危险。此外,所有性欲望的主要客体──对女孩来说是父亲,对男孩来说是母亲──也因为这些欲望受到挫折,而引起恨意与报复。
小孩对兄弟姊妹也怀有强烈的妒意,只要他们是竞争父母之爱的对手。不过,他也爱他们,同样地,强烈的冲突在攻击冲动与爱的感觉之间被激起了,这导致了罪疚感及想要修好的愿望:这是一种混杂的感觉,不仅和我们与兄弟姊妹的关系有关,而且我们与一般人的关系是以这样的模式为原型,这也关乎我们日后的社会态度、爱与罪疚的感觉,以及想要补偿的愿望。


爱、罪疚与修复

我以前说过,爱与感恩的感觉是婴儿对于母亲的爱与照顾所产生的自然反应。爱的力量──这是一种保存生命之驱动力的表现──和破坏冲动一样,都存在于婴儿身上。爱的力量最基本的表现可以在婴儿对于母亲乳房的依附上看见,这样的依附发展成对母亲整个人的爱。我的精神分析工作使我相信,当婴儿心中发生了爱与恨的冲突,担心失去所爱的恐惧开始活跃时,便达成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此时这些罪疚与痛苦的感觉像是新元素般加入了爱的情绪中,成为爱根本的一部分,并且对爱的质与量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即使是在幼儿身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他对于所爱对象的在意,这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只是一种对一个友善且有帮助者的依赖表现。在儿童与成人潜意识中,与破坏冲动同时存在着一种很深刻的想要牺牲自己的冲动,便是为了要帮助所爱的人并将其摆在对的位置,而这个人在幻想中已经受到伤害与破坏了。心智深处想要让人快乐的冲动,和强烈的责任感及对其他人的关心是连结在一起的,它们表现在对他人真诚的同情心及能够了解他人真正的样子与感觉上。


认同与修复

能够真诚地体谅他人,意指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我们认同他们。现在,这种认同他人的能力是一般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是具有真实且强烈之爱的感觉的条件。只有当我们能够认同我们所爱的人,我们才能够忽视或在某个程度上牺牲自己的感觉与欲望,因而暂时将他人的利益与情绪放在第一位。因为在认同他人的时候,我们分享了提供给他们的帮助或满足,在某方面又重新获得了我们为他人所牺牲的东西。[5]最终,在为所爱的人牺牲并认同这个人的时候,我们扮演了好父母的角色,对这个人表现了如同我们曾经感受到父母对我们所做的,或是如同我们曾经希望他们做的,同时,我们也扮演了好小孩对双亲的角色,这是我们在过去想要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将它行动化了。于是,借由反转一个情境,也就是借由对待他人如同自己是好父母一般,我们在幻想中再创造并享受到我们所渴望的来自于父母的爱与善。但是对待他人如同自己是好的父母,也可能是一种处理过去挫折与痛苦的方式;我们因为受到父母挫折而对他们心怀抱怨,加上这些在心中曾经激发的恨与报复,以及从这些恨意与报复中萌发的罪疚感与绝望感(因为我们已经伤害了所爱的父母亲)。所有在幻想中的这些,都能借由同时扮演慈爱的父母与贴心小孩的角色,以回溯的方式抵销(拿走某些恨意的基础)。同时,我们在潜意识幻想中补偿了在幻想中造成的伤害,但这个伤害仍让我们在潜意识里感到很深的罪疚感。我认为,这样的修复是爱与人类关系的基本元素,我将在下文中时常提及。


快乐的爱的关系

请读者谨记我先前所提关于爱的起源之论述,现在让我们来思考某些特别的成人关系。首先,看看这个例子:一种在男人与女人之间令人满意且稳定的爱的关系,正如我们在一段快乐的婚姻关系中可以看到的,这样的关系意味着一种深层的依附、互相满足对方的能力、分享快乐或是哀伤、兴趣及性的欢悦。这种性质的关系提供了爱最多样的表现方式。[6]如果这个女人用母性的态度来对待男人,她满足了(尽她所能)他最早期时希望从母亲那里获得满足的渴望;在过去,这些渴望从未被充分满足过,也从未被真正放弃过。这个男人就如同拥有自己的母亲一样,未感觉到罪疚感(我稍后将对其缘由做更详细的阐述)。如果这个女人具有充分发展的情绪生活,在具有母性的感觉之外,她也保留了某些孩童对父亲的态度,而这个古老关系的某些特质会进入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例如,她会信任并且赞赏她的丈夫,对她而言,丈夫如同她父亲一般,成为一个保护与帮助的形象。
这些感觉将成为关系的基础,在当中,这个女人作为一个成人的愿望与需要可以获得充分的满足。此外,太太的这种态度也给男人机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对她的保护与帮助,也就是说,在他的潜意识心智中,扮演一个对母亲来说是好丈夫的角色。
如果这个女人对她的先生与孩子们都怀有强烈的爱意,我们可以推测她很可能在孩童时期和双亲及手足之间都有好的关系,也就是说,她可以充分地处理早期对他们的恨与报复的感觉。我在之前曾提到小女孩想要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个小孩的潜意识愿望,以及与此愿望有关对父亲的性欲望两者的重要性。父亲挫折了孩子的性器欲望,这在孩子心中激发了强烈的攻击幻想,这一点和能否在成人生活中获得性满足有很重要的关联。小女孩的性幻想因而和恨连结在一起了,这恨意是针对父亲的阴茎,因为她感觉它拒绝满足她,却能满足她的母亲;在嫉妒与恨意中,她希望它是一个危险与邪恶的东西,无法满足她的母亲,于是阴茎在她的幻想中有了破坏的性质。因为这些聚焦在父母之性满足的潜意识愿望,导致了在她的某些幻想中,性器官与性满足有了坏的、危险的性质。随着这些攻击性的幻想之后,在儿童心智中又发生了想要补偿的愿望,更确切地说,是借由治愈在她心智中已经被伤害而且弄坏的父亲阴茎。这种具有疗愈性质的幻想也和性的感觉与欲望有关,所有这些潜意识幻想极度影响着女人对丈夫的感觉,如果他爱她并在性方面满足她,她的潜意识施虐幻想的强度将会减弱。但是,由于这些幻想尚未完全停止运作(虽然对一个正常的女人来说,它们并未达到会抑制混合正向或友善的情欲冲动之倾向的程度),而且它们刺激了复原性(restoring
nature)幻想的发生,于是,修复的驱力又发生作用了。性的满足提供给她的不仅是欢愉,还有可以抵抗恐惧与罪疚感的保证与支持,这些恐惧与罪疚感是她早年施虐愿望的结果。这种保证增强了性的满足,而且在女人心智中引起了感恩、温柔及更多爱的感觉。正因为在她心智深处某个地方感觉到她的性器是危险的,而且可能伤害丈夫的性器──这衍生自一种她对父亲的攻击幻想──她所获得的一部分满足是来自于一个事实,即她能够给予她的丈夫欢愉和快乐,因而她的性器被证明是好的。
因为在小女孩的幻想中,父亲的阴茎是危险的,这仍然对女人的潜意识心智具有特定的影响。不过,如果她和丈夫的关系是快乐的,在性方面也能获得满足,他的性器官就会带来好的感觉,于是她对坏性器官的恐惧就不能成立了。是故,性的满足具有双重再保证的作用:既保证了她自己的好,也保证了丈夫的好,而由此获得的安全感也增添了实际上的性愉悦;被提供的再保证范围因此更大了。女人早期对母亲的嫉妒与恨──因为她争夺了父亲的爱──在她的攻击幻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性满足及和丈夫有快乐且相爱的关系,提供了两人共有的快乐,这点也会感觉有点像是一个指标,代表她对母亲的施虐愿望并未实现,或者是修复已经成功了。
男人在与妻子关系中的情绪态度与性特质,当然也是受到他的过去所影响。儿童期被母亲挫折的性器欲望激发了这样的幻想:他的阴茎变成一种会带给母亲疼痛,甚至会造成伤害的工具。同时,因为父亲抢夺了母亲的爱,因而对父亲的嫉妒与恨也启动了对他的施虐幻想。在与爱侣的关系中,男人早期潜意识的攻击幻想──导致了害怕自己的阴茎具有破坏力──在某个程度上作用着,而且经由类似于刚刚所描述的女人的演变方式,施虐的冲动──在还能被处理的数量上──激发了修复的幻想,于是阴茎被感觉是一个具疗愈性的好器官,可以提供女人愉悦、治愈她受伤的性器官,而且在她体内创造婴儿。与女人间有一段快乐且在性方面获得满足的关系,提供他拥有好阴茎的证明,也在潜意识里让他感到想要修复她的愿望成功了,这不仅提高了他的性快感、对这个女人的爱与亲切感,也导致了感恩与安全感。此外,这些感觉可能会透过其他方式来增加他的创造力,并且影响他在工作与其他活动上的能力。如果他的妻子能够分享他的兴趣(就如同在性与爱的满足一样),便能为他的工作价值提供证明。借由这些方式,他早年的愿望,也就是希望可以做他父亲在性与其他方面为母亲所做的事情,并且从她那里获得他的父亲所得到的,都可以在他与妻子的关系中得到满足。他与妻子快乐的关系也具有降低他对父亲的攻击性之效果──这种攻击性是受到他无法将母亲当作妻子的刺激所致──并且向他再保证他长期对父亲的施虐倾向并未发生效果。由于对父亲的怨恨已经影响他对象征自己父亲的男人的感觉,对母亲的怨恨则影响他与象征母亲的女人的关系,一段满足、有爱的关系改变了他对生活的看法,以及对人与一般活动的态度。拥有妻子的爱与欣赏,带给他完全长大及与父亲相等的感觉,对父亲的敌意与攻击对抗减弱了,取代的是与父亲或是与被他赞赏的父亲形象,在有成效的功能与成就方面较为友善的竞争,而这点很可能强化了他的生产力。
同样地,当一个女人在与一个男人的快乐关系中,感到她能够获得一个位置,就好像过去她母亲在与她的丈夫的关系中获取的位置一样,并在当下得到母亲在过去所享受到的满足(这样的满足在她还是小孩时是被拒绝的),她才能够感觉到与母亲相等、享受到跟母亲同样的快乐与特权,而不会伤害或是掠夺她。这些对女人的态度和人格发展的影响,与当男人发现自己在快乐的婚姻生活中等同于他的父亲时所发生的变化是类似的。
于是,对于伴侣双方而言,都会感到一段在性与爱方面可以互相的满足,这如同快乐地再创了他们早期的家庭生活。许多愿望与幻想在儿童期是永远无法被满足的,[7]不只是因为它们不切实际,也是因为在潜意识心智中同时存在着互相矛盾冲突的愿望所致。看似矛盾的事实是,某种程度上,只有在个体长大以后才有可能满足许多婴儿期的愿望。在成人的快乐关系中,早年想要完全拥有母亲或父亲的愿望在潜意识中仍然是活跃的。当然,现实环境不容许一个人成为母亲的丈夫或是父亲的妻子,而且,即便这在过去是可能的,对他人的罪疚感也会干扰获得的满足。不过,唯有当一个人能够在潜意识幻想中与父母发展这样的关系,并在某个程度上克服与这些幻想有关的罪疚感,逐渐脱离父母而又保持对他们的依附,他才能将这些愿望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这些人代表了过去所欲望的客体,虽然他们和这些客体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真正长大了,婴儿期的幻想才能够以成人的状态被满足。甚且,正因为在儿童期所幻想的处境,在此刻成为可以被允许的真实,而且在此方式之下证明了幻想中与此情境有关的各种伤害并未真正发生,这些因婴儿期的幻想而引起的罪疚便能得到纾解。
我所描述的快乐的成人关系,和以前所说的一样,意指透过男人与女人和他们的小孩的关系,再创造了早期的家庭情境,而且这会是比较完整的,因此整体的再保证与安全感也会更广泛。这一点接着将我们带往亲职的主题。



选择爱侣

精神分析显示,是很深的潜意识动机促成了爱侣的选择,使两个特定的人在性方面彼此吸引与获得满足。男人对女人的感觉总是受到早年对母亲之依附的影响,不过,这大多是在潜意识里的,而且可能以伪装的方式来表现。男人可能选择一些与母亲完全相反特质的女人作为爱侣──也许这个女人的外貌不同,但是她的声音或某些特征却符合男人早年对母亲的印象,因此对他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或者只是因为想要脱离与母亲过于强烈的依附,他可能选择一位与母亲完全相反的爱侣。
通常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男孩的性幻想与其爱恋感觉里,姊妹或是堂表姊妹会占据母亲的位置。很明显地,以这种感觉为基础的态度,与某些男人寻找具有母亲特质之女性的态度是不同的;虽然一个受到对姊妹的感觉而影响选择的男人,也有可能寻找具有若干母亲特质的爱侣。早年周遭各种人物的影响,而产生了极为多样的可能性:保姆、阿姨、祖母都可能在这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当然,在思考早年关系与日后选择爱侣的关联时,我们不应该忘记,男人想要在日后爱的关系中再度找到的,是儿童期对所爱的人的印象,以及与这个人有关的幻想。甚者,潜意识心智确实在意识所不能觉察的基础上连结事物,由于这个缘故,被完全忘记──潜抑──的各种印象,使某个人比另外一个人在性与其他方面更有吸引力。
女性选择爱侣方面也同样有类似的因素在运作着,她对父亲的印象与感觉,如仰慕、信赖等等,可能在她选择爱的伴侣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她早年对父亲的爱可能已经动摇了,也许她很快就因为冲突太强而离开了他,或是因为他让她太失望了,于是某个兄弟、堂表兄弟或玩伴便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人;她可能对他怀有性的欲望与幻想,再加上母性的感觉。她可能会寻找符合这种兄弟意象的爱人或是丈夫,而不是找寻比较具有父亲特质的人。在成功的爱的关系中,两位爱侣的潜意识心智是互相一致的。举例来说,主要具有母性感觉的女人,想找寻具有兄弟特质的伴侣,如果她的男伴要找的是一名以母性特质为主的女人,那么他的幻想与欲望便会与这位女性的相符合。如果这名女性与父亲有很强的连结,那么她在潜意识里选择的男人,便会需要一个能让自己扮演好父亲角色的女人。
虽然成人生活中的爱的关系,是建立在早期与父母及兄弟姊妹有关的情绪情境上,但新的关系未必只是早期家庭情境的重复。潜意识的记忆、感觉与幻想会以相当伪装的方式进入新的爱恋关系或友谊中。不过,除了早期的影响,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运作于建立爱的关系或友谊的复杂过程中。正常的成人关系总是包括了新的元素,这些元素是来自新的情境,来自环境与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的人格,也来自他们对作为成人的我们,在情绪需求及实际兴趣方面的反应。



罪疚感、爱与创造力

我一直致力于阐明罪疚感是创造力与广泛而言的工作(甚至是最简单的工作)之基本动力,不过,如果它们太过强烈的话,却可能反带有抑制创造活动与兴趣的效果,这些复杂的关联性在对幼童的精神分析中首度得到澄清。对儿童来说,当各种恐惧因为精神分析而减弱时,原本沉睡的创造冲动便会在一些活动,如画画、模仿、堆积东西及在言语中苏醒而表现出来。这些恐惧曾经造成破坏冲动的升高,因此当恐惧减弱时,破坏的冲动也减弱了。在这些过程中,罪疚感与因担心所爱的人死亡而感到的焦虑──这些是儿童心智无法应付的,因为太过强烈──逐渐减弱了,且变得比较不那么强烈而能够加以处理。这能够提高儿童对他人的关心、激发对他人的怜爱及认同,整体而言,爱增加了。想要修复的愿望是如此紧密地与关心所爱的人,以及担心其死亡的焦虑结合着,直到现在能以创造性及建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成人的精神分析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些过程与改变。
我曾提过任何欢乐、美及丰富的来源(不论是内在的或外在的),在潜意识心智中都被感觉为母亲慈爱与给予的乳房,以及父亲具有创造力的阴茎,它们在幻想过程中有着类似的特质──最终来说,就是两位慈爱又慷慨的双亲。与引发如此强烈的爱、欣赏、赞美与奉献等感觉的大自然的关系,和与母亲的关系有许多相同之处,诗人们早就看出这一点了。大自然的多重赠礼,等同于任何我们在早年从母亲那里接收到的东西。不过,她并非总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她吝啬、让我们受挫;我们对她的这些感觉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复苏了,因为大自然经常是不愿给予的。
自我保存需求及渴望爱的满足永远是连结在一起的,因为它们最初是来自于同一个来源。首先,安全感是由母亲提供给我们的,她不只解除了饥饿的痛苦,也满足我们的情绪需要,并纾解了焦虑。于是,借由满足我们基本所需而产生的安全感,是与情绪的安全感相关的,而且两者都极度被需要,因为它们可以对抗害怕失去所爱母亲的早期恐惧感。我并非低估实际上来自于匮乏的直接或间接的痛苦,但是,实际上痛苦的处境会因为源于最早期的情绪情境之悲痛与绝望而更为惨烈,在当时儿童不仅因为母亲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而感觉到被剥夺了食物,也感觉到失去了她及她的爱与保护。[8]失去工作也剥夺了他表现建设性能力的机会,这种能力是处理其潜意识的恐惧及罪疚感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修复的能力。环境的严酷(虽然部分可能是因为未如人意的社会系统,让处境悲惨的人有真实基础而将此痛苦怪罪于他人)和可怕父母的残酷无情──儿童处于焦虑压力下所相信的──有某些共同之处。相反地,在物质或心智上提供给贫穷或失业者的帮助,除了具有实际的价值之外,在潜意识里也被感觉到证实了慈爱父母的存在。
回到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世界上某些地方,自然是残酷而具有破坏性的,但是,即使如此,当地的居民仍然抵抗着各种危险,不论是干旱、洪水、严寒、酷热、地震或瘟疫,都不愿放弃他们的土地。外在环境的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些坚忍的人们可能缺乏工具搬离成长的地方,不过,这样的现象对我来说并不能充分解释,有时候为了守住家乡的土地,人们可以忍受诸多艰苦。对于处于如此艰难的自然状况下的人来说,为了生存而奋斗也具有其他的(潜意识)目的。对他而言,自然代表了吝啬而严厉的母亲,其恩赐必须予以强力的高度赞扬,因此早期的暴力幻想被重复而且行动化了(虽然是以升华和适应社会的方式);他在潜意识里因为对母亲的攻击冲动而感觉到罪疚感,他期待(目前在他与自然的关系中,仍然是在潜意识中期待着)她会严苛地对待他,这种罪疚感像是动力般地促成了修复。因此与自然的搏斗有部分被认为是一场要保存自然的奋斗,因为它也表现了想要修复她(母亲)的愿望。与严酷自然奋斗的人们不只是照顾了自己,也为自然本身服务;由于并未切断与母亲的关系,他们活生生地保留了早年母亲的影像,在幻想中,借由与她靠近而保存了自己和她──实际上是借由不离开他们的家乡。与此相反的是,探险家在幻想中找寻的是新的母亲,为的是取代真实的母亲,他感到与她疏远,或是在潜意识里害怕会失去她。



[1]《爱、罪疚与修复》Love,Hate
and Reparation ,见本书附录一《批注》的说明(549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