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阅读 思考 写作(第二版)

書城自編碼: 29912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杨洋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764478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21/523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9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背影2
《 背影2 》

售價:NT$ 386.0
她的罪名
《 她的罪名 》

售價:NT$ 279.0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巨变与突围:碰撞中的清帝国:1644—1840 》

售價:NT$ 437.0
变态心理揭秘
《 变态心理揭秘 》

售價:NT$ 279.0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NT$ 381.0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售價:NT$ 325.0
减压七处方
《 减压七处方 》

售價:NT$ 314.0
成为作家
《 成为作家 》

售價:NT$ 269.0

編輯推薦:
本书将大范围的阅读按照高中作文命题的核心、高频内容进行分类,并不偏废文学情思,始终关注大家对内容的思考与分析,并把思考当作教学*重要的目标,把对阅读的思考充分反映到写作之中。
內容簡介:
本书由俞敏洪老师在两会期间拔冗力推、亲笔推荐,由北京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创建者龚文庠老师亲手题序,并由人大附中老师、北京特级高级教师、教师进修学院全力推荐这是一部获得公立学校、培训机构一致认可的高考语文教学专著。仅此一点,在语文教学中就足以证明其价值与口碑。全书四十二万字,可称关于高考语文教学的煌煌巨著,包括写作理论、真题分类、素材精讲、例题分析、示范例文,都由杨洋老师亲手写就。其中不仅有题目细致地讲解和亲手示范的例文,还有纵贯中西古今、文艺科学、历史现实的素材巨库,既可以满足平时语文积累的需要,又可以在考前熟悉真题和积累素材。第二版增订内容:
内容加入2016年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增补了大量的解释说明文字与喜马拉雅合作推出由杨老师亲自录制的音频讲解版和例文朗诵,便于随时和反复收听学习(付费版)再版序是对中美教育方法的比较思考,值得一读
设计以海水、祥云等中国元素设计的全新封面附赠一枚精致的书签,上有我非常喜欢讲的眼中有世界,心中方有天地改进过的字样和排版更多修订细节期待读者探索发现
感谢感谢美国伟兰德教育CEO王千题写推荐语
關於作者:
杨洋,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及艺术课程客座讲师。北京市教委校园促进项目中学组特聘专家,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客座讲师,高考语文畅销书《阅读思考写作》作者。新东方集团培训师及语文项目创建主管,新东方二十周年功勋教师,冠军演讲师。
杨洋老师以近十年时间于新东方主讲高考语文,洞悉汉英教学互鉴的关系,建立高考语文语料库,以文史线索明析文学源流与高考语文的联系,以实用方法带领学生超过135的门限,同时亦不偏废文学情思与人文情怀。杨洋老师的课程注重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超前的人文教育、情感教学,把文学与生活、阅读与现实、思考和感悟紧密结合,突出课程的有效性、有益性、有趣性,致力于终生受益的人文教育这也是语文教学真正的魅力。
目錄
开讲思考的艺术1
篇一我们共同面对的困境3
一、学生的困境3
二、教师的困境4
三、家长的困境5
四、解决方法6
篇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7
篇三评分标准深入解读11
一、一等作文评分标准(占作文满分90%左右)11
二、扩展评分(占作文满分10%左右)14
篇四审题与立意16
一、理解题干逻辑17
二、构建逻辑37
三、审题三问60
四、审题公式73
第一章勇气与理智85
第二章自识与识世139
第三章理想与现实199
第四章青春与生命255
第五章选择与责任303
第六章怀疑与创新365
第七章时政例解405
2016高考语文作文独立命题选407
后记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战斗419
內容試閱
序一写在前边的话
这是一本关于作文的书,作者邀我写序。我既没教过作文课,也没细读过《写作指南》之类的书,所以惶惶然。我没有资格写序,就写一段前边的话,从普通读书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
说起作文,我想起多年前参加的高考,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说不怕鬼。卷子发下来我立即想到母亲讲的老宅闹鬼的故事。每天半夜某时,堆放杂物的楼上都会响起笃笃笃的声音,似有谁拄拐杖在踱步。楼上一直没有人住呀,可拐杖声每夜准时响起。各种被害冤鬼幽魂的猜测在流传,老宅里姑娘媳妇们被吓得白天都不敢上楼。据说有位胆大长辈不信有鬼,等笃笃声再响时就明火执仗带人上楼察看。惹祸的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旧摇篮,里面有一窝刚出生的小猫,每晚猫妈妈按时跳进去给小猫喂奶,摇篮边上正好倒插了个拖把,摇篮摇啊摇,拖把点地笃笃笃。真相大白以后闹鬼就成了长久的笑谈。我毫不犹豫写下这故事作为开场,然后就议论鬼由心生,世上本无鬼,害怕就有鬼,帝、修、反就是鬼,你不怕它,它就怕你。于是一篇现代政论八股文就按时完成。考官大概喜欢我的故事,给了高分。当年我有幸考上了北京大学。
在我看来,应试作文成绩靠的是平时的修炼和考时的运气。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思路正好对上题路的运气,那么修炼就尤为重要了。仅从应试的角度看,家长和学生都感兴趣的是押题,那是一项技术活,我没有体验过,因而没有发言权。作者说我来押题不如题来押我,这很有道理。押题不是撞大运,而是指在思路上的训练。我觉得探讨平日的写作修炼或许更有价值,因为把写作当作修养就不是为了一时,而是跟长期的学养和素养相关了。
本书的特点是运用案例分析法。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收集了海量例证,对学生习作进行分析;二是引用古今中外文学经典名著,在赏析中展现对写作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路。作者年纪轻轻却已经在中文写作教学方面很有名气,这也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文写作当然也有普通和高级两个层次。作文课堂的任务不是培养文学家,而是训练普通的文字表达能力。然而,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文学家一定也是语言文字的顶尖高手,他们当中许多人,如鲁迅、沈从文、莫言等,对文字的运用都相当精彩。文学家兼教育家叶圣陶关于语文教学的观点更是值得我们记取。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叶老常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想引他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我希望读这本书的老师和学生都朝叶老指出的方向努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
2015年12月15日
序二七年之洋
从2008年到2015年,今年是杨洋老师站在高考语文讲台上的第七年。
俗话说七年之痒,其实只是褪去了最初的青涩狷狂,平添了一分久经历练之后的沧桑。我想,这就是杨洋的模样。
七年的时间不长不短,但是已足够让一个人发生质的改变。当年那个靠幻灯片炫技的初出茅庐的青年,如今已是一代高考语文名师,坐拥无数高分学员。不见了最初专营考试规律的投机与肤浅,取而代之的是对命题内外烂熟于心和亲笔撰写高考高分雄文百篇。课堂也从简单的传递语言知识和堆砌解题经验,变成了哺育学生精神世界和指明人生方向的起点。今日落笔之前,回首过去七年,纵有感慨万千,只能汇为一言:赞!
但是其实心间一直有个疑惑,也从来没有和杨洋老师聊过。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他笔耕不辍,乃至成就了今天的独特?
我决定试着在他的文字里寻找答案。
语文是个很有意思的学科有的人讲出来花团锦簇、百转千回、精雕细琢,有的人讲出来朴实无华、大巧不工、干脆利落。但是杨洋老师以读写智慧开篇,着实在令人惊喜之余,隐隐感到文字背后思绪翻涌的波澜壮阔。
整本书的章回也无一不在体现着各种哲学上的思辨匹夫之勇抑或大勇成智?孤芳自赏抑或三省吾身?仰望星空抑或脚踏实地?短暂青春抑或永恒人生?尊重选择抑或承担责任?循规蹈矩抑或开拓创新?一声声振聋发聩的提问,一篇篇苦心孤诣的文字,模糊了原本机械的界限,带来的是思想和智慧碰撞后火花的迸现。须知:世事本无对错,只缘身处因果。若能勘破得失,人间何论强弱?
我想我也许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四字记之曰思学相长,三字记之曰大智慧,两字记之曰坚持,一字记之曰心。七年时间足以考量一个人的细心、耐心、恒心、真心,我很高兴杨洋老师在这场与时间的较量中先拔头筹。
但是人生路上还有第二个七年、第三个七年我们也许最终都会败给时间,我们留下的足迹,也许是对于我们的人生最好的品鉴。希望杨洋老师在自己的路上,不断奋勇向前。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与君共勉。
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部总监陶然
2015年10月10日
代序言人的教育哈佛访学谈(第二版)
篇一致谢与直觉
一整天都在和一家做智能开发的公司聊教学智能的梦想,直到傍晚,我才饥肠辘辘地跳入路边一家面包店,准备胡乱觅些甜食。从寒风暮色里躲进暖色调的大厅,还没来得及暖和起来,忽见展示台上放着蛋糕新品,居然叫波士顿风味蛋糕。我不禁莞尔一笑,好像我在波士顿时的记忆里,完全没有吃过什么样子饭菜的印象,都是学习、作业、书店、录课、班车不过,我当然记得,记得在波士顿所知所感的所有甜味和苦味。
致谢
美国哈佛访学其实不足半月,不得不调整紧张的教学工作日程。我的线下班的学生们,在助理老师们的带领下,一直坚持统一到班收看录制好的教学视频(偶有几次连线,听到大家的欢呼,我心里非常感动);我的线上班的学生们,则面对着所有课程的推后安排(因为直播时间正好与在美学习时间冲突),甚至我的其他教师培训课程也一齐推后。在此,真挚感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相信回国后会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课程内容、更先进的教学方法。
感谢新东方和伟兰德教育,把如此丰富而深入的教学培训带给我们。愿我们是十二月花,把他乡结起的种子带回原乡,成长出新的植株,进化出新的力量。
以下的想法,很多是我在最近一年中思考和应用的,再与哈佛访学所获结合,试着分享给大家。
对比
在入学哈佛的前一天,我们先在纽约的一所公立学校听课。我听的是AP课程的历史课,是美国大学录取时非常重要的成绩参考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课程内容涉及到美洲大陆的几次革命以及对现实的影响,老师关联了许多现代政党知识,使我大开眼界。
但我更加直观地关注到课程状态的不同,这个部分也许更为读者们感到兴趣,我试着总结和比较:
1学生表现:相比国内学校,学生们普遍更为放松,一方面可以随意应答,一方面也的确有玩手机不听讲的情况。
2教师表现:教师的发问次数明显多于我们印象中满堂灌式教学,设问、解问的互动明显更为丰富。
3教学手段:除了常见的投影设备,老师会流畅地播放在线视频来呈现课程内容,理科教师使用现场实验来展示化学变化。
据此也许我们会立刻反推出国内教学的现状:
1学生表现:僵硬麻木、纪律严肃。
2教学表现:刻板机械、单调灌输。
3教学手段:落后保守、笨拙缓慢。
这几乎可以立刻引起许多教师的反对,至少在我的很多优秀同事那里,课程是非常生动活泼的。据我所知,很多公校的选课制、课外活动、课堂互动都有声有色。
然而,若说我们的教学没有问题,怕是无人能高枕无忧;或说西方的教学可以完全照搬,我相信读者不会如此过激。但我们的确需要从对比中找到优质教学元素,择其善者而从之。
每每想到中西的对立,直觉总是让我记起孙伏园曾在《京报副刊》上请各界名流为青年推荐十部必读书籍的往事。众名家纷纷作文回应,但鲁迅却回了一句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让大家哗然。不过,让读者更震惊的是,鲁迅又加了注解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样激烈的言论,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使民族主义者们突筋跳脚。可是我们能够理解,这一剂猛药震醒多于疗效。
那么,我们今天可否说要少或者竟不研究中国教育,多看外国方法呢?或者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视角、力度来面对美国的优质教育呢?
篇二礼的教育与人的教育
设问
从以上三点的对比里试图得到一些结论前,我想先提出一个设问:我们一向所骄傲的尊师重教的传统风气,在今日的校园中正日渐式微。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与畏正在逐渐被世俗文化、网络技术所消解。同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美式课堂里随时产生的问与答是如此无组织、无纪律,而教师、学生似乎都乐在其中,不以为意。
有一节课上,一名学生因为寻找充电口而反复前后走动。还有一名学生坦然地站起来,去门口丢掉垃圾,再回来上课。从始至终,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安然无事地专注于教师的授课。我想,这样自如的状态,应该不是为了配合听课而做出的演示吧。同样情况如果出现在中国的课程里,恐怕师生反应就会完全不同。
这一点小变化虽然只是外在的一面,但却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另一面。我们不是经常自诩为礼仪之邦吗?面对礼崩乐坏状况,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形式。
我们自古进行礼的教育。礼,并非礼貌,而是等级。师与生是高与低的等级关系,这就在教师心里无形树立了被尊重的天然需要。
我们今天都能够理解,所有教师除了在教学业务内外有引领指导作用外,在人格上、地位上,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的。尊师重教是美好的理想,如果要实现的话,最好的方式是在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方面上与学生形成高低差,才能激发学生的尊重之心、溯流之心。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平等关系,而这种平等关系的身份定位是人。作为人,则人人理应平等。教师,不用允许提问,在不破坏纪律和共同约定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发问,这就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可以提出一些关键问题点的设问,这也便于教师进一步导出教学;有的学生设问幼稚些,老师给予鼓励;有的学生设问较为刁钻,老师的回答就对教学结论的完整权威产生了有益反思和补充这时,学生不再把老师当作可以去挑衅的权威,而当作可以探讨的平等对象。这样,对于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题学生也就敢于发问,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
我们需要去掉一些同样复杂的、不可讨论的影响元素,例如政治和历史事件、待遇与市场价值,在中美教学的差异对比里,去追求以人为核心的教学。从理解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来重塑教学,而不是把教学分成考试的教学、体制的教学。
对比的解答
西方的文艺复兴本质上是人的复兴,中国的白话文就是要用人的语言去战胜吃人的语言,周作人后又提出人的文学这些口号都带来了重要的成就,其本质是以理解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来重塑文艺。事实上,在科学技术发展中,那些倡导科技以人为本的企业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在教育中,我们同样应该树立人的教育的目标以回归教育育人的本质。
由此我们再来审视前面的三点对比,就有可能从表象推出新知:
1学生表现的细部分解
太过于放松的课堂必然不利于学生专注于困难问题的思考,但过度紧张的环境同样如此,并且还不利于学生大胆提问、交流。
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厌学、畏学,其实哪里没有厌与畏呢?即使再好的事情,也会有人厌、有人畏。不过,如果我们不把课堂和教师当作神堂、神祇来崇拜,这样的现象会有改观吧。
直到今天,那些传销组织还动辄自封讲师为神、为主、为帝,可笑的是,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法师法王法老,其实也并不能法显。但他的信众们礼拜时总得噤若寒蝉、不苟言笑吧,总得为所有奇怪的礼仪找到合理的解释吧。这样对知识本身的敬畏就被消解。学生在课堂上想的不是解决困惑,而是请神上身,至少要把一套大礼做全,哪里还有余暇去思考问题呢?
当然,在教学中不仅学生紧张,老师也会紧张。沈从文在上海公学那节让他紧张无比的公开课是很有名的。但老师不能用让学生更紧张来战胜自己的紧张,自己回去备好课,自己多多重复,一熟遮百丑,问题总是会被解决的。
2教师表现的细部分解
尊重学习的规律就是惑与解的轮换,尊重认知的规律就是疑问与解答的轮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句话首先要把不知惑当作学习的常见状态,然后才是从师而学。
我们今天的教学太注重教,太自信于教的能力和效果,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疑问价值置于无地。问,简直是口前封门,想要问你口难开。后面有单独一篇叫《问的回忆》的文章来说美国之行。
3教学手段的细部分解
这段很有意思,按理来说,我们不应该把这样术的问题当作大事件讨论。而且,每每说起投影、教具,我就会想起以前在外地做讲座时遇到的土豪校长,说起采购教学设备,就像是富人家买装饰书摆满书架炫耀一样好笑。
但是看见流畅使用各种设备来丰富教学效果的老师,看见自由地使用纸本或电脑或手机来做笔记的氛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对科技的信心了。当然,无论国内外,都会有人讨论科技产品与教学秩序的关系,以致于讨论到上课能不能带手机这种无聊的问题。就好像尼采曾经批评过刚刚出现的报纸非常浅薄一样,科技的发展会把任何缺少远见的人无情嘲讽。
我对辅助教学的科技有着巨大的信心,深刻理解尝试尝新的意义。一旦教学内容与科技手段恰当流畅地组合起来,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事实上,今天已经有无数科技公司在做辅助教学的硬件软件,我们就不要在传统的教学里寻找情怀了,科技会成为更大的诗意。
在哈佛学习的中间一天,我带着齐全的收音和录像设备,为班里学生录制了一次白居易创作人生的视频课。周围同事都觉得设备好专业。其实我是慢慢明白,起初我追求的不过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不马虎,把能够得到的细节推向极致。但现在我追求的是科技的信心,用一切可能为听众带来新颖的课堂体验。
问的回忆
以前我看过一篇讲苏格拉底提问式教学的文章,说是苏氏擅长在别人的逻辑漏洞上设问,引导对方一步步反思自己认知的局限,最后达到思考的提升。
例如,苏格拉底问学生,欺骗是否正义?学生说,欺骗是非正义。苏说,那么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学生说,这是正义的,但我指的是朋友间的欺骗非正义。于是苏格拉底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还骗他没有利器,这种偷盗和欺骗行为是正义的吗?学生说,这个是正义的。苏格拉底说:你不是说朋友间不能欺骗吗?估计说到这里学生已经疯了。用通俗的话讲,学生认识到自己三观尽毁,但脆弱、片面的三观就是看上去堂而皇之,其实不堪一击啊。
我对于问的突出印象,就是在纽约的公校听课时,老师认真讲解的过程中,还会随时提问、随时应答。学生坐在座位上直接插入自己的问题,或者在回答时专注于阐释想法,课堂更像是老师引导的一场讨论,而不是机械刻板的宣教。
反观我们自己的境况,从学生来看,提问时的顾虑就太多太多。要顾虑别人的看法,要提出不能让别人太有想法的看法,还要提出让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一定想法的看法这样一来,要么最后不了了之,要么提出一些表面的、常识的、无效的疑问来搪塞。恐怕这也和我们在礼的教育下讲求得体有关吧,但这种恰当圆融正好让敢于疑问、大胆发言的精神被遏制。
在本书怀疑与创新一章中,我引用了《论语》里的几句来阐释我的理解。有个成语叫多闻阙疑,就是多听闻,保存疑问的意思,经常被引用来说明中国古代也是讲求怀疑精神的。然而,我们去看《论语为政》的原文,说的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为多听闻,保存疑问,没有疑问的地方也要谨慎地说出,这样就能减少过失。看来,这并不是倡导疑问,而是避免过失。这真是让我们倍感颓唐,这句话好像讽刺的不单是官场,还是课堂。
我对于问最丰富的印象是在几处文化景观,导游人员讲解后往往会留出大家提问的空当来,我们在国内的话似乎就不大习惯,觉得无何可问。而站在旁边的留学生就会问起来,虽然有的地方我不太懂,但我觉得这样才是人与人自然美好的交流。后来在国会山里,
杰弗逊纪念堂
我们面对一尊先贤的塑像,听导游解说其生平,之后身边的留学生又要求了解其他的塑像的来由,导游很受鼓舞地一一讲去。我们在展厅里面对着巨幅的油画,听导游解说其中一幅的意义,之后身边的留学生又要求了解其他油画的意义,导游又大有存在感地一一讲去。我心里不禁替这个导游捏汗叫苦,又联想起,要是看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比赛有提问环节的话,一定会有人上去问的吧。然而,这是对人的好奇和表达的基本尊重。
逸奇色
我想再次回忆前文对比的三点,并试着总结成更清楚的三点:
1学生表现:更加轻松自然。
2教师表现:注重设问启发。
3教学手段:应用各种手段。
如果这样的三点表现让你感觉到课堂真实、人性的话,我们就不妨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其中的合理性。
以上三点,可否概括为:好逸、好奇、好色?
好逸,言人皆有喜宽厌拘之性;好奇,言人皆有求新求知之欲;好色,言人皆有声像歌乐之乐。
第一,我们崇尚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是期待更多交流和融入,是建立求知的喜悦和一生的学习状态。当然,好逸并不等于恶劳。第二,在教学上,我们也倡导用问题引发思考,不使学生浪费课堂的时间,可以更集中、更专注地进入到设问与解问的环节里来。第三,我们应该尊重人性中对声色感觉的需要,用更好的媒体手段使知识丰富、立体地呈现出来。
这些动作的本意,也是基于对人性的基本尊重。只有以人的本性为起点、为设计的教育,以认识人、发展人的目标为设计的教育,才是尊重人、成就人的人的教育。如果我们非要将印象中的中国应试教育做一个对比的话,你就会发现以上三点的反面的确是前文描述这样的:
1学生表现无逸:僵硬麻木、纪律严肃。
2教学表现无奇:刻板机械、单调灌输。
3教学手段无色:落后保守、笨拙缓慢。
我再次想起鲁迅在《京报副刊》的那篇回应里曾经说过的话: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僵尸的乐观与活人的颓唐,非人的教育与人的教育,我恍然觉得这样的讽刺,今犹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篇三商业培训与人的教育
教育家
我们用什么来改进甚至拯救存在问题的教育?
尝试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在每一个意识巨变的时代转型期,都会有教育家们的出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更是伟大的头脑和灵魂所引导的。
公元前500年,学在辟壅,意即教育是政府官办的事业。孔子开辟私学,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肉脯),虽然只是交些肉干就可以来报班,但的确是教育业的质变。今天,我们把孔子称为伟大的教育家,但仔细研究他的伟大,本质上是他开辟了教育商业化的先河,动摇了整个时代的教育格局。具体到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则是从思想家的角度再去评价,作为教育家,能够走出官学到私学这一步,已经足以垂名。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前
20世纪,胡适从北京大学教授到北京大学校长,将其所倡导的白话文写作推广至白话文教育,强调教育树人的意义。而研究他的伟大,本质上是在时代的断裂期把握趋势、开辟新声,并将教育从政治、宗教、军事等中独立出来,强调对人的塑造。另附一句,此行正去了胡适曾经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真是生出无限感慨。
回顾两位教育巨擘,都是在时代的转型期把握住日月旋转,那么,我们今天又有谁人可以当此时代之命?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面对教育的问题。胡适所提倡的教育的独立仍然有价值,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仍然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保持独立性,才能照顾到更多类型的学员呢?在我看来,教育商业化、产业化、私立化就是很好的方法,至少可以成为公立办学有力的补充。
所以我相信俞敏洪老师,是在继孔子和胡适后属于我们的时代的伟大的教育家。几乎一致的是,他在时代转型时期,从市场和大众的角度开创了巨大的事业,展开了教育产业化的宏图,帮助无数学子追求梦想、改变一生。俞老师是一定可以被写进教育史的伟人,和他一起的我们,是目睹着中国教育快速形变的教育者们。
对于未来,我充满期待。
自序读书与写作,是很美的事(第一版)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位姓牛的女同学,她给我们那一届的学生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初一的开学考试取得年级第一名开始,她在三年之中从未考过第二名。我们一起在广播站做播音员,每周一的早晨在广播室朗读时政新闻,然后再一起主持升旗仪式。那时候,她姓牛,我姓杨。虽然现在都一样,但那时觉得是多么与众不同的组合。其间,读过什么新闻,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最不能忘记的是,每过几周的校园新闻里,都会读到参加数学奥赛、英语奥赛的获奖名单,牛同学的名字总在其中。她这时就会非常谦逊地说:这条新闻还是由你来念吧,因为有我的名字。而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贪玩的男孩,虽然成绩也不错,但不过是年级二十名左右,完全不会想到去和她竞争。我默默地看着年级第一名,心想,这样的成绩也太好了,甚至都觉得她漂亮起来。
当然,她本来就是很漂亮的。因为我开始明白,美丽,完全可以无关化妆与服饰,而是来自头脑和精神的一种力量。
有一年暑假,我和她被老师叫到学校去出板报。我在教室的黑板上写字画画,她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本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她默默读书的模样,是我对于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之美最初的印象。那之后,我从读过多遍的四大名著、《聊斋》、诗选中跳出来,开始读西方的小说。第一本就是讲述亚瑟与琼玛的爱情故事的《牛虻》,永远快乐的牛虻就是牛同学给我最初的启蒙。
她完全不知道她对于我的意义。我们考入文理不同的重点高中后,彼此有了自己的世界。阅读之美,却永远留在少年的我的心中。
☆☆☆
小时候,我喜欢把书里的故事分享给院子里的朋友。说完了读过的故事,就开始说想象中的故事。若是把我童年时讲过的梦编辑起来,应该不比《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少吧。
多年后,我把曾经的故事讲给妻子听,她总是用一个安心读书的女孩的眼光投来怀疑,觉得一个人的少年不可能如此有趣多彩:我常常带着三五玩伴去党校的大园子里偷果子,野泳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而奇迹般地生还,被选去出演的电视剧在央视热播在她眼里,这些都是想象中的故事。直到一天,她在我家里读到了我的周记。从初中记起,直到高考,一共九本,我还一一命名:《划沙集》《入殿集》《拱手集》而那些故事就鲜明地记在一册册的周记里。这些周记不仅是个人随感,还是每周作文作业的本子,一些文章还有当时语文老师的评语。她当然是感慨万千,想来,知道丈夫童年、少年时的样子,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吧。
那天晚上,我发了一条微博:那时想不到有这样的效果,但现在觉得当时有写作的习惯真是美好的事情,可以让妻子和孩子知道曾经的我如何成长写作,可能真的是为了在未来保护过去。
☆☆☆
最近几年,常常有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开始和我聊天,聊您上课讲过的内容,我觉得他像一个成年人似的,开始思考,开始顾虑,我觉得他与从前不同。
最近几年,常常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把课本和教辅书都卖了,可是语文笔记舍不得卖,和您一起写过的作文舍不得卖,就算留着没什么用我也要留下来,因为您说过,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没什么用。
最近几年,常常有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留言: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读了您当时讲过的某本小说、某篇诗歌,让我想起来那年美好的岁月和精彩的读写,如果您需要助理,我希望再回到您的课堂。
☆☆☆
多年后,我总是想和我的学生们分享阅读之美、写作之美,希望关于观察、思考、写作的教学能够启发年轻人敏锐的感知、冷静的思考和积极的表达。
如果不在年轻时去翻越几座名著的大山,那么即使你去过珠穆朗玛峰,精神世界的风景也不过是荒烟蓑草的平淡。如果所有的写作,都不过是考场拼凑,那么拿什么来珍藏我们青春的时光?如果把微博、朋友圈当作练笔的参考,那么你的生活就将随着无意义的图片、缺少反思的只言片语、琐碎无聊的自拍晒单沉入生命的暗角。很多人可能不再去看自己发的状态,不仅因为无病呻吟无关痛痒,使自己不愿面对,还因为他们根本不会静下心来称量文字的重量,他们还急着去发下一条呢!
文字的重量是由时间积淀而成。那些经过漫长岁月考验的伟大作品,甫一翻开,书香袭来,胸中便可感受到思考的力量在撞击、在澎湃。而我们的文字也有重量,因为它们记录着彼时的思考与感受,它们不会因为岁月的风尘吹蚀而消弭,却可以在不同的年龄历久弥新。每一次,你重新回顾那些经典的作品,或是自己写过的小文,都可以感受到阅读与写作之间,我们在思考、在成长。在这样美好的事情里经历生命,每一天都有了重量和意义。这也是本书最诗意的解读。恰逢高考中那些精彩的题目,颇可引起我们关于人生、人性多元的思考,连接着读与写,构造了练笔的契机,岂不美哉?
那么,从今天起,我就借这本书,把伟大的作品精选给大家,并结合优秀的命题与朋友们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写作。
杨洋
2016年1月


篇二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Reading make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Francis Bacon阅读使人渊博,论辩使人敏思,写作使人精准。弗朗西斯培根很明显,读书破万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不困难,只论寒窗十年的课本、试卷恐怕都不止于此。然而,我们从这些文字材料中到底获得了些什么呢。如果只有机械地背诵、演算,枯燥地练习,等待高考后抛到脑后,那这些年的努力算是什么。下笔如有神者恐怕也不在少数,每天微博微信朋友圈动辄几百字,随随便便就刷你屏,你能说他真的没有写的愿望和能力吗。还有的学生高考作文得心应手,无论考什么内部,都能把司马迁、鲁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套进去,洋洋洒洒八百字根本不在话下,你能说他真的不会写作吗。然而,这正是我们所担忧的。教育给他的不是思考,知识给他的不是愉悦,那些技巧、模板其实都是饮鸩止渴的毒药,也许暂时可以帮助你提高分数,但绝不可能冲击真正的高分。毕竟,随着语文学科的不断变化,这种模式化、高考体的文章,越来越暴露出问题。前文讲过,很多家长和老师仍然抱着多读多写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他们知道这样传统的办法见效慢且易流于空谈。但这个理念的问题在哪里,以及读什么、怎样读,写什么、怎样写,却很少有人真诚地试图给出答案。杨老师通过这本书为大家展示了语文综合教学的三个维度:阅读、思考、写作。第一,将大范围的阅读按照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高频内容进行分类,并不偏废文学情思。(1)针对性:保证以高考作文分析为第一目标,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素材,不把多读变成毫无目标、品味不一的滥读。(2)经典性:时代会证明什么样子的作品可以经受考验成为经典,而一个语文老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宝贵的生命时光中、在审美观尚未确定成熟的时候,去辨识、去领略人类文学成就的经典作品。(3)趣味性:选文力求新颖生动,《奥德赛》的章节中我选了塞壬女妖的一段,也是电影《加勒比海盗》最新的一部中借用过的情节,《唐吉诃德》中故意避开大家熟悉的风车一节,而选讲其他的故事,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虽然没有展开分析,却选讲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相信大家在津津有味的阅读中,还能够体会到杨老师用心良苦的设计。第二,始终关注大家对任何内容的思考与分析,并把思考当作教学最重要的目标。(1)完整的方法:作文部分,从评分标准到审题立意,再到例题精解,杨老师选取了最经典的题目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而且后面全部配以杨老师亲手所写的例文。从思路、解法、成文三个方面,给大家以清晰完整的展示。(2)多元的视角:最可宝贵的,是全书的中西方作品、观点,放于一处,供大家对比分析。这也是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多年讲授对外汉语课程而形成的思维习惯,绝不孤立地看待我们的优势与不足,而是在世界格局中,通过与西方的对比来思考其原因。第三,把对阅读的思考充分反映到写作之中。(1)问答相和:每篇开头都有一个设问的题目【命题疑问】,用来引起阅读的兴趣,同时预示了未来探索的方向,也是高考命题关注的角度。(2)详略得当:设问后引出两节重要内容,【素材精读】和【广读深思】。(3)文思互彰:杨老师为大家精心选取五个专题,并配以四至五个经典例题【例题精解】,包括命题、材料式,也包括诗歌、寓言、写实、历史、幻想等不同形式的题干材料。题目按顺序附加详略得当的讲解,甚至还有逐段逐句的分析,真正做到一对一手把手式的口传+心授的作文教学。每道例题后皆附有亲手写作的【百万例文】,顾名思义,我亲手所写高考作文例文已逾百万字,先后发表在杂志、报纸上数十篇,甚至《五年高考 三年模拟》在不经我允许的情况下盗用我的例文出版。本书的精华音频发布在APP喜马拉雅中,搜索杨洋即可获得。同学们在每一个专题的理论、素材、习题的学习完成后,可以通过反复收听例文朗诵,可不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文思和语言的提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