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書城自編碼: 29754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吕思勉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460708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5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售價:NT$ 437.0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格局及典型形态研究 》

售價:NT$ 386.0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写意兰竹树石课徒稿 》

售價:NT$ 515.0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不较真的心理智慧 》

售價:NT$ 279.0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漫画算法与数据结构(大规模数据集) 》

售價:NT$ 447.0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欧洲的扩张1415—1789:现代世界的奠基 》

售價:NT$ 829.0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引导的秘诀:通过团队合作获得结果的SMART指南(最新修订版)(白金版) 》

售價:NT$ 554.0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文史星历:秦汉史丛稿 》

售價:NT$ 66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1
《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
+

NT$ 299
《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 》
+

NT$ 374
《 王阳明与明末儒学 》
+

NT$ 330
《 王阳明心学:典藏修订版 》
+

NT$ 299
《 《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初刻版 》
+

NT$ 822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 》
編輯推薦:
1.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2.中国宋明理学的提纲挈领之作。
3.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吕思勉的哲学著作
4.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极佳读本。
5.民国时期重要学术成果,再现民国时期中华学术的灿烂景观,站在新的高度承继中华文明的传统,开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学术未来。
6.吕思勉是*一位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史学名家。
內容簡介:
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著名理学家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书。迄今为止,中外学界关于理学的简史似乎还没有超过他的。本书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极佳读本。
關於作者:
吕思勉,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吕思勉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因吕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见解,其讲学授业充满意趣,门下多出名人。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吕思勉是唯一一位以一人之力几乎写完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目錄
宋明理学

绪论
理学之源
理学源流派别
濂溪之学
康节之学
横渠之学
明道伊川之学
晦庵之学
象山之学
浙学
宋儒术数之学
阳明之学
王门诸子
有明诸儒
总论
附订戴
內容試閱

本书计十五篇,乃民国十五年1926予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时所手编之讲义也。今略加修改,以成是书。
理学行世几千年,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然其书率多零碎乏条理,又质而不文,读者倦焉。虽有学案之作,人犹病其繁重,卒不能得其要领也。是书举理学家重要学说,及其与前此学术思想之关联、后此社会风俗之影响,一一挈其大要,卷帙虽少,纲领略具,读此一编,于理学之为如何学问,可以知其大概矣。故名之日《理学纲要》。
自宋迄今,以理学名家者无虑千人;然其确有见地、不与众同者,不过十余家耳。兹编即以是为主其大同小异者即附其人之后,如慈湖附象山后是也,其无甚特见者,总为一篇,叙其名氏传授,以见斯学之源流派别而已。诸贤事迹,限于篇幅,未及详叙;如欲尚论其世,固有史传及诸家学案在也。
理学与古代哲学及佛学皆有关系,近人类能言之,然所见者似皆非真也。兹故别为一篇论之,虽似旁文,实为斯学来历,了此则理学中重要之说,皆迎刃而解矣,不可不细读也。
数术非中国哲学正宗,然亦自成一派,且与社会思想关系颇深,世多目为索隐行怪,甚或斥为迷信,非也。数术家之所言,虽未必确,以为迷信,则实不然。真知数术家之所言,乃知迷信之流自附于数术者,悉非其实耳。兹总为一篇叙之。邵子虽以数术名,实于哲理发明为多,数术非所重也,故别为篇。
理学特色在于躬行实践,非如寻常所谓哲学者,但厌好奇之心,驰玄远之想而已。诸家之说,各有不同,非好为异也。补偏救弊,立言固各以其时;殊途同归,辙迹原无须强合。又有前人见其浅、后人见其深者,此则思想演进,次第当然;当知其易地皆然,不必存入主出奴之见也。兹编于诸家相承相矫,及其同时分争合一之故,并详析言之,以见学术演进之迹。至于各人受用,则或因其性之所近,或矫其习之所偏,有难范以一律者,非兹编之所能言也。
民国十七年1928三月二十三日武进吕思勉识
有明诸儒

明代理学,当以阳明为中心。前乎阳明者,如白沙,则阳明之先河;与阳明并时者,如甘泉,则与阳明相出入;后乎阳明者,如蕺山,如见罗,则与阳明小异其趣者也。故阳明之学,是非然否且弗论,其为明代理学之中心,则好之者、恶之者,皆不能有异辞也。
白沙之学,主静中养出端倪。其初求之简册,累年无所得。一朝以静坐得之。然后见此心之体,广大高明,不离日用。一真万事,本自圆成。不假人力,无内外、大小、精粗,一以贯之,其言曰:人争一个觉。才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尽。又曰:终日乾乾,只是收拾此理而已。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往古来今,四方上下,一齐穿纽,一齐收拾。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色色任他本来,何用脚劳手攘?
白沙之学,吃紧工夫,全在涵养。以虚为本,以静为门户,以勿忘勿助之间,为体认之则。或訾其近禅。或谓有明之学,至白沙而后精,至阳明而后大云。或问龙溪:白沙与阳明同异?龙溪曰:白沙缘世人精神撒泼,向外驰求,欲返其性情而无从入,只得假静中一段行持,窥见本来面目,以为安身立命根基,所谓权法也。若致知宗旨,不论语默动静,从人情事变,彻底练习,以归于元。譬之真金为铜铅所杂,不遇烈火烹熬,则不可得而精。师门有三种教法:从知解而得者,谓之解悟;未离言诠。从静中而得者,谓之证悟;犹有待于境。从人事练习而得者,忘言忘境,触处逢源;愈摇动,愈凝寂;始为彻悟。龙溪教人,向偏于事上磨炼。此说亦不离此旨。然白沙与姚江之大小,则于此可见矣。
与阳明同时并称者,厥惟甘泉。湛若水,字元照,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甘泉为白沙弟子。阳明尝溺于二氏,与甘泉交,乃一意圣学。阳明主致良知,而甘泉标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两家各立门户。湛氏门人,不如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其后名湛氏之学者亦多,湛氏亦有明一大师也。
甘泉之说,有与阳明极相似者。其说天理曰:天理二字,人人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初学与圣人同此心,同此一个天理。虽欲强无之不得。见孺子入井,见饿殍,过宗庙,到墟墓,见君子,不知不觉,萌动出来,遏他又遏不得。有时志不立,习心蔽障,忽不见了,盖心不存故也。心若存时,自然见前。此犹阳明之言良知也。又曰:心存得中正时,便见天理。又曰:心中无事,天理自见。亦以天理为在心。又曰:后世儒者,认行字别了。皆以施为班布者为行。殊不知行在一念之间耳。自一念之存,以至于事为之施布,皆行也。且事为施布,岂非一念为之乎?所谓存心,即行也。此亦阳明知行合一之说也。所异者,阳明以为心即理,甘泉则虽谓理在吾心,终不免体认于外以足之耳。
甘泉之说曰:格,至也。物,天理也,即道。格即造诣之义。格物,即造道也。知行并进,学、问、恩、辨、行,所以造道也。故读书,亲师友,酬应,随时随处,皆求体认天理而涵养之,无非造道之功。此纯似程子穷理亦多端之说。然甘泉又不甘居于务外,乃曰:以随处体认为求之于外者,非也。心与事应,然后天理见焉。天理非在外也。特因事之来,随感而应耳。又曰:尧舜允执厥中,非独以事言,乃心事合一。允执之者,吻合于心,与心为一,非执之于外也。若能于事物上察见天理,平时涵养,由中正出,却由仁义行之学。平时无存养工夫,事到面前,才寻讨道理,即是行仁义;即是义外;即是义袭而取之者也。既曰天理为人人所固有,初学与圣人无异,又必待事物上察见,未免自相矛盾。若曰心与事应而后天理见,则心岂有不感时邪?甘泉盖恐人堕入见成良知一路,故欲加之以学、问、思、辨、行之功。或问:先生尝言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便是良知,亦便是天理。依着自己是非之心,存养扩充将去,便是致良知;亦便是随处体认天理也。然而外人多言先生不欲学者言良知,岂虑其体察未到,将误认于理欲之间,遂以为真知也邪?曰: 如此看得好。良知二字,自孟子发之,岂不欲学者言之?但学者往往徒以为言。皆说心知是非皆良知;知得是便行到底,知得非便去到底;如是是致。恐师心自用。还须学、问、思、辨、行,乃为善致而不知言精察于吾心之理,以为规矩准绳,而施之于事为,与体认于事物之上,以求吾心天理之著见,然后持之以为应事之具,其简直迂曲,则大有别矣。若谓离事物无从精吾心之理,则又有说。甘泉之言曰: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所谓心,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所谓心,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阳明谓随处体认天理,是求之于外梨洲评之曰:天地万物之理,不外于腔子里,故见心之广大。若以天地万物之理,即吾心之理,求之天地万物,以为广大,则先生仍为成说所拘也。天理无处而心其处。心无处而寂然未发者其处。体认者,亦惟体认之于寂而已。今日随处体认,毋乃体认于感?其言终有病也。
或问聂双江:随处体认天理何如?曰:此甘泉揭以教人之学,甘泉得之罗豫章。豫章曰:为学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天理,则人欲自退听。由此持守,庶几有功。案双江之说,殊能得其来历。甘泉之说,实与豫章之说,息息相通。但豫章之说,少偏于静。甘泉不以为然。乃改默坐澄心为随处体认,欲合静而存养,动而省察为一耳。然欲合此二语为一,随处体认天理,实远不如致良知之简捷而深入也。阳明与毛古庵书:致良知之说,与体认天理之说,本亦无大相远。但微有直截、迂曲之差耳。譬之种植:致良知者,培其根本之生意,而达之枝叶者也;体认天理者,茂其枝叶之生意,而求复之根本者也。
随处体认天理之说,虽曰理在吾心,实仍即物求理之变相。其失易堕于支离。故其后学,咸欲以直截救之。湛门如吕巾石名怀,字汝德,广信永丰人,则以为天理良知,本同宗旨。如洪觉山名垣,字峻之,徽州婺源人,则谓体认天理,是不离根之体认,工夫全在几上用。如唐一庵名枢,字惟中,归安人,则标讨真心三字为的,谓随处体认,或失于反身寻讨;致良知,或失于误认灵明。如许敬庵名孚远,字孟仲,德清人。学于唐一庵,则谓学以克己为要,谓人有血气心知,便有种种交害,虽未至目前,而病根常在;必在根上看到方寸地不挂一尘,方是格物。皆鞭辟入里,浸浸近于王学矣。其初学于许敬庵,后倾向王学,而又能救正王学之失者,厥惟刘蕺山。
蕺山标慎独为宗旨。其说曰:知善知恶之知,即好善恶恶之意,亦即无善无恶之体。意者,心之所存心之主宰,非所以发也;心之体,非心之用也流行为用,与起念之好恶不同念有起灭,意则常存常发。人心无思无不思,无思虑未起时。必物感相乘,思为物化,乃憧憧往来耳。阳明以诚意为主意,致良知为工夫。谓诚意无工夫,工夫皆在致知。殊不知好善恶恶,即知善知恶;非知善后好,知恶后恶,故更无知善知恶之可言。然则知即意也。好必善,恶必恶,故心善。意者,心之所存。好善恶恶之心,即好善恶恶之意,故意有善而无恶。恶恶即恶不善,恶不善即好善此所谓独知也。良知不虑而知,诚者不思而得,故诚即知。致也者,诚之者也。离却意根一步,即无致知可言。故诚意慎独非二事。宋儒不从慎独认取,故不得不提敬于格物之前。阳明云:有善有恶者意之动。是以念为意。善恶杂糅,何处得觅归宿?专提致良知三字,遂致以流行心体承当。今知诚意即慎独,离意根一步,即妄而不诚,则愈收敛,是愈推致;而动而省察可废。何也?存养不专属静,省察正存养之得力处也。案蕺山之说,盖宗江右,而尤于塘南为近。
初为阳明之学,而后变焉者,又有李见罗。名材,字孟城,丰城人。学于邹东廓见罗提止修二字,以止为主意,修为工夫。谓人生而静以上是至善。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有善便有不善。知是流动之物,都已向发边去。以此为致,远于人生而静以上之体。故主摄知归止。刻刻能止,则视听言动,各当其则,不言修而修在其中。稍有出入,不过点检提撕修之工夫,使当归于止而已。见罗辟阳明之说曰:释氏以知觉运动为性。吾儒本天,故于性上只道得一个善字。就于发用之际,见其善之条理。恻隐名仁,羞恶名义,辞让名礼,是非名智。未尝云有善无不善也。后儒曰:无善无恶者心之体。以其就知上看体,知固有良有不良故也。玉本无瑕,只合道个白,不可云有白无黑。水本无污,只合道个清,不可云有清无浊。无善无恶既均,作善作恶亦等。何也?总之非吾性所有也。见性一差,弊至于此。则知知觉运动,不可言性;儒者之学,断须本天。程朱之论,固自有其独到之处也。案见罗此辩,殊失阳明本意,参观前两篇自明。见罗又谓致知二字,并列于八目之中。知本知止,特揭于八目之外。略知本而揭致知,五尺之童,知其不可。自古之欲明明德,至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详数事物,而归本于修身。本在此,止在此。知本者,知修身为本而本之。知止者,知修身为本而止之。知修身为本而止之,即止于至善也。合此谓知本之本,与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本为一,亦未必其遂安耳。
东林之学,与阳明有异同者,为顾径阳名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及高景逸名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泾阳提出性字,谓性是心之根底。舍性言心,必堕情识。善即心之本色,说恁著不著?明目之本色,聪耳之本色,说得个不著否?何云无善乃不著于善耶?景逸主格物,谓不穷其理,物是外物。穷其理,物即吾心。学者无穷工夫,心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有无穷工夫,敬之一字,是大总括。心无一事为敬。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敬。人心如何能无适?须先穷理,识其本体。圣人只从矩,不从心所欲。徒知昭昭灵灵者为心,而外天下之物,是为无矩之心。以应天下之物,师心自用而已。阳明曰:致知在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各得其理。是格物在致知。又曰:格,正也。格去心之不正,以归于正。是格物在正心诚意。 吾人日用,何尝离格物。开眼便是,开口便是,动念便是。善格物者,时时知本。善知本者,时时格物。格透一分,则本地透一分,知地透一分。谈良知者,致知不在格物,故虚灵之用,多为情识,而非天则之自然,去知远矣。案高、顾所辟,皆王学末流之弊。若阳明本说,则实不如是也景逸又曰:阳明曰:有善有恶意之动。善谓善念,无善则无念。吾以善为性,彼以善为念也。此说亦非。参看上篇钱绪山之说自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