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斯人斯世

書城自編碼: 295352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克利福德·格尔茨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0943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8-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357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NT$ 391.0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NT$ 498.0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6
《 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何炳棣著作集) 》
+

NT$ 1858
《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全三册) 》
+

NT$ 408
《 中国的天文历法 》
+

NT$ 353
《 血缘与归属 》
+

NT$ 418
《 新史学.第18辑(卡罗·金兹堡的论说:微观史、细节、边缘) 》
編輯推薦: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会索罗金奖、美国人文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得主、著名人类学家、文化解释学的提出者、克利福德格尔茨的遗著。收录了格尔茨生前发表的重要书评和论文。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历史学家泽蒙戴维斯、人类学家乔治马尔库塞鼎力推荐。
內容簡介:
《斯人斯世:格尔茨遗文集》收录了当代较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三十年间在《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的评论文章,以及一些从未出版过的重要论文。在本书中,格尔茨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聪明睿智的头脑评论了马林诺夫斯基、甘地、福柯等重要人物,以及伊斯兰、全球化、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失败等主题。
關於作者:
克利福德格尔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提出者。曾担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师。其主要学术成就在于,对摩洛哥和印尼爪哇、巴厘岛等地的地方文化做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他对文化概念的阐释,影响超出人类学,及于社会学、文化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其代表著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知识:解释人类学论文集》《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烛幽之光:哲学问题的人类学省思》等。
目錄
弁言 格尔茨的喜剧视野...... 001


第一部分 圣人与人类学家...... 017

1967论马林诺夫斯基...... 019

1969论甘地...... 027

1978论福柯...... 037

1992论让热内...... 050

2001中国的民族志...... 061


第二部分 伊斯兰国家与民族的流变...... 077

1971寻找北非...... 079

1975伊斯兰的奥秘...... 091

1985最后的阿拉伯犹太人...... 104

1989房屋粉刷:路路通...... 113

1990论女性主义...... 131

2000印度尼西亚:从头再来...... 146

2001论亚马逊的毁废...... 161

2003何路通麦加?上...... 177

2003何路通麦加?下...... 191

2005论世界现况...... 208


第三部分 秩序的观念:最后的讲座...... 221

2001远东里的近东...... 223

2002一门多变的专业...... 245

2004一个国家若非主权国家,那它是什么?...... 264

2005变换的目标,移动的对象...... 289

2005何为第三世界革命?...... 312


致谢及编后语...... 334

索引...... 336
內容試閱
格尔茨的喜剧视野

1很久以前,1988年10月,就在冷战陷入四面楚歌柏林那堵砖墙在风雨中飘摇,一辆辆超载的特拉贝特蜂拥穿过匈牙利检查站竖起的屏障,汪洋大海似的复仇心切的拳头和脸庞把布加勒斯特的可恨霸王嘘退阳台的数周之前,《纽约时报》登载了整版广告,为做一个自由主义者积极辩护。
无组织的一群杰出学者和知识人暂时联合起来,出资登报,意在反驳他们的总统,那位笑里藏刀、执着于意识形态、醉心于反智主义的罗纳德里根,他已将自由主义的变成了带着公然而轻蔑的辱骂意味的词语。
接下来的二十几年情形依然如故,虽然已到第43任总统了指写作本文时的美国总统、共和党人小布什。译注。签名者们说道:
右翼和左翼的极端分子们长久以来都把自由主义当成他们最大的敌人而击鼓攻之。在我们这个时代,自由民主主义已被这帮极端分子压制住了。在我们这个国家,要逆转这一趋势我们不得不秉笔直言。
格尔茨是签名者之一。他从来不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派别的同路人,更不是美国政府雇来在印度支那和智利干脏活的那种顽固的联邦主义者。好吧,他是个沉静的美国人,可是他以最纯正的口音连珠炮似的讲述了行之有效的、历史性的、自我批判的、不装神弄鬼的自由主义,那是约翰杜威从约翰密尔和托马斯格林那里汲取而来,又把它转化成美国人在20世纪思考和言说得最称心如意的朴实白话。
格尔茨有一篇属于最精妙之列的文章,试图确定一切人文科学探究的道德观点和共同基础,在此他开始冥思苦索自由派的想象之中一些定型化得最彻底的比喻。自由派的想象当然是莱昂内尔特里林著名文集的书名,2格尔茨的文章就是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堂特里林纪念演讲发表的。在格尔茨的特色鲜明、兼采众长而令人迷茫的清单中,那些比喻包括异文化的完整性;一切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就自由主义者而言残忍对待人命是一件大恶事,理查德罗蒂如是说;平等原则,首要的是男女平等,还有阶级之间、种族之间和代际的平等;以及殖民主义那总是良莠不齐但大体是野蛮而荒芜的遗产。
惯常地,格尔茨在他的清单前面添了一句插入语,说自由派的想象他把这种想象的创造和再造视为他的课题和毕生工作是我最好招认自己或多或少也分享的一种想象,那个或多或少是他的招供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是把他推向那舞台边缘的一句旁白,这位人类活动的道德和智识的评论员在那里能够最有效地发言:靠近出口却仍是演员,可以让人听明白但声音煞是微弱;衡判着剧情发展却不改变它;讲话时总是尽其所知地保持着机智、准确和优雅。
并不是说这位小庭审法官超然于行动抑或只是超然得可控或维持平衡。其实,格尔茨是有计划地追求不平衡,他总在寻找势头转向的契机,寻找关乎我们本人和他人的道德真理突然让我们犯难的契机,我们本来认定那些真理是牢不可破的,它们却像最初能攫住我们的心、然后能改变无论多么轻微我们生活方向的任何想象性建构那样让人捉摸不透《李尔王》,《女人皆如此》,冷战的终结,伊斯兰教的性质,总统的形成。
因此那篇文章和格尔茨的生活的教示在于这一点:我们理解他人的生活,不是依靠竭力钻到他们用以使其存在戏剧化的那些煞费苦心的行为和思想的背后,而是依靠看透see through,这个双关语经得住推敲构成他们的意义和心灵的眼镜spectacles。
透过你碰巧捡到并习惯的镜片而视,这影响深远。当你摘下眼镜的时候,你很难看见什么东西。好眼镜是习俗造就的,它们几乎不会适合别人。自由主义磨出的镜片也是这样。格尔茨将他的名字和名声交给《纽约时报》的广告,是因为他和他的同仁们正确地觉察到,由于自由主义是个无所不包的术语,他们被标记为自由主义的那公共财产因纯粹权力的滥用正遭到肆意玷污。借的是什么名义?无疑五花八门:有新保守主义的名义,或小政府大市场的信条;有旧民族主义的名义,或美国正义的确定性;还有一位自信地脚踏两只船的神仙,他既支持大市场又支持星条旗。
自由主义的残存力量必须稳住阵脚,抵抗这些粗野为患的野兽,自广告发布以来的二十多年里,3美国精神问题上一直存在一场隐蔽、未竟的大争斗,因为那种精神难以捉摸地闪现在美国宪法的条款和修正案之后及之间。
格尔茨依然是自由主义先锋队的无畏而不知倦怠的军官,《纽约书评》的篇章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然而,让自由或是观看的多样性、人们所具有的做人方式的绝对多元性、不同的人愿意为这些极端特质而生而死的确定性,在他的和我们的视野中心砰然作响的,正是他的智识成就你可能会说,是他磨出的透镜的放大和变焦的本性。
一旦人们能够将他人的陌生性看作是熟悉的,那么他们自己街道的熟悉性会变成陌路。这是一种染上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自由主义。正如格尔茨本人所写的:
对某一事物,我们至少可以带着它的某种具体性来表达它当然不是说我们总这么做。我永远无法理解,诸如你的结论,实在不过尔尔,只涉及两百万人[巴厘],或一千五百万人[摩洛哥],或六千五百万人[爪哇],还只包含几年或几个世纪之类意见,为什么要被认为是批评呢?当然,我们可能犯错,而且兴许每每是错的。然而仅仅、不过试图弄懂日本、中国、扎伊尔或中央爱斯基摩人或是沿着他们某一部分世界线的某一生活层面更好,这不是一碟小菜,纵使它不如解释、理论或类似东西令人难忘,后者都有历史、社会、男人、女人或其他一些又宏伟又莫测高深而且字母要大写的实体充作它们的研究对象。谁也不能怀疑这样的事物可称之为自由主义;自由freedom的概念是内在于它的,可是那种自由本身是一种构成性价值constitutive value。它不单是可欲的、道德无涉的行动环境去做的自由freedom to ...,积极自由和免于的自由freedom from ...,消极自由,如以赛亚伯林所说。它就是行动的内容,那种行动是自由选择、自我驱动的或文化驱动的;它也是爱默生式自立的产物,那种自立确然是美国凭空构想的,但人人都可以自为地采纳它,践履它。在这样的自由下,于是有了更优和更劣的生活方式,这一点只需向那些漫画家们指出来,他们伪称自由主义无法区分好坏智愚。
短促的人生与民族的历史可能趋于美善,也可能变得疯狂。人文科学家们各以其特殊而部分叠合的习语,讲述他们的人类奋斗故事,尽其所能地理解它们,再退后一步反思。最美满的结果因而不是与地方性相对的普遍性尽管假如非选不可的话,格尔茨总是宁愿投票给地方性;它是对特殊历史问题的独特回答。

4因此恰与这样一种行事方式若合符契的是,格尔茨等身的全部作品应当以短论essay形式为主导。几年前他评论说,现在的世界是弥散、多变的,是彼此碰撞又各奔东西的诸多粒子,仅仅在它的人口在不断向别处迁移如难民、移民、旅行者、推销员、雇佣兵等的意义上是全球化的;照这个样子,它只适合马赛克或点彩派的观看方式。
如果说短论的形式为世界的事实所强加,它也是格尔茨本人最为得心应手的那一种。起初他着手将一些大话题的杂糅当作研究对象,就像当时人类学菜鸟不得不做的那样;有些话题具体到个体市镇莫佐克托,印尼的代名词;塞夫鲁,代表摩洛哥,另一些则呈现出某些领域的整个轮廓意义领域[他的博士论文以复数形式而且不加定冠词地唤作爪哇诸宗教Religions of Java,他的出版商加了定冠词,改成了单数]、生产方式领域《农业的内卷化》、社会纽带领域《巴厘的亲属关系》。但是当他脱离旧人类学经典的重型工程和社会结构化时,他发现了世界的存在之轻:它被认为由其历史固定在土地上,诚然,可是那一历史与其说是各种坚固的系统阶级、民族、坚定的信念、固定的关系合成的,不如说是时间、偶然、意外和纹饰的绝望也许静悄悄,经常闹哄哄混成的。
他是以最佳的美国方式洞悉这一点的:赤手空拳地去看他所能看见的,只带着他特有的才能,他的得体举止,他的语言天赋,卓越的平等主义,以及一种书面口语的风格,后者不但将他的散文变成纯科学的精良器具,而且将他置于美国思想家的那一伟大传统中威廉詹姆士、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约翰杜威、埃德蒙威尔逊、伊沃温特斯,他们的发散式写作是英语文学的巅峰之一。既然格尔茨本人发现的测不准原理,经由单个观察家的眼光和语词的怪癖带给所有的人类科学,成为后现代性的一种老生常谈,那么尼采对思维艺术的全然个人性的警告益发显出鞭辟入里的力量。
不可或缺的事。赋予个性一种风格,实在是伟大而稀有的艺术!一个人综观自己天性中所有的长处及弱点,并做艺术性的规划,直至一切都显得很艺术和理性,甚至连弱点也赏心悦目一个人就是这样演练并运用这艺术。最后,当这工作完成时,一种独一无二的品味的强制力如何支配和塑造大大小小一切事情,就变得清清楚楚了。这品味是好是坏,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它是独一无二的品味就好。
5这种东西对那些忙碌的模块管理者没用,他们试图为博士生构思社会科学方法论教程。然而,格尔茨关心的恰是抵制如有可能,弛废指引着这样一些教程、把混凝土倒进不得不修习它们的那些人头脑里去的那种种假设。方法论的意识形态始终是安排和批准任职资格的官僚权力机构的职能格尔茨对我讲过不止一次,他赞赏麦金泰尔的文章社会科学方法论属于意识形态。该文重印于The MacIntyre reader, K.Knight ed.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这些方法教程越是接近政策的制定如本文集中的讲稿所示,格尔茨清醒地意识到他的思想可能怎样屈服于政策目的,好歹姑且不论,它们的用途就越是在于压制异议,扫涤冲突,以便确保被压制者的共谋,倒向管理部门。
格尔茨风格的无法仿效让关于方法的话语无计可施。风格如其人,好吧,在它那么卓尔不群的时候是不能被转化成一种技术的。他掌握的这种风格,根本对立于视人的研究目前大大受缚于管理主义的可恶阴谋为技巧和统属技术的施展的观点。阐释的训练要是执行得好的话,会引致准确的表现expression,正如格尔茨所激赏的反实证主义哲学家柯林武德所写的那样:表现是不可能有任何技巧的活动。R.G.Collingwood, The principles of ar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38, p.111. 此处和下一段引文中译本参见:《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 121页。译者注
极而言之,艺术是思想和情感的准确表达;顾名思义,技术是工具性的,以可复制性为旨归。一个人钻研格尔茨的思想,不是当作如那种伧鄙语言所说高阶研究技巧上的操练,而是如柯林武德论及阅读一首绝妙好诗时也曾说过的为了不仅领会诗句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而且在用诗人的语词表现他自己的情感,于是诗人的语言变成了他自己的语言。正如柯勒律治所言,我们知道某人是诗人,是因为他让我们成为了诗人。同上,第118页。
发现自己处于一位大作家的影响之下正是那样子,我不怀疑格尔茨就是这种大作家。在他手上,短论具有小诗的想象的力量,精练、清澈光明和回味悠长。温特斯评论说,用语言写就的绝佳小诗,从作者所理解的形式的需要和日积月累的形式惯例中,获取它们的力量和错综性。它们无需叙述整个故事,就暗示出情节进展。它们允许乃至鼓励警句和明断的概括。它们需要充分的激情与切当的经验相配合,动机与情感相配合。理智和修辞一定要平衡否则诗咏将崩坠为咆哮。诗歌必然导致道德判断并非是说道德宣判。
6格尔茨的短论完成了这些事情,通过了这些检验。正是这点使它们成了艺术品和周行不殆的社会科学,而不是方法的种种应用。阅读它们不是受训,而是思考,所完成的思考渗透着一个人在从事手头的阐释工作时可能产生的最美好感觉。格尔茨既是益友也是良师;由于我们他的读者在求觅箴诲,我们都是他的弟子。

以下各篇评论和文章,大多数首刊于《纽约书评》,如果说清清楚楚摆在纸面上的是这个人的率直、幽默、灼见和舒适的美式聊天,那么值得再补充一点:差不多半个世纪以来,《纽约书评》的版面恰恰一直是这种风格的思想交流的全国性甚至国际性集会所,从而名闻遐迩。它严谨、勇敢、心平气和地运用不止是自由主义的还有更具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的理念和原则,在这方面举世无双。
然而即便是在那里,格尔茨依然超伦轶群,因为他的智慧,因为他的广征博引这个人能读会说阿拉伯语、无数印尼方言中的两三种、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的片言只语,还有他的母语,从马克吐温、威廉福克纳、亨利詹姆士和威廉詹姆士及詹姆斯瑟伯他们都是格尔茨至爱的作家一脉相承下来的古典美国散文。
考虑到他的天赋,《纽约书评》是他以谦逊的权威,对近40年来的世界大事发表意见的理想地方;从他初次亮相,带着低沉的欢乐,点评他的学科先辈马林诺夫斯基,延续到最后一篇和异教徒在一起,那是在他意外离世的数月前,刚好在他从有标记的人行横道穿过马路之际被一个未投保的不合格司机撞倒之后。
然而世界大事绝不会是他的表述法。在他简洁、谈话式的全部稿件的每一处,他都把宏大理论和带大写字母的议题当作商标予以拒斥。他在评论理查德波斯纳和贾雷德戴蒙德那生拼硬凑的末日幻景时,面对着风险的事实和世界的终结,格尔茨用出自科尔波特的一段题词,将这谵妄的二重唱引为鉴戒,在结论中他让我们回到专题研究、对症下药、当面争辩、费边式英国的通常叫法改良的必要性上。它们可能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却是我们所能做的上善之举。
因此搜罗格尔茨的评论,像本文集那样跨越几近40年的评论,就远不是区区编书小事了。它呈现出这个人的轮廓7和他的自我塑造;它戏剧化了他同世界知识人的广泛相遇,同世界与它自身的疾风暴雨式争吵的相遇,同人们为理解世界而设计出的最优秀、最机巧、道义上最入情入理的种种方法且用这个神圣词语说的相遇。
从1967年论马林诺夫斯基的文章,到2006年夏末他的心脏手术犯了致命错误仅数周前他在《纽约书评》上的最后亮相,即和异教徒在一起,这全系列的评论悉数翻印的话,将需要15万字,超出了这部文集的目的。因为我此处的目的是,采用这种可读、易懂的形式,圈点出一部巨著的代表性选集:一个漫游的美国人的作品,这是个典型的美国人,因为他轻松自如地向处于其全部独特性之中的世界开放;也是个异常的美国人,因为他目光如炬,也知道凭借其敏捷和准确去思考什么,怎么把知觉与判断衔接起来,又怎么将二者安顿某种程度上是非正式地在人间喜剧的视野中。
弁言格尔茨的喜剧视野00〖WT《Georgia》〗Mortal Questions 不过视野vision不是很恰当的用词。Vision经常跟着个大写字母;我们不如说,格尔茨的在世存在being in the world立于庄严大地上的一个庄严的人方式,是与他所表现的喜剧意识密不可分的。操着小写体,轻言细语着如他的朋友和仰慕者罗伯特达恩顿在追忆里怨诉的那样:他讲话太快,都咕哝到大胡子里去了。Robert Darnton, On Clifford Geertz: field notes from the classroom,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II January 2007. ,他将现代喜剧及其历史形态的一种视野该死!体现在写作中,展现在思想中。
在这点上他追随他的导师之一肯尼斯博克,从他那里借用了他的招牌式概念戏剧主义dramatism,连带着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小点缀。博克区分了悲剧和喜剧,前者被理解为受人性的罪恶和历史的超自然恶意所驱使,后者是被人类的愚蠢和可以改正的错误辛苦酿成的,也许人的自我知识会使它恢复正常。Kenneth Burke, On symbols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p.188, pp.170172.
在格尔茨论及人类学的创始之父之母们的略带文学批评味道的那卷文集中,他结束前言时正式向肯尼斯博克献书致敬:他与本书及我本人没有直接关联,但他的作品却几乎是贯穿本书字里行间的主导性灵感。
博克在瑞恰慈那里发现了作为态度之舞的象征性行为的界定格尔茨一把抓住,穷加利用。他开始投身于探寻和探索被框定为喜剧的动机语法,因为动机的喜剧框架不但可以避免多愁善感地否认人类行为的物质性因素,还可以避免当这样的敏感被凌辱时所产生的愤世嫉俗的残忍。于是博克带着从容的诡变,索性把喜剧界定为修辞复杂性的最高限度。
格尔茨被事物的喜剧深深俘获了;真的,并世思想家没有比他更喜兴的。他单刀直入地对待当代政治学和社会学的作者们那种普遍的固执己见,他们无疑是从8新闻业取了经,总是在寻觅事实及其表象背后的真理,东翻西找他们以为人人都在费心掩藏的意义和动机,但它们真的用这个关键副词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格尔茨的真理平易得有喜剧性,亦即真实之物如同想象之物那样富于想象性,亦即公开行为我们自己的象征就是那里所发生的一切。
因此像格尔茨所写的那种喜剧,里面住满了人,而没有道貌岸然的顿挫抑扬:不管是个体的思想者,向着或背着进步艰苦跋涉的民族,争夺着意义、狂怒地要摧垮无意义的教会及其会众,抑或是过去或现在的、肆力于制造苦难或解放的帝国。

我把格尔茨的这些评论归到两个标题下,再加上克尔凯郭尔曾自称为盖棺论定的跋的东西,即他最后的一组讲座。第一部分圣人与人类学家,收入了古怪之极的一伙人;格尔茨曾向我谈起,《纽约书评》送给我的书,有关于穷困潦倒者的,也有关于无裤族和疯子怪人的,看来事情就是如此。比如,我不得不剔除了格尔茨对《艾希的大脑》Ishis Brain的书评,该书写的是最后一个可怜巴巴的亚希印第安人,1911年被人发现无声无息地蜷缩在加州的内华达山脉上。
但这恰是格尔茨重整人类学以改进西方现代性的做法。几乎是单枪匹马虽然马歇尔萨林斯和罗伯特贝拉襄助甚多,他向大西洋西岸的学术界不仅展示了如何理解生活在我们的想象性疆域的另一端的那千百万人,还展示了我们和他们如何可能跨越边境,与我们此时此地的方式迥乎不同地生活、思考和感受。
这是他让人类学做的事。他抓住了1950年哈佛社会关系系突然开启的巨大机会那迄今仍是一所大学试图把世界变成乐土的最激动人心的革新之一,把他的主题引向邻近学科以启迪它们。这第一部分就是由他对这个重大主题的各种沉思组成的,涉及圣人们的成事和败事之处,以及把个中教训吸纳到我们如今的思维方式中来。他为《文汇》Encounter杂志而作的论列维斯特劳斯的文章,既字字见血又妙语连珠,后来以新面目收入到《文化的阐释》中,造成列维斯特劳斯疾首蹙额地说,当他们见面时,关系有点僵。
第二部分径直定名为伊斯兰世界与民族的流变,自那最歇斯底里的突击队员们猛撞上世界财富最志得意满的肯定性以来,置身在新的世界危机中,这个标题9无需多辩。但是在本书的路路通格尔茨原题为房屋粉刷指南一文的结尾定论中,他在世贸大厦暴行之前许久发出了警告,伊斯兰城市在失去辨识度,赢得充沛活力。那一点的威胁性寓意是,要查清活力的多重源头和它的多样化的戏剧性表现因此有了分作两部分的这篇文章何路通麦加,如你们所料,标题取自《纽约客》的一幅漫画。
格尔茨也不由自主地尝试涉笔更广的概观,而这一部分包含了那些评论,他在文中高屋建瓴又适可而止地探讨了某些整体社会的状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变动地位。在1990年和2005年的两篇文章里,他展望了世界本身的形势,倾听不为男性认可的那一半的声音。自然,他的重点主要落在两个地区,一个人口极为稠密,另一个依旧地广人稀却正在填补,二者提供了他的职业生涯的双重主题:印度尼西亚和北非。然而他的方法的主要重心在于,教会他的读者怎样透过一个社会的镜头看到另一个社会的独特性。他一贯拒绝接受黑格尔的世界历史国家范畴,所以他给自身社会的教诲,就是向它表明如何看待其他主权国家闯出它们自己的非美国现代性之路,然后得出寓意说它们的千变万化的不定形就是世界可能要走的道路。对他而言,理解与其说是双焦并用bifocalism的事情,不如简单说是比较法comparativism。他心神不定地记得桑塔亚那的议论:人们不能直探事物本原时才去比较。
本文集当然意在例示瞧,这里何其广泛;研究工作就像这样子。它也意在庆贺与道别。在第三部分秩序的观念格尔茨是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的叹仰者中,五篇讲稿不妨读作他向世界的告别。第二篇为1995年的《追寻事实》和2000年的《烛幽之光》首章提供了一条脚注,是自传和自评的后续片段。但在这几篇讲稿的每一篇里,格尔茨既小心翼翼地抬眼望向普遍的人类视域,同时尽可能地稳立在脚下破碎而不平的大地上。
这篇自传文也是投向冷战和后现代之中的美国思想生活及其敷衍塞责的一种悠长透视。在它之前的是迄今为止仅提交和发表于高等研究院的一篇论文,以他的典型方式揭示了远东里的近东,一如现在的未来。第三篇拾起由三节组成的一篇旧文即《烛幽之光》里的破碎的世界提出的一些问题,再次历陈有必要拒斥全球化的宏大理论叙述,更不消说拒斥大肆鼓吹的文明冲突预期,而对每一奇特现象都各依其自身的方式加以领会,不管它是引起过10合众国的回应还是联合国的回应。第四篇属于詹姆斯弗雷泽讲座,如其标题所述,对于仍借那个漂亮的滥调共同人性为名的[普世宗教观],它重申了他的反普遍主义的充满自由想象力的非难。
最后,在他精神健旺之际、但不过是辞世的九个月之前,他以个性鲜明、扰人心绪的讲座收场了,那是为纪念欧文豪而作,发表在《异议》Dissent杂志上。文中他摧毁了当代最令人心安的某些政治常谈,目的是要表明不挟仇抱怨地强权者用以解释政治世界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叙事多么不可靠,同时倡议由于是地方的、是国内的、是破坏性更小的从而更可取的其他叙事,让未来保持着对它的未必可能之事的开放性。
多年以来,格尔茨一直在谈论政治,不亚于谈论人类学或历史学。事实上,他从他这时代的知识方言的巴别塔中发明了人类事务科学的大纲,那种科学是柯林武德要求他的学者公民同仁们具有的。格尔茨从他所谓当代思想的文类的混淆参见《地方知识》中的同名论文,第1935页。的集成中打造出这样一件东西,为了运用和驾驭它,他一以贯之的要求是,人文科学家应拒绝管理学和政策科学的糟得说不出口却天啊到处说个不休的佶屈聱牙的行话,转而重新找回奥登的隽语所说的明智而肯定的言语。
作为结论,忖度一下格尔茨的天才尼采的强意义上的他的风格的发展,此其时也。它很大程度上归功于19702006年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社会科学学院施于他身上的学问和好运。就像他曾经亲口提到的那样,这其中的极乐之处在于身处那绝佳环境之乐。
在成群逐队的大学里加速发生着的小生境专业化niche specialization,在此完全渺无影踪,谁也不曾真正被分派去做什么事。经济学家不得不与人类学家打交道,人类学家要与政治学家打交道,政治学家要与经济学家打交道,诸如此类,绕了一圈,然后他们全都不得不确保账目收支平衡,职位得到任命,政府的好事者如国家人文学科捐赠基金会NEH之类控驭得当。我们所有人都得了解的是社会科学事业,不光是我们自己的专门领域,而且这点上肯定不存在生产工具的任何异化。
这当然导致领主们proprietors之间强烈私人化的关系,他们被视作完整的人,没有什么院长、系主任、常务委员会之类招牌可供掩人耳目,或者11就此而论可以占便宜,家和办公室之间的界线变得非常模糊。你可以在走廊或街上召开政策会议,在家里开专题研讨会,晚间、周日或随时都可讨论问题。那样子的结果是,你们要么说日常用语,以朋友身份融洽相处,而不只是说专业术语,以同事相待,要么就做不成事。这些言论是在1985年为琼斯科特Joan Scott就职高等研究院而举行的一次非正式欢迎会上说的。
如他接着讲到的,这样的安排与小公司相似,它从未远离危险或灾难,它的合伙人在忧虑和希冀中团结起来,只做少量事情,但务必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不然的话谁需要它?他说,结果是某种性情辩证法,而不是一种劳动分工,是性格迥异的人之间深情厚谊的强力融合,其中凝结了信任、尊重、感情以及求同存异的世界图景。这种事情公认古希腊有过,但在当今学院难得一见了。
接下来的书评和短论会自然地散发出这些平实妥当的真谛。格尔茨本就友善、宽厚、热心得过分,止不住地逗人发笑,事关重大时脾气暴躁,对听他那说得飞快、妙趣横生、喃喃低语、盘根错节、间或不可闻的讲演而不能总是心领神会的人来说望而生畏;这个人用他的散文和思想讲授了一个自明之理:人类研究的适当对象是人,只有让你身上的人性扩充到极致,你才能恰到好处地做那种研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