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一位哲人的目光:任继愈谈话录

書城自編碼: 295341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任继愈
國際書號(ISBN): 9787510848681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76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NT$ 325.0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2229.0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售價:NT$ 437.0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锦奁曾叠:古代妆具之美 》

售價:NT$ 717.0
盛世:西汉 康乾
《 盛世:西汉 康乾 》

售價:NT$ 549.0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所有治愈,都是自愈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59
《 自由与包容:西南联大人和事 》
+

NT$ 324
《 中国的文化与文人 》
+

NT$ 270
《 任继愈论历史人物 》
+

NT$ 150
《 任继愈论文化与教育 》
+

NT$ 241
《 老子绎读 》
+

NT$ 228
《 中国佛教史(第1卷) 》
編輯推薦:
★哲学的推动力是怀疑而非信仰,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人生是万米长跑,不要只看到前面的100米,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
★哲学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起来看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但自然科学这条腿很长,社会科学那条腿很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自然不会协调。
內容簡介:
他的身份有很多,
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他取得成就也很多,
教学多年、筹建宗教研究所、编写多部书籍
并赢得了中国学者的典范称号
他就是任继愈
本书汇集了任继愈生前*重要的对话和访谈文章,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化、教育、思想等诸多领域,不仅彰显了他很多精彩而独到的哲学见解,也有助于我们探寻一代学人丰富多采的内心世界,发掘其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關於作者:
任继愈(19162009),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曾长期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长。写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专著;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等书。此外,还主持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典藏的编辑出版。
目錄
谈中国传统文化儒教001
不研究神学,就写不好哲学史017
古代哲学与近现代哲学023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所系027
哲学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030
世纪老人的话之一:关于个人认识042
世纪老人的话之二:关于爱情、婚姻和人生078
世纪老人的话之三:关于做学问097
中国新哲学体系要有自己的特色119
《中华大典》工程回眸123
重视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127
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也是科学132
任继愈:个人成才离不开社会135
编纂《中华大典》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137
重学史才能强立志140
提高观念文化的素质143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的镜子147
玄奘为什么不如慧能154
国学与一个人的道德底线163
修辞立其诚,无意著东风167
国学与 21 世纪:任继愈、汤一介、袁行霈、余敦康谈话录174
继绝存真,传本扬学181
不敢从心所欲195
对话哲学家任继愈:穿越古今的旅行203
人生是一条河流214
哲学救国七十年221
民间力量十七年推动盛世修典229
祖国的语文,为什么不学?236
哲学家任继愈:用科举的方式改革中国教育242
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学者的心愿251
传承发展优秀历史文化:任继愈、冯其庸、李学勤、芦荻对话录256
图书馆是文明的重要载体、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 271
哲学的推动力是怀疑而非信仰277
中国文化典籍的一次全面总结283
觉悟了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290
实说冯友兰294
做第一流的学者:与任继愈的对话300
把思想光芒留给未来:任继愈访谈追记304

附编
用历史的观点研究宗教314
任继愈谈我国宗教学研究现状316
人是最根本的317
坚持不懈地宣传无神论320
白首之心:记任继愈先生322
一位哲人的目光326
任继愈:天风海浪自悠悠328
通脱之心论古今:任继愈谈老子和道教334
任继愈:唤醒传统文化的衔接336
国力强盛,文化才能被世界重视338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340
任继愈先生漫谈录347

附录
任继愈年表简编353
任继愈著作简表356
內容試閱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所系

访问者:白岩松

我年轻的时候也有点幻想,想追求点真实的东西,找最后的真理是什么,理想浪漫主义。没有想到毕业后找个工作都非常困难。没有想到这些问题。

白岩松:1938 年您从湖南徒步走到了昆明,历时两个月,行程大约一千多公里。沿途您看到了中国农民的贫困,还有社会的败落,那么这两个月的旅行是不是彻底影响了您以后做学问时的一种心态?
任继愈: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做学问也得拿出上前线时冲锋的那个劲儿才行,没这个劲儿也搞不成。

白岩松:我看到了您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当时您在昆明西南联大无论求学也好还是后来留校也好,您书斋的名字一直叫潜斋。潜心读书是不是给您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学问底子?
任继愈:在做学问上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马克思就说过这个话。我们中国也有这个真理,就是很平凡才叫真理。太离奇古怪的,很新奇的,那个不一定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很朴素、很平凡,就是大实话。我是这么想的。

白岩松:1964 年毛主席倡议成立了社科院的世界宗教研究所,您当所长和教授一当就是二十多年。当初(指 1964年)要不是毛主席建议的话,您会离开校园吗?
任继愈:不会离开,我想我还会在那儿。

白岩松:那从您本人来说,您还是更喜欢校园的工作?
任继愈:是的,我喜欢学生。教书多年,我喜欢学生。

白岩松:先生非常注重中小学的教育,您也编过历史丛书一百一十本,那是面对中学生的。您撰写的文章字里行间,包括说话、包括一些发言之中,对于现在过于注重大学教育都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
任继愈:小农意识就是注重近期效益,信不过的我就不肯做,短期行为,不会见效的。教育也有这个问题。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中学。回顾起来,我自己的成长,世界观的形成,就是在十二三岁那个阶段,后来发现某些研究生写论文答辩,看见有的学生的论文中标点符号还用不好,意思表达不清楚,词不达意。这不能怨大学的老师,这是中学的底子没打好,小学没学好,基础没打好,改就很难了。在京剧艺术中这样的例子最明显,舞蹈也有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底子打不好,后来就不好办了。

白岩松:古为今用这个问题很多年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我在很多文章中看到您是不主张古为今用的。
任继愈:嗯,我不主张。因为这样主张会产生一种流弊,虚无主义往往就是利用这个东西:用得着的我就来。真理是不能这么玩弄的,真理有它自身的尊严,你随便拿来用是不合适的。

白岩松:您好像也不主张厚今薄古?
任继愈:我主张实实在在的。

白岩松:我最钦佩先生的也是这一点。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整理佛教、儒家的资料,要是没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如果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样一个想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任继愈:我们也是借这个前人栽树,我们乘过凉,我们也要栽栽树,希望给后人留下点什么。这样整个社会才会不断地前进。文化在不断地积累,文化的特点就是积累,不能斩断,不像别的。政权可以是一刀两断,文化不能一刀两断。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政权以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为界限,但文化这个界限不能依从这个来划定。文化有几千年就有几千年,绝不是从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始的。

白岩松:1956 年您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么入党以后,包括入党以前您所积极追求解决的,也就是您作为用唯物论来研究中国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任继愈:我始终看到农民这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毛泽东同志也讲了农民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我们从思想上看,从哲学史上来看,也发现中国农民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有好些失误,在建设中走了一些弯路,这就是小农意识在作怪,是小农意识带过来的,意识没有改变,限制了新事物,对于走向世界、与现代世界接轨,都有局限性。

白岩松:先生从事学术工作已经五十多年,将近六十年了,您自己怎样评价您这近六十年的学术生涯?
任继愈:我还没有认真地想过怎么样评价。我是想大道理不用讲。人类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就是在集体中生活,依靠着群体,没有群体的话人就不能生活下去。他可以从群体中拿到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从集体中拿些东西就要奉献一些给集体。如拿一杯水就要添一杯,或是奉献一勺,社会才能富有。文化事业也要靠大家向里面添东西,能添多少就添多少,若光拿不添的话社会非垮不可,我是这么想的。

白岩松:任继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富国强国离不开科技,但光靠科技还不够,哲学社会科学代表一个民族的总体水平,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系,万万忽视不得。
(《精神的田园》,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哲学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

访问者:林在勇

林在勇:先生是大陆学界的哲学老人,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中国哲学史、宗教学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还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请您就人文学科谈一谈,如今文、史、哲划分过细,有否必要?
任继愈:此无非为方便计,大学把课程分别归于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古人则不然。譬如,司马迁既是史学家,也是思想家;韩愈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王安石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还是哲学家,文学上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中国文化是个整体,浑然一体,如果面太窄,就无法继承古代文化传统。我们常说要接受古代优良传统,究竟如何接受?这不是某一学科的问题。唯有全面接触,才可能接续传统。以近代看,鲁迅非常博学,在文学、哲学、思想等领域都有很大成就;又如王国维,哲学史、文学史、考古学上都要讲到他。所以文化是个整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也是如此。

林在勇:先生所言极是。学者应重器局、规模,自封畛域,乃成其小者,必无足观。当然,还有另外一面,落实到具体个人,各人分珠量异,未必都能学史迁、昌黎。马援告诫子弟画虎不成的危险,建议莫如画鸿鹄,至少还能像大雁。以学界现状思之,结论似乎应辩证地得出。请问,先生治学中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任继愈:只能说略有一些体会。首先要注意研究方法。我感觉自己年轻时念书念得也不少,可怎样才能解剖它?怎样才能看懂?自从接受新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后,我才找到钥匙。这很要紧。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主要发现,是人类认识深化的结果。说到底也很简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某种思想是怎么出现的呢?这就要从社会存在着眼,社会存在包括各个方面,历史、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等。我们说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即原理与实际的结合。我们研究历史、研究思想也如此,要把原理和实际结合起来。实际是什么?历史就是实际,五千年之久的实际。脱离了这个实际,凭空说十月革命来了,一切都变新变好了,没那么一回事。过去我们吃亏就吃在误认为文化可以重塑,我看这恐怕不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有继承性。别的都可以新旧分开,譬如政权,以 1949 年 10 月 1 日为界,分出旧中国、新中国,文化却不能这样一刀切。说五四是新文化运动,并不是说 1919 年 5 月 4 日之前是旧文化,其后就是新文化。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五四前就已开始,新书籍、新思想已经出现,五四后仍在变化。所以说,文化不像政权那样可以一刀两断,它有继承性。
除了继承性,文化还有渗透性。中外也不能截然分开,互有渗透。佛教是外来的,到了中国就成了中国的了,与印度的不一样,发生了变化。冯友兰、汤用彤等前辈先生对中国哲学造诣很高,但也已经接受了西方好些东西,如思想方法等,已经不是纯粹的乾嘉方法了,与段玉裁、王念孙不一样了。文化渗透中不可避免要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到了中国也起了变化,与德国的,与莫斯科传来的,就不太一样。研究中国哲学史须注意,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已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摘也摘不清,去也去不掉。

林在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何以有这么强的接受基础?
任继愈:第一是客观需要,当然政府提倡也是一个因素。光提倡不行,反过来说,有客观基础的东西,反也反不掉。历史上排佛,有几度官方拆庙毁佛,但佛教终究没有被排掉;再如文革中打倒孔老二,砸孔庙,废四旧,结果孔子打不倒,四旧也废不了。文化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凡有客观需要的东西,什么力量也反不了的。当年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依靠政权来推广,马克思本人最倒霉时连饭都吃不上,伙食费都没有,他的学说不是靠势力,而是靠本身的吸引力慢慢地使人们信服。当然,使马克思主义僵化、形式主义,那是推行它的人造成的误差,随着历史发展总会逐渐得到解决。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

林在勇:您应该说是师承汤用彤先生吧?
任继愈:也不能这么说,近代大学毕竟不是私塾。过去私塾是住到一个老师家里,现代大学不是这样。我们当研究生时的制度比现在要好些,导师有正、副二人,我的导师是汤用彤先生,副导师是贺麟先生。我做中国哲学史的毕业论文,而贺麟先生并非研究中国哲学的,他的专攻是黑格尔。这样,我就也读了不少外国哲学的书。

林在勇:是否应该说您有幸从许多前辈大家那里获得了教益?
任继愈:大学是个工厂,不是作坊。讲唯心论的熊十力先生,我听过他的课;梁漱溟先生那里,我去拜望请教过;胡适在北大讲文学史,讲中古思想史,讲王充,我听过;钱穆先生讲中国通史课,我从中也有收获。所以,学习是多方面的,很难说单一师承哪一个。
金岳霖先生的课我也听过。抗战前我是北大学生,你们华东师大的冯契先生原来是清华的,抗战中我们都合并到西南联大。他是冯友兰先生的研究生。我们都必须听金先生的逻辑学必修课。冯契先生与金先生的思想体系比较接近,所以他从导师冯友兰先生那里得到的没有那么多。这就好比走进一个大百货店,看你自己在哪个柜台选取了。

林在勇:您在方法论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而师从诸位先生还只能说是打个基础。
任继愈:是的。看了许多书,回头看,看书也值得。当时不太理解,后来学了马克思主义,便有领悟。

林在勇:像您和冯契先生这一代哲学家,都比较多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就与冯友兰、汤用彤先生那一代哲学家有了差别。今天来回顾,您认为彼此各有什么所长?
任继愈:彼此共同的是爱国主义。当自己的民族遭受欺凌、文化被人轻视之际,我们都想要发现,中华文化有哪些是可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甚至有哪些是将来可以对人类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
七七事变时,正是暑假。学生不能回北平,就在长沙成立了临时大学。我当时是北大三年级,去临时大学报到,读了半年。长沙屡遭轰炸,并不安定,学校决定撤退。一部分师生乘船,经香港绕道安南(越南)赴昆明;一部分体检合格而又自愿的人员参加步行,从沅陵、贵阳一线走着去,有三千里路程。我参加了,有些老师也参加了,如闻一多先生、生物学家李济同先生,他们当时是四十岁左右。步行相当艰苦,好处是亲眼目睹了中国很贫困的地方

林在勇:三千里路会给人不少思考的机会,一路步行也用了不短的时间吧?
任继愈:走了两个多月,这种教育很难得。且不说风餐露宿、冒雨跋涉,有时还遇上绿林好汉。湘西虽多土匪,但学生一没钱二没武器,提前一天派人到必经前路向剪径者打个招呼,就不来骚扰。

林在勇:好像那时连土匪都比较尊重读书人!
任继愈:(笑)爱国主义对于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来说,是一种力量、一个共同心愿。那时品评某个人,抗日与否是一个分水岭。我们到达西南联大后,条件仍很艰苦。校舍是茅草顶,窗户倒是能开能关,但没玻璃,关不关都一样。学生听课晚去没座位,隔着窗户也一样听课。幸好昆明的冬天并不冷,夏天也不热。

林在勇:先生能否讲一下自己的学术生涯有哪几个重要阶段,及研究领域的变化和学术脉络的延展,其中肯定有许多东西能予后学以启发。
任继愈:我与哲学界几位前辈的不同在于,我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佛教、道教、儒教(儒也应被视为宗教),这三教的影响和关系,不能不予以重视。我之所以研究佛教,是因为佛教不只是一种宗教,它已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中,少不了佛教这条腿。以《红楼梦》中秦可卿的丧事为例,就兼有佛道,一边是和尚,一边是道士。民间并不把佛、道看作对立的两派。其实对儒家也是这样。佛教里也主张儒家的东西,出家人若不忠不孝,也成不了正果。在行善积德这一点上很一致。所以我很注意三教的关系,注重这三大支柱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林在勇:先生是从何时起比较清晰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加以阐释的?
任继愈:这随着我的研究逐步深入而有所变化。我初涉中国文化问题时就发现,佛教不搞通,就研究不下去,这好比修铁路,有一个隧道没打通,怎么过去呢?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即为儒、佛关系。这并非只为找个题目,而是实际遇到了这样无法回避的问题。后又发现道教也不能略过。更为明确时是在宗教研究所成立之际,此后即大规模地从事这项研究了。

林在勇:冯友兰先生写中国哲学史,对宗教问题似乎着墨不多。
任继愈:学术是发展的。我也不过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对某一局部有所推进。没有前人的成就,也就没有我的一点成绩,文化的继承性就在于此。有的学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不对。成绩不能光记在自己的账上。不少大学用我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作教科书,说我做了这样那样的贡献,其实无非是让我来主编。让别人做,不是也行吗?全揽为自己的成绩,以为自己有多么大的本事,这就不实事求是。

林在勇: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印了七八次吧?
任继愈:现在还在印,1961 年开始编,三十多年了,印了多少次我也记不清。

林在勇:您自己相对满意的著作是?
任继愈:我还没有自己满意的著作。罗素晚年写了一卷本的《西方哲学史》,我也计划写一本简明的《中国哲学史》,不引经据典,只把主要线索、结论写出来。
我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七册),其中有些资料性的内容不必要。结论固然要根据资料来做出,但资料很占篇幅。八卷本的《中国佛教史》,我也想重写成一卷本。这两项工作现在尚未着手,所以也很难说满意不满意。

林在勇: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您力图使您的哲学研究体系化?
任继愈:我觉得,这一代人,倒也不必急于建立自己的体系。因为在现在这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要建立新的体系,还需要一些条件。
诸多条件中至少有这样一条:要全面掌握世界学术界的已有成果。目前我们对世界学术情况还不太了解,并非没有引进来一些东西,但进来的是否果真是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呢?有时候,流行的并不是有价值的,也未必是有代表性的。今天西方有许多东西供我们选择,我们还须有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才能做出取舍。
朱熹的体系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他对那个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所达到的哲学准备和学术积累,有全面的掌握。他所作的哲学解答,好不好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当时的人们能接受,认为他的解释能够成立。现在我们的新体系解答不了社会涌现的诸多问题,说服力不够。你可以自认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人家不相信,效果就差,这其实说明你本身还没有弄透。相反,汉朝董仲舒那一套体系,看起来很粗糙,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之类,但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就有其社会效益和文化的价值。董仲舒影响了数百年,朱熹的影响也有数百年,而我们现在构建体系,要取得那样的效果,恐怕条件还不够。这倒不一定说哪个人不行,而是说时代就是这么个状况,做不了,做不出。

林在勇:那么,先生认为目前最重要的学术工作,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责任的,是什么呢?
任继愈:要清醒地认识目前的状况,以此决定自己当做什么。我们这一辈,包括你们这一辈,应从资料积累入手。资料理清摆在这儿,后世必有能者兴。他们就能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如果尽出些个人论文集,多半没有太大价值,不消几天就被遗忘、抛弃。徒耗力气,浪费纸张,用处却不大。若真正是想为文化做一点贡献,还是要先整理资料,于人于己,都有用处。我搞《中华大藏经》就是这个意思。总共有 106 大册,十年才完成,现在已经印出了 70 册。我们把现存各处的《大藏经》全都汇集起来,搞了版本互校,一书在手,方便后人。将来还可输入电脑光盘,检索起来就方便多了。
哲学史研究上我极力讲儒、释、道三教关系。集体编著主要是跟与自己思想接近的同志、自己的研究生一起做。哲学也并不是纯思维的东西,它会影响自己的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审美趣味等许多方面。

林在勇:一位大家的成就也不光是体现在他写下的文字里边,应当说,他所达到的造诣和境界未必就能轻易被外人窥到,还须看一看他的弟子如何承传绍述、发扬光大才行,学术史上的一般情形大概是这样吧?那么您能否介绍一下您的学生辈人物?
任继愈:例如原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解放初在我班上的研究生,北京大学的汤一介,人民大学的杨宪邦,中国社科院的余敦康,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晚一些的如李申等人。

林在勇:李申先生比较年轻,是您 80 年代的博士生吧?他写过一本《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从中也能看出您关心的问题。
任继愈:是的。我觉得应该跨学科地研究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强调唯物论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说是科学推动了哲学。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考虑,哲学是否影响了自然科学。正反两方面都看一看,可能会更清楚些。我的博士生金正耀,原来学化学,他就从技术上来研究道教的发展,国内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我觉得,道教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还有操作的部分,譬如炼丹。不把这部分搞清楚,就不全面。

林在勇:我们现在的哲学史研究,缺陷就在于大量的古代实际发生的事情都没有理清楚,就急于构建体系、宏观论述。
任继愈:要扩大视野,不能只局限在文献里。

林在勇:恐怕连文献还未曾尽量占有。
任继愈:这样确实不行。现在社会科学出版社哲学室主任宋立道,是我最后一个博士生,也曾经是我的硕士生,他先做移民课题,后来研究东南亚的宗教。研究道教的还有四川大学宗教所的陈兵,是我 1978 年招的硕士生,现在是教授了。
上海社科院的业露华、潘桂民,现为安徽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的赖永海,研究佛教,现在是年轻的博导,是我博士生里面已经带博士生的一个。上海和南京很近,你们可以多联系。还有像复旦大学的洪修平,他是孙叔平先生的学生,不是我正式的弟子。此外,跟我一起合作写佛教史的杜继文,是社科院的博导,也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
这些同志都各有专长,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所深入,但目前还没有谁把这些方面都综合起来。

林在勇:我翻检了先生历年发表的数十篇论文,1963 年的《哲学研究》所刊载的《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历史》一文,您近年出版的一卷本《自选集》里好像未收,甚至附录里也未存目。先生能谈一谈吗?
任继愈:我写了这么多文章,但从来没有提过古为今用这个词。我有意避免它,因为此中有很多政治的干扰。如果总是按照当下需要,古为今用地用它一下,那怎么行呢?历史应当尊重,历史事实不可改动,不能改造,想改也改变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往往是领导上有个什么想法,只言片语,下边听到一点儿风,接着就往哪儿刮。这是糟蹋学术。学术要有尊严,不能翻来覆去。讲儒法斗争时,这个也是法家,那个也是法家,哪来那么多的法家?学者不应当乱讲话,如果真正相信真理,可以沉默。不说总可以吧?我觉得学术界也要自重、自爱、自强,像妇女界的口号那样。

林在勇:学术界的地位跟旧式妇女比较相似。(笑)
任继愈:学术界要自重、自爱、自强,不能跟着风头跑。

林在勇:先生此言,不仅针对过去,对时下同样有意义。只要大气层不消失,地球还在转,总归会有东西南北风。
学术上的迷失,有些是认识或功力问题,有些是投机所致,是人格问题。我们注意到,先生在 50 年代、60 年代初发表了大量文章,非常活跃,研究领域也非常宽广;而文革期间,先生的名字几乎不见于报章。这正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当来自政治的压力太大时,学术的话语已经无从说起了。那么,是否还可以这样说,您认为:尽管五六十年代的学术也带有特定时代的色彩,但还属于在一种思潮之下大家的共识,某些现象还应该算在学术的范畴之内?
任继愈:是的。所以我在《自选集》里就说,也谈不上我有多少贡献,我只是说我自己想得通的一些东西,想不通的我没有跟着凑热闹。

林在勇:据晚辈浅见,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否可以这样来简单概括?一是先生较早注意到,佛教问题倘若不搞清楚,会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个障碍。据先生刚才的介绍,早在读研究生的阶段就开始致力于此。从 60 年代起系统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佛教史,旨在理清儒、释、道三教关系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二是先生对道教及其源头上的老庄(主要是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由此也对古代科技史,例如对中医和古代哲学的关系等等,从 50 年代即全面研究,取得相当大的成绩。这些是否是先生的主要贡献?
任继愈:只能算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吧,贡献还谈不上。

林在勇:上述方面当然也并非没人谈过,也不是只可以有一种讲法。不过应该说,还是先生关注得比较早,强调得比较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