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書城自編碼: 29421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邓曦泽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093873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00/2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NT$ 28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NT$ 150.0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NT$ 381.0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NT$ 257.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NT$ 215.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NT$ 439.0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NT$ 594.0
东京札记
《 东京札记 》

售價:NT$ 704.0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售價:NT$ 6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8
《 感性的抵抗--梅洛-庞蒂对透明性的批判(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
+

NT$ 346
《 洞见:领导者决策与修炼 》
+

NT$ 315
《 维特根斯坦读本 》
+

NT$ 647
《 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 》
+

NT$ 1394
《 王阳明全集(全三册 简体版)权威现代整理本 》
編輯推薦:
1.
本书仅凭内容,打动数位与作者素不相识的学术大牛强烈推荐。
2.
本书的宣讲在川大、武大引发热议,数以千计的学生翘首以待本书的出版,众多高校教师课堂推荐本书观点。
3.
*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做了错误的决定,而是你日用而不觉的坏观念,引导着你一再做出错误的选择。升级思想,先去掉观念里的bug,麻辣教授带你用硬逻辑讲道理,逐层解剖家庭中、校园里、职场上充斥的坏观念,教你处世、读史、看社会,让自由而独立的清风吹进你的大脑,从观念开始改变人生。
4.
给你讲故事,说案例,一说你就明白,原来过去一直都没明白。正如著名历史学者张鸣评价此书:作者以小见大,娓娓道来,故事讲得好,道理说得妙。
內容簡介:
你升级了设备,更新了软件,可你的思维方式更新换代了吗?在这崭新的时代,人人都追求着更好的生活,但无所不在的陈腐观念、错误的思考方式,却不知不觉把你引入歧途。你不知道,有时你在努力地让自己变得更糟。本书就是要帮你转换头脑,让你在变动不居的当下,抢占观念的先机,打开思维之门,人生从此不同凡响。
本书精心选取六大方面重要话题,兼具实用性、思想性和逻辑性。它可以帮你改进学习教育方法、重塑处世观念,更好地规划职业和人生;带你培育批判精神,照亮思维盲区,剖析社会历史现象,反击思想压制和道德绑架;而书中的逻辑分析,将提高你的逻辑推理能力,让你看穿毁人不倦的华丽说辞。当你冲破天经地义的观念藩篱,天地焕然一新。你将不受人惑,亦不惑人,你的自由与理智,将予你更智慧的生活。
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吃穿用度,不必纠结太多;唯思想,不可随波逐流。
關於作者:
邓曦泽,本名邓勇,酒城泸州人氏,川大教授。为人狂放,为学不拘。学无定域,思无常轨。先入中学,后入西学,基于现代文明反观传统,横跨多学科,博约相生。学术之余,闲暇偶兴寄,亦舞文弄墨,擅长古典诗词。少志于学。中师毕业,砥砺自进,自考专科、本科,后考硕、考博,获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执教于锦江之畔四川大学。
一个教书匠,先教中小学,现教本硕博,致力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培育,注重思维、强调逻辑,颇受学生欢迎。已出版著作三部:《文化复兴论》、《冲突与协调》、《现代古典学批判》,在国内外重要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錄
序 你所谓的天经地义,其实很荒谬 1
第一章家庭:你的爱其实常常错位 1
1你该不该听话? 2
2你不必讨人喜欢 8
3爱顺从:父母爱你,你就要顺从? 11
4爱正确:父母可能是你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16
5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 20
6父母是否应该按照你的期望来生活? 22
7少年中国,从爱幼开始 25
8隔代育儿,真的是好事? 30
9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 34
第二章 教育:不要盲目的人生 39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0
2尊师与平等 43
3你敢和老师平等争论吗? 48
4你也能当博导 53
5教师收礼是不是腐败? 57
6美国:应试教育的典范 62
7你需要培养哪些基本能力 66
8小心,别被知识呛死 74
9怎样读书更高效? 78
10你有人生、职业和教育的规划吗? 86

第三章 思维:不要让别人牵着走 95
1结论与理由:哪个更重要? 96
2有一种批评叫无知 99
3有一种批评叫自杀 102
4敌人的敌人果真是朋友? 104
5跳出立场的偏狭 106
6为思想辩护还是为人辩护? 109
7扬长补短,不再可能的幻想 113
8相对优势PK完美主义 116
9五十步可不可以笑百步? 120
10知己知彼,果真百战不殆? 124
11没有什么比规律更强大 126
第四章 处世:其实你不用这么累 129
1我怎么知道你是为我好? 130
2你为我好,我就要接受吗? 133
3你被诛心了吗? 137
4让忠诚和动机可检验 142
5无限细化的等级制让你找到优越感 146
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别轻易说出口 149
7自命不凡PK中国式谦虚 151
8道不同,相不相谋? 154
9你被道德绑架了吗? 157
第五章 社会:我们为什么活得那么难 161
1做好人还是讲规则? 162
2情有可原:权势者的护身符 167
3中国最缺什么? 170
4法治与民主:如何摆正关系? 178
5反腐要靠意志,更要靠科学 182
6当鲁迅遭遇碰瓷 191
7道德,拿什么来拯救你? 195
8你身后1米处有没有一只蝴蝶 202
9专家的话,何时才能放心听 207
10秦始皇:被忽略的另一面 212
11什么算是真正的政治家? 218
第六章 历史:从来不是比长度 225
1历史如何为鉴? 226
2历史,比长度还是比高度? 230
3四大发明还能光荣多久 232
4历史:财富还是包袱? 236
5历史:舞台还是擂台? 240
6缠足与宋朝之灭亡 249
7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253
8圣人是个坏观念 259
9伟人:膜拜还是超越? 263
10如果孙悟空治国 269
11《水浒传》的另一面 273
12《论语》中也有江湖 276
13传统不应成为遮羞布 280
注释
284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家庭:你的爱其实常常错位



1你该不该听话?

让我们的思想之旅,首先从家庭这个传统文化最浓厚的地方开始。
先讲一个小故事。2009年暑假,我回老家探亲。家里只有我的父母和侄子。哥嫂在外地打工,侄子也就成了留守儿童。侄子9岁半了,即将进入五年级。一天,孩子的妈妈给他打电话,在通话的最后,对他说: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侄子习惯性地回答道:嗯。
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警觉。
侄子挂了电话后,我便问他:刚才你妈妈最后对你说什么?
侄子说:叫我在家里要听爷爷奶奶的话。
那你该不该听爷爷奶奶的话?
侄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应该!
或许,不少人会因势利导,教育小孩:对!要听话,做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同学才会喜欢你。
但是,我说:其实,你根本不用听爷爷奶奶的话。一句话都可以不听!
侄子显然被我的话震惊了,因为这与他所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他睁大眼睛,愣愣地望着我。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可以不听大人的话?
嗯。
那咱们来讨论一下。我问你:你目前懂得的知识多还是爷爷奶奶懂得多?
我懂得多。
既然如此,如果你总是听他们的话,他们会把你教育成什么样?
侄子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道:你应该怎么做,需要你自己独立思考,自己作出选择和决定,而不是一定要听谁的话。如果你总是听别人的话,你就是别人的应声虫、跟屁虫。不但爷爷奶奶的话你可以不听,你父母和我的话,你都可以不听。
有人可能认为,孩子还那么小,哪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如果从此任性妄为,甚至误入歧途,那该怎么办?所以,接下来,我特别强调:
但是,你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如果你不想听话,不接受意见或建议,那么,你必须讲道理。第二,关于安全的话必须听。例如,不准私自下河塘游泳,不准爬到危险的山坡和高处玩耍等。
侄子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或许有人会质疑,小学生能听懂吗?其实,大概是能听懂的。更复杂的道理,小学生可能不懂,但是,他可以不听从别人的话,可以自己思考,可以自己做判断、选择和决定,这些道理小学生完全能够明白,甚至更小的孩子也能明白。不信,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一个5岁的小孩,面对看电视和做游戏两个选项(显然不能是看电视和做作业这样的不对称选项),如果妈妈对他说:现在,你看电视吧。也就是说,妈妈帮他做了决定,他就听了妈妈的话。但如果妈妈说:你想干什么,你自己决定吧。孩子就会思考,然后作出选择。所以,应该尽量让小孩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以培养其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是创造力的重要条件。
某研究生Y(2013级应届研究生)对我讲了她变成听话孩子的心路历程:
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中,我大概能够知道自己算是传统意义上比较听话的孩子,很少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老师的期许。
大概是从上幼儿园开始,自己开始有了上学这个概念;到学前班,开始有了学生这个概念。但是对于为什么要上学,又要上到什么时候,这些问题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想过。直到上中学,才开始知道读书是为了考大学。并且,这也并不是我自己想明白了,而是周围的人告诉我读完小学要读初中,读完初中要读高中,读完高中要考大学。父母、老师和亲戚给我传达的信息,一直都是要我按着这条轨迹一步步走下去,必须努力读书,走完全程。如若不然我可能就要像某某那样,回老家放牛或者干其他很辛苦的事情。
这些恐吓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几乎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为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艰辛,只觉得放牛可以去山上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还是愿意听大人的话,认真学习,努力读书呢?因为我不想让我的父母和老师失望。从我记事开始,父母和老师都对我有一种引导,每当我按照他们说的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会获得赞许,并且成为别人的榜样。这种方式有点像驯化小动物,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赞许,习惯了以他们的评价方式来衡量我。因而为了不受责骂和获得赞许,我会更加努力地按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我成了一个听话孩子。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听话(或不听话),乖(或不乖),大概算是大人在孩子面前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听话的孩子。做听话的孩子,成了我们的一个人生目标。
听话教育,弥漫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家里,父母不停地念叨:要听爸妈的话。我还记得,上学的第一天,在送我去学校的路上,父亲反复对我说: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老师们也几乎天天强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孩子参加工作之际,父母还会这样教育: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听谁的话,根据不同的场合,会有所变化。但是,不管听谁的话,听话都是关键,万变不离其宗。要听x的话指示号召,仍是当今的主流话语。于是,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形成了全方面的听话教育。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170多年了;从五四运动到今天,也近100年了,但当今中国的教育仍然如此奴性。这种奴性教育绝不是近代以后的创举,它就是儒家教育也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非常遗憾的是,许多人尚未意识到听话教育的危害,仍把听话视作优点。
听话教育的本质就是奴性教育,它是中国从古至今的教育中最垃圾的部分,没有任何教育比听话教育更糟糕。听话教育奴性教育的危害,是扼杀想象力、创造力、独立人格、求知精神和法治精神。因为,如果一个人听话,他就会受限于命令他的人,而人类的一切创新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打破某些既定的界限。一个人有了奴性,就不可能有独立人格。当然,奴性也有轻重之别。一个人奴性越重,就越无独立人格。奴性会损害法治,这其实不难理解。法治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听从于法律,而奴性则要求听从于某个人,所以,奴性与法治是相背离的。
***
中国的听话教育奴性教育,有两个重要的温床,第一是家庭教育,第二是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人生初始的两个阶段,是学习和培养基本价值观、道德、信仰、性格、情感、生活习惯和知识的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很大程度甚至全方面地决定了一个人将成为哪种类型的人。尤其家庭教育,是最深层的潜意识、思想观念、性格、情感的形成阶段。中国人在这两个阶段,虽然也会学到许多正面、积极的东西,但由于听话教育的奴化,使绝大多数人缺乏突破奴性的意识,不会去突破现成的教条和观念,从而严重遏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曾有机构对21个国家进行过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计算能力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刻板的训练来提高。许多创新做出来后,人们觉得并不复杂,但是,在做出来之前,人们很难想到。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当今,许多计算和技术性工作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但是,人工智能远未达到帮人们想象的程度。
但是,今天,听话教育仍然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举一个最近的例子。2014年9月,我在校车上听到一段对话。A对B说:你孩子都这么大了,娶媳妇了,这下可以轻松了。B说:现在的孩子,许多都啃老。我们现在还得为他们挣钱。为了他们在这边买房子,只得把新校区的房子卖了。A说:啃老就啃老呗,只要他们听话。A与B都在大学工作,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仍把听话视作好孩子的标准,即便孩子已长大成人。
听话教育,是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直接相关的。孝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赡养;二是听话。赡养,就是孔子说的能养;听话,就是孔子说的无违(《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仅仅做到赡养,还是低级的,关键还要做到无违,无违才是孝道的核心。但问题恰恰在于:无违即听话、顺从,乃是孝道中最糟糕的糟粕。赡养,可以从经济交换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但听话无法作为交换,因为听话是单向的,而不是对称的。有人说,当今,已经不再是子女赡养父母,而是父母赡养子女了,就如上面那段话中的例子。的确,古代,啃老族很少;现代,啃老族则较多。从上面那段对话来看,有些父母愿意以富余的财力换取成年子女的听话。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子女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子女如何与父母进行交换,是双方的事。如果子女不听话,父母完全有权利不接济子女。但问题在于,在子女未成年时,父母凭借其优势地位,要求子女听话,这就是不平等的。这种教育和要求,就是奴化。
听话教育不但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在大学里也仍被视为正面观念。某研究生L(2012级应届研究生)和我讨论中国的教育,谈到听话教育时,她深有感触。她的男朋友M和她一起参加了她的研究生开学典礼。在典礼上,领导要求研究生要听话,争做老师心中的好学生。L说,上大学前,老是被教育要听话,没想到上大学甚至读研后,还是这样,完全不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理念。而M在海外念书,他觉得要求中小学生听话已经难以理解,还要求研究生听话,简直不可理喻。其实,M之所以觉得不可理喻,是因为他是在海外接受的教育。在中国,要求学生听话,如家常便饭,太正常不过。听话,从来都被视作优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曾谈到,几年前,他在获得以色列的一个奖后,应邀去以色列大使馆参加庆祝酒会。期间,大使跟他大谈以色列如何重视教育,他也跟大使谈中国如何重视教育。大使笑眯眯地看着他说:你们的教育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大使给他举了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的例子。佩雷斯上小学时,每天回家,他的母亲只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今天你在学校有没有问出一个问题老师回答不上来?第二个是:你今天有没有做一件事情让老师和同学们觉得印象深刻?(前一个问题主要是培养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精神和能力;后一个问题主要是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施一公听后,叹了口气,不得不承认两国教育方式的确大为不同,我的两个孩子每天回来,我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有没有听老师的话?显然,以色列的教育方式更为高明。五千年中华史,哪位父母会如佩雷斯母亲那般教育小孩?
或许有人会问:怎么样纠正听话教育呢?大人不要有让孩子听话的观念,不要说你要听话,你要做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的话。同时,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讲道理,自己选择。孩子可以不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但父母和老师要告诉他们,不接受意见或建议时,要讲道理。小孩的确不能懂太多道理,但可以让他们先尝试讲一些简单的道理。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当然应该纠正,但需要换一种表达方式,不要用你要听话,你要做听话的好孩子这种一般性命令,而要用具体的建议来替代。例如,孩子随便扔垃圾、不守交通规则,这当然需要制止。对这种情况,大人要说你不要随便扔垃圾,你要守交通规则,而不要加上你要听话这样的话。因为,你要听话不是针对具体事情,而是要求孩子在一切情况下都要听话。如果这种观念植入孩子的心底,他们就会以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思想为界限,从而很难反思和超越命令者。

2你不必讨人喜欢

与听话教育直接相关的,是讨人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之恶劣,仅次于听话教育,且二者相辅相成。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等就教育我们:要让人喜欢,要让爸妈喜欢,要让老师喜欢,要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喜欢,要让领导喜欢,要让同事喜欢让人喜欢成了我们的一个人生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是最终目标,而只是比较直接的目标。它又进一步服从于更大的目标利益。讨人喜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资源,包括更好的评价。
我的另一个朋友(留德法学博士毕业)告诉我,西方人对中国教育和中国人性格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特别希望被人喜欢,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以至于根据他人的评价来生活,从而丧失了独立性。独立性一丧失,创造力就会大减。
讨人喜欢与听话是相辅相成的。听话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讨人喜欢,两相结合,就使许多中国人从小养成一些心理、性格和行为习惯:不敢坚持自己的意志而屈从他人意志;爱看他人颜色行事;圆滑;迎合;八面玲珑;过分在意他人评价;谄媚他人;巧言令色;乡愿;虚伪。这些可以概括为虚伪;也可以概括为缺乏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被人喜欢,当然不是坏事。没有人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人不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但是,要获得喜欢,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不能违背法律及其他公共原则来讨人喜欢。第二,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以丧失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方式来讨人喜欢。第一点尤其重要。但是,中国人为了迎合他人,经常罔顾原则,甚至法律。
坚持真理和正义,必然有人不喜欢。甚至,一个人的某些喜好既无关真理与正义,也不伤害他人,却有人不喜欢。苏格拉底这种人,在今天看来,是伟人,但在当时,却是刺头,很不遭人喜欢,以至于他被以民主的方式处死。以苏格拉底的智力,他肯定知道自己不讨人喜欢,但是,他要坚持。他坚持的是规则,是原则,是信念,因为,真正的求知者是不会去迎合别人的。或许有人会问:苏格拉底是不是固执己见呢?如果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固执己见,这世界岂有宁日?其实,固执己见并不要紧,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意志。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苏格拉底究竟错在哪里?他的言论是否违背事实?他的言行又是否违背公认的规则(明规则而不是潜规则)?实际上,苏格拉底没错,错的是雅典,是雅典的民众。
你不必也不需要讨人喜欢,同时,你也不要希望别人来讨你喜欢,这样才是公平的。或许,别人的某些言行和表达方式你看不惯,例如,有的人张扬,有的人内敛;有的人性格急,有的人性格慢但是,这些都不要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你不能要求别人符合你的口味。不管一个人怒发冲冠还是有气无力地表达一种观点,都不应该影响你对他所表达内容的判断。关键是要抓住事情的本质:只要尊重他人,没有伤害他人,都应该允许。当你看不惯别人时,就要反省自己:别人是否伤害了你,或违背了公共的法律与道德。如果没有,别人就没有错,错的反而是你自己。只要且只有大家都尊重他人且不去讨人喜欢,才能展现真实的自我,也才能面对问题本身,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往,促进问题的解决、真理的推进、正义的弘扬。
一个人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必去讨人喜欢。别人如何评价,是否喜欢,顺其自然。或许,你做的事,的确有人看不惯,甚至有不少流言蜚语。但是,只要你不违背法律和道德,就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即坚持独立意志和自由人格。当然,你这样做,也可能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些讨人喜欢的人可能会得到更多的好处。但是,你不必羡慕嫉妒恨,而应坚持自己。唯有如此,你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独立的人,也才可能激发创造力。
在此,借花献佛,送你一句名言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爱顺从:父母爱你,你就要顺从?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疼爱孩子的。同时,中国还有一句俗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此言可谓家长制的一种表达,也是父为子纲的具体化。在古代,父母对子女具有特权,可以责打子女而免责免罪。《弟子规》便说: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子女有过,父母就算杀死子女,也是无罪的。甚至在某些朝代,如元、明、清,父母即使无理杀死子女,也是免罪的。当今,父母的特权没有古代那么严重了,但仍然存在。例如,某家父母责打自己的子女,如果没严重到或伤或残的程度,他人就无法干涉;甚至只要无人报案,警察即便知道,也不会管。因为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人们认为,那是别人的家事。我国虽然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实际上,这部法律的执行并不好,因为中国的许多传统观念和行为都在抵制这部基于现代法治、民主、平等观念的法律。然而,在欧美法治民主国家,父母责打子女,是要受法律惩罚的。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并非过时的历史陈调,而仍活在当下。我的父亲就经常用这句话来树立他的权威。我在网上查询了对父母打孩子是否犯法这个问题的看法。许多网民的跟帖,虽然承认父母违法,但认为父母责打子女还是应该的。有个网民的回答具有代表性:可以肯定地说是犯法的,但是不会得到任何制裁,除非你自己去告。最后的结果就是你去福利院或去亲戚家。不过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父母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了,等你为人父母时你就会体会到。就算是你和父母一起过马路,你没注意看车也有可能被骂或挨打。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父母爱你,希望你好。这位网民的观点,显然是受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观念的支配。
父母对子女用心良苦,认为自己都是对的,所以,父母总是希望子女听自己的。中国有非常深厚的孝文化,孝的含义就是要善于侍奉父母,也就是要对父母好。要对父母好,这固然没有问题。但是,中国的孝文化不但要求子女对父母好,还要求子女顺从父母,把孝和顺捆绑在一起,构成孝顺。孝顺使得父母对子女具有优先性,也就是有特权。在孝顺这种观念之下,当父母与子女的意见相同时,听子女的;当父母与子女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则听父母的。所以,孝顺文化也是听话教育奴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其实,中国古代孝文化之所以如此发达,背后是有重大政治意图的。孔老夫子的学生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而喜好触犯上位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位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上位者,就是高等级的人;下位者,就是低等级的人。这就意味着,如果能把一个人训练成儒家意义上的孝子,也就将他驯服成顺民了,这对统治者而言,岂不乐哉?而孝顺父母这种劝导也很容易被老百姓接受。通过培养孝子来培养顺民,可谓老百姓喜闻乐见易接受,且统治者乐观其成的好办法。所以,皇帝老儿和他的御用文人、学者,就建构起一套孝文化,来圈住老百姓。汉代号称以孝治天下,皇帝的谥号都是孝文帝(汉文帝)、孝武帝(汉武帝)等等,可谓由来有故也。
当然,并不是说,子女不应该对父母好,赡养父母是应该的。但问题在于,中国孝道最核心的观念是:父母对子女拥有特权,子女必须听话、顺从,也就是孔子说的无违(《论语为政》)。
我们承认,大多数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而子女也应该爱父母,但这种相互的爱并不意味着子女一定要顺从父母。许多人混淆了爱和顺从,认为既然父母爱自己,自己也爱父母,就要顺从父母,不能与父母产生分歧和争执。即便有了分歧,也要顺从父母。其实,可以反向思考:既然父母也爱子女,为什么不是父母顺从子女呢?
顺从,经常与被伤害相关。我有个远亲D(独女,四川人),以前在沿海打工,和该省一男青年相爱。但她父母舍不得女儿远嫁。D觉得父母爱她、疼她,她也爱父母,就顺了父母的意。后来,D极为勉强地和家乡另一男青年结婚。结婚十年了,各方面都仍合不来。又因为父母希望她多生孩子,她又顺从父母,生了两个。如今,她很想离婚,父母又不怎么支持。如果她坚持要离,父母也不会反对,但她又各种犹豫,既担心离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缺乏违背父母意愿的勇气,还担心周围的闲言碎语,导致离不是、不离也不是的窘境。D说,她连心理也从跟沿海那个青年谈恋爱时的不自卑到如今变得自卑,觉得像刺猬一样活着,做个外壳保护自己,假装坚强。而她的美好青春,就这样被虚耗得差不多了。在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悲剧并不鲜见。由此反思,D的父母的这种所谓的爱,不但不正确,严重误导、伤害子女,还很自私。父母的爱,并非总是无私、明智和伟大。
2013年暑假,我去了贵阳,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他在这方面的困惑。这位朋友三十多岁,毕业于某重点大学,是有所成就的商人。他对他儿子说:对爷爷要孝敬。某次,朋友与他父亲争论起来,他那才几岁的儿子就质疑他:你看你,你还叫我要孝敬爷爷,你怎么跟爷爷争起来了?朋友说,他当时对儿子居然无言以对。后来,他想了好一阵,才对儿子作出了一些模糊的解释,说他与爷爷争论,并不是不孝敬。但他觉得自己的解释并不通透。我说:像你这种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有成的人士,在这个问题上都还犯困惑,说明我们的许多传统观念的确需要重新理解和整理,我们的思想的确该解解套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爱不爱与争不争论根本就是两回事,爱不等于正确,情感不等于理智,情感也不能替代理智。爱一个人,不等于你不可以和他争论;一个人爱你,也不等于你不可以和他争论。有些时候,恰恰是越爱越要争论。因为,相互的爱使相互更能坦诚地对待,更能直率地讨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混淆爱和顺从,认为既然父母如此爱我,我不接受父母的意见,就愧对了父母的爱,伤了父母的心。
在听话教育的传统下,一方面,是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另一方面,则是父母对子女的干涉。在中国,即便是成年子女,本应由自己决定的事,也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以至于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只有等到苦媳妇熬成婆,去干涉下一代,以体现自己的权威,证明自己的价值。
2013年,我哥要盖房,钱由我哥出。但是,我父母在各个方面都要干预我哥的决定。于是,我从中调解,对我哥表示支持,阻止父母对我哥的干预。这不是说,我哥就是对的,我父母就是错的,而是说,不论我哥是对是错,只要不是违法乱纪的事,就应该让他自己做决定,自己承担责任。唯有父辈该放手时就放手,后辈才能真正长大,具有独立性,并拥有决断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我小姨谈恋爱了。她把男友带回家,我外公很不高兴,反对这门亲事。他的理由在今天看来很奇怪,也很荒唐。他不是对小姨的男友不满意,而是因为男友家没有委托媒人来提亲,也就是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公认为这种自由恋爱很伤风败俗,让他很没面子。我还记得,当时,小姨坐在床上哭泣。虽然小姨和男友终成眷属,但此间波折,既说明了某些传统观念的陈腐,也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生活有严重干涉。
当前,大龄未婚青年不少。我不时听人说,由于父母逼得紧,为了考虑父母的感受,他她准备随便找个人婚了算了。婚姻这等大事,难道可以因父母的感受而敷衍?我们凭什么要为满足父母的意愿而生活?凭什么要接受父母的干涉?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的传统。但是,传统不是遮羞布。中国有许多恶劣的传统,这些传统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妨碍着我们的进步。就干涉问题看,仔细想想,它其实影响很广泛。前面说的例子,属于生活干涉,而乾隆幕后指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则属于政治干涉。老人干政及更广泛的老人干涉,并非新鲜事,它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尽管这传统并不优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真有继续反思传统的必要。
老人干涉,尤其是老人干政,是阻碍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虽然孔老夫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但是这句话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哪个大,孔夫子并没有说清楚。尤其是汉朝明确了三纲五常后,三纲五常的重要性显然高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退位的官员对在位官员的干涉,就成为正常现象。尤其让人愤懑的是,干涉者常常不负责任。
中国的老人干涉传统,借助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发挥余热,贡献余力,心怀国家社稷,关心单位发展,等等。但是,如此一来,还有什么事情是老人不可干涉的呢?还有什么事情是年轻人可以独立决断的呢?老人还有必要退休吗?
子女的顺从与父母的干涉,构成父权的一体两面,而这是中国人奴性的重要来源。

4爱正确:父母可能是你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你是否混淆爱和正确?又是否因为觉得父母爱你,所以你就要顺从于父母之意?如果是,那么很有可能,父母就是你人生最大的误导者。
许多父母喜欢给子女提建议,并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子女,认为如果子女不听他们的意见,子女就不孝,不听话。而子女也经常认为,如果不听父母的意见,就会拂了父母的意,伤父母的心,就是不孝。殊不知,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许多孩子的前途和人生,就被父母误掉了以善意和真挚的爱的方式误掉了。在这种误导中,误导者不觉得自己在误导孩子,而孩子也羞于说父母误导了自己。这是一种难以启齿和辨明的善意伤害。
我有一个近亲H,独生子女,他的父亲和爷爷是教师,其父另有生财之道,家庭富裕。1996年,H初中毕业,成绩为全校第一。他父亲要他读四川省的一个著名中专(中等专业学校,相当于高中,那时工作包分配)。当时,我到他家里劝他父亲,希望他父亲有远见,不要让H读中专,而要读高中。读高中,H可以考很好的大学。但其父不听我的建议。最终,H读了中专。读中专后,H成绩优异,升了专科,后来又升了本科,还获得挑战杯竞赛奖。目前,H发展也不错。但近些年,H的父亲公开承认,当时是短视了。他终于认识到:如果H读高中,虽然不排除有发展不如意的可能,但很大可能是比现在发展得更好。H的父母、爷爷都非常爱H,其家庭条件完全可以给他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但由于其父观念保守落后,使其发展大大受限。可以说,H是被爱+短视误导的一个典型。
父母爱你,不等于他们有远见卓识,不等于他们能帮你作出正确的决策。很多时候,由于中国传统的保守观念,父母缺乏长远目光、探索精神和风险意识,他们更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饭碗。同时,由于中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从来没有建立起事实上的平等关系,父母对子女享有特权,子女需要听父母的话。并且,未成年子女很难在经济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也几乎不可能通过贷款、筹款的方式走自己的路。所以,中国的未成年子女在父母面前的谈判能力很弱,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这就意味着,如果父母不从子女的角度着想,或父母没有受过良好教育,或父母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从而缺乏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良好把握,就很可能善意地误导孩子,伤害孩子。
朋友的小孩L,在国内一所著名大学读软件工程。他本人的志向是:从技术转向管理,最后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关于如何选择实现人生目标的路径,他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但却被父母阻碍。他说:
我的专业是软件工程,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上国外肯定是大幅领先于国内的,如果能够从国外名校毕业,定能显著提高我第一份工作的质量,提高我的起点。所以,我希望出国读书学技术。
有人问,人生道路千万条,出国深造的道路是不是太过荆棘密布呢?
对我来说,没有一条道路不荆棘丛生。出国读书虽难,但可能也是最简单的道路。身居社会底层,我起点很低,既缺资源,也缺历练和经验,可我读书还算有天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扬长避短,把读书进行到底呢?就业与出国相比,能增加3年工作经历,甚至获得升迁;能拓展人脉,使自身成熟起来。出国与就业相比,虽少了3年实战经验,却会增长能力,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会有更多同行业的同学;身在异国他乡,同样也少不了使自己变得更成熟的历练。相比之下,出国,无疑是最好的拔高起点,增强自身能力的途径。而真正的代价是工作3年我能够拿到45万左右的工资,而出国,我会失去60万,但我相信,出国是对人生未来的投资,是对以后人生道路的铺垫。现在苦一点,走慢一点,未来才会快一点,轻松一点。
我父母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够在准备出国的同时,做好保研和考研的准备,以防最后出国不成,研究生也读不了。但我却想一心一意地准备出国,破釜沉舟。就算最后失败了,也可以边工作边继续准备。父母却认为,我若出国不成,选择了工作,会因为辛苦等原因放弃继续读书。他们在这方面完全不信任我。
他父母对我说,他们担心出国不成,国内研究生也上不了,两头落空。其实,他们如此考虑,一是因为保守意识,缺乏探索精神和风险担当精神;二是因为他们对出国深造和在国内深造缺乏合理的认识。两相结合,很容易误导孩子。
由于朋友与其儿子有分歧,朋友就请我给他儿子提供一点建议。我给他的基本建议是:既然你个人条件优秀,学习能力强,那就一心准备出国。因为,其一,准备出国的难度大于准备考研或保研。所以,准备出国,在很大程度上兼容了考研,有些准备对以后万不得已要在国内考研,也很有帮助。以他的成绩和学校起点及其为出国所做的难度更高的准备,要考国内任一所大学的研究生,都不是难事。其二,即便申请出国一次不成功,还可以在工作中继续申请,有工作经验对申请留学是有帮助的。综上两点,应该全力准备留学。
我对L说,虽然他的父母在当地也算小精英,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了。L也认为:
像我的父母,很多时候,由于自身学历、工作环境等原因,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不是很透彻,错误地把在国内读研作为出国不成的替代手段,没有认识到其间巨大的差异。我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心一意准备出国。即使一开始会遇到一些挫折,相信也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实在不行,还可以选择gap year,这也可以作为退路。国内读研究生,实在没有太多的意义,不如坚定信念,努力准备留学。
我还对L说:你要注意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作出决定。你可以征询父母的意见,但不要受父母左右。你想想,你现在上大学了,除了人情世故方面你不如你的父母,其他方面你都超越了你的父母。你掌握的有效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都超越了你的父母。所以,你不要一味顺从父母,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决断。
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她的儿子在重庆一所很好的中学读书,成绩也很优秀。某年春节碰到她,谈到留学的事。同学说:我才不希望我儿子去美国,以后看一看都很难。她舍不得儿子,这固然可以理解。并且,并非每个人都适合留学,留学也并不一定好。但是,如果她的儿子很想出国,且出国更有利于他的前途,那么,究竟是满足她看儿子的心理更重要,还是儿子的前程更重要?她对儿子的爱,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自私。如果我这位同学坚持她的观念,她的儿子想不被她误导都难。
遇到重要的事情,的确应该多找人商量,集思广益。但是,爱不等于能提出有效建议。许多选择,绝不是父母有爱心,就能帮你出谋划策的。我知道有的研究生,毕业时还向父母咨询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找在哪里,而他的父母只是受教育很少的普通农民。我曾当面问他:你的父母受过多少教育,见过多少世面?你懂得多还是他们懂得多?他们怎么能为你提供有效建议?他无言以对。
面对父母的建议或要求,我们是否应该考虑:父母受了多少教育?有多少阅历?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多少?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建议?在选择咨询对象之前,应该先考虑,他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擅长,如知识、阅历、行业经验等,才能为你提供有效建议。然后,你要向在某些方面超过你的人咨询。但是,并非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在听话教育下,许多孩子缺乏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甚至成年后也是如此。

5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

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我还怎么开展工作啊?!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大家都不来,这课还怎么上啊?!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我还做不做生意啦?!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这个国家早就完蛋啦这种话的出现频率太高了。我小时候可是长期被这句话压迫得没办法,有个研究生给我讲述了他小时候遭遇的这种压迫。
这位研究生的感触也让我想起一些往事。念小学和初中时,我要看小说,父母、老师都会说: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看小说,不务正业,学习还搞不搞?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却将一些小错误故意放大,上纲上线,挥以大棒。那位研究生还说,凭什么人人都要像我这样?的确,不管我做了什么,别人都要向我学习吗?我有给别人做榜样的义务吗?我教书,是否人人都要像我一样教书?我搞学术,是否人人都要像我一样搞学术?难道其他人都是我的跟屁虫?所以,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好是保持适当的界限,不要放大,不要把个人之是非跟国家兴亡、人类命运直接挂起钩来。
一个普通人,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但对一个大人物,似乎倒可以这样教训他,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这个国家早就完蛋啦。但是,谁敢教训大人物呢?在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中,这种话,只能被上位者用来教训下位者,而不能反之。这种等级观念至今仍有不少后遗症。
另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说法也值得反思:你看某某都怎么样了,你怎么才这样?当年,我在老家教小学时,我外公就这样批评过我:你看人家某某,比你还小,都当主任了,你还是这样子。我很不服气,说:你看人家某某,跟你同年,都当国家主席了,你又在干啥?
为什么人人都要像我这样?我又为什么要像别人一样?为什么不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独立开来?要是人人都像你这样和你看某某都怎么样这种教训人的方式,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为标准来判断另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典型的依附观念的表现。受这种观念支配的教育,是不会强调个性、卓异和创新的。
我有个朋友,是留德法学博士毕业。她说,外国人认为,中国的教育观念及其塑造的学生的观念和行为,有一种倾向,就是好攀比,并表现为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以至于不敢追求卓异。外国人还说,在欧美教育体系下,一千个不同的学生进去,一千个不同的学生出来;而在中国教育体系下,一千个不同的学生进去,一个学生出来。这样说可能有点夸张,但中国学生普遍缺乏个性,没有独特的想象和思维,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个朋友还谈到,她碰到过一个全球性跨国大公司的德籍高管,曾在北京大学做过兼职教授。该高管说,中国的教育很差,这可能是中国和欧美的最大差距。但是,他作为德国人,很庆幸。如果中国的教育像欧美一样先进、发达,中国人又那么勤奋、吃苦、耐劳,欧美都将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

6父母是否应该按照你的期望来生活?

不少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反之,你是否也希望父母按照你的意志来生活呢?譬如,父母要离婚,你是否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感觉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因而是否强烈反对父母离婚?
其实,老人不应当希望下一代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同样,下一代也不应当希望上一代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老一代与新一代的生活,有交集,即相同的部分,但也有相异的方面。没有相同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史就没有连续性;没有相异的部分,社会、生活及历史就没有进步。新老两代人都可以和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并相互接受和认可对方的生活。
在中国,也有不少小孩希望父母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虽然这种情形不如父母要求子女那么多,但子女对父母的不当期望,也很可能反过来严重影响子女自身的心理和成长,尤其是未成年子女。
我们知道,父母的关系对小孩的影响很大。但无法改变的现实是,许多父母感情不和。目前,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的确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道德和成长。但其实,离婚的不利影响是可以弱化的。
2013年,同学的女儿L高中毕业。成绩出来后,L能上国内某著名大学,但她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同学就让我给她推荐专业。L是同学的前妻所生,聪明,成绩优秀,继母对她也很好。但我一见她,就觉得她的心理有问题。她沉默寡言,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
在交流中,我问她:你父母离婚,对你的影响是不是很大?
她说:嗯。
我知道你的心理有阴影。你觉得,父母离婚,是因为他们不爱你吗?
不是。
那你认为他们为什么要离婚?
因为他们感情不好。
你知道,小伙伴的关系不好了,可以不一起玩耍。那么,父母关系不好了,为什么一定还要一起生活呢?
L一下子愣了,因为以前从未有人以这种说理的方式跟她交流过。尽管我讲的道理很简单,但还是触动了她未曾思考之处。
我继续说:你是否愿意按照你父母的意志来生活?
不愿意,我希望有自己的生活。
那么,你认为,父母是否应该按照你的意志来生活?
她沉默了一会儿,说:不。
你想过上面的问题吗?
没想过。
现在,你已经高中毕业了,马上就要进入著名大学读书,这个道理,你本应该明白。但非常遗憾的是,以前没人给你讲过。在你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有人给你讲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理智可以让你减少父母离婚对你的影响。当然,你今天明白了这个道理,仍可以弱化你内心的阴影。
2013年底,朋友的儿子W向我咨询有关学习的事。W的父母也离婚了。我也与他进行了类似上面的交流。我的感觉是,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至少在认识上转了一个弯。我相信,明白这种道理,是可以减少父母感情不和对他的不良影响的。
为什么不少小孩希望父母按照他们的期望来生活?其实,根本原因在中国的文化基因及由之形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控很严。孩子从无意识、被动地接受父母的管控到习惯父母的管控,逐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并导致父母和孩子相互都缺乏独立性。
怎么才能尽可能减少这种影响呢?父母的关系对子女的影响,有诸多原因和表现,其中之一,则是子女希望父母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虽然小孩未必有这种明确的意识,但实际上确实如此。所以,要让孩子明白,他们自己有自己的玩法和过法,父母也有父母的玩法和过法,他们不能要求父母按照他们的意志来生活。伙伴的友谊破裂了,可以不一起玩;父母的感情不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因为孩子而继续不愉快的生活呢?不要因为父母感情不好,就失望、悲观、怨恨,就赌气、不爱学习、自暴自弃,甚至沉沦、堕落。这个道理,并不难懂,甚至对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讲,并可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常疏导。
或许有人会说,即便孩子明白了这个道理,他的心理还是会受到影响。的确,这种疏导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孩子的不利影响。但是,显然,明白这个道理,总比不明白更强;能弱化一些不利影响,总比毫无作为强。
有些消极或积极影响,其实是个观念问题。想明白了,可以弱化消极影响,强化积极影响。而要想明白这些道理,关键是要进行理智的分析和论证。
在此,我郑重告诉读者,如果你是小孩(中学生就可以读这本书了),而你的父母关系不好(包括离婚的和没离婚但感情不好的),请你明白上面所讲的道理,用理智来减小父母感情不和对你的影响。如果你是成人,也请你将这些道理讲给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小孩听。这种教育作为一种心理疏导,对弱化小孩的心理阴影会有很大帮助,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道德和成长也有直接帮助。

7少年中国,从爱幼开始

中国的尊老爱幼传统中,尊老与爱幼是并列的。既要尊老,也要爱幼,这也是不容置疑的常识。老,当然该尊,孝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幼,也当然该爱。但是,在中国的传统中,往往是更重视尊老。伦理、道德,甚至法律对尊老有明确规定。如果不尊老,除了受道德谴责,还有可能被法律惩处。但是,对于爱幼,就没有这么明确的规定了。实际上,爱幼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家庭、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倡言的少年中国,显然就需要我们重视爱幼。关于老与幼的关系,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如果老和幼发生了冲突,怎么办?
(2)一个家庭或社会,如果成员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了,富余的资源该如何分配?
(3)尤其让人煎熬的是,如果资源稀缺,对于很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分配?
当资源稀缺,老与幼(幼在本文中有时还包括儿童、少年和青年)发生冲突时,中国传统倾向于牺牲幼。但是,这种观念其实非常不理智。要讲明这个道理,需要一些简单的计算。
老人获得资源后,基本上只是消耗,很少产出,或者产出率很低。而小孩和青年获得资源后,未来的产出率会很高。这是由生物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适用于一切动物和植物,它超越国家、地域、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举例来说,一个小孩消耗了1万元的资源,但由于他学习能力强,长大后,会产出6万元。一个老人消耗1万元的资源后,即便他努力学习,由于其学习能力大大降低,其未来的产出也会很低,大概为2万元。也就是说,小孩的产出率是老人的3倍,甚至更高。虽然这个估值不精确,但大概是符合实际的,小孩的产出率肯定更高。如果一个家庭或社会,满足了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后,还有富余,该如何分配才是最优的呢?
假定有两种分配方案。
第一种分配方案,假定一个社会的总财富由满足基本需求的部分a和富余财富b构成,社会成员总数为n。基本需求平均分配,则每人获得an。对于富余财富,如果老人分得7成(0.7b),小孩分得3成(0.3b),那么,经过一代老人和小孩的生产,富余财富的产出为:0.7b+0.3b3=1.6b。再假定拿70%的产出来平均分配,那么,用于平均分配的财富为1.12b,则人均获得1.12bn。
第二种分配方案,老人得富余财富的3成(0.3b),小孩得7成(0.7b),那么,经过一代老人和小孩的生产,产出财富为:0.3b+0.7b3=2.4b。同样拿70%的产出财富来平均分配,那么,用于平均分配的财富为1.68b,人均获得1.68bn。
这意味着,第二种方案使人均财富比第一种多0.56bn。
第一种方案中,看起来第一代老人多得了一些富余财富,但长久看,由于财富在老人手里增长太慢,导致家庭或社会的总财富增长太慢,以后的老人所得也相对变少,甚至在第一代老人的有生之年就会产生这种效果。而第二种方案恰恰相反,看起来第一代小孩多得了一些富余财富,但由于财富在小孩那里增长很快,导致家庭或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也较快,以后的老人所得也相对增多。
在中国,自古以来,好的资源和机会,绝大部分被老人把持着。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老人文化;中国的政治是老人政治;中国的生产和经济也是老人生产和经济。后者表现为,在古代很有限的经济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被集中起来,用于老人过寿和丧葬。大量资源和机会尤其是优质资源和机会被老人掌握,以低效率、低创造性和低增长的方式运行,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所以,对于富余的资源,应该更多地考虑小孩和青年。
有朋友说,这里存在两点疑问:第一,只谈计算,不讲人的道德感情。第二,今天社会资源丰富,无权无势的老人是弱势群体,争论老幼之间的资源争夺,转移问题了吧?但是,这两条质疑并不成立。
关于第一个问题,其实,无论怎么对待尊老与爱幼,在情感关爱上是相等的,只是选择导致的分布差异。对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代人来说,他或他们所获得的道德情感是相等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的分布不同而已。如果一个社会优先照顾老人,那么,一个人在小孩和青年时代获得的关爱较少,而到老人时获得的关爱较多。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更加照顾青年和小孩,那么,一个人在小孩和青年时代获得的关爱较多,而到老人时获得的关爱较少。所以,无论更加照顾谁,每个人获得的关爱总量本身不会变。
实际上,尊老爱幼的差异不在道德情感上,而在物质上。如果一个社会更加考虑小孩和青年,使社会财富增速更快,那么,虽然一个人所获得的关爱总量不会变,但这些总量代表的社会财富却会更多。每个人都是要老的,同时,每个人都要经历幼年和青年阶段。无论是照顾老者还是幼者的利益,对每个人本身都是公平的。并且,两种选择的初始成本都是一样的,即缺点一样;但两种选择的收益却不一样,即优点不一样。所以,从相对优势角度看,照顾老者和幼者的缺点是相同的,但更多考虑幼者的利益,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优点更大。
关于第二个问题,朋友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他把年龄差异或代际差异偷换成了势位差异,即强势弱势的差异。他说:无权无势的老人是弱势群体。这没错。但是,我们还可以说:无权无势的小孩、年轻人及其他一切无权无势的人也都是弱势群体。如果无权无势的老人应该优先照顾,那么,无权无势的小孩、年轻人呢?论资排辈,就是优先照顾老人的表现。这种情况在当今有所改善,但仍很严重。例如,在学术界,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所谓的大腕、大师、权威,很多都是垂垂老人,各种重要的课题和奖项也主要被老人把持。这意味着,优质资论资排辈,就是优先照顾老人的表现。这意味着,优质资源该优先考虑哪个人群,仍是一个问题。
上面说的是富余资源的分配。此外,风险的分担也有代际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一条船上,有老、中、幼三人,爷爷60岁,父亲35岁,孙子10岁。船漏水了,只能承载两个人,而必须牺牲一个人,该牺牲谁?如果需要牺牲两个人,又该牺牲谁?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残酷的选择题。的确,这种选择是残酷的,但必须面对。若就情感看,谁忍心牺牲亲人呢?谁又愿意被牺牲呢?但问题是必须作出抉择。理智的回答是:如果要牺牲一个人,首先牺牲老人;如果要牺牲两个人,则牺牲老人和小孩。唯有如此,在第一种情况下,活下来的壮年和小孩才能更好地生存、繁衍和发展。如果牺牲壮年,老人和小孩的生存能力都很低,很可能很快就会死去,导致家庭整体灭亡。如果牺牲小孩,壮年需要重新生育,才能维持家庭的繁衍,所以其损失比牺牲老人大。对于第二种情况,无论是让老人还是小孩活命,都会危及家庭的整体生命,唯有壮年才最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上面的生死抉择,人们很少会碰到,但某些日常资源的分配,却经常面对这种问题。例如,当食物匮乏时,更多照顾幼者,有利于集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些人因为这种选择很残酷,就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讨论如何面对,为什么要这样面对,但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态度。许多艰难的抉择是无法逃避的。逃避会导致不理智的选择,而不理智的选择则导致更大的损失。
再换一个例子来阐明,有些抉择必须面对,并且必须理智地考虑利弊。在战场上,如果需要一个人去炸毁敌方的堡垒,而这个人必死无疑,那么,请问:是团长还是士兵去呢?这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必须选择。根据情感,根本无法作出选择,因为,士兵可以牺牲,难道团长就不能牺牲?反之亦然。但是,从利弊来衡量,士兵和团长去炸堡垒产生的效果即收益都一样,但损失即成本却不同。
其实,就情感而言,许多人都更爱子女而非父母。扪心自问:你对父母的爱与对子女的爱真的一样吗?只不过,在老人文化的压迫下,人们经常被迫压制小孩来迁就老人。老人应该被善待,难道小孩就不应该被善待?
还可以从中国传统观念的协调性来看上述问题。儒家强调集体主义,但怎样才更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呢?根据上面的讨论可知,体贴、照顾幼者,能合理照顾幼者的文化更有利于种群的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而是更理智的文化,同时也是情感更健康的文化这种情感是对集体或种群的长远利益的热爱和服从。
对比下西方。我有个同学,美国顶级名校博士毕业,他经常跟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听报告,有次无意中就坐在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旁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现场,也就是普通听众。在那里,没有任何人觉得这就沾上了大腕的腕气。他还说,在美国,不管你过去有多么重要的成就,只要你几年不出成果,就根本没有人理你。不像中国,做一点成果,就可以靠山吃山混一辈子。甚至,在中国,越老越吃香,并出现许多倚老卖老的现象。这是论资排辈这种愚蠢、低级观念的表现,不是真正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规律。同学说,论资排辈这种观念和现象在美国几乎不存在,尤其是美国的学术界、科学界。
我有个朋友,留德法学博士毕业,在德国工作。她说,德国及西方的法律强调人人平等,但在法律之外,由于老人常被视作无用之人,因而被歧视。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我们不可以充分满足老和幼的需求?资源充分,自然好说。但资源总体是稀缺的,而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关键的问题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对于富余的财富、资源和机会,应该照顾小孩和青年人。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道德呼吁是必要的,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设计来保障。唯有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唯有这样的中国,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少年中国!

8隔代育儿,真的是好事?

由于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很多青年父母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很多人认为,这样做太正常不过了。但你是否想过:隔代育儿,真的很妥当吗?对此,我想对青年父母给个提醒和建议。如果你的小孩还不到15岁,就尽量不要让他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你可能很惊讶,但此间自有它的科学道理。这个建议是基于两个理由。第一,应尽量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第二,尽量不要让爷爷奶奶的观念影响下一代。第一点,大家都懂,但第二点,许多人并不明白。
首先从代沟说起。
在古代社会,几乎不存在代沟。因为社会发展很慢,老一代、新一代都生活在变化很小的经济、政治、观念和文化环境中(西方的古代也是如此)。譬如,结婚礼仪,从周朝开始,直到清末,变化都很小。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师尊弟卑这样的等级观念及相应的礼仪、秩序,变化都很小。只有社会变化较快,才会产生代沟。我们这个时代,处于盘古王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大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也就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处于有史以来最剧烈和深刻的变局中,比宋末、明末、抗日战争等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大得多。所以,我们这个时代有了代沟。社会变化越快,越容易产生代沟,并且代沟越大。有人说,代沟已经从10年一个发展到5年甚至3年一个了。不过,你不要为此忧心忡忡,担心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什么的。虽然代沟有诸多不如意,但它表明,我们这个社会在变化、发展,并且进步是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有代沟的时代。
根据代沟理论,爷爷辈与孙辈的年龄差异大于父母与孩子的年龄差异,因此,在一个变化迅速的社会,前者的代沟更大。这个道理,大体上是一般性的,既适合于中国,也适合于西方,但不适合于那些变化缓滞的社会。不过,中国的情况有点特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处于有史以来最剧烈和深刻的变局中,且尚未完成现代转型。今天的爷爷辈,大多生于和成长于这个大转变之前,即20世纪80年代以前。今天的父辈,即便不是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是成长于其后。所以,父辈与爷爷辈的代沟就非常大,更不要说孙辈与爷爷辈的代沟。今天的父母与孩子虽然也有代沟,但都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大环境中,基本观念的相同点还是更多,因而更容易沟通和理解。譬如,今天已经有很多父母愿意跟孩子做朋友,但你能发现有几个1980年前出生的人,他的父母愿意跟他做朋友?非常少。
让我们了解下中国所处的大变局的基本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代沟的基本特征及由爷爷辈带孩子有什么不好。
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变局的根本特征和趋势就是:知识生产方面,从初级科学转向现代科学;技术方面,从经验技术转向现代技术;社会治理方面,从人治+专制转向法治+民主;公共交往方面,从讲人情转向讲规则;私人交往方面,从公私模糊转向公私分明;伦理方面,从等级伦理转向平等伦理;风俗礼仪方面,从繁文缛节转向自由简洁。
譬如,今天很多青年父母愿意跟孩子做朋友,为什么呢?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其实,正是因为从等级伦理转向平等伦理,使得很多青年父母愿意跟孩子做朋友。有了这些理论背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会更准确、更深刻,也才能制定更好的生活策略,包括如何教育孩子。
这一变局意味着,许多传统观念和相应的生活方式都不能继续适应现代社会。如果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久了,就会沾染更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落后观念,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都不利。若待孩子成年,在社会上奋斗时,才去反思和清理那些观念,这对他来说乃是巨大的障碍和成本,并一定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虽然青年父母身上也有一些不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但总体上要比孩子的爷爷奶奶少很多。当然,不少青年父母没有时间带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因此忽略了,在代际教育上,要注意减少其爷爷辈的落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我有个朋友Q,也是邻居,某著名大学心理学研究生毕业。Q的许多观念非常先进。她的母亲,是老牌大学生,素质非常高。但是,即便如此,Q还是和她母亲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产生了严重冲突,以至于她母亲最后离去,独自生活。为什么?虽然Q的母亲在那个时代是很优秀的,但那个时代的整体环境跟现在差异太大,而Q的观念远比她母亲先进。比如,当孩子犯了小错,Q的母亲就说:要乖,要听话哈,不听话,外婆就要打你哈。Q很不满意她母亲以威吓的方式教育孩子,并时刻要孩子听话顺从。又如,孩子不小心碰了桌子,哇哇哭。外婆就敲打桌子,说:桌子不乖,桌子不听话,伤着宝宝了,我们打桌子。Q对这种做法也不满意。Q说:桌子根本没有责任。如果这样教育,长久以往,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把自己的不快和痛苦迁怒于无关者,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面对这种情况,较好的做法是引导小孩注意和观察环境,学习规避风险。又如,Q的母亲有时要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是妈妈、爸爸还是外婆最喜欢你?你又最喜欢哪个?这种问题其实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Q纠正母亲说:在家里,所有亲人都是一样亲,不要让孩子在情感上去选择、站队。Q还说,两三岁的小孩也知道尊严,尊重小孩是与小孩交流及培养、教育小孩的重要原则。所以,只要是不违反底线,她都尽量尊重小孩,让小孩自己作出选择。但是,我们的传统对小孩非常缺乏尊重。比如,如果谁直接从孩子手里把玩具拿给另一个小孩玩,孩子会哭闹。人们通常认为这是小孩自私,其实不然,而是孩子感到他的尊严受到伤害。如果娓娓地给孩子讲讲道理,并跟他商量:那个妹妹(或哥哥、姐姐、弟弟)在哭,她很伤心,需要我们的帮助。你的玩具可不可以让她玩一会呀?沟通两三次,除非很特别的孩子,通常都愿意让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
Q的母亲受过高等教育,尚且如此,何况那个年代的大多数人?Q的例子表明,很多教育观念和细节,看似不重要,其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其人生。虽然青年父母也有不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但总体还是少很多。同时,这也表明,如果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首先要努力把自己教育好。唯有这样,代际之间才能传递和扩展优秀的文化基因。
如果你恰好是青年父母,请你注意,尽可能不要让爷爷奶奶辈带孩子。如果你尚未成为父母,请尽早改变观念。如果你是爷爷奶奶辈,在教育孙辈的问题上,则请尽量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

附记:
本文是据《中华文明的断裂与赓续基于知识生产的视角》(发表于《江海学刊》2014年第6期)改编而成。《中华文明的断裂与赓续》又是以我的著作《冲突与协调以春秋战争与会盟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导论第七节之五方法论的超越意义:科学化方法与中华文明的再造为基础修改而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