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CIO大视野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实战分享

書城自編碼: 292937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田野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15444776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8/160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NT$ 39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北京三万里
《 北京三万里 》

售價:NT$ 437.0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争吵的恋人:我们为什么相爱,又为什么争吵 》

售價:NT$ 330.0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秘史:英国情报机构的崛起 》

售價:NT$ 381.0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李鸿章及其时代:中西方世界的历史撞击 》

售價:NT$ 330.0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剑桥罗马骑士等级史(历史学堂) 》

售價:NT$ 1277.0
脉络:小我与大势
《 脉络:小我与大势 》

售價:NT$ 484.0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 》

售價:NT$ 435.0
欧洲四千年
《 欧洲四千年 》

售價:NT$ 43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50
《 高级在轨系统中的多路复用与差错控制技术研究 》
+

NT$ 228
《 轮机维护与修理实验指导书 》
+

NT$ 342
《 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二/三管轮模拟考题 》
+

NT$ 380
《 轮机维护与修理习题集 》
+

NT$ 371
《 信息系统同化研究 》
編輯推薦: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智造 V课堂精彩集结
30位专家作者,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分享企业信息化实战经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胡学同作序
內容簡介:
互联网 时代,分享已成为必然趋势,知识要想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必然通过分享。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就是推行知识分享的先行者和实践者。
《CIO大视野》的内容是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推行智造 V课堂一年来的知识沉淀,是30位行业专家思想碰撞的成果。围绕互联网 和智能制造两大热门领域,本书从政策、理论、实战三个层面,将内容分为企业信息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智慧制造、工业发展实战分享、互联网 时代定义新世界、互联网 时代的大数据、互联网 战略实战六大板块,为企业信息化管理者、从业者更全面地理解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CIO大视野》一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CIO、IT运营人员以及政府行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關於作者:
主编 田野
主编 田野
现任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副秘书长;曾任《中国计算机用户》杂志副总编、《IT经理世界》杂志助理社长等;报道企业信息化案例近千家,曾长期运营和管理中国优秀CIO评选和三亚高峰论坛;曾承担工信部中国CIO制度调研报告、物联网等国家级平台的研究规划和运营等。

参与作者
沈文海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
任 岩 宏图三胞CIO
曹 斌 国显光电IT负责人
朱 东 北京殷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架构师
黄峥嵘 维苏威高级陶瓷(中国)有限公司亚太区IT总监
张 彤 南通大学副教授,南通市两化融合政府专家
许永硕 和君智能制造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物联网专家
闫 浩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会长
董 健 南京优倍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南京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
朱学新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公司信息化负责人,国务院国资委国资监管信息化专家组成员
姜 琦 中国重汽济南动力公司CIO
王晓冬 GE发电数字化业务中国区总经理,GE发电服务亚太区首席信息官
王延红 中国联通智能制造产品孵化基地总经理,江苏联通系统集成(云数据)分公司副总经理,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副秘书长
肖长宝 苏州世纪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工厂总监
耿 峰 青岛中集冷藏产业基地信息中心主任
陈小兵 南京麦伦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桂平 苏州未来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监事会主席
赵红武 西电研究院CIO,西电集团科技带头人
姚 乐 CIO时代学院院长,中国新一代IT产业推进联盟秘书长
邹 鑫 住百家首席运营官
张得红 资深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家
吴继承 江苏蓝聘人才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王甲佳 苏州轻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苏州悦果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IO、COO
徐 斌 雪松控股集团CIO,原壳牌中国CIO
林 丽 宝洁中国公司信息技术部总经理
高健雄 诺华制药中国首席信息官
刘北京 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总监
张海龙 同程旅游联合创始人,同程网CTO
李星毅 京东商城研发POP平台生态服务组负责人
付思敏 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部长
目錄
第1章.企业信息化战略..1

1.1.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信息化的启示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2
1.1.1.现代气象业务简介..2
1.1.2.气象信息化概述..3
1.1.3.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4

1.2.对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及信息化建设的思考..8
1.2.1.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和经历..8
1.2.2.传统零售企业遇到的困难..9
1.2.3.对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的思考及IT系统面临的挑战..10

1.3.信息化战略规划那些事..14
1.3.1.企业实施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14
1.3.2.企业信息化规划的路径研究..17
1.3.3.企业信息化规划如何落地..17

1.4.《穿越没有硝烟的战场》ERP实施案例讲解..20
1.4.1.项目规模的层次..20
1.4.2.案例项目回顾..21
1.4.3.关键成功因素..22
1.4.4.迭代的观点..23
1.4.5.项目经理要具备的条件..23
1.4.6.ERP软件和实施商的选择..23

1.5.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企业IT架构及原则要求..26
1.5.1.公司的基础架构..26
1.5.2.应用程序开发..31

1.6.基于信息化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32
1.6.1.关于流程再造的三个基本观点..32
1.6.2.流程再造与企业重构的内涵和价值..35
1.6.3.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37
1.6.4.CIO如何推进企业的流程再造..39

1.7.智能运营的关键软件APS及实战分享..41
1.7.1.APS是智能制造的关键..41
1.7.2.APS的发展历史..43
1.7.3.APS框架..45
1.7.4.APS的算法..49

第2章.中国制造2025与智慧制造..51

2.1.中国制造2025..52
2.1.1.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一大二全..52
2.1.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和环境..53
2.1.3.建设制造强国的现状..57
2.1.4.《中国制造2025》政策解读..59
2.1.5.《中国制造2025》的落地举措..61

2.2.智能工厂总体规划及实施指南..68
2.2.1.智能制造的两条核心路线..68
2.2.2.智能工厂的具体实施步骤指南..69
2.2.3.智能工厂总体规划..73
2.2.4.信息化实施方案..74

2.3.智慧制造的思考..77
2.3.1.高大上的智慧制造..77
2.3.2.智慧制造的驱动力..79
2.3.3.智慧制造的层次..80
2.3.4.推进智慧制造的思考..83

2.4.数字制造引领企业创新发展..85
2.4.1.从产业发展思考智能制造..85
2.4.2.中国重汽的工业4.0实施..86
2.4.3.装配生产线MES的设计过程..87
2.4.4.数字制造的展望..91

2.5.工业互联网:当智慧遇上机器..91
2.5.1.通用电气的工业互联网..91
2.5.2.通用电气的产品服务..93
2.5.3.通用电气的工业大数据..96

2.6.中国联通智能制造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97
2.6.1.中国联通智能制造基地概况..97
2.6.2.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99
2.6.3.智能制造的场景分割..100
2.6.4.传统企业与运营商的连接..101
2.6.5.云网一体的架构..105

第3章.工业发展实战分享..109

3.1.流程型制造业MES人机料法环的实现..110
3.1.1.智能制造云平台构想..110
3.1.2.MES..111
3.1.3.人机料法在MES中的实现..114
3.1.4.商业智能..118

3.2.实战数字化制造..119
3.2.1.理想中的数字工厂..119
3.2.2.制造业企业的现状..120
3.2.3.数字化工厂的作用..121
3.2.4.数字化工厂的落地..122
3.2.5.三流合一的理念..124
3.2.6.数字化工厂的落地步骤..125
3.2.7.最后的寄语..126

3.3.构建工业4.0软件与服务研究..127
3.3.1.工业与技术的发展..127
3.3.2.信息化建设方向..128
3.3.3.企业实践..137
3.3.4.麦伦思..139

3.4.智造 新常态下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建设..141
3.4.1.两化融合推动力来源..141
3.4.2.两化融合建设组织架构支撑..143
3.4.3.组织架构支撑的体系建设..145
3.4.4.企业两化融合建设的具体方法..149

3.5.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153
3.5.1.西电集团介绍及智能制造现状..153
3.5.2.德国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155
3.5.3.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156
3.5.4.西门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57
3.5.5.西电集团承担的智能制造专项介绍..159

第4章.互联网 时代定义新世界..165

4.1.互联网 时代的转型与变革..166
4.1.1.转型的原因..166
4.1.2.转型目标..167
4.1.3.转型的方法...170
4.1.4.总结建议..174

4.2.互联网 时代的共享经济..175
4.2.1.互联网 时代共享经济运作模式..175
4.2.2.共享经济产生的效应或步伐..176
4.2.3.我国共享经济的规模..177
4.2.4.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及如何做好共享经济..178

4.3.互联网 制造:发现工业4.0时代的微蓝海..184
4.3.1.全球的制造业影响中国制造..184
4.3.2.微蓝海战略..186

4.4.传统人力资源企业的互联网 实践..189
4.4.1.国外人力资源行业标杆企业..190
4.4.2.我国人力资源行业现状..191
4.4.3.蓝领人力资源行业的具体实践..193
4.4.4.传统企业互联网 转型的一些机遇和挑战..198

4.5.O2O的主导权属于品牌企业还是平台企业..200
4.5.1.O2O的概念..200
4.5.2.移动互联网的红利..200
4.5.3.企业组织的微型化..201
4.5.4.银行业中的O2O..201
4.5.5.O2O的五个阶段..202
4.5.6.O2O的会员发展..204
4.5.7.展望与建议..205

第5章.互联网 时代的大数据..207

5.1.互联网 时代大数据助力产业重塑竞争力..208
5.1.1.互联网 时代介绍..208
5.1.2.传统企业的变革..209
5.1.3.传统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的措施..211
5.1.4.数据资产的管理..215

5.2.消费互联网和大数据营销..216
5.2.1.消费互联网..216
5.2.2.大数据营销..217

5.3.大数据医疗行业创新和决策风险..223
5.3.1.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价值..223
5.3.2.大数据的研究方向..224
5.3.3.大数据变革医疗穿戴设备..224
5.3.4.国家医疗改革的信息化举措..225
5.3.5.医疗行业的创新案例..226
5.3.6.企业的大数据方案..230

第6章.互联网 战略实战篇..231

6.1.互联网 时代的科沃斯IT建设..232
6.1.1.科沃斯公司运营及产品线..232
6.1.2.科沃斯的IT建设..233
6.1.3.科沃斯IT基本架构及项目支持..233
6.1.4.科沃斯IT战略管理和团队建设..235

6.2.同程旅游互联网研发战略的探究..238
6.2.1.企业业务变化的管理心得..238
6.2.2.团队研发..239
6.2.3.业务型电商的研发团队管理..243

6.3.京东电商数据化运营实践..245
6.3.1.京东整体介绍..245
6.3.2.京东平台发展的特点及趋势..247
6.3.3.京东平台数据化运营..251

6.4.徐工集团的互联网 探索与实践..261
6.4.1.关于互联网 时代的理解与认识..261
6.4.2.徐工的互联网 运用探索..263
6.4.3.关于未来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几点思考..266
內容試閱
推荐序一
今天,以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给社会和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们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如今,随着影响信息产业和IT技术发展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工业变革和产业革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展开。全球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工业4.0、工业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重振与欠发达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的双向挤压,中国企业的变革创新正处于这个既美好又残酷的时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国制造正面临最严峻的危机,如何突破发展的难题,全靠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
顺势者昌,从古至今一直是大自然不可逆的法则。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要养成遇到问题寻求创新、解决问题依靠互联的弹性思维,争取跟上互联时代的步伐,踏准节拍,顺势而上,争当工业互联网的弄潮儿,推动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创新做强。在变革创新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企业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抢抓中国制造互联网重大机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回首看江苏,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经济体量大、创新发展潜力十足,江苏省两化融合水平、智能制造水平、大数据生产力等在全国都位居前列。目前,江苏正处于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全面抢占中国制造2025制高点的重要时期,《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江苏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江苏省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等顶层设计正加速推动江苏智造走上快车道。江苏企业在政府领导和自我转型创新的驱动下,逐步实现了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集成到产业中,改变了从产品到产业链的制造全流程,实现了产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热情与激情,需要跟随潮流的敏感度。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的这本书以品牌栏目智造 V课堂授课内容为依托,围绕互联网 和智能制造两大热门话题,汇聚30位权威政府专家和知名企业CIO,亲授工业4.0、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工厂以及智慧制造等热点议题,从国家政策到行业理论再到企业实战经验分享,涵盖传统制造、零售、医药、人力资源、IT 等众多行业,为读者展现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建设、应用推广等内容。
我相信,本书将为读者了解中国智能制造、大数据、企业信息化、工业互联网、互联网 等重要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实践有所裨益,并将为处于变革、转型、创新大环境下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刘韵洁
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推荐序二
促进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工业领域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市场服务等环节渗透,对传统工业的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十三五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制造业正感受着新时代的到来。在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制造业企业作为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顺应潮流、适应变革,深入开展两化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企业经营管理者要破除思维的藩篱,快速行动,拥抱新机会,学习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之路,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逐渐融入新时代工业浪潮中。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实施两化融合百千万计划制造企业装备升级计划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和智能制造等重点工程,在许多行业中涌现出一批融合创新的先进典型企业和优秀案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这些宝贵的经验如何推广应用、放大效应,亟待我们研究与探索。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首创智造 V课堂品牌活动,邀请行业内的专家通过微信、喜马拉雅音频平台讲授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大数据、工业云等热门话题,分享创新应用经验,目前粉丝已超过14万,为我省加强两化融合宣传培训、强化两化融合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促进两化融合发展和智能制造开辟了一个新的阵地。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将一年内智造 V课堂的授课内容整理成文,编撰成书。这本书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其内容是行业权威专家、优秀CIO、政府领导等30位作者思想碰撞出来的信息化成果。本书紧贴实际,用数据说话,用案例引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两化融合实践者以及相关人员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为智造 V 课堂这一创新举措和本书的正式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深感振奋,衷心祝愿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为全省企业信息化创新发展作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胡学同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编者序
此刻,我在首届江苏智造创新大赛创新训练营现场的主持岗位上,忙里偷闲地打开电脑,为了即将出版的这本凝聚了很多人心血、支持和指导的新书写一个编者序,屏幕上的时间提示说,现在是2016年11月24日感恩节。
岁月静好,听着台上智能制造顶级专家的精彩分享,身旁是来自全球50家创新智造服务机构标杆的参赛选手正在认真聆听。置身其中,我不禁把江苏智造创新训练感恩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感觉心里很踏实。
嗯,一切都刚刚好。
一年零两个月前,我离开待了十多年的北京,来到江苏负责省企业信息化协会的秘书处工作。转换的不仅是地域,还包括我的角色。我离开之前在赛迪集团和计算机世界集团做了十多年的企业级IT媒体工作,我的代号也从田记变成了田秘。
可以说,智造 V课堂是我们秘书处策划的第一个大项目。规划之初,我们也曾经有太多担心:每周一期,有那么多专家可以请到吗?这种授课方式,大家可以接受吗?预告、现场提问和文字全文实录,工作量很大,我们可以及时做好吗?一个群最多只有500 人,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听到?有很多问题。
但是,在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大批政府领导、CIO、专家、企业家等各界新老朋友的积极参与下,在几十个CIO和企业信息化专业群的热情参与下,我们不仅坚持了下来,一年多坚持做到每周四大咖授课,风雨无阻。讲座从最初只有一个群直播发展到今天将近40个群直播,每次覆盖近两万专业人士。同时,我们的课程还在网络广播平台进行语音点播,粉丝达到近15万。
太多的难忘瞬间仿佛就发生在刚才:忘不了第一堂课,中国BI 第一人朱东老师的语音突发状况时,我们工作人员的抓狂;忘不了第一个专题,四位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壳牌、GE、宝洁和诺华制药的CIO和我们一起反复策划和优化选题及操作方案的认真与信任;忘不了每次课程后一个个听众提出的问题,虽然很多问题因为时间关系都没办法当时回答;忘不了课程结束后的红包雨,还有导师在省协会主群经常发来的进一步思考和引发的再一次讨论。
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就是这一次次课程的精华集锦,也是几十位授课专家老师的心血凝结。他们关于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互联网 等领域的专业分享,相信一定会让您开卷有益。
这本书的出版也更加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业15年来,我已然成为一名IT 优化商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在江苏这个经济大省和信息化强省,有专家型领导,有关注信息化的企业家和CIO们,有火热的企业信息化工作氛围。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这是最好的时代。从支撑商业到引领和创新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正在日益彰显,这也使我坚信,拥有十多年的信息化相关工作的知识和经验、业界资源以及我国大量CIO和企业家的积极支持,我和我的团队在这里将会有更大的平台,发挥更大的价值。很幸运有机会为营造健康的两化融合生态体系贡献一份绵力。
因为有您,心怀感恩!
田野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副秘书长


1.1
云计算与大数据对信息化的启示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1.1.1 现代气象业务简介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由探测、预报、服务三个部分构成。
探测业务主要是采集或获取自然界所有与气象状态有关的信息,以用于气象预报业务。因此,探测业务是服务于气象预报业务的,其业务工作由探测系统完成。探测系统以传感器工作所在的空间位置进行分类,可分为地基、空基和天基三部分。其中,地基观测系统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或直接架设在地球表面的观测系统,如各类地面观测站。空基探测主要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表面以上,但是在大气层以内的观测系统,如无线电探空、飞机探测等。天基观测是指传感器位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观测系统,主要是指气象卫星。
气象预报主要分为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两部分。其中,天气预报又分为短时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和中期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是指1个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是指数小时到一天之内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是指数天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则分为月季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和长期气候预测。月季气候预测是指一个月到一个季度的气候预测。季度气候预测是指几个月到一年的气候预测。长期气候预测是指时间跨度在10年左右的气候预测。
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其硬实力无疑体现在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上。而其软实力则有很多,包括气象工作服务的效果,工作的效率、效益、效能,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敏捷程度等。综上所述,气象业务是典型的信息业务,气象业务系统是典型的信息业务系统。

1.1.2 气象信息化概述

1. 气象信息化阶段性特征
就发展态势而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气象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艰苦创业、稳步发展、快速发展、高速发展四个时期,目前正在步入创新发展时期。从气象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特征分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的气象信息化发展实际上经历了20世纪的资源建设阶段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技术应用 阶段。
资源建设阶段(19491999年)。这一时期由于公共基础设施(如通信、计算等方面)无法满足气象业务正常运行所需达到的标准,因此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和陆续列装信息技术设施,以满足气象业务在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对传感、通信、计算、存储等基础信息技术资源的需求。这一阶段是IT 资源由稀缺状态向满足基本需求的温饱状态过渡的阶段。
技术应用阶段(20002014 年)。到2000年,气象部门基本解决了以通信、计算和存储为主要内容的IT 资源稀缺问题。信息技术在气象部门各级单位的应用实践工作全面展开,并逐步波及业务、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移动通信、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逐步深入融合的现象日趋显著,各级单位自身业务能力得到空前
提高。
与此同时,管理工作也从无纸化办公逐步转向过程的系统化和流程的规范化。这个阶段的特点之一是信息技术与气象部门业务、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工作的深度融合。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各种业务系统纷纷涌现,并广泛代替了原有的传统业务工作环境,大范围拓展了气象部门的业务。
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气象信息资源的价值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在进行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升级改造以大规模提高气象观测数据时空密度和获取途径的同时,对观测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000年对气象IT部门而言是一个分水岭,新形成的气象核心业务由原来的探测、预报、信息、服务四部分,变成了现在的探测、预报、服务三部分。这并不意味着气象部门不需要气象IT工作,而是要求气象IT工作要专心服务于探测、预报、服务三大核心业务,不能脱离气象业务的主流方向,要始终贯彻为气象业务服务的宗旨。2000年至2014年年初,由于IT资源开始大众化,气象业务部门对气象IT部门的依赖程度大幅度下降,同时气象IT部门又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和角色,其服务意识、能力和水平都无法完全达到业务部门的要求,尤其是因为缺乏气象业务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管理和协调,导致各个业务单位为了自身的发展,毫无规划地大量自建系统。
在客观分析了气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后,气象部门得出下列结论。
(1)业务系统建设不节约,总体表现为大而无序、大而无安、大而无力。气象信息系统的数量庞大、水平低、重复建设、业务流程无序、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现象日益严重。系统之间边界划分不清晰,各系统之间存在功能交叉、模块重复等现象,气象信息系统整体效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低等。
(2)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不高。管理信息化工作至今仍停留在公文流转的电子化阶段,职能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并没有因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而得到有效整合。管理系统彼此独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整体上集中表现为效率低、效益低、效能低。

1.1.3 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

一般来说,气象信息化就是在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成果,充分发掘和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气象部门内部、气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加速传统气象业务功能、格局、流程以及管理思维和方法的优化和改造,有效解决气象部门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大幅度提高气象预报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工作进程。
从IT的视角来看,气象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从局部到全局,从战术层面到战略层向气象部门全面渗透,作用于技术更新、平台构建、流程管理、工作协同、业务创新等各个领域,支持部门正常运行,推动部门健康发展和有效变革的过程。所谓气象业务信息化,就是将上述信息化工作综合,并有机地作用于气象探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服务这三大气象业务领域。

1. 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内涵
在资源建设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或主要任务是解决气象业务、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各领域的IT 基础资源需求问题,以使气象业务和科研工作正常开展。这个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在技术应用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化工具的特点开始显现,并迅速在气象部门的业务、科研、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落地并生根发芽,同时提高业务能力的信息系统也不断涌现。在此阶段,气象部门各领域的业务功能空前丰富,局部业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这个阶段气象业务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的广泛和逐步深入的融合。
在目前及今后所处的协同创新阶段,以智慧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模式将发展为智慧气象。因此,未来气象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大力推进气象部门的工作形态朝着智慧化的方向发展,以智能的信息获取、精准的预报预测、开放的气象服务、精细的科学管理、深度的产业融合和持续的科技创新作为主要任务。

2. 深入推进气象业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智慧气象是理想的工作状态,是气象信息化工作长期奋斗的目标。就气象业务而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重塑气象业务的基本形态和格局,改变目前业务系统在形态上的烟囱化,在地理分布上的离散化,在数据组织上的碎片化,以及在业务流程上的复杂化等负面状态;补充完善气象业务模式,使其能够适应社会日益复杂的服务需求;调整策略和结构,推进公共服务业务向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治理工作,
逐步推进并最终完成业务治理工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策略如下。
(1)通过实施气象大数据战略,重塑气象业务的基本形态。
确立气象大数据的战略目标,也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数据资源,通过在全气象部门全面营造基于数据的精准业务,基于数据的卓越服务,基于数据的精细研究,基于数据的协同创新,基于数据的科学管理,基于数据的便捷学习以及高度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气象部门的各项工作。
除相关领域的标准、规范、流程和方法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外,还要在业务形态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业务应用为中心、数据随业务系统而组织的传统,规划和治理并最大限度地整合气象数据,形成内容完备、品质优良、应用便捷、技术规范、安全可靠的气象数据资源池;所有业务围绕着气象数据资源池而循序展开,最大限度地规范和优化数据流程,并通过数据资源池将各业务系统在逻辑和物理空间上汇聚在一起,为业务系统的集约化整合、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业务资源的高效复用等奠定基础。
(2)以互联网气象平台战略构建气象业务的新格局。
未来的气象业务将主要围绕着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气象业务综合平台和互联网气象共享平台展开。通过这三个平台,气象部门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汇聚并高效利用数据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良好的协调创新环境,形成分工明确、资源配置得当、彼此良性互动、高度共享协调、集约高效、激励并易于创新的气象业务新格局。
(3)通过实施互联网气象 战略,推动气象服务业务向各行业深度 融合。
主要就是着力推动气象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气象在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等行业的融合应用技术研究。通过构建互联网气象共享平台,以提供丰富而权威的数据资源、技术资源、IT基础设施资源和专业技术服务等方式,将市场上所有从事气象公共服务的社会力量和机构吸引到该平台上来,以该平台为基础,各自倾力发展自身擅长的气象服务技能并服务于社会,从而形成气象服务业务部门和社会气象力量彼此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有序发展的局面。气象服务业务部门和社会气象力量以各自的优势向社会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完成气象服务业务的结构性调整,推动并营造气象公共服务百花齐放、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4)以工程和敏捷这两种模式共同构成完备的气象业务模式。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业务能力需求,基于预期的工程规范型的传统建设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完全适应,应当予以补充完善。因此,需要引进并建立敏捷业务模式,使气象部门同时拥有工程和敏捷两种业务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双模式业务,以有效应对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
(5)通过气象信息化治理,推动并最终完成气象的业务治理。
循序推动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治理工作,通过数据规划工作来完成气象数据资源在范围、内容、业务应用、质量要求、来源、需求满足度、应用峰值周期以及基础、产品、需求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完成气象数据的治理工作。为实施气象大数据战略奠定数据基础,通过气象数据资源和IT基础资源的集约化整合,推动气象业务系统的集约化整合以及数据流程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完成业务治理工作,形成业务明晰、流程简约、功能互补的业务板块格局,为实施互联网气象平台战略奠定业务架构基础。
作者:沈文海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