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柏辽兹回忆录:狂飙之子与十九世纪西欧文艺

書城自編碼: 292789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法]埃克托尔·柏辽兹[Hector Berlioz]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290433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656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6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色铅笔基础技法综合教程 从入门到精通
《 色铅笔基础技法综合教程 从入门到精通 》

售價:NT$ 223.0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思库文丛·学术馆)
《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思库文丛·学术馆) 》

售價:NT$ 493.0
裙子的文化史:从中世纪至今
《 裙子的文化史:从中世纪至今 》

售價:NT$ 605.0
万物互联算法、方法、技术和观点
《 万物互联算法、方法、技术和观点 》

售價:NT$ 347.0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矿政:清代国家治理的逻辑与困境 》

售價:NT$ 661.0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索恩丛书·贝多芬:终生的革命者 》

售價:NT$ 941.0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领导者图鉴:藏在故事里的领导智慧 》

售價:NT$ 364.0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中国近代通史(全十卷,全新修订纪念版) 》

售價:NT$ 1097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41
《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
+

NT$ 497
《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 》
+

NT$ 346
《 拜占庭帝国:拯救西方文明的东罗马千年史 》
+

NT$ 281
《 音乐与情感 》
+

NT$ 1354
《 论巴赫 》
編輯推薦:
《柏辽兹回忆录》是一部首开西方音乐家自传之先河的作品,六十万字的长篇记述,记载了一个时代及其*心灵。
☆柏辽兹不是那种典型的音乐家,因此会以文学回忆录的形式表达一生。他以感性而热烈的语言写道,他如何自小对旋律和文字有着双重的敏锐,如何经历坎坷和荣耀,如何像浮士德、哈罗尔德一样在大地上浪游,结识各种各样的人。柏辽兹不经意地就把时代的样貌编织进了个体的生命中,他是那个艺术与文学紧密结合时代的真正代表。
☆封面装帧采用内藏玄机的折叠设计,三款随机发送,展开书封,即可看见柏辽兹三种人生样态之一,或大写加粗、清晰醒目,或深广绵长、如同河流,或平铺直叙而又无限延展你展开的或许也是你的人生。
內容簡介:
在本书中,柏辽兹回忆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一生,从童年的艺术启蒙、青年时代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到中晚年对艺术创作的坚持,其中也穿插了他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经历等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家传记,也是一部永不止息的生命之书;另外,柏辽兹讲述了他与许多文艺界友人的交往,以及他在欧洲各地的游览经历,因此本书又可说是一部时代文艺的见闻录。
關於作者:
埃克托尔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十九世纪法国音乐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同时具有文学天赋,将文学与音乐融合,创作出《幻想交响曲》《浮士德的沉沦》《罗密欧与朱丽叶》《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著名乐曲。柏辽兹为配器法和标题音乐奠定了基础,影响了李斯特、瓦格纳、门德尔松等大师,与雨果、德拉克洛瓦一起被誉为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目錄
序言
前言
柏辽兹生平简介
正文
附言
后记
內容試閱
许多著名作家如卢梭或夏多布里昂均以出版回忆录宣告文学生涯的终结。但对音乐家来说,这种情况比较罕见。柏辽兹可能是他们中的第一人:一般说来,当一位作曲家感到有表达自我的欲望时,他总是将其倾注于音乐。那么柏辽兹为什么会成为这方面的先行者呢?这是由其特殊条件决定的:首先,他不是音乐神童。一个从小就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或是因家庭传统的熏陶,或是因其非凡的才华得到周围音乐环境的承认,往往以后只是在音乐方面挖掘才华,获得长足的进步,却抑制了其他能力的提高。譬如,他们的文笔通常十分笨拙,文学品味也较为欠缺。柏辽兹生于医生家庭,中学毕业会考后进入医学院学习,他一到巴黎就结交了几位酷爱文学的年轻人。由此可见,他并非仅仅是音乐的信徒,而他的偶像也不仅仅是格鲁克、韦伯和贝多芬,还有维吉尔、莎士比亚、歌德和拜伦。其次,他一生坎坷,时起时落,毁誉参半,有丰富的游历,结交许多第一流的人物,多次恋爱且感情炽烈。只有这样的一生才值得用笔来记载,并显示出永恒的意义。第三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条它涵盖了第二个条件,至少是部分地包括柏辽兹生活在浪漫主义时代,即一个艺术与文学紧密相连的时代,这种结合并非出自偶然,而是由于两者具有共同的激情。很能说明问题的是,同样的现象也出现于造型艺术领域内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所著的《日记》就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20 岁的柏辽兹来到巴黎不久便开始在多家报纸上发表音乐方面的文章,逐渐练就了一种富有战斗性的、辛辣讽刺的风格。他在以后发表的文章中始终保持着这种风格。但最终使其成为一名作家的则是他所撰写的对贝多芬的著名评论以及其他一些或多或少直接阐述其音乐思想的文章。自1835 年起,他开始定期为《辩论报》撰稿,文笔也日臻完美。
尽管柏辽兹音乐作品中的唱词大多取自他人著作,如贝朗瑞、戈蒂埃、雨果等,但他本人除谱曲外也常常自己作词。起初,他的词曲创作既夸张又笨拙,可渐渐地,它们显示出一种日趋成熟的分寸感和技巧性,例如《浮士德的沉沦》《特洛伊人》《贝亚特丽斯和贝内迪克特》的主要创作过程就属于这种情况。
在其文学创作初期,受当时潮流影响和性格制约,他习惯于在文章中突出或至少是肯定自己的个性与个人生活。实际上,自我是他永恒的主题。由于他的思想源于激情,其行为也就极富主观色彩。他的音乐也是如此。《幻想交响曲》,尤其是随后创作的《莱利奥》便是有力的证据。在《莱利奥》上演时,艺术家亲任乐队指挥,在舞台上进行了极为生动的表演。于是柏辽兹在世时较早开始了《回忆录》(即本书编者注)的构思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了。他在书中除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音乐经验外,还描绘了个人经历,而后者与前者几乎是密不可分的。
1847 年末,他来到伦敦,3 月开始酝酿写作计划。探其原因,除表达自我的需要外,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首先,虽然夏多布里昂打算将《墓外回忆录》留至死后发表,但人们对它的宣传却此起彼伏,已有多年。正如这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柏辽兹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乐坛占统治地位的作曲家(甚至是唯一的代表)也要为后世留下自己的画像和生活的记录。其次,柏辽兹在形成这个计划的前一年,遭受了事业上最惨重、最耻辱的失败《浮士德的沉沦》演出失败。他开始自忖(正如他以后常做的那样),自己的作品和名字会不会最终湮没无闻。由此可见,《回忆录》是柏辽兹在未来面前的自我辩护,是向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一种方法,更何况生前他的声音一直湮没于对他的冷嘲热讽中。
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合:《墓外回忆录》于1848 年10 月问世时,距作者去世已有三个多月;而柏辽兹也恰是在同一年最后几个月中完成了《回忆录》大部分的撰写、修改和调整工作,并计划于死后出版。该书四分之三的篇幅都是他从前发表过的作品:刊载于《辩论报》《音乐杂志》上的文章,以及1844 年8 月发表的两卷《德国、意大利音乐之旅》中的节选。特别是作者在后者所有涉及意大利的部分里均使用了已发表过的作品,它们散见于1832 年至1835 年出版的《欧洲杂志》《创新》《音乐杂志》和《迷人的意大利》等刊物上,这些文章有时纯属虚构,在内容上也有所重叠。《回忆录》中的某些章节存有四种版本,每个版本不仅文笔风格、情节发展、起承回转各有不同,而且他对其动荡的感情生活的隐晦描写也时有变化。例如,他因怕得罪史密斯逊(1833 年与柏辽兹结婚)而删去了所有暗示1830 年他与加米尔莫克恋爱关系的部分;随后,因怕激怒可怖的玛丽雷齐奥(一位平庸的女歌剧演员,于1841 年成为他的情妇)而删掉了写给史密斯逊的献词。
《回忆录》开篇几章的前半部是于1848
年3、4 月间在伦敦完成的,后半部成稿于年底,其中包括音乐家为纪念父亲去世而撰写的文章和记载其首次俄国巡回演出的文章。但此后作者却搁笔五年多之久。直到1854 年,即他前妻去世和与玛丽再婚之间的那一年,他才重新开始《回忆录》的写作。关于这件事,他对玛丽一直半露半藏。玛丽是个美丽迷人却心如蛇蝎的女人。她出于嫉妒而将柏辽兹的一举一动都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作品中提及她和这段婚姻时,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我不得不做。此外,在这段时期内,柏辽兹除完成了作品一些细节的删改和承接外,还写完了第四章(记述《浮士德的沉沦》的有关情况)、第七章(记述《哭泣的修女》创作计划流产的经过)以及遗嘱(收于全书最后一章)。至此,柏辽兹自以为作品大功告成,但当他重病缠身,知道所剩时间寥寥无几时,想到自己将在肉体与灵魂的痛苦折磨中死去,便又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他将手稿拼接好后并没有保存在自己家中,而是放在妻子身旁,即他在音乐戏剧学院图书馆的办公桌内。之后,由于他在法国受到冷遇,便考虑在国外出版这部作品。他将手稿寄给李斯特,打算将其译为德文发表,对此,他作了很详细的指示:如果他死时,手稿仍未被退回,那么李斯特应将它直接交与出版商米歇尔列维;著作版权归他的妻子和儿子享有。不过要不是他将此事写信告知妻子,李斯特本可顺利完成此事最后,这个计划落空了。于是柏辽兹只好像夏多布里昂曾做过的那样,于1858 年2 月和11 月在一份期刊《画报世界》上登出了《回忆录》的若干片断对此,他不得不做些删节:一是出于对妻子的担心,二是避免对当时尚在世的人物造成影射。1858 年5 月底他重写附言,此时他的音乐激情与巴黎公众产生了激烈对抗。这还没完,1864 年春天或夏天,他又补入一个序言。4 月柏辽兹与埃丝黛尔再次重逢(他在12 岁时曾疯狂地爱上了她,此后虽一直杳无音信,但他从未将其遗忘)。于是,他又在作品中收入了去世前几个月中与埃丝黛尔的通信。至此整部作品才算全部完成。为确保作品不被篡改,他决定于1865年初即交付印刷。7 月经核样后,初版完成,柏辽兹将其中一份寄予埃丝黛尔,其余部分则于死后才发行出售。
《回忆录》并不是一个行将就木者对过去平静而又略带伤感的追忆。从某个角度说,它更像是一部日复一日,至少是在每个事件发生后撰写而成的编年史,例如,占书中相当部分的,有关意大利、德国和俄国之行的描述便是这样完成的。作者对这部编年史曾稍作变动。他尤其喜好罗列事实;有时,在重读初稿时,若有了新的观点,他就用下注的方式将其标示出来。
这样完成的《回忆录》,其内容会不会不够和谐呢?我们可以对此表示担心。但是,正如我们所见,一些章节的最初成稿日期可追溯至1832 年;另一些则是在近30 年后才完成的。从一个未过而立之年的青年到一位饱受事业失败、丧亲之痛和疾病折磨的沧桑老人,这是多么大的时间跨度啊!但书中大部分的篇章却显露出从这一端向另一端行进的平稳与安详:这些文字写于他壮年时期,当时他四五十岁,正在创作《浮士德的沉沦》。此时的柏辽兹在事业上已是几经沉浮。其实他的一生都伴随着这种胜败轮回。老年柏辽兹几乎仍像年轻时那样热情奔放,因为激情始终在他心中沸腾;不过,他也能够相对冷静下来,嘲笑自己在过去某某事件发生时的那种激进、狂热或是绝望。对于过去的行为、梦想和冲动,他从未表现出不屑一顾,也从没否定过当初的想法,而是带着明朗和会心的微笑给其以公正的评价。书中所体现的智慧与冲动、沉思与欢乐、严肃与幽默之间没有丝毫抵触,而是相辅相成,一气挥就。这就是《回忆录》的强烈个性之所在。
那么该书是不是一份档案资料呢?阅读中,我们会很自然地发现一些自相矛盾和不确切的叙述,作者甚至不失时机地在某些评论中将其挑明。例如,有关1831 年作者自杀未遂的故事就很可能是虚构的;他所描绘的西斯廷教堂也非亲眼所见;而他自费发表《安魂曲》所遇到的困难也绝非书中所述的那么夸张。我们用不着找更多的例子,更无需对每一处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地方大加挞伐。因为首先,这类情况并不像那些自称尊重实据者所说的那么多,更何况这些人的证据并不是柏辽兹所用的事实。实际上,与后者相比,前者更不忠实。其次,某些有悖事实之处实属无意,要么是由于记忆的误差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中间隔了许多年要么是由于这种秘密的工作:作者是在一种疯狂的想像的操纵下对那些曾深刻影响过自己并使自己无法冷静审视的事件加以记述的。在这些章节中,作者是否时而表现出一种被迫害妄想症?也许。譬如,我们难以相信上了岁数的乐队指挥哈贝奈克在《安魂曲》的首场演出中,竟在铜管乐队入场的关键时刻撇下指挥棒,拿起了鼻烟盒,这差点引发一场会令他自己甚至是作曲家蒙羞受辱的灾难。但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是本国唯一的伟大音乐家时甚至是自贝多芬、舒伯特、韦伯逝世到舒曼、李斯特崛起之间几年中全欧洲唯一的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时当这样一个人穷困潦倒,仅靠写些小东西维持生计时,当他看到自己的音乐会无人问津时,当他的杰作《本韦努托切利尼》和《浮士德的沉沦》遭到耻辱的失败时,当他被视作安布鲁瓦斯托马斯昂斯洛和克拉皮松学院的宠儿时,我们是否还有资带着宽容的微笑指责他激情过分、忘乎所以呢?诚然,在他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有悖事实之处都由于无意。他有时也故意地略微改动某些事件,用他擅长吹嘘的技巧粉饰一些事实,从而抬高自己。但是有哪个伟人,尤其在浪漫主义时代,不把自己视作构成其作品的要素之一呢?又有哪个人不在雕刻个人形象以期流芳百世?卢梭和夏多布里昂就是这样的典型。与《忏悔录》《墓外回忆录》一样,柏辽兹的《回忆录》也是如此:既是自我辩护又是艺术杰作。它与现实的差距就如同油画与照片的差距一样。作者之所以添加、删除或是改变某些细节,之所以将反差和对比浓彩重抹,是为了使作品更具完整性,避免结构松散,是为了强调本质的东西正是这种处理方法使现实的纤毫在被感知、被体验的真实中消失了。
总体说来,考虑到音乐家的感情生活总是笼罩在阴影之中,尤其是在那段有两位柏辽兹夫人的悲惨时日里(一个是名义上的,一个是感情上的),考虑到作品是断断续续完成的(这使他对去世前几年的生活只有很少的描述),我们认为柏辽兹在《回忆录》中还是较忠实地介绍了他自己和他的一生。他确实是这样一位感情冲动、热情奔放的人,是个在自己应尽的事业上(即音乐)绝不后退的人。这个从不妥协的人,不管什么样的请求也不理睬唾手可得的好处;始终拒绝写钢琴曲,只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乐器;他甚至拒绝给小乐队作曲,因为他觉得只有庞大的交响乐团才能表现自己的思想。他确实是这样一位为了捍卫自己所崇拜的艺术而不惜战斗的狂热的人。在对庸人和阴谋家的斗争中他凶猛无情,但对音乐家却毕恭毕敬他常为格鲁克、韦伯等人帮忙,例如抄写或改编曲目。虽然这些人的作品由他负责修改,但他却从来没有因为私利而想方设法篡改原作;他也十分诚实,承认对手的成绩,不论是他的宿敌如梅耶贝尔,还是他的敌人如罗西尼和凯鲁比尼,他都为其进行过辩护,只要他们的音乐值得他这样去做。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无论是在幸福岁月、事业顶峰还是艰难的上升期,他总是不时遭受最沉重的打击,这并不只是他的狂热招致的后果,也是命中注定他该一生如此。这个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音乐而奋斗,都在同习俗、冷漠,及公众、批评界和当权者的不理解抗争。这个人在50 岁时,被迫放弃创作一部业已成形的交响乐,只是因为这部作品会恶化他与妻子要竭力摆脱的困厄处境。他还不得不放弃一部由《哭泣的修女》改编而成、尚在创作之中的歌剧;对于几部已经完成的作品,他竟一直未能使其上演,我们也就一直没有欣赏过。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我们在每个伟大的浪漫主义神话中都会寻见他的踪影。他一生疾风骤雨,有着罗密欧、恰尔德哈罗尔德和浮士德的命运,因此他的经历已超越了个人冒险的概念,而得到了全世界的共鸣。任何人,无论他曾有什么样的偏见,在读了《回忆录》后,我认为这些偏见都将不再会妨碍他崇拜柏辽兹,热爱柏辽兹。
本书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位音乐的技师。在他的娓娓叙述中,那个时代的音乐会,它们的演奏师及乐队指挥,所有的乐坛人士连同他们的俊雅、嗜好、偏见、爱情以及献身都一同复活了。在这群人周围是整整一个柏辽兹曾全部投入的时代。他将激情与朴实交织在一起,以令人惊叹的手法再现了那个时代。书中占首要地位的当然是作家和艺术家。其中提到的文学代表人物有雨果、海涅、巴尔扎克、拉马丁和大仲马。不过他的支持者主要还是音乐家,他们几乎全都是外国人:肖邦曾参与了为史密斯逊举行的音乐会;帕格尼尼则公开表示对他的敬慕并促使他创作了自己最伟大的杰作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他则以此作为献给帕格尼尼的最珍贵的礼物。尤其是李斯特,他在听过《幻想交响曲》后被其深深折服,从此他一生都在为这位朋友效劳。为了柏辽兹的作品得以上演,为了让群众认识他的天才,李斯特鼎力相助,不遗余力。在国外,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和俄罗斯,柏辽兹之所以受到了应有的欢迎,这还是要归功于音乐家们的帮助,尤其是德国音乐家:如门德尔松,他与柏辽兹在罗马相识。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在莱比锡他为这位法国音乐家工作。如演奏钢琴低音部,改正总谱上的抄写错误,指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合唱队。舒曼为《幻想交响曲》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并全力以赴帮助柏辽兹在德国获得成功。瓦格纳在德累斯顿接待了他,并以行动和个人声望帮助他,但后来两人关系逐渐疏远。这些伟大人物感人肺腑的真挚情谊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发出夺目光彩。
尽管这些个人友谊的力量如此巨大,但也不能遮盖浪漫主义时代的思想背景。《回忆录》的读者都会对此有所感受。当时的思想界并非总是惊涛骇浪。这种状况至少一直延续到1848 年,但柏辽兹的浪漫主义是1830 年的浪漫主义。这一年开端于《欧那尼》的上演,在七月革命三个光荣日中达到高潮,又以《幻想交响曲》而告终。这首狂热奔放的交响乐因其情发于中,故而听后感觉似幻似真,难以琢磨。而对它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时甚至是互相矛盾、荒诞不经的。然而这却是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品之一,并为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从最广义和最严肃的角度看,这种激情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政治性的,它包含着追求解放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柏辽兹的作品和生活中曾多次出现,因而在《回忆录》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一思想的迸发或流露。1826 年,《希腊革命》完成,表达了作者对参加这场解放战争战士们的深深敬意。1827 年,作者开始创作歌剧《宗教法庭的法官》,1828 年完成了《威弗利》的序曲;前者歌颂了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后者取材于沃尔特司各特的小说,讴歌了苏格兰人民反抗压迫者的起义斗争。1830 年,柏辽兹为《马赛曲》谱曲。七月革命时期,李斯特一直渴望自己能创作一部《革命交响曲》,德拉克洛瓦则在构思他的《自由领导人民》,雨果写了诗集《黄昏之歌》作为向三个光荣日的献礼,柏辽兹则在出门去领罗马奖时,拿着枪,在巴黎走街串巷,随时准备射击。在所有浪漫主义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位与大仲马一同想方设法参与革命行动的人。不久,他便在公共场所(一条有屋顶的弄堂里)指挥成百上千名巴黎人合唱《马赛曲》。此后不久,他于意大利完成《罗伯罗依》的序曲,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与《威弗利》是一致的。《海盗船》序曲及享有盛誉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均取材于拜伦的作品拜伦在与希腊起义者的并肩战斗中牺牲于该国。《五月五日》大合唱是献给拿破仑的赞歌。在今天,拿破仑被视为独裁者的象征,但直到1830 年前,他却一直是自由主义者的崇拜偶像。这一年也是柏辽兹经受考验的一年。
乍看起来,《安魂曲》似乎不合乎当时潮流。但是起初,这部作品却是为纪念1830 年七月革命牺牲者而创作的;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柏辽兹不再是天主教徒,甚至彻底抛弃了一切信仰,但他却认为,在浪漫主义时代以这种无神论去反对宗教信仰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对于许多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相信人、相信人的进步和征服力不过是宗教信仰的新的形式。它与宗教的对抗就好像后面的海浪会击碎前面的海浪并将它取而代之一样。旧的信仰被新的信仰所接替,但却正是旧的孕育了后来者。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安魂曲》又被称作无神论者的弥撒,其余的则应从美学角度去分析。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初看起来也是与时代背景相去甚远,但在奥古斯特巴比耶看来(他是舞台剧本作者之一),这部作品本应在一次围攻罗马城的战斗中开始:切利尼为保卫城市,组织了一支由自由射击手组成的队伍,来抵抗变节后成为波旁要塞司令的叛徒的进攻。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雕刻家(他是音乐家的化身)理应为自由而战。我们不想对为纪念七月革命十周年而创作的《葬礼与凯旋交响曲》加以评论。《铁路大合唱》既是对由科技(这台进步的发动机)带来的技术的赞美,也是对实践技术的工人的歌颂。与许多同代人一样,柏辽兹比较拥护圣西门主义;这部作品便反映了他对工人的同情。最后,当他在《浮士德的沉沦》中插入《前进,匈牙利》时,他很清楚自己是在借器乐语言唱出一曲献给起义者的颂歌。
我们在阅读《回忆录》时不应忘记这个思想背景:它渗透于作者一生。从青年时起,他便起来指责凯鲁比尼的痴言妄语。凯鲁比尼是巴黎音乐学院的院长,他嫉贤妒能,苛刻挑剔(请读者们在阅读时注意寻找其他能体现这种喜好责难的性格的例子)。这个背景也渗透于作曲家的音乐当中,他已超越了传统的管弦乐,创造了新的配器形式(例如,在管弦乐中加入钢琴伴奏,使用各种低音提琴,在中音区空缺处使用高低音混合,立体分布铜管乐队,增加打击乐的数量和种类,等等),从而用一种不规则的,甚至是互相重叠的旋律,以前所未有的疯狂奔涌而出;原有的和谐的音调变化也常被突然的音调中断所代替;总之,柏辽兹认为,这使得交响乐配器挣脱了传统习惯的桎梏,为后来的革新者如穆索尔斯基、德彪西(因为柏氏作品中的许多片断颇具印象主义风格),尤其是为20 世纪轰动世界的音乐大师如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布列兹开辟了道路。
其实,这种暴风骤雨的生活掩盖的是他喜爱吵嚷和故弄玄虚的一面,在贯穿整部《回忆录》的轻松的幽默背后,却是一种相对的大胆与诱惑。不论是表露在外还是隐含于内的,我们都要懂得如何区分开一位自由、高傲、正直的艺术家的外形与灵魂,因为他渴望自己成为一位音乐巨擘。
皮埃尔希特龙
(顾春晖译)


第一章
拉科特- 圣安德烈市;初领圣体;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1803 年12 月2 日,我出生于拉科特- 圣安德烈市。这是法国的一座小城市,坐落于伊泽尔省,在维埃纳市、格勒诺布尔市与里昂市之间。在我出生前的几个月里,母亲未曾想到,正如圣母玛丽亚一般,她带到人间的这个小小的生命将来会戴上荣誉的桂冠。而我也必须承认尽管这种承认对我的自尊而言是多么痛苦无情母亲也如同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斯一样,不相信在她的肚腹之中孕育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将来会熊熊燃烧,大放异彩。一切都比较特别,我得同意这一点,但一切却又都是真实的。我只是悄悄地睁开眼,见到世间光明,没有任何符合这个浪漫的诗意时代的预兆可以宣告,一个注定要一生辉煌的人已经来到人间。难道是我们这个浪漫的时代缺乏诗意么?
拉科特- 圣安德烈市名副其实,是建在一座小山的缓坡之上,俯视着脚下那一片广袤而富庶的平原金黄的田野,青翠的绿地宁静与祥和之中荡漾着一份梦一般的庄严与凝重,美得难以言表;平原的南侧与东侧群山半环绕,更增添了这一梦的色彩。在平原的后面,远远的天边,巨大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冰峰陡峭,高耸云端。
我想不必说明我是在罗马公教信仰的氛围中长大的。自从这种充满魅力的宗教不再焚烧任何人之后,它就带给我整整七年的幸福时光;并且直到如今,虽然我们之间不和已久,但我仍然对它保存着一份温馨的回忆。更何况它曾对我呵护备至,以至于如果我非常不幸恰恰出生在它处于分裂之时这种分裂正是路德和加尔文长期的孕育于此时已破壳而出的结果的话,那么首先,由于对诗意的幻想与对快乐的冲动,我会毫不犹豫地庄严宣誓放弃他们二人的异端邪说,以便我可以衷心拥吻那至美至善的罗马公教。我初次参加领圣体的仪式,是和妹妹在一起,在圣于尔叙勒会修女院,妹妹是那儿的寄宿生。这种特殊的情况使得我的初领圣体变得亲切温馨,至今回忆起来仍充满感动。早六点,神父来找我。那时已是春天,太阳绽开笑脸,微风轻拂,杨柳细语,空气中荡漾着沁人心脾的香气。我跨过圣殿的门槛,心中激动莫名。进入教堂后,我置身于妹妹的小朋友们之间,她们都身着雪白的纱衣。我和她们一起等待着,祈祷着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的到来。神父走到前面,弥撒开始了。这一刻我已全部属于上帝。然而,当神父让我走到圣桌前时,我却感到了不适,因为我在那些美丽迷人的女孩子之前受到了邀请某些人在圣坛脚下竟也胆敢保留男性的特权,这是不公正的,无礼的。我认为,那些女孩本来是应该在我之前受到邀请的。我不配这种荣耀,但我仍然走上前,脸涨得红红的。而后,正当我领取圣餐之时,一支少女合唱团唱起了圣体赞歌,那清澈的声音忽然在我体内产生了一种神秘的震撼,令我感动,以至于我不知怎样才能摆脱人们的注意。我感到一片天空在我面前打开,那是一片充满了至爱至善的天空,一片比我们经常谈论的天空更加空灵、纯净与美妙的天空。啊,这真实的表白具有多么神奇的力量!这动人的心曲具有怎样无可比拟的美丽啊!这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宗教仪式的上空,与圣训竟然是如此彻底地吻合:十年之后,我才知道,这正是《尼娜浪漫曲》的主题曲《当至爱归来之时》。亲爱的达雷拉克,你令我如此心驰神往!人们尽管对音乐家是如此擅于遗忘,但在此时此刻,却几乎都会将你的名字牢记心间!
这就是音乐给予我最初的印象。
于是,我在突然之间变得神圣了,以至于我每天都去听弥撒,每周日都要去领圣体,都要到告罪庭前坦白我的灵魂:
神父,我今天又是一事无成!
噢,孩子,神父重复如昨,你要继续努力啊!
许多年,我都是如此虔诚地听从他的建议。


第二章
我的父亲;我的文学启蒙;我对旅行的热爱;维吉尔;第一次感受诗歌的震撼力。

我的父亲路易柏辽兹是名医生;但在这里恕我不敢妄自评论他的职业,而只是想就他的人品说几句。父亲享有广泛的声誉,远近闻名。他永不停歇地工作,相信一个正直的人在从事像医学这样充满危险与困难的艺术实践中所应具有的良知;他也相信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从事研究,因为哪怕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也会毁掉他与他的同事们的生活。他只是以一种非常无私的态度去完成他的工作。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由于生活所迫而勉强为之;相反,他认为他从事这项职业可以造福穷人与农民。1810 年,蒙伯利埃医学会组织了一次医学竞赛,主题是康复疗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父亲有所针对,撰写了一篇论文,并因此而获奖。我要补充一点,他的书曾在巴黎印制发行,并且有多名著名医生竟然窃取其思想而对他未作任何提及。我的父亲是如此天真,惊诧于小人的卑鄙行为,不过只是说道:这无关紧要,只要真理战胜谬误!现在,他已许久未曾行医,他的体力已渐不支;阅读与思考构成了他余生的全部。
父亲天生思想自由,对于社会、政治、宗教不抱任何成见。父亲曾向母亲非常明确地保证,他决不觊觎任何事情以使我放弃信仰这种信仰在我母亲看来对我的救赎必不可少以至于有许多次,我记得很清楚,他都让我背诵天主教的教义。父亲努力做到正直、严肃,在哲学问题上不偏不倚;必须承认,面对我的儿子,我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父亲长期以来忍受着胃病的折磨;他的胃病久治不愈,多次被送到坟墓的边缘。他几乎不吃任何东西,长年累月地服食鸦片,并且数量与日俱增,这使他今天仍能靠它激活早已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身体。几年前,由于他苦于病痛而失望至极,竟然一口气吞下二十二颗鸦片丸。但是后来,当他向我讲述整个经历时说:我必须承认,这样做并非是想救活我自己。因为显然,与他的期望相反,如此惊人剂量的毒药竟没有置他于死地,却使得他的痛苦在突然之间便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使他在一段时间内恢复了体力。
我刚满十岁,他就将我送到市里的一家小型神学院,开始了我拉丁文的学习。但是不久之后,他又将我接出来,决定亲自督导我的教育。
噢,可怜的父亲!就像你们即将看到的那样,他同时是我的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甚至是音乐的老师!这需要他具有怎样的一种永不言倦的耐心,以及怎样的一种谨小慎微与聪明才智呵!
如此的工作,以如此的方式来完成,表明了一位父亲给予了儿子多少温柔与慈爱啊!而又有多少父亲有能力做到这一点呢?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仍然不敢相信,这种家庭教育同公共教育会有同等优势;因为这样一来,孩子只能同他的父母、仆人及经过选择的小朋友建立起一种唯我独尊的关系,从而根本无法及时去适应错综复杂、艰辛坎坷的社会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在他们面前是一本书,但它却紧紧关闭着。我意识到,并且丝毫不怀疑,我正是因此而直到二十五岁之前都一直是个无知与愚笨的孩童。
父亲对我的功课并不作苛求,因而他永远没能激发出我对古典文学研究的浓厚兴趣。然而,我每天却都要用心背诵贺拉斯或是维吉尔的诗篇,这使我异常憎恶。我费了多少努力才将这些美丽的篇章牢记,可是这对我的大脑却是一种折磨!此外,我头脑中的杂念总是如天马行空,左冲右突;我的耐力显然不够,总要想入非非。因此,我经常会在世界地图前长久地凝望,努力想搞清楚构成这一复杂图画的南海和西印度群岛中的那些岛屿、海岬和海峡。我常常在想象那遥远的土地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想象着那里的植物、居民和气候,以至于我热切地渴望能够身临其境。事实上,我对旅游及冒险的强烈兴趣正是在这时被唤醒的。
关于这一点,父亲对我的评价是不无道理的:他知道三明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译注)、马鲁克群岛(印尼)、菲律宾群岛的每座岛屿的名字;他知道托雷斯海峡(澳大利亚)、帝汶岛、爪哇岛以及加里曼丹岛,但却连法国有多少个省都不知道。我对那遥远的土地,尤其是另一半地球的土地充满了好奇。爸爸的图书馆中收藏着许多古代和当代的游记,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这就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毫无疑问,如果我是出生在一个海港城市的话,那么也许有一天,不管我的父母是否同意,我都会乘船而去,成为一名水手。我的儿子刚刚有机会表明他与我同样的天性:他今天正在国家舰艇上服役。在他还没看到大海之前,他就选择了这个职业,爱上了这个职业。我期望有一天他能够光荣地完成他的海军生涯。
然而某天,在我认真咀嚼了拉封丹和维吉尔的作品之后,维吉尔的诗中洋溢着的美感却使我再也不能专心致志于我的海洋之梦了。维吉尔这位拉丁诗人生活在比拉封丹更古老的年代里。今天,我们这些后裔大多数已是难以体味到诗中那隐蔽在一丝天真烂漫之下的深邃内涵,以及那躲藏在一种世所罕见却完美无瑕的清新自然后面的精湛技艺了。然而,这位拉丁诗人在史诗中却能和我谈论激荡的壮志豪情,而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激情的存在。是维吉尔最初打开了我幼小的心扉,点燃了我那星光闪烁的想象之火。谁能知道有多少次,当我在父亲面前背诵《埃涅阿斯纪》第四部之时,我激情洋溢,心潮澎湃,以致声音颤抖,终至戛然而止!一天,当我正在朗诵At reginagravijamdudumsauciacura这句诗时,我的内心波澜起伏,已不知不觉融入剧情,亲临那感人至深的一幕:狄多静静躺在那焚尸的柴堆上,气息奄奄,在他的周围环放着那个忘恩负义之人的武器这是埃涅阿斯送给他的礼物;我弯下腰,俯视着这张柴床。天啊!看啊!他的鲜血正如泉水般在流淌!我被此景深深感动,以至于不断重复那垂死之人伤心绝望的话语!狄多三次用肘部撑起自己的上身,但三次都痛苦地,最终永远地倒了下去!我描述着他那血水汩汩的伤口;我倾诉着在他那灵魂深处瑟瑟颤抖的他那最后一丝对生命的依恋;我呼喊出他的姐姐,他的乳娘及他的妻子那撕心裂肺的号啕恸哭;我演绎着这生离死别的痛苦一幕:众神被这场面所感动,他们派伊里斯将这痛苦的时刻缩短。而我的嘴唇在翕动,我的声音亦已哽噎难辨。最后,当我朗诵到Quoesivitcoelolucemingemuitquereperta时,我看到了狄多崇高的形象:他在天空下寻找一线光明,呻吟着,将这光明紧紧抓在手中。我激动得浑身颤抖,再也无法继续,我的声音戛然而止!
或许这次我最应感谢父亲,他是多么善解人意啊!看到我感动万分,难以自已,他却装作没有看到。他突然站了起来,合上书,对我说:好了,儿子,我太累了!于是,我跑开了,远离他人,深深地沉浸在维吉尔带给我的痛苦之中。

第三章
梅兰,我的舅舅;玫瑰红皮鞋;圣埃纳尔的斑蝶;十二岁男孩的初恋。

然而,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感情是多么痛苦,它已被《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它是如此出众,不同凡响,致使我无论怎样描述它,对某些人来说都是难以形容且感受强烈的。在我十二岁时,它就与音乐一道走进我的生活。
我的外祖父姓马米翁,与著名战争英雄沃尔特- 斯考特马米翁同姓。他住在梅兰,一个美丽的乡村,距格勒诺布尔两里地,在萨瓦省的边界。梅兰的四周散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村落,俯视着脚下蜿蜒的伊泽尔山谷。多菲内山脉绵延数里,在远处融入下阿尔卑斯群山之中。我在这清幽空朦之中度过了我一生最为快乐的浪漫时光。每年暮夏,母亲、妹妹和我通常都要来到梅兰度过三周时光。我的舅舅菲利克斯马米翁那时正追随拿破仑皇帝征战沙场,有时会来到梅兰同我们待在一起。他的浑身散发出加农炮那灼热的气息,要不然就是在他的身上增添了一处长矛刺过的痕迹、步枪射击的弹痕或是马刀劈过的长疤。那时他还只是枪骑兵士官长,年轻并且渴望辉煌与光荣,随时愿将生命奉献给他的理想,并相信拿破仑皇帝的帝位如勃朗峰般难以摇撼。他天性快乐,殷勤文雅,迷恋小提琴的如泣如诉,生就一副好嗓音,歌剧唱得颇佳。
在梅兰的高处,依傍着山坡,建有一座小小的白色别墅,四周围绕着葡萄园与庄园。在那里,伊泽尔山谷的全貌可尽收眼底。后面是一片乱石坡,一座破败的古塔,茂密的森林和高耸的圣埃纳尔巨岩。显然,在这清幽静谧的地方注定要上演一幕浪漫的传奇。那儿是戈蒂埃夫人的乡间别墅。每年在秋季美丽的季节来临之际,她都会与她的两个侄女在此小住数日。两个侄女中,年幼一些的名叫埃丝黛尔,只是她的名字就足以吸引我的注意。我曾经从父母的图书馆中偷走一部弗洛里安的田园歌集《埃丝黛尔与内莫兰》,私下里阅读了无数遍,因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竟是如此亲切。眼前的埃丝黛尔芳龄十八,身材修长,大大的眼中总流露着一丝笑意,却也常闪烁着狡黠与挑衅的目光;在她的一头秀发之上,戴着一顶阿喀琉斯式的风帽,光彩照人。而她的脚呢,我或许不应该说是安达卢西亚人所特有的那种,但或许是纯正血统的巴黎人才该拥有的。此外,她竟然还穿着玫瑰红色的皮鞋!我确实是从未见过!您会嘲笑我吗?!我甚至忘记她头发的颜色(或许应是黑色的,我想)。每次一想到她,她那顾盼左右的双眼和那熠熠发亮的皮鞋便会同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初次见到她,一股电流便袭遍全身。一见钟情,这就是我能说的全部。我忽然感到头晕目眩,它从此便不能再离我而去。我不渴望什么,我对一切毫无所知;但在我的内心,一种深切的痛苦猝然而生。我彻夜难眠,忧伤万分;我整天躲藏在玉米地里,或是外祖父的果园中某个隐蔽的角落;我像是一只受伤的鸟儿,忍受着巨大的痛楚,却不愿发出哀鸣。嫉妒,这个至纯至真的爱情的侣伴,是多么苍白无力啊!然而,哪怕是听到某个男人对我的偶像流露出一丝赞语,那嫉妒之感便会腾然而起,使我备受煎熬。当舅舅同她一起跳舞时,我听到他的马刺发出的咔咔响声,妒忌便令我浑身颤抖。所有的人,家人或邻居,都在兴致勃勃地取笑一个可怜的只有十二岁的男孩。他在纯洁的爱情面前颓然无力,身心俱裂!我相信,埃丝黛尔本人早已猜出一切,然而她竟然泰然处之,并嘲弄我的窘迫和无助。一天晚上,在她姑妈的家中举办了一次聚会,有许多人参加。在玩儿捉人游戏时,为了形成敌对的两方,必须将人们分成对等的两组,骑士们要选择他们的小姐。人们故意让我最先挑选我的小姐。但是,我竟然心有所惧,心脏激烈跳动。我最终静静地垂下双眼,听到每个人都在窃窃私语。噢,好吧,不是吗,是我要选择,那么我就选择埃克托尔先生!埃丝黛尔抓住了我的手,大声说道。噢,这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她竟然也在戏弄我,这个残酷的姑娘!她正从她那盛气凌人的姣容后面俯视着如此可怜无助的我!
不,谁说时间的流逝会将受伤的心灵抚平?没有任何其他爱情会擦去初恋的印痕十三岁以后,我没有再见到她。当我已到而立之年,那年我从意大利途经阿尔卑斯山,又远远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圣埃纳尔;那白色的别墅,那古塔,我的眼前一片模糊!是的,我依然爱她!在那以后,我听说她已经结婚云云。然而,这并不能使我感到一丝慰藉。母亲有时会拿我的初恋取笑我,可是母亲开这样的玩笑是错误的,您会即刻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从罗马回来后的某天,她对我说:喂,我手头有一封信,有人托我转交给一位女士,她一会儿会乘维埃纳的公共马车路过这里。你赶快到车站去,人们会在那里让马歇息。你去找一位名叫弗的夫人,将这封信交给她。你可要仔细看清楚,我打赌你会认出她,你可有十七年没见到她了。我根本没有考虑这句话的含意,便去了马车驿站。马车到时,我拿着信走上前去。
哪位是弗夫人?
是我,先生!一个声音对我说。
天啊,竟会是她,埃丝黛尔!仿佛是一声惊雷,震耳欲聋,并在我内心隆隆回响!埃丝黛尔,风采依旧!她就仿佛是在绿草茵茵的梅兰高地上那位飘然而至的希腊仙女,是在那里上空翩翩起舞的斑蝶!她仍然戴着那顶帽子,她的秀发依旧滑顺发亮,她的面容依旧灿烂迷人但是她的玫瑰红的皮鞋呢?真是遗憾,它们哪儿去了呢?她拿过信,但她认出我了么?我迷惘。车又上路了。我回到家中,
身心俱颤,为这次邂逅而感动莫名。好啦,母亲审视着我,接着说,看来内莫兰还没有将他的埃丝黛尔忘记。他的埃丝黛尔?!真是恶毒的母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