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空间诗学

書城自編碼: 292282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巴什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9207724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1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4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NT$ 391.0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别害怕吵架:教孩子在冲突中学会正向沟通 》

售價:NT$ 274.0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这个甜甜圈不能卖:奇思妙想爆笑绘本(全2册) 》

售價:NT$ 447.0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NT$ 498.0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现金为王:把利润留下来,把成本降下去 》

售價:NT$ 386.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6
《 《新周刊》2016·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
+

NT$ 300
《 闻道(第五辑) 》
+

NT$ 518
《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
+

NT$ 285
《 当代传媒中的民粹主义问题研究 》
+

NT$ 293
《 天生犯罪人 》
+

NT$ 749
《 后望书(最终修订版) 》
編輯推薦: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什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 。虽然他关注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作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
著名的建筑现象学学者诺伯舒兹
Norberg-Schulz,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的《存有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內容簡介: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易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于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结构我们。
關於作者:
加斯东巴什拉(Bachelard,Gaston)(1884~1962),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新认识论奠基人、诗人、艺术理论家、批评家。早年曾攻读自然科学,192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巴黎大学(索邦)哲学教授。1961年获法兰西文学国家大奖。主要著作有《新科学精神》《梦想的诗学》《空间诗学》等。
目錄
导论
第一章 家屋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意义
第二章 家屋和天地
第三章 抽屉箱子与衣橱
第四章 巢
第五章 外壳
第六章 角落
第七章 微型
第八章 私密的浩瀚感
第九章 内与外的辩证
第十章 圆的现象学
內容試閱
序一 诗意空间与深广意识
余德慧 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悉达多深爱着这条河,这河以何等的力量孕育着他,他也以何等感恩之情待之,在他心底深处,那全新觉醒的声音对他说话:爱这河吧,留在河身边,跟它学。是的,他要跟河学,倾听河的声音,仿佛谁了解了河及其奥妙,就了解了所有的奥妙。然而今日他仅仅瞥见河的一种奥秘,他的灵魂就已经被拴住了。他看到水流潺潺不断,从不止息,每刻亦复万古长新般的鲜活,谁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悉达多不明白,隐约之间有些微的迟疑、微弱的记忆,以及天籁神音
黑塞《流浪者之歌》

由于研究宗教心理学,我不得不注意宗教经验的奥秘空间这种我姑且称之为奥秘诗情空间的领域,可以让朝(彳幺)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的人依旧生意盎然,让那些浸淫在宗教经验的虔信者依旧焕发着活泼生机吗?这个心思与巴什拉希望找到诗意象的直接存有学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使得我不得不把这本《空间诗学》当作我对生命存
有的启蒙书。

我很早就背离美式心理学的基本设想,就如同巴什拉所言,任何愿意承认诗意空间生产的作家都不会同意精神分析乃至所有的制式心理学(officialized psychology)对人类潜意识所做的分析,因为制式心理学家为了明确捕捉心理过程,放弃了对心底的雄浑(pure sublime)完整的追求,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切割,即使是自诩为深度心理学(deep
psychology)的精神分析,也只是将心理深度定锚在潜意识的动力分析上,对于深广意识其实并未曾探讨,也不知如何探讨,这使人只能从精神分析认识到潜意识的病理观,却很少对我们最珍贵、深广的内在性(inwardness)有更适切的了解。

本书可以说是研究人类深广意识的敲门砖,也是长久以来现象学界对人类深广意识研究的贡献的一项成果、一个旅程碑、在巴什拉之前,有多少诗人、文学家与心理学家试图去揭开深广意识之谜,但是都只走了一段,而巴什拉这本开天辟地的书,可以说是承接法国文学传统,使有关深广意识表意的层面有了更深邃的接壤之处,那就是现象学对梦想
的开护之处,而巴什拉又很清楚地将精神分析放在梦想的另一端点,让精神分析从潜意识向世人告白。但是现象学所开发的梦想绝非精神分析所主张的表意(representations)。精神分析认为梦想的再现深具意义,并将意义予以固定化,而梦想的现象学则试图把灵魂的空间保持在梦想场所(place of reverie),让深广意识悠游于场所那里,我们有着
自然、家屋、隐秘处、安歇地,以及完全不识自我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以及宇宙意识(cosmic consciousness)。

在本书的第一章,巴什拉就开宗明义:梦想的现象学乃在于探索精神的沛然奔放与灵魂的深切,此即为我说的深广意识,而任何深广意识都以内在性(insideness)为标的,不追外物,但自然地与外物结缘。如何结缘,谁来结缘?这就是巴什拉的梦想现象学最关键的转折:他完全了解诗意奥秘空闲(MPS,mytho-poetic space)的存在即是梦想这个被理智鄙斥为三流心智的坏痞子,被视为妨碍心智进化的大白痴,被理性斥为无稽之谈的鬼迷魂,居然是深广意识最为核心的场所。它通过舍弃时间,让空间独自开展,而获得非凡的成就。这个突破深广意识的研究,连首度注意到MPS 的卡西勒都瞠乎其后。

梦想场所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是人类发展萦绕千里的诸种森罗世界的发轫之地。梦想本身并不单独存在,它也不似心智那样希求获得创造世界之功。毋宁说,梦魂是一个孕母,它是心灵的炼金术,让世界点石成金,也是事物的缔造者,让老屋成为安全的栖身处,让爱人之间的注视有了历劫的宿缘,让父子情深波涛激扬,让母女相系情深似海。

但这只是梦想在人造的世界中最不重要的功勋,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巴什拉将梦想放在三个层面来说:第一层是与记忆回想的轰隆有关的魂绕空间。我们很容易回想的童年
以及那时的一切事物,仿佛织锦成生命当下的宝石,我们的历史时间以勾魂摄魄的方式将一切事物染成我们的生命兴致,而能让那历史时间回顾者,不是时间,而是梦想的空间:我的家屋是通透的像是某种烟雾,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墙壁放大缩小,可以把它拉过来,紧紧地依靠着我,如同护卫的盾牌我也可以拓展家屋的墙壁,使其无限延伸。[1] 梦想并非单纯的心象,也不是渲染情绪的染缸,而是召唤物成世界的黏剂,一个召唤所有事物的聚所。它的魔力如同奥德赛里莱茵河女妖的歌声:使事物相逢、相亲、相爱,也相恨。从第一章的家屋开始,巴什拉就开始处理深度的现象学,此时广袤意识尚未现身,读者可以注意巴什拉的企图,他将重点放在私密性(intimacy,我个人则偏好译为亲昵性)。
私密性在这本书是个关键词,意味着人与自己的关系,亦即,人蜷伏在世间的某个空间,在那里,人自身与自己最接近,亦即最富有真挚性。在此所谈的真挚并不有任何道德含义,而是深入自己。所谓家屋则是自身的栖息处,指的是非现实那部分,也就是情态氛围,但是巴什拉提醒我们,亲昵自我关系是一种回旋式的反身运动,这种反身加上非现实的梦想因子,人才能获得深刻,而不是世间里的自私或自我中心。这种深刻充满着诗意,也许诗人给出诗意的那一刻,正是与自己最亲昵的时刻,而且这诗意正是梦想空间,而不是你我所认识的自我,或者反过来说,在梦想里自我是缥缈的存在者,散布在空间里,就如同我们童年诞生的老房子是地窖:在这地窖里它的周围充满了种种对梦想的心思[1],那是会回旋的空间,只有梦想令其起风飞扬。

第二个层次则在于深入事物的本性之处。在家屋的垂直与水平面、阁楼与地窖、阳面与阴面,在这些事物的深度里,人的个性消失,但作为人性的基础却隐然浮现,就如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巴什拉透过梦想现象学的直观,透视到梦想如何与现实共构真实,在家屋的轴心处让隐居之亲昵感发生凝聚,让陋居的童年之屋显露其质朴与原始性,最终深及轴心化的
孤寂感想象你住在森林深处的一间茅屋中,与外界切断一切关系,然后活化了人与事物之间的亲昵感:因为外在世界的存有感被减弱,反而感受到自我亲昵的质地与张力,引退之所中的隐遁者才是内心世界真正的主人。在临终病床旁,我们也会听到即将去世的老妇轻呼亡夫之名,所有在世的亲昵倾巢而出,倏尔亡故。想来这些都是想象的现象学要求我
们直接体会的意象。人必须将其当成生活里真正历练之事:如此朴实的亲昵,而非世界的繁华喧哗。

例如本书的第三章抽屉箱子与衣橱,我们进入私密空间,进入一个可以蜷伏的世界,乃至第四章巢、第五章外壳谈到的自然,我们以生命形式与世界交往,而不是以个体形式,所以,那是梦想以生成的方式现身,而第六章角落、第七章微型则是将梦想带入爱丽丝的梦游仙境,让所有的微型空间自行呈现,以及第八章的私密的浩瀚感将内在性的无垠感托出。然而,其小至微如芥尘,其大深广如宇宙,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呼应着微细意识与宇宙意识的同源。

深广意识的宇宙层面可以从第八章的私密的浩瀚感为起点说起,巴什拉直陈浩瀚的现象学,直接指涉我们的想象意识,亦即,我们依赖想象接近浩然,然而这想象的质地必须极为纯净,它所挥洒出来的产物固然可以五彩缤纷如艺术作品,但是它本身必须保持纯粹,而其真正的效果则为深广浩然在此,根据巴什拉的理论,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内
在性,完全放弃事相的外在性,回归到身体的各种界面(感觉、知觉、动觉),而且在诸界面的护持之下,我们自然地做梦,梦空间迅速变宽广,如空气氤氲,不再为现实所限,广袤意识于焉出现了。

在这里,巴什拉提到最纯粹的现象学领域刚好就是没有现象的现象学(a phenomenology without phenomena)[1],亦即这样的现象学无须等待想象成物,而是直接进驻梦想自身的浩瀚感[2]:浩瀚并非事物,浩瀚的现象学直接指涉我们的想象意识[3],一种纯粹存在的想象,而尤其投射出去者往往见其大。巴什拉的浩瀚必须回到梦想里,也就是在梦想的源头处,因此没有什么浩瀚可以被观看,而是进入梦想自身即是浩瀚。

梦想不仅作为心理转换的构成要素,也成为转换本身的枢纽,这枢纽的地位却被生活现实抹杀,生活现实的逻辑是坚实与毁败之间的辩证,而梦想的逻辑却在虚邈与真实的来往之间。前者往外,在世界营造,后者则深入内心,但是云何内心,却是个玄妙问题,就如同巴什拉以大篇幅的文字描写内与外的辩证(第九章);所谓内外是交互的螺旋线:当我们陷在存有之内,我们极力往外走,当我们在外劳动,又不断地要往内走,因此人的存在状况就是内在之间迂回反复,而所谓内在却又是外显(inside outside),所谓外在不外乎内显。因此,内在与外在不是几何的分割式的,而是一种存在的运动。往松弛、安息或虚无的辽阔运动,即是内在;往健壮、坚实或核心化的收敛运动,即为外在。外在仰仗意义,意义圈围事态;内在仰仗诗意,诗意开启事态。因此,所谓内外,即是旋转门的回旋,而此在(Dasein)即为回旋的圆。

发现存有的圆整运动作为诗意空间的暂时结论,其实并没有完结,在《梦想的诗学》里,巴什拉反而更深入地发挥宇宙的圆融运动。存有的圆融不容易被发现,主要因为其观看的视野不容易建立起足够的深度,以至于无法见圆。

后来,巴什拉的《梦想的诗学》《火的精神分析》都继续着本书的主调论述下去,但本书依旧是最重要的启蒙书:梦想现象学有效地为人类不断进入冥识,不断瞥见宇宙意识,不断让宗教人心醉神迷等现象开启先河,也为生死学的灵性空间开辟了新领域,其作为21 世纪的启蒙大书,实不遑多让。

译者龚卓军教授数年前即已将此书译稿草就,其间亦请王静慧小姐翻译一部分,可是译完之后,又搁置甚久。我把玩其草稿,觉不妥之处甚多,示之于同好,亦觉难懂。出版前半年许,龚哥觅有娴熟法文者合作琢磨,加上溽暑急修,至第八章毕,始觉豁然开朗,实为可贺。我相信这是龚哥翻译之生命史的一大转折,值得浮一大白。是为序。




序二 家的想象与性别差异
毕恒达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出生于巴黎东南乡下的一个杂货商与鞋匠的家庭,从小立志成为工程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战壕中待了三年之久,随后改行修习哲学,并于1927 年以《论接近的知识》以及《固体热力学》两篇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接下来的十年当中,他又发表了各种科学认识论的著作,质疑先验知识以及客观性。《火的精神分析》(1938)一书则开启他对宇宙四个元素,火、土、气、水的心理意义分析,他的关注也从物理科学转向意识现象。他关心创造思考如何成形,因而连接了知识哲学与想象诗学,以及科学认识论与心灵现象的研究。他将认识论探究的焦点从系统知识的连续性转向中断连续的阻碍与事件,借以在思想的进路中产生新的想法。他的认识论断裂的观点,也影响其后福柯《知识考古学》与库恩《科学革命的建构》的知识体系。

认识论和诗学,看似两个不相干的题目,但是在他的身上,二者不但没有对立,还可以融合在一起。他甚至进一步提出我梦想,所以我存在这样的看法。巴什拉离开世间已经几十年,如今重读他的作品,他所提出的科学与诗以及实验与体验之间的交互关系,仍然深具批判力。

也难怪达高涅(Dagognet)为他所写的评传就名为《理性与激情》。

巴什拉虽然接受物理学与科学哲学的训练,但他将注意力从物理的空间转向想象的空间,也就是从客观的理论思考转向诗意的想象,发展出一种诗意想象的现象学取径。这种取径需要灵魂的承诺与投入,它不是心智的现象学,而是灵魂的现象学。空间因而从心智的客体转变成为与灵魂深刻回响的力量。而意象在我们的心里共振,彻底捉住我们。于是,诗人的存在就是我们的存在;我们会觉得诗的意象好像就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或者至少是我们应该创造出来的。我们阅读《空间诗学》应该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空间诗学》的法文版本出版于1957 年,英文翻译本出现在1964 年,而中文翻译本则晚了四十余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了对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巴什拉开展了对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topoanalysis)。虽然他关注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作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这位重要的建筑现象学学者,就在他的《实存空间与建筑》这本书中,将《空间诗学》与海德格尔的《存有与时间》《建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建筑必读的经典。

在《空间诗学》这本书中,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他说:在家屋和宇宙之间,这种动态的对峙当中,我们已经远离了任何单纯的几何学形式的参考架构。被我们所体验到的家屋,并不是一个迟钝的盒子,被居住过的空间实已超越了几何学的空间。

因此我们所要关心的不是住屋形式或舒适与否的分析。简言之,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庇护白日梦,也保护做梦者。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家屋的意象,具有垂直性与中心性。垂直性以阁楼与地窖来展现,而中心性则以森林中的茅草屋来展现。家屋从地面兴起:屋顶代表理性,地窖代表非理性。越接近屋顶之处,我们的思考与梦越清明。因此我们爬上阁楼以获取清楚的视野,在那儿我们可以欣赏桁架结构,参与木匠的几何观。地窖是家屋的黑暗地带,我们参与了暗层的力量。当我们爬上阁楼的
时候,不会为奇怪的声响所震慑,因为我们位于理性的区域;但是我们会害怕地窖,因为它是非理性的区域。

他从诗的意象的观点,对都市与科技的批评至今仍然掷地有声。巴黎根本没有家屋。大城市的居民活在一层一层叠床架屋的盒子里摩天大楼根本没有地窖,从街道到屋顶,一个房间密密麻麻地叠在另一个房间上,而破碎的天空线所形成的帷幕,包围着整个城市。

但是,城市建筑的高度,纯粹只是一种外在的高度。升降电梯废除了爬楼梯的英雄光环,自此,已不存在任何往上住得接近天空的感觉。在家,已经变成一种纯粹的水平范围。不同的房间,组合成不同的生活机能,塞进一个楼层,对于私密价值的区分和分类,完全没有什么基本原则可循。

除了欠缺纵深的私密价值,大城市里的房子,也缺乏辽阔的宇宙感(cosmicit)。因为在这里,房子已经不是盖在自然环境里,空间与家屋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人工关系。跟房子有关的所有事情,都变成机械性的,因而私密的居住生活,从每一个角落逃逸,街道就
像导管,人们通通被吸进里面去。打雷的时候,家屋不再颤抖我们的家屋紧密比邻而居,我们不再害怕。巴黎的暴风对它的做梦者所造成的个人侵袭感,绝对跟隐逸者之家屋里面的做梦者所感受到的侵袭感,截然不同。

《空间诗学》对于建筑学,尤其是有关家的研究影响至深;法国一位环境心理学家柯洛塞-瑟法蒂(Korosec-Serfaty)还根据他的理论在法国进行经验研究,讨论阁楼与地窖对于当代法国人的意义。巴什拉的书当然并非完美无缺,也曾招致批评,尤其是来自于女性主义者的挑战。女性主义者认为他把家视为亲密、安全的避难所,而忽略了家庭暴力,以及妇女的
家务劳动。我们为什么理所当然认为家比街道安全?家这个让男人可以做白日梦的避难所,其实正是社会期待女人生产维持的场所。男人把家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要求女人去经营这个空间。对于女人而言,家除了亲密、安全之外,也经常是劳动的场所,甚至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批评,无法直击巴什拉思想的核心,因为他只是指出家的诗意
的想象,指引我们一个方向,即使目前我们并未到达。

不过我认为这并不只是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女性主义者首先从巴什拉的方法论着手,进而指出他思想的问题所在。解析他的方法,我们将发现,一个平静安全的家的故事其实正与自主性的男子气概描述若合符节。也就是说,他方法学上的选择只研究幸福空间,结果正决定了家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所。
巴什拉自陈:

事实上,我想检查的意象很单纯:幸福空间(espace heur-eux)意象。就这种取向来看,这些研究可称得上是空间癖(topophilia)。它们想要厘清各种空间的人文价值,比如占有的空间、抵抗敌对力量的庇护空间、钟爱的空间。由于种种理由,由于诗意明暗问所蕴含的种种差异,此乃被歌颂的空间(espace louang)这些研究中将很少提及有敌意的空间、仇恨与斗争的空间,它们只能放在以激烈的题材和世界末日的意象下研究。单就现在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产生吸引力的意象。

女性主义者继续指出,他的现象学方法从内省出发,破坏了发生多元对话的可能性,把社会性与时间性都从场所建构中剔除了。因为不容许别的声音,也就排除了不同观点与视野的可能。他的空间分析,虽然是在说一个自主性的故事,却将他的依赖性置于暗处。于是一个理想的家,变成一个人在其间移动,不会有其他人在其眼前出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都会
有人无声无息地提供给他,而不会侵犯他的意志、隐私与自爱。他只关心家的想象,却不关心如何创造与维持这个空间。我记得我曾经进行有关理想的家的研究,结果无论男女,都有人说:家就是我下班回家,有一盏灯在那里等我的地方。等我进了屋里,桌上就有一杯烧好的热茶。然而,谁会是那个等待、煮茶的人呢?

巴什拉也许真的可以在他所描述的空间中生活,但是许多人不可能有相同的机会过这种生活。即使在家中,女人的自由与舒适仍有可能遭受剥夺。有太多的女人告诉我,先生在家中会提醒她女人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在开口与先生说话之前,要先在脑中演练几遍才敢开口,以免说错话,挨先生骂;一位女学生连在房间里睡着了,睡成大字形,都
让父亲警告以后会嫁不出去;一位妇女甚至说:先生不在家,我才有在家的感觉。

此时巴什拉以及其他无数的文学作品与建筑论述中这种宁静安全的家的论述可能就是一种霸权,因为得不到的人都还相信他。吴瑾嫣针对女性游民的研究发现,经由媒体的意象以及政策的论述,渴求一个甜蜜的家的迷思在孩童时期即已出现,以至于遭受婚姻暴力继而被赶出家门的女游民,仍然对传统的家充满了憧憬。我们认为在家中是安全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以至于因在家中遭受暴力而对暴力感到讶异。更严重的是,当有暴力产生的时候,女人会认为那是她们的错,因为无能力建构一个安全的家显然是她们的失败。

回到台北生活的现实空间,有无数人每日出入地铁、电梯与高楼。台北一○一金融大楼,有世界速度最快的电梯,可以在39 秒内将乘客载到89 楼的观景台,然而我们不可能有那种克服重力、爬楼梯到阁楼、跟天空接近的感觉。躲在钢筋混凝土的密室中,也很难体会暴风雨中小茅草屋随之颤抖,而我们围在壁炉前,靠着火光一起谈心的气氛。这个时候,《空
间诗学》读起来就更加令人动容。只是我们也别忘了,受到家暴的妇女,会怎样解读《空间诗学》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