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通史. 全三册

書城自編碼: 291812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张荫麟 吕思勉 蒋廷黻
國際書號(ISBN): 9787516810828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792/535000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PyTorch语音识别实战 》

售價:NT$ 386.0
多卖三倍
《 多卖三倍 》

售價:NT$ 252.0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哲学思维:清晰思考的12条关键原则 》

售價:NT$ 386.0
海盗之书
《 海盗之书 》

售價:NT$ 381.0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亲美与反美:战后日本的政治无意识 》

售價:NT$ 325.0
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性主义宣言
《 亲爱的安吉维拉:或一份包含15条建议的女性主义宣言 》

售價:NT$ 274.0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理想国译丛064:狼性时代:第三帝国余波中的德国与德国人,1945—1955 》

售價:NT$ 571.0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海外中国研究·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

售價:NT$ 71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1
《 孔子归来 》
+

NT$ 960
《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
+

NT$ 713
《 北洋军阀史(修订版上下册) 》
+

NT$ 360
《 地理与世界霸权:Geography and World Power 》
+

NT$ 668
《 人类通史 》
+

NT$ 481
《 从晚清到民国 》
編輯推薦:
★现代社会书籍繁多,但是正统的历史通史丛书因为有着深刻性,适合普通大众深度阅读,提升知识和修养,有着长销的价值
★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是历史领域的大师,其著作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堪称史书中的经典,无论何时都不会过时
★将三位大师的代表作编纂在一起,能够互相对照,更增阅读意义。
一部书融合三位史学大家的史学精华:
一位是公认的史学天才,一位是公认的史学大家,一位是公认的近代史执牛耳者。三位一体,精彩纷呈。
內容簡介: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其中优秀者,往往既要史料翔实,又要文字优美,又或编写方法有独特创新。本套《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
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
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
而蒋廷黻先生则是近代史研究奠基人,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比如在写李鸿章的外交活动时,就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中国通史》自问世以来,梁启超、钱穆、熊十力、严耕望、顾颉刚、谭其骧、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易中天等著名史学家无不推崇备至。
本次出版采用世界视野,中西对照版式,集合成套,相信能够给予读者深刻而愉快的阅读体验。
關於作者:
张荫麟:(1905~1942)

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生于官宦之家,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1935年,应教育部之请,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梁启超、钱穆、熊十力等史学名家均给予过张荫麟极高评价,认定其为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为其时公认的史学天才。


张荫麟:(1905~1942)

号素痴,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生于官宦之家,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1935年,应教育部之请,编写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
梁启超、钱穆、熊十力等史学名家均给予过张荫麟极高评价,认定其为新史学的领军人物。为其时公认的史学天才。

吕思勉:(1884~1957)

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著作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率》等。
严耕望、顾颉刚、谭其骧等史学名家倍为推崇吕思勉,公认其为史学大家。

蒋廷黻:(1895~1965)

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邵阳(今邵东)人,中国著名史学家、民国外交家,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一起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著作有《中国近代史》。
费正清、何炳棣、郭廷以、马勇、杨天石、雷颐等著名史学家对蒋廷黻赞赏有致,称其执中国近代史研究之牛耳。
目錄
(上)
第一章 文明之初001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003
第二节 疆域的沿革006
第三节 民族的起源009
第四节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012
第五节 唐虞的政治015
第二章 历史的黎明021
第一节 夏的简写023
第二节 夏的政治与宗教029
第三节 商的兴起与传承033
第四节 商代文化速写036
第五节 周的兴起046
第六节 周朝及外族052
第三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059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061
第二节 奴隶与庶民065
第三节 都邑与商业072
第四节 家庭与婚姻075
第五节 周代的士人078
第六节 宗教083
第七节 周代的卿大夫089
第八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093
第四章 霸国与霸王097
第一节 楚的兴起099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102
第三节 晋楚霸业的交替106
第四节 吴、越之争112
第五节 郑子产116
第五章 孔子及其时世121
第一节 鲁国特色及孔子人格123
第二节 乱世下的孔子128
第三节 孔子的政治实践132
第四节 孔子与教育及其晚年138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147
第一节 三晋、田齐149
第二节 变革的火苗152
第三节 秦国变法兴起156
第四节 经济进步与战争变质161
第五节 国与国局势的变迁166
第七章 战国时期思潮173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175
第二节 墨子及墨家179
第三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186
第四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和老子193
第五节 阴阳家和法家197
第八章 秦帝国统一天下205
第一节 吕不韦与嬴政207
第二节 六国混一210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214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220
第九章 秦汉交替之际227
第一节 陈胜举旗229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234
第三节 刘邦起事与入关中238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242
第五节 楚汉之战247

(中)
第十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001
第一节 郡县的重建003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008
第三节 武帝开拓期013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022
第十一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025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兴盛及其影响027
第二节 儒家确立正统地位034
第三节 儒家思想对武帝朝的影响039
第十二章 改制与革命043
第一节 外戚王氏专权045
第二节 哀帝朝的政治048
第三节 王莽再起及称帝051
第四节 王莽改革055
第五节 昙花一现的新朝060
第十三章 权谋夹缝中生存的东汉065
第一节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067
第二节 腐败混乱的东汉朝政072
第三节 两汉的制度075
第四节 秦汉的武功079
第五节 丝绸之路的开辟083
第六节 佛教和道教087
第七节 两汉的社会091
第十四章 混乱中洒脱的魏晋095
第一节 三国的鼎立097
第二节 晋的统一和内乱102
第三节 民族融合的高峰105
第四节 南北朝的对峙109
第五节 魏晋制度与贵族门阀114
第十五章 盛世隋唐121
第一节 隋的统一及唐的盛世123
第二节 隋唐的对外武功129
第三节 隋唐时塞外的形势133
第四节 隋唐的制度137
第五节 隋唐的文化学术141
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社会144
第七节 唐朝的中衰148
第八节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153
第十六章 五代十国与两宋159
第一节 五代之乱161
第二节 十国情势与宋初政治165
第三节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69
第四节 宋的制度和社会173
第五节 北宋的积弱和契丹的侵入178
第六节 南宋恢复的无成185
第十七章 蒙古帝国的兴衰193
第一节 蒙古的勃兴195
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交流200
第三节 元的制度204
第四节 元的衰亡208
第十八章 汉族的光复213
第一节 明初的政局215
第二节 明和北族的关系219
第三节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223
第四节 明末的政局228
第五节 明的制度232
第六节 元明的学术和文艺236
第七节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39

(下)
第十九章 清朝的作为001
第一节 明清之际003
第二节 清初内政008
第三节 清初的外交012
第四节 清代的武功017
第五节 清中叶的内乱023
第廿章 清代的政治与社会027
第一节 清代的制度029
第二节 清代的学术034
第三节 清代的社会生活039
第四节 清代时西方宗教和科学的传入043
第廿一章 近代开端049
第一节 中西初期交涉051
第二节 英人寻求平等邦交失败055
第三节 鸦片贸易060
第四节 东西对立064
第五节 民族错失发展良机069
第六节 不平等条约开端072
第七节 剿夷派势力兴起075
第八节 剿夷派覆灭079
第廿二章 太平天国的起灭085
第一节 旧时代的治乱循环087
第二节 洪秀全及太平天国起义091
第三节 曾国藩改良之举095
第四节 起义失败099
第廿三章 救国与自强103
第一节 合作求自强105
第二节 前进遇阻111
第三节 跟不上时代的士大夫阶层117
第四节 中日初战125
第廿四章 维新和进一步衰弱135
第一节 李鸿章引狼入室137
第二节 戊戌变法及义和团142
第三节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149
第四节 远东国际新形势154
第五节 日俄战争158
第六节 清末的宪政运动163
第廿五章 现代的开启167
第一节 孙中山的革命方案(并)169
第二节 共和立国177
第三节 二次革命184
第四节 城下之盟的外交189
第廿六章 复辟与混乱的情势195
第一节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197
第二节 二十一条的交涉200
第三节 权力的频繁变换204
第四节 参加一战和山东问题209
第五节 弱国的外交213
第廿七章 军阀割据及国民革命217
第一节 军阀割据十五年219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225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民族运动229
第四节 国民革命的经过232
第廿八章 国民革命后的中国235
第一节 五三惨案和对日交涉237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交涉240
第三节 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经过244
第四节 俄国的野心248
第五节 日本侵入东北251
第六节 国民政府的政治256
第七节 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260
內容試閱
第一节 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
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
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
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
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
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
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
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
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
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
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
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
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
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这大约是汉族开拓
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
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
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
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
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猃狁,和汉族杂居。猃狁,亦称为胡,
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
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
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鲜卑、
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
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
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
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
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
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
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
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
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
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
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
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
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
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
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第二节 疆域的沿革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
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
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
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线,是亚洲中央的葱岭,
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
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包有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海
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
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
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
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
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
究。即使承认它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
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
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
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
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
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而热、察、绥和
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
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
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总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
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
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
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中国疆域的
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
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
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
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
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
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部,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
并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
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
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
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
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
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
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
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于中书省。河南,山东
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
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
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
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
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
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
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
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
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


第三节 民族的起源


我国现在所吸合的民族甚多,而追溯皇古之世,则其为立
国之主的,实在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
这个在现在,还是待解决的问题。从前有一派人,相信西来之说。
他们说:据《周官大宗伯》和《典瑞》的郑注:古代的祭地祇,
有昆仑之神和神州之神的区别。神州是中国人现居之地,则昆
仑必是中国人的故乡了。昆仑在什么地方呢?《史记大宛列
传》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天子案古图书,名河
所出山曰昆仑。这所指,是现在于阗河上源之山。所以有人
说:汉族本居中央亚细亚高原,从现在新疆到甘肃的路,入中
国本部的。然而郑注原出纬书。纬书起于西汉之末,不尽可信。
河源实出青海,不出新疆。指于阗河源为黄河之源,本系汉使
之误;汉武帝乃即仍其误,而以古代黄河上源的山名,为于阗
河上源的山名,其说之不足信,实在是显而易见的。汉族由来,
诸说之中,西来说较强;各种西来说之中,引昆仑为证的,较
为有力;而其不足信如此,其他更不必论了。民族最古的事迹,
往往史籍无征。我国开化最早,又无他国的史籍可供参考。掘
地考古之业,则现在方始萌芽。所以汉族由来的问题,实在还
未到解决的机会。与其武断,毋宁阙疑了。
现在所能考究的,只是汉族既入中国后的情形。古书所载,
类乎神话的史迹很多,现在也还没有深切的研究。其开化迹象,
确有可征的,当推三皇五帝。三皇五帝,异说亦颇多。似乎《尚
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黄帝、
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较为可信。燧人、伏羲皆风姓。
神农姜姓。黄帝姬姓。燧人氏,郑注《易纬通卦验》,说他亦
称人皇。而《春秋命历序》说:人皇出旸谷,分九河。伏羲氏
都陈。神农氏都陈徙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据地理看来,似
乎风姓、姜姓的部落在河南,姬姓则在河北。燧人氏,《韩非子》
说他,因民食果蓏蜯蛤,腥躁多害肠胃,乃明钻木取火之法,
教民熟食。这明是搜集和渔猎时代的酋长。伏羲氏,亦作庖牺
氏。昔人释为能驯伏牺牲,又释为能取牺牲,以充庖厨,
以为是游牧时代的酋长。然而伏羲二字,实在是下伏而化之
之意,见于《尚书大传》。其事迹,则《易系辞》明言其作
网罟而事佃渔。其为渔猎时代的酋长,亦似无疑义。从前的人,
都说人类的经济,是从渔猎进而为游牧,游牧进而为耕农。其
实亦不尽然。人类经济的进化,实因其所居之地而异。大抵草
原之地,多从渔猎进入游牧;山林川泽之地,则从渔猎进为耕农。
神农氏,亦称烈山氏。烈山二字,似即《孟子》益
烈山泽而焚之的烈山,为今人所谓伐栽农业。则我国民
族居河南的,似乎并没经过游牧的阶级,乃从渔猎径进于耕农。
黄帝,《史记》言其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
确是游牧部落的样子。涿鹿附近,地势亦很平坦,而适宜于游
牧的。我国民族居河北的,大约是以游牧为业。游牧之民,强
悍善战;农耕之民,则爱尚平和;所以阪泉涿鹿之役,炎族遂
非黄族之敌了。
阪泉涿鹿,昔人多以为两役。然《史记五帝本纪》,多同《大
戴礼记》的《五帝德》《帝系姓》两篇,而《大戴礼记》只有
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文,更无与蚩尤战于涿鹿之事。而且蚩
尤和三苗,昔人都以为是九黎之君。而三苗和炎帝,同是姜姓。
又阪泉、涿鹿,说者多以为一地。所以,有人怀疑这两役就是
一役;蚩尤、炎帝,亦即一人。这个亦未可断定。然而无论如何,
总是姜姓和姬姓的争战。经过此次战役而后,姬姓的部落就大
为得势。颛顼、帝喾、尧、舜,称为共主的,莫非黄帝的子孙了。
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
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
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
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
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
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
今当在五千年左右了。

第四节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太古的社会,情形毕竟如何?古书所载,有说得极文明的,
亦有说得极野蛮的。说得极野蛮的,如《管子》的《君臣篇》
等是。说得极文明的,则如《礼记礼运篇》孔子论大同之语是。
二说果孰是?我说都是也,都有所据。
人类的天性,本来是爱好和平的。唯生活不足,则不能无争。
而生活所资,食为尤亟。所以社会生计的舒蹙,可以其取得食
物的方法定之。搜集和渔猎时代,食物均苦不足。游牧时代,
生活虽稍宽裕,而其人性好杀伐,往往以侵掠为事。只有农业
时代,生计宽裕;而其所做的事业,又极和平,所以能产生较
高的文化。
古代的农业社会,大约是各各独立,彼此之间,不甚相往
来的。老子所说: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
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所
想象的,就是此等社会。唯其如此,故其内部的组织,极为安和。
孔子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所慨慕的,也就是此等社会。内部的组织既然安和如此,其相
互之间自然没有斗争。这就是孔子所谓谋闭而不兴,盗窃乱
贼而不作,这就是所谓大同。假使人类的社会都能如此,
人口增加了,交通便利了,徐徐地扩大联合起来,再谋合理的
组织,岂不是个黄金世界?而无如其不能。有爱平和的,就有
爱侵略的。相遇之时,就免不了战斗。战斗既起,则有征服人的,
有被征服于人的。征服者掌握政权,不事生产,成为治人而食
于人的阶级;被征服的,则反之而成为食人而治于人的阶级。
而前此合理的组织,就渐次破坏了。合理的组织既变,则无复
为公众服务,而同时亦即受公众保障的精神。人人各营其私,
而贫富亦分等级。自由平等之风,渐成往事了。人与人之间时
起冲突,乃不得不靠礼乐刑政等来调和,来维持。社会风气,
遂日趋浇薄了。先秦诸子,所以慨叹末俗、怀想古初,都是以
此等变迁,为其背景。然而去古未远,古代的良法美意,究竟
还破坏未尽。社会的风气也还未十分浇漓。在上者亦未至十分
骄侈。虽不能无待于刑政,而刑政也还能修明。这便是孔子所
谓小康。大约孔子所慨想的大同之世,总在神农以前;而阶级
之治,则起于黄帝以后。《商君书画策篇》说:神农之世,
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
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
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可见炎黄之为治,
是迥然不同的。而二者之不同,却给我们以农耕之民好平和、
游牧之民好战斗的暗示。
以上所说,是社会组织的变迁。至于物质文明,则总是逐
渐进步的。《礼运篇》说: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
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这是说衣食住进化的情形。大约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在燧
人之世。我国的房屋,是以土木二者合成的。土工源于穴居,
木工则源于巢居。构木为巢,据《韩非子》说,是在有巢氏之世。
其人似尚在黄帝以前。至于能建造栋宇,则大约已在五帝之世。
所以《易系辞传》把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叙在黄帝、尧、舜之后了。《易系辞传》又说:黄帝、尧、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义》说:以前衣皮,其制短小。
今衣丝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长大,故言垂衣裳。这就是
《礼运》所说以麻丝易羽皮之事。此外,《易系辞传》所说
后世圣人所做的事,还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重门击析,以待暴客断木为杵,掘地为臼弦
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及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
易之以书契各项。这后世圣人,或说即蒙上黄帝、尧、舜而言,
或说不然,现亦无从断定。但这许多事物的进化,大略都在五
帝之世,则似乎可信的。

第五节 唐虞的政治

孔子删《书》,断自唐虞,所以这时代史料的流传,又较黄帝、
颛顼、帝喾三代为详备。
尧舜都是黄帝之后,其都城则在太原。太原与涿鹿均在冀
州之域,可见其亦系河北民族。但唐虞时代的文化似较黄帝时
为高。《尧典》载尧分命羲和四子,居于四方,观察日月星辰,
以定历法,敬授民时,可见其时业以农业为重,和黄帝的
迁徙往来无常处大不相同了。这时代,有两件大事足资研究。
一为尧、舜、禹的禅让,一为禹的治水。
据《尚书》及《史记》,则尧在位七十载,年老倦勤,欲
让位于四岳。四岳辞让。尧命博举贵戚知疏远隐匿的人。于是
众人共以虞舜告尧。尧乃妻之以二女,以观其内;使九男事之,
以观其外。又试以司徒之职。知其贤,乃命其摄政,而卒授之
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诸
侯朝觐讼狱的,都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的,亦不讴歌丹朱而
讴歌舜。舜才回到尧的旧都,即天子位。当尧之时,有洪水之患。
尧问于众。众共举鲧,尧使鲧治之。九年而功弗成。及舜摄政,
乃殛鲧而用其子禹。禹乃先巡行四方,审定高山大川的形势。
然后导江、淮、河、济而注之海。百姓乃得安居。九州亦均来贡。
当时辅佐舜诸人,以禹之功为最大。舜乃荐禹于天。舜崩之后,
禹亦让避舜之子商均。诸侯亦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乃即天子位。
儒家所传,尧、舜、禹禅让和禹治水的事,大略如此。
禅让一事,昔人即有怀疑的,如《史通》的《疑古篇》是。
此篇所据,尚系《竹书纪年》等不甚可靠之书。然可信的古书,
说尧、舜、禹的传授,不免有争夺之嫌的,亦非无有。他家之说,
尚不足以服儒家之心。更就儒家所传之说考之。如《孟子》《尚
书大传》和《史记》,都说尧使九男事舜。而《吕氏春秋去私》、
《求人》两篇,则说尧有十子。《庄子盗跖篇》,又说尧杀
长子。据俞正燮所考证,则尧被杀的长子名奡,就是《论语宪
问篇》所谓荡舟而不得其死、《书经皋陶谟篇》所谓朋淫
于家,用殄厥世的。又《书经尧典》,说舜流共工于幽州,
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而据宋翔凤所考证,则共工、驩兜和鲧,在尧时实皆居四岳之职。
此等岂不可骇。然此尚不过略举;若要一一列举,其可疑的还
不止此。儒家所传的话,几千年来,虽然即认为事实,而近人
却要怀疑,亦无怪其然了。然古代的天子,究不如后世的尊严。
君位继承之法,亦尚未确定。让国之事,即至东周之世,亦非
无之。必执舜禹之所为和后世的篡夺无异,亦未必遂是。要之
读书当各随其时的事实解之,不必执定成见,亦不必强以异时
代的事情相比附。尧、舜、禹的禅让,具体的事实如何?因为
书缺有间,已难质言。昔人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我们读史,但知道这时代有一种既非父子、亦非兄弟,而限于
同族的相袭法就是了。
治水之事,详见于《尚书》的《禹贡篇》。此篇所述,是
否当时之事,亦颇可疑。但当时确有水患,而禹有治水之功,
则是无可疑的。《尸子》说当时水患的情形,是龙门未开,
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江淮流通,四海溟涬。则其患,
实遍及于今日的江、河流域。禹的治水,大约以四渎为主。凡
小水皆使入大水,而大水则导之入海。未治之前,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治水成功,
则人得平土而居之。佐禹的益、稷,又烈山泽而焚之教
民稼穑,树艺五谷,人民就渐得安居乐业了。
舜所命之官,见于《尚书》的,有司空、后稷、司徒、士、
共工、朕虞、秩宗、典乐、纳言等。又有四岳、十二牧。四岳,
据《郑注》,是掌四方诸侯的。十二牧,则因当时分天下为十二州,
命其各主一州之事,《书经》又述当时巡守之制:则天子五年
一巡守。二月东巡守,至于东岳之下,朝见东方的诸侯;五月
南巡守,至于南岳;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十一月北巡守,
至于北岳;其礼皆同。其间四年,则四方诸侯,分朝京师。此
所述,是否当时之事?若当时确有此制,则其所谓四岳者,是
否是后世所说的泰山、衡山、华山、恒山,亦都足资研究。但
当时,确有天子诸侯的等级;而尧、舜、禹等为若干诸侯所认
为共主,则似无可疑。当时的政治,似颇注重于教化。除契为
司徒,是掌教之官外,据《礼记王制》所述,则有虞氏有上庠、
下庠,夏后氏有东胶、西胶;一以养国老,一以养庶老。古人之教,
最重孝悌。养老,正是所以孝悌,而化其犷悍之气的。我国的刑法,
最古的是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据《书经吕刑》,
则其法始于苗民,而尧采用之。而据《尧典》所载,则又以流
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后世所用的刑法,
此时都已启其端倪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