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探花赶考录

書城自編碼: 289837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蔡小容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272237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頁數/字數: 286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3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售價:NT$ 381.0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售價:NT$ 442.0
中国震撼
《 中国震撼 》

售價:NT$ 403.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NT$ 437.0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NT$ 442.0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NT$ 386.0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81
《 她从聊斋来 》
+

NT$ 1652
《 蒋勋说文学之美(五册套装) 》
+

NT$ 432
《 浮生旧梦说连环(文笔与画笔争锋,天真纯洁与老辣圆融奇异地并存,成就妙不可言、熏人欲醉的表达。) 》
+

NT$ 358
《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
+

NT$ 324
《 文学欣赏与实用写作 》
+

NT$ 370
《 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从《诗经》到陶渊明(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全面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 》
編輯推薦:
《探花赶考录》的作者1990年代曾被发行量过百万的《女友》杂志读者票选为十大青春美文作家其清新别致的作品,获得年轻读者喜爱。其浮生旧梦说连环系列散文获《人民文学》《天涯》《美文》等重要刊物青睐,为其开辟专栏。
散文视角别具一格。融艺术鉴赏、人生体悟和情感想象于一炉,其开创性的文风与优雅精纯的语感令人耳目一新。
內容簡介:
《探花赶考录》为蔡小容近年作品结集,以书话散文为主,视域开阔,古今中外均有涉及,角度独特,开拓深刻。*有代表性的"读严三篇"是对严歌苓的深度解读,其笔法之了得、之老辣,被严歌苓本人赞誉是写她写得*棒的评论,此文在《读库》连载三期,反响甚佳。"法语课"是一个语言感觉极其细微精妙者从对法语的旁观而生发的感想与议论,是一组极有特点的美文。
關於作者:
蔡小容,1972年生,英美文学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20152016年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
1993年开始写作,早期作品有散文集《爱与咳嗽不能忍耐》、长篇小说《日居月诸》等。20072009年间在《人民文学》《天涯》《文学自由谈》《读库》《美文》等刊物连续发表以浮生旧梦说连环为题的系列散文,并结集成《小麦的小人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另有《小麦的穗》《她从聊斋来》等作品面世。
目錄
目录
辑一 自叙体
探花赶考录
学大汉,武立国
潜伏
陪我跑马拉松的人
射日

辑二 书话志
那些落尽繁华的名字
瞬间的慈悲
水边
他在那里
一星如月看多时
美丽总是愁人的
胡笳本自胡中出
异域绽放的木兰花
妈妈,我是你的乖女儿
欲望,在哪一辆车上
故事本身成了精
成为简
辑三 法语课
他和他的家在巴黎
杜拉斯,还是杜拉
阴阳八卦
香艳与素朴
肥一个早晨
回他一只猫头鹰
轻拢慢揽搂复抱
巴黎是好得来!
四海之内皆兄弟
辑四 读严记
白蛇严歌苓
魔旦严歌苓
一个严字怎样写
附录一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出版、发表情况一览
附录二 女博士蔡小容的蝶变
內容試閱
前言唐诗和宋词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华文学史上的双绝,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长久以来,唐诗宋词中展现出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不断地冲击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革,诗词创作在中国文坛的地位,逐渐被戏曲、小说、散文等新型文学体裁取代,而传统国学当中的华丽瑰宝因此遭逢关注的低谷。传承卓越,经典永驻。即便诗词创作已经不再占据当前中国文化体裁的主导地位,但其精致凝练、朗朗上口的文学特性,依然具备非常强大的传播性。就如同宋玉在应对楚王诘问时所说的那样:天下最美丽的佳人都不如楚国女子,楚国佳丽又都比不上我家乡的姑娘,而我家乡最美的那一位,就是住在隔壁的那位少女。中国诗词的高峰,其实也可以用宋玉的类比:世界最好的诗词,都来自中国;中国最好的诗词,都出自唐宋。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的诗歌,在唐代就已经被人做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诗歌在唐朝其实就已经走到自己的巅峰岁月。仅仅在李唐王朝统治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就先后涌现出两千多位为后世留下精美诗句的创作者。这其中,既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不世出的文坛巨匠,也有孤篇盖全唐的张若虚;既有温婉转折的李商隐,也有轻盈洒脱的刘禹锡。一时间,众多诗坛骄子百花齐放,将中国的古诗创作推向了顶峰,也推向了世界。唐代之后,中国主流文学体裁发生了变化,词的创作逐渐取代诗歌成为最流行的文学体式。在这一时期,苏轼、李清照摇旗呐喊,辛弃疾、范仲淹跃马扬鞭,更有柳永、晏几道等人独当一面,使得大宋文坛星光璀璨、熠熠生辉。期间,不光有李清照绿肥红瘦的惜字如金,也有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理佳句,更有柳永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惹祸名篇。可以说,遍观两宋,是中国古代词创作的巅峰时期,此间涌现的文人雅士对于词文化的研究和展示,都是远远超出其他历朝历代的。当然,诗词创作,除了超乎常人的语言天赋,同时还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正如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所说的那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假如李白没有经历过出入皇宫的大起大落,他很可能无法写出《将进酒》这样的名篇;假如辛弃疾没有沙场抗金的战争体验,他很可能也得不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的千古佳句。艺术总是源于生活,但终究还是要高于生活的。而通过对古代诗歌辞赋的深入解读,我们也能够走进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触碰到唐宋两朝起落沉浮的时代音弦。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最为繁荣的唐宋两朝作为时代背景,内中收录数十首名家名作,选取不同的视角来阐释、解析当年与这些诗词有关的人或者事。本书共分八章,分别按照不同的诗词体裁,以乐府诗歌律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以及婉约派诗歌和豪放派诗词为不同出发点,选取该类别当中最为经典、传唱程度最为广泛的诗词篇章进行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百年前的诗词巨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经由他们笔墨轻点而流传后世的诗情画意,却是永不消弭的。在这里,我们以新颖的视角,多方位还原、展现相关诗词作品的创作历程,文字力求简洁明快,深入浅出,相信能够带给读者美好的阅读体验。第一章 乐府谱写历史:秦淮有水水无情,还向金陵漾春色秦汉时期,乐府诗歌的创作来源主要是民间歌谣和上古传说。到了唐宋时期,大量时代元素被融入到乐府诗的创作当中,由此形成了这一时期赫赫有名的新乐府。可以说,唐宋时期的乐府诗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从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到温庭筠的秦淮有水水无情,这些名篇既洋溢着唐宋两朝与众不同的时代风华,又展示了创作者高超的文学造诣。不过,就横向对比来说,在唐推诗,宋推词的时代背景下,唐宋两朝的乐府体诗歌创作,还是相对较少的,能够流传后世的,也都是中古文学史上的典藏珍品。赫赫有名的因诗杀人是否确有其事?自古文人相轻。研究学术、读诗书的人往往在内心深处都带着一点点轻狂与自恋,这也就容易在与人交往时引发矛盾。历史上,两个彼此看不顺眼的读书人见面不理不睬的有,张嘴就骂的有,甚至一个眼神不合直接打起来的也有。但是无论如何,在封建圣贤文化的训诫下,读书人之间的争斗都是点到即止,而因为一句诗而杀人,同时被杀者还是自己外甥的,恐怕除了宋之问以外,就再找不出第二人了。那么,宋之问是否真的为了一句诗而杀害了自己的外甥呢?主流的观点是这样的。大约在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宋之问正在家中吟诗作画。这个时候,外甥刘希夷的登门造访却让他的心绪再也难以平复。原来,刘希夷带来了一首诗想要同舅舅探讨,而这一首诗,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代悲白头翁》。和自己的舅舅有所不同的是,虽然刘希夷的诗名和才华在当时颇受推崇,但他对做官却没有多大兴趣,对于朝廷的委任屡屡推辞。这让宋之问这个做长辈的颇为不满。然而,当宋之问接过诗作看过之后,马上就折服了: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尤其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宋之问读来爱不释手,并且将诗稿紧紧攥在手里不肯归还。过了好一会儿,宋之问才慢悠悠地对外甥说:这首诗我看了,写得很好,不过还是有值得切磋的地方。今天天色有点暗了,诗文看得不是很清楚,先在舅舅这里放一放,你先回去,过几天再还给你吧。听了这样的话,刘希夷以为是舅舅不愿意留自己吃饭,于是马上起身告辞。然而,一连几天过去了,宋之问却似乎早已经将指点诗文的事情忘在了脑后。不得已,刘希夷只好再一次登门拜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见面,宋之问似乎热情了许多,不但招呼家人准备了一桌酒席,还狠狠地夸了外甥一番。等到酒过三巡,宋之问看似无心地问了一句:庭芝,你的学问大有长进,但是光有学问,不会做官也是不行的。舅舅准备把你的诗献上去,帮你博一个前程。对于这样的打算,刘希夷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说道:我和舅舅几乎同榜中举,如果当初有心做官,恐怕如今也不在舅舅之下。听了刘希夷的话,宋之问顿时感到脸上无光,但是他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继续说道:这么好的文采,却不愿意好好做官,岂不是浪费了?你要真没这个心思,不如就把这首诗让给舅舅,如何?可以想象,刘希夷这样一个连做官都不放在眼里的清流,对宋之问的提议是根本不会理会的,舅甥二人的宴席自然也是不欢而散。然而,对于刘希夷不肯出让诗稿的决定,宋之问却没有死心。几天后,他又让自己的门客去找刘希夷,询问让渡这首《代悲白头翁》的可能性。刘希夷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研究可以,但是要把自己的诗作让给别人,绝对不行!一方面,是宋之问对绝佳诗稿的朝思暮想;另一方面,是诗稿作者的决不妥协。一来二去,宋之问也耐不住性子了,因为诗稿本来就是一件流通性的文化产品,一旦事情闹大,或者对方公布了出去,自己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济于事。再想想平时刘希夷总是一副自视甚高的样子,宋之问终于对自己的外甥动了杀念。不久,宋之问吩咐自己的门客将刘希夷骗到一面土墙下,用装满黄泥的布袋将其砸死。可怜刘希夷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却在年仅三十岁的时候就惨遭横祸,而下毒手加害他的,竟然还是他的舅舅!在杀害了外甥之后,宋之问马上将那首让自己日思夜想的《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仅仅更改了诗句当中几个他认为可修改的字,就公布了。然而令宋之问想不到的是,他因诗杀人这样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被知情者泄漏了出去,并且被史书记录在案,成了令后世不齿的罪行。关于刘希夷的惨死,唐朝人刘肃在其《大唐新语》中稍显含糊地记录了或云宋之问害之几个字。而在韦绚编著的《刘宾客嘉话录》当中,这一惨案的经过也就更为丰富了: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再往后,历朝历代的史书、稗官野史当中,都采信了这一说法,那就是宋之问非常喜欢《代悲白头翁》,为了将诗作据为己有,不惜痛下杀手,害死了自己的外甥。实际上,对于宋之问是否真的制造过这样一个惨剧,后世研究者也是存有不同意见的。从史料上看,刘肃的《大唐新语》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先提到宋之问杀甥夺诗的文献,而这本书当中模棱两可的或云一词,实际上就是一种猜测之辞。而《大唐新语》从内容上来讲,又带有强烈的小说色彩,其真实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韦绚的著作虽然从前因后果上讲得很明白,但他毕竟是距离当年那出惨案一百年后才出生的人,同样也缺乏绝对的权威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宋代欧阳修等人合力编著的《新唐书宋之问传》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值得人深思:甫冠,武后召与杨炯分直习艺馆。再翻看宋之问自己的文章,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敕学士杨炯与之问分直于洛城西,这两篇文献当中的分直都是入直习艺馆的意思,而甫冠,即刚满二十岁。这些信息基本上就确定了宋之问应该出生在公元670年前后。对比一下刘希夷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中举时二十五岁,就应该能推算出,宋之问比自己的外甥是小二十岁的。刘希夷三十岁时死于非命,那么当时一个年仅十岁的孩童,又是如何谋财害命的呢?另外,宋之问如果真的对自己的亲人下了杀手,这种伤害人伦的行为又如何能够逃脱官司且还能安稳做官的呢?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红透半边天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在众目睽睽之下想要杀人夺诗,恐怕不光是礼法不容,就只怕作案条件都是不具备的。更何况,现代能够查阅的资料当中,也没有一星半点关于宋之问被刑讯下狱的记载。也就是说,官方根本没有他违法犯纪的史料。所以,无论是史料记述的权威性,还是按照史书推测出的当事双方年龄,抑或官方遗留的公文,都难以支撑宋之问杀害他人夺取诗稿的恶行。而关于宋之问因诗杀人的观点,很可能是以讹传讹的错误刊载,也可能是由于唐人对于宋之问当年谄媚权贵、品行低劣行为过于厌恶而臆想、捕风捉影而来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