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

書城自編碼: 289426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车凤、王树兴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509847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8/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6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NT$ 381.0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NT$ 335.0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NT$ 447.0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NT$ 347.0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NT$ 391.0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NT$ 549.0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NT$ 279.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NT$ 111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4
《 早中晚茶 》
+

NT$ 299
《 林清玄:灵性深处开莲花(精装典藏版) 》
+

NT$ 263
《 于丹:此心光明万物生 》
+

NT$ 338
《 活着本来单纯:丰子恺散文漫画精品集 》
+

NT$ 299
《 我想和你在一起(卢思浩新书,百万畅销书作家卢思浩2016全新作品) 》
+

NT$ 338
《 走进梦想小镇 》
編輯推薦:
1.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评价本书:本书关于聚龙小镇的生活模式的记述和对话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一个坐标系,聚龙小镇是一个有典型意义的样本,其中承载了创建者、参与者和无数在其中安居乐业者的梦想,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小镇是对小国寡民和大时代大国小民等生存方式的超越。当代人遭遇的危机和新生可能在其中都有线索,二位作者的对话本身也具有张力。如何过好日子,如何生其心并安其心,如何安顿?相信读过的人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2.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群人有一群人的活法。难得的是,一群理想主义者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盼望的那种活法儿,然后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耕耘着对于生活的理想,并真的创造出来了一个梦里的桃花源。我们愿意做一个理想主义者,不管理想能否真的实现,至少在理想的照耀下,前行的路上才会有光亮,疲惫的时候才有加油站。
3.本书由一位文化学者与一位小说作家联合撰写,两位作者借由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反思当代中国的居住之殇生活之累,深入探讨了家与生活本应该具有的样态。在城镇化进程大张旗鼓的今天,这中对生活方式的探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內容簡介: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当城市化的巨轮隆隆碾压过每一个人的生活时,当生活的节奏、压力越来越让我们喘不上气儿时,当我们的故乡越来越陌生时,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的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家才算是真正的家?小时候的那些美好都去了哪里?
家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家却不应仅仅是价格昂贵的水泥盒子,它应该温暖、安宁,应该有人情味儿。有这样一个小镇,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居民们以建设中国最具人情味儿的小镇为目标,打造着理想中的中国式家园。
心安之处是故乡,我们是可以追求诗意的栖居的。聚龙小镇是一帮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共建起来的,它让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的我们惊讶:这不就是我想过的生活吗?
關於作者:
车凤,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在校开设《儒道经典与人生智慧》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著有《中国新闻媒体社会治理功能研究》一书,曾在《光明日报》雅趣版开设专栏。近年来为多家国学教育机构、书院、房地产企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 。曾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王树兴,江苏高邮人。小说家,畅销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风趣的故事讲述、传神的人物塑造、绵密的叙事肌理著称。已出版《国戏》等三部长篇小说,部分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咏而归》正在拍摄中。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多家文学期刊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并获得多项奖项。现旅居北京、扬
州等地。
目錄
001序言
017居之殇,我们心安何处
026追梦桃花源
034进入聚龙小镇
044这里没有陌生人
056家门口的生意
067聚龙人,上山喽
074爱心顺风车
082且为亲人,且为好友
091薇姐择邻而居
099聚龙湖和广场舞
104有爱的大家庭
113信用良品店里的慎独
121阳光、微笑、向上
127湖畔求爱者
133顶层设计
144给你一亩田
149朋友在身边不亦乐乎
156空巢老人的绕膝欢
173邻里宴的亲和情
180登山协会挂牌
189天鹅爸爸的人生拐点
194修行的公益道场
203一点任性,无限情怀
212小镇大管家
216出桃花源记
222我想要的家园
232后记

237附录一
车凤、王树兴对话录
293附录二
湖水为镜,照彻人心
聚龙小镇聚龙湖清淤纪实
314附录三
聚龙诗选
內容試閱
序 言
(一)我们都在寻求一种活法
稻盛和夫有一本很精彩的书,名字就叫《活法》。仔细想来,身边所有的美满与不幸、健康与疾病、宽和与狭隘、激昂与落寞、苛责与感恩、确认与否定莫不是与我们的活法有关。
冯友兰先生曾经把所有人的人生境界分为四类:第一种人活在自然境界中,比如原始人和婴孩。他们只是依靠本能生存,没有觉解,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没有太多的奢望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思想,当然,更谈不到什么人生意义。第二种人活在功利境界中,他们做事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只去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带有明显的利己主义倾向。当然,这种利己不见得一定对他人产生损害。第三种人可以活到道德境界,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用儒家的话讲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他们做事会遵循一种道德标准。第四种人,是人类群体中境界最高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在人类社会的整体之上,还有一种更大的存在,就是宇宙,所以这种境界叫作宇宙境界,也叫天地境界。
事实上,任何人的活法,都是由他所拥有的人生境界所决定的,活法的背后就是我们对于生活、生命、自然、宇宙的看法。它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人人在用毕生寻找和确认的密码。固然一个人的活法会受到很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但是多数人总还是有的选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从健身、旅行、搬家到换工作、出国留学、做志愿者,甚至于相亲,这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无一不在体现一个人对于自己活法的选择和追求。
作为中国古人的四书之首的《大学》,其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面的止,不是停止,而是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我们选择何种活法,是由我们的止决定的。我们这本书,本质上也是两个作者在寻找、尝试和确认一种活法。

(二)物质时代的罪与苦
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认为,人类面临着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于生活的讨论,其次序必定要从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开始。
人与物的关系,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另一个是人与物质的关系。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周易》上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个和字,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态度的和善,更有人与环境、自然宇宙的和谐、应和。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太多不和谐的音符。人们对于环境的破坏已经产生了有目共睹的严重后果,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困扰和罪苦。
从冯友兰先生划分的人生四境界不难发现,处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的人是依照本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做事,所以他们必定是狭隘和自私的,有时也是非理性的。对他们而言,人对于外物就是占有和使用的关系,他们看不到人只是万物的一个小小局部,表现出贪婪和自我,且鼠目寸光,难以关注到更多人,包括他们的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福祉。事实上,所有对环境施加了负面影响的个体,本身也在承受着自己不明智行为带来的后果。洁净和安全的空气、水、粮食,这些都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而我们现在却并不能轻易享用到它们。
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充实并不总是在同一方向上,有时甚至背道而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及其向世界迅速推广,世界各处都出现了重科技而轻人文的异化倾向。人们关注的重心就是在科技推动下去改变外在世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有人曾经这样总结社会几十年来的发展:前三十年人们发现了斗争,后三十年发现了金钱,现在则发现了成功按照现在的成功学逻辑,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为什么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物质的富有带来的却是人类精神的贫穷和困境呢?首先,当我们回顾人类文明史,会看到文艺复兴把人从宗教和神权禁锢中解放出来的一段历史;近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却又让作为天之骄子的人类陷入新的禁锢中。科技井然有序地建构、开拓了我们的外在世界,使人类感到空前的方便和舒适,但人类同时也完全陷入其严格的控制之下。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手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现在最亲密的伙伴就是手机,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晚上也是在手机陪伴下入睡,甚至坐在马桶上也要由它来陪伴。人的主动性和自由精神,就这样在日复一日方便舒适的享受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人们在这种物质的异化中变得越来越孤独,亲人和朋友之间的人际交流也越来越少。有太多的人,在赢得辉煌的外在世界的同时,内心却越来越感到空虚和失落。
另一方面,对物质的追求和依赖让人盲目,也产生巨大的压力和不满足。有一本叫《流行性物欲症》的书,其中有这样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在中世纪,欧洲人的精神支柱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大教堂,而在当今的美国文化里,唯一能和哥特式大教堂并肩的,便是超级购物中心。像是得了精神上的艾滋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意志力方面纷纷丢盔卸甲,丧失了免疫力。为了商业的利益需求,传媒和广告营造了一种物质等同于幸福的假象,鼓荡着人们的欲望。以物质为导向的生活,又会让人们有意无意地去和别人比较。当你住上了100平米的大房子,你突然发现曾经混得不如你的人已经住上了别墅;当你刚想在朋友圈分享去云南的旅行照片,你发现一个同事发了去马尔代夫度假的美图。这种比较带来的不平衡是永恒的,因为世界首富只有一个。如何最快、最多地获取物质资源和金钱,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事情,也成为人们背负的最大压力。
当赚钱这件事变成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人们不再有时间去过悠闲的生活,去享受美,感知自然。有多少人还能看到生活中细微的美?能够品出一盏茶的回甘,能够发现一朵花的含苞,能够慢慢地看一朵天边变幻的云朵?著名文化学者蒋勋说: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一个人首先要活出一种滋味、一种兴致,才会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并且自足的状态生成以后,才有可能去奉献美、布施爱。
当一个人认为一切的物质都是工具化的,是为我所用的,就会直接造成一种自大和狂妄之心,缺乏对环境、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之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今日所享用的物质财富,来源于其500多年的历史积累,其中的原始积累长达300年,而我们的积累才刚刚开始。这就导致了别人300年的焦虑,要让我们在30年内消化。
物质化的社会还造成了另外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和异化。当人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追逐物质、享受物质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隔膜必然出现。不管是同事、邻里之间,还是师生、朋友甚至是亲人之间,人们逐渐丧失了往日的亲密、信赖和相助。在大城市里,没有人能够做到随时开门迎客,款待任何来访者。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发现一个现实:在这个物化的社会环境中,人人内心都是孤独的,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在看自己的手机,面对面也无话可聊。
当金钱比感情重要,道德的标准便会一降再降,一诺千金的人甚至会被很多市侩者嘲笑。为了利益,人们不惜出卖一切可以出卖的东西,也正因如此,造假货、说假话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安全感不复存在。诗人北岛在40年前曾经在诗中呐喊我不相信,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着另一种我不相信我们不相信食品是安全的;我们不相信教育是公平的;我们不相信媒体是诚实的;我们不相信医生是尽职的;我们不相信官员是廉洁的;我们不相信水是清洁的;我们不相信空气是干净的唯利是图让人们的信仰只剩下金钱,彼此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现代生活远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他人诚实的信任之上。一个人也好,一个社会也罢,想去寻求幸福,必然要建立在对他人和世界起码的信任之上。

(三)城乡协调与中国人的文化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理想,既是国家的梦想,更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更要依托于每一个普通公民能够安居乐业,并且找到内心的安定。从民族性格和文化基因来讲,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家的概念的群体,从城市到乡村,建设和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牵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幸福和梦想的实现。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无数种,其中有一种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个定义的解释能力非常之强,几乎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白一种本质,就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差异、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差异、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乃至一种宗教与另一种宗教的差异究竟是什么。
说回到我自己。自从几年前在北师大开设中国古代哲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到底对我们今人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事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他们所传承的技艺和手艺是一种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传承;而乡土中的风俗、老理儿、规矩、观念等则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每个家庭中的门风和家教,是一种最接地气的传承方式。相比之下,前者是形而下的,容易引起人的兴趣和关注;后者则是形而上的,却是真正决定了人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
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会背景里,人与人的关系是亲近的熟人社会模式,个人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体现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根据血缘和距离定亲疏,人们习惯于找亲戚、同乡、同学去交往和办事。但是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席卷,城市的虹吸效应带来了乡村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已经渐渐从儒家文明框架下的熟人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陌生人社会形态。
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4年的55%,中国每个月都会有3000个自然村乡村变成城镇。人们住进楼房,用上抽水马桶,看起来过上了一种体面和现代的生活。然而,在貌似繁华的景象背后,我们却不断在发现令人悲哀的问题:城市人群之间的日渐疏离、人与人信任度的丧失、乡村伦理的坍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亲情的缺失微信圈中被大量转发的农村调查报告,每一篇都在刺痛人们的神经:不管是对于乡村凋敝无力的吐槽,还是痛心的追问,都再一次把乡村很多残酷的问题带入了人们的视野。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发现这些问题、无奈和罪苦之后,要寻求怎样的改变和解决思路。
农民丧失的家园,不仅是他们的屋舍土地,更是所有中国人的文化家园。家到底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这几十年来,中国人家的意义到底有了怎样的改变呢?
陶渊明有诗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从文化渊源来讲,中国人家的概念,建立在一种人伦关系的基础之上,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西方文明一贯强调个体价值,向往生命的飞扬和体验,而中国人的精神寄托的主体都在于家庭关系中。《大学》中的八目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不难发现,儒家个人修养和提升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先去影响家庭(家族),进而再去报效国家和影响天下。也只有中国人会把国和家两个字如此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叫作国家。西方国的概念,无论是NATION,还是STATE,抑或是COUNTRY,强调的不是政体就是土地的边界,只有中国人会把国看成是一个大的家。
《国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家族成员因为血缘关系而形成共同的利益关联与相近的思维观念,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有利于加强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个人通过家族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撑,感受家族中的温暖与便利,使个人获得社会联系和社会整合,积累和提高社会资本。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文化已深深地融汇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影响中国人价值体系的重要因素。曾几何时,光宗耀祖认祖归宗这种对家族的认同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及现实中利益的影响,使得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把自身与家族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众所周知,家族和家庭的内涵在新中国建立后开始逐渐改变。到了1978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发布,让中国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小,三口之家成为城市家庭的主流,代际关联也逐渐松弛。说到乡村的衰败,首先是人口的转移。很多乡村只剩下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经常有人遗憾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家教的失落。事实上,人口转移之后,不仅没有了家族,甚至连家庭都不再完整,留守儿童比比皆是,更不要说三代同堂或是四代同堂。如此的家庭生活,代际互动极为有限,更不要说有何家风家教。如今,我们多数人都是失教的,我们既没有从上一代人身上得到多少教益,也无法向下一代传承经验或是教训。
另一方面,如今人们经常提到乡愁,事实上,乡愁不仅仅是文人的东西,往深里说,乡愁就是对家乡的思念,对生命起源的思念。从现实因素考量,既然中国的熟人社会不可逆转地走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不可能再回到以往的地缘意义上的家园,最迫切也最有可操作性的做法,或许是选择性地吸取传统中的文化要素,融合进当代社会的发展与治理模式中。不仅原有的乡村要突破家族姓氏的束缚,强调睦邻友好,在新的城市社区中,也要吸纳千百年来传统乡风礼俗中的优良基因,通过新的业主委员会章程或社区公约规范管理新的社区共同体,使家的理念在社区公约中彰显新的内涵,进而提高整个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和幸福指数。

(四)一个跨专业研究课题的诞生,一个地方的示范意义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当如何自我定位?这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疑问。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也无法选择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等待尤其是责任更重的知识分子群体。
2013年,冯小刚导演曾经炮轰开发商没文化,炮轰那些加州水岸普罗旺斯格拉斯等匪夷所思的洋名,说他们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社区的概念原本就发源于西方,其实大家对洋名的追捧背后,是对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向往,但是西化的生活方式真的就适用于中国吗?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是我们血液里的东西,中国式的社区生活和交往模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中国古人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到底还有多少应该被我们继承和融化在生活中?每个个体的中国人,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基于以上原因,三年以前,当我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青年教师自主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时,就申报了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家园建设方面的研究课题。两年多的时间,课题小组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也关注和实地探讨了很多社区、乡村以及个人化的案例,其中包括: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河南信阳郝堂村;全国首创与业主签订文明公约,致力于建设没有陌生人的幸福桃源的福建泉州聚龙小镇;第一家引进国外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CSA)、由博士夫妻程存旺、石嫣开办的北京顺义分享收获农场;以农村文化礼堂著称的浙江省湖州市洛舍镇东衡村;自称幸福运营商,被外界称为京郊富人乌托邦的北京延庆奥伦达小镇;有理想有信仰的基督小镇杭州良渚文化村在对这些各具代表性的新型生活方式、文化传承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观察、比较、思考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了让梦想照进现实的更多路径。尽管很多经验和尝试是个性化的,但是有些依托于人的经济实力和人文素养(比如奥伦达小镇的戏剧和油画特色),有些得益于历史的积淀和区域性的风气(比如东衡村曾经出过4个尚书、11位进士)。总体而言,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社区和乡村,不仅用自己独特的形式主义吸引世人的眼光,更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了很多独特理念和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千千万万社区和乡村来学习借鉴。
这些地方主要是两种居住的形态乡村和社区。它们坐落在中国的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核心的目标却是一致的:谋求人更幸福的生活状态。目前,人们一直关注房子甚于关注家。事实上,房子只是一个载体,家园二字所讲的不只是房子,更关乎人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对于自己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的接纳与疏离等方方面面,而这些构成了人的生活状态。除了这条线索,另一个暗含的重点是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 熟人社会模式,如何与现代商业文明 陌生人社会进行衔接和融合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讲,这一命题将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最值得聚焦和深思的命题之一。在这一点上,聚龙小镇、良渚文化村等地都表现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聚龙小镇是我诸多调研个案中的一个,也是我们课题小组实地调研次数最多的个案。它有很多不可复制的特色,有社区和乡村的二元统一结构,是一个在乡村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社区。它有乡绅自治的意味,有几位有情怀的主导者,有自己的业主文明公约,更有社区内部的文化治理和人情功效。居民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但是彼此在邻里宴、社区协会、义工社等组织和场合中相熟,人们的一言一行要顾及周围人的口碑和评价。传统中的乡风礼俗与西方文明中的契约精神在这里得到了非常好的融合,所有去过聚龙小镇的人,都会强烈感受到这里像一个道场,每个人都在受整体氛围的熏习。
曾经有很多的业界人士到这里来学习和体验,中国房地产的龙头企业绿城就是其中一个。绿城的各级管理者已有千余人前来小镇学习和调研,并且直接借鉴了很多聚龙的社区治理模式。2016年2月底,当绿城一个备受欢迎和瞩目的项目开盘,每一位购房者都会被要求签订一份《邻里公约》,这就是直接受到了聚龙小镇影响的结果。
我们太习惯于抱怨,其实社会风气不是不能改变,但改变的过程中绝对是没有快捷键的。开风气之先是一种使命,改变或是影响一种固有的风气同样是一种使命。一个人,但凡能够建立一种意识,让自己的生活有所遵循,愿意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哪怕他只是个最不起眼的老百姓,都是真正令人尊敬的。
长久以来,有很多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观察者,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他们所看到和听到的中国往往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能有像郝堂村、聚龙小镇这样中国式的探索模式样本,我们的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加生动、可信。这些案例,可以成为国际视野中社区研究、城乡研究乃至中国研究的非常好的范本。
感谢同道中的王树兴老师。作为一名职业作家,他以自己的敏锐观察和活泼泼的一支笔,写出了聚龙小镇很多不为我所知的故事和成因。感谢他对我的信任,愿意和我一起把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故事讲给所有的读者朋友。行文至此,我不禁想到《沉思录》中的一段话:追逐虚名的人把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言辞上;贪图享乐的人把幸福寄托在自己的感官上;而有理智的人,则把幸福安置在自己的行动之中。相信王老师和我一样,愿意把观察中国、表达中国当成自己的兴趣,愿意把幸福安置在这种体验和书写中。我以上的思考或许会让某些读者朋友感到疲累,相信接下来王老师所讲述的聚龙小镇的故事,一定会给您带来满满的愉悦和幸福感。感谢每一个读到这里的人。

车凤
2016年5月
于北京师范大学
Chapter 1 居之殇,我们心安何处


一处偶然出现的世外桃源,让我惊讶自己这么多年来竟没有关于居住的理想。人其实应该先选择理想的居所,而不是无奈地因从事的职业而择居,我似乎颠倒了这个重要的顺序。

在知道聚龙小镇这个地方之前,关于居住,我几乎是满足的,因为在北京的四环已经有了一处百平米的房子。我开过玩笑,把这套价格不菲的房子卖了回老家可以买两到三套别墅,这样一下子我就可以成为所谓的中产阶级。可问题是,这么做是没有意义的,我得抛下现在居住的这个都市所给予我的一切。还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取舍,还牵涉到我太太现有的工作,甚至关系到家庭。我可能会一下子失去很多东西。我认为,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
我相信,在北京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处境,也有着相似的无奈。但一次偶然机会,聚龙小镇这个世外桃源的出现,使我意识到居住环境会影响人的很多很多方面。
知道聚龙小镇缘于一次朋友间的聊天。2015年春运开始那天下午,由于我一部小说的影视改编问题,我到北师大附近的橡树咖啡厅约见北师大的车凤老师和出版人马志明讨论新著选题。
因为春运,我们三个漂在北京的人聊起了故乡,开始是关于一票难求,接着我们各自说起回家过年的打算。我是最为难的,正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去太太的老家山东还是自己的老家江苏。这是一件令我们夫妇头疼的事情,双方父母都已七老八十。
往年都是接老人们到北京过年,可今年已经不能够作为选项,太太的父母身体不好,而我父亲也明确表示在外地过年没有意思,哪怕是北京也没有他想要的年味。父亲近八十岁了,即使能够活到百岁,我一年回家两次也不过再有四十次的机会,见一次少一次,在一起过年的次数就更屈指可数了。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能够回家的机会,尽可能多地回去陪他。
此外,其实对远方的那个家,那个游子称为故乡的地方,我也有一种紧迫的感觉,我希望了解它,希望我和它之间不会慢慢地变得疏远和陌生。
尽管在北京生活了好多年,我始终都觉得自己是客居,太太也有这样的感觉,认为这不是我们落叶归根的地方,我们只是漂在这里。至于将来,我们真的没有认真去想,忙是一个理由,更多的应该是不敢想。
故乡有父亲,姐姐们和弟弟也在,还有老宅子,一帮几十年的街坊邻居,以及曾经的同学、朋友。他们是我亲近故乡、牵挂故乡的理由。哪一天要是父亲不在了,姐弟们随他们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离开了,老宅子拆迁了,街坊邻居们散了,回到那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我需要靠电子设备导航才能找到原来家的所在地,对新建街道和建筑感到陌生和茫然。到时候我住在酒店里,饭点的时候自己出去吃一顿,或者被还保持联系的亲朋好友当宾客请到馆子里我不敢想象那样的场景。
这么说着想着,再看一眼咖啡厅灰蒙蒙的窗外,心情糟透了。故乡在N年以后回不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安慰一下自己,这是很多人的境遇,不只我一个。在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家庭都有成员外出工作、生活、居住地分散的情况,家庭的迁徙也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现在没有背井离乡那样的凄苦说法,离开故乡是大势所趋,是紧跟时代潮流,也是人往高处走的一种追求。
我太太的经历可能更典型,大多数年轻人都有这样相似的人生路。十多岁开始住校读书,考大学后离开家乡,毕业后短暂回乡工作,然后再次考学深造,离家更远,最后定居北京。如今回县城,没有家人指路,她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商场超市。每一个地方都在大兴土木,新建的大楼和马路让老地方面目全非,嘈杂、陌生、拥挤。发展是飞速的,人却已经无所适从。在北京她也并没有舒适过,每天用在上班路上的时间近三个小时,数次连续几周的雾霾使她鼻腔、咽喉和肺腔无比脆弱和敏感,头痛流鼻涕,剧烈咳嗽痛苦不止。她经常抱怨,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令她有故乡的感觉,也从未有一个地方让她想停下来。
故乡离我是远的,这种远不仅仅是时空上的,还有情感上的。我们之间相互陌生。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离间了我们之间的关系。而其实家乡高邮也和其他的小县城一样,渐渐地呈现这样一个态势:乡镇的往城里跑,到城里打工、做生意、买房;城里的往大城市跑,北上广是首选,选其他城市也大多是随孩子所需,在他们就业和居住的地方。在人们心里,都市生活、时尚生活、舒适生活似乎只和大城市有关。如今回到故乡,走在街上半天都看不到一个熟人,周围全是生面孔;而二十年前,走在街上,起码能遇见一半的熟人,我们会相互打招呼,笑脸相迎,或点头示意。
现在返乡,心态竟然和初到大都市一样,我得要求自己接受这些现状,然后再爱它。发展、流动、迁徙,将人群不断打散,生活圈不停地更换,人总是面临孤独和不断的选择。这已成为现代人的尴尬,我只是茫茫众人身陷其中的一位。
找到喜欢的城市,作为自己落叶归根的地方,我们不再有漂泊感,能够把他乡当故乡,可能吗?马志明喝一口茶,笑眯眯地看着我,像是和我一样沮丧,转而他的表情忽然变了,嘴角扬了扬,笑得舒朗起来。他说:还真有这么一个地方,一个小镇,一个让人心安之处。
车凤看出我的不以为然,她说:你不要不相信,有的,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名字叫聚龙小镇,它真的像一个世外桃源。
说到世外桃源,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想象,一个千年之梦。而车凤告诉我,聚龙小镇是福建泉州一个超大型的社区,硬件和设施没得说,更重要的是,他们致力于打造的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生活圈,人的幸福指数相当之高。
为什么宣传不多?我免不了质疑,他们说的在我听来像是一则房地产的广告内容。我笑他们的轻信。对于房地产的宣传,不仅仅是我,人们都是这样,只要是赞誉就免不了存疑、质疑,因为他们有太多的言过其实。
没有陌生,心有所安,情有所归,我很欣赏他们这句口号,人家也做到了。马志明补充一句。他和车凤似乎在努力让我相信他们说的那个地方。
车凤是搞传统文化研究的,马志明是知名出版人,而我是一个写小说的作家,我们三个人为一个遥远的小镇扯上了,他们显然不满我的轻视。
真是一个桃花源吗?这个聚龙小镇有多大?住了多少户人家?我漫不经心地问,就没有想过他们会给我一个多好的答案。
车凤回答我,目前入住了五千多户,将来计划一万户,总人口三万余人,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大社区了。
说到小镇,马志明兴奋地列出其特别之处:
它依山傍水,投入数亿元打造园艺级的绿化生态环境。业主们爱护环境,亲近自然,视邻里为乡亲,并因拥有小镇居民身份而有荣誉感。
他们见人微笑着打招呼,乐意帮助别人,随处可见顺风车搭乘点,微信群里谁有困难一呼百应。建镇八年没有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家装防盗窗,自行车不用上锁,不设收银员也没有监视器的信用良品超市银货从没有少过。
小镇设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聚龙书院有传统文化课堂,文化广场有大舞台,自给自足的果园菜园只收水费,节庆的邻里宴有千户人家参加,每家拿出拿手好菜与邻里共享,场面浩大,温馨感人。
你去过吗?听完他的介绍,我问了这么一句。
居然有朋友告诉我有一处世外桃源,还言之凿凿地要我相信,说在什么地方真实地存在着。我当然要对他问这个问题你去过吗?
去过。去年的端午我和车老师受小镇业主的邀请,参加了他们端午节欢迎新邻居的邻里宴。
马志明说,他要不是去过也很难相信有这么一处地方。我还是将信将疑,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倒是大稀罕。
我在北京生活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住在一个规划好的小区里,这么长的时间下来,我对这个小区依然处于陌生状态。我每天进出小区,最熟悉的应该是保安,可没有一个保安是熟悉的,他们工作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两个月的。我和同一幢楼的住户最亲密的接触是在电梯里,大家有时会彼此用眼睛的余光打量一下对方,很少有寒暄和招呼;住同一楼层的人我大概知道模样,又总觉得他们很陌生;紧靠的邻居多年来我们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总是走马灯一样地换租户,彼此陌生;我在这个小区里与邻里之间没有过串门,没有一次邻里之间的友好交往,有的只是超时装修不堪忍受噪音之后的上门乞求。至于物业公司,就是收费和不负责任的典型代表,有各种方法化你的不满和愤怒于无形、于敷衍。物业公司最贴心的服务,就是电梯里张贴的警情通报,每隔三个月换一次:最近周边小区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件,请大家关好门窗提高警惕,云云。他们最严厉的管理,就是向高空抛垃圾的住户发出警告和恐吓。
这样的社区对我来说,只是一处在百十平米之内有温情的栖身之所,站在窗口向外看,我和我的居室形同孤岛,虽然它实实在在地镶嵌进高达二十五层的一幢塔楼里。想到要在这个地方生活一辈子,会感到莫名的恐慌,但也无可奈何。
在北京,我没有住过地下室,没有租住过地铁尽头的郊区房,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应该还算不错的。宜居城市择邻而居,都是美好的奢望,不现实的不去想,我自我安慰道。
车凤说,心安之处是故乡,我们是可以追求宜居的,聚龙小镇是一帮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共建起来的,它让生于俗世生活的我们惊讶:啊,生活原来可以这样!
眼见为实,车凤觉得我应该去聚龙小镇看看。她给我提供了一个机会,随她去一趟小镇。
这趟小镇之旅安排在春节前,只有三天的时间,她在做一个社区文化课题的研究,需要再补充一些一手资料。三天时间的小镇之旅走马观花,其间我还抽出半天去了泉州的开元寺,拜谒了弘一法师纪念馆。尽管时间很短,我对小镇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小镇一如他们所说的那样,美轮美奂。
小镇的特点很明显,漂亮、安静,令人感到意外,也令人惊讶。它先让我意外的是,现实世界里居然有这么美的地方;再随着与小镇居民的接触,让我惊讶的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温暖舒服的关系。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开发商住在自己开发的楼盘里是极其罕见的,而开发聚龙小镇的聚龙养生发展有限公司的郭无争董事长和郭振辉总经理却都住在小镇里,他们和所有的业主都是邻里关系。业主们说到他们,都想强调一下自己是他们的朋友。
车凤介绍了业主杨女士和丹帅给我认识。车凤这个人很有个性,觉得不能说服我相信小镇,就带我来小镇看,还找杨女士和丹帅来向我证实。
杨女士和丹帅向我讲她们是怎么住到小镇来的,怎么爱上这个小镇的,讲她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她们挂在嘴边上的是这里很舒服这里很有人情味。她们都在董事长郭无争家里吃过饭,她们说他不像是这里的老板,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居,够朋友讲情谊的邻居。杨女士和丹帅在小镇还有好几个关系处得好的公司员工,像朋友像亲戚,找他们做什么事就像找家里人一样。生活在小镇,她们觉得幸福指数非常高。
幸福指数这个说法是杨女士先提出来的,丹帅说可以打个高分。在前半生,她们都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称心如意的地方。说句老实话,她们的叙述很糟糕,她们太想告诉我小镇是个好地方,太想证实。
离开小镇之前,车凤陪我去了一趟镇里的信用良品店。在这个小超市里,我买了小镇自办农场生产的3公斤有机蔬菜、两块五花土猪肉、两罐醇香浓厚的冬蜜。良品店里没有收银员,我根据标价算了一下,总共240元,我往存款箱里投了300元,找回60元。这个过程感觉怪怪的,也很有意思。事后想,这个小超市不是有意思,而是有意义,它给了顾客最彻底的尊重和完全的信任。
坐在机场候机室里,我想,聚龙小镇我还会再来的!
我开始对这个小镇充满好奇。

Chapter 2 追梦桃花源


人是要有梦想的,有的梦想须由一群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起来追求来实现。

车凤说的不错,去过聚龙小镇的人会有两种情况:一是爱上了那里,在小镇买房,从此生活在那里;还有一种就是向很多人介绍小镇,说它的不可思议之处,满足于听者充满惊奇的神情,哪怕是遭受质疑也不在乎。
真的是有这么一处地方,聚龙小镇我是去过的!她这么说时是自豪的,得意于去过只有传说里才有的桃花源。
我回北京以后成了聚龙小镇的粉丝,热衷于和小镇有关的一切,想向所有的朋友介绍它。于是便把有关小镇的一些图片和感触发在了朋友圈,在微博上也发了帖子。朋友们很是喜欢,要我多发,多多益善。
有趣的是,我将五幅聚龙山脚下文明小舍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让大家猜这个小舍什么用途,有十多个朋友回帖,有的说是旅舍,有的说是饭店,更有一位肯定地说这是一家自助茶楼。我私下里问他,凭什么说是茶楼,依据是什么?他觉得文明小舍和我在微信里介绍过的信用良品店是同一类型的自助服务,都是能够反映小镇文明程度的。此外,福建人喜欢喝茶,喝茶的地方一般搞得比较高雅。
我告诉他,这是一座户外WC一座无管理员的生态厕所。他怎么也不相信,说这也太奢侈了,太豪华了。毋庸置疑,这是我见到的国内最高档的户外厕所,要评星级的话可以给四星。他马上追问我,这样的厕所里有没有卫生纸?我不好意思回答,说你想想怎么可能会没有?!
有没有卫生纸?这个问题让我不好意思,是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疑问,猜想这个厕所里的备用卫生纸会不会像其他地方一样被人卷走。聚龙小镇里有好几座厕所,它们都非常舒适和漂亮,掩映在鲜花丛中,门前有园艺、水池、盆景,里面的洁具没有一点污渍。在小镇,我不仅看到每座厕所里都有卫生纸,还想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拿走它们。
当一个人在鸟语花香里免费如厕,再小气的人大概也会觉得捡了比卫生纸更大的便宜吧,一般人是不会破坏享受所带来的愉悦的。他们不需要这一点小小私利。那些在公共厕所里拿走卫生纸的,大多是缺少安全感的人,他们经常被肮脏的如厕环境熏昏了头,他们简直怀着破坏和占为己有的快感带走了它,即使不偷走,也要拖曳它五米十米出来糟蹋掉。
几天后,朋友告诉我,他因为文明小舍而喜欢上了聚龙小镇。他说一个地方将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搞得愿意去,一定是个有意思的地方。他说得笼统,但不无道理。
我在网上搜聚龙小镇的信息,一时间想穷尽相关资料,百度百科、百度图片有一些小镇相关资料,接下来就是一些网站、论坛里关于怎么在聚龙小镇旅游的攻略、自助游攻略。我下载了一张聚龙小镇的地图,将那些未标注出来的景点和建筑增加上去。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小镇的人文环境,之前马志明给我介绍的那些令我惊讶。我质疑的好事、稀罕事,在我去小镇以后被逐一证实。我希望在媒体上,哪怕是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这样的介绍,可惜很少,只有地方媒体的一些简单报道。我想,这样的小镇、这样的社区环境、这样的文明程度,建设者、维护者也是居住者的美好情怀,或者小镇的顺风车、良品店,都可以给媒体大做特做文章。
聚龙小镇的人绝不是与外人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古桃花源人。他们掌握先进的信息,使用交通工具,他们真实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上,活跃在各个领域。小镇人很低调务实,特别是小镇建设的带头人,不愿意多说自己所做的事情。车凤反复给我介绍这一点。
小镇接待我的杨欣姑娘给了我一些小镇文化方面的图片和音视频资料,使我对小镇有了一些深入了解。小镇和外界最多的交流往来是文化方面的,还不仅仅是在国内。其实小镇早已名扬海外,只是不流于一般媒体而已。很多著名的文化人和艺术家都到小镇造访过,我看到一张2011年10月日本动漫大师、奥特曼之父池古仙克做客聚龙小镇的照片。
这张照片让我想到另外一位日本的著名漫画家宫崎骏,以及为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世外桃源龙猫森林。
日本的小朋友只要看了宫崎骏的动画《龙猫》,都真心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事实上,宫崎骏确实是依据他曾经生活过的所沢市狭山构建龙猫森林的。狭山环绕的农业区仍存留着部分自然景观,但自1927年以来不断开发,绿地在持续消失之中。1990年,狭山诞生龙猫故乡基金会,通过募集大众资金的方式来赎买这块昂贵的仅存的生态之地,这里从此被称为龙猫森林。一向关注环保的宫崎骏贡献了一批龙猫彩画,用在该组织的宣传册、会员卡以及T恤上。他还向所沢市捐献了300万美元,帮助他们赎买那些即将被开发的土地。最为感人的是,龙猫故乡基金会的购地资金将近40%是由全日本高中以下的学生自发捐助的,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贡献,使原本只能留存在动画故事里的龙猫森林,成为真实世界里看得见摸得着的乐园。
如今,龙猫森林主要由志愿者进行环境复育。那里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干净的环境和美味放心的食物,仿佛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让人眷恋和向往。
公元421年,东晋武陵陶公一梦千年的桃花源,不仅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墨客的梦想,更成为令世界沉醉的愿景。从伊甸园到《乌托邦》,从《太阳城》到查尔斯王子的庞德里小镇,一次次的描摹,勾勒出世人对至善至美之地的梦想和向往。
梦对于有些人来说,做过就做过了,千方百计地在现实生活中要实现梦想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聚龙小镇的开发者提出圆梦世外桃源的理想,倾力构建真品质人居幸福小镇的口号,他们是为了什么?是商业包装,还是真的要呈现心中的梦想桃源?这是我所要拷问的,我要真真切切地知道。
聚龙小镇位于泉州东北方风景秀丽的聚龙山麓,在整个大泉州范围内是空气和水质最好的区域。聚龙小镇未开发前是荒芜的,草木稀疏,杂乱无章。看照片前后对照,真是云泥之别。
聚龙小镇开山拓荒,因势造景,成为一处适宜生态居住、养生、度假、生活的好地方,之所以被开发建设缘于开发者回报家乡的桑梓情怀。即便如此,不怎么了解它的人依然会觉得没这么简单。持这种态度的,也包括去了一次小镇的我。
聚龙小镇本质上是一个商业项目,怎么会是一个浪漫理想的世外桃源呢?然而通过接触和了解,我明白了开发者的用心良苦。
从聚龙小镇的小区名称便可以看出端倪,它们叫陶然新村陶然居东篱新村。小区的名称体现了聚龙小镇开发者的品位、追求、理念,表现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
我非常想见见小镇的开发者,想了解他们的初衷、他们运营的现状,以及他们将来的愿景。这不仅仅是我的好奇心,我想要的是一个真实的、有意义的小镇,想用文字将它介绍给世人。
我要去探访这样一个传奇小镇,要弄清小镇的真相,是什么成就了它?2015年3月初,距第一次去聚龙小镇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去那里生活一段时间。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很任性的决定。但我知道自己是认真的,是带着好奇的认真。其实,再去聚龙小镇的想法在厦门机场候机时就产生了。然而,事实最终证明,去认识它、体验它的意义远比想象的还要大。
太太提醒我说,不要有那么多的诉求,不要追寻什么意义,你就当作去玩,去那里换换空气。巧的是她对社区文化略有所懂,指点我说试着用社区的思维和眼光去看小镇。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她说,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有所不同,但在构成社区基本要素上认识基本一致,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个生活共同体的重要特点在于,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密切的社会交往。
当然,我不喜欢概念,我喜欢体验具象、人情和它背后的理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