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最省力原则:人类行为生态学导论

書城自編碼: 287327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人口/人類學
作者: [美]齐夫 著,薛朝凤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37721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660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售價:NT$ 381.0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售價:NT$ 924.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NT$ 571.0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 》

售價:NT$ 381.0
沙盘游戏疗法
《 沙盘游戏疗法 》

售價:NT$ 498.0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售價:NT$ 447.0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画会说话,孩子的画这样读
《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画会说话,孩子的画这样读 》

售價:NT$ 386.0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向
《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向 》

售價:NT$ 4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13
《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Loft) 》
+

NT$ 585
《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独居老人生存状态与社会支持研究 》
+

NT$ 358
《 人口战争 》
+

NT$ 363
《 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 》
+

NT$ 523
《 新世纪的中国人口——中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当代人口科学论丛) 》
編輯推薦:
齐夫定律表明:在英语单词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绝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实际上,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语言都有这种特点。现实世界在相当程度上是具有惰性的,动态过程总能找到能量消耗*少的途径,人类的语言经过千万年的演化,*终也具有了这种特性,词频的差异有助于使用较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多的语义,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齐夫定律不仅对报刊、《圣经》有效,而且对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也有效。这本书就是齐夫定律提出者齐夫教授的代表作,从统计的角度研究了有趣的语言现象。
內容簡介:
《*省力原则人类行为生态学导论》是美国语言学家乔治K.齐夫**名的代表作,也是对齐夫定律即*省力原则*为详细的论述。全书第一部分论述了语言的经济属性,第二部分论述了语言的社会属性。齐夫认为,从词语、语义到言语交际,从个人到群体,从语言内部到社会各界,从词语分布到社会资源配置,从精神世界到物质世界,这些自然社会现象无不存在着*省力原则,而维系所有这些社会关系存在的基础就是语言。
简单来说,齐夫定律意味着在人类的语言里,只有*少数的词被经常使用,而最大多数词很少被使用。词频的差异有助于使用较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多的语义,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现在这一定律已经**
语言学范畴,在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關於作者:
George Kingsley Zipf 1902-1950, 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从统计学角度研究语言发生状况。Zipf在哈佛大学获得学生、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年在德国波恩大学、柏林大学学习,1929年完成Relative Frequ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Phonetic Change,获得哈佛比较语文学博士学位。薛朝凤,华东政法大学讲师,语言学博士,出版专著、译著多种。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语言与人格结构
第一章序言与介绍
第二章论词语的经济
第三章形式一语义平衡与进化过程的经济
第四章儿童言语表达与言语的起源
第五章作为感知与思考的语言
第六章作为参照框架原点的自我
第七章心智与符号过程的经济:性、文化和精神分裂症
第八章梦与艺术的语言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种内平衡的案例
第九章地理经济
第十章国内合作冲突与国际合作冲突
第十一章经济权势分配与社会身份分配
第十二章声望符号与文化时尚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序言与介绍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生活环境里移动。在这样移动中可以说他是在获取路径。然而他在环境里获取的路径并不构成他的全部活动。因为,即使一个人相对处于休息中,还是存在一个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移动,该移动进入他的系统、贯穿他的系统又脱离他的系统,哪怕该移动只是在他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物质能量移动也是沿着某特定路线前行。其实,整个人体可视为物质的聚合体,该聚合体在人的系统里以不同速度沿着不同路径得以运行。人的系统反过来作为一个单位整体在其外部环境中移动。
我们强调沿着路径移动这个概念,因为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将尝试论证,每个个体的移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总会沿着路径移动,而且总会倾向于为一个基本原则所控制。由于缺乏一个更好的术语,我们姑且称之为最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此外,我们还将试图论证,个体全部存在的结构与组织总是表现为其所有行为都将受控于这个原则。
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简言之,最省力原则,例如,一个人在解决当前各种问题时,会在他将来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的背景之下加以考虑,这些将来的问题是由他本人估计的。此外,他将力争以全部功力(work)最小化的方式解决各种问题,全部功力既包括解决当前问题时所必须的全部努力,也包括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时他必须作出的全部努力。这反过来就意味着,他会竭力将其功力消耗的可能平均比率最小化(历时)。而且,在这样做的时候,他就是在将其力(effort)最小化,这里的功力就是我们所界定的那种力。因此,最省力(least effort)是最少功力(least work)的变体。
为了更好地界定与阐述最省力原则,以及为了更好地使我们认清最省力原则的论证问题,我们将此开篇之章用来初步揭示该原则,这样做很有用处,哪怕基于人类行为常见状况得承认这样处理有点过于简单化,可这是为了让初始的论述更加方便。
第一节路径的选择
有时候选择到达目标的路径并不难。假设有两座城市A和B,彼此由一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连接,路面少有摩擦,那么这条公路同时代表了这两座城市之间最短、最快、最不费力的路径,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条公路既是距离最短的路径又是最省时间、最省功力的路径。由A城市到B城市的旅行者,不论是否将距离、时间或工作最小化,同样都会走这条路。
另一方面,假设这两座城市碰巧为一段山脉所隔开,那么最短距离的路径、最省时间的路径以及最省功力的路径未必就会是同一条路径。因此,假如有人想要步行最短距离由A城到B城,他必须花费大量功力在山脚下凿开一条隧道。他最快的路径可能是穿行于一座座山峰之上,可是却要消耗大量的劳动而且还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然而,他最省力的路径可能是沿着山脉蜿蜒曲折来回行走,可是却要途经相当长的距离,并且要消耗大量时间。
这三条路径,显然各不相同。因此,行走在这两座城市之间的人,不可能同时在连接这两座城市的一条路径上将距离、时间以及功力最小化,于是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那么他该走哪条路?或者,由于上述情况在日常生活问题中相当有代表性,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挡住道路,我们实际在走哪条路?显然,我们对道路的选择,将取决于具体起作用的动力最小值(dynamic minimum)。
第二节最高级的唯一性
前文论述的路径选择,不仅阐释了一个动力学问题即最小值的意义,而且也为讨论最高级的唯一性1这个概念奠定了基础,顺便说一句,后者为我们整个探究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智力工具。
最高级的唯一性这个概念很简单:没有哪个动力学问题可以用一个以上的最高级来确切表达,无论我们所说的最高级是陈述为最小值还是最大值(例如,功力的最小消耗也可以陈述为功力的最大节省)。如果这个问题有不止一个最高级,那么该问题本身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并且一点也不确定。
这并不意味着将永远不会出现某个特殊的情况,即:在此情况下一个因素的最小化偶尔也包含了另一个或众多其他因素的最小化。实际上,我们在前文说过一个这类特殊情况,两座城市之间最不费力的路径可以是一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而这条公路也代表了最短和最快的路径。相反,我们的意思是说,动力学中的常规陈述若要合情理、可确定就不能包含一个以上的最高级,否则,多个最高级相互冲突的情形就会产生。
强调最高级唯一性的最简单方法,大概就是提出一个有意义的、确定的、仅有一个最高级的陈述作为例证加以描述。接着我们将提出,这个陈述要是再增加一个最高级,立即就会变成无意义、不确定。
我们来假定一个合适的例子,即:给在规定时间内击沉最大数量船只的潜艇艇长颁奖。这个例子中,最大数量是这个问题唯一的最高级。或者我们可以改变这个问题的表述,即:给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击沉规定数量的艇长颁奖。在第二个例子中,时间是最小值,而且,既然该表述只有一个最高级,那么这个问题是完全有意义的、确定的。以上任何一个例子中,潜艇艇长都会明白获奖的确切条件是什么。
然而,要是我们颁奖给这样一个潜艇艇长,他要在可能的最短时间内击沉最大数量的船只,这就存在双重最高级即最大数量和最小时间,这样的表述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毫无意义根本不确定,这一点稍加反思便清晰可见。
这种双重否定在当今陈述中并非罕见,可能导致精神错乱,后果不堪设想正如多年前就指出的这个常见的陈述,在民主政体里,我们坚信为最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在本书第二部分我们将会明白,商品和服务的分配事实上是由单一最高级来控制的。)与最高级唯一性密切相关的是可被称作的目标单一性,其含意经常被忽视(例如,追求一个目标可能杜绝或阻挠了对第二个目标的追求)。这两个概念适用于所有生态学研究。2。
在当前研究中我们主张,个体的全部行为随时都是由将功力最小化的冲动所激发的。
在所有生命个体的全部行为中可能仅有一个动力最小值,这种纯粹理念本身不必使我们惊愕。一想到遍及整个时空连续体的所有物理过程都是由一个唯一最高级即最少行动来控制,物理学家当然不会感到失望最少行动原则,首先由莫泊求斯(Maupertuis)于18世纪提出,随后其概念一直为其他学人不断修正。3。实际上,遍及整个时空连续统的所有物理过程中一个唯一的单一最高级的存在,甚至从逻辑上看,是来自基本的科学假设,即存在一个自然的单一性以及自然法则的连续性(意思是这些相同的自然法则控制了时空中所有事件)。因为,根据这个假设,时空整体及其所有事件可看作构成动力学唯一问题,这个问题反过来可能只有一个唯一的最高级,这个最高级在物理学家看来就是最少行动的最高级4。
同理,所有生命过程仅有一个唯一的最高级,这个纯粹理念并非不可思议,而且从假设出发其本身也不是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也得承认,从假设出发我们不必认为,所有的生命过程实际上总是确实根据诸如最省力之类的一个唯一的、不变的最高级而行动。那毕竟得先从实际经验上加以确定,就像过去对待最少行动原则一样。假如有人一会儿根据一个动力最小值来行动,过一会儿却又根据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动力最小值来行动,其造成的影响就连我们现在也会觉得怪诞。假如一个人的生活始终是由一个最高级控制,可他邻居的生活却遵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最高级,这样造成的影响与前例相比一样怪诞。
为了强调各种不同最高级的荒谬,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并且每部分各有一个不同的动力最高级。例如,我们来假定这个人一部分是由最少功力控制的,而他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由最少时间控制的。这样的话,这个人将代表两个不同动力学问题,结果他事实上会是两个不同的个体,有两套不同的动力学原则。一部分的他因急于节省功力,可能甚至迷失于另一部分的他,因为后者急于节省时间,这样的情形不难想象。
如果我们假设一个人此刻将一个因素最小化,接着又将另一个因素最小化,却没有任何唯一的控制原则统领全部现象,这种情形与上文所描述的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一样荒谬。因为假如此人所有新陈代谢以及生育系统得以成为有机体,比方说,是为了让该系统所有行动最小化,那么如果我们所言之人要把时间最小化,就不得不改变其结构与运作,这个改变简直大得惊人。既然如此大规模突变不为人知,我们更有理由猜想,个体由生至死的全部活动始终都是由同一个唯一的最高级即我们认为的最省力来控制的,我们如此猜想或许并非冒失。
但是情况远不止此。如果我们记得子女在多大程度上经遗传得到了他们父母的形式与功能,我们就可以推测,只要子女也继承父母的动力驱动,那么上述遗传就是可能的,而这个动力驱动又是控制父母自身所继承的形式与功能。
此外,假如我们将当今生命过程的变化看作形式与功能的最初相似性的缓慢进化与改变的结果,那么我们能够更加明白,无论形式与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这个最初唯一共同的动力最高级怎样才能代代相传却不改变。并且,反过来,这就意味着所有个体,不论形式与功能有何不同,都仍由这个相同的唯一的最高级控制。
但是,尽管对于所有生命过程只有一个唯一最高级是否合理,我们最终或许存在争议,可是,即便果真如此,我们还应当揭示我们所说的这个特别最高级究竟是什么。
实际上揭示我们所说的这个假定的唯一最高级,可能不容易,原因很明显。如果我们再举先前的例子,即被山脉隔开的两座城市之间最短距离、最少时间以及最少功力的三条道路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有时候会走一条路,有时候也会走另一条路。为此,若节省距离,可能要在山下开凿一条隧道;若节省时间,则要乘飞机飞过这座山;若从更方便却更漫长曲折的路上走,则可驾马驮运。或者,换一个例子,读者过马路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可能会冒着巨大风险穿越车辆,有时会走更长却更安全的路到街角等候绿灯。即使我们认为我们都为同一个唯一动力最高级所控制,可又是哪一个最高级呢?
但是,尽管上述例子中那些最高级看起来各不相同,然而,他们各不相容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回忆一下物理学家们的主张,即根据他们的自由落体定律,所有独立物体都将降落(以最少行动的方式)到地面。然而,尽管物理学家们这样断言,我们都观察到了树叶有时候升到空中的样子,或观察到了鸟儿如何飞离地面继而飞出我们的视线,这些正好像是自由落体定律的例外。当然,我们在进一步仔细审视这个问题后得知,树叶和鸟儿并非是自由落体定律的例外,相反,如果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各个因素,它们的行为与我们所言的物理定律完全一致。
那三条通往山那边的不同路径或许不会同样如此?即使某人或许同时走每一条道路,或者即使某特定的人或许现在走一条路接着又走另一条路,那么,个体在各种不同环境下走此路还是走彼路,有可能是受控于某个永远保持不变的更深层次的唯一动力最小值运作,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不管怎样,我们认为事实就是如此。
更具体地说,我们认为如果将上述各类情形放置于个体现在或将来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个广阔背景下,我们会发现,一时惊人的工作消耗或者一地惊人的匆忙速度,或许只不过是个体为了减少余生很可能产生的功力消耗比率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总之,我们认为那个控制个体所有各种各样行为举止的不变最小值,就是最省力。
第三节最省力原则
要理解最省力原则意义及其含义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要表明单纯最少功力的不足之处,因为最省力与之密切相关。这太值得去做了,因为显然有些人(见下文)认为,最少功力是生命过程的基本最小值,脱离背景考虑具体情形,似乎常如此。
不过,假如我们记得个体生命延续时间更长或更短,那么我们就容易理解个体在解决自身问题时所作的最少功力是如何导致这类后果,即个体在解决后续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增加功力量。换言之,在解决今天问题时将其功力最小化,可能导致解决明天问题时功力量不必要的增多,要是今天的功力没有完全最小化,则不然。相反,今天消耗越多不必要的功力,明天因而越能节省更多的功力。
并且,正如同我们所主张的今日与明日之函数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个体一生中接连不断发生的全部事件之间有函数关系,其中,他一时功力消耗的比率可能对他接下来的某(些)时刻的功力最小化会有影响。
鉴于上述因素十分明显的含义,我们有足够理由主张,将其行为最小化的是他这个人因时平均功力消耗比率,而不是他那不考虑将来问题的任何时刻或任何孤立问题的功力消耗。
可是,单纯因时平均功力消耗比率不是一个意义完整的概念,因为没有人能够确知将来的问题是什么。任何个体所能做到的至多就是估计将来的问题可能是什么,然后相应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换言之,在个体能够将因时平均功力消耗比率最小化之前,他首先必须估计他将来可能面对的最终结果,然后从中选择一条平均功力比率最小的路径。
然而如此这般,个体不再是将平均功力比率最小化,而是在把一个可能的平均功力比率最小化,或者说他是受控于可能功力的最小平均比率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言语混淆,我们特别指出,我们不是在讨论最小可能的(least probable)平均工作比率,而是可能最小的(probably least)平均工作比率。。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使用最省力这个术语来描述先前的可能功力最小平均比率。我们认为个体的全部行为服从力的最小化。或者,换个不同的说法,每个个体的全部行为受控于最省力原则。
既然我们已经描述了最省力原则是什么,我们来对之作简要阐述。
冒着冗长叙述的风险,我们首先以上文被山脉隔开的A和B两座城市为例。如果这两座城市由穿过山脚的距离最短的隧道彼此连接,旅行中巨量功力就会省掉,可是,修建这样一条隧道却要花费大量功力。我们只是认为,当开凿隧道作业的可能成本估计低于不开凿隧道的可能功力时,那么,如果修建隧道所必需的作业能够解决,隧道必将开凿。因此,这个问题与可能的有关工作量相关联,正如一个或更多的人所估计的那样。当然,这些人在估计时可能已经出错,以至于这个隧道要么是取得了超想象的巨大成功,要么是一败涂地。因为,我们没有否认人们事后诸葛亮普遍超过事前诸葛亮。我们只不过声称,人们是根据最省力原则基于他们的先见之明而行动,这种先见之明都是事后发现用以暗指此意的。
以上论述,同样适用于对于越过山峰最省时间路径的讨论。因此,在给山那边作战的军队提供补给时,为了节省时间,用飞机越过山峰运输军火,成本巨大,却由此节省了将来可能的工作,成本再大也不为过。
这些通往山那边不同路径的事例,代表了大量集体行为和集体路径的实例,因为,像过山隧道这样的事,显然一个人无法修建,需要众人共同努力。
那么,在阐释我们的最省力原则时,我们不仅局限于集体努力的例子,我们也认为该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体自身行为。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即一个学生走出教室的最省力特别路径,这个学生看起来不假思索离开座位,走到最近的过道,接着走出门口,穿过大厅,直到最近的楼梯。另一方面,要是发生火灾,可以想象这个学生一定会选择以最短的时间跑到最近的窗口,然后选择最近距离的那条路跑到操场。这条路也会是最省力的一条路,就像他自己所估计的那样,哪怕他要冒着摔断后背住院数月的风险。其他学生或许选择穿过烟雾弥漫的走廊。这些道路都是我们所说的学生自己估计的最省力路径。后来,当随着如果所有学生聚集一起,他们会根据后继事件决定他们当中谁真正是最精明的投机者,这里所说的最精明投机者的意思是,他既能最正确理解自然又能最正确估计这场突发火灾给他们生命造成的各种可能问题。
从第二个例子中,我们发现最省力原则的运用由个体思考而定,反过来个体思考包括的运用有:对问题相关因素的理解,评估它们的各种可能性以及根据最省力原则解决这个问题。就在此时此地我们提到了思考这个至关重要的考虑要素,以便我们可以准备着手对思考加以界定,以及对思考的结构和运用也受控于最省力原则加以论述。
以上例子足以阐明最省力原则是什么,以及该原则对于日常问题可能有什么含意。总的说来,我们对于以上常见例子的解释,与读者本人对其解释的方式相当一致。我们提及这一点是想表明,我们主要任务可能不是劝说读者去接受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而是正式地描述并科学地建立我们思维习惯方式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该原则的范围:工具与工作
我们前文例子已经阐述了在具体的个人或集体行为情况下最省力原则的理论运用情况。可是,那些例子没有阐述我们的论点,即该原则随时控制着个人全部行为。由于我们发现有必要对思考的经济作大量论述,而思考只是个人全部行为中的一部分,我们显然不能指望在几段文字中单凭一个有效的例子来阐释个人全部行为的经济。
然而,为了有效地初步介绍本研究,我们建议,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工具与工作的简单问题来说明大量个人全部行为是如何得以表达的。这个工具与工作的问题等同于手段与目的或者器具(或媒介)与目标的问题。我们还是采用工具与工作这个更加普通的术语来强调所论问题的常见本质。
不论使用什么术语,显然稍加反思便知,根据最省力原则,我们所言的工具与工作的经济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工具的经济,其次是工作的经济。
为了澄清这两种经济的重要意义,我们借助木匠的工具与木匠的工作来简要阐述一下。
我们根据经验都知道,当某人要去做木匠工作的时候,他会直接或间接地寻找一套木匠工具来完成工作。那么我们一般可以说是工作寻找工具。
但是,我们经常忽视同样显然的一个事实,即当某人拥有一套木匠工具时,那么粗略地说,他会直接或间接寻找一份木匠工作好让他的工具有事可做。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工具寻找工作。
工具配工作以及工作配工具的这种相互匹配,可以简单地描述为这样一个短语,即工具寻找工作及工作寻找工具。
我们进一步思考后发现,这个斜体字短语的概念终究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它是因工作来界定工具并因工具来界定工作。因此,除非要么工具是固定的或者要么工作是固定的,这个相伴的术语依然无法界定。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我们会发现,在工具与工作都未固定的情况下将会借助第三个参照框架来对工具与工作进行界定。
然而,为了初步介绍本研究的需要,在假定要么工具是固定的要么工作是固定的情况下,对于工具与工作匹配的互惠经济中某些更加显然的含意,我们能够作表面的阐释。我们将首先以汽车制造商为例,然后再接着以一个假想的名叫约翰的人为例。
假如工厂老板有生产消遣用的汽车这份工作,那么从理论上讲,他将设法最大经济地使用那些生产汽车的工具,所有汽车生产商都是这样。可想而知,相同的经济推动力也激活了其他商品的厂家。总之,人们要完成的那类工作(或目标)将决定了完成它所使用的那类工具。
不过,上述情形很可能因为突然爆发战争而立刻发生改变,战争将带来一整套全新的国有工作或目标,同时也禁止了大量先前和平时期的工作或目标。战争期间,汽车制造商也许不再被许可制造和平时期生产的消遣用的汽车,许多其他商品制造商无疑也会同样如此。可是,那并非意味着我们所言的生产厂家将在战争期间无所事事。相反,这些厂家将会被转向战争作业。也就是说,他们将执行新的战争任务。
更确切地说,在转向战争作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呢?理论上讲,每家工厂都将会根据自身现有的和平时期工作,设法执行某种特殊的工作,即,它会试图执行能够花最少功力(力)重整装备用以执行该项特殊工作。因此,汽车制造商可能制造坦克或吉普车或炮架之类的东西。据此概括,我们可以说战争期间全国上下都是工具寻找工作及工作寻找工具这个汽车制造商的例子过于简单化,因为我们有意忽略了劳工、管理以及原材料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第九章和第十章加以详述。按理来说,所有战争任务的供给应当以这样的方式分配给所有制造商,即重新装备所需全部功力以及制造各类欲求产品所需全部功力都将是最小的(参见第五章)。。
战争结束后,这些厂家又面临转行的需要。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厂家都将必须转向生产他们战前的行业产品,尽管他们可以这样做。他们或许发现用战时工具更加容易转行生产某些全新的和平时期商品。在这类向和平时期活动的转向中,我们又可以说是工具寻找工作及工作寻找工具。
上述制造工厂的例子很有启发性,原因有两点。首先,它说明了可称作问题完整相对论的问题,在任何一段延续时间内没有什么是永远稳定的,因为只要通过连续几次适应性进化,起初生产显微镜的工厂百年之后可能发现自己却在制造香水,最初的那些工具以及制造方法没有一样还在用。其次,那个工具转向战争接着又转向和平的例子表明,我们的经济这个问题是双重的,因为在工具与工作以及工作与工具匹配的互惠经济中,它不仅涉及更加熟悉的重要经济手段(工具)的选择这个问题,而且还涉及稍微不熟悉却同样重要的经济目标(工作)的选择这个问题。
提出上述这个例子只是用来解释工具与工作这个基本问题的一般相对论以及工具与工作相互匹配的双重经济。既然这两大因素在我们的理论中显然很重要,读者甚至现在就想知道我们大概希望怎样进行定量研究,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有意思的是,我们将发现人类言语实体,几乎就是说明工具与工作的一般相对论及其选择的双重经济的完美例子。因为,正如我们稍后更加具体看到的,词语的形式及意义仅仅代表了执行工作所需工具的一个特殊情况。我们会发现词语的形式和功能完全可以借助经验科学的客观方法加以定量研究,其结果适用于所有工具和工作的一般经济。
其实,正是通过研究言语实例所获得的准确信息将会表明,每个个体的整体如何可以视作单个一套综合的工具与工作,同时也将会表明,个体的全部行为可视为工具寻找工作及工作寻找工具所作的最大努力的经济状况。这种将个体视作一套工具工作的观点并不冒犯我们对于事物的常规看法,正如我们现在将由汽车制造商的例子转为一个名叫约翰的假想之人的例子,我们假定约翰与玛丽正在热恋。
约翰下班后穿戴整齐打算去见玛丽,玛丽同样打扮干净去见约翰。这两个人我们从理论上讲就是工作寻找工具及工具寻找工作的一个案例。每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既可看作是一套工具又可看作是一套工作。他们俩一起将面临一段相互调整适应期,在这期间,每一方都要改变自己的工具与工作以便实现更加经济的匹配。就这一点,约翰(或玛丽)与我们先前论述的汽车制造商很像,后者同样必须改变工具与工作以便能更加经济地匹配他人的工作与工具。
然而当我们说约翰(或玛丽)是一套工具与工作在寻找一套相配的工作与工具时,显然我们是在处理他们每个人都有的两个不同的经济问题。因此,就约翰而言,第一个问题是,在组织约翰自身个人的一套工具时,应当要让这些工具在完成其自立、自卫以及生殖等工作时以最大经济地运行。接着便有第二个问题,如何经济地将约翰移动并视作世界上一套工具系统为工具寻找工作以及为其工作寻找工具(如,约翰追求玛丽)。显然,约翰不断遵从的这两个经济问题并非一模一样。可是二者有一个显著的共性:不管在哪种情况下,总有一个将物质能量沿着最省力路径移动的问题,无论这个如此移动的物质能量是代表正在使用的约翰个人的工具,还是代表约翰这一整套工具。
换言之,关于约翰我们可以就我们理论上最省力路径作两点说明。首先,我们可以说约翰是一套路径,物质能量由此进入他的工具系统、遍及他的工具系统以及离开他的工具系统。其次,约翰作为一个单位整体选择路径。根据我们的原则,所有这些路径无论哪一类都会是最省力的路径,即便约翰自身系统内一套路径看起来僵硬刻板固定不变,可是约翰系统外部的单位行动看起来却是相当随意不可预测。
不管我们所言被选择的路径的可能性有多大,最省力路径只是可能的路径。如果我们现在更加仔细地审视约翰用何种方式选择其外部路径去会见玛丽,我们将会更加深刻地洞察到计算任何最省力路径的精确程度,同时也会洞悉保持重复或活动的一般经济,这个一般经济可以解释约翰系统内部路径的明显刻板的固执僵化。
首先,试问约翰在选择一条最省力路径去见玛丽时是否可能会用计算尺以及勘测员用的经纬仪去计算他到玛丽的路径,就像一个土木工程师测量一条盘山铁路的路基那样精确到每一英寸。显然不会,因为这儿有一个无可争议的经济原因:计算一条最省力路径所做的功必须包含在走这条最省力路径所做的全部功之内。如果精密计算所额外增加的功至多抵消在使用这条更加精确计算出的路径时所节省下来的功之中,那么过度精确计算具体某条最省力路径将会毫无意义。因此,约翰在选择一条可能的最便捷的路径到达目标时,将会对我们所言的路径进行计算以及对行走其上所做的全部之功最小化。其余每条最省力路径的情况理论上也同样如此。
这个考虑导致了下一个考虑。假如约翰期望不断重复走在同一条路上,那么他花得起精力更加精密地计算这条路,因为增加的计算之功可能分散在一次又一次的行程之中。由此可见,重复走老路存在一个内在的功力的经济。简言之,个人行为活动的重复,存在着一种经济。习惯因而养成。
我们提及这个考虑因素是为了说明,约翰个人工具在其自身系统之内活动所经过的系统外部路径仍将是最省力的路径,即便这些路径由于我们所言的活动相对高频率地循环复发因而看起来固定不变甚至完全僵化。我们生理行为是完全可预料的,这个单纯事实没有排除该行为可能沿着最省力路径发生。相反,正如我们稍后详细论述的那样,系统内的路径是由于常见而不变,而不是相反。
这种将约翰同时视作选择路径及成为路径的看法最终导致一个深奥的动力学问题,该问题在我们的论述过程中占据了我们差不多所有注意力。
假如我们将对约翰的注意力限定为一套路径,物质能量藉此进入约翰的系统、遍及约翰的系统以及脱离约翰的系统,我们发现在这瞬变的物质能量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久地称作约翰。可是既然这个物质能量不是约翰或者假如有人是,因为其系统的实际物理工具不是约翰那么,什么才是约翰?
根据我们的理论,所有剩下来的是路径系统本身,物质能量在充当约翰的工具来运作时,沿该路径系统移动。可是,这个路径系统就代表了可以永久称作约翰的东西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些路径只是可能的路径而绝非固定的路径。诚然,我们知道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的特殊路径系统远不同于他在胎儿时期的路径系统。正如物质能量一直在沿着路径移动一样,路径同样也一直在发生改变。
然而,如果我们所言的约翰工具系统中所有物质能量对于该系统来说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如果这些路径或过程也是反复无常的,那么整个这一现象中剩下什么可以代表那个称作约翰的显为持久的实体?
很明显,这个基本问题先天存在于我们的工具与工作这个概念之中,并且引领所有其他研究者对质于生物社会动力学领域。这个问题很简单:什么是约翰?
目前我们仅仅是指出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将在论述过程中坦率地面对并试图给出回答。我们现在提到了它,只是为了表明是什么附着在这个观点之上,该观点认为个体是反过来寻找工作与工具的一套工具与工作。
我们稍后将更加精确地界定我们所说的工具和工作以及两者匹配的互惠经济的含义。我们当前对该话题的讨论仅仅意在表明最省力原则的范围,以及表明研究个体全部行为的经济这个问题所采取的可能卓有成效的方式。
这个全部行为正如我们所见包括两个经济。约翰不仅仅遵从组织本身个体自我的经济,他还要遵从存在其系统外部的集体组织的经济。为了便于解释,我们将把我们的论述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于讨论作为个体的组织的经济,第二部分则主要讨论关于个体相互之间以及个体与其他自然界之间的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群体组织的经济。
我们通过这种事例的特有本质可以发现,这个个体经济将会影响那个集体群体经济,反之亦然。
第五节先前研究
既然我们已经讨论了最省力原则的含义,而且已经揭示了该原则的一般范围,我们来综述一下该主题的早期研究,再简要陈述我们自己接下来所作论证的主要步骤。我们将首先(1)综述经济学家所作的人类集体经济的早期研究,接着(2)将综述心理学所作的个体经济的研究。该综述也将有助于说明我们对早期研究的立场。
一、 集体经济
我们在前文分析开凿过山隧道这个特殊经济情况时增加了一个唯一性要素,对于该唯一性要素是否已经完全涵盖在早期经典的或正统的经济学学派研究之中,存在争议。这些学派从未质疑过劳动力或劳动这个要素在这类集体企业中是最小化的。他们也没有将他们的研究主题局限到没有考虑风险这个概念,风险反过来与可能的劳动这个概念密切相关。因此,大量经济理论属于我们现在探讨的主题的历史。
与经济性领域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学领域和文化人类学领域,我们从后两者的研究中也获益匪浅。这些领域以及普通生物生态学领域中的早期定量研究将会在我们的论证过程中不断被参考。
二、 个体经济
实验心理学家对于人类行为动机的劳动这个要素所作的悉心研究,尽管不如上述集体经济研究广为人知,却同样重要。这些研究成果导致出米勒博士(N.E.Miller)与多拉德博士(J.Dollard)的理论建构5,以及赫尔博士(C.L.Hull)的理论建构6(参见下文),赫尔博士本身就是试验者。尽管在动机领域实际所作的试验太广泛不可能在此详述,但是我们仍将至少简要概述经济这个概念的理论发展的主要历程。
关注劳动这个主题的最早实验者有:(1)金杰雷利(J.A.Gengerelli)博士的《学习中最大值与最小值原则》7(The Principle of Maxima and Minima in Learning),(2)蔡(L.S.Tsai)博士的《动物行为中最小力与最大满意的法则》8(The Laws of Minimum Effort and Maximum Satisfaction in Animal Behavior),以及(3)沃特斯(R.H.Waters)博士的《学习中最省力原则》9(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in Learning)。这些标题中的术语力(effort),在其作者看来毫无例外皆意为功力(work)。此外,还有一个最少行动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该术语由惠勒(R.H.Wheeler)博士整体借自物理学家们的论述,惠勒博士将其提升为一个主要的心理原则,却没有任何支撑证据在莫泊求斯(Maupertius)最初提出的一些简单术语中,最少行动原则是说,当物质M在既定时刻既定地点于另一时刻移动到另一地点时,它将沿着一段路线前进,在该路线里,所有物质的所有产品之和在乘以它们各自移动的距离以及乘以它们各自的速度之后将会是最小值。。我们提到惠勒博士的心理学最少行动原则10,以免我们不然好像对此毫不知晓,但是我们抛弃它,理由正如沃特斯博士所指出的:惠勒博士实际没有作任何科学论证,他至多阐明了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假定,可是至于该假定的有效性却丝毫没有证据。
至于另外三个原因,金杰雷利博士在论述自己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原则》时作如下说明:
缓解了该机体内部需求的特定刺激环境所引发的机体行为,就时间、空间以及所需力而言,往往不断重复朝着与那个需求缓解相协调的最小限制前进。这个限制的本质是由该机体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结构所界定的。
蔡博士反过来这样论述自己的最小力定理:
动物在选择能够满足自身机体强大需求的时候,会在其辨别能力范围内进行选择,它往往最终选择的行为是消耗能量最小的行为。
这两个原则中,蔡博士的更有说服力,因此,正如沃特斯博士所指出的(见下文),蔡坦率地承认了动物辨别能力的有限性,简言之,动物的选择是局限于它所知道的现有的选择。我们想要指出,上述两个命题包含的术语需要作客观界定。
沃特斯博士在对上述命题作一番评论之后提出,需要设计一些试验场景以便区分最少功力、最短距离以及最少时间的不同路径,如此才能观察到优选的最小值。沃特斯博士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行设计的试验方案并没有解释他所预期的确切的最小值。沃特斯博士试验迷宫中的那只老鼠明显偏好选择沿着墙壁路径走老鼠的这个偏好本身已经在生理学家克罗齐尔(W.J.Crozier)博士11与平克斯(G.Pincus)的定量研究中作了深刻的分析。
沃特斯博士在其研究中就最少功力十分谨慎地作出合理化分析,为此他增设了许多限定条件,这些限定条件都值得仔细研究。沃特斯博士在总结自己论证时作出如下论述:
因此雅典国王忒修斯(Theseus)在杀死牛首人身怪物弥诺陶洛斯(Minotaur)之后,沿着他随身带入迷宫的那根绳子找到了走出迷宫的路并见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就距离、时间或努力而言,也许这并不是最直接的路径,但却是唯一确保他能逃走的路径。同样,我们的老鼠发现紧贴着外侧路径走更容易实现其目标。也许老鼠沿着墙根跑不太可能被击中。
这个简单论述代表了科学史上众多反常现象之一,该反常现象总是值得提及,尽管在提及该反常现象时我们当然不是想要去质疑沃特斯博士的精彩试验,也不是质疑沃特斯博士论述最少功力原则所作的值得称赞的小心谨慎。我们只是提醒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忒修斯例子足以反驳金杰雷利蔡的最少功力原则,而沃特斯博士却试图维护之。相反,我们还不经意地提供一个优秀例子来论证最少的可能平均功力比率(或者我们的最省力原则),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最小值。
可是接着赫尔博士1943年在其《行为原则》12(Principle of Behavior)中提出了三个假设,都与反应性抑制相关,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最少功力的推论法则(第294页),如下:
假如有两组或更多的行为序列,每组行为都需要不同的工作量(W),在同样次数同样强化后,机体将逐渐学会选择实现事务强化状态的最少功能功力的一组行为。
赫尔的最少功力原则是建立在我们上文已经讨论过的那些学者们的研究以及克拉奇菲尔德(R.S.Crutchfield)博士的《作为心理需求功能的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as a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研究13基础之上的。1944年,赫尔的论著发表一年之后,汤普森(M.E.Thompson)博士在《对迷宫学习强化梯度的试验调查研究》14(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radient of Reinforcement in Maze Learning)中提供了一套更加精彩的研究数据用以支撑赫尔的最少功力的推论原则15。
赫尔的推论原则,正如其本人所言,与蔡的推论原则一样似乎也是我们最省力原则的推论。这一点在我们的论述中清晰可见。因为,例如,当有两个或更多可能的活动路径从一个既定的时间地点到另一个既定的时间地点,并且它们的前提与结果都是相同的,那么理论上讲,最少功力的路径就会被采用,因为这个路径同时也是最省力的路径。我们提到这个考虑因素,是因为许多言语现象从短时期内孤立来看将会与赫尔最少工作推论很相似。许多其他限定的试验情况似乎同样与赫尔最少功力推论相符例如,参见莫热耳(D.H.Mowrer)与琼斯(H.M.Jones)的《作为任务努力功能的灭绝与行为变异》20(Extinction and Behavior Variability as Function of Effortfulness of Task);坎普(J.E.Camp)的《相对距离作为白鼠选择路径的要素》21(Relative distance as a factor in the white rats selection of a path)等等。。
除了试验心理学家所采取的上述方式之外,前文对该方式的描述只是最直白的概述,还有克特卢因(Kurt Lewin)在其《拓扑心理学》16(Topological Psychology)中作了矢量分析的一般理论研究。该研究尽管读起来振奋人心,可是既没有支撑数据,又缺乏一个恰当的理论对人从一个环境前进到另一个环境进行矢量分析。另外一方面,杰出的实验者布朗(J.F.Brown)博士与沃斯(A.C.Voth)博士已经在幻觉领域观察到大量的拓扑矢量17。我们不该忘了提及,如果只是顺便提及,拓扑心理学家与拓扑生物学家史奈拉(T.C.Schneirla)博士对蚂蚁群居行为作了特别有意思的研究18。
我在行为动力学领域的论著开始发表于1929年,其中最少功力的情况发现于言语过程中19。
前文概述并非完整。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其他调查研究者的研究数据,包括社会学家的研究数据,也正因此没有在上文中论述。以上概述有助于表明,客观科学家愈发有兴趣去研究生物社会动力学主题,以及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都要求有一个唯一的统一的生物社会原则。
我们的研究只是通过敢于冒险尝试建立通用的统一原则,以便他人去评论、去修正、去重构,就像我们已经提到的那些研究者一样,他们已经或正在冒险尝试,而且我们也将努力作此尝试,我们希望,我也相信最终能够揭示所期望的这个通用的统一原则。
第六节章节安排
在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为最省力原则的本质和范围作了基本的介绍,同时简要概括了动物行为中最少功力原则的早期研究。现在简要概述接下来论证的主要步骤。
回顾前文,我们指出了最省力原则理论上不仅将控制个人行为也将控制集体群体行为。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的论证将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研究个人行为的最省力,第二部分研究集体行为的最省力。
我们也提到言语组织和言语行为为工具与工作的一般经济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为此,第一部分论证将首先研究言语。
第一部分的八章内容总体上可粗略分为三组:第二章到第四章为一组,第五章到第六章为一组,第七章到第八章为一组。
第一组始于第二章,从说话人的视角来研究词语及其意义。这里我们设法说明存在一个功力经济并且那个功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平均分配。简言之,我们将从最小功力因时平均分配的角度来对待最省力这个问题。
第三章我们将考虑形式语义平衡这个问题,其中,工具与工作发生了改变,以便实现更加经济的相互平衡,如前文所言。本章所作的讨论主要是根据一个机械模拟即称作工具类比(the Tool Analogy)而进行的,该工具类比一方面有助于使言语中形式语义平衡问题变得客观化,同时也使一些术语的界定变得更容易。我们借助工具类比揭示了控制言语实体的形式与功能的这些原则,很明显,这些原则也将适用于满足这个类比条件的任何一套机械工具。
第四章我们将研究儿童言语表达,说明通过经验揭示的这些原则也将适用于人类言语的发展或演变,该章结束了所有论述最少功力章节的第一组论证。
第二组始于第五章,我们在此将言语视作听者的感知印象而不是言者的具体表达。本章暂不讨论最少功力这个概念,转而从积累足够多的言语数据中论述最省力原则本身的理论证据。我们将我们对言语这个特殊实例中最省力经济的论证扩大到对整个感知领域的经济中最省力经济的论证。为此,我们设法说明工具类比可以精确描述所有生物的形式与功能这一点导致了第六章的论证。
我们在第六章正视个体自我这个问题,自我充当了其本人的工具工作心身系统的参照框架。因为,记得我们讨论约翰作为一个物质系统沿着一些路径移动的情况,而这些路径本身也可能不断变化,最终得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约翰?因此,第六章将尝试界定机体,包括界定约翰。在调查机体进化的经济时,我们将更加精确地审查工具与工作这两个术语。为了说明最省力原则适用于所有生物机体的形式与功能而不单单是人的形式与功能,我们将基于最省力原则建构一个假说,该假说与世界各地生物的种、属、科的分布有关,同时我们根据威利斯(J.C.Willis)博士的研究数据还将发现,生物的种、属、科的分布与我们根据自己的原则所预测的一样。除了说明最省力原则为所有生物进化提供了一个充分的解释(作为更加熟悉的达尔文适者生存原则的替代选择),第六章的论述还强调,我们只是通过归纳演绎来说明最省力原则适用于整个生物社会连续统。本章结尾部分,我们将设法提供一个动力学基础来解释弗洛伊德死亡愿望的驱动力以及我们自己界定的生命愿望的驱动力。这将为第七章论述奠定基础,第七章开启了我们第三大组的论证。
我们在第七章转而论证符号过程动力学(即语义动力学)这个问题,界定了我们所说的作为思考系统的心智。我们将首先审视性行为的某些方面,特别强调男人的性双极(即男人的异性恋同性恋的平衡),这将为理解符号过程提供必需的关键方法,这个符号过程包括语义学、句法符号学以及语义动力学。之后我们将转而论述文化这个问题以及文化的语言这个问题,而言语只是文化语言的极小一部分。简言之,我们将早先对言语的分析扩展到对所有社会交际方式的分析,不管这些方式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这里我们将着手讨论某些语义动力学问题,这些问题将适用于属与种的分类经济,对此我们将借助精神分裂症这个精神疾病的某些特征加以研究。本章结尾处我们将会客观地界定人格这个术语以及语言与人格结构这个短语我们也可能已经对职业数学家说明了,现在有充足的数据可以用于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可被称作应用拓扑学的这个领域。。
前面章节的归纳演绎论证将作为基础用于讨论梦与艺术语言的经济,该讨论有点轻松,由此结束了第一部分的论证。
第二部分我们将转而论述人类社会行为的经济,为此我们已经在第一部分奠定了基础。我们将人类社会行为的经济的论述分为三大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地理的经济,我将在第九章和第十章这两章加以论述。第九章将通过归纳演绎的方式论述什么是基本稳定的国家平衡。第十章将讨论不稳定的国内平衡这个问题以及稳定与不稳定的国际平衡这个问题。
第二个主题将讨论经济权势的分配与社会身份的分配,我们将在第十一章作此论述。我们首先讨论国家是控制系统,之后接着论述小群体互动中的相对控制问题。
第三个主题将讨论声望与时尚,对此我们将在最后一章即第十二章加以论述,在这一章我们还试图将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整合起来。确切地说,第二部分的第十二章结尾部分将立即导致真正的思考,正是这些思考我们即将开始我们第二章的归纳演绎论证,现在我们转向第二章。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