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落花之美

書城自編碼: 280320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林少华
國際書號(ISBN): 9787555235187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4-15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16/22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
《 认知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帝国观 》

售價:NT$ 498.0
无从说起
《 无从说起 》

售價:NT$ 381.0
蔬菜栽培学
《 蔬菜栽培学 》

售價:NT$ 773.0
车规级芯片技术
《 车规级芯片技术 》

售價:NT$ 717.0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甲骨文丛书·常识:一部政治史 》

售價:NT$ 442.0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第四条底线:21世纪仁爱领导力精进指南 》

售價:NT$ 386.0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情绪说明书:解锁内在情绪力量 》

售價:NT$ 335.0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中国神仙画谱 装饰画 》

售價:NT$ 27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13
《 型男改造计划 12周体形惊人转变 》
+

NT$ 263
《 先谋生,再谋爱(“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系列) 》
+

NT$ 443
《 乡愁与良知 》
+

NT$ 299
《 异乡人 》
+

NT$ 490
《 林少华看村上—村上文学35年 》
+

NT$ 162
《 经济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編輯推薦:
林少华经典散文 温暖人心的散文集
內容簡介:
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灵魂的锚地,主要是作者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的顾盼、眷恋和思念,乡愁的核心是对母亲的思念; 第二部分是教授的操守, 施之于教育,使得我叩问大学的灵魂和教授的操守; 第三部分是优雅的消失 ,施之于文化,使得我懊恼窥海斋的终结和优雅的消失; 第四部分是镇长的奥迪 ,施之于社会,使得我质疑镇长的奥迪和娃娃鱼的遭遇; 第五部分是 林家铺子和村上, 施之于翻译,使得我选择了村上春树和他的高墙与鸡蛋。
關於作者:
林少华
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亦从事文学创作。曾在暨南大学、日本长崎县立大学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作家学会副主席、《外国文艺》变为等职。著有《林少华看村上 村上文学35年》《落花之美》《乡愁与良知》《为了灵魂的自由》《高墙与鸡蛋》《微搏天下》《雨夜灯》。译有《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奇鸟形状录》等四十一部村上春树作品系列以及《心》《罗生门》《金阁寺》《伊豆舞女》《雪国》《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等日本名家之作凡七十余种,广为流布,影响深远。
目錄
写在前面 1

乡关何处

那橘黄色的灯光 2
母亲的视线 5
我收藏的古董 9
乡关何处 12
感念流星 16
旅途拾梦 20
书的背影 25
远去的鸡 31
苦命的狗 34
曾是农民 37
小站抒情 41
译文内外的煮鸡蛋 44
羊年与羊圈及村上的寻羊冒险 49
我的大一日记 53
另一种怀念 64
青岛的喜鹊 68
无需成本的幸福 71
那一窗梧桐 74
愧对自然 78
物是不是也有尊严 81

身为教授

大学之大 大在哪里 86
我是教授吗 我是谁 90
教师的困惑 94
教授的名片 98
教授的银两 101
彼时的导师 105
课堂上的眼睛 108
我的书房 112
外文比中文重要? 115
高考:怎么写作文 118
英语遭遇 122
警惕图像 126
手机和生活在别处 129
挪威有没有森林? 133
财源捆捆 137
青岛洗练 140
那些孤独而坦诚的心灵们 143
曾昭科:我的曾经的系主任 146
事情总得有人做 152
志军教我写小说 156
士不可以不弘毅 163
乌镇:木心,茅盾与莫言 167
希望总在年轻人身上复韩寒信 171

落花之美

嫉妒日本 176
泡温泉与温泉文化 181
由讨日本老婆说开去 186
东京唯独不在日本 191
伊妹儿在东京 196
东京的美女编辑 201
落花之美 206
藏的美学与露的美学 211
日本的乡下和乡下人 216
日本的大学和教授 222
日本小城的书和书店 227
我逛东京书市 231
诸葛孔明热与村上春树热 236
中国人有钱! 241
《非诚勿扰》扰了日本 245
樱花如泼妇 249
从根部阅读日本 253

乐在雕虫

翻译是间谍 258
戏说翻译 262
让房间远游 265
附村上春树信:远游的房间 268
乐在雕虫 272
书也可以大家译 276
译者培养难 279
和臭要不得 282
译诗三难 290
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293
100%的村上春树是可能的吗 301

村上文学在中国

村上春树小说的特色 306
村上春树随笔的特色 321
村上语言的诗性与机趣 333
门外的村上 337
希腊和土耳其旅途中的村上 342
另一个村上君 346
村上春树笔下的中国人 350
村上春树和片山恭一 354
当余秋雨遇上村上春树 359
为了灵魂的自由 364
村上文学在中国(讲演) 377
內容試閱
那橘黄色的灯光
从东京回来快一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距离。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得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初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寒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凝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拜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铺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看着小孙儿在他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儿歌。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不通汽车,小时候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去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2004.10)
母亲的视线
母亲回乡了。三弟来接,和父亲一起跟回去了。留下住了两年的房间,留下小院里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间里她能洗的都洗了,床单、枕巾、靠枕套。院里的花草好像刚浇过水,土湿润润的,叶亮晶晶的,花开得正艳,蔷薇、月季、矮牵牛、金盏花
几天来我神思恍惚,做不成事。心里开了个洞,洞比预想的大,没有底,无论投进什么都不见形体,也不闻回声。父母住的房子是在靠近市中心的地方租的,和我相距几站路。直到几天前那里还装满我们的说笑、我们的亲情和欢乐。而现在人去楼空。开门进去,没了厅里沙发上看电视的父亲的笑脸沙发空了;没了从里面房间颤颤巍巍走出的母亲的身影床铺空了;没了四下里那熟悉的特有的气味空气空了。空了,都空了,一如我的心。转而又觉得没空,父亲从沙发站起,母亲就在眼前,气味重新聚拢
母亲在青岛住了两年。虽然每星期只能去看望一两次,却是三十多年来和我在一起最长的两年。三十多年时间里的我,或远在岭南,关山重重;或浪迹海外,烟波迢迢;或经济上自顾不暇,穷困潦倒;或生活上风云突变,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实现膝前尽孝的宿愿。寒来暑往,斗转星移,我老了,母亲更老了头发由青到白,皱纹由少到多,脚步由快到慢这次接来,本打算让二老一直住下去。不料母亲说她到底有些想念东北那边我的五个弟妹,一再要走。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怕我为她受累和花钱。说我熬夜挣钱不容易,当妈的不能帮着挣倒也罢了,哪能帮着花呢!我再三解释反正我是要熬夜的,钱反正是要花的,但她反正就是不信,非回乡不可。
两年相聚,母亲身上有两点让我感触最深。一点是她对苦难的淡漠。我家过去穷,父亲挣四十七元钱且远在百里之外的公社工作,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家里只我母亲领我们六个小孩儿过。推碾、拉磨、种自留地、侍弄园子、养猪都是母亲一个人干,一年四季的衣服和鞋也要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一次闲聊,她说有两年因为做完我们的棉衣后再没东西没钱了,自己两个冬天没穿棉裤。那年外婆有病,要去探望都没有出门穿的裤子,只好找邻院借。我听了十分吃惊和心酸。家穷我是知道的,但不晓得穷到那个地步。东北的冬季十分了得,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穿棉裤甚至都抗不住。我现在都能切实感受到挟雪的冷风从裤脚钻进来时那彻骨钻心般的冷。而母亲竟穿着单裤!借裤子外出对母亲无疑又是一种伤害。母亲是外婆的独生女,昔日家境宽裕,上过旧式学堂,人很要强。不难想见,那种情况下的母子相见会是怎样一种心境。可是,母亲现在谈起来语气是那样轻描淡写。不用说,母亲经历的苦难我也经历过一些。之于我,那段苦难好比书橱里自己分外珍惜的一本书,翻阅时我会反复审视它的质地、叩问它的含义、追寻它的投影。相比之下,母亲却把它当作一件旧物随手收进抽屉。
再一点就是母亲仍把我看成小孩子。我已年过半百了,可母亲依然一口一个孩子叫我。冬天摸我的腿,说这孩子这么冷怎么就穿一条单裤;夏天摸我裸露的胳膊,说这孩子好像有点瘦了。于是吃饭时再三叫我吃肉,为了健康而刻意不吃肉的我只好夹起一大块肉放进嘴里,她这才现出欣慰的笑。一旦我不在屋里,她就这孩子哪去了念叨着里里外外寻找。每次离开,母亲都从窗口、门口或从小园子门前看我,久久看我的背影,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有时还从园前慢慢挪动着看我拐过第二个路口、第三个路口。一次我走远了因忘拿东西拐回来时,发现母亲仍站在那里望着我去的方向没动。这样,每次我的背都带着她的视线离去。回想起来,母亲一直是以视线送我的。小时候带着她的视线走去课堂,上大学时带着她的视线奔赴省城,毕业后又带着她的视线远走天涯可以说,母亲的视线从未从我的背部移开,自己也从未走出母亲的视线。
母亲回乡后,无意间我开始思索母亲为何对往日的苦难那般淡漠。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母亲心里装着儿女,为了儿女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再大的苦难也不曾放在心上。如今,母亲觉得自己无法像过去那样为儿女、为我付出了,唯一能付出的只有悄然回乡和不变的视线

(2006.5.31)
我收藏的古董
书生意气,意气用事,做完事说完话每每后悔。但有两件事至今让我自鸣得意。一是当年不少人下海经商的时候,我仍蹲在岸上吃粉笔灰;二是早些年负笈东瀛归国之际,同学同事忙不迭往回扛索尼日立雅马哈,我则悠悠然提几个旧瓷罐回来。他们笑我,我笑他们。不用说,他们的彩电音响早已可笑地沦为垃圾,而我的瓷罐依然在书架上闪着优雅的柔光,给我以无尽的审美遐想。我敢打赌,在这个不断升级变频朝三暮四的世界上,只有它们永远不会沦为垃圾。
古董多多,我只对收藏陶瓷瓶罐感兴趣。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可以摆在书架上随时欣赏,同藏书也相得益彰;另一个是出身和我同样同样来自乡间的泥土地。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一般只收藏同样土头土脑的民窑蓝花什么的,而对五彩珐琅彩景泰蓝之类敬而远之。这么着,无论外出开会还是旅游,我都会找到卖文物的地方慢慢逛一逛。由于不考虑什么保值升值什么转卖拍卖,挑选的标准非常简单我只买在那里等待我的。说来也怪,逛过几圈,一般总会发现有一个在那里专门等我。我似乎看得见它苦苦等我的焦灼的目光,听得见它忽然看见我的激动的心跳,仿佛在说你可来了!那的确是一种神奇的邂逅和惊喜的瞬间。记得在广东工作期间,有个往日教过的学生请老师们去东莞吃荔枝,回来路上下车在荒草地解手时我一脚踢出个清代青花瓷罐,馋得其他几个同事也纷纷去踢。可惜他们只踢得一脚土,一个还不巧踢在石头上,痛得捂着脚趾直叫。得得!他也不想想:那哪是踢出来的,那是一种等待。
在书房几十个瓶瓶罐罐里边,我最珍视的是奶奶留下的一个陶罐:柚子大小,宽口黄釉,釉下绘一朵看不出什么花的红花和几片细长的绿叶,绿釉没上好,眼泪似的流淌下来,有两道裂缝,用两脚钉锔了。据母亲回忆,她嫁过去时就看见奶奶用这个罐装针头线脑了,样子老得说是汉代的没准都有人相信。睹物思人,看见罐我就想起奶奶。小时候家里人多炕小,我常常睡在爷爷奶奶屋里。奶奶有一个六条腿的老式炕柜安在炕中间隔成里外屋,我和奶奶隔柜而睡。奶奶最大的特点是偏心。不知何故,六个孙子孙女,她基本只喜欢我这个长孙,有什么好东西只偷偷给我一个人吃。那年当兵回来探亲的叔叔带了一些乡下见不到的糕点糖果,晚间睡觉时奶奶的胳膊从炕柜底下伸进睡在里屋的我的被窝,塞过一把核桃酥和水果糖。我就缩在黑乎乎的被窝里悄悄地慢慢地嚼着吃着含着那确确实实是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最美妙、最幸福的体验。由于那种幸福是同我和奶奶之间的一个秘密连在一起的,所以至今我都固执地以为幸福必须伴随一个秘密。并且认为大凡爱都是偏心的,没有偏心也就无所谓爱。爱唯其偏心而刻骨铭心。
奶奶离开我整整三十年了。夜阑人静,我时常轻轻抚摸那个陶罐,得以重新感觉到奶奶伸进我被窝的手的体温
或许可以说,我们每人心里都收藏着一个古董,收藏这样一个陶罐。

(2004.12)
乡关何处
乡下的大弟打来电话,告诉我老屋卖了,一万元卖给了采石厂。理由是原来五户人家只剩了他一家,电线杆倒了都换不起。更糟糕的是附近山头开了采石厂,放炮崩的石子时不时飞进院子,一颗大的竟砸穿了屋顶,差点儿砸着人。
我不由得把听筒从耳朵移开,愣愣看听筒看了许久,好像听筒是弟弟或老屋。我能说什么呢?
其实,若非我一再劝阻,老屋早就卖了。我不可能回去居住,这是明摆着的事,坐待升值良机更谈不上。我所以横竖不让弟弟脱手,是因为老屋既是老屋又不是老屋。
老屋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爷爷一块石头一把泥砌起来的,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小山沟的西山坡上。房前屋后和山坡空地被爷爷左一棵右一棵栽了杏树、李树、海棠树和山楂树。春天花开的时候,粉红的杏花,雪白的李花,白里透红的海棠花,成团成片,蒸蒸腾腾,把老屋里三层外三层围拢起来,从远处只能望见羊角辫似的一角草拧的房脊。那时我已约略懂得杏花春雨的诗情画意了,放学回来路上一瞧见那片花坞心里就一阵欢喜。奶奶呢?奶奶多少有点半身不遂,走路一条腿抬不利索,自己鼓鼓捣捣在前后篱笆根下种了黄瓜、葫芦瓜、牵牛花。很快,黄瓜花开了,嫩黄嫩黄的,花下长满小刺刺的黄瓜妞害羞似的躲躲闪闪。葫芦花要大得多,白白的薄薄的,风一吹,像立不稳的白蝴蝶一样摇摇颤颤。最鲜艳的是牵牛花了,紫色的、粉色的、白紫相间的,迎着晨光,噙着露珠,娇滴滴,轻盈盈,水灵灵,玲珑剔透,楚楚动人。离院子不远,有一棵歪脖子柳树,树下有一口井,无数鞭梢一般下垂的枝条一直垂到井口。盛夏,我和弟弟常把黄瓜和西瓜扔进井里,过一两个时辰再捞出来分享,凉瓦瓦的,一直凉到脑门。山坡稍往上一点就是柞树林和松树林了,秋天钻进去摘山里红的小果果,采蘑菇,捉蝈蝈
小山沟很多年月里没电,冬天有时回家晚了,远远望见老屋那如豆的灯光,我就知道母亲仍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等我归来,心里顿时充满温暖。夏日的夜晚,时常开窗睡觉。睡不着的时候,每每望着树梢或云隙间的半轮明月,任凭思绪跑得很远很远。在务农的艰苦岁月里,我又常在屋前月下吹着竹笛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忧伤。
而这样的老屋以区区一万元钱脱手了,失去了,连同祖父提一袋熟透的李子送我远行的曾经的脚步,连同祖母为我从火盆中扒出烫手的烧土豆的曾经的慈爱,连同母亲印在糊纸土墙上的纳鞋底的身影,连同看书时烧焦我额前头发的油灯火苗和乡间少年无奈的笛声。回想起来,我的老屋、我的故乡早就开始失去了。三十年前失去了灌木丛中扑棱棱惊飞的野鸡和鹌鹑,二十年前失去了树枝绿叶间躲藏的一串串山葡萄,十年前失去了飞进堂屋在梁上筑巢的春燕、在杏树枝头摇头摆尾的喜鹊,甚至麻雀也因农药而绝迹了。如今采石厂的石子又砸穿了老屋可怜的屋顶,砸碎了装满记忆珠子的旧青花瓷罐,砸在了我的心头
我也曾去祖籍蓬莱寻找更古老的老屋,寻找更久远的故乡,去了好几次。然而,早已无人可问无迹可寻了。县城也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了。没有青砖灰瓦,没有古寺旧祠,没有一街老铺,没有满树夕阳。满眼是不入流的所谓现代化建筑和花哨的商业招牌,满耳是呼啸而去的摩托车声和声嘶力竭的叫卖声。黄昏时分,我几次怅怅地登上蓬莱阁。举目南望,但见暮霭迷蒙,四野苍茫;放眼西北,唯有水天一色,渺无所见。浮上心头的只有那两句古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如此这般,作为祖籍的故乡早已失去,生身的故乡又随着老屋的失去而彻底失去。是的,老屋的失去,使我失去了故乡,因而失去了根据,失去了身份。原本我的身份就迷失了一半,在乡下我是城里人,在城里我是乡下人。现在又成了城里迷失故乡的乡下人,由此走上不断追问乡关何处的人生苦旅。

(2005.9)
感念流星
有感于一种美流星之美。
那大约是我们视野中最短暂的美。纵然一现的昙花,相比之下也不知长多少倍。而它,出现即意味消失,发生即指向终结。忽然而来,倏然而去,几乎是一种没有过程的美、没有逗号的美、没有滞留的美瞬间之美,美在瞬间。
第一次见到流星是什么时候呢?
我曾是个极度沉默寡言的孩子,平均一天说不上一句话。较之朝朝暮暮的现实生活,我的快乐更多的来自铅字和遐想。看见山,想山那边有什么;看见路,想路的尽头有什么;看见天边的晚霞,想晚霞的另一侧有什么。晴朗的夏日,晚饭后时常仰卧在房后的柴草垛上望着夜空遐想。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三面环山,山上是人工松林或野生的柞木,前面是不很开阔的平川,四周是那样安静,空气是那样清新,天空是那样深邃,星星是那样晶莹。一次正仰望之间,忽见一颗流星倏地划过眼前的星空,曳一条银灿灿的弧线向另一侧划去、坠去,宁静的天幕仿佛被它划痛了裂开一条通路。多么神奇、多么美丽的瞬间啊!我的思绪也像流星一样飞向邈远的天穹。我在想,这颗流星来自何处、奔向何方呢?在这各就各位安分守己的星群中为什么只有它离开伙伴、离开集体急匆匆独自出行呢?是因为它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而被星妈妈星爸爸赶出家门,还是它自己执意奔向未知的远方?
夏去秋来,多少年过去了。我由少年而青年、由青年而中年,在我迫近半百的那年,想不到又同那颗流星相遇了。那是我回乡探亲的一个仲夏之夜,一个没电的夜晚。月亮还没爬出东山,星星格外密格外亮,爆玉米花一般忽一下子爆满山村黛蓝色的天幕,除了偶尔传来的蛙鸣和松树间的风吟,四下里别无声籁。一种微妙的预感促使我站在院前老柳树下久久仰望夜空。在我望得有些累了刚要转身回屋的时候,忽然,一颗流星粲然划过头顶。还是那个位置,还是那一时分,还是那条弧线,还是那颗流星。可是我的思绪、我的心情不同了,没了当年的纯真浪漫的遐思,一股莫名的寂寥、怅惘和苍凉淹没自己的心头。我想,自己本身就是那颗流星,形单影只,行色匆匆,正宿命般地扑向人生最后一个驿站是不是天堂我无从知晓,但那肯定不会再是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的地方。也就是说,经过了三四十年之后,我终于明白了流星的归宿。
想来,我的祖辈们便是流星,曾从齐鲁蓬莱故土流向广袤的关东大地。许多年后我又成了流星,从关东大地遥遥流向多彩的岭南古城,其间一度跨海流向东瀛岛国,而后一个急转弯流回祖籍山东半岛,流到半岛最青翠的地方青岛。我还会继续流星的行程吗?天底下还有比青岛更青翠的岛城吗?即使有,人家会像山东乡亲这样慨然接受我这个不安分的,并且早已不年轻的宇宙尘埃吗?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一颗流星,各自以璀璨的弧线划过漫无边际的天宇,装点故国以至人类文明寥廓的星空。在某种意义上,人恐怕唯其是瞬间的流星而得以永恒。我蓦然心想,假如孔老夫子不是如流星一般在春秋时期的苍穹稍纵即逝而长驱划入今日星空,那么,作为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他未必只照例收一条小干肉(束修)便诲人不倦乐而忘忧。更尴尬的情形是,他很可能因为没有系统性专著或长篇学术论文评不上教授职称。而那样一来,他能否被尊为圣人势必打个问号。不妨说,瞬间成就了伟大,成就了辉煌,成就了神圣,成就了永恒。
生为男儿,我何尝不想在这世上留下一点点痕迹,哪怕是流星的一闪。然而身为文弱书生,既不能留下彪炳青史的武功,又不能留下泽被万方的政绩,唯有白天黑夜在黑板上稿纸上涂鸦而已。而涂鸦能够在一闪之际定格为永恒吗?
无论如何,我更怀念第一次见到的流星,或者莫如说怀念第一次见到流星时的心情,而那大约永远地消失了。

(2005.8)
旅途拾梦
(我的自画像)
一九五二年秋生于东北平原一个遍地土豆花和南瓜藤的普通村落。后举家迁往半山区,在一个三面环山、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沟长大。小山沟那杏花李花海棠花簇拥下的茅屋,那井台边随风摇曳的依依垂柳,以及松树柞树间蜿蜒伸展的荒草径,加上儿时记忆中平原上树影依稀的远方村落,构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原生风景(primal scene )和永远寻觅的精神家园。日后无论在歌舞升平的广州街头,还是在灯红酒绿的扯旗山下,抑或在樱花盛开的东瀛古都,他都无法彻底流连忘返。可以说,小山沟成了他至今未能走出的心间圣地。当他发现祖籍黄海边堪可聊慰乡愁之时,毅然从广州北上青岛。
父亲是个喜欢看书买书的一般公社干部。也许受父亲影响,他自小嗜书。父亲一个现在看来并不很大的书箱,成了他一看就怦怦心跳的掏不够翻不完的聚宝盆
《三国》 《牛虻》《红旗飘飘》、吴伯箫的《北极星》而那又是何等艰难清苦的日子。八口之家,父亲四十七元工资,又远在百里之外,口粮甚至都难以购回。是书给他这个雪中拾柴归来的长子以唯一的慰藉和欢乐。去供销社直扑小人书柜台,去县城直奔新华书店。他是那样感激姑姑,当他手捏四毛钱对着《林海雪原》发呆时,是姑姑为他补上了五角。煤油灯下,他用自己裁钉的纸本抄写过《四角号码词典》,一遍又一遍整理从书上摘下的漂亮句子。这不仅使作文成了他最兴奋和得意的语文作业,也培育了乡间少年独特的自尊、自信和执着。
文革开始时,他刚读完初一。两年后返乡务农。祖父胸前被挂上还乡团长的木牌倔强地站在一片打倒声中,父亲在接受内查外调。招工、参军两条出路俱被堵死,只能用月下的笛声倾诉胸间的无奈和忧伤。但即使在这样的日日夜夜,在这除了红宝书几乎无书可读的岁月中,他也不忍舍弃阅读的习惯。雨天不能出工时他躺在炕上背《汉语成语小辞典》,背骗来的《千家诗》,背当时唯一刊行的诗集《毛主席诗词》收工归来途中常常一个人独坐山冈,遥望远方迷蒙的山峦和天际灿烂的夕晖,有时胸口竟涌起一股莫可言喻的激情和不合时宜的遐想。后来他明白了,那是潜意识中的文学之梦对他的呼唤,是书暗暗赐予他的慈爱。他因之没有沉沦,而挽起带补丁的裤管,迈动细瘦的双腿走出泥沼,走出棘丛,走出暗夜。而那缕夕晖,也永远凝在了他的心壁。
三年后的春寒料峭时节,善良的贫下中农出于怜爱推荐他上了大学。那是志愿栏中只能填写一切听从党安排的特殊年代,而党安排他学习他从未想学的日本语,他因之得知汉字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几乎截然不同的读法和若即若离的含义。大学三年零八个月,他特别感激的是校图书馆外文借阅部一位文质彬彬的老头儿(如今想来大约是被打成右派的学者)。每次借书,老头儿都露出拘谨而慈祥的微笑,破例允许他进书库寻找除小林多喜二等日本无产阶级作家以外的小说,使他在批孔批宋江批邓等荒唐、狂躁的嚣喧声中,得以徜徉在异国文学天地。若干年后当他重返母校攻读研究生课程,又去他熟悉的图书馆的时候,老头儿早已不知去向,留给他唯独一丝惆怅和怀念。
研究生三年,恩师王长新教授领他步入了日本古典文学世界,指导他在吟咏风花雪月的诗歌中去领略和研究中日古文人情怀和审美指向的异同。他缥缈的文学之梦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载体翻译。
他本不情愿当教师,但命运最终安排他走上了大学讲台。十八年来,他不知耗去了多少盒有尘或无尘的粉笔,吞掉了多少片金嗓子喉宝。同时获得了专心译事的条件。他的第一部重头译作是当年风行全国的日本二十八集电视连续剧《命运》。当他第一次看见自己所译词句化为清晰的字幕,听见其从男女演员口中涌出,注视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荧屏上,激动之余,他不由想起小山沟那盏昏暗的煤油灯和天边那缕璀璨的夕晖,觉得横亘其间的二十年光阴仿佛一条神奇的因果游丝,觉得一个人日后的作为终究是儿时梦幻的物化。
斗转星移。他已在翻译园地里默默耕耘了十几个年头,书也收获了一二十本。但他始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谷,始终对两种语言怀以由衷的谦恭和虔诚,而不敢小觑任何一个标点符号,不敢率而成章,不敢初稿交印。
汉字汉语这些完美传达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红楼梦的出神入化的载体,令他深深为之倾心为之陶醉为之折服,甚至觉得它们才是变幻无穷魅力无穷潜力无穷的真正的精灵。如今通晓一两国外语的人才可谓比比皆是,一口地道日语的国人亦不在少数。较之他们中的某部分人,他觉得自己唯一的微弱优势便大约是自己对母语一以贯之的敬畏和痴迷。不管他有多少不安和烦恼,但只要在台灯温馨的光环中摊开稿纸拿起译笔,便顿时沉静下来,而去感受纷至沓来的祖传文字的韵味和喘息,从中拣出与外文语句形神俱佳者嵌入绿色的方格。这时,他愈发觉得上苍待自己何等恩宠有加,觉得自己比出入宾馆酒肆的贪官大款儿其实幸福好几倍。
不错,从学术角度看,翻译的确有诸种理论,尤其近些年来从西方引进多多。但那终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性质的东西。如同创作,在实践中任何理论都几乎无能为力无可奈何。说到底,文学翻译是在传达、演绎他人的灵魂、心像、梦境的非理性作业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文学作品并非译之以笔、以理、以脑,而须译之以心、以情、以悟、以sense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诚哉斯言。

(2000.6)
书的背影
有读者问我小时候读过什么书,有编辑问我什么书伴随过我的成长,促使我从书橱深处掏出几十年前的读书笔记和幸存的珍藏本。翻阅抚摸之间,思绪逐渐从纷扰的现实中剥离出来,赶回久违的少年岁月,赶回阔别的故乡山坳,开始追索已然远去的书的背影
的确,书犹朋友。回首人生旅途,或长或短每一段路都曾有朋友相伴。书亦如此。有的陪伴我们迎来朝暾初上的清晨,有的陪我们送走风雨潇潇的黄昏,有的陪我们走过荆棘丛生的山路,有的陪我们漫步柳浪闻莺的沙堤。我们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脚步从不停止也无法停止。而陪同我们的书却在一个个驿站留了下来,默默目送我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当我们走出很远很远之后,也会不期然停下脚步追寻书的背影。其中让我们凝望最久的,莫过于伴随我们度过孤独、敏感而又脆弱的少年时代的书的背影。那与其说是朋友,莫如说是恋人、初恋的情人曾经的回眸、曾经的笑靥、曾经的惊鸿照影,曾经的呢喃细语,竟是那样真切,那样清晰,恍若昨日。是的,有什么能比旧日恋人的背影更让人刻骨铭心、梦绕魂索呢?现在,就让我从尘封的记忆中,觅出这样的背影。
《三国演义》 小学四年级读了一次,初一读了一次,是我最熟悉最推崇的一部古书。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这铿锵作响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我日后的价值取向,奠定了气节和信义的基础,使我在相当困难的时候也守护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即使现在我也固执地认为三国是男人的必读书,她锻造男人的脊梁,向男人体内注入一种凛然难犯的阳刚之气,男人因之过渡到男子汉。
《说岳全传》 让我懂得昏君和奸臣当道、堵塞贤路是何等可怕、惨烈的事情。闻岳飞父子之冤,欲追求而死诤;睹秦桧夫妻之恶,更愿得而生吞。字字句句,何等荡气回肠,掷地有声,至今言犹在耳,使我对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小人一向采取鄙夷和厌恶的态度,不屑与之为伍。
《千家诗》 这是我从同学手里借得而存心未还的一部真正的线装书,上海大成书局印行。时值文革,除了《毛主席诗词》,这是我手头唯一地道的旧体诗集。在当时,这样的书是焚烧对象,只能偷偷地读,以致我现在仍觉得偷读之乐是极妙的快乐,甚至觉得书只有偷读才快乐。诗集后面附录的笠翁对韵也让我痴迷至今: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在学了外语的今天,我愈发对汉语这种无与伦比的形式美和韵律美怀有由衷的虔诚和敬畏。毫无疑问,汉语乃世界语言方阵中当之无愧的仪仗队。
《监狱里的斗争》 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已经忘记了,但主人公在狱中写的那首明月千里忆伊人则始终未能忘怀,几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脱口而出:当年,在辽远的故乡,正值春夜未央。我们踏着明月的清光,沿着清溪的柳岸徜徉,绵绵倾诉各自的衷肠。春风卷起层层细浪,露水浸润薄薄的衣裳。年轻的姑娘,谊厚情长:鼓舞他万里飞翻,投身革命的沙场!这首诗在乡间一个文学少年的心中激起过何等美妙而圣洁的遐思啊!她让我对革命者的爱情产生深深的向往之情,凝固了心目中的爱情意象。
《红旗谱》 小杨树一房高,嫩枝上挑着几片明亮的大叶子的时候,把涛娘娶了来小杨树冒出房檐高,叶子遮起阴凉,风一吹哗啦啦响的时候,媳妇生下了运涛说来不可思议,就因了这几行,至今散步或出游时我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搜寻大叶杨的姿影。每次与之相遇,都像见到久别的亲人,站在她特有的浓阴下,对着挺拔的白色树干和哗啦啦响的叶片沉默良久,回味远逝的少年情怀,回味莫名的乡愁,即便身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
《北极星》 吴伯箫这本散文集是我仍可在书房中找出的当年爱不释手的几本书之一。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印数40000册,定价0.38元。纸泛黄了,书脊几乎剥落,扉页写有父亲的名字,里面让我用红蓝铅笔和钢笔划满了道道,还在每篇最后的空白处自作聪明地总结了写作手法,日期多是1966年1月。也的确是她教了我一些写作手法,同时让我至今仍习惯于睡前看一两篇散文,把漂亮句子带入梦乡。不妨说,没有吴伯箫这本散文集,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散文习作。

特别想说几句的是,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东北一个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度过的,能读到的书非常有限。除了偷翻在公社当一般干部的爸爸的书箱他不满意我看三国水浒等所谓旧书只有同学和伙伴之间互借。不知道图书馆为何物,买书也很困难。公社供销社的文具柜台里只摆着一二十本连环画,县城倒是有个新华书店,但去三十里外的县城甚至比现在出国还难。实在没书看了,就看墙上糊的报纸。至于书桌就更无从谈起了八口之家,仅靠在外地工作的父亲四十七元工资生活,睡觉的地方都成问题。又没有电,晚间看书抄录漂亮句子,只能趴在柜角、炕桌或窗台上。现在都好像能闻到煤油灯滋啦一声烧焦额前头发时那股特殊的焦糊味儿。
最后,让我作为附录把我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期间(1964~1968)主要读的书目抄给大家。多数是从读书笔记和不完全的日记中抄录的,作者的名字或有或没有。我想,那既是我读过的书的背影,也是我自身的背影,同时也未尝不是整整一代人的背影和一个时代的背影。

(2005.8.28)

【附录】

西游记 英烈传 说岳全传 水浒 说唐 千家诗 新增广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镜花缘(李汝珍) 三国演义 苦菜花(冯德英) 战斗的青春 白求恩大夫(周尔复) 憩园(巴金) 青年英雄的故事 幸福(秦兆阳) 吕梁英雄传 迎春花 儿女风尘记 小小十年 少年时代(郭沫若)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烈火金刚 监狱里的斗争 赤胆忠心(王火等) 洮河飞浪 晋阳秋(湘慕) 红旗谱 草原奇兵 红旗飘飘 狼牙山五壮士 苗家三兄弟 青春之歌 红岩 虾球传 十万个为什么 创业史(柳青) 红日 香飘四季 草原烽火 高玉宝 平原枪声(张宝玉) 林海雪原 铁道游击队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敢峰) 北极星(吴伯箫) 花城(秦牧) 毛主席诗词解释(郭沫若等) 水浒后传 普通一兵(波儒尔巴著 孙广英译) 真正的人 艳阳天 欧阳海之歌 红色交通线 贵族之家 红湖的秘密 阳光灿烂照天山(瑰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