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社会运行学派: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之五)(上下卷)

書城自編碼: 267836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郑杭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30021949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444页/1504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247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通识学院:关于心理的101个常识
《 通识学院:关于心理的101个常识 》

售價:NT$ 269.0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售價:NT$ 381.0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售價:NT$ 672.0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售價:NT$ 941.0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售價:NT$ 364.0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售價:NT$ 503.0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售價:NT$ 498.0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售價:NT$ 5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49
《 正义的可能:青年哲学家周濂最新力作 》
+

NT$ 522
《 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
+

NT$ 351
《 明亮的对话 》
+

NT$ 277
《 双赢之道(大师细说博弈论) 》
內容簡介: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社会运行学派: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收录了作者从2010年以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和教学、调查和思考的成果。共183篇文章。作者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全书分“前沿意识”、“草根精神”、“重新认识”、“铺路搭桥”四个部分,共收录183篇文章,体现了作者对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新思考,深入中国城市、农村的社区和村居进行实地调查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中国社会学再评价、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再认识、对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再提炼的总结。这些内容再现了作者对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一贯追求。
關於作者:
郑杭生,浙江乐清人,1936年9月16日生于浙江杭州,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开创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奠基人。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曾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兼社会学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学科规划和评审组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或学术奖励。
目錄
第一部分前沿意识
一、学派建设
《社会运行学派成长历程》前言
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
——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社会学评论》发刊词
学习理论文库《郑杭生自选集》前言
北京社科名家文库《社会运行学派轨迹
——郑杭生自选集》前言
学会学派学术
——在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武汉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
致辞
打造农村社会研究关中学派的抱负应该肯定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一届“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论坛”
开幕式上的致辞
二、理论自觉
《社会互构论》前言
社会互构论:全貌概要和精义探微
社会学的“个人”:意涵及其问题和前景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开幕词
“理论自觉”简要历程和今后深化的几点思考
——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
的总结发言
《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代序言
——在“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增强理论自觉 促进学科发展
——谈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民俗学的关系
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社会学者的理论自觉
——大陆社会学本土化30年的几个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途径
——为2011年中国社会学会南昌学术年会准备的主题
报告
《感受社会学》出版后记
促进理论自觉,提升中国法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
——
在首届中国“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法律
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筹)
理事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中国社会学不应在西方的笼子里跳舞
——中国社会学年会系列专访之一
“理论自觉”与中国风格社会科学
——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把“理论自觉”全面落实到社会学各个领域
——在中国社会学会2012年银川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再评判、再认识、再提炼
——中国社会学在“理论自觉”阶段的基本功
传统学术资源与理论自觉
《品味社会学》出版后记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理论自觉阶段中国社会学的另一基本功
全面提高“理论自觉阶段”基本功的功力
——在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2014)开幕式上的致辞
三、学术话语权
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故事”期待学术话语支撑
——以中国社会学为例
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
四、传统与现代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一点思考
——一种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视角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
论“传统”的现代性变迁
——一种社会学视野
五、文化问题
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建设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南海“文化引领”战略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视野下的“大民政”文化
第二部分草根精神
一、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从初级民政到现代民政是一个大趋势
关于“社会服务”的一些理解
——从社会学视角看一些理论问题
走向民生为重的社会
——现阶段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学解读
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性改革试点
——在“芜湖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养老服务业规划专家咨询会”
上的发言
从社会成员“无感增长”转向“有感发展”
——中国社会转型新命题及其破解
开放、改革与包容性发展
——大转型大流动时期的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不是与政府越远越好
走向有序与活力兼具的社会
——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求真向善:包容性发展的要义之一
——在第三届“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关注民生,践行科学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对武汉精神的体会
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
南海改革化“三输”为“三赢”
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建设的本质
中国社会建设的六大艰巨“任务”
抓住社会资源和机会公平配置这个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社会建设论述解读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大力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篇章
——从社会视角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论述
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新探索
——以遵义市红花岗区寄住公寓管理为例
抓住重点,注重创新
——石嘴山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实践的点评
社会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可为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
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种社会学的解读
让改革红利更好惠及民生
农民工市民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课题
改革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舆论焦点掩盖下的中国阶层流动现实
社会治理的中国化创新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四个治理”
“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
——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
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视野、举措与意涵
——三中会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社会治理国际经验与我国社会治理创新
走向社会治理转型的中国社会
——全球视野与本土特质
《社会建设》发刊词
民族团结是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的过程
——在2014年兰州“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第五届)
开幕式上的致辞
论中国社会的变迁、治理及中日关系
——郑杭生教授与日本公使远藤和也谈话录
治理理论的适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对社会服务管理的创造性探索
社区管理的创新性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秦皇岛市海港区和文化路街道关于
区域化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
中国和谐家庭建设的几个问题
社区管理体制持续有效的创新性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看武汉市江汉区委区政府的努力
“三全服务”体现了“四重自觉”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上海嘉定在菊园新区对拓展社区服务的
新探索
社区建设“解放模式”的几个特点
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
——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
社会资源配置模式变迁与社区服务发展新趋势
——基于北京市社区服务实践探索的分析
睦邻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
——关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典型经验的几点体会
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实践理念
——对杭州市发展的审视
共产党要抓好网络和基层两个关键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
“社会互构论”视阈下社会复合主体参与及互构机制
在全国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会上对城区典型发言的点评
三、新型城镇化
走向包容、公平、共享的新型城镇化
——城乡社会变迁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现实考量
“绿色家园、富丽山村”的深刻内涵
——浙江临安“美丽乡村”农村生态建设实践的社会学
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致辞
可行性与可达性:户籍制度改革破题
“就地上楼”:新型城镇化的社区实现形式
四、中国经验
让“包容”牵手“和谐”
——包容性增长里的中国智慧
总结南海经验,创建南海模式
从社会复合主体到城市品牌网群
——以组织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杭州经验”
民生为重造福于民的体制创新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解读“大民政”的本质和重大意义
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探索的正确路径
——用更开阔的视野来分析包括上城模式的杭州经验
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的“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的核心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转型中的中山探索
——多元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的实践先行者
社会记忆与乡村的再发现
——华北侯村的调查
第三部分重新认识
一、社会学史
把握交融趋势,推进学科发展
——论当代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深化——“实践结构论”的提出与“理论自觉”的轨迹》自序
当代中国社会学近期的几个热点问题
林耀华先生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做贡献再认识
——在林耀华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
值得庆祝的30年,值得纪念的100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30周年暨费孝通先生
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在中国社会学2010年哈尔滨学术年会上的致辞
从科学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角度来把握韦伯的学术思想
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做贡献再认识
丰碑轨迹时代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三十周年暨费孝通百年诞辰
纪念会上的致辞
“边疆发展中国论坛2010”第一组“发展理念专题”的
交流发言
《社会学概论》教材的鲜明特色
在“2010中华十大财智人物”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努力编写面向中国社会实际的社会学教材
2010年社会学的发展回顾与反思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
瞻望》后记
社会学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要坚持的正确思路
——在2011年社会学学科教指委与社会学系主任联席会议上的
主题报告
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巨大贡献的再认识
二、外国理论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启示
道德空间的拆除与重建
——鲍曼后现代道德社会学思想探析
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参照系及其启示
——一种中西比较的视角
三、国家与社会
社会与国家关系在当代中国的互构
——社会建设的一种新视野
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格局的变化:从“一维模式”向“三维模式”的转型
——一种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社会学领域自由主义思潮的突出表现
第四部分铺路搭桥
一、致辞
在第三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深刻认识“南海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的意义
——在南海区与华中师大共建社会管理创新博士后研究基地
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讲话稿
感谢人民大学!感谢社会学界!
內容試閱
《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有无学派,特别是有无著名的学派,是一个学科是否繁荣、是否有活力、是否成熟、是否有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中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特别是那些成为社会焦点、热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不同的学派,用不同的理念、观点、视角和切入点,特别是用不同的立场和站位来观察、分析,往往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因而不能不引起这样那样的讨论和争鸣,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推进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也推动学术和学科的发展。
那些经得起实践和事实检验、历史和时间考验的学派,逐渐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获得了发展空间,学派的理论为公众所接受,这些理论在不同程度上从学术观念、学术话语变成了大众观念、大众话语,甚至转化为社会政策观念和政策语言,这无疑为深化社会认识、推动学术发展,甚至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而那些经不起实践和事实检验、历史和时间考验的学派,则受到削弱,甚至遭到淘汰,但是,这样的学派也在某种意义上为学术和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如它提出的反题促使对方思考,它包含的一些合理的因素被对方这样那样加以汲取等。
研究表明,那些经得起实践和事实检验、历史和时间考验的学派,也是对推进社会研究、加深对社会认识做出贡献的学派。
一、中国社会学是有学派传统的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学是有学派传统的。它在自己发展的早期或前期(大致相当于20世纪前50年)就在以孔德为创始人的西方社会学和以马克思为创始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大传统基础上,主要形成了四大学派,这就是:以晏阳初和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学派、以孙本文为集大成者的综合学派、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学派,以李大钊、瞿秋白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这一点,我和李迎生在十多年前就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可以说,这些学派各自提出的理论、方法,它们对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矛盾的观点,对旧中国复杂阶级关系的观点,特别是对它的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见解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中国社会学史早期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表明,这些学派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推进那时中国社会的研究、加深对那时中国社会认识做出贡献的学派。离开这些,中国社会学早期的历史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学经历了近30年被取消的不幸历史,它的学派传统从而也被相应地中断了。不少学派的代表人物,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对待,被剥夺了发表社会学观点、进行社会学探索的权利,他们只能以别的学科的名义进行活动。这种荒唐的局面,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才随着拨乱反正而一去不复返。
邓小平在恢复和重建中国大陆社会学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受命担当社会学恢复和重建的领军人物费孝通和雷洁琼两位社会学前辈,则是起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我们社会学界的后辈都不会忘记这三位老人对中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的巨大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自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学派意识和学派传统的恢复并没有与前者保持同步,而是远远落后于前者,而自觉进行学派建设的更是不多。这也不奇怪,因为当时更为紧迫的是前者,可以说百废待举,而且一些老社会学家对恢复和重建社会学还有疑第一部分前沿意识17虑,有的甚至还惊魂未定,采取回避的态度。总之,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恢复学派的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是历史的原因。
即使像费孝通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社会学家,事实上也是在做着发扬学派传统、推动新的学派建设的工作,如他20多次实地调查江村经济社会生活,探讨中国农民出路和发展问题,形成了“小城镇理论”;作为费孝通“半个多世纪以来研究中华民族结构的一个高度概括”而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等,都没有从学派的角度来谈论、阐发问题,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学派问题持非常慎重的态度。根据费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年提出的“文化自觉”论、“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以及“新型文化文明观”等理论,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存在一个名副其实的“费孝通学派”。这个学派提出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对中国社会研究的深化。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费先生很少从学派的角度谈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在2012年8月18日首届费孝通学术成就奖的颁奖仪式上,我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曾强调了费先生对中国学派建设的贡献,既包括他对中国社会学前期的贡献,也着重指出了他在社会学重建后进一步创造了自己的学派,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还指出,今后中国社会学需要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学派,相互进行争鸣,推动中国社会学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大约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学派意识不强,自觉进行学派建设的不多,除了历史原因,还有学术原因。这就是中国社会学的“实用品格”。对此,谢立中教授曾做过分析:在中国改革开放、重建社会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学工作者对社会学理论的兴趣和自觉意识都不是很强。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社会学形成了一种所谓的“实用品格”。毋庸置疑,这种“实用品格”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社会学学术水平的提升。他认为,这种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得到改变。
二、学派意识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逐步增强
尽管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学派意识和学派传统的恢复,并没18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有与前者保持同步,但是,总的说来,学派意识还是逐步增强的。从学术文献和会议记录看,笔者可能是中国社会学界较早关注学派问题、较早进行学派建设的学者。这里先说学派意识。
1988年8月中国社会学会于黑龙江伊春市举行的“全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社会学”学术讨论会上,我在发言中正式提出要“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的命题。从那时以来的二十多年中,笔者一直强调提高学派意识,并对下述这些相关问题做了一些论证。
第一,学派和宗派的区别。
我认为有学术争论是十分正常的事。我在社会学界多次提出要“多一点学派,少一点宗派”,因为学派之争,是学术问题、学术观点的争论,用的是学术标准,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但彼此仍然是朋友;宗派之争,则用非学术标准,党同伐异,大有“谁不和我们歌唱,谁就是我们的敌人”的“气概”。因此,学派之争,与人为善,相互切磋,推进学术;宗派之争,与人为恶,相互攻击,阻碍学术。我相信,我大都以答复的形式进行的一些学术争论,属于“学派之争”的范畴。我继续希望得到他们的赐教。
我一贯主张,在学术问题上可以争论得面红耳赤,但这不应影响学者之间的友谊,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如果在学术讨论和批评中掺进种种非学术因素,或者因为学术观点不同而影响学者之间原有的友谊,在我看来,都是不适当的。
第二,构成学派的要件。
谈到学术群体或学术共同体,就不能不涉及学派问题。学派的形成必须有硬件和软件,两者缺一不可。其中硬件就是学术共同体,软件就是基本上一致的学术观点,尤其是根本观点,也就是一种学术观点特别是其中的根本观点变成学术共同体的共同观点。之所以说是“基本上一致的学术观点”,是因为,即使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所有问题上都毫无分歧。如果毫无分歧,那么这个学术共同体就会是第一部分前沿意识19死水一潭,没有什么生命力的。
学派的形成、成长主要奠基在主导观点、核心理念以及体现这些主导观点、核心理念的论著上,奠基在一个学术团队能够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运用这些主导观点、核心理念上,并反过来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理论上深化、拓展、推进它们。
第三,学派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条件。
一个学术共同体要有生命力,第一是要有基本上一致的学术观点,正如我在1998年自序中所说:“我深信,一种学术观点,只有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同的观点时,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是要有活跃的学术气氛。关于学派的内部关系,我曾写过这样一个名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学派支撑”题词:“习思勤精,范式遂现;疑辩勉诚,学派自成。”就是说,一个学派内部,每个成员要不断学习、思考、勤奋、求精,相互之间则要经常质疑、辩论、互勉、坦诚,这样才能求同存异,真正形成基本一致的共同观点,逐步形成学派。
第四,学派要经得起评述。
如果一个学派经不起评述,就表明它还没有资格成为学派。因为古今中外所有的学派都是在百家争鸣中兴起或者被淘汰的。……述评还是很重要的。肯定性的评论,推动学派发展,扩大学派影响;否定性的评论,则促使学派改进,消除自己的缺陷。如果不能或者无力消除自己的缺陷,特别是根本的缺陷,该学派就不可避免地要衰落,就会有新的学派来取而代之。所以,中肯的、适当的评论,对一个学派来说,永远是重要的、需要的。我们社会运行学派在谋求自己发展时,要牢记学派兴衰的逻辑,要尊重述评,并对述评采取分析的态度,分清哪些有理、哪些无理、哪些该理、哪些不该理。
第五,学派要体现时代精神。
20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升学派要靠正常的学术争鸣来促进。学派应该从不同的方面抓住和体现时代的精神,这是学派的灵魂、学派的生命,否则所谓“学派”就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的空壳。
社会学的中国理论学派,是中国社会学的支撑点。这样的学派越多,表明中国社会学的力量越雄厚、水平越高超,越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六,学派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真正的学派是理论自觉的高层次形式———理论自觉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理论自觉还是形成社会学中国理论学派的巨大动力,因为只有理论自觉,才能推动学派核心理念的提炼,促进核心团队的凝聚,推进学派氛围的形成。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地位、理论内涵、理论学派,都与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直接相关,都离不开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上面这些论点,有的曾被多次报道和引用。
三、学派建设在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逐步加强
学派意识是学派建设的前提,有强烈的学派意识,才会有自觉的学派建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