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城市与城市文化

書城自編碼: 26490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澳]史蒂文森 著,李东航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301164792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7/17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的36条生存法则 》

售價:NT$ 437.0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森林:保护6万种树木的家 》

售價:NT$ 403.0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数字经济:“数字中国”顶层规划与实践路径 》

售價:NT$ 386.0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算者生存:商业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

售價:NT$ 447.0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共享现实: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

售價:NT$ 717.0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NT$ 279.0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售價:NT$ 839.0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父亲身份:探寻血缘之谜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647
《 城市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城市 》
+

NT$ 299
《 什么是最好的历史学 》
+

NT$ 190
《 城市与城市文化(英文影印版) 》
+

NT$ 291
《 经济人的末日(大学译丛) 》
編輯推薦:
《城市与城市文化》:介绍城市研究历史和各学术流派,一份简明学术地图。
《城市与城市文化》回顾19世纪以来城市发展历程,涉及城市美化运动、田园城市、节庆市集和文化规划模式。涉及的学术流派及重要学者包括韦伯学派、芝加哥学派、本雅明等。涉及专题包括城乡对立、差异与不平等、经验与文本中的城市、虚拟城市等。
內容簡介:
《城市与城市文化》梳理了城市研究的复杂历史和主要议题,包括19世纪工业城市诞生之初的零散研究,韦伯学派对宏观机制造成的不平等的关注,芝加哥学派运用民族志方法对城市亚文化的研究,本雅明重视城市体验的研究视角,后现代主义对场所及微观权力的关注,当代城市再开发的节庆市集模式与文化规划模式,虚拟城市和社区与城市形象再塑造。
城市与其文化居于现代社会经验与想象的核心,相关研究是近年的学术热点,本书作为全面的介绍性著作,适合所有对城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關於作者:
德波拉·史蒂文森(Deborah Stevenson)是社会学博士,现为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文化产业与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
目錄
丛书编者前言
第一章:城市文化
第二章:阴影和烟雾构成的风景:工业城市的出现
第三章:充满差异的城市:不平等、边缘化与恐惧
第四章:意义与记忆:解读城市的文本
第五章:设计城市:从城市美化运动到现代主义的"终结"
第六章:作为奇观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再塑造
第七章:城市的想象:电影、地图与虚拟空间
第八章:结论:超越城市主义?
內容試閱
引言:想象中的城市
2001 年9 月11 日,世界上**的两座建筑——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南塔与北塔—— 被摧毁的鲜明影像,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机屏幕上。这一悲剧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由于大多数人都将其当作一个媒介奇观(media spectacle)来看待,其严重性与复杂性更是得到了放大。因此,这一事件*初引发的诸多反响都是程式化的,可归入早已成为定式的媒体叙事框架( 包括数不胜数的好莱坞大片的叙事线索和影像)。不过,纽约在很多方面就是由媒体建构起来的—— 曼哈顿的天际线为全世界的人们所熟知,即便是大部分地球人从来没有去过也永远不会去纽约,他们也能立刻认出纽约来。的确,在美国的电影技术与电影工业大发展的时候,曼哈顿也成长为一道由高楼大厦构成的风景。由于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的巧合,曼哈顿这一城市背景成为*醒目且**标志性的影像之一,代表了建筑学领域的现代主义,乃至整个20 世纪的价值观与巨大成就。曼哈顿就等同于纽约,而纽约大概就是世界上*伟大的城市。就是按照这样一种想象的套路,1970 年代早期,“ 双子塔”成为晚期现代性以及纽约乃至美国的世界经济强权的有力证明。从地面直入411 米云霄,双子塔主宰着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并成为关于纽约的风景明信片和影视剧定场镜头中广受欢迎的题材。因此,双子塔被摧毁,远非某些个人或纽约当地的悲剧,而是在国家、全球、文化、城市乃至象征性等层面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事件的确已经直接触及所谓“ 现代”的核心。
上点儿岁数的人都会记得,双子塔是在哪一年超越( 同样位于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世界**高楼的。即便是在1970 年代,类似的“ 事实”依然被视为“ 人类”“ 征服”自然的能力的重要标记,没有哪里比***的大城市以及它们的建筑和工程奇迹,特别是大城市中的桥梁和摩天大楼,更能无可辩驳地体现人的这种至高无上的能力了。大都市是大自然的对立面,也是大自然惨遭失败的象征。为了更好地领会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乃至纽约的天际线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纽约修建*初几座摩天大楼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以及**次世界大战与1930 年代的大萧条之间,纽约陷入的建造摩天大楼的疯狂。
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在其关于美国艺术的著作《美国视觉》(American Visions)中指出,正是在这一时期,纽约的摩天大楼不仅成为文化标志,而且也成为艺术模版。他认为,特别是从1926 年起,纽约的建筑热潮受到“ 登天竞赛”的左右—— 这场竞赛*终由1930 年完工的帝国大厦拔得头筹。摩天大楼被赋予英雄主义色彩,不仅是因为它们具有惊人的高度。建造摩天大楼的整个过程都让人着迷而敬畏,人们对于它们到底会达到何种高度浮想联翩。另外,摩天大楼的建设达到某些重要节点时,都会成为公众为之欢呼庆贺的焦点,并且通常有这样一些吸引人的特色节目:“ 为了让媒体有的可写,年轻的舞女被雇来在…… 令人眩晕的数百英尺高的裸露钢梁上舞蹈”。无需赘言,是那些满脑子机会主义思想的地方政客和负责建造这些高楼的商业公司,安排了上述宣传噱头。直到1930
年代初,每一座新的摩天大楼,无论是开工建造、竣工封顶、正式开放,抑或是设计图纸*终定稿,都会成为一个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构成了纽约城奇观的核心元素。根据休斯的观点,这一过程在纽约人、他们的摩天大楼和他们的城市之间,造就了一段“浪漫史”。尽管所有的美国人都已经“ 为他们的新意象所展现出的力量而目眩神迷”,休斯还要进一步断言:
至少在普通公众看来,没有哪一件美国的绘画或是雕塑作品…… 能够像摩天大楼一样积聚起文化的力量。而且,事实上,绘画或是雕塑不可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关心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 大型建筑总会出现在人们眼前;纯粹的绘画艺术却不会随处可见。
另外,拜电影、艺术和摄影作品所赐,这些“ 大型建筑”也总会“ 出现”在世界的其他角落,并且同样令人倾倒。纽约的景观看上去与欧洲城市大相径庭:
在巴黎,只有宗教性的或政府机构的大型纪念建筑允许超过高度限制;在伦敦,只有纯粹用于观赏的高塔可以高过城市的屋顶线。然而,在纽约,高耸入云的商业塔楼已经成为城市天际的明显装饰,建造这样的高楼大厦更是房地产商不可剥夺的权利。
人们去纽约,首要目的是去观看和体验它的景观。本章开头所引述的文化理论家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的话,描述了他(从世界贸易中心的观景平台)看到纽约市一览无余地静卧在他的面前时,内心所涌起的敬畏之情。菲利普?卡西尼茨(Philip Kasinitz)也和德塞尔托有着同样的感受,他用如下话语来赞美世界上的“ 伟大”城市( 以及我们站在其上眺望的那些重要建筑):
我们从少数几个能够将一个城市“ 尽收眼底”的有利地形——从埃菲尔铁塔看巴黎,从布鲁克林桥看曼哈顿下城—— 观察一座伟大的城市时所感受到的欣喜,实际上是我们在一瞬间看到……人类成就的伟大而感受到的震撼。
我们从一座“ 伟大的”建筑顶层观察一座“ 伟大的”城市时,或许会感到“ 欣喜”,但是我们对城市的感觉却是十分矛盾的,同时具有喜悦、恐惧和忧虑等成分——“ 城市既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可怕的”。它们还“ 代表着人类社会*为原始的本能”。即便在我们对着它们欢呼之时,我们也明白自己内心存在着狐疑——我们既为之沉醉着迷,又对其心存拒斥。从高处俯瞰一座城市,是驯服这座城市的方式之一。但是,观察者同样会因为这种经历而感到自己的虚弱渺小。为了达到摩天大楼的**,人们必须对不计其数素未谋面的“ 专业人士”—— 营造商、工程师、建筑工人、维修人员和设计师——的知识与技能深信不疑。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所阐释的那样,这种信赖是晚期现代性的核心特征。看到受了重创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崩坍在曼哈顿下城的街道上时所感受到的无助,揭示了人们面对摩天大楼时的矛盾心情,以及人们对自己所仰仗的专业知识体系的信赖有多么脆弱。
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与城市和摩天大楼关系中的“ 阴暗一面”,也得到了探讨或暴露。即使城市意味着进步、现代性和未来,其森然耸现的体状却常常是令人恐惧的危险与未知的象征。例如,休?费里斯(Hugh Ferriss)1920 年代的纽约建筑画中,通过对光和影的运用创造出一种令人忧郁的景观,记录了由城市空间与摩天大楼所激发出的人们的矛盾情感。在费里斯的许多绘画作品里,摩天大楼的顶部总是笼罩在阴影之中,而其底部—— 与街道相交接的那端—— 却是光彩夺目的。这种效果唤起了人们对已知和未知的注意。已知者,是在街道上能够看到的东西,而未知者则是在上方的晦暗光线中若隐若现的部分。在再现那些处在改造曼哈顿天际线前沿的设计师的建筑理念和城市设想方面,费里斯的作品既展现了城市当时的状态,也展现了摩天大楼建设热期间人们对城市未来的想象。他所再现的是城市与建筑的乌托邦,它被现实所激发,当代科技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但是尚未实现。
在关于城市的研究、阐释和体验中,许多关键议题都是围绕着“ 9 ?11 ”事件展开的,因此,“ 9 ?11 ”事件指向了一大堆本书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 后)现代城市主义(urbanism)的本质、人类与其城市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此种关系经由经验、想象和权力而形成的多种方式。针对城市进行学术研究的诸般努力,可追溯到19 世纪的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等“ 社会学之父”身上。社会学关注的是工业化和现代性——城市作为二者之后果与矛盾*为明显地展现出并被*为深切地体验到的场所,几乎是偶然地受到了社会学创始人们的关注。然而,在20 世纪,城市学这一独特分支在社会学中得以发展,并且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领域。城市社会学研究者们的关注点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他们所研究的特定城市对象,在研究的方法论及基本理论方面也是如此。对城市主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城市与社会的关系,乃至调查国家在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时所扮演的角色等问题,都属于研究重点。因此,城市社会学与许多其他学科相关联,并影响了其成果,其中包括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和城市历史学。
1970 年代以来,城市吸引了许多已有的城市研究领域之外的人们,越来越多的文化理论学者开始将目光集中于城市的生活经验而非其结构和模式。与此同时,社会学及其已经确立的研究方法和阐释框架,(却自相矛盾地)既受到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的挑战,又因此得到补充与加强。这两种不尽相同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开辟了一系列城市研究与分析的可堪期待的路径。正如罗莎琳?多伊奇(Rosalyn Deutsche)阐释的那样:
目前,在重要的城市与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现象,人们对此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一方面,美学实践者(aesthetic practitioners)—— 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人员和艺术家—— 利用城市理论的研究成果来检验他们的工作在城市社会学语境内是如何发挥功效的。另一方面,城市研究者则转向文化理论,把城市当作一个重要的能指符号(signifying object)加以研究。而这两类人都希望,两个领域—— 它们各自都有若干个分支—— 的融会贯通,能帮助我们理解并介入城市学理论家们所谓的“场所的政治”(politics of place)。
然而,文化研究与更倾向于社会学的城市研究方法的对接通常并不容易,把各种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的尝试往往也会受到制约(Morris1992;Deutsche 1996)。于是,在学术界致力于理解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城市日常生活的文化的同时,另一些侧重于借鉴社会学成果的分析,继续将研究重点放在城市是如何导致社会和文化的不平等上,并指出在基于阶级、性别、人种和民族的结构性压迫和边缘化过程中,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起到了共谋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从文化研究角度处理城市主义的许多方法,都视城市为赋权和反抗的重要地点。
依据这一宽泛的学术传统进行的研究,通常会赞美城市生活的韵律、匿名性及差异。
同时使用这两种研究方法,并在其间建立某些联系是本书所面临的挑战。《城市与城市文化》一书的写作主旨在于,通过将各种城市理论与更广泛的( 已有的)城市研究传统相参照,厘清这一系列借鉴了文化研究成果的城市理论。居于本书核心部分的基本假设是,这些看起来相互矛盾的研究方法,经由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在观念与经验方面提供丰富的洞见,作为城市主义繁杂文化的补充。基于这样一种学术基础,《城市与城市文化》一书还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研究与城市发展方面的一些主要议题。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