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思想政治/历史/地理

書城自編碼: 264730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石鸥 主编 著作
國際書號(ISBN): 9787540690700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98/5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1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NT$ 1445.0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NT$ 381.0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NT$ 150.0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NT$ 381.0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NT$ 257.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NT$ 215.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NT$ 439.0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NT$ 59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224
《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自然常识/物理/化学/生物学 》
+

NT$ 1560
《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数学 》
+

NT$ 268
《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
+

NT$ 342
《 建设一所新学校 》
+

NT$ 360
《 教科书评论 》
內容簡介:
本书以新中国60多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立足于第一手资料,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动态的、系统的、实证的阐明1949年至今教科书编辑出版的时代背景、编审制度、主要机构、编撰群体、内容概要、 形式体例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新中国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发展的特点,形成有关教科书研究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视野,探求中国当代教科书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创建有中国特色教科书制度的自信心。本书是基于作者多年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教学与研究、长期的关于新中国教科书学术思考及系列研究论文、大量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个人收藏的基础上撰写的,既是研究新中国教科书史的系列学术专著,也可用作教育史、学术史、知识史等相关学科的专业教材和高校公共课教材。同时,本书系对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各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奠定了该项研究的文献基础。
關於作者:
主编石鸥,男,1956年生于湖南新宁,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及教育学博士后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发研究学科方向带头人、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主任、湖南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并完成课题2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5项,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11本,主编教材20多本(包括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8本),其中2本列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教育教材,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
目錄
第一篇 思想政治

概 述 2

第一章 “做建设新社会的积极分子”

——政治教科书在探索中小步前行 (1949—1966) 11

第一节 过渡中的政治教科书(1949—1957) 12

一、政治课的频繁调整
12

二、短暂的高级小学政治课本 14

三、繁乱的中学政治教科书
20

第二节 变化不定的政治课与教材(1957—1966) 25

一、1957—1958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课及其教材 25

二、《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及《政治常识》教材 29

三、名目繁多的中学政治课及教材 32

第二章 “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

——政治教科书在“强化”中走向偏离(1966—1976) 37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教育”即政治(1966—1971)
38

一、毛泽东思想教育课进了幼儿园 43

二、小学《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本 44

三、中学《毛泽东思想教育课》课本 48

四、地市县编写的《毛泽东思想课》课本 57

五、仍然以《政治》命名的课本 61

六、特殊的《政治语文》课本 62

第二节 教育整顿,政治课的微妙变化(1972—1976)
66

一、小学政治课本 68

二、中学政治课本 76

三、其他政治课本 81

第三章 “我要做个好学生”

——政治教科书在“开放”中趋于多样(1976—2000)
85

第一节 政治教科书回归有序(1976—1981) 86

一、重建中小学政治课程体系 86

二、1977—1978年过渡性政治课本 87

三、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政治》教科书 88

四、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政治课本 89

第二节 政治教科书的实验摸索(1982—1991)
94

一、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调整
94

二、政治课程设置的变化及教学大纲的修订 96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
98

四、中学政治实验课本
105

第三节 政治教科书的多样化发展(1992—2000)
110

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111

二、“八套半教科书”之“政治” 115

三、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 119

四、中小学政治课程标准“示范本”教科书 121

五、其他省市编写的政治课程标准教科书 125

第四节 政治乡土教科书 128

第四章 “亲爱的小同学……”

——政治教科书在“改革”中贴近生活(2001—2011)
131

第一节 活泼明艳的小学教科书 132

一、新改革,新标准
132

二、新课本 134

第二节 极富青春气息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141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 141

二、《思想品德》教科书(七至九年级) 142

第三节 模块设计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150

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与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150

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152

第二篇 历史

概 述 1 60

第五章 举步向前

——历史教科书的摸索与发展(1949—1966) 167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的沿用与修订(1949—1955) 168

一、短暂过渡的历史教科书
168

二、逐渐统一的历史教科书
176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的借鉴与独立探索(1955—1958) 189

一、历史教学计划的调整及教学大纲的颁布 189

二、最早的自编全国通用历史教科书 190

第三节 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与调整(1958—1966) 198

一、历史课程的变化
199

二、教科书放权,各地自编历史教材 199

三、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统一、调整与提高 201

四、乡土历史教科书
205

第六章 停滞不前

——历史教科书的混乱与异化(1966—1976) 211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的全盘否定(1966—1967)
212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的地方自编(1968—1971)
214

一、“复课闹革命”与教育改革 214

二、各省自编的历史教科书
215

第三节 历史教科书的短暂回归(1972—1976)
221

一、教育变革的反复
221

二、“文革”第二轮自编历史教科书 222

第七章 小步迈进

——历史教科书的恢复与活跃(1976—2000) 233

第一节 历史教科书的拨乱反正(1976—1980)
234

一、重新重视教育和教科书编写工作 235

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历史教科书 237

第二节 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与完善(1981—1989)
240

一、教学计划的变化与调整
240

二、20世纪80年代初的通用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240

三、1986年《全日制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及历史教科书 246

第三节 历史教科书的多样化发展(1990—2000)
251

一、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教科书制度的日渐规范 252

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 255

三、高中历史教科书
260

四、各地乡土历史教科书
267

五、多样化时期历史教科书简评 271

第八章 大步飞跃

——历史教科书的跨越与兴盛(2001—2011) 275

第一节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276

一、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与《历史与社会》的出现 276

二、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
276

第二节 七至九年级《历史》、《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281

一、七至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281

二、七至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287

第三节 高中历史教科书
289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 289

二、岳麓书社高中历史教科书 290

三、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 292

四、大象出版社高中历史教科书 293

第四节 21世纪修订教学大纲的历史教科书 295

一、历史教学大纲(修订版)的特点 295

二、修订教学大纲后的历史教科书介绍 296

第三篇 地理

概 述 300

第九章 批判与新建

——地理教科书的曲折发展(1949—1966) 307

第一节 对旧中国地理教科书的批判(1949—1952)
308

一、临时性的中小学地理教科书 308

二、关于地理教科书的大批判 316

三、地理教科书的逐步统一
319

第二节 全面学习苏联时期的地理教科书(1953—1957)
328

一、第一个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329

二、第一套据大纲编写的地理教科书 331

第三节 频繁变革时期的地理教科书(1958—1966)
336

一、地理教育的频繁变革
337

二、各地自编地理教科书
338

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地理教科书 344

第十章 “文革”期间的地理教科书(1966—1976)
351

第一节 “文革”期间的小学地理教科书 352

一、单独成册的《科学常识》之地理课本 352

二、含地理于其中的常识课本 354

第二节 “文革”期间的中学地理教科书 357

一、合编地理课本 358

二、分编地理课本 363

第十一章 回归学科的地理教科书(1976—2000)
365

第一节 地理教科书回归有序 366

一、重建中小学地理课程
366

二、通用小学地理教科书
367

三、通用中学地理教科书
369

第二节 地理教科书的进一步探索 374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初级中学地理教科书 375

二、北师大版五四制初中地理教科书 377

三、高中地理教科书
378

四、地理教学配套用书
379

五、乡土地理教科书
380

第十二章 新课程改革时期的地理教科书(2001—2011) 3 84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 385

一、义务教育阶段分科课程之地理 385

二、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之地理 390

第二节 模块设计的高中地理教科书 392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393

二、山东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393

三、中国地图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394

四、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地理 394

第三节 修订教学大纲地理教科书 395

第四节 乡土地理教科书
396
內容試閱
教科书的力量

教科书是重要的启蒙文本。“教科书”一词,是19世纪70年代末由基督教传教士首先使用的。一般认为,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实施的最主要载体,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扮演了主导启蒙的角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塑造人,但教科书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塑造力量,这种力量的影响不是突发的过程,而是在教育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缓慢地渗透进受教育者的生命中去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都明确提及教科书的影响之缘故。如钱学森回忆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指出:“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六年······教几何的傅仲荪老师,自己编几何讲义。”莫言也曾指出:“我幼时失学在家,反复阅读家兄用过的《文学》课本,感到受益很大。我最初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就是那几本《文学》课本培养起来的。”可见,从青少年的成长来看,教科书是他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来源,影响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上,教科书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巨大存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手段,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教科书作为国家主流价值体系、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反映,其质量的好坏会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教科书的发展与改革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教科书承载着不同的启蒙使命,呈现出极为复杂变化的发展态势,但始终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如果割断这种历史的联系去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某一阶段的教科书改革,必然会使我们的结论失之公允和客观。基于这一认识,对新中国不同学科教科书的发展与改革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阐明其“在历史之中”发挥作用,意义和价值都十分重大。

中小学教科书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教科书的独特性决定了教科书改革与建设必须要有专业的学术研究引领编撰出版、实践探索、评价管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小学教科书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以专家学者、专职人员、教师和教研人员结合的教科书建设队伍正在成长,以网站、杂志创办、专题会议举行及专项培训活动开展以及大量的教科书研究的论著的产生为特征的专业引领的系统正在形成。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教科书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人们从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出版学等角度关注教科书的历史变迁、多样发展、实验探索、本质特性、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结构设计、体例变化、文化构成、审定管理、质量评价等等,大批的专著与论文不断涌现,形成教科书理论研究的一个小高潮。成绩显著,形势喜人。但中小学教科书建设仍然面临诸多复杂、艰巨的困难和问题,与正处于伟大复兴时期的中华民族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与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人才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个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不同学生发展的系列化、立体化和现代化的教科书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多样化格局下的教科书的特色,教科书建设的民族性、本土性、国际性的充分结合也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教科书的精致化还很不够,整体的教科书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科书的法制化建设、教科书的选用机制的完善等等都有待加强。为此,研究的任务还非常艰巨。为孩子而研究,为未来而研究,研究今天的教科书,研究明天的教科书,都离不开对教科书的昨天的深入了解。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丛书就是我们了解教科书的昨天的一个重要窗口。该套丛书是石鸥教授教科书研究团队近年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石鸥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搜集散落在民间的一本本教科书,并逐步聚集起一批热心者,组建了教科书研究团队,开始了系统性、专业化的研究。石鸥教授的教科书研究团队最早以教育部湖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为平台,从知识社会学等角度对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知识准入、控制与教化、空无内容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2005年之后全面展开了百年中国教科书的整体梳理与研究。2010年后,石鸥教授的教科书研究团队移师首都师范大学,目前已有基本研究人员数十名,学术背景涉及教育各领域,成员分别来自北京、香港、湖南、

浙江、江苏、山东、重庆、广东、广西、陕西、辽宁等全国各地。近十年来石鸥教授的教科书研究团队成果丰硕,已经出版学术专著及教科书研究丛书《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等20多本,在《教育研究》、《教科书研究》(台湾)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目前石鸥教授教科书研究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等二十余项课题,成果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十余次。石鸥教授从2013年开始每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两岸四地“教科书研究”论坛、出版《教科书评论》等,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丛书由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音体美组成,丛书作者基于历史经验、现实观照与未来憧憬的学术建构,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梳理了中小学主要学科教科书60余年来的发展演变过程,更透过不同教科书知识的选择、话语的表达、插图的构成等,让我们感受到新中国不同时期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实验的诉求和启蒙力量。这套丛书体系完整、结构严谨、资料翔实,基于实物的大量的教科书图片,既记录着新中国教科书直接的、鲜活的、详细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丛书作者的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教科书一定要基于教科书实物,一定要见教科书。读该套丛书,可以对中国基础教育教科书60多年的发展脉络有较完整的理解与把握,可以为教科书的进

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学术基础。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丛书关注到少数民族教科书的发展,关注到不同版本包括许多地方教科书,关注到大量实验教科书。它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新中国教科书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这套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教科书研究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课程教学论的探索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石鸥教授团队的研究开拓已有效地进入到课程教学论的重要领域,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教学论研究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是不够的。

60多年,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这60多年中小学教科书对于新中国的基础教育发展来说,又显得非同寻常。作为石鸥教授二十年的老朋友,由衷钦佩他在教科书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著成就。作为教科书研究和管理的一员,衷心感谢石鸥教授及其教科书研究团队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们为中国教科书建设所做出的基础性、创新性的贡献。是为序。

2015年4月15日于北京

(田慧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