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舞阳贾湖(二)

書城自編碼: 26025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3731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3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784/116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9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咏春八斩刀
《 咏春八斩刀 》

售價:NT$ 391.0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聊不完的艺术家:跨界设计师穆夏 》

售價:NT$ 549.0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失去的过去与未来的犯罪 》

售價:NT$ 279.0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 戴海峰,余卓平,袁浩 著 》

售價:NT$ 1114.0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绘画的基础 彩色铅笔技法入门教程 》

售價:NT$ 279.0
听闻远方有你2
《 听闻远方有你2 》

售價:NT$ 240.0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牛津分配正义手册 》

售價:NT$ 2016.0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全域增长:从战略制定到战术执行 》

售價:NT$ 66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85
《 博物馆与古希腊文明 》
+

NT$ 730
《 待兔轩文存·说文卷 》
+

NT$ 1826
《 广东先秦考古 》
+

NT$ 252
《 沈从文说文物 服饰篇(尽沈先生后半生心血;美文美图,饱览古代服饰艺术之华美)(陆智昌设计 楚尘文化出品) 》
+

NT$ 3348
《 敦煌莫高窟(3)(精)/中国石窟 》
+

NT$ 836
《 殷周青铜器通论(精)--容庚学术著作全集 》
編輯推薦:
《舞阳贾湖(二)》可供考古学、历史学等专业人员及从事全新世古环境、古人类学、农业起源、家畜起源、酿造起源、原始宗教、原始音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內容簡介:
《舞阳贾湖(二)》全面、系统地记述了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 2001年第七次发掘的资料。《舞阳贾湖(二)》分十八章,大体由资料篇、环境篇、经济篇、技术篇、聚落篇、思想篇和结语七个部分组成,在详细报道所获丰富的遗迹、遗物的基础上,继续延伸原有的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农业考古、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同时还开展了食性、锶同位素、寄生虫等新的研究,在考古学与科技考古由结合到融合的道路上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为距今 9000~7500年间中原地区和淮河流域人类生存策略及环境背景、聚落形态、人口交流、技术工艺和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和研究案例
目錄
目录
第一章概况(1)
第二章地层概况(4)
第一节遗址保存状况与探方分布(4)
第二节地层堆积与分布(5)
第三节地层成因(12)
第三章居址与窑址(15)
第一节房址(15)
第二节灰坑(32)
第三节小坑与灶(70)
第四节兽坑(70)
第五节陶窑(71)
第四章墓葬(74)
第一节分布(74)
第二节墓圹(75)
第三节随葬品及其组合(78)
第四节葬式及葬俗(84)
第五节分类(85)
第五章遗物(133)
第一节陶制品(133)
第二节玉、石制品(195)
第三节骨、牙制品(209)
第四节龟甲、鳖甲(240)
第五节骨笛(241)
第六章人类学研究(246)
第一节人骨鉴定(246)
第二节2001年发掘墓葬人群的性别年龄结构分析(276)
第三节贾湖遗址古代居民的健康状况研究(279)
第四节身高研究(291)
第五节贾湖史前人类迁移行为的初步研究(298)
第六节食谱分析(314)
第七节贾湖人口与性别角色探索(325)
第七章动物考古研究(333)
第一节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出土动物遗存研究报告(333)
第二节古寄生虫研究(371)
第三节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378)
第八章植物考古研究(389)
第一节2001年度浮选结果植物遗存分析(389)
第二节古代植物淀粉粒的相关研究(406)
第九章岩矿资源研究(415)
第一节概述(415)
第二节贾湖遗址石器及砾石矿料来源分析(416)
第三节贾湖遗址绿松石产地的研究(421)
第十章贾湖遗址古环境分析(435)
第十一章聚落经济形态研究(443)
第一节贾湖聚落的经济结构分析(443)
第二节聚落经济形态的分区讨论(453)
第十二章农业考古研究(462)
第一节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462)
第二节小麦遗存的发现(469)
第三节贾湖遗址残留物样品中水稻淀粉粒的观察与鉴定(472)
第十三章技术工艺研究(477)
第一节制陶工艺研究(477)
第二节绿松石制作工艺(483)
第三节酿酒工艺(485)
第十四章聚落形态研究(491)
第一节聚落形态研究新进展(491)
第二节墓葬新材料所反映的聚落形态的变化(506)
第十五章贾湖用龟现象研究(511)
第一节发现与特征(511)
第二节贾湖遗址的“龟腹石子”与象数思维起源的可能联系(520)
第十六章原始文字研究(529)
第一节贾湖契刻符号再研究(529)
第二节贾湖契刻符号与汉字起源的可能联系(533)
第十七章骨笛研究(540)
第一节贾湖骨笛的新发现(540)
第二节贾湖骨笛新的测音数据(541)
第三节贾湖骨笛研究新进展(545)
第十八章年代、性质及与周围文化的关系(553)
第一节年代学研究(553)
第二节文化性质的进一步讨论(558)
第三节贾湖文化与周围文化的关系(564)
附表(576)
附表一房址登记表(576)
附表二灰坑登记表(579)
附表三小坑登记表(594)
附表四兽坑登记表(594)
附表五陶窑登记表(595)
附表六墓葬登记表(596)
附表七各探方遗迹分期分段一览表(610)
附表八陶系统计表(612)
附表九陶系统计表(639)
附表一○陶片器形统计表(667)
附表一一陶片器形统计表(699)
附表一二完整陶容器称重统计表(728)
附表一三陶制品标本统计表(729)
附表一四石制品标本统计表(734)
附表一五2001年贾湖遗址石器岩性鉴定登记表(736)
附表一六骨、牙制品标本统计表(738)
后记(741)
Abstract(744)
插图目录
图2-1贾湖遗址范围和第七次发掘探方位置图(插页)
图2-2贾湖遗址各区探方分布图(7)
图2-3T107B东壁剖面图(8)
图2-4T106A~T107B北壁剖面图(9)
图2-5T106A~T107B南壁剖面图(9)
图2-6T110A~T115C东壁剖面图(10)
图2-7T110A~T115C西壁剖面图(10)
图2-8T43~T44北壁剖面图(11)
图2-9T43~T44南壁剖面图(11)
图2-10T40及其东扩北壁剖面图(13)
图2-11T40~T42西壁剖面图(13)
图3-1西北区(T106、T107)遗迹平面图(16)
图3-2西北区(T110、T115)遗迹平面图(17)
图3-3西南区(T40、T41、T42)遗迹平面图(18)
图3-4中区(T43、T44)遗迹平面图(19)
图3-5F46平、剖面图(22)图3-6F49平、剖面图(24)
图3-7F52平、剖面图(25)
图3-8F53平、剖面图(26)
图3-9F51、F53平、剖面关系图(27)
图3-10F51平、剖面图(28)
图3-11F50平、剖面图(30)
图3-12F47平、剖面图(31)
图3-13F48平、剖面图(31)
图3-14甲类Aa型灰坑平、剖面图(36)
图3-15甲类Aa型灰坑平、剖面图(38)
图3-16甲类Ab型灰坑(H461)平、剖面图(38)
图3-17甲类Ac型灰坑(H437)平、剖面图(40)
图3-18甲类Ad型灰坑(H444)平、剖面图(41)
图3-19甲类Bb型灰坑(H479)平、剖面图(41)
图3-20甲类Bd型灰坑(H455)平、剖面图(42)
图3-21甲类Ca型灰坑平、剖面图(43)
图3-22甲类Cc型灰坑(H474)平、剖面图(45)
图3-23甲类Da型灰坑平、剖面图(46)
图3-24甲类Db型灰坑平、剖面图(48)
图3-25乙类Aa型灰坑平、剖面图(50)
图3-26乙类Ab型灰坑(H472)平、剖面图(51)
图3-27乙类Ac型灰坑(H484)平、剖面图(52)
图3-28乙类Ad型灰坑(H487)平、剖面图(52)
图3-29乙类Ba型灰坑(H448)平、剖面图(53)
图3-30乙类Bc型灰坑平、剖面图(54)
图3-31乙类Ca型灰坑平、剖面图(56)
图3-32乙类Cb型灰坑(H473)平、剖面图(57)
图3-33乙类Cc型灰坑(H488)平、剖面图(58)
图3-34乙类Cd型灰坑(H505)平、剖面图(58)
图3-35乙类Da型灰坑平、剖面图(60)
图3-36乙类Db型灰坑平、剖面图(60)
图3-37乙类Dd型灰坑(H435)平、剖面图(62)
图3-38丁类Ad型灰坑(H436)平、剖面图(63)
图3-39丁类Ba型灰坑(H466)平、剖面图(64)
图3-40丁类Cc型灰坑(H486)平、剖面图(65)
图3-41丁类Da型灰坑(H468)平、剖面图(65)
图3-42丁类Db型灰坑(H485)平、剖面图(66)
图3-43戊类Ab型灰坑(H451)平、剖面图(66)
图3-44戊类Ca型灰坑平、剖面图(67)
图3-45H482平面细节图(68)
图3-46戊类Ca型灰坑(H502)平、剖面图(69)
图3-47小坑平、剖面图(70)
图3-48兽坑平、剖面图(71)
图3-49横穴形窑(Y12)平、剖面图(72)
图3-50坑穴形窑平、剖面图(73)
图4-1M294、M422、M434平面图(87)
图4-2M440、M441、M445平面图(89)
图4-3M452、M456、M465平面图(90)
图4-4M467、M468平面图(91)
图4-5M477平面图(92)
图4-6M478平面图(93)
图4-7M479、M496、M514平面图(94)
图4-8M515、M516平面图(95)
图4-9M421、M423、M424平面图(96)
图4-10M426、M432平面图(97)
图4-11M433、M435、M436平面图(98)
图4-12M438、M439、M443平面图(99)
图4-13M444、M448、M450平面图(100)
图4-14M454、M455、M458平面图(101)
图4-15M459、M460、M462平面图(102)
图4-16M469、M471、M472平面图(103)
图4-17M473、M474、M476平面图(104)
图4-18M480、M493、M495平面图(106)
图4-19M505、M508、M510平面图(107)
图4-20M518、M519、M520平面图(107)
图4-21M437、M492平面图(109)
图4-22M219、M416平面图(110)
图4-23M420平面图(111)
图4-24M430、M446、M466平面图(112)
图4-25M470、M488平面图(113)
图4-26M489平面图(115)
图4-27M506、M513平面图(116)
图4-28M417、M499、M507平面图(117)
图4-29M425、M431、M521平面图(118)
图4-30M497平面图(120)
图4-31M429平面图(120)
图4-32M419、M451、M463平面图(121)
图4-33M449平、剖面图(122)
图4-34M453、M457、M464平面图(123)
图4-35M475、M517平面图(124)
图4-36M500平面图(125)
图4-37M490、M491、M498平面图(127)
图4-38M494平面图(129)
图4-39M509、M512平面图(130)
图4-40M511平面图(130)
图4-41M428、M442、M447、M461平面图(131)
图4-42M418平面图(132)
图5-1角把罐(135)
图5-2侈口罐(137)
图5-3折沿罐(139)
图5-4卷沿罐(141)
图5-5筒形罐、敛口罐、圈足罐、高领罐、小罐(143)
图5-6双耳罐(144)
图5-7双耳罐(145)
图5-8角把(148)
图5-9罐耳(152)
图5-10盆形鼎、罐形鼎、钵形鼎(154)
图5-11罐形鼎、盆形鼎(154)
图5-12鼎足(156)
图5-13罐形壶(159)
图5-14罐形壶(161)
图5-15罐形壶(164)
图5-16折肩壶(166)
图5-17折肩壶(167)
图5-18圆腹壶(170)
图5-19圆腹壶、扁腹壶、三足壶(171)
图5-20方口盆(175)
图5-21方口盆(176)
图5-22深腹盆(177)
图5-23划纹盆(178)
图5-24敛口盆、卷沿盆(180)
图5-25敞口钵(181)
图5-26敛口钵(184)
图5-27敛口钵(185)
图5-28浅腹钵(187)
图5-29深腹钵、折腹钵、曲腹钵、三足钵、小钵(190)
图5-30罐形壶耳、三足钵足(192)
图5-31碗、碗底、圈足罐底、器盖、甑底(194)
图5-32陶支脚(195)
图5-33石料、琢锤、砺石(196)
图5-34石铲(198)
图5-35石铲(200)
图5-36石镰、石钺、石凿、石锛、石楔(202)
图5-37石斧(202)
图5-38石球、石饰、石镞、石斧(205)
图5-39石磨盘、石磨棒、石臼、石杵(206)
图5-40骨料牙料(210)图5-41骨镞(212)
图5-42骨镞(214)
图5-43骨镞(216)
图5-44骨镖(220)
图5-45骨镖(222)
图5-46骨镖(223)
图5-47骨锥、牙锥(227)
图5-48骨匕(230)
图5-49骨针(231)
图5-50骨板、牙刀(235)
图5-51牙削(236)
图5-52骨饰、牙饰(238)
图5-53叉形器(239)
图5-54鳖甲、龟甲(241)
图5-55M511∶4七孔骨笛(242)
图6-1贾湖遗址2001年墓葬人骨性别鉴定分布图(276)
图6-2贾湖遗址2001年墓葬人骨年龄分布图(278)
图6-3斜坡状特异性磨耗多发区及磨耗受力示意图(284)
图6-4贾湖组古代居民的身高与其他对比组的比较(男性)(295)
图6-5贾湖遗址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和浓度关系图(308)
图6-6贾湖遗址样品锶同位素比值柱状图(309)
图6-7贾湖人骨log(Ba
內容試閱
第一章概况 *
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是在《舞阳贾湖》一书出版两年后进行的。 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成立之后,拟开设田野考古课,并组织田野考古实习,以培养懂得传统考古的科技考古人才。 2000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面就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系田野考古实习事宜,同时向学校领导申请发掘经费。 2001年3月,发掘申请获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领队仍由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00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任教的张居中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特批了专项发掘实习经费。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田野考古学的开篇之作,发掘对象要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便于调动发掘者的兴趣和积极性,组织者对发掘对象还要相当熟悉,便于指导第一次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的初学者,对于发掘组织者而言,贾湖遗址当然是首选。 2001年4月,张居中和陈鹏、杨益民、姚政权、夏季四个研究生来到贾湖遗址开始了第七次发掘工作。学校参加这次发掘的还有秦颍副教授和邱平、单杰两位博士生,其间,朱剑、栾天两位研究生也曾到工地实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潘伟斌先生来配合发掘工作。舞阳县博物馆也派朱振甫先生参加发掘。参加发掘的还有贾长有、商中克等技工。
这次发掘的第一批探方,分散在两个地方,即 T106和T107的北半部、 T110和T115的西半部。为了保证发掘的连续性,我们首先找到了 20世纪 80年代发掘时留下的标记(图版一, 1、2、3)。因是指导学生实习,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田野考古,不能开 10米× 10米大探方,为了开成 5米× 5米的探方,就把原来布的 10米× 10米大探方分为 ABCD4个5米× 5米的探方。开 T106和T107的北半部,主要目的是寻找 T101、T102的墓葬区南部边缘,因为 20世纪 80年代发掘的 T101、T102和T101北扩已把西北区墓地的东西北部边界找到了。 80年代发掘 T109、T114时发现早期居址和墓葬混在一起的现象,但其东侧零星发现稍晚一些的墓葬,不知又是一个墓地,还是混在居址之中的墓葬,开 T110和T115的西半部以扩大 T109、T114东侧早期墓地的揭露面积,争取找到其规律性。从发掘结果看,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因为 T106A、T106B、T107A、T107B的北半部还有墓葬,南半部已没有墓葬分布,这样我们就把整个西北墓葬区全部揭露出来了,为进一步研究这个墓地提供了一批完整的资料(图版一, 4)。而第二个目的也部分达到了,因为在 T110A、T110C、T115A、T115C这几个探方中,墓葬虽然仍呈零星分布状态,但也相对集中,而且以一、二期之交墓葬为主,同时仍与居址杂处,表明此时居住区和墓葬区还未完全分离(彩版一, 1、2),这也是一个新的收获。因这几个探方已紧靠护庄堤,不能再向东开了,为了了解该墓葬区的东部边界,第一批探方发掘结束之后,跳开护庄堤,在其东侧布东西向两个 5米× 5米的探方,分别编号为 T43、T44。结果在紧靠护庄堤的 T43内未见到墓葬,这表明 T110、T115内的墓葬区东部边界压在护庄堤下。从分期结果看,这个墓地最晚到第二期早段,也就是说,这种零星分布的状态就是早期墓葬的特点,再一次验证了贾湖聚落居住区和墓葬区由混处到逐渐分离的规律是存在的。
为寻找 T110、T115墓葬区东部边界而发掘的 T43、T44及其东扩和南扩发现的一片墓地是意外的收获(彩版一, 3),从分期上看一到三期都有,有数十座之多,而其中心区则在 T44东扩范围内,东扩位于原护庄堤东的取土沟内,上文化层已被破坏,但下文化层尚在,被破坏的墓葬密密麻麻,其中 M494为一个一次葬人和至少二十三人的二次葬的合葬墓,因为其东部被取土沟破坏,原来有多少人已无法得知,但就是这样也是目前所发现合葬人数最多的墓葬了。
这个墓地还发现 M477、M478两座很特别的墓葬,都是墓主在身上佩戴好几串用鸟肢骨横锯成的小骨圈,而且在其眼眶内还放置有绿松石瞑目,这应该是目前发现的同类葬俗的最早实例了。鉴于这两座墓葬的特有价值,发掘结束后把它整起运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放在标本展厅中展示。
这次发掘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西南区原 T33、T34、T35的东侧布的 T40~T42(彩版二, 1、2、3),发现了好几个墓随葬石铲或石铲与石镰组合的现象,结合原来这里的同类现象,我们发现这一墓地随葬农业生产工具的墓葬明显多于其他几个墓地,而距离此墓地几十米的西区墓地、 100米外的西北区和中区墓地均很少见农具随葬,皆以渔猎工具为主。
这次发掘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计划对发掘清理出的文化层和遗迹单位中的填土进行全浮选,为此,我们专门请来了中国首席植物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主任赵志军研究员亲临工地指导(彩版三, 1),共同拟定浮选工作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通过现场浮选,取得了原来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大量动植物遗骸,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使贾湖遗址的研究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现在,十一年过去了,这些发掘资料仍在消化之中。本书所公布的内容,就是这次发掘所获资料研究进展结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展示。
发掘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著名农史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王象坤教授和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昭宸研究员到工地考察指导(彩版三, 4),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年人类学家王明辉先生到工地,对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现场鉴定研究(彩版三, 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孙新民所长、秦文生副所长、贾连敏研究员、袁广阔研究员、蔡全法研究员和方燕明研究员等也先后专程到工地检查指导工作(彩版三, 2)。
这次发掘到 6月初圆满结束, 3个月共发现房基 8座、灰坑 83座、陶窑 3座、兽坑 2座,遗迹共有一百多座,墓葬近百座,各种遗物数百件及大量动植物标本。更重要的是,我们带着多年来贾湖研究中思考的问题,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思路指导发掘工作,对科技考古的研究生进行了田野考古训练,其教学成果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彩版四, 2)。
发掘结束之后,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将发掘出土的一百多件完整器物运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做了一个考古实习汇报展览(彩版四,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文生副所长和参加发掘的潘伟斌先生,舞阳县文化局薛局长、舞阳县博物馆于馆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立新所长等嘉宾应邀出席展览开幕式,朱清时校长(彩版五, 1)、秦文生副所长(彩版五,2)、杨立新所长(彩版五, 3)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开幕式还邀请到安徽省著名管乐器演奏家刘建国先生到会做现场表演,吹奏与贾湖骨笛吹奏方式相同的筹(或称龠)来助兴(彩版五, 4),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首次文物考古成果展览,许多师生参观了展出,展览取得了圆满成功,为第七次发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章地层概况 *
第一节遗址保存状况与探方分布
一、遗址周围环境
经过调查得知,目前的贾湖是一段古河道,村民曾在湖底几米深处取到优质河沙用于现代建筑,而且该古河道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据其走向观察应为古灰河的故道,现在的贾湖村和隔湖相望的尚庄村位于古河道两岸的高地上(彩版六, 1、2),目前由于冲洪积作用,北、西、南三面均为一望无际的平原,仅个别地方有隆起的小土岗,上面有风成黄土发育,村东即为泥河洼滞洪区。该蓄洪区范围 103平方千米,东西23千米,南北平均 6千米,中心区最低海拔 63.8米,边缘地带高 68米, 1955年为保京广铁路而设立,至 1982年有 36次放水分洪。在设滞洪区前这里原为一片沼泽地, 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干涸被开垦为农田。蓄洪区中间地带无人居住,但其周围居民点稠密(彩版七, 1、2)。贾湖村东全新世地层中有一层黑色黏土层,自西向东由薄渐厚,中心地带厚 0.30~0.50米,其下为细沙、泥沙相间的河相和冲洪积相沉积层(彩版八, 1、2)。表明在全新世大暖期期间这一带应为古灰河与古沙河的交汇之处,由于这一带地势低洼,河床极不稳定,故而形成了大面积湿地,原来判断的较大面积的水体可能并不存在。现在的贾湖西部向北为联通灰河的马河,贾湖向东为马河下游,河床向东穿过泥河洼滞洪区注入今泥河。
二、遗址概况
遗址位于贾湖村东,村东端的南北大道应为遗址的西部边缘。遗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最长径东南—西北 280米,最短径东北—西南约 250米,总面积约 55000平方米。但经调查发现,在此范围之外几十米内仍可见到零星的红烧土碎块、颗粒及碎陶片等,尤其是遗址南侧,靠近古河道的地方。这一范围应是遗址的边缘地带,也是贾湖人日常生活的活动范围。
遗址中部偏西处 1978年所修的护村堤横贯南北,堤基宽 14米,高 2~3米,堤顶海拔69米。堤西原多为菜地或打谷场,其间有不少土井破坏文化层。遗址西部边缘占压的民房面积扩大,房子质量提高,地基深度增加,占压范围对文化层破坏较彻底;房前屋后大量又大又深的垃圾坑,以及大量高大乔木,也对遗址造成较大的影响。堤东有1978年修护村堤时挖的深 1米左右、宽 26~42米,长约 200多米的取土坑,坑内上文化层局部被破坏。取土坑断崖以东为农田,除少量取土坑外,保存基本完好。在遗址北部中间有去北舞渡的大道横贯东西,现已修起水泥硬化的路面,向东与舞阳至漯河的220省道相交。村东端的南北大道也已修起水泥硬化的路面,向北延伸与漯河至平顶山的 S241省道汇合。遗址南部边缘有一条东西向的生产路,现已基本荒芜。村南侧贾湖北岸有一条小路沿马河北岸蜿蜒向东直通舞阳至漯河的 220省道。
三、探方分布
贾湖遗址第七次发掘因重在方法的训练,故仍在遗址的西部和中部进行。在西北发掘区原布探方尚未发掘的 T106和T107的北部、 T110和T115的西部各发掘一半,按 5米× 5米布方,分别编为 T106A、T106B,T107A、T107B,T110A、T110C,T115A、 T115C。在 T17、T35、T36东侧布 5米× 5米探方 3个,分别编为 T40、T41、T42,在护村堤东侧 T37西布 5米× 5米探方 2个,分别编为 T43、T44。连同扩方,共计发掘面积
378.4平方米。本次发掘的探方编号,除了之前已编号未发掘的以外,仍按照原来的编
号顺序向后续编(图 2-1、图 2-2)。
第二节地层堆积与分布
贾湖遗址地表虽然比较平坦,但由于埋藏和保存情况不同,遗址西、中、东部文化层堆积情况也有差异,本次发掘的范围只涉及遗址分布区的中部和西部,按照之前对遗址的分区,分别属于西北区、西南区和中区。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遗址西北区
本次发掘的探方属于西北区的有 T106A、T106B,T107A、T107B,T110A、 T110C,T115A、T115C,西北区的地层堆积除西部因取土使文化层上覆黄土被扰外,基本保存完好,大体呈水平状态,依次相叠,文化层深度在 1.00~1.50米( T106A、 T106B和T107A上层部分被破坏,主要依据 T107B、T110A、T110C、T115A、T115C地层的堆积情况进行介绍)。根据土质和土色,并结合自然层堆积,大体可分为 4个层次 a:
第1层:黄褐色,厚 0.13~1.05米,质松软,覆盖整个西北区。包含物有红烧土粒,出土物除泥质和夹砂红陶片外,还有汉代陶片、砖瓦碎块、宋以来瓷片、现代砖瓦碎块、铁钉等。此层在西部 T106A、T106B,T107A、T107B之间较厚,最深达 1.05米。据村民反映,系因 20世纪 50年代修老护村堤时所挖之取土坑,后废弃为菜园地。
第2层:黄色土,质稍硬,含大量粉砂,粒度较细。此层覆盖西北区的大部分地区。根据土色变化和包含物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两小层:第2A层:浅黄褐色土,厚 0~0.35米,含少量近现代砖瓦碎块、破碎瓷片等,应为近现代人们翻土所致。此层分布于西区的大部分区域。第2B层:浅黄色砂质土,厚 0~0.40米,未经人工翻动,质较硬,含较多的黑色砂粒。未见任何文化遗物。本层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