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清西陵档案解密

書城自編碼: 259446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耿左车,邢宏伟,那凤英
國際書號(ISBN): 9787500861232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01

頁數/字數: 271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27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编织大花园.7,趣味十足的时尚编织 》

售價:NT$ 386.0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游戏三部曲:游戏改变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游戏改变人生(套装共3册) 》

售價:NT$ 1622.0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售價:NT$ 386.0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大学问·魏晋清谈史 》

售價:NT$ 549.0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

售價:NT$ 381.0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正念心理学:全面开启自我觉察与接纳的疗愈之旅 》

售價:NT$ 391.0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售價:NT$ 885.0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中国近代史(中国史学大家蒋廷黻典作品) 》

售價:NT$ 22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戏里戏外说历史 》
+

NT$ 247
《 慈禧疑案正解 》
+

NT$ 247
《 清东陵档案解密 》
+

NT$ 747
《 和朋友相处系列(开心球)(全6册) 》
+

NT$ 747
《 每个人都不完美系列(开心球)(全6册) 》
編輯推薦:
新华社CNC、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联合推出!
解密中国皇陵的千古绝唱,窥探大清帝国的命运沉浮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耿左车,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专家邢宏伟、那凤英权威解读清西陵;内涵珍贵图片
清西陵陵寝下掩藏了多少历史真相?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清西陵,揭开尘封数百年的清朝皇陵面纱
內容簡介: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關於作者:
耿左车,曾担任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中国清代宫廷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光绪死因”研究课题组成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
邢宏伟,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副研究员,清宫史学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致力于清宫史和陵寝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先后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
那凤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文博馆员,长期从事清代陵寝文化研究,合著有《清西陵》《走进雍正王朝》《明清皇家陵寝》等
目錄
第一章 雍正泰陵
雍正死因(上)......................003
雍正死因(下).....................014
泰陵选址之谜........................024
泰陵建造之谜........................032
雍正泰陵视觉错觉之谜..........043
第二章 嘉庆昌陵
嘉庆皇帝死因之谜.................055
昌陵建造疑案解密.................064
昌西陵墓主人身世揭秘..........073
第三章 道光慕陵
道光易陵之谜........................087
慕陵外简内奢之谜.................096
慕东陵后妃合葬之谜..............109
第四章 光绪崇陵
谁是谋害光绪的真凶(上).....125
谁是谋害光绪的真凶(下).....135
光绪崇陵选址之谜................145
光绪崇陵建造之谜.................152
光绪崇陵盗案之谜................161
珍妃墓盗案之谜....................169
第五章 溥仪陵寝
溥仪宫廷生活之谜................181
溥仪最终归宿之谜................191
第六章 清西陵轶事
清西陵皇后陵寝特色之谜.......205
清西陵皇子园寝之谜.............214
清西陵皇家御用寺庙..............223
清西陵陪葬郡王身世之谜......231
清西陵行宫之谜(一)............242
清西陵行宫之谜(二)............250
清西陵守卫者之谜.................260
內容試閱
雍正死因(上)
根据清宫档案里的简要记载,我们都知道清世宗雍正皇帝是突然驾崩的,那么,他是如何离世的呢?史籍上却没有详细的描述。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同时也引发了后人对一代帝王死因的猜测。也是如此,雍正皇帝不得善终的诸多说法开始流传,更是在众人众口铄金的影响下被传得神乎其神:有的人说雍正皇帝是被女侠吕四娘斩首的,身首异处,泰陵之中的雍正皇帝只是一颗金头在那里陪伴着自己;更加离奇的说法是雍正皇帝夺了曹雪芹心爱的女人,后来曹雪芹和那个女的合谋害死了雍正皇帝。
然而,由于雍正皇帝的泰陵就跟秦始皇的陵墓一样,保持得非常完整,我们国家的文物部门没有进行挖掘,泰陵之前也没有被盗过,所以,这些不尽的谜团至今还在蔓延。
正史记载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因之谜,虽然说法众多,但是流传最广的就是雍正皇帝是被仇家所杀的。据说,雍正皇帝之所以突然驾崩,就是因为他是被他的仇家——吕四娘杀掉的。民间流传,吕四娘杀掉雍正皇帝后把他的头给割下来带走了,至今不知下落。皇帝死了,得按时下葬啊!可是,没有头颅的事被百姓们知道了多失皇家脸面啊!当时的人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为了保持雍正皇帝的尊严,留一个全尸,大臣们派人做了一个金脑袋给安在雍正皇帝的脖子上,这才风光下葬了。就是这样,后世一直广为流传的未解之谜就是雍正皇帝的金头之谜。
当然,这是民间流传的说法。那么,清朝正史上,关于雍正皇帝死亡的这一段是怎么记载的呢?史籍《清实录》关于雍正皇帝的突然驾崩,记载得非常明确:雍正皇帝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那天,雍正皇帝生病了,“上不愈”,可是并没有大碍,因此他仍然照常办理公事、接见大臣。可是,到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二日,雍正皇帝的病情不知为何就加重了。这时候,雍正皇帝的儿子们——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等人朝夕侍侧,在旁边守护着他。到了二十二号的晚上,雍正皇帝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结果,二十三日刚交子时,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二十二号与二十三号交接的深夜,雍正皇帝去世了。按照正史上的记载来看,雍正皇帝从生病到去世,也就是一天,顶多两天的时间,非常突然。所以,这才让当时的朝臣们都感到特别吃惊,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疑点。
本来,皇宫大内的事情始终是被老百姓们津津乐道的,而这些事情被古人们认为是皇家秘辛,不能宣扬,于是众人只能猜测。再加上雍正皇帝去世这件事又很突然,大家也越来越说不明白。可是,越是说得不明白,越笼统,就给人想象的空间越大。所以,关于雍正皇帝死因的诸多说法也越来越多。
重臣回忆
除了正史的这种说法之外,野史上关于雍正皇帝的去世经过有着更为详细的描写。所有读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雍正皇帝有两个心腹大臣,一个是张廷玉,一个就是鄂尔泰。这两个人在他们后来的记述中描述了雍正皇帝去世前这一段时候的情景。张廷玉曾在一个自定年谱当中描述过这一惊心动魄的时刻:他当时知道皇帝生病了,但是他看到皇帝仍然每日进朝办公、召见大臣,就觉得没事儿。结果到二十二日晚上,张廷玉刚刚睡下,就听到大门“咚咚咚咚”响,有人在非常急促地砸门。当时张廷玉非常吃惊,结果开门后一看,原来是大内侍卫!这名侍卫告诉张廷玉,雍正皇帝急召他进宫。所以,张廷玉赶紧穿上朝服,就奔圆明园去了。据张廷玉他自己的回忆,他当时还没到大门口,就远远地看到大门口有四名太监正在翘首张望,在很着急地等着他了。
当太监们远远地看到张廷玉来了时,其中两名太监就飞奔着跑到里面去汇报了,另外的两名太监则等着张廷玉走近,然后急匆匆地领着张廷玉赶紧往皇帝寝宫走了。等张廷玉到皇帝寝宫的时候,他才发现寝宫里已经非常慌乱了,太监、内侍、御医等人进进出出,非常匆忙。而且,张廷玉还发现寝宫里的灯光非常昏暗,只能看见皇帝头朝里的躺在榻上,看不清皇帝的脸。张廷玉去拜见皇帝的时候,也没听到皇帝发出任何声音,可以说雍正皇帝当时任何反应都没有。问完安之后,张廷玉就出来了,在门外等候消息。这时候,门外又陆陆续续地来了很多大臣,大家都在那儿等待消息。
等在门外的众大臣们都感到很吃惊,都没想到这深夜被召见是因为雍正皇帝危在旦夕!没一会儿,就在时间刚刚要子时的时候,皇帝寝宫里的太监出来传旨,说雍正皇帝驾崩了。虽然说当时那些被召见的大臣都清楚雍正皇帝的情景,心里也已经有一些准备了,但还是感觉这个消息非常吃惊,甚至很多大臣听到消息后都瘫坐在地了。
接着,很多人就开始失声痛哭。这个时候,张廷玉还是非常理智的,他和几位大臣进到寝宫里边,开始考虑传位的问题。“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帝死了肯定要传位,这个事是特别急的。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雍正八年的时候曾经得了一场重病,等他病愈后,就在雍正九年,给张廷玉、鄂尔泰等人透露过他立储的想法。当时,雍正皇帝还把立储的谕书拿出来让他们看过,随后就把谕书藏了起来。这个时候,张廷玉他们就想起这谕书了,所以开始找谕书。当时,雍正皇帝所在的圆明园里边有个正大光明的匾额,大臣们就是在那里找到了谕书。从正大光明的匾后面把谕书拿来后,这才宣布了由皇四子弘历继位的消息。
这是张廷玉的描述,我们再来看看鄂尔泰是怎么说的。根据鄂尔泰的描述,雍正皇帝去世这件事情突然到什么程度呢?由于雍正皇帝去世之时是在圆明园,如果要出殡入葬的话,肯定需要把他的遗体带回皇宫。为了防止遗体腐烂过快,大臣们需要连夜运走雍正皇帝的遗体。但是,雍正皇帝去世太突然,当时圆明园备的马匹不够,而运送皇帝的尸体又需要许多人马。不得已之下,当时的大臣们临时找了运煤的骡子来骑,然后上边还没有马鞍。
因为张廷玉当时的年纪比较大了,他又是文臣,骑在骡子上几次就差点摔下来。鄂尔泰由于骑骡子时间太久了,颠得够呛,据说造成他肛门开裂,鲜血直流。但是,当时鄂尔泰忙着护送皇帝的遗体到皇宫里,然后又紧接着处理丧事,一直到七天之后他才回家。回家之后,鄂尔泰的家人就发现他的衣服上都结了好多血痂,而且沾在身上。这时候大家才知道,鄂尔泰大人因为那天晚上骑骡子受伤了。所以,从这个说法中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当时雍正皇帝确实死得很突然,因此也无怪乎大家对他的死因浮想联翩了。
知识链接:
民间传说中,除了认为雍正皇帝是被吕四娘杀死的,还有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相传,雍正皇帝迫害自己的兄弟,结果引起原来那些阿哥们蓄养的武林人士们的仇恨。当时,有个僧人武功很厉害,要杀雍正皇帝。后来,雍正皇帝派自己的心腹手下将武僧团团围住,要将他剿杀。僧人临死前说:“今天我气数已尽,但三个月内必有人为我报仇。”说完这句话,武僧便自刎了。那些人将僧人的首级割回去复命,并把僧人说的话禀报给了雍正皇帝。雍正听后非常害怕,大力加强了宫廷的保卫工作,并命侍卫们日夜巡查。但是,仅过了一个月,雍正便无故暴死于内寝。
过劳而死
不过,民间传说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毕竟缺少史实依据。那么,后世的史学家们对雍正皇帝的真实死因又会有哪些推测呢?
关于雍正皇帝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在众多的说法中有一种观点,就是说他是病死的!之所以有人这么认为,是因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太勤奋了!每天都在处理那么多的事情,批阅那么多奏章,一天至少得写八千字。而且,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雍正皇帝工作起来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就是说睡觉都不脱衣服,并且经常忘记吃饭,真正达到了现在所说的“废寝忘食”的地步。
既然雍正皇帝是个工作狂,那么他平常消耗的体力是特别大的。再加上他当时实行各种改革的措施,整顿吏治,这些措施令全国的政治为之一新,但是这些都让他太费心力了。因此,才有人认为他是“过劳死”。比如说以前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那里面就隐约地流露出了这种观点。
除了过劳死外,也有的史学家们认为雍正皇帝是中风死的。雍正皇帝年轻的时候比较瘦,等到他当了皇帝之后,人也步入中年,身体就发福了。而且,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晚年就得了半身不遂,因此,大家猜测雍正皇帝大概是遗传这个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所以才造成了脑中风,也就是我们说的脑出血,然后很快就死亡了。
被吕四娘所杀
除了上述说法外,我们听说到的、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被仇家吕四娘杀害说法。或许这只是在民间流传的讹传,但是雍正皇帝的金头之谜确实流传甚广。之所以这个说法被广为流传,此中原因和雍正年间大兴“文字狱”有着密切关系。
众所周知,雍正年间有很多著名的“文字狱”。其实,“文字狱”,说白了就是文字上的一个游戏,却导致文人们获了罪。比如说有一个官员叫查嗣庭,当时他到江西去担任考官。当时他出了一个题目叫“维民所止”,结果让雍正皇帝一看,就觉得这个题目里面好像是暗藏着玄机。为什么呢?“维”就是雍正皇帝的“雍”去了头上的一点一横,而“止”则是“正”字没有上面那一横。雍正皇帝就觉得这个题目显然是在预示皇帝无头,所以,后来就把他给治罪了。
除了这个案例外,雍正一朝的“文字狱”还有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最广的就是吕留良的文字案,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吕四娘的爷爷。吕留良原本是明末清初非常著名的一个文人,后来他因为反清复明的思想,不堪与夷人为舞,主张“华夷之分大于君臣民之意”。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华夏民族正宗的血统是汉族人的血统,统治的江山和外族要大于君臣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保存“忠义”。据说,吕留良这个大文豪的弟子遍天下,在当时非常有影响。然后他们家在明朝也是世代为官,可谓是官宦之家,很有势力。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也曾经多次笼络他,想让他出仕为官。但是,都被吕留良拒绝了。到后来,他嫌拒绝太麻烦,直接削发为僧,入山当和尚了。
吕留良成为僧人后,就开始潜心钻研著书,写了《吕晚村文集》等很多书籍。大文豪一出书,势必有很多文人追捧。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像吕留良这样维护汉族利益之类思想的人,他写的书不可能得到广泛印刷、发行的。但是,由于他的追随者很多,因此,他的弟子就把他的书抄写了下来,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了。
就这么传着传着,到了雍正年间。这个时候,湖南出了一个名叫曾静的秀才,他当时从吕留良的徒弟严鸿逵的手里看到了吕留良的文集,深为他的思想所折服。于是,就萌生了一个想法:驱逐夷人,恢复汉人正统的统治。有了这个想法,曾静首先想到的就是雍正朝的一个大将军——岳钟琪。那么,岳钟琪是谁呢?曾静为什么会想起他呢?原来,这岳钟琪不是别人,正是名将岳飞的后代。众所周知,岳飞在宋朝的时候就是和金人打仗的,而金人恰巧是满族人的先祖。所以,曾静就想当然地认为岳钟琪跟满族人应该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他肯定不是真心实意为满足人做事的。
其实,当时不仅曾静这样认为,民间也在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雍正皇帝对岳钟琪怀有疑心,不信任他,虽然明着召他到京里去,实则是为了罢免他的军权;而岳钟琪并没有进京,而是打着“封疆大吏”的名号,称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大家都猜测他可能要造反。没想到,曾静听信了这样的民间传闻,然后就派他的弟子张熙送了一封信给这岳钟琪,策划他共同谋反。可是,事实是怎样呢?岳钟琪将军受先人岳飞的影响,忠君的思想非常浓厚,他也十分忠于朝廷。因此,当岳钟琪知道民间这种对他很不利的传言后,他为了洗清罪名,就主动跟雍正皇帝汇报了这件事。
雍正皇帝知道这件事后,很生气,直接就派人把曾静和张熙都抓起来了。结果,曾静和张熙这两个文人,只是嘴上说说,实则是个软骨头,还没被怎么样,就全盘托出了,而且把自己推脱的一点儿责任都没有,就说是受到了吕留良、严鸿逵的蛊惑。雍正皇帝听闻后,更加生气,然后就将罪名加到了吕留良一家的头上。可是,吕留良那个时候已经死了几十年了。于是雍正皇帝就把他的坟刨开,戮尸,这在汉人的习俗里头是非常残忍的一种手段。据说,吕留良的长子吕葆中因为案发之后受不了这个打击,也死了。没想到,吕葆中的坟也被挖开戮尸了。然后吕留良他们一家,包括吕留良的弟子严鸿逵及其一家,都受到牵连,要么被处以斩刑,要么被发配到黑龙江宁古塔为奴。
知识链接:
根据前面《清实录》的记载,我们知道雍正皇帝在二十一日之前的身体状况还是挺好的,并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他在十八日的时候接见了办理苗疆事务的大臣们,在二十日的时候又接见了宁古塔将军咨送的补授协领、佐领人员。如此看来,雍正在二十一日发病前似乎身体状况良好,不然的话他没有必要接见这些不是很重要的官员。由此,按照史料的记载来推理,民间传说雍正暴亡的说法似乎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在众多纷繁的猜测中,哪一种说法更加离奇呢?
其实,当时大家的关注点可能都放在吕留良儿子身上了,没想到他女儿里头也有很厉害的,那就是吕四娘。根据这个传说来看,雍正皇帝在治罪吕留良一家的时候,他的孙女吕四娘当时恰巧不在家,所以幸免于难。后来,她知道举家罹难的噩耗后,为了报仇,就到深山里去学艺了。有的人说,吕四娘在深山里碰到了一个武功非常高强的人,就拜他做了师父。这个僧人是谁呢?细究之下,才知道他不是普通的僧人。实际上,该名僧人是雍正皇帝早年时期结交的一个江湖朋友,后来因为不为雍正所重用,或者说被雍正所猜忌,就出家了。这名僧人除了武艺特别高强外,还特别熟悉雍正皇帝的一些情况,包括雍正皇帝的作息、生活习惯等。所以,这名僧人在把武艺传授给吕四娘的同时,可能也将这些情况告知了吕四娘。
吕四娘经过一番苦练之后,终于武艺学成。然后,她就进京了。恰在这时,宫里要选秀女,于是她就利用选秀的机会,安全进宫了。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她被安排到雍正皇帝身边侍候。借此机会,吕四娘就把雍正皇帝的头砍走了。
当然,关于吕四娘民间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有人说,吕四娘的武艺已经特别高强了,所以她就趁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偷地潜入大内皇宫,找到雍正皇帝的住处,一刀就了结了雍正的性命,还把他头颅用包裹包起来带走了。杀死雍正皇帝后,吕四娘又远遁深山,从此就销声匿迹了。这之后,皇宫里才传出了雍正皇帝暴亡的消息,并且有了“雍正皇帝没有头,就给他铸了一个金头,以求完尸”的传言。
既然这种说法流传的这么广,那我们不禁要问了:历史上确有吕四娘其人吗?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吕留良他们全家都被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的时候,当时处置这件事情的是李卫!李卫是谁呢?他是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李卫虽然是个官,但是他自己本身不识字,没有学问,因此,他对有学问的人是挺尊重的。尤其是吕留良一家,全是文人,并且都是很有学问的人,包括吕留良的儿子吕葆中也中了进士。据说,李卫还给吕留良一家赐过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还不错。所以吕留良这个案子出了之后,李卫就担心皇帝会怪罪他,因此在办案时就特别刻意、小心。此外,众所周知,李卫是以缉拿盗贼闻名的。所以,我们猜测,以他的才干不应该出现这样的纰漏,即让吕家的人漏网。
再说,吕家的人被发配到宁古塔为奴之后,当地的官员都要严加管约束,都要有登记的,并且定时会向朝廷汇报一次。相传,乾隆初年,宁古塔的官员就向乾隆汇报,说吕家的人在那儿时间呆久了,有的人开始做起了买卖:做商贩,开书店。乾隆皇帝得知此消息后,觉得他们是获罪之人,做买卖也不能做,只能终身为奴,于是又把他们发配到一个更远、更加荒凉的地方——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所以,要说吕四娘能够逃脱官府的缉捕,然后化身到皇宫里,甚至取走皇帝的头颅,这种说法从历史角度上看是站不住脚的。再说了,一家习文的人,中间怎么会有一个吕四娘这样的习武之者呢?
所以,也有人认为,吕四娘之所以能习武,能那么容易就进宫,和大文豪曹雪芹有很大关系。
被竺香玉所杀
我们知道曹雪芹他们家在康熙年间的时候特别发达,等到雍正皇帝登基之后,因为查抄亏空,就查到曹雪芹家了。于是雍正皇帝就把曹家满门都抄了,曹家家道败落,导致曹雪芹沦落到没有饭吃,连粥都喝不饱的地步。所以,曹雪芹肯定对雍正皇帝是心生不满的,是有仇的。还有一点,那个时候曹雪芹还有一个恋人叫竺香玉,她就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化身,据说是长得非常漂亮。竺香玉为了替曹雪芹报仇,后来就乔妆打扮入宫了,而且还受到了雍正皇帝的喜欢。然后,竺香玉和曹雪芹偶然间得到了一个机会,于是他们就害死了雍正。
虽然历史上这个说法挺普遍的,但是还是有人怀疑:这个说法靠得住吗?古时候的小女子都唯唯诺诺的,怎么可能去办这么一件大事呢?而且,竺香玉在曹家还没有败落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由此不难看出,可能后人觉得这两家确实是有仇,所以才揣测出的这种说法。
被宫女所杀
其实,我们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都看到了,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也算得上是一个明君。但是,当世人说到他的死因的时候,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有一种更加离奇的说法,竟然认为雍正皇帝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堂堂一国之君,而且是一个明君,他的死怎么会和宫女扯上关系呢?原来这个说法的由来与明世宗皇帝有关。
明朝那个时候,明世宗经常虐待底下的宫女,最后导致宫女们群起反抗,在宫女杨金英的带领下,宫女们打算趁明世宗熟睡的时候用绳子勒死他。但是,由于这些宫女胆小、紧张,没想到在情急之下把绳子结了死扣儿,所以明世宗没死,而是在太医的紧急救治下,吐了几口瘀血,又重新活过来了。而这件事之所以和雍正皇帝扯上关系,是因为雍正皇帝恰好也是世宗,而且,他晚年也像明世宗一样喜欢采集小宫女初潮的月经炼仙丹。宫女们不堪忍受,这才想起了旧招儿。不过,由于雍正和嘉靖的庙号都叫“世宗”,学界认为,把明世宗的事儿安到清世宗雍正身上,可能是历史错位,也可能是雍正身后那些被他得罪了的文人的蓄意杜撰,当不得真。
知识链接:
清史研究学者金恒源先生认为,坊间盛传的雍正皇帝是被外界害死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目前还没有资料表明雍正被谋刺过,倒是雍正的孙子嘉庆曾经遭遇过行刺。嘉庆八年二月二十日,嘉庆从圆明园返回大内,进神武门至顺贞门时,突然有旗人陈德向他行刺,没等刺客近身就被擒获了。因此,专家推测,这个发生在禁宫里的行刺案件,也可能成为后人附会刺客杀害雍正的版本。
雍正死因(下)
根据前面一节的分析来看,我们得知雍正被外界仇杀的说法很可能是靠不住的,是文人的杜撰。其实,除了仇杀之外,民间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也是流传得非常广的,那就是雍正中毒而亡。那么,到底这个说法是真是假呢?
丹药中毒致死说
据说,雍正皇帝对道家的长生成仙之术非常痴迷,晚年吃了很多丹药。众所周知,那些丹药中含铅量特别大,人吃多了对身体非常不好。因此,史学界有很多人认为,雍正皇帝很可能是死于中毒。那么,雍正皇帝丹药中毒致死的猜测真的可信吗?
其实,早在清末民国初年,就有人提出“世宗之崩,相传修炼饵丹所致,或出有因”这个说法。当代著名学者杨乃济先生通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活计清档》等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雍正帝死于丹药中毒旁证》一文。而后,清史学者金恒源先生也表示,杨乃济先生的论述是客观、可信的。为什么史学界的研究人员会认同“雍正皇帝药毒致死”这个观点呢?这其中又有哪些依据呢?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先谈谈雍正皇帝的宗教信仰了。
雍正皇帝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且,他和他之前的皇帝不一样。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灭佛运动、灭道运动,这只因为当时执政的皇帝在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宗教的命运。比如说,一个皇帝信佛的话,一般就会压制道教;若是喜欢道教的话,就会压制佛教。总之,就是只信仰一种宗教。但是雍正皇帝不一样,他觉得各个宗教、门派之间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在他执政期间,他不仅宠佛,而且信道,还崇尚儒教。
雍正皇帝为何会信仰三种宗教呢?这是因为在雍正皇帝的观念里,信佛教可以让人修养身心,用儒教来治理国家,用道教来治身。所谓“治身”,就是在道教中学习延年益寿之术,或者吃那种名为能“驱除百病”的仙丹,以求长生不老。由此可知,雍正皇帝对炼丹这件事还是特别感兴趣的。据了解,他在当皇子的时候曾经很喜欢一首诗,这首诗就是来颂扬炼丹的,叫做《烧丹》,是这么写的:“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从这个诗里我们可以看到,雍正皇帝在做皇子的时期,不仅就开始喜欢道教,而且对道教的丹药已经非常了解了。
不止雍正皇帝,中国古代历史上,迷恋仙丹的帝王是不计其数,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他们都希望自己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最早的我们知道,就是秦始皇。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派人入海求仙。这之后,就是汉武帝,再是曹操、唐太宗,等等等,清朝之前最后一个可能是明宪帝,他最后也是因为吃丹药而送了性命的。正是因为有前史之鉴,而雍正皇帝又特别喜欢丹药,所以才有很多人认为他的死可能和仙丹有关系。
道士贾士芳之死
有人要问了,你不能就因为雍正皇帝喜爱一首诗,就说他崇尚道教、喜爱炼丹呀!其实,我们可以去查阅一些史书,或者是雍正皇帝那个时候下的谕旨,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道教是非常崇尚的。比如,在雍正五年的时候,道教中的一个门派正衣派的传人到宫里来了,被雍正封了一个大夫的品级,给了他一定的政治定位。然后,雍正皇帝还非常赞赏发明金丹的紫阳真人,说他是“真仙人也”!到雍正七八年的时候,雍正皇帝于春夏之交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掉。这个时候,太医院的御医们都已经无能为力,雍正皇帝已经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了,包括安排自己地宫里要葬的东西,甚至连遗嘱都立完了。虽然雍正皇帝做好了后事的准备,但是他还是写了好多谕旨,密令他的心腹大臣们细心留访内外科的好医生,或者是一些深达修养性命之人,还让他们把这样的人从速送来京城,然后给他治病。
但人们还有一个疑问,雍正皇帝和他的臣子之间的奏章往来实行密折制度,就是这个密折是用特制的皮匣装着,然后皮匣上面有锁,只有上奏者的大臣还有皇帝有钥匙可以打开,其他的人是都不能看到的。所以,后来人是怎么知道这些密折的内容呢?那是因为这些奏折有幸都保存了下来。
观看奏折的内容,我们会发现里面写的东西都一样,却都是雍正皇帝亲笔留下来的,这实在太令人惊讶了!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皇帝的几封奏折内容都一样,那皇帝自己写一份,剩下的就由成公来誊写,相当于现在的复印。然而现在我们留下来的多达15封的密折,全是雍正皇帝当时让人寻访世外高人的,里面的内容一模一样,一字不差,都是160个字,而且全是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的。由此可见,他对这个事有多么重视,他对寻找世外高人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幸而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的寻找后,臣子们确实找到了这么一个有神异功能的道士。该名道士就是贾士芳,最早在北京的白云道观做道士。后来在雍正五年的时候,由怡亲王允祥曾经给雍正皇帝推荐过。但是那个时候,雍正皇帝把他召进宫来,经过和他的交谈,觉得这个人好像是徒有虚名,没有什么实际的真本事,所以就让他出宫了。没想到,三年后,也就是雍正八年,心腹大臣李卫推荐的道士还是他。只不过这个时候的贾士芳已经从北京到了河南,很有名气。就这样,雍正皇帝认为,他当年没有把贾士芳留下来可能是错了,或许这个道士还真有点本事。于是,雍正皇帝就让河南总督田文镜赶紧将人护送上京。
贾士芳到京后,就开始大显身手给雍正帝治病,居然疗效很快。雍正帝十分高兴,寄字给宠臣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说:“朕躬违和,适得异人贾士芳调治有效。”因此,贾道士由被驱逐的妄人,一跃变为倍受宠信的异人,身价陡增百倍。那么,贾士芳究竟用了什么“魔法”来给雍正皇帝治病呢?
其实这个贾士芳还真有本事,那就是他特别会按摩。我们知道中医讲究推拿、按摩,包括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诊所,也确实能够治疗一些病。道士贾士芳善于按摩之术,雍正皇帝当时经过他一段治疗之后,身体确实有好转。所以,当时雍正皇帝曾经跟鄂尔泰说过,说自己近来身体特别不好,结果没想到运气比较不错,竟得到了有特异功能之人的调治、调养,现在已经没什么大碍了。
我们想想,雍正皇帝每天要批八千字的奏折,肯定身体上是比较累的,这个时候有人给他按摩放松一下,对身体肯定是有好处的。而且,古时候的人并不觉得,但是按照现在的医学观念来看,雍正皇帝那时候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肯定有腰椎病、颈椎病等疾病。然后,正好贾士芳的推拿按摩对腰椎病和颈椎病都是非常有疗效的。所以,就导致后来雍正皇帝特别相信他。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贾士芳仅仅在宫里边待了几个月之后,突然被雍正皇帝下了谕旨,要将他处斩。
既然这个道士医术如此高超,为什么后来雍正又要反目杀他呢?因为雍正皇帝说了,说贾士芳在他面前使用妖术。据说,道士贾士芳会一种密咒,他当时将部分密咒传授给了雍正皇帝,嘱咐皇帝说,若是觉得特别不舒服的时候就念一段密咒,念了之后,就会觉得身体好一些。雍正皇帝试过之后,确实觉得神清气爽,心里也平安、平和,身体也比较舒畅了。除了这个之外,贾士芳在雍正皇帝面前按摩的时候,也会念咒语。贾士芳念的咒语中其实有好多是雍正皇帝听不懂的,但是偏偏有一些话雍正皇帝听懂了,类似“天地听我主持,鬼神听我驱使”这样的话。大家想想,雍正皇帝才不过是个天之骄子,他还要听上天的安排呢!结果,贾士芳一个道士竟然能主持天地的行动!这就让雍正皇帝觉得这个人很恐怖,而且还认为是贾士芳用密咒控制了他的健康,让他身体好就身体好,让他不舒服就不舒服。所以,雍正皇帝就觉得很恐怖,心想:要是贾士芳哪一天想让他死,那岂不会把他咒死?
当然,这只是雍正皇帝自己的说法。也有的人认为,是这个贾士芳在皇帝面前说了特别不该说的话,才被处死的。我们知道,道教中有一个鼻祖叫丘处机,这个在很多武打小说里面都出现过。后来,丘处机获罪了,就是因为他跟元太祖直言进谏。所以,有的人也推测,贾士芳是不是学他师祖也跟雍正皇帝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涉及到政治的一些敏感的话题,才导致雍正皇帝这样恼怒,迁罪于他。
雍正自行炼丹
虽然雍正皇帝最后处死了道士贾士芳,但是并没有因此就完全丧失对道教的信任,还一直在寻找着各路高手。因为道教也分门派,而贾士芳属于全真派,于是后来雍正皇帝就完全倾倒在正衣派的道士身上了。正衣派主要讲的是什么呢?就是炼仙丹。其实,雍 正四五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服丹药了。当时他服的一种丹药叫寂迹丹,经常服用之后觉得身体还很好,于是他还把这些丹药赏赐给他的一些心腹大臣,比如说鄂尔泰、田文镜、岳钟琪等人。
这些丹药是什么样的组成的呢?很简单,就是由几样中草药和铅砂混合而成的。其实,雍正皇帝当时可能也明白这个丹药里头有一些有害成分,比如矿物质里边有铅、砂、汞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所以,当时他担心大臣们不信,不敢吃,于是给大臣们赏赐金丹的时候,写了一封奏折,里面特意叮嘱大臣们,这些丹药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有补充元气的作用,是用于强身的,就不要有什么顾虑,只管放心服用。而且雍正皇帝还说了,说他经常吃这个丹药,从未间断,很是明白、了解它的药性,让众位大臣不要担心有什么害处,只管放心大胆地吃。
因此,我们从这个可以看出来,雍正皇帝很早就开始经常服用丹药了。但是那时候他吃的寂迹丹,还不是皇宫里自己炼的。直到雍正八年以后,由于雍正皇帝的身体状况变得特别不好,也把道士贾士芳处斩了。所以,这个时候,雍正皇帝就对丹药的迷恋程度骤增了,有点药物依赖。然后,雍正皇帝就觉得外边炼的丹再给他拿进来给他吃总是不方便,于是他就在皇宫里架起了炉子,开始在皇宫里炼丹药了。
当时,雍正皇帝炼丹药的地方是在圆明园里一个名叫秀清村的地方。这个地方背山面水,比较僻静。后来,史学家们在整理清宫档案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关于秀清村的秘密档案。随着这一批档案的整理,经过好多学者的研究,就发现在雍正十二年、十三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往圆明园宫里大批的运丹药的原料,单运煤就运了192吨,炭就运了42吨。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红铜、黑铅、银等重金属。此外,在这段时间内,雍正皇帝一个月都要下三道谕旨,要运三次,就是皇宫里要采购三次。所以,从这些档案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圆明园炼丹的规模还是很大的。
知识链接:
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感觉良好,还拿出一些赏给出征打仗的将帅和大臣,“丹药 ”二字也因此明白无误地载入了清宫秘档。据清宫《活计档》记载,雍正十二年三四月间,雍正皇帝曾两次赏发“丹药”。有关详细情况,是这样分别记载的:
三月二十一日,圆明园送出的帖子说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交来丹药四匣,并传达雍正的旨意,将丹药配上好看的匣子,分头赏给署理大将军查郎阿、副将张广泗、参赞穆登、提督樊廷四人。
四月初一,圆明园送出的帖子说,委署主事宝善传话,内务府总管大臣海望交来丹药一匣。雍正的旨意是:配上精致些的匣子,赏给散秩大臣达奈。
这两份档案,都直接使用了“丹药”二字。而且,雍正传旨的时间、这丹药赏给谁、又怎样包装,都写得清清楚楚。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两次赏赐的旨意都是从圆明园发出的帖子传达的,又是内务府总管海望亲手交出。由此可知,这些御赐 “丹药”,就是圆明园御用炼丹点炼制的。
乾隆对炼丹人的处置
前面说了,圆明园内一月运三次炼丹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雍正炼的丹药数量还是很多的。最初在皇宫里负责主持炼丹事务的是一个叫楼金环的道士。这名道士曾是江西龙虎山道观里的主持,为人比较谨慎,又深懂药理,所以才负责主持炼丹事务。我们知道,即使是道教炼仙丹,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道教发展的近千年、百年的历史中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磨炼而成的。如果炼丹时候的配量,也就是原料的比例配方比较合理、用量比较恰当的话,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对人体还是有好处的。
当时,楼金环控制皇帝的用药量,然后又严格控制原料和中草药之间的配比,雍正皇帝在这一段时间经过丹药的调养,自己感觉身体还很不错。所以,在雍正十二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就赐银万两给楼金环,让他回江西龙虎山扩建道观,购置良田。
楼金环走后,负责炼丹的是张太旭和王令乾这两个人。结果,这两个人估计修行跟楼金环差得很远,也可能只是追求一时的利益,有些急功近利了,就乱使药头、增加用量,甚至是丹药的配方就是一些猛药之类的。比如说,在雍正皇帝去世前的12天的时候,圆明园一次就运进来牛舌头黑铅200斤。大家想啊,这200斤的黑铅要是掺药丸里,都要让雍正皇帝吃下去,那不就真完了吗?所以,才有史学家估计,那个时候雍正皇帝可能就是因为超量服用铅砂和矿物质,才导致了他中毒的症状。
有人说这只是大家的猜测,没有什么说服力。但是,我们看看后来雍正皇帝死后,乾隆皇帝对道士的处理,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雍正皇帝去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在别的事都没有处理的时候,就先对这些道士们下手了。他不仅把道士们全部就驱逐出宫,而且说他们是奸佞小人,同时还警告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不要枉谈国事,否则要严加治罪。那个时候的“国事”是什么呢?就是雍正皇帝去世的这件事。由此可以说明宫里的宫女、太监们可能对这件事情还是比较了解的,而乾隆皇帝担心他们出去传播宫里边的消息,所以才明令宫女和太监们不许议论这件事。
但是,还有一点令人不解,那就是乾隆皇帝对这些道士的态度。如果说,真的是这些道士把雍正皇帝害死的,那么,当时,乾隆只是把这些道士遣送出宫的处分好像又轻了点,比较宽容了。实际上,乾隆这样做也是有例可寻的。历史上,唐代的唐太宗就是因为吃了丹药中毒死的。他死了之后,他是儿子唐高宗继位,也是对道士们网开了一面,没有处死,而是把他们驱逐出宫了。所以,我们不妨把乾隆皇帝的这种惩罚措施当做了一种借鉴。再说了,若是真的惩罚得太狠,岂不是坐实了“雍正皇帝有可能真的是被道士毒死”的说法?
雍正地宫
虽然现在史学界的人普遍认同中毒说,那么,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样的?立论是什么样的?其实大多是根据雍正皇帝生前的服丹药的情况,还有前面说的档案里的记载,以及雍正死后,乾隆皇帝对这些道士的处理,就认为雍正皇帝很可能是吃丹药中毒而亡的。当然,有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只不过,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中毒死的?我们怎么考证它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办法给它下一个定论。
这是因为,自从雍正皇帝入葬之后将近三百年了,泰陵地宫一直没打开过,也没有被盗过。所以,如果泰陵地宫一旦被打开,那么我们可以先去看看他那个头是他自己的头还是金头,这可以证明他是否是被仇家所杀。然后,也可以对他的遗骨进行一些化验,这样可以证实他是不是被毒死的。也可以用解开光绪死亡之谜的方法,用现在的种高科技手段进行解密。可惜的是,这些只是我们的想象,泰陵地宫并没有被打开过。
其实,历史上曾经对泰陵地宫进行过一次试掘,那是在1980年的时候。因为在这之前,雍正泰陵地宫的入口处有一个一米多深的盗洞,当时被乱石填死。当地的百姓还传说泰陵早已经被盗过了,而且雍正地的金脑袋都已经被人偷走了。所以,国家根据这个说法,还有实地的勘察,就通过国家文物局、国家管理部门的批准,准备把泰陵地宫挖开。但是,当时发掘的人员顺着盗洞往下挖的时候,只挖了一米多深,就再也没见到其他痕迹了。这说明当时有人想盗墓,但是没有盗成。因为我们国家有一个制度,说如果没有被主动发掘过的帝陵地宫,现在最好维持它的原状,保存它的价值。如此一来,泰陵的发掘工作就暂时终止了,而埋在地宫里的雍正皇帝,他到底是不是金头呢,是不是被毒死的,所以还是一个谜。
知识链接:
众所周知,明朝十三陵中的定陵是我们国家主动挖掘的第一座古代的帝陵。但是,由于当时在挖掘过程中有很多防腐技术、后续技术跟不上,导致地宫里面的很多珍贵文物都瞬间灰飞烟灭,损失非常惨痛。针对这个教训,周恩来总理就曾经说过,以后三五年之内不要再考虑发掘古代帝陵的地宫。所以从此以后,我们的文物部门就有了这么一个不成文的制度,说没有被盗掘的帝陵是不主动去发掘它们的。
我们前后分了两节来讲雍正的死因之谜,虽然仍没有一个定论,但对这些正史、民间、野史上流传的说法也逐一进行了分析。我们相信,随着我们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一天我们甚至可以会发展到地宫都不用打开,就可以探测出躺在地宫里的雍正是像老百姓说的那样铸一个金头下葬,还是像正史当中说的那样重病而亡,亦或是像野史中那样中毒而亡。所以,就让我们暂且把这些谜团留下来吧!也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影视工作者、更多的文学创作者有更多的一些写法,给我们留有一种美好的想象。
泰陵选址之谜
雍正皇帝是康乾盛世中重要的起承转接者,他一生都对人对己太过苛刻,据传他每天批阅奏章的字数可以达到八千字,足以看到他的认真。也正是因为他就是执政13年,最后不但收拾了康熙末年的烂摊子,也为乾隆盛世打好了伏笔。众所周知,泰陵是雍正皇帝的陵寝,而泰陵是清西陵中第一个建造的,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寝。或许有人感到不解,雍正的父亲康熙、爷爷顺治都葬在了清东陵,按照祖制,他也应该葬在清东陵,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另选陵址呢?
帝王之间父子分葬的先例
按照祖制来讲,基本上都是子从父葬,那么,雍正皇帝应该是陪着顺治、康熙入葬清东陵的,可是他却选在西陵。雍正重选了陵址,不知在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先例呢?其实是有的。按中国传统历史上来说,古代的帝王都讲究子随父葬,但是也有这种情况,就是父子分葬的。不过,大多数出现这种情况都是伴随着迁都,就是皇帝要把自己的祖陵建在京师附近,离着京城比较近,逢年过节在祭奠时比较方便。
例如离清朝很近的明朝。朱元璋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当时定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建在南京,叫孝陵。后来,因为朱棣继承皇位后,迁都到北京,所以他之后的皇帝都埋葬在北京附近的昌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十三陵。然后清朝其实也有这样的。由于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还没有入到关内来,他们都是埋葬在关外的沈阳盛京。入关之后,顺治就把自己的陵墓建在直隶的遵化州昌瑞山下,名为清东陵。
由此可以看出,实际上顺治和皇太极父子之间也是分葬,但是因为是伴随首都迁都而进行的迁葬,所以人们对这个非常认可,觉得很正常,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到了雍正皇帝时期,人们就觉得这个分葬很奇怪了。因为他没有出现迁都这样的事情,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打破了祖制,所以后人就对分陵产生了很多的疑问。
知识链接:
清入关以后,顺治、康熙两朝的帝王后妃在京师以东的昌瑞山下建造陵寝,开创了“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昭穆”是古代的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庙中,以下父子递次为昭穆,其左为昭,其右为穆。父为昭,则子为穆,父为穆,则子为昭。这种方法也用于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
分陵而葬的原因
雍正皇帝既然要分陵而葬,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有什么说法。那么,是什么样的说法使得他迁到西陵来呢?关于雍正皇帝远离祖陵马兰峪,而跑到直隶的易州这儿单独开辟一块陵区,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就是说他是为了躲避他的父亲康熙。因为有很多人都觉得雍正的继位名不正言不顺,说他并不是康熙皇帝选定的合法的继承人,而是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才得以继位的。再加上雍正帝继位之后,又逼死了他的母亲,杀死他的哥哥和弟弟。所以,众人猜测,康熙皇帝对这个肯定不满意,即使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康熙皇帝都不会轻饶他。因此,雍正皇帝对死后的陵墓选址就特别忌讳,不敢和父亲埋葬在一起,不仅康熙皇帝眼不见心不烦,他自己的罪责也可以稍微少一些。
当然,这只是民间流传的玩笑话。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才要把陵寝另选一个地方呢?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还有雍正皇帝自己的说法,是因为风水。雍正皇帝在最初选陵址的时候,并不是说一选陵就不想葬在东陵,就要另立山头的。雍正四年的时候,雍正皇帝开始选陵,当时他也选在东陵,派怡亲王允祥来负责这个事情。但是,大臣们经过反复的踏勘,后来就选到了一块地。那个地方叫九凤朝阳山,距离顺治的孝陵和康熙的景陵大概有五六十华里的地方,但是也是位于遵化,在一个大的范围内还是比较靠近的。然后这个地方被选中之后,雍正皇帝就开始下旨在全国各地采购建陵的用料了。
我们知道每一任皇帝建陵的用料都是极好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好材料,采集很不容易。仅仅选择材料的时间,都要很长一段时间。当时,雍正皇帝选购的许多木料、特意烧制的砖瓦之类的东西都已经运到九凤朝阳山的工地上去了,可以说都准备开工建陵了。但是,到雍正七年的时候,可以说他刚登基之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已经过去了,反对他的反对派政敌都被他肃清了,这个时候他可以松一口气了,所以就准备在那儿建陵了。建陵的时候,首先要挖开地面,挖地宫。结果,在挖地宫的过程中,大臣们发现九凤朝阳山这个地方还是稍微有些缺陷的。什么缺陷呢?就是这里的土质不太好,有沙石。我们知道皇帝选陵址他非常注重环境,注意山川自然的形式。当然了,除了周围的环境,重要的还有“土”。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说过建造陵墓要选择“上级之壤”。可谓“上级之壤”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壤”字。所以,当大臣们在挖九凤朝阳山的时候,竟然发现地下的土含有沙石,这可是建陵的大忌!
把这则消息上报给雍正皇帝后,雍正皇帝觉得很郁闷,心想:“其他皇帝都是一登基就选陵址、建陵墓,而我都过了好几年了,理清政事了,才有心情为自己建造陵墓,却又这个不顺那个不顺的。”而且,当时的好多料都运到工地上了,雍正皇帝又是一个于人于己都很苛刻的人,尤其是陵墓是他死后的安身之所,他更是要求的非常严格。所以,这样的发现对雍正皇帝——一个完美主义者来说,真是一种折磨。
知识链接:
程颐、朱熹等不少士人关于风水都有所论述。“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水近夫亲肤”,达到“葬者藏也,无风、蚁、水三者侵体之害”。中国传统上就把帝王和自然天地连系起来,天子的遗骸和灵魂是要和大地山川相称、相配,达到永存常在,陵寝营建也必须和山川浑然一体。清代帝王竭力学习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在陵寝建筑规划上也完全遵循历代传统,汉民族的风水学说也完全影响着陵寝的选址。
二选陵址
后来,雍正皇帝是怎么就选中泰陵现在所在的这个位置了呢?其实在选中现在这个地方之前,雍正皇帝命人寻找了好多地方,包括易州境内,甚至盛京、沈阳那一带都去看过。当时负责给雍正皇帝选风水的人是怡亲王允祥,他的股肱之臣。这两人从小一块儿长大,怡亲王允祥对于自家皇兄的事情向来是尽心尽力的。这次,怡亲王允祥找了一个风水大师。这名风水师可不普通,而是封疆大吏高其倬。
众所周知,清代的封疆大吏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京来见皇上。在雍正七年七月份的时候,雍正皇帝召见高其倬。与他的孙子嘉庆皇帝完全不同的是,雍正皇帝比较喜欢单独召见大臣。就在这次召见中,或许是因为奏折,或许是因为其他什么,总之,高其倬非常得雍正皇帝的赏识。然后,雍正皇帝就派他和怡亲王允祥一起来给他选万年吉地,也因此而更加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和赏识。据说,高其倬还有点近视,雍正皇帝为了他看得清楚,体谅他,还赏了他一个千里眼望远镜。
我们知道,古时候看风水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不像现在有直升机,我们坐在上面就可以看。古时候不是,选址人员每到一个地方都要跋山涉水,徒步登山,而且还必须得登最高的山,这样才能看到周围的山川的形势。所以,怡亲王允祥做这个事情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他还有腿疾,是早年的一个旧病,经常化脓、流水。所以,我们能想象得到,怡亲王在选址时有多么辛苦。
当时,怡亲王允祥和高其倬在寻找风水宝地的时候,是从京师西南一脉的山麓,也就是从北京往西南这一带的方向来回的反复选择的。后来,当他们走到易州天平峪的时候,就看到这里是群山环抱,绿树葱郁,溪水清澈,俨然有王者之气。然后他们又查舆图,也就是当时的地图,发现这个地方确实风水不错,有王气。怎么说有王气呢?原来,皇帝选陵址非常讲究“龙脉”。所谓的龙脉,其实就是山脉的走向。
我们古代的人把中国的山脉分为三大干龙,就是说天下所有的山脉都发源于昆仑山。从昆仑山为鼻祖,然后分出来有三支:北干龙是黄河以北的这条干龙,中干龙就是黄河和长江之间,南干龙就是长江以南。其实这和我们现在地理学上的中国山脉的走向是完全一样的。大家都知道明代的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他之所以踏遍千山万水,走到昆仑山,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家乡金陵是位于干龙上。所以,金陵那个地方自古就气场比较强,比较旺,是一个福地。而皇帝选的陵墓也是这样,一定要位于干龙上,有很强的气场才可以保佑帝王的江山绵长无忧。那么,雍正帝的陵址最终选定在了哪里?这个地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当时怡亲王他们选址的时候走到了祁连山,那里有一个天池,从那个天池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山脉,然后又绵延到涞源插涧岭,然后过紫荆关。到了紫荆关,山脉就特别奇怪了,稍微有顿脚。“顿脚”的意思是说龙脉走到这儿稍微停住了,这个山就分开了,向两侧伸展,分开了两条大障,即两个山脉。然后这大障还是这样环抱着腹地。这个大障展开的这个地方下来后就是易州,即西陵所在地天平峪这个地方。过了紫荆关,有座山叫永宁山,这就是西陵的靠山了。
永宁山是西南-东北的走向,从紫荆关发脉而来,像一个大障一样。不知道其他朋友们有没有去过西陵,如果去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地明显。它这个山脉虽然很浑厚,看起来气势很大,但是,却好像一个孤立的山头落在那里,两边看起来比较小。这座山整体看起来就真的像一个屏风一样,从西北向东南这样环绕着,总体相对比较平衡,却又非常高耸地立在那里。然后,永宁山左右两侧又发蔓了许多小的山,比如西边的云蒙山、东边的九龙山。这些山就环抱着这么一块谷地,而南边相对来说比较开敞。虽然南边比较开敞,可是这开敞之中又有围合,又比较严密。
这两座小山前面有两个天然的门户,叫东西华盖山。这两座山的形态好像特立独行,比较高耸地立在那里,就像两个守卫,又像两个大门,和后面永宁山那高耸的山势完全不同。然后东西华盖山之间又有一座形状非常端庄的小山,叫元宝山。这座山就好象朝山一样,在群山环抱之中,而这里谷地又非常平缓,还很宽敞,足够建造规模非常宏大的皇帝陵寝。另外,这谷地里又有数条河流缓缓地流淌,可谓是“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上吉之壤。就是说应该说是非常十全十美的了,非常完美的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了。
知识链接:
雍正远离了东陵在西边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但是,他说这里是“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大概意思是说这里是理想的陵寝建造地点。随后,他又话锋一转说这里虽好,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暗示臣僚们为自己违背“子随父葬”的祖制寻找依据。臣僚们马上心领神会,随后,大臣们奏称:“臣等按帝王世纪及通志、通考诸书,历代帝王营建陵寝之所,如夏禹在浙江之会稽,自启以后在山西之夏县,少康则在河南之太康,彼此相间岂止千里……到汉唐诸帝均在陕西,可汉高帝、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又分别在咸阳、长安、高陵和兴平等地。”因此他们总结说,雍正皇帝在易州建陵,并没有与古制不合之说。这样,大清入关后沿用的“昭穆之制”被雍正皇帝轻易地打破了。自此,清朝帝王的陵寝便以京师为坐标,分成东、西两大陵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