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

書城自編碼: 25873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語言文字
作者: 魏成春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80831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6/3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8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非洲三万里(2024版) 》

售價:NT$ 381.0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不思而美:一个人的心灵简史 》

售價:NT$ 325.0
减压七处方
《 减压七处方 》

售價:NT$ 314.0
成为作家
《 成为作家 》

售價:NT$ 269.0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工作文化史 古代卷 》

售價:NT$ 381.0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像亚马逊一样思考 》

售價:NT$ 442.0
中国震撼
《 中国震撼 》

售價:NT$ 403.0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16
《 翻译的基本知识 (修订版):流行华语世界四十载的翻译知识入门书、民国英语教育泰斗一生翻译经验之菁华、长踞亚马逊翻译类图书排行榜第1名 》
+

NT$ 315
《 身体语言:瞬间解读他人微表情与微反应 》
+

NT$ 304
《 阅读与讲解 》
編輯推薦:
西柏坡法治建设研究,资料珍贵。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比喻研究的专著。作者围绕比喻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论述,许多观点具有“颠覆性”。比如,作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本体、喻体和粘合剂三个要素构成,或者说应该由本体、喻体、连接关系(相似点或相同点)、连接手段四个要素构成;根据本体、喻体和粘合剂三个要素的完整情况以及粘合剂的呈现情况,作者将比喻分成了“明喻”和“暗喻”两大类,明喻分成了“类喻”和“合喻”两小类,“暗喻”分成了“略喻”和“婉喻”两小类;比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八个,即具象作用、精炼作用、铺陈作用、含蓄作用、强调作用、认知作用、审美作用和増趣作用。
书后附有《中外文学作品比喻精选》,既可茶余饭后欣赏,也可成为比喻研究的语料。
關於作者:
魏成春,男,1962年6月10日出生,汉族,黑龙江鸡西人,中共党员。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84年至2002年,在黑龙江工业学院(原鸡西大学)任教;2002年至今,在温州大学任教。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写作学、语言风格学。主讲研究生课程“修辞研究”“实用文体写作研究”,主讲本科课程“公文写作”“大学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首创“辞采学”,先后公开发表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近40篇,公开出版著作(独著或第一作者)7部,主持市、校级教研和科研课题10项。其中,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获市级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和佳作奖各1项。参加工作以来,共获市、校级综合表彰17次。
目錄
第一章 比喻的概念
第一节 比喻的称谓
第二节 比喻的定义
第二章 比喻的要素
第一节 本体
第二节 喻体
第三节 相似点
第四节 连接词
第三章 比喻的种类
第一节 明喻
第二节 暗喻
第四章 比喻的变化
第一节 单一式比喻
第二节 复合式比喻
第三节 篇章式比喻
第五章 比喻的辨别
第一节 具有喻意的词汇
第二节 “像……”句式
第六章 比喻的近亲
第一节 比喻与隐喻
第二节 比喻与引比
第三节 比喻与其他
第七章 比喻的作用
第一节 形象化作用
第二节 审美作用
第八章 比喻的创造
第一节 创造比喻的标准
第二节 创造比喻的条件
第九章 比喻的欣赏
第一节 欣赏比喻的过程
第二节 欣赏比喻的条件
第十章 比喻的研究
第一节 国内比喻研究
第二节 国外比喻研究
附录 中外文学作品比喻精选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比喻的概念
一、比喻的称谓
比喻在我国古代有种种不同的称谓,如“譬”“比”“喻”“譬喻”“比方”“博依”等。
称“譬”的,如《诗经?大雅?抑》:“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荀子?非相篇》:“夫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称“比”的,如《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称“喻”的,如汉代王充《论衡?物势篇》:“兴喻,人皆引人事。” 晋代陆机《文赋》:“言拙而喻巧”。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论说》:“喻巧而理至”。
称“譬喻”的,如《荀子?非十二子篇》:“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 这里,“谕”通“喻”。汉代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家以为譬喻增饰,使事失正是,诚而不存;曲折失意,使伪说传而不绝。” 汉代刘安《淮南子?要略》:“假象取偶,以相譬喻”。
称“比方”的,如《荀子?强国篇》:“今君人者,辟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 《荀子?正名篇》:“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守约名以相期也。”
称“博依”的,如《礼记?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梁代裴子野《雕虫论》:“学者以博依为急务”。 通过以上的初步考证,可以看出,“喻”的出现是比较晚的。先秦的时候,也有“喻”;但那时它的含义不是“比喻”而是“使人明白”,如前面提到的《荀子?非相篇》中的“譬称以喻之”、《礼记?学记》中的“罕譬而喻”等。“喻”等同于“比喻”,大约是汉代及其以后的事。
由于“喻”的出现比较晚,因此“比喻”的出现也比较晚。据初步考证,“比喻”一词大约最早见于汉代。如王充《论衡?齐世篇》:“比喻之证,上则求虞夏,下则索殷周。” 同样,“譬喻”一词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出现过(写成“譬谕”),但大量使用也是汉代及其以后的事。
如今,说到比喻,我们用的最多的是“比喻”;也有少数人在用“譬喻”,如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秦牧的《譬喻——语言艺术之花》和《譬喻之花》、吴礼权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另外,比喻还有一个俗称,叫“打比方”。
在英语中,与“比喻”对应的单词是“metaphor”。“metaphor”一词源于希腊语“metaphora”,由“meta”(过来)和“pherein”(携带)两个词合成,意为带过来、拿过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这个单词“metaphor”,在很多时候却被翻译成“隐喻”。
二、比喻的定义
修辞学界普遍认为,在我国古代,最早给比喻下定义的是《墨子》。其《小取》载:“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 这里,“辟”通“譬”,“也”通“他”。意思是,比喻是用另外的事物来说明所要说明的事物。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给比喻下定义的不乏其人。现举几例:
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
晋代挚虞《文章流别论》:“比者,喻类之言也。”
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梁代钟嵘《诗品》:“因物喻志,比也。”
唐代皎然《诗式?用事》:“取象曰比”。
唐代王昌龄《诗中密旨》:“比者,令各取外物,象己兴事。”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
古人对比喻的定义,尽管有些简略,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人对比喻的定义,有的体现了对古人观点的传承,有的则体现了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修辞方式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段、修辞格、辞格)。这是最传统的观点。代表人物很多,特别重要的有陈望道、张弓、倪宝元、史锡尧和杨庆蕙、张静、黄汉生、袁晖、程希岚、黄民裕、宋振华吴士文张国庆、李裕德、张明冈、唐松波和黄建霖、杨春霖和刘帆、祝敏青、骆小所、黄伯荣和廖序东、邵敬敏、张斌、马庆株、谭学纯濮侃沈孟璎、邢福义和汪国胜、陆俭明等。比如,袁晖认为,“比喻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思维方式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代表人物有李济中、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等。李济中认为,比喻“它是人类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以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思维形式,而且首先是一种思维形式。”“比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形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认为,“其实,比喻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把本来适用于审视、思考和描述乙种事物的眼光、概念和话语,借用来看待、思考和描述甲种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方式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代表人物是刘大为。他认为,“凡相似点未出现而在相应位置上出现的是喻体独享的特征,是认知性辞格中的比喻”。
构思方式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构思方式。代表人物是王希杰。他认为,“比喻也是构思方式,创作整个文本的手段。”
文化现象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文化现象。代表人物是陈炯。他认为,“比喻是一种文化现象。”
艺术说:就是认为比喻是一种艺术。代表人物是秦牧。他认为,“譬喻,可以说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花朵。” “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面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
综合说:就是认为比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方式。代表人物有陈汝东、聂焱等。陈汝东认为,“比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甚至认知方式,在当代已经被广泛认可。” 聂焱认为,“比喻既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比喻是通过与甲对象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点的乙对象来认知甲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认知方式。”
以上观点,“修辞方式说”传承了几千年,不能轻易丢掉。“思维方式说”观点虽然没错,但实际意义不大。因为所有的表达,不论是书面表达——写作,还是口头表达——口才,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果。仅从修辞角度而言,说比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那难道比拟、借代、通感、夸张、对偶、排比等等就不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说”与其说是比喻定义说,不如说是比喻作用(功能)说。因为它是从比喻的作用这个角度去界定比喻的。但问题是比喻不仅仅只有认知一个作用;如果仅仅强调比喻是一种认知方式,那让比喻的其他作用情何以堪!“构思方式说”与“思维方式说”存在同样问题,不再赘述。“文化现象说”似乎很时髦,但“文化”这个概念太大了,说比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不是有点不着边际?“艺术说”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虽然很生动,但这毕竟不是在给比喻下定义。“综合说”呢?因“思维方式说”和“认知方式说”存在问题,故“综合说”亦不可取。
不可否认,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修辞方法、修辞手法、修辞手段、修辞格、辞格)。但关键是,比喻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方式,比喻这种修辞方式与其他修辞方式比又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问题却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究。
比喻是一种怎样的修辞方式呢?这要从比喻的原理说起:人们在表达一个事物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联想或想象到与这个事物相关(相似、相同、大于、小于、不等)的另外的事物。这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艾青说:“为事物寻找比喻,是诗人的几乎成了本能的要求。” 如果所要表达的事物与另外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相同关系,表达者又联想或想象到了这种相似或相同关系,那么借助一定的语用手段就可以把二者连接在一起。于是,比喻就产生了。例如:
那根面条像虫子一样钻进他的嘴里。(莫言《丰乳肥臀》)
为什么作家在表达“那根面条”的时候会联想到另外的事物“虫子”?因为“那根面条”和“虫子”在“钻进他的嘴里”这一点上存在相似关系,然后作家借助“像……一样”这个语用手段就把二者连接在了一起。再如:
刊物是心与心的航线。(叶圣陶《倪焕之》)
因“刊物”与“心与心的航线”之间存在相同关系,作家联想到这一点,故借助语用手段“是”把二者连接起来。
其实,有一种比喻,其表达方式本身就揭示了比喻的原理:
她(指梅雨潭的水——笔者注)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曾触的最嫩的皮肤……(朱自清《绿》)
由于梅雨潭的水与“曾触的最嫩的皮肤”在“软”“嫩”这一点上存在相似或相同关系,因此才会“令人想着”。一个“令人想着”透露了比喻的奥秘。
比喻与其他修辞方式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这里必须强调两点:第一,存在相似或相同关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本质上不同。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面条”与“虫子”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刊物”与“航线”也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这才构成了比喻。如果所要表达的事物与另外的事物不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即使存在相似或相同关系也无法构成比喻。第二,正因为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既要存在相似或相同关系又要在本质上不同,因此,与其他修辞方式比,比喻的创造难度极大。创造比喻,需要一定的标准和条件(笔者将专章阐释)。创造比喻,没有一定的技巧是不行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比喻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
在英语中,比喻(metaphor)描写的是某个事物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该事物的某些“东西”会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其本质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人类的思想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说到这里,笔者就可以给比喻下一个定义了:比喻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同关系,借助一定的语用手段,用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
这个定义,有四个要点:第一,比喻是一种修辞方式。第二,比喻的前提条件是所要表达的事物与另外的事物既要有相似或相同关系又要本质不同。第三,比喻需要借助一定的语用手段。第四,比喻不是一般的修辞方式,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
第二章 比喻的构成
比喻由哪些要素(成分)构成,目前修辞学界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二要素说:比喻由本体和喻体二要素(成分)构成。代表人物有张静、刘焕辉、谭学纯濮侃沈孟璎等。比如,谭学纯、濮侃、沈孟璎认为,“比喻的构成成分有本体和喻体。”
三要素说:一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要素(成分)构成。这是修辞学界的主流观点。代表人物很多,主要有孙毓苹、张弓、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组、张文风、黄民裕、宋振华吴士文张国庆、唐松波和黄建霖、《中国语言学大辞典》编委会、杨春霖和刘帆、李忠耀、刘继超和高月丽、王本华、吴启主、吴永焕、韩荔华、张庆翔和刘焱、黄伯荣和廖序东、陈毓瑾、李庆荣、尉迟华邓晖姚建红等、邢福义和汪国胜、陆俭明、汪洋等。比如,陆剑明认为,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构成一个比喻的三个要素。 二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和相似点三要素(成分)构成。代表人物有李勉东、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等。比如,李勉东认为,“构成一个比喻,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本体……喻体……二者的相似点。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
四要素说:一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和相似点四要素(成分)构成。代表人物有郑颐寿、王勤汉、刘叔新、骆小所、邵敬敏、周芸邓瑶周春林、邹英和苗巍、陈汝东、崔应贤、曾毅平等。比如,邵敬敏认为,“从结构上说,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构成: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 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两种“三要素说”的合一。二是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四要素(成分)构成。代表人物有陈汝东、曾毅平等。比如,曾毅平认为,“从结构要素来看,比喻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喻解就是对比喻的解释”,“喻解所揭示的是比喻的恰似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种“四要素说”本质是一样的。
五要素说: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和喻展(延展体)五要素(成分)构成。代表人物有李胜梅、李维琦等。比如,李胜梅认为,比喻的结构系统包括本体、喻词、喻体、相似点、喻展。 这种观点实质就是在本体、喻体、喻词(比喻词)、相似点四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要素——喻展(延展体);而所谓的“喻展”或“延展体”,“就是从喻体中延伸出来的词语”。
分层次说:一是分要素、成分两个层次。要素侧重内容,成分侧重形式。要素包括本体、喻体和相似点,成分包括本体、喻体和喻词。代表人物有陈望道、张明冈等。比如,陈望道认为,譬喻“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因此文章上也就有正文、譬喻和譬喻语词等三个成分”。 二是分要素(成分)、条件两个层次。要素(成分),有的说是两个——本体、喻体,有的说是三个——本体、喻体、喻词。条件,众口一词都说是两个——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代表人物有祝敏青、孙汝建、王希杰、王小敏、邵霭吉和冯寿忠、马庆株等。比如,祝敏青认为,“比喻构成的成分——本体、喻体,比喻构成的条件——相似点。不同类。” 三是分深层、表层两个层次。深层包括本体、喻体和相似点;表层一般包括本体、喻体、喻词,有的还包括喻解等。代表人物有刘静敏、黎运汉和盛永生、聂焱等。比如,黎运汉和盛永生认为,“从深层看,比喻有三个要素:本体,喻体,相似点”;“从表层看,比喻有四个部分:本体,喻体,喻词,喻解”。
以上观点,“二要素说”有点简单化,“三要素说”不够全面,“五要素说”有点复杂化,“四要素说”和“分层次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四要素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喻词和相似点之间的关系,即没有看到喻词是表层的而相似点则是深层的。“三要素说”之所以会出现两种说法,就是因为有人只看到了表层的喻词却忽略了深层的相似点而有人则只看到了深层的相似点却忽视了表层的喻词。
那么,比喻到底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在第一章《比喻的概念》里已经明确,比喻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同关系,借助一定的语用手段,用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去表达所要表达的事物。其中,“所要表达的事物”即所谓的“本体”,暂用字母“B”代表。“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即所谓的“喻体”,暂用字母“Y”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同关系”可简称为“连接关系”,即所谓的“相似点”或“相同点”,“相似点”暂用符号“○”代表,“相同点”暂用符号“●”代表;“一定的语用手段”可简称为“连接手段”,暂用符号“&”代表;“连接关系”和“连接手段”可合称为“连接因子”,也可形象地称之为“粘合剂”。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本体、喻体和粘合剂三个要素构成。如果把粘合剂拆成两项,那么也可以说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本体、喻体、连接关系(相似点或相同点)、连接手段四个要素构成。用公式表示就是:
B&Y○

B&Y●
例如:
他就像一张盖了戳的邮票,没有用处。(冯骥才《雕花烟斗》)
“他”是本体“B”,“一张盖了戳的邮票”是喻体“Y”,“ 没有用处”是连接关系之相似点“○”,“像”是连接手段“&”。
再如:
草原是个沉寂的海
失去了往日的澎湃(查干《彩石》)
“草原”是本体“B”,“沉寂的海”是喻体“Y”,“失去了往日的澎湃”是连接关系之相同点“●”,“是”是连接手段“&”。
直接说“B&Y○”,三个要素俱全,笔者把它称作“明喻“ 以往也称作“明喻”;直接说“B&Y●”,三个要素也俱全,笔者也把它称作“明喻”,前人却称之为“暗喻”或“隐喻”。这就是笔者的比喻分类法与前人的比喻分类法的根本不同点。
一、本体
本体,即所要表达的事物。这里所说的“事物”是个统称。它包括人物、动物、植物、食物、天文、地理、建筑、用品、声音、抽象、哲理、事件等。其中,人物包括外貌、衣着、表情、心情、感觉、语言、动作等。
本体是人物的,如:
六姐像一只要甩掉自己尾巴上被恶作剧的男孩拴上了铃铛的小狗,不停地转着圈。(莫言《丰乳肥臀》)
本体是动物的,如:
小鸟像刚刚醒来的孩子,兴奋地在头顶上吵闹。(方纪《石林风雨》)
本体是植物的,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体是食物的,如:
门口桌子上,一叠饭碗,打碟子里几块半生不熟的肥肉,原是红烧,现在像红人倒运,又冷又黑。(钱锺书《围城》)
本体是天文的,如:
太阳像添足了煤的大火炉把街上的尘土都烧得像火山喷出来的灰砂。(老舍《赵子曰》)
本体是地理的,如:
河水好像化开的糖浆,散发着腥甜气息。(莫言《丰乳肥臀》)
本体是建筑的,如:
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很有点像古代的皇陵。(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本体是用品的,如:
这张长方形的地图,展现在我眼前,很像一块大赤豆糕,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圆点。(黄宗英《星》)
本体是声音的,如:
俞茜毫无约束地大笑起来,她的笑声像一群鸭子过河似的,“咯咯”、“呀呀”断断续续的。(吴强《红日》)
本体是抽象的,如: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本体是哲理的,如:
就像圣经上雅各的天梯一样,踏一步决不能上升到天国。人的过程,也是要一步一格的爬着梯子,才能到达某种高度。(三毛《雨季里的少女》)
本体是事件的,如:
谁也不说话,谁也不看谁,人们很少动作,房子里充满紧张的气息。像是有人擦一根洋火,这房子里的空气,就会轰地燃烧起来。(杜鹏程《保卫延安》)
由此可见,世上几乎没有不可比喻的事物。“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被比喻物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情,也可以是思想”。 凡思之所及、笔之所至,只要需要,均可设喻。
详见附录《中外文学作品比喻精选》。
二、喻体
喻体,即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既有某种相似或相同关系又本质不同的另外的事物。同本体一样,这里所说的“事物”也是个统称。它也同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食物、天文、地理、建筑、用品、声音、抽象、哲理、事件等。
喻体是人物的,如:
唰唰唰,晨曦里,跟来一群野母驼,离我远远的站着,像是一群新娘子,那羞羞答答的样子——一副羞于见公婆的神情。(《文汇》1982年第10期57页)
喻体是动物的,如:
他怅然回转头来,只见校长的眼睛骨碌骨碌对他转,像躲在树丛中的猫头鹰。(叶圣陶《倪焕之》)
喻体是植物的,如:
他的警惕性渐渐瓦解,对金刚钻的好感像春天坚冰初融的小溪边的草芽,缓慢地生长起来。(莫言《酒国》)
喻体是食物的,如:
她的脸红起来,黑红,加上半残的粉,与青亮的灯光,好像一块煮老了的猪肝,颜色复杂而难看。(老舍《骆驼祥子》)
喻体是天文的,如:
新娘子坐在床沿上,细长个条,又浓又细的两条眉毛,就像初四的新月。(陈登科《破壁记》)
喻体是地理的,如:
二太太仿佛感到疲乏,打了个肥大款式的哈欠;大红嘴张开,像个小火山口似的。(老舍《四世同堂》)
喻体是建筑的,如:
由于眼睛侵占了鼻梁两侧的位置,高高的鼻梁像搭在两汪湖水中的一座桥。(《十月》1981年第1期71页)
喻体是用品的,如:
郑家这样的大黄狗有两三只,老而疏懒,身上生癣处皮毛脱落,拦门躺着,乍看就仿佛是一块旧的棕毛毯。(张爱玲《花凋》)
喻体是声音的,如:
突然,俺听到了一声冷笑,就像月黑天从老葛田的黑松林子里传出的夜猫子的叫声,令人心惊胆战。(莫言《檀香刑》)
喻体是抽象的,如:
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钱锺书《围城》)
喻体是哲理的,如:
同学们本来对林雨翔的印象不好,看见他身旁常有马德保,对马德保也印象不佳——譬如一个人左脚的袜子是臭的,那么右脚的袜子便没有理由不臭。(韩寒《三重门》)
喻体是事件的,如:
大街上许多流窜的野狗,不久前还是富家豢养的身价不菲的名种。就像上世纪初叶,俄罗斯爆发革命,许多白俄贵妇,流落到哈尔滨,不得不为了面包,放下身价,或者为娼卖笑,或者嫁给卖苦力的下层百姓,使这地方生出了一些混血的后代,……(莫言《蛙》)
由此可见,凡事物均可入喻。“比喻物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情,也可以是思想。” 只要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或相同关系,就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用一个事物去比喻另一个事物。这里的关键是,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即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陈望道早就指出:本体和喻体“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 袁晖说得更加明确:“两个本质相同的事物是不能构成比喻的,即使勉强构成的‘比喻’,也是很蹩脚的。比喻之所以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就是基于比喻物与被比喻物本质不同这一点。” 用人物喻动物或用动物喻人物等等,这肯定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当用人物喻人物、用动物喻动物等等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了。
三、粘合剂
粘合剂,即本体和喻体的“连接因子”。它包括连接关系和连接手段。(一)连接关系
连接关系即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它是内在的“连接因子”。
连接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相似关系,即所谓的“相似点”;一种是相同关系,即所谓的“相同点”。 本体和喻体从相似到相等,其关系“越进了一级”。
“相似点”或“相同点”是比喻的桥梁、纽带、枢纽、核心、统帅或灵魂。没有它,比喻便不复存在。比喻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掘“相似点”或“相同点”的过程。
(二)连接手段
连接手段即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语用手段。它是外在的“连接因子”。换句话说,它是连接关系的外在体现。
连接手段也有两种:一种是标志性词语,即所谓的“喻词”或“比喻词”;一种是其他手段。
标志性词语(喻词)有两种:一种是表示相似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喻词),如“像”“好像”等等;一种是表示相同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喻词),如“是”“成为”等等。
除标志性词语(喻词)外,其他手段有很多,如使用标点符号、本体喻体同位结合、本体喻体复指结合等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