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溯源中国计算机

書城自編碼: 258010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計算機/網絡计算机理论
作者: 徐祖哲
國際書號(ISBN): 978710805234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 2015-05-01

頁數/字數: 534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7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毕加索
《 我,毕加索 》

售價:NT$ 280.0
投资真相
《 投资真相 》

售價:NT$ 381.0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售價:NT$ 437.0
知宋·宋代之军事
《 知宋·宋代之军事 》

售價:NT$ 442.0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万镜·现象)
《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万镜·现象) 》

售價:NT$ 381.0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售價:NT$ 840.0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售價:NT$ 420.0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售價:NT$ 33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2
《 马一浮与国学 》
+

NT$ 324
《 正常的另一面:美貌、信任与养育的生物学 》
+

NT$ 324
《 劳作的女人:20世纪北京的城市空间和底层女性的日常生活 》
+

NT$ 407
《 写真的思考:摄影的存在意义 》
+

NT$ 457
《 网络安全:输不起的互联网战争 》
+

NT$ 315
《 失恋排行榜(尼克·霍恩比作品) 》
編輯推薦:
《溯源中国计算机》一书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前秘书长徐祖哲先生花费十年时间深入调研、写作的中国计算机行业史。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为读者呈现出我国计算机领域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內容簡介:
中国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当年的创业者们用今天看来性能不高的数字设备奇迹般地攻克了众多高难度课题,为科技、经济与国防开辟了数字大道。本书引用了大量原始照片和文献,展示了我国计算机领域三十年的创业长卷,作者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从决策思维和创新环境两个方面重点展开,呈现出覆盖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全方位、全时段的创新历程。
關於作者:
徐祖哲,高级工程师、五届全国青联委员,曾任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1941 年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江西贵溪,1959 年毕业于北京五中,1964 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通信自动控制专业,进入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

1966
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研究室参加邮电部长途自动电话工程计费专用计算机研制;从事过载波、微波、移动电话科研,参与电信、邮政、农业、城市管理等多领域计算机应用,荣获多项部、省、市级科技奖;自1993 年起从事网络应用、电信服务研究;宣传“火炬计划”,走访27 个国家高新开发区推进联网,1998 年受国家科委先进表彰。

从事计算机史调研,关注“人与信息化”“科技创新”“智慧谋略”,编辑出版上千万字,2001 年出版专著《信息跨越》。
目錄
1 序一 朱高峰

5 序二 倪光南

9 自序

第一章 中国人的计算机梦想 1952—1956

16 在华罗庚家里作出的决定

22 数学所: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组

26 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闵乃大

31 物理所:计算机组排序“五三组”

36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知道计算机的

40 回放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第二章 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 1954—1956

45 “向科学进军”与知识分子的春天

49 《光明日报》第一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

51 钱三强为计算机学科延揽人才

55 计算数学列入科学计划

57 中国科学家到苏联考察计算机

63 苏联技术成功转移到中国

第三章 “科学规划”和“紧急措施” 奠基研究所1956—1959

68 钱学森力主计算机列入“十二年科学规划”

73 计算技术科学家集体亮相中南海

76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隆重成立

85 “四项紧急措施”与三大单位的协议书

91 新中国20 世纪50 年代的公派留学生

96 计算机赴苏实习队

100 金怡濂:从红场到青山

第四章 培育计算机人才训练班建奇功 1956—1962

106 训练班的起步和推广

110 训练班的教师与课程

115 清华园中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照

119 计算机训练班师生的回忆

123 张世龙和徐刍

128 “训练班”八百先行者的人生轨迹

131 训练班学员扎根各地立功勋

第五章 高等学校设置计算机专业 1955—1965

138 蒋南翔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145 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两翼齐飞

154 哈工大的“下棋机”引领人工智能

157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鼎立西南

16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两个结合

166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带动学科发展

173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服务流体力学

177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运动战”

181 哈军工计算机系扬旗列队独立成军

186 西军电创办计算机专业培养导弹人才

190 复旦大学:王零为计算机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196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接踵而来

200 创业师生传承的接力棒

第六章 集中力量创建计算技术研究所 1956—1979

207 南楼北楼今何在?

213 从无到有的“八一型”电子计算机

220 104 计算机的大队人马

229 自主研发107 计算机开创新路

232 支撑“两弹一星”工程,计算所隐身建功勋

238 向集成电路计算机进军

242 电子十五所的辉煌历程

254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协力攻关

259 何育辽满载辉煌的短暂计算机生涯

263 东西南北和“上天”的计算技术研究所

267 技术情报和编辑出版记载着产业进程

第七章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里程碑 1957—1975

273 酒仙桥电子基地拔地而起

280 引进苏联图纸实现技术转移

284 组装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 机

289 从质量整顿到工业化生产

297 104 机的生产和器材外购

304 从电子管到晶体管计算机的历史性跨越

311 外部设备的系统地位

第八章 哈军工推广441-B 计算机的盛大聚会 1957—1972

318 从第一台军用计算机到“银河”机

326 慈云桂上马,领跑晶体管计算机

330 康鹏和隔离阻塞—推拉触发器电路

336 首台晶体管计算机的成功推广

342 441-B 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应用到全国

354 天津接产441-B 计算机

358 被尘封的发明证书

第九章 从指令、软件到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1952—1985

365 中国计算数学的前30 年

374 来自江浙的三位数学家—徐献瑜、赵访熊、冯康

379 胡世华和吴允曾从数理逻辑入手计算机

383 软件领域的出类拔萃之辈

389 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

394 国家统计局:从计算室到计算中心

第十章 创业英雄谱 1958—1980

400 中国计算机领跑者的队列

404 追踪创业者和行业精英

405 郭平欣看准了王选

409 康继昌让计算机上天飞翔

413 更多工业先行者的足迹

417 最早与计算机合影的中国人

421 “东方红”卫星——地面观测系统精心论证与设计

427 “东方红”卫星——刘易成的多普勒轨道方程

432 “东方红”卫星——飒爽英姿学员守大漠

437 “东方红”卫星——第一次数据传输

440 电报电话业务的计算技术应用

445 数字传输英雄李望禹的生命搏击

447 计算机的用户们

448 首批103 机用户之铁道部通信信号研究所

451 石油部的第一个计算机组与海洋石油定位

457 兵器试验中心创441-B 使用之最

463 林巧稚、吴桓兴和李冰开创医学计算机应用研究

467 贾永年——凝聚在程序中的智慧

468 机房环境成专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七三〇一会议”促成“系列机”与国际接轨

1973—1984

472 刘寅的决策与“七三○一会议”

476 系列计算机成功与国际接轨

486 70 年代中美两国计算机科学家恢复往来

491 从微机开始的全民信息时代

495 微机应用典范:计算机蛋鸡育种,增产20%

第十二章 台湾在计算机潮流中大展身手 1966—1980

致谢

参考资料

附录

508 附录一 计算机训练班学员名单

512 附录二 计算机专业早期毕业研究生和本科学生名单

516 附录三 103 型电子管计算机用户名单

519 索引
內容試閱
自 序

计算机最充分地展示了人类的想象力,它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然而计算机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也是从幼芽萌生而缓慢生长的。当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达到急迫程度,计算技术、计算数学、电子器件和组装工艺等一批理论和技术方才露面,并在设备研制和应用中大显身手。

1946 年,美国完成了ENIAC 计算机,其所用器材大多在十年前就已具备。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数字计算机的催化剂,由指挥自动化引领的电子技术对抗,让整个社会加速进入了电子时代。“二战”的大规模轰炸、防空、火炮、潜艇、坦克等的大战,是智力的角逐,也是科技和工业的比拼。几十年来,在这条数字大道上,从知识产权的归属到国家对抗,科学家、工程师、将军、间谍、企业家和金融家,你追我赶,同时还奔走着怀抱人生梦想的一代

代的年轻人。

我第一次看到电子计算机是在上初中的时候,那是1954 年10 月,苏联展览馆(1958 年更名为北京展览馆)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展台上的专家一直在和专业观众对话,所以我没能看到计算机是怎样解答问题的。记忆中的那台计算机是一个黑漆铁柜,有许许多多的开关、扳键和闪亮的指示灯。

1959 年10 月1 日,国庆十周年大典,我身背报话机列队于“通信民兵方阵”,在天安门前行进,中国科学院的计算机模型就在我们队列后边不远处。在大学里,我使用过模拟计算机,也学过电子管数字计算机部件原理,但到毕业后,计算机已经升级换代为晶体管计算机了。1966 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研究室机房里,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介绍计算机的图书和教材中,大多没有提及中国计算机的创业年代。中国计算机的源头何在?探寻的意念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几经犹豫,我终于下定决心,去搜集资料和图片,一点一点拼接中国计算机史料的片断。

我选择了两个重点进行展开,一是决策思维,二是创新环境。关键在于透过设备和技术看到创造它的人,看到前赴后继的队伍,重现他们当年的音容笑貌。

第一台计算机究竟属于哪个国家?一个个解密的信息从美国、英国、德国传来;领先的位置顺序怎样排列?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信息史学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中国人被半个世纪前的那次技术革命排除在外,直到20 世纪50 年代末期才追赶上来。1955 年,《人民日报》刊载了闵乃大教授的文章,指出“要用机器来减轻人们的脑力劳动”。新中国发展计算机只能有赖于高层的果断决策,毕竟是农业社会向着数字时代的一个巨大的跨越。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点是《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后者是指在1956 年上半年,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遴选出重中之重、有待优先发展的项目,即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和自动化。那个时期,新中国的领导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计算机是新的技术革命”,要从农业社会一跃而发展至现代化国家。启动“十二年科学规划”和“四项紧急措施”,促成了一系列围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当时数量很少的科学家和青年知识分子中,尽可能地集聚力量,几年时间形成了上万人规模的计算技术队伍,参与者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中国决定要做计算机的时候,绝大多数组装器材还属于“空缺”,但当目标成为紧急任务之时,最急需的器材几乎与计算机同时完成,这就是奋进的中国精神。

2002 年,我访问了清华大学的凌瑞骥先生,得知中国还举办过四期计算机和计算数学训练班,也得知了清华大学创办计算机专业的经过。

实施早期计算机的规划,主要穿插在1956—1966 年的十年中。立足于科学起步的计算机事业,就是在1958 年的“大跃进”中,主体部分并没有产生“浮夸”,这应当说是“科学传奇”,可惜至今很少有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出发的分析。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慈云桂教授打造创业团队和康鹏的电路发明也是“传奇”,441-B 计算机在国防领域的快速推广,晶体管计算机在电信、石油、医疗、电力、铁道等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是传奇更是中国前信息时代的辉煌。对于发明,有争论是正常的,可怕的是社会丧失了记忆,或者没有人来印证你的记忆。

科学规划、紧急措施、计算技术、训练班、计算所、中关村、酒仙桥、哈军工,久违的名词一个一个浮出水面,让中国计算机的源流清晰显现。

电子计算机已成历史传说,那一排排高过身体的机柜,此起彼伏地闪烁着亮光,吱吱作响着输进一排排神秘孔洞的纸带,在咔咔击打声和低沉的电源轰鸣中运行着。几十年过去,物换星移,早年的计算机好似天神脚踩的“风火轮”,下凡人间,造就一场英雄传奇之后,瞬间无影无踪。

计算技术和应用不断盘旋和跃升,芯片、集成、网络让人目不暇接。直到如今,随处可见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通话、拍照、音乐、定位、视频、微信。随身信息终端、电子书和大街小巷抬头可见的各种数字屏幕,这是使用信函、电报和公用电话的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

中国计算机界的创新历史记录断断续续,从未被全面整理过,技术是靠人创造的,历史要有人的创造与精神的传承,如果没有一个计算机领跑者的完整的队列记录,如果没有创业者的位置和相互关联,何来传承?谈何发展?

当我结束访谈走在街上,看到手提电脑包的业务员,手托移动终端的时尚姑娘,我常想,他们知道自己“信息能力”的由来吗?他们知道这些信息先驱者的经历吗?

50 年前,第一次走进计算机房的科技人员,都会产生一种心灵的震撼,感受到电子设备的神秘和功能的强大。如今,人们对随处可见、不断升级的电脑习以为常,对计算机往昔的峥嵘岁月却一无所知。历史中有跳跃,但更多的还是连续,只有走出浮躁,才能再创辉煌,本书想带给读者的,不仅是计算机前辈的创业经历,还有他们探索未来的志向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

网络与四处流淌着的信息、知识和资源,应当成为公民有序生活与平等往来的基本平台,成为数字社会的有机成分。我们指点过往,为的是准确把握未来,只有熟知从过去到未来的路径,铺就一条崭新的科学大道,我们建成信息强国或数字强国的愿景,才是有望实现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