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国学知识全知道

書城自編碼: 257710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斗南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247253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15-05-01

頁數/字數: 612页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政和元年:宋辽金夏的国运博弈与谍战风云 》

售價:NT$ 381.0
黄金圈法则
《 黄金圈法则 》

售價:NT$ 437.0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全球治理理论:权威、合法性与论争 》

售價:NT$ 549.0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华尔街幽灵:一位股票投资大师的告白 》

售價:NT$ 447.0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人生幸好有快乐(一代大师梁实秋至诚分享八十余年的快乐哲学!) 》

售價:NT$ 302.0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中世纪文明(400-1500年)(格致人文) 》

售價:NT$ 661.0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女子运动术(维持肌肉是更高级的抗衰!变瘦的同时有效增肌,成为更好的自己!) 》

售價:NT$ 325.0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你有多敏感,就有多珍贵 》

售價:NT$ 33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24
《 《二十四节气》新编 (青少年图文版)仰起头,可直面自然的秘密,俯下身,变贴近大地与苍生! 》
+

NT$ 183
《 声律启蒙(国学经典启蒙读本) 》
+

NT$ 564
《 声律启蒙(中英版) 》
+

NT$ 252
《 林清玄散文精选(青少版):与不完美的自己和平相处。专为青少年打造的精华选本,收录林清玄最新作品。作者亲自作序揭露自己的心灵成长历程,以给年轻人激励与力量。 》
+

NT$ 370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
內容簡介: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国学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国学是中华文化的同本之学、学术基础,是增加传统文化素养的学问,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个现代人,不能不知道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了解国学。
斗南主编的《国学知识全知道精》是一部快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介绍了国家政治、思想学术、天人之学、文学、史学、文化艺术、民俗文化、百工名物、国学经典、国学掌故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涵盖了国学各领域的慕本常识,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书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严谨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传略和逸事,可帮助你登堂入室,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个中困人都应该有良好的国学素养。请翻开本书,走进博大精深的国学长廊,领悟国学的精髓,感受国学的智慧,把握传统文化的脉搏,成为文化达人。
目錄
第一篇 国家政治
国家与王朝
“中国”一词的由来
四夷
匈奴的兴衰
鲜卑人的历程
强盛一时的突厥
回纥汗国
古老的羌人
吐蕃雄霸高原
党项人的西夏
契丹王朝
云南大理国
女真
蒙古帝国
夏王朝
商朝
西周王朝
春秋时代
战国巨变

西汉
东汉
三国鼎立
西晋和东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元朝
明王朝
清王朝
职官制度
皇帝
卿大夫
三公九卿
宰相
十三曹
太尉与大司马
御史大夫
郡县制和州县制
郡守和县令
刺史
三辅
三省六部制
尚书仆射
侍中
中书令
侍郎
御史台
唐代五监
观察使
参知政事
谏官
路、军、府、州
知府与知州
洗马
太傅
尚书
丞相
大夫
员外
太守
县官
俸禄
博士
学士
衙门
太医署
宣政院
行省制度
内阁
都察院
东西二厂
锦衣卫
三司
军机处
总督
巡抚
总理衙门
南、北洋大臣
钦差大臣
驻外大使
品阶
封爵
酷吏与循吏
胥吏
捐纳
致仕
国子监
公侯伯子男
从察举到科举
世卿世禄制
先秦的乡举里选
春秋战国的养士
郎官郎吏
察举制度
举孝廉
九品中正制
盘中诗
集句诗
倒句诗
同旁诗
藏头诗
宝塔诗
歇后诗
拆字诗
数字诗
连环诗
打油诗
颠倒诗
第五篇 史学
史书的体裁
正史
杂史
别史
野史
纪传体
编年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
实录
类书
丛书
史论
属辞比事
春秋笔法
五志三科
直书与曲笔
博采与善择
史学三要
史法与史意
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
刘向
班固
顾炎武
钱大昕
章学诚
第六篇 文化艺术
乐舞
古琴
编钟

古筝
琵琶
笛子

二胡
诗乐
楚声
五声和七音
六律
乐调
音乐
《韶》乐
靡靡之音
十二平均律
工尺谱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阳关三叠》
《霓裳羽衣曲》
《春江花月夜》
《汉宫秋月》
《渔樵问答》
《胡笳十八拍》
《广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戏曲
戏曲
诸宫调
南戏
杂剧
昆曲
京剧
同光十三绝
生旦净末丑
唱念做打
脸谱
梨园行
秦腔
川剧
豫剧
粤剧
《窦娥冤》
《琵琶记》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戏曲角色
压轴戏
独角戏
绘画与雕塑
气韵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丹青
写真
人物画
山水画
花鸟画
文人画
水墨写意
工笔
白描
用色
构图与透视
题款与印章
虎头三绝顾恺之
阎立本兄弟
画圣吴道子
唐代仕女画
唐朝的青绿山水
展子虔和《游春图》
江南画派
《韩熙载夜宴图》
米氏云山
书画皇帝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
赵孟頫
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
浙派
吴门画派
唐寅
南陈北崔
松江派
四僧
扬州八怪
吴昌硕
岭南画派
海上画派
流丽的彩陶
青铜器之美
秦汉帛画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永乐宫壁画
中国三大石窟
大足石刻
秦始皇陵兵马俑
书法与篆刻
书体
隶书和分书
章草
魏碑
楷书
草书
行书
宋体字
王羲之与《兰亭序》
颠张醉素
颜筋柳骨
《玄秘塔碑》
宋四家
董其昌
石鼓文
汉魏碑刻
大盂鼎
《墙盘铭》
《毛公鼎铭》
秦书八体
《琅邪台刻石》
《泰山刻石》
秦诏版
礼器碑
文房四宝
中国印章
篆刻
中华建筑
“房”和“屋”的区别

阁、厢、殿
台、榭、观、阙
版筑
古城墙
万里长城
中国宫殿建筑
阿房宫
故宫
坛庙建筑
天坛
陵墓建筑
古塔
卢沟桥
赵州桥
石窟建筑艺术
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
圆明园
颐和园
苏州园林
江南三大名楼
平遥古城
北京四合院
牌坊、阙、华表、影壁
戏楼
会馆
中国民居
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昭君和亲
班超出使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经
鉴真东渡
郑和下西洋
学制和教育
最早的学校
学制
国子监
官学
稷下学宫
太学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私学
孔门四科
六艺
书院制度
四大书院
私塾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洋务学堂
留学生
因材施教
学、思、习结合
广博专精
第七篇 民俗文化
节日
春节
人日
立春
元宵节
二月二
上巳节
社日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
中元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
小年
除夕
礼俗
折柳送别
烧纸钱
做满月
抓周
长命锁
取名
百日礼
成年礼
三书六礼
抛绣球
说媒
相亲
合八字
过礼
择吉
迎娶
哭嫁
坐花轿
拜堂
喜宴
入洞房
回门
做寿
丧礼
挽歌和挽联
跪拜礼
九拜
作揖
坐、跪和长跪
饮食文化
烧尾宴
满汉全席
宫廷御膳
中国菜系
宴饮之礼
待客之礼
进食之礼
席间雅兴
流觞
传花
茶道
称谓文化
上古的姓和氏
长幼次序
年号
谥号
名和字
别号
称谓
帝王赐姓
对父母的讳称
地名用作人名
数字用作人名
古人的十种敬称
古人的十种谦称
朋友的各种称谓
“路”的各种称谓
年龄的种种称谓
丈夫称谓的演变
古人的娱乐
六博
投壶
围棋
中国象棋
百戏
骑射
蹴鞠
马球
踏青
看社戏
斗鸡
斗蛐蛐
赛龙舟
鸣虫
荡秋千
放风筝
拔河
相扑
第八篇 百工名物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
民间九流
郎中
风水先生
算命先生
厨师
私塾先生
药铺
优伶
婢女
娼妓
乞丐
流氓
剃头师傅
木匠
当铺
澡堂
三百六十行
名物国宝
鼎与簋
玉琮王
红山文化玉龙
后母戊方鼎
四羊方尊
大型青铜立人像
何尊
宴乐攻战纹壶
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
虎符
虎座凤架鼓
马踏飞燕
金缕玉衣
长信宫灯
击鼓说唱俑
宋针灸铜人
敦煌藏经洞
车马服饰
卤簿
出巡与行宫
金根车和温凉车
乘舆
“五辇”和“五辂”
官员出行
舆、绥、輢、轼
辋、毂、辐、辖
轫、辕、轭
黄帝定服饰
冕旒和龙袍
十二章纹样
乌纱帽
顶戴花翎
品位和服色
衣冠禽兽和补子
笄、纮、瑱
佩玉
左衽
深衣
品服
霞帔
襥头


布衣

冠、巾、帽
衣和裳
裙与袍
旗袍
纺织艺术

松江布
云锦
缂丝
套染法
媒染法
农业、工业和商业
五谷
牛耕
良种选育
飞钱
古代的货币单位
经纪人
会计
幌子
水牌
旅店
陶瓷之路
交子
最早的票号
会馆
第九篇 国学经典
经部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孟子》
《孝经》
《大学》
《中庸》
《尔雅》
《春秋繁露》
史部
三通四史
二十四史
《国语》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竹书纪年》
《汉纪》
《后汉纪》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明实录》
《清实录》
《通鉴纪事本末》
《唐会要》
《明会典》
《大清会典》
《山海经》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徐霞客游记》
《贞观政要》
《史通》
《通典》
《通志》
《文献通考》
《列女传》
《华阳国志》
子部
《老子》
《庄子》
《管子》
《墨子》
《荀子》
《韩非子》
科举制
常科
制科
恩科
进士科
明经科
翰林院
武科
八股文取士
童试与乡试
会试
殿试
状元及第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门生
荫生
监生
贡生
帖经、帖括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试卷弥封制
古代礼制
宗法
分封制
五礼
吉礼
斋戒
祭品
礼器
凶礼
丧礼
葬仪
陵寝
服丧
五服
守制
避讳
谥号
军礼
宾礼
朝聘之礼
相见礼
冠礼
婚礼
兵制与刑制
兵制
《列子》
《吕氏春秋》
《鬼谷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淮南子》
《论衡》
《神灭论》
《颜氏家训》
《朱子语类》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
《永乐大典》
《菜根谭》
《考工记》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
《九章算术》
《茶经》
《梦溪笔谈》
《天工开物》
《商君书》
《新书》
《潜夫论》
《法言》
《正蒙》
《二程集》
《考工记》
《针灸甲乙经》
集部
《古诗十九首》
《玉台新咏》
《文选》
《文心雕龙》
《诗品》
《乐府诗集》
《全唐诗》
《唐诗别裁》
《唐诗三百首》
《明诗别裁》
《花间集》
《全宋词》
《宋词三百首》
《元曲选》
《全唐文》
《古文观止》
《文苑英华》
《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元曲三百首》
《古文辞类纂》
《书目答问》
说部
《穆天子传》
《博物志》
《搜神记》
《世说新语》
《太平广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三言二拍
《红楼梦》
《聊斋志异》
《儒林外史》
《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
蒙学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弟子规》
《增广贤文》
《童蒙须知》
第十篇 国学掌故
A-D部
阿堵物
鞭长莫及
伯牙绝弦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食周粟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学无术
草木皆兵
沧海桑田
程门立雪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大义灭亲
登龙门
东道主
东施效颦
东山再起
E-H部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分道扬镳
风马牛不相及
冯唐易老
高阳酒徒
割鸡焉用牛刀
恭敬不如从命
狗尾续貂
贾人渡河
顾左右而言他
管鲍之交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好好先生
鸿门宴
鸿雁传书
画龙点睛
画虎不成反类犬
祸起萧墙
J-M部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狡兔三窟
结草衔环
惊弓之鸟
举案齐眉
苛政猛于虎
口蜜腹剑
胯下之辱
老生常谈
礼贤下士
临时抱佛脚
洛阳纸贵
马革裹尸
毛遂自荐
孟母三迁
名落孙山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莫须有
N-T部
南柯梦
内举不避亲
弄巧成拙
破釜沉舟
破镜重圆
奇货可居
倾城倾国
请君人瓮
染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三顾茅庐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苏武节
弹冠相庆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桃李满天下
投笔从戎
推敲
退避三舍
W-Z部
望梅止渴
闻鸡起舞
问鼎
文字狱
五十步笑百步
相濡以沫
叶公好龙
一鸣惊人
一诺千金
约法三章
宰相肚里能撑船
周公吐哺
逐客令
执牛耳
座右铭
民兵制
三军
将军
军队编制
秦汉军制
征兵制
府兵制
都护府
节度使
枢密院
禁军和厢军
募兵制
五军都督府
卫所制度
八旗制度
绿营兵
兵与勇
刑制
大理寺
刑部
成文法
《秦律》
《唐律》
《明大诰》
七出
五听
三法司会审
八议
五刑
连坐和族诛
宫刑
凌迟
秋决制度
金牌
笞刑
象刑
赋役和其他制度
井田
占田法
户籍
算赋和口赋
平准
榷法
三十税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制
徭役
钱法
一条鞭法
摊丁人亩
封禅大典
政局大变革
尧舜禹禅让
商汤灭夏
武丁中兴
文王兴周
管仲相齐
商鞅变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
汉高祖得天下
汉武帝大一统
王莽改制
光武中兴
曹魏代汉
诸葛亮治蜀
魏孝文帝改革
隋文帝杨坚
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
黄巢起义
陈桥驿兵变
王安石变法
岳飞抗金
成吉思汗雄霸草原
忽必烈治元
明太祖的擘画
张居正改革
李自成起义
康熙的文治武功
林则徐销烟
洪秀全与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第二篇 思想学术
古代哲学命题


太极
阴阳
五行
八卦
有与无
名与实
动与静
天人合一
性善论
性恶论
道法自然
格物致知
伦理、修养和品格
人伦
礼义廉耻
三纲
五常
父慈子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仁者爱人





寡欲
知耻
慎独
守静
知足
温、良、恭、俭、让
中庸
气节
三从四德
节烈
学术流派和思想家
百家争鸣
儒学
经学
谶纬
玄学
程朱理学
宋学
汉学
道家
黄老学派
墨家
法家
兵家
农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杂家
诸子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董仲舒
许慎
王充
竹林七贤
孔颖达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王夫之
第三篇 天人之学
天文历算
观象授时
日、气、朔
干支计时纪年
三垣与四象
二十八宿
星野
古代的星图
彗星、行星的运行记载
黄道与黄道吉日
二十四节气
黄历
阴历与阳历
夏历、周历和秦历
太初历
授时历
浑天仪
北斗的作用
季节与十二次
闰年
纪日法
纪月法
纪年法
漏刻、日晷和圭表
一行测算子午线
张衡
祖冲之与圆周率
沈括
郭守敬
闰月
星期分法
神秘文化
中国的巫术
招魂
驱鬼和辟邪
占梦术
祈吉与禳恶
中华养生术
气功
风水
占星法
古代的测字术
八卦六爻预测学
奇门遁甲
袁天罡与李淳风
图谶和《推背图说》
五行
阴阳学说
太极图
河图洛书
独特的中医学
中医的起源
中医的理论基础
四诊八纲
辨证施治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望闻问切
辨证与辨病
扶正祛邪
中药与方剂
人体的经络网
穴位
针灸疗法
中医推拿术
药膳
扁鹊
张仲景
华佗
陶弘景
孙思邈
金元四大家
李时珍
《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神农本草经》
《千金方》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十二段锦
奇经八脉
拔罐
导引
中药店
医生的各种称呼
古代人体解剖
悬丝诊脉
第四篇 文学
古代文体
神话传说

楚辞
乐府诗
南北朝民歌
古体诗
近体诗




骈文
古文
八股文
明代小品文
小说
唐传奇
笔记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神魔小说
世情小说
谴责小说
诗话与词话
评点
文学流派
建安风骨
田园诗
山水诗
边塞诗
新乐府运动
花间派
西昆体
江西诗派
婉约派
豪放派
永嘉四灵
台阁体
公安派和竟陵派
唐诗派
宋诗派
常州词派
桐城派
文论
诗言志
诗缘情
赋、比、兴
诗教
温柔敦厚
知人论世
文以载道
文质
风骨
意境
杰出文学家
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
阮籍
陶渊明
谢灵运
初唐四杰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白居易
柳宗元
杜牧
李商隐
唐宋八大家
柳永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李清照
陆游
辛弃疾
元曲四大家
前后七子
蒲松龄
吴敬梓
曹雪芹
小令长调
念奴娇
雨霖铃
踏莎行
菩萨蛮
虞美人
贺新郎
鹊桥仙
青玉案
钗头凤
沁园春
水调歌头
浣溪纱
奇诗妙文
回文诗
內容試閱
“中国”一词的由来古之“中国”并非今之中国。“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周朝,当时的华夏民族因为拥有了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又在周公的领导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他们看周围的四夷仍旧在裹着树叶兽皮靠打猎为生,于是滋生一种优越感,开始热衷于将自己与四夷区分开。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人们将华夏民族所居住的区域称为“中国”,意即中央之国,其是相对于周边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而言。这时的“中国”并非指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地理与文化概念,其意与“中州”、“中夏”、“中原”、“中华”差不多。就地理范围而言,“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西周时期,“中国”泛指西周及其附属国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到东周时期,随着诸侯国的膨胀,楚国占据的湖北、四川等长江流域地区也被包含在了“中国”之内;秦汉时期,“中国”进一步扩大,基本包含了今天中国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
汉代之后,人们通常将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此,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为取得汉人的心理认同,往往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北魏后自称“中国”,将南朝叫做“岛夷”;而当时的南朝汉人政权虽已偏安一隅,仍以“中国”自居,称北魏为“魏虏”。又如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中国”在古典文献中有时还被用作诸如京城、中原地区、天子直接统治地区、国内等意。
四夷“四夷”是早期的华夏族人对周边民族的称呼。
前22世纪左右,黄河中下游的农耕部落开始形成部落联盟,这种部落联盟历经夏、商、周三代,逐渐形成了一个“华夏族”的概念。尤其到东周时期,华夏族在物质上拥有了相对有保障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也制定了完善的礼乐制度,看到周边的民族还过着颠沛流离的狩猎生活,人也比较粗野,于是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周边这些“野蛮人”区分开来,称之为“四夷”、“蛮夷”。夷者,带弓之人也。具体而言,人们按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将之分别命名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又具体分为“赤狄”、“白狄”、“骊戎”、“东胡”、“楼烦”等名目繁多的称呼。总体而言,“华夏”与“四夷”的区分不仅仅是一种民族区分,也是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区分。这种区分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整个春秋时期,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民族融合,“华夏’’与“四夷,,的外延边界都处于一种不停的变动之中。总体而言,是“四夷”向“华夏’’转变的单向变异。而在秦汉之后的历史中,“四夷”华夏化的进程也一直没有停下,历史上诸如“五胡乱华”,金、辽、元等北方政权入主中原后的汉化,以及往往与之对应的原中原政权南迁后同化南方少数民族,都属于此。另一方面,“四夷’,本身的概念随着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的扩展,也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如清末,中国将英、法、德等国家统称为四夷。
匈奴的兴衰据《史记。匈奴列传》等史料记载,匈奴人乃夏朝遗民,商周时期被华夏族称为獯鬻、猃狁,春秋时代称戎狄,战国时始称匈奴。匈奴人以游牧为业,逐水草而居,其男子亦民亦兵,精于马术,骁勇善战。
前3世纪末,匈奴成为一支统一、强大的民族,经常南下中原抢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苦于与匈奴为邻,纷纷修建长城防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出击匈奴。秦末战乱之际,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统一诸部,对中原造成严重威胁。前201年,镇守北部边境的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曾率军亲征,结果反被冒顿围困,通过贿赂了冒顿的阙氏才得以突围出去。之后汉王朝开始了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直到前12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率军多次深入漠北打击匈奴,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在政治上瓦解匈奴,最终彻底击垮匈奴。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臣服于汉,北匈奴则被东汉与南匈奴联军击败,部分西迁到东欧,根据部分学者观点,这支匈奴部族与当地土著结合形成匈牙利民族。南北朝之际,没有西迁的北匈奴趁中原大乱,一度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之后,匈奴逐渐融于鲜卑、柔然和汉族之中。
P3-4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