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不较真:每天都是好日子

書城自編碼: 257570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人生哲学
作者: 项前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12342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15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4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带献帝去旅行--历史书写的中古风景(论衡系列) 》

售價:NT$ 325.0
出行创新设计:概念、范式与案例
《 出行创新设计:概念、范式与案例 》

售價:NT$ 559.0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爱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又害怕走进爱(第13版) 》

售價:NT$ 391.0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环艺设计手绘:景观/室内 马克笔 手绘效果图技法精解 》

售價:NT$ 447.0
明清与李朝时代
《 明清与李朝时代 》

售價:NT$ 381.0
感动,如此创造
《 感动,如此创造 》

售價:NT$ 335.0
商业人像摄影
《 商业人像摄影 》

售價:NT$ 447.0
抗争表演
《 抗争表演 》

售價:NT$ 3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28
《 遇见未知的自己(全新修订版) 》
+

NT$ 293
《 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 》
+

NT$ 299
《 没事别随便思考人生(张德芬、郎朗、加措活佛诚挚推荐) 》
+

NT$ 272
《 逆商逆境中的生存智慧 》
+

NT$ 283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俞敏洪徐小平张德芬推崇的人生开窍手册) 》
+

NT$ 266
《 逆境中的祝福 》
編輯推薦:
人生是否幸福并没有绝对的标准,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要求与对生命的认识以及与世界的融合程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聪明的人不会将这些不如意装在心中让自己痛苦,他们会从容地走自己所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任何时候他们都不会和自己“较真”。
內容簡介:
我们时常遇到的种种不快乐都源于自己,和自己较劲的人总是觉得世界亏钱他。还有些人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不幸,于是陷入痛苦的泥潭而难以自拔。本书针对许多人平时时常想不开、悟不透的问题或误区,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和画龙点睛的点评,启发人们灵活思考、从容面对生活、保持良好心态的励志读物。
關於作者:
项前,国内人生哲学类资深撰稿人,对南怀瑾先生的著作有深入的研究,善于从中提炼有益于现代人的生活感悟,启发人们提升自我修养,现已出版多部著作,如《南怀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目錄
第一章不较真——“较真”的人生没意义



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

计较:是心灵的地狱

简单的生命不奢求太多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人生要抵得住诱惑



第二章善待生活——因为世界如此美好



逆境都有正面的价值

欣赏自己,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

为梦想而活,然后全力以赴

虽然没有名利,但活得也轻松

生活需要拿得起,放得下

不如意不是遗憾

积极思维方式本身决定了你的心情



第三章不和自己对着干——爱生活更爱自己



要有一颗品尝幸福的心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生活中不能迷失自我

人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和宝藏

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心无外物,人生才会更美好

常怀感恩,生命才有意义



第四章拿得起放得下——生活就是天堂



净化自我,宛如莲出淤泥而不染

不要被完美主义所累

想得开,活着才不累

放低快乐的标准

放下负担,一身轻松

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第五章不生气——生气是惩罚自己最致命的武器



凡事不计较,得饶人处且饶人

别为不值得的事生气和烦恼

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执着

宽容为本,善恶随心

难得“糊涂”,忍让是福

平常心是一切幸福的前提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六章人生不靠运气——赢不在起点,输不在终点



命运的方向盘由自己把握

乐观是成功的催化剂

成功者不是靠运气

拥有成功者的态度,你就无往不胜

不能甘于平庸

成功者不一定认为自己最棒,而是相信自己能做到

悄悄地规避一些不合情理的条条框框





第七章经常换换心情——也就是换了一种生活



保持从容淡定是优雅的生活态度

多做善事,多开善门

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打开心灵的另一扇窗

不要看你失去什么,而要看你拥有什么
內容試閱
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



人生其实很简单,所需也很有限,但人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会不停地让自己奔波在“追逐”的路上。所以做人要有淡化利欲之心,超然物外的胸怀,要有几分淡泊的心态,否则,过度的贪欲会让人痛苦不堪。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

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还快,心里很不高兴,便羡慕地说:“脚愈多,当然跑得愈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它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去,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蜈蚣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暗暗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步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地前行。

蜈蚣痛苦起来,但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后悔当初不该奢求过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负担。

生活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如果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内心充实富有,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也才是本色的生活。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生活就很简单。1934年春,蒋介石派孙科来拜访冯玉祥,冯玉祥以家常饭招待,吃的是馒头、小米粥,只有四样小菜。孙科吃得很香,说:“我在南京吃的是海参鱼翅,却没有冯先生的饭菜香甜。真怪!”怪吗?不怪。因为在懂得生活的人看来,简单才是生活的真味。

睿智的古贤早就指出:“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谓“世味”,就是尘世生活中为许多人所追求的舒适的物质享受、为人欣羡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如果能抛弃这样的纷扰,摆脱外界的奴役,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意,钱多钱少更无所谓,穷富得失淡然处之,自己主宰自己,就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然于物外。

当然,超然于物外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要看淡各种名利之欲。因为看淡之后,人可生旷达心胸,有了旷达心胸之后,对人生眼界就宽广了。庄子说得好:“我愿意活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而不愿成为君子心池中的一个宠物。”苏东坡说,“我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游于物外”。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为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共授予他94个名誉头衔,但他并没有飘飘然,为外物所役,而是坚持着自己的平民作风,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着,并只求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取快乐。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因为这是一个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对丁铎尔说:“我是个普通人,到死我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现在我来告诉你吧,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地走了。

过了几年以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朋友们的好意。

法拉第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他的忠诚的妻子陪伴在他的身边,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满眼都是笑意,他感谢她:她为自己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伴他度过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白炽无烟的耀眼的光华长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认为他的一生活得十分有意义,当他将要离开世界时,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但是不放心他的妻子,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给妻子留下多少财产,又怕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中国古代文人中也不乏这样有节气、有风骨的人。

田园诗人中陶渊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动辞职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又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职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而只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一种十分清淡贫穷的日子。

陶渊明辞官回家以后,仿佛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的花园,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立即写了一首辞赋,题目叫《归去来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从此以后,他带着老婆、孩子一直过着一种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只要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后来,成为晋朝一位杰出的诗人。

刘禹锡更是一位不低头折腰侍卫权贵的君子。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10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以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植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的啊!

但是,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大官,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的谄媚之臣。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上书皇上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是最偏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亲,才改为连州刺史。

14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当年3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此时的景象已和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被召回的经历,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深层面的意思是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坚持正义的“刘郎”们又回来了。可见争名逐利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正直、不为权贵所虏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是的,在任何的环境中,人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净土,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个不为名不为利的正直之人,才能让心灵平静、淡然。



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们对于功名从来都有着火热的追求。

古代南朝的中书令王僧达,从小聪明伶俐。孝武帝即位时,他被提拔为仆射,位居孝武帝的两个心腹大臣之上。王僧达也因此更加自负,以为自己在当朝大臣中,无人能及。尽管他在朝时间不长,却开始觊觎宰相的位置,并时时流露出这一情绪。谁知,事与愿违,就在他踌躇满志之时,却被降职为护军。此时,他仍没有醒悟,依旧惦记着做官,并多次请求到外地任职。他的行为再次惹怒了皇上,他被削职。这回,他终于因羞成怒,对朝政看不顺眼,所上奏折,言辞激昂,后被人诬为串通谋反以赐死为结局。

王僧达的死,究其原因在于其不知足。因为,按照他的年龄、资历,没几年就升到仆射一职,已属不易了。可他竟想入非非,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非他莫属了。岂料,事情的发展有许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一个“筋斗”使他从云雾中翻落了下来,真正遭到了灭顶之灾。可以这样说,是追名逐利的贪心葬送了王僧达的性命。

莎士比亚说:“ 名誉不过是葬礼时的点缀而已。”功名就像是一副用花环编制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只有放下名利之心,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有人说:虚荣如同建筑在沙洲上的大厦。看着坚固,实则虚空。没有功名的人对功名心心念念,待得到以后又害怕它会化为泡影,总是时时处处都小心维护着。宝贵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悄然度过了,人又何谈有时间去体验人世间的甘美滋味?

其实很大程度上,名利乃身外之物。为名利惺惺作态,斤斤计较,结果只能是一场空。人世间有许多虚浮的事,大多皆因名利。一时的虚名虽然能给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却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各种冲突的重要起因,是人生中诸多烦恼、愁苦痛怨的根源所在。所以,虚名本身毫无意义和价值,这样华而不实的东西,弃之又有何可惜呢?

在主张“至誉无誉”的庄子看来,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只有把那些所谓的荣誉看淡看轻,人才活得真实,而追求荣誉,一定不能短视,依靠各种手段。要正确对待荣誉,区别荣誉与贪欲。

新加坡女作家尤今出过几十本书,作品风靡新加坡及中国大陆。人们难以想象这位担任教师之职,又有三个孩子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充裕的时间。她平时不看电影,也不看电视,不去购物中心逛,不去俱乐部玩,不应酬,不串门。每天一下班,她就立即回家,将自己整个地“囚禁”起来,开始她的精神漫游。她说:“一入家门,我便把我自己变成一只蜘蛛。文字是丝,我以丝织网。勤奋地织,苦心地织。一种快乐绝顶的感觉,在编织的过程中,绝不粗制滥造。我以我的耐性、我的韧性,将千条万缕的细丝,织成疏密有致的网;然后,我再以我的感情、我的经验,为雏形初具的网设计独特的图案。”

可见对于专注于自己喜爱的事业的人来说,他们不会被外在的名利困扰,而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成功的乐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智慧。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作家向老师问道:“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越累呢?”

老师问道:“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作家如实回答道:“我一天到晚交际应酬,要演说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写作。唉!我活得太累太苦了。”

老师突然打开衣柜,对作家说:“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家说:“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现在您要我将这些你的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我会感到很沉重的,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

老师说:“这个道理你懂啊,那你为何还要来问我呢?”

作家一脸迷惑,老师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就已足够了吗,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的。那你难道还不明白——你是一个作家,你并非是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为何要去扮演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多种角色呢?你为何要去做交际家、演说家、政治家的事呢?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作家恍然大悟。

弘一法师指出:“真正的修为,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涵养,而不是到处招摇的吹嘘。与其争得虚幻的名声,不如踏踏实实地练好内功。”他常念这样一首诗偈:“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他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

弘一法师认为,菊花不与时花争奇斗艳,菊花犹如修道之人,道业成就,即像花中自吐霜中所带的一段香气,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真正修道人目标只有一个,求生净土,其他均非所要。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去说,说了他人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弘一法师的话与中国历代君子追求的“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赴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的境界相同,就是说不追求高官厚爵的人,不会因为得到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会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势媚俗,因为他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有正确的追求。



计较:是心灵的地狱

人生在世,但凡是个正常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计较得失,这是人们因心理虚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如果经常的陷入“比”中,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看到在某些方面能够略胜自己一筹的人便在那儿生闷气,就是一种心理障碍。

虽然我们总希望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够完美,都能够称自己的心,如自己的意,但其实那只是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时候,所以很多事情根本不值得计较,否则我们就是自寻烦恼。

早晨5点,悦净大师出去为自己庙里的葡萄园雇民工。

一个小伙子争着跑了过来。悦净大师与小伙子议定一天10块钱,就派小伙子干活去了。

7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雇了个中年男人,并对他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干活吧!一天我给你10块钱。”中年男人就去了。

9点和11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同样雇来了一个年轻妇女和一个中年妇女。

下午3点的时候,悦净大师又出去,看见一个老头站在那里,就对老头说:“为什么你站在这里?”老头对他说:“我已经站了一整天,但没有人雇我。”悦净大师说:“你也到我的葡萄园里去干活吧!”

到了晚上,悦净大师对他的弟子说:“你叫所有的雇工来,分给他们工资,由最后的开始,直到最先的。”

老头首先领了10块钱。最先被雇的小伙子心想:老头下午才来,都挣10块钱,我起码能挣40块钱。可是,轮到他的时候,也是10块钱。

小伙子立即就抱怨悦净大师,说:“最后雇的老头,不过工作了几个小时,而你竟把他与干了整整一天的我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悦净大师说:“施主!我并没有亏付你,事先你不是和我说好了一天10块钱吗?拿你的走吧!我愿意给这最后来的和你的一样。难道你不许我拿自己的财物,以我所愿意的方式花吗?或是因为我对别人好,你就眼红吗?”

悦净大师的话揭示了一个道理,计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快乐的生活,就不要总是与别人比较,更不要计较什么公平不公平,这样,你在生活中就会有平等心和满足感,就会减少许多痛苦和烦恼。

《菜根谭》中写道:“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不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计较呢?

慧远大师结舍于庐山,时值东晋南北朝的战乱之时。庐循占据江州,雄霸一方,宋武帝刘裕几次降诏招抚,庐循都不肯从命。一场战争势所不免。而那庐循虽然身为国寇,对慧远大师却是礼敬有加,前后多次入庐山拜访。原来,庐循的父亲庐遐年少时曾与慧远为同学,同窗学艺,交情也非同一般。庐循既视慧远为父执长辈,又久慕慧远的佛学声名,因此执礼甚恭,常入山问候慧远的起居。

然而,慧远与庐循的来往却引起了弟子们的担心。他们劝谏说:“师父啊,你千万不要再与庐循交往了。你想,庐循身为国寇,早就引起宋武帝的痛恨,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卢循迟早为武帝所灭,你与庐循交往,难道不怕别人疑心于你吗?”

慧远回答:“你们的佛法是怎么学的,连这点道理也不懂?佛法中情无取舍,随遇而安,对人也不能以其尊卑贵贱而略有差别。卢循虽为国寇,对我来说却只是佛子一位,哪里是什么国寇了?对此,知道我的人自会明白,我有什么好怕的!”

弟子赧颜而退。慧远遂与卢循继续往来,每次相见,必是欢笑尽兴而毕。

后来,宋武帝果然出兵讨伐庐循,路过庐山,左右进谏说:“慧远素在庐山,与庐循交情深厚,过从甚密。我们是否要把慧远给抓起来?”

宋武帝说:“慧远出家之人,情无取舍,他与庐循往来是佛法的本分,有什么可疑的?”不但不抓,反而差人送信问候。

可见,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平等的地位,才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前,有两人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一路风尘仆仆,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人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圣者看到这两人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十分感动,于是说:“从这里距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别了。在分别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两人兴奋地问。就是你们当中一个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人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了,但我不能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让他先许吧,这样可以有双倍的愿望实现。而另外一人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同行者获得双倍的愿望实现呢?”

于是,两人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个人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开始不耐烦起来,语气也变了:“你干吗!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个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义,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人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许愿者的一个眼睛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个眼睛也都瞎了!

这个故事发人深醒。原本可以使两位朋友共同受益的机会,就因为彼此之间的计较,使“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让原本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了“双输”!

生活是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角斗场,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需要的是宽容与和睦,而不是势不两立地争斗和计较。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弘一法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的榜样。

1932年,弘一法师受青莲寺住持诚心大师邀请,到庐山休养疗病。一天,居士陈三立领着一位老汉来访。三立老人说:“今天有一件事烦劳大师……”原来,这位杨老汉在英国牧师约翰逊处做佣人。他女儿杨念,聪明漂亮,伶俐淑贞,在金陵大学读书。因身体不适现在家休养。被约翰逊看见,便主动提出要聘任她担任儿子的家庭教师。约翰逊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几岁,小时患过脑膜炎,有点智力障碍。杨念了解情况后,一口答应下来。一则可减轻家庭负担,二则借机锻炼自己。

岂知,这纨绔子弟对男女间的事一点也不笨。对杨念垂涎三尺!一天,乘家没人,他竟欲对杨念施暴。杨念拼命挣扎,挣脱魔爪而逃。那家伙穷追不舍,不慎跌下坡坎,脊椎骨折,高位截瘫。

蛮不讲理的约翰逊反迁怒于杨念,提出要杨念嫁给他儿子服侍终生,否则就告到法院判刑。真是黑白颠倒!消息传出,地方哗然,山民们纷纷打抱不平,支持杨家打官司。然而庐山牯岭法庭迫于洋人淫威,竟判杨老汉败诉;又告到九江法院,仍然败诉!现在摆在杨念面前的,一是坐二十年大牢,二是嫁给那个废人。杨老汉无奈之际,想到了一贯匡扶正义、乐善好施的弘一大师。便和三立老人一道,来青莲寺当面恳请大师相助。

法师一听,深表震惊:“人间竟有这等不平之事!普度众生,救人危难,佛门更是责无旁贷。贫僧不会袖手旁观。”

第二天一早,有人在寺外求见。法师出来一看,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姑娘跪拜行礼,恭恭敬敬地说:“小女子杨念拜见法师。”

弘一法师双手合掌:“阿弥陀佛,你的冤情老衲已知,我一定会尽力为你解难。”

不料,杨念长跪不起:“小女子拜见法师,不是为了这个。而是恳求法师劝阻家父别再和约翰逊抗衡,小女子情愿嫁给洋人。”

法师沉思片刻,说:“有话请到寺内细谈。”

弘一法师见姑娘眼含泪水,似有苦衷,便说:“老衲听闻此事,义愤填膺,却不知姑娘缘何做出此亲痛仇快的决定?”

杨念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我之冤屈,人人皆知,可哪里有说理的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无不任洋人欺凌。就是打赢官司,又能有什么前途?嫁给洋人虽也等于是终生坐牢,但若判入狱,老父靠谁安度晚年?法师的恩德,小女子感激不尽,只是无有报答。此事决不敢再相烦法师,还请法师原谅。”说完,深鞠一躬,转身离去。

中午,法师来到杨老汉暂住处。刚到门口,便听到激烈的争吵声。

“弘一法师已答应帮忙,这是天大的面子,你去拒绝,你丢脸,我却丢不起!”“爹!女儿心里明白,官司是一败再败,最后如果连法师面子也丢了,我们不都成了更大的罪人吗?对社会我已不抱什么希望。就说法师,才华横溢,又是世家子弟,为什么还要遁入空门?”

法师听到这里,心中一阵痛楚。转身回到青莲寺,备银针、笔砚,要刺血书写《华严经》。众人立即禀告诚心法师,诚心法师马上过来劝阻年过半百身体多病的法师。

弘一法师平淡地说:“我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是以此感化杨念。她一天不改变,我就一天不停地刺血写经。”说完,他将针刺入左食指。鲜血一滴滴落入砚中。诚心法师见状,吓得脸色剧变,忙着去找杨老汉。

杨家父女听了不知所措,知道闯了大祸,马上来到青莲寺。父女俩双双跪倒在弘一法师面前,杨念边磕头边说:“罪该万死,愿听法师教诲,请法师停笔!”

弘一法师扶起父女俩,对杨念说:“你能回心转意,老衲甚感欣慰。现在我们商量一下吧。”

弘一法师联合庐山地方名流,联名向牯岭法庭严正交涉,为杨念伸张正义。法师德高望重,声名远播,此次领众出面伸冤,迫使法庭不得不慎重对待。五天后,牯岭法庭的汪庭长亲自来到青莲寺,委婉地对法师说:“庐山洋人势力大,实难对付。如果九江法院能支持,可能会有些转机。”
第三天,法师下山,亲自去九江法院交涉。这次法院终于暴露出对洋人的奴颜媚骨。几天后,法院通知,此案特殊,仍由牯岭法庭妥善处理。一天夜里,

牯岭汪庭长悄悄找到法师:“法庭已接到九江法院的指令,不准更改判决,以免和洋人闹僵。眼下只有一个办法,国舅宋子文的岳父张谋之在庐山,他是庐山人,谁敢得罪?如果法师能屈尊请他出面,则胜券在握。”

弘一法师眉头紧锁。法师出家前,因目睹官场的腐败与黑暗,曾立誓不与官场往来。汪庭长深知法师所虑:“法师气节令人感佩。但杨念一案除此别无良谋。出家人慈悲为怀,还望法师慎思。”说完,他告辞而去。

这一夜,法师深思良久,最后长叹一声,决定去见张谋之。后由张谋之出面,杨念一案重新审理,判约翰逊公子强奸未遂,杨念无罪。后来,杨念读完大学,出国留学。

弘一法师本是一个把维护面子和顾全个人的名声看得极为重要的人,他一生谨慎,严以律已。但是,为了帮助别人,他并不计较对方的蛮横无理和自己所受的委屈,把个人的得失荣辱统统抛在了脑后,这就是真正的仁心智者。

一个人如果能以忍辱负重的心胸去处世,以慈悲情怀去对待人与事,那社会就会和谐,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简单的生命不奢求太多

生活其实是很公平的,但很多人认为不公平,尤其在名利钱财面前。

曾有一位行者,到某一座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为他解开心中堆积已久的疑惑。

行者问道:“禅师啊,人的欲望到底是什么?”

禅师看了行者一眼,说道:“这样吧,你先回去,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来之前的这段时间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此举的用意,但依然照办了。第二天中午,他又一次来到这位禅师面前。

“现在的你,是不是感觉到饥肠辘辘、饥渴难耐?”禅师关切地问道。

“是的,我现在饿得可以吃下一头牛,渴得可以喝下一池水。”行者舔着干裂的嘴唇幽默地回答道。

禅师笑了笑:“那你现在就随我来吧。”

两个人走了非常长的一段路后,来到了一片果林前。禅师递给行者一只很大的口袋,说:“你现在可以到这片果林里尽情地去采摘鲜美诱人的水果,但是必须要把它们带回寺庙后才可以享用。”说完便转身离开了。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行者终于肩扛着满满的一袋水果,步履蹒跚、汗流浃背地走到了禅师前。

“现在你可以尽情地享用这些美味了。”禅师说道。

行者迫不及待地伸手抓了两个很大的苹果,便开始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顷刻间,两个大大的苹果便被他吃得干干净净。行者抚摸着自己已经鼓胀的肚子,一脸疑惑地望着禅师。

“你现在还感到饥渴吗?”禅师问道。

“不,我现在什么也吃不下了。”

“那么这些你辛辛苦苦背回来但却没有被你吃掉的新鲜水果又有什么用呢?”禅师指着那剩下的几乎是满满一袋的水果问道。



行者突然恍然大悟。

故事中这位行者的行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很多时候真正需要的仅仅只是两个够充饥的“苹果”而已,而那些剩余的“欲望”,拥有就是浪费。

很多人常常感叹自己活的累,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这其实是由于奢求的太多,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各种负担结果所至,如果能本着“够”的心理,以“事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的心态对待物质欲、名利欲,就会安然自在,因为简单的生命其实需要的并不很多。

一般来说,人的需求有两种,一种是“需要”,一种是“想要”。但是,人们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而且很难把握“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度,总是感觉自己“想要”的还不够,还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常常陷入无休无止的追逐欲望中无法自拔。

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方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问:“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富翁跟随农夫去了村里,将金银珠宝散给了村民,而他住在村子里也体味到了真正的快乐。

不可否认,谁都会有欲望,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如何适时自控。有时候欲望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而做人的学问其实就是如何驾驭“欲望”这匹烈马。若一念之欲不能制,贪欲之就会流于滔天,所以人驾驭不了自己的欲望,就会一步步走向灾难。

一位学僧向一位老禅师问道:“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老禅师说:“就是人的欲望。”

学僧摇了摇头,一脸的困惑与不解。

老禅师接着说道:“这样吧,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商人想要购买一块土地养老。听说一位财主要卖地,他便决定去财主那里打听一下。当他赶到那个地方,向财主打探道:‘你的这块土地如何卖呢?’财主说:‘只要交上10两银子,然后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的时候算起,直到太阳落山,你能用步子圈出此地的多大地方,那些地便归你所有。但是如果你回不到起点的话,你将得不到任何一寸土地。’商人自言自语道:‘如果我在这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能够圈出很大一块土地?这生意实在太划算了!’于是便不假思索地与财主签订了合约。

‘第二天,当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他便开始了一天的买地征程。到了中午,当他回头观望时,已看不到出发的地方。于是,他才不甘情愿地转弯,一刻不停地来的地方疾走着,心里暗想:辛苦这一天并不算什么,以后就能享受到无限的欢悦了……但是贪心的商人看到太阳即将下山,刹那间他的心里十分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到起点的话,就意味着他将得不到方寸土地。此时,他加快脚步向起点赶去。结果,就在离起点只有几步之遥的时候,他却由于筋疲力尽而倒在了地上,而当他倒下时,伸着的手刚好接触到起点的那条线。’虽然,按照与财主签订的合约那块土地最终归他所有,然而,对于生命即将结束的他而言,拥有那片偌大的土地还有什么意义呢?’老禅师讲完后,看着学僧。又说:这个故事说明,对于利益,如果贪得无厌,得到了这样又想要那样,最终也许什么也得不到。”老禅师说。

古人曰:“求名之心过盛必作伪,利欲之心过剩则偏执。”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时候欲望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发展,但过度强烈的欲望却只会给自己酿成痛苦与不幸。

曾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年轻人,但他真正的学业却一直没有太大的进步。于是便去请求老师为他指点迷津。

老师见到他后,什么也没有说,请他大吃了一顿。桌子上摆满了不同花样的菜,大多数是这个年轻人所未曾见过的。开始吃菜时,年轻人挥动着筷子,想要尝尽每一道菜。但当用餐结束后,他发现自己吃得太饱了。

老师问道:“你吃的都是些什么味道?”

年轻人摸了摸自己鼓鼓的肚子,非常为难地说:“各种滋味,难以分辨,唯有撑胀感。”

老师又问:仅仅撑胀吗?”

年轻人答道:“不,已相当地痛苦。”

老师笑了笑,没有说任何话。

第二天,老师邀他一同登山。当他们爬到半山腰时,便发现那里有许多晶莹稀奇的小石头。年轻人甚感庆幸,于是边走边把自己喜欢的石头放在口袋中。很快口袋就变得满满的了,直到他已经觉得石头太沉,影响他走道了,但他又舍不得丢掉那些石头。

此时,老师便说道:“该扔了,像你这样又怎么能登到山顶呢?”年轻人望着山的顶端,顿时彻悟,立即抛下了石头,轻盈地登向山峰。

下山后,年轻人拜别老师,几年后终于事业有成,成为了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

人生的旅途,就如这位年轻人吃菜、登山,菜太多,吃下去会撑胀;山路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让人喜爱,但如果越喜爱就越想据为己有,那么就会越积越多,最终导致自己因此不堪重负。俗话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在这个世界上着实有着太多的诱惑吸引人,所以,人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心态,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保持知足常乐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诱惑。

弘一法师圆寂前,曾寄给相交30多年的老友夏丏尊先生一封信。信很简单:

“丏尊居士: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迁化。现在附上偈言一首,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这封信的大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往,应当像清水一样透明和恬淡;如果执着于表面现象去追求真理,可能会与之近在咫尺却又如千里之隔;所以你若问我的追求和归宿,我已经忘记应该如何回答了;因为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春色满天下、万里长空月儿圆的无限风光!

弘一法师以其一生简单的生活诠释了置诱惑于身外,限欲望于底线的内涵。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作家爱默生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就是告诫我们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我们一味的放任自己,就容易贪图安逸而不思进取。生活中,甘于舒适生活的思想限制了很多人的发展。

35岁的马克才能甚至超过他的老板,但是多年来他仍然一直是个普通的职员,因为他始终抱着一种不思上进的生活目的。虽然朋友多次鼓励他自己创业,暗示他可以做得比他老板更好,但他却说:“我为什么要去做更大的生意呢?我为什么要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呢?创业是需要花费心血的呀!”

不错,一个人职位越高,他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但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利用自己所有的机会和禀赋完成肩负的使命,是会让人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的。即使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承担天大的责任和风险,也是值得的。

老子曾经说过:“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这就是说,人生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能否战胜自己。

有一个小故事:

新寺院落成后,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要自己动手塑佛像。

小和尚请教老和尚,是否找个佛像来照着塑。

老和尚说:“不,照着你自己的模样塑就行。”

小和尚大吃一惊,然后说:“照师傅的可以,我的模样就算了吧。”

老和尚笑道:“我照你塑,你照我塑都可。”

小和尚不解。

老和尚又道:“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地把自己当成佛,塑成佛,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顺、心安理得的佛。其实,世上无论哪尊佛,当初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是由于用心修行才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佛的。同样,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战胜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要‘不慕他佛,塑照自身’。人如果把时间都用在了安于现状上,就根本不会想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境况。对这样的人来说,不是没有机会,而是缺少进取心。当别人都在为事业和前途奔波时,自己只是茫然地虚度光阴,根本没有想到去跳出舒适地,结果只会在原地徘徊。相反,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战胜自己,以扎扎实实的努力才行。”

有一个人由于生意失败,从一个一掷千金的大商人,变成一个家徒四壁的穷光蛋。在经历了破产的遭遇后,他深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冷酷无情,他心灰意冷,萌生了结束生命的想法。商人准备回到承载着他童年美好时光的乡间小镇。

在回家的途中,他经过一片瓜地,坐在旁边小憩片刻。此时正是丰收的时节,空气里充盈着香甜的味道。好客的瓜农看到风尘仆仆的商人,豪爽地请他品尝地里的瓜。

瓜农开始喋喋不休地对他讲述,前几年收成如何不好,总是遇到天灾虫祸,甚至突如其来的一场霜冻,让即将收获的成果毁于一旦,一年的辛勤劳作全都白费了。

商人感到有些意外,他脱口而出:“收成不好你怎么活下去,赚不到钱耕种还有什么意义呢?”

憨厚的果农咧嘴一笑:“再怎么艰难不都这样挺过来了,你看,今年不是丰收了么,而且正是之前的歉收,才让这次丰收显得更有意义。”果农看着这个心事重重的商人,意味深长地继续说道:“所有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不放弃,继续依靠自己的双手。”

果农的一席话似一阵风吹走了商人心头的灰尘,让他顿时醍醐灌顶。商人即刻返回城市,决定重新来过,5年后他的事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又成了行业内呼风唤雨的人物。

可见面对生活中种种苦难的鞭策,面对事业上让你痛不欲生的经历,如果你放弃了,那么,失败将和你如影随形;而如果你能够从心灵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主动面对并解决各种折磨带给你的问题,认真审视痛苦的根源,那么,你将知道自己会有多强大从而度过难关。很多能战胜别人的人依靠的是力量,但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往往靠的是心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一种本能,那就是拥有向上的力量,连埋在地里的种子也存在这样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激发它们破土而出,推动它们向上生长,并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美丽与芬芳。向上的激励也存在于人的体内,它推动人们不断完善自我,追求完美。当然,这种向上的愿望,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也要自我不断“充电”,否则就有可能会消失。

人只有战胜自己的软弱与惰性,才能有幸忍受“向上”这种伟大推动力的引导和驱使,才能有所成就;但如果无视“向上”这种力量的存在,或者只是偶尔接受这种力量的引导,那就只能使自己变得摇摆不定、立场不稳,缺乏进取心,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



人生要抵得住诱惑

人生中我们最难抵抗的是什么? 是名利?是声色?众说纷纭,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面对各种物欲的诱惑时,许多人常常会迷惑、会沉沦、甚至会失去理智、沦丧道德。

曾经,有一对穷困潦倒的兄弟,家徒四壁,他们买不起床,只有一张长凳,每天晚上两个人都挤在长凳上睡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禅师从他们家路过,他实在不忍心再看着这两位兄弟继续如此窘迫下去,便悄悄地告诉他们:“过了后山,再翻越一座高山,便是太阳山。你们可以去那里挖一些金子回来,但前提是必须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否则一旦太阳升起,你们就有可能被烤死。”兄弟俩非常高兴,连连向禅师道谢:“谢谢您,谢谢您!我们一定能够赶在太阳升起之前下山的。”

第二天,兄弟两人便早早地起床了,每人拿着一个袋子向太阳山直奔而去。一到太阳山,他们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往自己的袋子里装金子。弟弟边装边对哥哥说:“要是这里的金子全归我们所有就太好了!”过了一会儿,眼看着太阳就要升起来了,哥哥对弟弟催促道:“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来了,我们还是赶快下山吧!”弟弟终是不肯,望着满山的黄金,他早就把禅师的教诲置于九霄云外。无奈,哥哥只好先下山了。

下山后,哥哥用自己所拿到的那些黄金做起了小买卖,几年之后,便发了大财,还娶了个漂亮的媳妇,一家人甜美和睦的生活。然而,可怜的弟弟却永远留在了太阳山上。就在弟弟准备下山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整个山已开始融化,就这样,他被炙热的太阳所融化了。

《菜根谭》中劝诫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说“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意思是:当意志还没有坚定或没有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诱惑,这样才不会心神迷乱。

但是在如今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中,又有几人能抵抗住各种诱惑呢?

从前有一个人看到一头牛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一棵树上,这头牛总是试图想要离开这棵树,到旁边的草地上去吃草,可是不管它怎么转来转去终离不开,这人来到禅院问老禅者:“什么是团团转?”

老禅者微笑着说道:“皆因绳未断。”

这人大惊。

随后老禅师又道:“你问的是事,我答的却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缚而不得解脱,我答的是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这一理通百事啊!”

这个故事形象的告诉我们尘世中的诱惑就像是一根绳索,总是在无形之中将人们牵绊着。

比如,在名利面前,很多人趋之若鹜;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很多人欲罢不能。虽然很多诱惑一时半会儿得不到,但却一直吸引着人们,当有一天人们费尽心机得到后,却往往失望的发现它们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但人们在为这些奔波忙碌的时候,却丧失了很多真正的快乐,比如闲暇中的悠然自得,和亲人的团聚、欢娱的快乐……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告诫我们只有淡化利欲之心,才能真正让心健康。佛教的《无量寿经》上也说:三辈九品往生均要发菩提心,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两愿非常重要。菩提心是指真正觉悟之心。即除一句“阿弥陀佛”,把身心世界全体“放下”,达到这种境界实在难能可贵!

可见若能淡化了利欲之心,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让心健康成长。弘一法师一生克勤克俭,尤其是出家之后更是不为外在的声名、毁誉所动,排除一切物欲的干扰专心修行,终成一代高僧,让我们来看看他的高风亮节。

有一年冬天,弘一大师到福建南安水云洞小住。生活用具简陋,床是用两扇木板搭成的,侍者慧田很是过意不去。但弘一法师见了,却很满意,满口“很好很好”,并对慧田说:“我们出家人,用的东西都是施主施舍的,什么东西都要节俭,都要爱惜。住的地方,只要有空气,干净,就很好。用的东西只要可以用,就可不计较什么精巧华丽。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是出家人的本色。”

弘一法师有一件僧衣,补了224个补丁,都是他自己补的。这件僧衣青灰相间,褴褛不堪,是他初出家时穿的,后来被他的朋友、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经子渊先生留下作为纪念。他还有一双僧鞋,也穿了15年。他的学生刘质平在他五十寿辰时,细数他蚊帐的破洞,有的用布补,有的用纸糊,已经十分破旧,要给他换一顶新的。他坚辞不许,说是还很好,还可以用,不必换。叶青眼居士在《千江印月集》里回忆说,“大师入闽十余年中,生活的事,无非三衣过冬,两餐度日,一张木板床,一只粗椅而已。甚至一根火柴,也不轻易动用,何况其他。他在养老院住了五个月,院方供他火柴两盒,他不曾动用一根,由侍者妙莲法师送还院方,叶青眼居士亲手接收。”

上述这些只是弘一法师生活中很简单的例子,但是却能折射出他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做人修养。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讲道:“能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洁白;而讲究穿华美衣服的人,他们多半都甘愿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毫无疑问,弘一法师的操守像冰一样清纯、像玉一样洁白,他的人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深感敬佩。

有一个人乘船渡江时看到荡荡流水很是欣赏。不久,大风刮起来,怒波惊涛震天撼地,这人乘坐的小舟起伏不定,让人害怕。他吓得再也没有心思来欣赏江上的美景。风过后,他静下来,想起自己刚才的恐惧,看着眼前一片美丽的江上风光问梢公:“你不怕刚才的大波浪吗?”梢公若无其事的笑笑说“怕什么,不就是水吗!你的心不为其所动,再大的风浪也奈何不了你。”此人听后不禁汗颜。

是的,波涛也罢,静水也罢,这个人之所以会害怕风浪掀起的大波涛,是他的心在作“行动”。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中,我们的心灵就如同水波一样常常随着诱惑而起伏不定,比如,会迷惑于外在东西,会担心、会害怕、会忧虑到来的危机,当然,也会高兴、会快乐、会欣喜若狂自己的“幸运”之事。

俗话说:“世间无不散的宴席,无不凋谢的花朵。”世间没有一件事物会永恒地存在于世。虽然我们来到世间生命的长短无法预期,但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可以“安定”自己的心,达到无视诱惑的境界的。人只有在诱惑中不为“诱惑”所动,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淡然和洒脱境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