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如何认识印度

書城自編碼: 25562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杨成绪 王嵎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501248964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4-2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NT$ 381.0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NT$ 150.0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NT$ 381.0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NT$ 257.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NT$ 215.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NT$ 439.0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NT$ 594.0
东京札记
《 东京札记 》

售價:NT$ 70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18
《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讲座 》
+

NT$ 299
《 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 》
+

NT$ 2473
《 胡耀邦(1915——1989)全三卷精装 》
+

NT$ 656
《 习近平用典(精装) 》
+

NT$ 117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32开) 》
內容簡介:
印度——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老国度,融汇东西方文化,拥有风情万种的歌舞、绚丽多彩的服装、种类繁多的宗教……它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同时又有着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它融圣洁与肮脏、巨富与赤贫、暴力与非暴力、禁欲与纵欲等等于一身。什么才是它真实的容颜?
《如何认识印度》一书中各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知名学者、资深外交官与专业记者从不同角度,通过亲身体验,深度观察,理性解读印度现状与未来发展,为你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带给你一个立体的、多面的、真实的印度。
關於作者:
杨成绪,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西语系。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市人民政府专家工作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工作。后任《亚非记者》编辑。后历任驻联邦德国大使馆随员、三等秘书、二等秘书、一等秘书,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驻奥地利大使。
目錄
目?录
政治·经济
大使三人谈:我们真的了解印度吗?杨成绪、王嵎生、郑瑞祥?3
中国和印度——托起世界的巨人孙玉玺?17
“印度梦”与“亚洲梦”血肉相连王嵎生?19
印度大选透露什么信息?詹得雄?21
印度经济改革难在哪里?詹得雄?29
印度外交战略马加力?36
战略自主性:印度外交战略的关键词马加力?64
印度崛起之我见郑瑞祥?67
印度外交“八面玲珑”,中国难学——专访裴远颖73
印度发展慢主要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专访孙玉玺79
印度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詹得雄?82
印度崛起不是“看”出来的谭中?99
印度积累了太多社会矛盾任彦 金丰 黄萨 程刚?103
将来世界上两大强国会是印度和中国谭中?109
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要求得两国民众的理解——专访孙玉玺113
中印互不构成威胁?共同点远远超过分歧——专访裴远颖116
中印发展各有千秋裴远颖?120
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郑瑞祥?125
中印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李长久?134
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中俄印“战略三角”吴永年?146
印俄战略伙伴关系新发展马加力?160
莫迪访美为啥既当贵宾又遭“传唤”?劳木?169
印度崛起,对美国也是个麻烦龙兴春?171
印美关系互动:修复多于提升刘学成?173
美日请君入瓮,印度岂能对号入座王嵎生?180
“印度梦”和“日本梦”相通乎?王嵎生?183
中国该如何看待印度与日本接近?叶海林?185
文化·风情
印度人幸福吗?——专访孙玉玺189
印度文化宗教中的民族凝聚力郑清典?192
神庙,印度人的灵魂节奏张讴?199
印度能否打破种姓观念任彦?程刚?203
孟买:印度梦想的缩影辛真?208
印度离我们有多远朱研?213
不会印地语,很难真正了解印度任彦?219
印度文学吸引世界目光任彦?康慨?223
印度妇女解放仍夜长梦多谭中?227
印度“太监”有上百万人任彦?229
走进印度最大贫民窟任彦?232
中国学者眼中的印度王文?程刚?李剑?234
编后记240
內容試閱
印度文化宗教中的民族凝聚力
[* 作者系中国前驻阿富汗大使。
]郑清典*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被称为“人种博物馆”。其中较大的民族有十几个,较小的民族也有几十个,且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传统和风俗。印度还是一个多宗教、多种姓的国家,除印度教、穆斯林、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外,世界上其他各大宗教在印度都能找到它的信徒。3000多年前产生的种姓制度,把人们按不同职业分工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世代相袭,难有改变。
在经历数千年历史变革之后,以多人种、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种性等为特征的印度多元文化使印度民族呈现出自由涣散、我行我素,甚至是一盘散沙的现象。即使是在当今印度,你也不难发现这种现象似乎无处不在。但是,印度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和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它又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特别是近些年来,印度社会总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频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已引起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大国的高度关注。那么,推动印度社会前进和产生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仅从印度文化、宗教和种姓的历史演变过程作些探讨。
印度始终是印度
翻开印度的历史,外来民族对这个国家的入侵会十分的醒目,波斯、匈奴、阿拉伯、伊斯兰、突厥、英国等都曾染指印度,并在这块沃土上掠夺财富和繁衍生息。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土地,使孔雀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佛教亦逐渐演变为世界宗教,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相对统一。此后一千多年,印度基本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6世纪初,莫卧尔人乘印度分裂之际,阿克巴皇帝率军南下征服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尔帝国,实现了第二次相对统一。17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入印度,经过200多年的各个击破和分而治之,英国人于19世纪中叶正式统治了印度,建立了“英属印度”,实现了印度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综观上述历史发展趋势,印度总体上是处于分分合合、分多于合、合中有分的状况,而且每一次分或合都与外来入侵密切相关,既经历了印度教帝国,也经历了穆斯林王朝和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历次民族整合奠定了印度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尽管在历史变迁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变化,但印度始终是印度。前往西天取经的我国著名僧人唐玄奘曾对印度作过这样的描述:在那里,虽然人们的肤色有黑有白,他们都是印度人;虽然小国众多,土邦林立,它们都属于“五印度”(我国古代对印度的一种习惯称谓)。这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已随历史变迁形成了一种地缘观念,而生活繁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已经具有了一种很强的认同感。不仅他们都把自己当作印度人,而且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也都把他们看作是印度人。
信奉印度教的人占绝大多数
文化根源是形成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凝聚力说到底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和一种无形的文化链接。
印度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多样性和宗教性。印度文化从总体上说属于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且83%的人信奉印度教,无神论者极少。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即使是在佛教鼎盛时期,或是在穆斯林和英国统治时期,印度教信徒始终占有多数,从未发生过任何变更。因此可以说,宗教信仰很早即成为印度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而印度教信仰则是存在于大多数印度人之间亲和力的根源。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原始崇拜和原始巫术。大约在公元前1500—前600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此后逐渐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150年前,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那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总之,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庞杂性,它又表现出它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在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甚至拜火教等都能够与之并存,还会受到它的影响。印度教哲学更是五花八门,派别众多,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万物有灵,二是轮回转生,这是印度教哲学的两大基石。从这两点出发该教认为,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由前世所为而加以限制和决定。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作为个人,他必须通过认真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梵是宇宙的灵魂和宇宙的本体(上帝),世界万物都是梵的衍生物,个体灵魂(自我)都是梵的粒子,因此,你只有积德行善才能与梵合一,达到圆满,达到极乐。“梵我合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更是印度教徒一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所以绝大多数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毫无疑问,一生追求精神圆满的境界,自然也决定了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观以及他们人生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印度国父圣雄甘地曾主张以东方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物质文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精神圆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这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在这样一种宗教文化的带动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善于言辞、长于思辨、富于幻想以及时间观念较差、动手能力较弱等特点。与此同时,宗教文化形成的上述价值取向和观念,又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使印度的文学艺术表现为浪漫、神秘和超现实。
总之,印度教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可以说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印度人特别是印度教徒的彼此认可,成为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内在因素。
印度教相信生命轮回
一道山脉或一条河流可以是一种文化的坐标,也可以是两种文化的界标。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样一个文化界标,它隔开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又把这两种文化维系在一起。中印两国国情相似,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难题,两国人见面时也爱称兄道弟。记者在印度的生活体会却是,中印兄弟长得不像,而且两国文化相差甚远。
重精神轻享受
历史悠久的国度都拥有众多的节日。中国人过节特别讲究吃,喜欢用美味佳肴来烘托节日气氛。印度人却从来不讲究口福,节日庆典更与美食无缘,有时甚至还要减少餐桌上的食物。比如在4月份庆祝罗摩转世时,民众不仅要吃素食,菜肴中还不得加入葱蒜等刺激性调料。印度节日的主要目的是让神灵高兴,自己再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印度人把创造力献给了神庙和神像,没有在饮食上下功夫,印度饮食根本无法与中国饮食媲美。在印度,素食者占很大比例,全国到处都是素食餐厅。
中印文化专家帕兰杰毗(中文名白春晖)曾对中印文化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中国人生活在世俗世界,印度人生活在精神世界。印度教相信生命轮回。只有当肉体死后,肉体包裹的灵魂才会投胎转世。肉体是灵魂的载体,也是灵魂最后解脱的障碍,所以印度教徒不会用美食娇纵自己的身体。这种世界观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后便退位苦修,最后飘然逝去。他的孙子阿育王把印度疆域扩到中亚,却在晚年皈依佛门,青灯孤影,了此一生。几乎同一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为自己修造了奢华陵墓,还把财富和军队搬入地下。印度古代帝王没有留下坟冢墓碑,连骨灰也没有留下。遍布印度各地的庙和塔都是神的居所。由此可见,两种世界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遗产。
重内在秩序轻外部环境
印度人对精神有多么执着,就对现实有多么冷漠。印度街道和公共场所显得散漫而无序:路上,车辆和动物并行,很多汽车都有碰撞过的痕迹。仅仅把这种混乱归结为管理不善并不全面。根据印度教圣典《奥义书》的解释,人生活的物质世界都是幻觉。既然是幻觉,何必在意眼前的混乱呢?同时,印度教的轮回观念使印度人不重视时间,反正这辈子不行还有下辈子,印度人的性格似乎注定是散漫的。
印度并非没有秩序,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内心之上的。印度教按社会分工把人分为四等:负责祭祀的婆罗门地位最高,刹帝利是武士阶层,吠舍主要是经商,首陀罗只能从事卑微的工作。这种种姓制度构筑起了印度钢铁般的社会结构。在现代都市,城市生活掩盖了市民的种姓身份,但只要来到一个印度教徒的家庭,依然会看到等级差别的存在。厨师只负责做饭,扫地者只负责扫地,两种工作不得混淆。
在印度教文化中,精神比物质重要,内容比形式重要,目的比表达重要。印度人不会把漂亮建筑故意集中在主干道两侧,而是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需要来选择建筑地点,所以街道显得破烂陈旧。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却经常可以看到精美漂亮的建筑。这不仅让人领略到印度建筑的精致,也可以认识到印度文化的精髓。
重个人轻集体
印度教的修行是一种个人行为,任何人都无法取代。《吠陀》里有一句话:“就算在群飞的鸟儿中,每一只鸟都得自己飞。”印度教没有固定的礼仪和聚会,一个人每天的行动和想法,决定了他来世的命运。这种自我意识在印度妇女纱丽的丰富色彩中得到了体现。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在一群妇女的纱丽中,很难看到一模一样的颜色和图案搭配。每个妇女都能依据自己的喜好找到恰当的色彩和图案。
这种注重自我也与印度历史有关。印度历史分裂时间长、统一时间短。这就削弱了印度人的集体意识。在宗教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只想着自己头顶的那一片天空。帕兰杰毗说,印度人目光短浅,没有大局意识,但印度人擅长数学计算和逻辑推演,这使得印度人在任何场合都显得精明而自信。这种自信往往通过咄咄逼人的讲话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情绪释放,没有明确目的,也不期待对方有任何正面反应。
这种自信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赞许,也使印度人多了一份自负。印度边境口岸竖立着不少巨型广告牌,上面醒目地写着:“你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无论外国人在印度看到的是贫困还是富裕,印度人根本就不在乎别人的评论。
(本文原发表于2005年7月18日中国驻印度使馆网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