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

書城自編碼: 254715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旅游理论与实务
作者: 郭文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37457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2/41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NT$ 1669.0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NT$ 717.0
花路
《 花路 》

售價:NT$ 493.0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NT$ 493.0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售價:NT$ 437.0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售價:NT$ 437.0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售價:NT$ 447.0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NT$ 39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2
《 餐饮奇葩 未来之星——教育部高职中餐主题宴会摆台优秀成果选集2013 》
+

NT$ 370
《 旅游政策与法规 》
+

NT$ 333
《 山东英语导游全攻略 》
編輯推薦: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可供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大学生、研究生作为教学科研参考,也可作为政府部门、旅游企业经营人员的参考书。
內容簡介:
空间生产理论是当前西方人文地理学“社会、文化转向”的前沿领域。《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将该理论应用于周庄、乌镇和惠山古镇的旅游开发实践,对案例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化与整合”、“认同结构的差异与偏向”和“空间生产的机理与调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学界首次提出“旅游空间生产”的理论概念,构建了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研究框架,将马克思主义“时”、“空”及“时空”特性要素融入研究,提出旅游空间生产三维分析视角;针对案例地旅游开发的“权能城堡”现象,提出“互容共治、双轨同向、差异位育、双美递进”的发展模式,呼吁古镇在实现“社区社会资本化”的同时,应兼顾“资本的社区社会化”。
目錄
前言
1总论
1.1研究背景与视角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视角及理想模式
1.2相关说明
1.2.1释名
1.2.2逻辑起点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2研究域进展?选题及设计
2.1古镇的发展与研究
2.1.1古镇的发展
2.1.2古镇的研究
2.2空间生产与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2.2.1空间生产的历史脉络
2.2.2旅游空间生产研究状况
2.3社区参与旅游的治理探索
2.3.1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性
2.3.2社区参与旅游的理念构想
2.3.3社区参与旅游的实施渠道
2.4选题与研究设计
2.4.1研究选题与选点
2.4.2研究设计
3旅游场域中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建构
3.1旅游场域
3.1.1场域
3.1.2旅游场域
3.2空间生产理论的实质解析
3.2.1资本与空间:空间的生产Ⅰ
3.2.2权力与空间:空间的生产Ⅱ
3.2.3利益与空间:空间的生产Ⅲ
3.3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的构建逻辑
3.3.1从观察到概况
3.3.2从概况到理论
3.4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概念体系
3.4.1旅游空间生产
3.4.2旅游空间生产权能
3.4.3旅游空间正义
3.4.4旅游空间安全
3.5旅游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
3.5.1旅游空间生产的空间结构
3.5.2旅游空间生产的权能认同
3.5.3旅游空间生产的空间正义
4历史视域中古镇原生空间形态
4.1案例地概况及调查研究过程
4.1.1案例地概况
4.1.2调查研究过程
4.2不同阶段秩序的基本逻辑
4.2.1“弱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
4.2.2“总体计划性国家”整合模式
4.2.3“强国家-弱社会”整合模式
4.3原生空间特征
4.3.1空间要素的“实在性”
4.3.2空间边界的“有限性”87 4.4原生空间形态:内源自生本体空间
4.4.1物理空间的生存性
4.4.2社会空间的地域性
4.4.3文化空间的自洽性
4.5原生空间本质:一元同心并置结构
4.5.1一元同心
4.5.2并置结构
4.5.3差序运行
4.5.4并置结构的“在域”
4.6本章小结
5旅游开发背景下古镇空间的构建
5.1案例地旅游开发
5.1.1周庄古镇
5.1.2乌镇古镇
5.1.3惠山古镇
5.2空间转向
5.2.1现代性与空间流动
5.2.2政府改造与旧空间实践
5.2.3空间的网络形态
5.3建构空间形态:外源嵌入建构空间
5.3.1物理空间的资本化
5.3.2社会空间的杂糅化
5.3.3文化空间的混合化
5.4建构空间本质:多元同心嵌套结构
5.4.1多元同心
5.4.2嵌套结构
5.4.3属地运行
5.4.4嵌套结构的“脱域”
5.5本章小结
6古镇旅游空间生产权能多视角分析与评价
6.1受访测度者基本情况
6.1.1关键事件中的关键性人物
6.1.2广泛受访的原住民与游客
6.2典型个案:原住民的忧伤与抵抗
6.2.1原住民参与的隐蔽性危机
6.2.2事实与权力的马拉松博弈
6.2.3抵抗与传统文化传承忧思
6.3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意愿倾向
6.3.1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意愿倾向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6.3.2旅游空间生产权能TIij评价
6.3.3原住民旅游空间生产权能TPAj分析与比较
6.3.4游客旅游空间生产权能TPAj分析与比较
6.3.5基于TPAj的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意愿倾向研究结论
6.4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空间布局
6.4.1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空间布局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6.4.2原住民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空间布局CO-PLOT
6.4.3游客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空间布局CO-PLOT
6.4.4基于CO-PLOT的旅游空间生产权能空间布局研究结论
6.5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显著性影响分析
6.5.1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显著性影响分析方法
6.5.2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显著性影响分析数据来源
6.5.3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显著性影响因子分析
6.5.4旅游空间生产权能显著性影响综合分析结果
6.6旅游空间生产权能“三向三变”
6.6.1旅游空间生产与权能结构出现“同向谐变”
6.6.2行动主体的旅游权能获取呈现“逆向冲突”
6.6.3空间主体的消费情感判断凸显“悖向同变”
6.7本章小结
7古镇旅游空间生产机理及“权能城堡”内涵多语境探究
7.1网状性权力及权力效应
7.1.1权力束
7.1.2权力主体的虚无与生产性
7.1.3权力效应的充分性
7.2全球化体系及旅游空间作为资本进行地方参与
7.2.1“地方”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诉求
7.2.2旅游空间的资本性及其地方参与
7.3古镇旅游空间生产的“中国式”政治经济动因
7.3.1央地财政分权与地方发展型政府的导向
7.3.2分权化权威主义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诉求
7.4作为弱权力主体的原住民旅游空间生产权能享有不充分
7.4.1政府主导下不同生产模式造成权能效应差异认知
7.4.2不同模式下原住民权能效应的充分性程度分析
7.4.3制约原住民权能效应的不充分性因素分析
7.5第三权力主体“知识”在地方空间中的缺失
7.5.1旅游规划者
7.5.2INGO等
7.6旅游空间生产中多元主体“权利悖论”行为认知
7.6.1政府
7.6.2企业
7.6.3原住民
7.7旅游空间生产机理及“权能城堡”内涵分析
7.7.1旅游空间生产的PRS模式
7.7.2旅游空间生产“结构转向”的逻辑
7.7.3旅游空间生产“权能城堡”的逻辑
7.8本章小结
8基于“知识-权力-自我”的旅游空间正义探索
8.1古镇社区达到“自我”的“知识”和逻辑是什么
8.1.1需要厘清的“知识”
8.1.2达到“自我”的思考
8.2正义诉求拷问旅游空间生产的核心价值取向
8.2.1旅游空间生产的“工具理性”与“旅游为何生产”
8.2.2旅游空间生产的“价值理性”与“旅游为谁生产”
8.2.3旅游空间生产的“治理理性”与“旅游何以生产”
8.3互容共治:旅游空间正义的理念诉求
8.3.1“互容”的价值诉求:理解费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
8.3.2“共治”的学理溯源:理解资本循环规律及对抗消解
8.4“双轨同向”:旅游空间正义的制度探索
8.4.1“双轨同向”旅游开发模式的应然选择
8.4.2“双轨同向”旅游开发模式的内涵解析
8.4.3“双轨同向”旅游开发模式的制度安排
8.4.4“双轨同向”旅游开发模式的法律保障
8.5差异位育:旅游空间正义的模式优化
8.5.1周庄古镇:秩序调适——规避低质权能陷阱
8.5.2乌镇古镇:空间“消藩”——增强主体间包容性
8.5.3惠山古镇:地格维系——还原地方的原真性
8.6双美递进:旅游空间正义的人文关怀
8.6.1正义的道德呼唤
8.6.2行动者网络同构
8.7本章小结
9结论与展望
9.1研究结论
9.1.1理论研究结论
9.1.2实证研究结论
9.2研究创新
9.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1总论
1.1 研究背景与视角
1.1.1 研究背景
(1)旅游实践存在空间生产的现实研判
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常常是研究者对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描述和思考的对象(郭文,2010a)。在历史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现代性及市场机制表现出无所不在的渗透。处于我国现代社会都市中的人们,基于对传统的依恋和对现代的被动性适应,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环境和精神等方面的多重压力,触发了其灵魂深处的逃避主义功能,不断寻找自己记忆中的“田园牧歌”。
20 世纪80 年代末,我国古镇旅游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得以开发并成为新兴旅游业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本书案例地周庄古镇①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开发+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原住民允许留驻古镇社区,但事实上有60%左右②旅游资源开发权由外地人经营(如手工业店、画室、现代餐饮等小微企业)。1999 年以来,乌镇古镇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开发”为特点的开发模式,原住民迁出核心区域。2000~2014 年,惠山古镇通过一系列探测、论证和开发等“动作”后,形成“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原住民全部迁出古镇社区。
如火如荼的旅游开发使案例地古镇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空间在垂直维度上经历了从“封闭空间”到“流动空间”再到“社会空间”的转变,呈现出古镇原住民生活面向的城市化、人际关系的理性化、社会关联的“非共同体化”和空间公共权威衰弱化。古镇作为特殊的人文社区,从一个先前以社会团结为特征的“内源性自生式本体空间”(space is characterizedby endogenesis,autochthonous and ontology)逐渐过渡为一个多元要素互构共在的“外源性嵌入式建构空间”(exogenous and embedded construction space)(郭文和黄震方,2013)。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在这场转变过程中,“资本的空间化”和“空间的资本化”成为旅游渗透到基层社区社会的重要路径,“占有空间并生产出相应空间形态”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鲜明特征,“空间的社会分化”和“原住民的低权能化”成为旅游空间深化的结果,“资本推动、权力协调、权能失衡”成为旅游空间的实践表征,市场逻辑下资本的渗透不仅导致古镇在转型背景下无法形成广泛的“互容利益”,而且产生了多元主体之间以“空间异化、权能层化、认同碎化”的“权能城堡”①现象,古镇社区社会分化和整合的不同步与不均衡,导致了“非自由的非公平”、“社会隐蔽性危机”或“社会愤怒”,继而形成一个奇特的由“土地食利集团”、“原住民”和“游客”组成的旅游空间三元结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古镇旅游开发的空间价值取向之争,产生了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当代社会使命与保护发展的诸多矛盾,甚至“去社区化”态势,致使社区分裂为“社区内”和“社区外”两部分,空间在现代“旅游现象”形成的“社会事实”中成为一个交错并置、多重杂糅的问题域(郭文等,2012)。原住民有组织的上访、“非暴力不合作”等抵抗形式成为旅游开发中的常发事态,出现了社区、社会与国家之间结构性紧张以及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无论旅游学家、地理学者、社会学家,还是社会管理者,一致认为旅游介入古镇社区后,不但给古镇带来了新的价值观,而且撕裂了古镇原本和谐且封闭的意义和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将会造成更加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阻碍古镇社区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期目标的实现。如何探索案例地旅游空间生产以“互容共治”理念为导向、以国家和社区社会资本相结合为纽带的创新管理新模式,成为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这极有必要搭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用新的思维重新审视和优化旅游空间转向问题。
(2)“空间”成为当代社会叙事新方式
在理论界,研究者对时间的青睐一向多于对空间的关照,人们基于对空间内涵演绎的渐进认识,才把空间问题当成当下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和新视角(郭文等,2012)。19 世纪是历史决定论兴起和空间观念相对湮没的时代,历史决定论的动力来自一种时间的阐释性语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成的随意性处置。可以这样认为,在空间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关注之前,“去空间化”(despatializing)和“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笼罩在历史理性的想象中。在20 世纪之前,空间概念的主流解释具有形而上学性质,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有限空间”、牛顿(Newton)的“力学绝对空间”和康德(Kant)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是其典型代表(冯雷,2008),空间被看做是死亡的、刻板的和静止的东西,对空间的剖析充其量只是罗列空间存在的清单。20 世纪60 年代后,学界滋养了一种批判性的语境,空间认知和研究突破线性的历史时间束缚,开始从沉寂走向苏醒,并成为后现代显学,对空间的理解超越了对其本体论的探讨,人们更加关注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化和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主体行为和空间的生产及再生产,空间变为一种社会生活的经验事实,构成了经验现象的表征和知识系统,空间构成浓缩和聚焦现代社会一切重大问题的符码(郭文等,2012)。
空间的批判性语境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思想家们重新思考空间在社会理论以及构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人们认为空间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们正处于一个同时性和并置性的时代,人们所经历和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团与团相互缠绕的风格,空间意义重大成为共识,空间作为叙事方式成为共谋。与此同时,空间理论研究的转向将空间的科学研究转向对“空间本身的研究”,倡导“空间本身的生产”(production of space)而非“空间中事物的生产”(production in space)。研究者的思考注意力从关注“空间是什么”到关注“空间的演绎路径和逻辑如何”,再到考虑“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如何”以及“社会构造关系”,重新去解读空间本质的理论论述意义和社会性根源,重新阐述空间如何成为认识经验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的一种新的视角。空间理论的社会转向将成为社会理论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成为分析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关照。
(3)全球与本土化视野下空间正义诉求
从新马克思主义及相关理论视野出发,去看待“全球现代性”下的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应当把握古镇社区社会“分化”与“整合”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资本逻辑,将现代性与全球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其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扩张的现代性形态,即“全球现代性”。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现代性具有整合世界的“同化”作用,同时也具有分裂世界的“中心-边缘”机制。在古镇旅游开发中,不可阻止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使古镇社区出现持续的“脱嵌”(去传统化)和“再嵌入”(新联结)过程,面对这些事实及其空间转向带来的“流变”、“冲突”、“隔离”、“强权与弱势”、“中心化”与“边缘化”等问题。理论界对内还比较缺少回应和探讨,对外处于理论边陲,常常生搬硬套地将“中国案例作为西方理论的脚注”。由此看来,需要创新研究视角,探索并解决古镇迈向纵深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反思人本主义①回归和空间正义性讨论。作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首要价值,正义也是中国学界近年来的热点论域,重审旅游空间生产的现实境遇,探索旅游空间正义的路径,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古镇现实中寻找答案,把“人”作为目的和无条件的需要主体来看待,树立正确的旅游空间生产核心价值观,协调处理旅游空间生产效益与旅游空间正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伦理诉求,有助于解答“旅游发展的中国问题”。
(4)“知识-权力-自我”的逻辑
权力向来都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传统权力观②认为“权力”是某个人或组织支配或控制其他人或组织的一种能力。真理是权利和规则的产儿,反过来,真理又决定了权力和规制的正当化。这其实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本质:一是“主权正当化的权力”,二是“服从这种权力”。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从另一视角认为:“知识(各种知识、话语、真理、规范 )其实是一种可以构建的话语体系。”他在研究中强调了规则的重要作用,并试图去发掘和揭示隐藏在话语之下的形成规则,他对知识的这一“发明”,说明了“知识”其实是权力之间相互斗争的结果。换言之,权力生产的主要手段是依靠与知识的结盟模式来完成的。其基本逻辑为:知识—(被构造)主体(再构造或传播)—权力(普遍化、隐藏化和深刻化)。可以看出,这一路径成为“权力知识模式”生成的过程。米歇尔 福柯认为通过这一模式干预,任何机构都可以将权力对象进行客观化处理,并且促成某种知识,促成一种微观政治的论证模式及其“抵抗政治”的可能。“知识-权力-自我”逻辑是多元主义出现的新的政治观,也是本书分析旅游空间正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1.2 研究视角及理想模式
(1)乡土中国
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确立市场经济以来,现代化的宏大过程铸就了社会关系的现代意蕴,也赋予了很多“问题性”意义。社会变迁——尽管社会各界对其或是冀求,或是害怕,已经成为社会形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元社会行动主体为了各自诉求的实现而表现出的一致与分歧、和谐与紧张,也成了现代社会重大问题的根源。社会是如何变迁的?其方向和原因何在?由何种力量造就?学界在宏观层面已经有了很多的探索;然而在微观层面,尤其是聚焦于“乡土中国式的基层”,研究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没有人可以否认,乡土中国在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所指的“乡土中国”包含两个方面的意蕴。其一,从行政层级看,主要从我国行政层级中中央、省市、乡镇体系看,乡镇是我国行政等级中最低的一级,属于“基层的单位”;其二,从社会角度看,本书是为了说明研究关注视角更多围绕社会微观方面展开。研究“乡土中国”,“基层”是较好的观察窗口,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学术切入点。
(2)旅游视角
从历史的纵向视角看,现代旅游在我国属于晚近发展起来的社会事实。笼统地从“旅游视角”来谈论问题,显得较为宽泛,在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旅游的什么视角”。2006 年10 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①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007 年3 月,民政部下发民函[2007]79 号文件,决定从全国有条件的县(市、区)中确定一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活动。2009 年12 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 号)②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二业”构想,即把“旅游业培养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年8 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③的文件。解读上述文件内涵和本质就是要实现旅游业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通过田野调研和学术判断,作者研究认为案例地旅游开发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古镇社区建设的主要实践载体。案例地旅游的基本面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旅游?其命运是喜还是悲?以“旅游的基层视角”关注这些问题,既是对我国旅游发展在基层的现实审视,也是检验我国基层旅游发展的实践问题。
(3)理想模型
理想模型是研究的表达形式。马克思 韦伯(Max Weber)曾认为一个研究的理想模型(ideal-type)包括三层含义,即概述型(generalizing ideal-type)、个性化的理想型(individualizing ideal-type)和理想型分析(ideal-typical analysis)。其中,理想型分析则是指在某些历史条件下“能够在真实中出现,而且它们已经以历史的重要方式出现过”。据此,本书认为,理想的案例研究点是属于“旅游在研究所框定的社会中的空间生产属于真正的‘社会事实’”。应该明确,研究旅游空间生产需要具备明显的特征,如与先前原生空间比较,资本介入下造成多元行动主体关系的社会化和社会空间的再生产。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