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无逻辑,无生活(I)

書城自編碼: 254345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于雷
國際書號(ISBN): 9787560998350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96/173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售價:NT$ 437.0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

售價:NT$ 447.0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

售價:NT$ 391.0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生活中的民法典实用全书:应知应懂的法律常识 》

售價:NT$ 498.0
饲渊
《 饲渊 》

售價:NT$ 223.0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经纬度丛书·巴勒斯坦人的故事:流亡者的悲情、绝望与抗争 》

售價:NT$ 493.0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0
《 佛是自家人 》
+

NT$ 299
《 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 》
+

NT$ 291
《 无逻辑,无生活(II) 》
+

NT$ 266
《 128种你不能不知的逻辑错误 》
+

NT$ 274
《 辛雷思维 》
編輯推薦:
1. 会分析现象——告诉你哪些事情体现逻辑思维
2. 逻辑的好处——告诉你到底你该如何选择
3. 交往的逻辑——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4. 逻辑的训练——多辩论,少争吵,更不要诡辩
★★★全面分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非形式谬误,配套十五种方法训练你的逻辑思维★★★
內容簡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存在的各种现象,还是我们的行为和习惯,与人的对话和交流,做事的规律和技巧,以及与人交往时采取的方式和方法等,看似约定俗成、无章可循,其实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本书就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事件中的内在逻辑规律,从逻辑学、心理学、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出其内在原因。只有洞悉了这些深层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加清楚明白地生活。
關於作者:
于雷,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益智和教育领域,逻辑思维训练专家及畅销书作家。出版有《逻辑思维训练500题》、《逻辑思维训练500题(白金版)》、《北大清华学生爱做的400个思维游戏》、《逻辑其实很简单》等一批青年益智读物,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其中《逻辑思维训练500题》被北京图书大厦评为“2008年读者最喜爱的图书(社科类)”,至今销售已逾12万册。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生活有逻辑——无逻辑,不生活
1.什么是逻辑
2.一些有名的逻辑悖论
3.生活中处处是逻辑
4.逻辑不是万能的
第二章 讲逻辑的好处——头脑清,真相明
1.说话更有条理
2.做事更有效率
3.看清真相更容易
4.处理问题更理性
第三章 现象的逻辑——怪事哪都有,这里特别多
1.有些事,真让人搞不懂
2.有些事,真的是没办法
3.有时候,事情并不像表面那样
4.有时候,表象其实很重要
第四章 行为的逻辑——奇怪的选择,反常的结果
1.第一个选择很关键
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我们的选择会受人干扰
4.表现出你的勇气
第五章 语言的逻辑——换个方式说服你
1.换个方法说服你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语言的最大作用在于沟通
第六章 做事的逻辑——到底我该如何选择
1.好心也会办错事
2.有些选择权并不在我们手里
3.复杂的事就用多种策略
第七章 交往的逻辑——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学会与人合作
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3.谁都想占点便宜
4.长远的利益更重要
第八章 如何加强逻辑——勤练习,多思考
1.多辩论,少争吵,更不要诡辩
2.敢于质疑,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3.克服自己的非理性
4.有意识的进行一些练习
5.灵活而时常地使用逻辑
內容試閱
第三章 现象的逻辑——怪事哪都有,这里特别多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这些现象用我们惯常的想法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别忘了那句话:存在即合理。这些让人费解的现象,当然也有它们存在的逻辑,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
有些事,真让人搞不懂
▲ 为何赖汉娶花枝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花插在了牛粪上”的情侣——男生条件很一般,但是身边却有一个超级美女。这种现象我们如何解释呢?
首先,我们把这个现实中的问题简化为四个人,两男两女:帅哥和牛粪先生,鲜花小姐和芳草姑娘。
鲜花小姐美丽温柔,举止间都透露出芬芳的气息,帅哥和牛粪先生都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的芳草也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姑娘,她深深地爱恋着帅哥,可是她没有鲜花小姐那么迷人的外表,所以只好默默地追求。同时,鲜花小姐和芳草姑娘又是两位非常有主见的女孩子,鲜花小姐并不会因为帅哥的外表就直接答应他的追求。她选择爱人的标准是谁更执着地爱她,因此即使帅哥追求她也只有70%的成功机会,于是牛粪先生获得了宝贵的30%的机会。芳草姑娘的主见之处在于她绝不愿意去做爱情的替代品,一旦帅哥去追求鲜花小姐,她就会选择离开帅哥。于是故事开始了……
帅哥和牛粪先生每人有两个选择:追求鲜花小姐还是不追求,于是产生四种结果:
①如果帅哥追求鲜花而牛粪先生不追求,那么帅哥肯定会得到鲜花小姐的芳心,我们设他的效用为10,而牛粪先生的效用是0;
②如果牛粪先生追求鲜花而帅哥不追求的话,同样牛粪先生也会得到鲜花小姐的芳心,我们设他的效用为10,此时帅哥将得到芳草姑娘的爱,我们设他此时的效用是8;
③如果帅哥和牛粪先生二人都不追求鲜花小姐,那么帅哥的效用是8,因为他将得到芳草姑娘,而牛粪先生一无所获,效用是0;
④如果帅哥和牛粪先生同时追求鲜花小姐的话,帅哥有70%的机会得到鲜花的芳心,期望效用为70%×10=7,而牛粪先生只有30%的机会,期望效用为30%×10=3。
对于帅哥来说,如果牛粪先生选择不追,他的最优选择是追;而如果牛粪先生选择追的话,他的最优选择就是不追转而接受芳草姑娘的爱。对于牛粪先生来说,无论帅哥的选择是什么,他的最优策略都是追。于是我们得到了本故事的最优结果——牛粪先生追求鲜花小姐而帅哥接受芳草姑娘的爱。
于是:一朵美丽的鲜花插在了“香喷喷”的牛粪上,善良可爱的芳草小姐开心地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情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天生不幸是一个“牛粪先生”,那千万不要泄气,而是要更加高兴,因为只要你展开攻势,勇敢地去追,你的另一半很可能是一个超级美女。
在情场上,每个人都力求表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是如果你过分地表现出很想和某人约会的样子,那对方可能就会怀疑你是不是找不到更好的约会对象。比如,你找到的是一个能达到8分的女孩,想要和她约会,但是她拒绝了你。这样,你下一次最好去找一个分值为7的女孩。这样更有成功的把握。而对于分值为7的女孩来说,她会想到你是因为找不到比她更好的约会对象,才会找她的。假如你确实想和这个7分女孩约会,你要采用的策略就是告诉她,一般你是和8分的女孩约会的,这次可以为了她破一次例。理想的状态是,你让这个7分女孩意识到你根本就从没有想过要约她。
所以,在追求普通女孩的时候,如上面所得到的结论,你最好有所保留。但如果对方是一个绝对的美女,那该怎么做呢?比如对方是一个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超级名模,她自己知道现实中,你很难遇到比她更好的女人,而你自己也明白这一点。那你最好就大胆地表现你的企图。
如果所有的男人都在追求10分美女,那么是不是一个10分的美女一定能选到一个10分的男人呢?答案恰恰相反,美女会选择那个最差的男人。
假设有10个男人在追求美女,这10个男人的得分分别为1到10的10个人。但是美女不知道哪个男人是10分男人,她只能依他们的表现来判定,表现最热情的是1分男人,因为他在任何场合都遇不到愿意和自己约会的女人。而最先退出的是10分男人,因为他只要稍微降低标准就可以轻易地和9分女人约会。所以,美女会看到身边的追求者好像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下1分男人,会自然以为只有这个男人是最爱自己的(坚持到最后,并且热情依旧)。
▲ 为何欠钱的人是“大爷”
债务人(欠钱者)与债权人(收债人)之间的地位关系很明确,一个有求于另一个,自然处于劣势。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发现欠钱的往往更“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如债权人A与债务人B双方实力相当,债权债务关系明确,B欠A100元。如果相互合作达成妥协(即B愿意还钱),则债务金额可协商,A可获90元,减免B债务10元,B可获10元(省10元)。
如一方强硬一方妥协,则强硬方效益为100元,而妥协方效益为0;如双方都强硬,则会发生暴力冲突,A不但收不回债务还会受伤,医疗费用损失100元,这样A的效益为-200元,也就是不仅100元债收不回,反而倒贴100元,B则是损失100元医疗费用。
因此,A、B各有两种选择:妥协或强硬。每一方选择自己最优选择时都假设对方选择给定:若A妥协,则B强硬是最优选择;若B妥协,A强硬将获更大效益。于是双方都强硬,企图获100的效益,却不曾想这一行动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负效益100。
所以可能结果会有两个:A效益为100,B效益为0,或反之。这显然比不上A、B都妥协,效益分别为90、10。
由于当今中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如欠债不还、履约率低、假冒伪劣盛行),法律环境对债务人有利。而在双方强硬的情形下,B虽然效益为-100,但B会预期,他选择强硬时A必会选择妥协,故B的理性选择是强硬。
两个人的选择是有先后次序的,一般为欠钱的人(也就是B)先选择。A在B选择强硬后,则不会选择强硬,因为A此时再采取强硬措施反而结局更不好,故A只能选择妥协。这就造成了欠钱的人是“大爷”的奇怪现象。
▲ 为何票贩子屡禁不止
每年的五一、十一、寒暑假对出门在外的人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大家在期盼与家人团聚或者快乐旅行的同时,又在为买票担忧不已。虽然国家在黄金假期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某些车次的票还是很紧俏,不预订很难买得到。
每年的这个时候,一个神秘的组织就会出现。他们手里握有稀缺车次的车票,再以高价卖给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俗称“票贩子”,有组织的票贩子被称为“黄牛党”。
一方面旅客一票难求,另一方面“票贩子”却在兜售高价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呢?为什么火车票票贩子屡禁不止?为什么列车运力总是短缺或过剩,不能达到均衡?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对于票贩子,警察有两个策略:抓或者是不抓。而票贩子也有两个策略:卖或者不卖。谁也不是傻瓜,大家都很理性,所以,警察和票贩子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做选择。我们看看双方的选择有哪些可能的结果。
第一种,票贩子选择卖票,而警察不抓的话,票贩子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非法贩卖火车票,其效益假设为10。警察在得知有票贩子存在的情况下,不对其进行抓捕,即使社会的稳定受到威胁,又使警察由于乘客买到高价火车票而受到投诉,警察受到的损失为-10。这在现实情况下是存在的,有些警察出于某种原因,例如其公共服务意识较弱,还没有形成要整治这种现象的意识,或者票贩子对警察进行贿赂,以此逃避政府的监管等。不管票贩子选择以哪种方式逃避监管,对警察来说其总的得益都是负的,即会产生损失。
第二种,票贩子倒卖票,而警察选择抓。政府对火车票市场进行干预,以保持火车票市场的稳定,保证人们可以正常旅行。票贩子如果在这时候非法售票,就有可能被警察抓住,从而受到代价为-5的惩罚,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售票的机会成本为-5。
第三种,票贩子选择不倒卖票,而警察也同样选择不抓捕。票贩子选择遵纪守法,主动维护社会治安,其效益就为0,而警察也选择不抓捕票贩子,由于社会秩序良好,警察得到效益为5。
第四种,票贩子不倒卖票,而警察选择抓捕。票贩子选择遵纪守法,得到的效益为0。警察主动抓捕票贩子,由于这时并不存在票贩子,警察就有可能冤枉好人,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且随意出动警力也会需要成本,付出的代价为-5。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票贩子选择倒卖票的策略下,警察的最优策略是抓;如果票贩子选择遵纪守法,不倒卖车票的话,警察选择不抓。反过来,如果警察不抓票贩子,票贩子会选择倒卖车票;如果警察对票贩子进行抓捕,票贩子则最好选择不倒卖火车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在这个事例中,票贩子的策略选择依据警察的选择,如果警察实施行动,票贩子就不倒卖,如果警察不行动,票贩子就选择倒卖票。而警察的行动又依赖票贩子的选择,如果票贩子倒卖票,警察的最优策略就是抓,如果票贩子不倒卖票,警察就选择休息。这是一个无尽的循环过程。这也就解释了票贩子屡禁不止的原因。
▲ 公交车为什么会那么挤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口爆炸的时代。人口的膨胀加剧了资源的紧张,使占有和不占有资源的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些大城市,每逢上下班高峰期,挤公交车就成了人们的痛苦记忆。
若是由于人多车少座位有限,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有些时候,这种现象却发生在车厢容量并未达到最大值的时候。
这一现象之所以发人深思,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①车厢内原本还有一定的空间,但依然有乘客挤不上车;
②下面的人挤不上车的根本原因不是车厢的容量太小,而是刚上车的乘客堵在门口不愿往里走。
其实,我们在日常挤公交车的时候,也经常会有“挤车困境”发生。往往一辆公交车来了之后,门一打开,由于人很多,上面就会有人嚷嚷:“人太多了,等下一辆吧。”而下面的人会说:“等了好久了,挤一挤就好了。”但是等下面的人真挤上车之后,又会转而堵在门口,对下面的人说:“实在挤不下了,你们等下一辆车吧。”
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个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如果还没上车的人选择往车上“挤”,而在车上的人选择让下面的人上来的话,空间就会变得更小,车上的人就会感觉更加不舒服;如果车上的人不让下面的人上来的话,就可能争取到相对舒服的空间。所以,车上人的最好选择就是站在门口不让下面的人上来。
我们再看看车下的人会怎么选择。如果车上的人选择让出一条路,让他们上来的话,那车下的人最好上去,因为等下一辆车还要浪费时间,并且下一辆车上的人也不一定比这辆车的人少;如果车上的人不肯让路,那车下的人最好还是要挤一挤,因为能上车总比等下一辆要好。这就是我们在上面说到的“挤车困境”发生的原因。
▲ 为什么车祸对面的道路更堵车
有一天,一位经济学教授做完演讲返回住处,经过一段高速路时,发现前面一直快速行驶的车辆一下子慢了下来。观察发现,原来在对面的车道上发生了一起反常的交通事故,却使这边车道上的汽车车速下降了很多。因为人们纷纷减慢车速,想看看对面车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奇心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最后大多数司机为了看10s事故现场而多花了至少10m的开车时间,其中为前面司机的好奇心多花了9m50s。更可笑的是,直到现场已经被清理干净了,一些司机仅仅因为前面的人在看什么,而觉得好奇,于是也放慢车速向对面观望。
这个不好的结果是因为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一个整体,司机们绝对会做出的选择是不损失这么多时间,如果每个人少看这10s,那么每个人都能在高速路上节约10m。然而因为不存在组织协调,他们都受一种分散体系的约束,在这种体系下,司机对他后边的人造成的损失并不在意。
生活总是这么无奈,明明可以有更好的结果,却因为每个人都各自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而导致了最坏的结果。
▲ 英雄创造历史,庸人繁衍子孙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彼此痛恨的甲、乙、丙三个枪手准备决斗。甲枪法最好,十发八中;乙枪法次之,十发六中;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
现在三个人站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向谁瞄准随意。有一个问题: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第一轮枪战后,谁活下来的概率大一些?
一般人都会认为甲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合乎推理的结论
是,枪法最糟糕的丙活下来的概率最大。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枪手的策略。枪手甲一定要对枪手乙先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对甲的威胁更
大,所以先干掉乙是甲的最佳策略。同样的道理,枪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因为乙一旦将甲干掉,在和丙的对决中,乙胜算的概率就要大很多。枪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甲开枪。因为乙的枪法毕竟比甲差一些,丙如
果先把甲干掉再与乙进行对决,丙的存活概率还是要高一些。我们计算一下三个枪手在上述情况下的存活概率:甲:24%(被乙丙合射40%×60%=24%)。乙:20%(被甲射100%-80%=20%)。丙:100%(无人射丙)。通过概率分析,我们发现枪法最差的丙存活的概率最大,而枪法好于丙的
甲和乙的存活概率却远低于丙。
上面的例子存在一个假设,那就是甲乙丙三人都清楚地了解对手打枪的命中率。但现实生活中,因为信息不对称,比如枪手甲伪装自己,让枪手乙和丙认为他的枪法最差,在这种情况下,最终的幸存者一定是甲。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那些城府很深的奸雄往往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对于这样的例子,有人不禁会发出“英雄创造历史,庸人繁衍子孙”的感叹。
如果改变游戏规则,假设甲、乙、丙不是同时开枪,而是他们轮流各开一枪。在这个游戏规则下,我们会发现丙的机会要好于他的实力,丙不会被第一枪干掉,并且他可能极有机会在下一轮中先开枪。
先假设开枪的顺序是甲、乙、丙。甲一枪将乙干掉后(80%的概率),就轮到丙开枪,丙有40%的概率一枪将甲干掉。即使乙躲过甲的第一枪,轮到乙开枪,乙还是会瞄准枪法最好的甲。当然,不管乙这一枪干掉没干掉甲,下一轮开枪的都是丙。所以无论是甲或者乙先开枪,丙都有在下一轮先开枪的
优势。
如果是丙先开枪,情况又如何呢?
丙可以先向甲开枪,即使丙打不中甲,甲的最佳策略仍然是向乙开枪。但是,如果丙打中了甲,下一轮可就是乙开枪打丙了。因此,丙的最佳策略是胡乱开一枪,只要丙不打中甲或者乙,在下一轮射击中他就能处于有利的形势。
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理解一个人能否获胜,不单纯取决于他们的实力,更重要的是看双方实力对比所形成的关系。在上面的例子中,乙和丙实际上是一种联盟关系,先把甲干掉,他们的生存概率就都上升了。
我们现在来判断一下,乙和丙之中,谁更有可能背叛对方,谁更可能忠诚于对方?任何一个联盟的成员都会时刻权衡利弊,一旦背叛的好处大于忠诚的好处,联盟就会破裂。在乙和丙的联盟中,乙是最忠诚的。这不是因为乙本身具有更加忠诚的品质,而是利益关系使然。只要甲不死,乙的枪口就一定会瞄准甲。但丙就不是这样了,丙不瞄准甲而胡乱开一枪显然违背了联盟关系,这样做将使乙处于更危险的境地。
合作才能对抗强敌。只有乙和丙合作,才能把甲先干掉。如果乙和丙不和,乙或丙单独对抗甲都不占优,必然被甲先后解决掉。竞争中,没有永远的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要随时准备同自己以前的对手进行合作以对付更危险的敌人。
▲ 大学生逃课为什么屡禁不止
近年来大学生逃课的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个大学和各个院系都采取了不同措施加以应对,但最后的效果大多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大学生逃课的事情屡禁不止?大学生逃课也是基于理性的选择吗?
显然,对于那些学习好、经常出现在课堂上的学生来说,老师点不点名他都不会逃课。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一个典型的经常逃课的学生会怎样行动。我们知道,对于一个经常逃课的学生来说,逃课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上课给他带来的效用,即逃课是该学生的理性选择。
同时,我们假设某一节课教师点不点名是在上课前决定的,在做决定时,将要来上课的人数教师是不知道的。如果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点名,那么老师将没有足够时间讲完所有要讲的内容,而对于老师来说,讲完所备的课是他必须要做的。所以,我们假设老师点不点名不受有多少人到课的影响,而且学生上不上课和老师点不点名是同时做的决定,互相之间不存在先后关系。
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老师点名的话,学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到课”;而如果老师不点名的话,学生最好就是逃课。而反过来,如果学生逃课的话,老师最好是选择点名。但是点名时候,因为要占用老师的上课时间,所以效用都是负的。而如果学生到课,老师最好不点名。因为这个时候,老师就能顺利地完成自己备的课,也不用再费心思去点名了。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老师总是想着各种方法来点名,而学生的逃课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有些事,真的是没办法
▲ 宁可裁员,切勿减薪
在金融危机中,我们经常听到的名词就是“减薪”和“裁员”。那么,企业在面临艰难的困境时,需要降低成本,到底是应该选择裁员好,还是选择减薪好呢?二者会对企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假设你拥有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正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情形,就快没有足够的钱给雇员发放薪水了。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全体员工每人减薪15%;二是裁汰15%的雇员。我们该怎么选择呢?
最佳答案是:应该选择裁汰部分员工。为什么呢?
如果你给每个人都减薪15%,有些雇员可能就会跳槽到其他公司,去谋求薪水更高的职位。而不幸的是,最有可能跳槽的都是你手下那些最优秀的雇员,因为他们更有可能在其他地方谋得更高薪水的职位。
所以,每个人减薪15%,会让你流失最优秀的员工,这恰恰是你最不想要看到的。相比之下,如果你选择裁汰15%的员工,显然可以选择淘汰生产效率最低的那部分员工。
优胜劣汰,是自然永恒的法则。
▲ 招副手,不能太强
我们知道,老板和职业经理人是有区别的。一个企业的老板在选择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最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职业经理人率先考虑的却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职业经理人在为自己挑选副手的时候,可能不会挑选对公司最有用的人,而是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人。
英国著名学者诺斯古法·帕金森出版过一本名叫《官场病·帕金森定律》的小册子。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低的人当助手。
显而易见,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甚至取代自己的位置;这样就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了。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且,他们也不会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会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人作为社会性和动物性的复合体,因利而为是很正常的。假设他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那么本能会告诉他,一定不能丧失这个既得利益。一个既得权力的拥有者,假如存在着权力危机,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权力,也不会轻易地给自己树立一个对手。因此,他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助手,这种行为也是人之常情。
帕金森定律不仅在政府机构或者国有企业才起作用,即使是民营企业也难以逃脱。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职业经理人如何为自己选择副手。
假设有一个民营企业主,公司的土地、产权全部属于企业主所有。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公司有些名气了),他现在越来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从心了。显然,此时需要有人来协助他,于是企业主向各种媒体发了招聘广告,招职业经理人。
应征而来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一位这样的人才: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读完了MBA课程,而且有长达十年的管理经验,业绩良好,显然是十分理想的人选。
这个私营企业主会不会聘任他呢?
这个老板会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的产权都是我的,这就意味着这个人来我这里是“无产阶级”,他纯粹是为我打工的。干得好我可以继续留他,给他很高的待遇;干得不好我可以辞退他。无论他如何出色和卖力地工作,他都不可能坐我的位置上,老板永远是我。
一番盘算以后,这个高智商、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留了下来。这位老板可以说是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响。
接着,这个企业继续发展,企业经营取得重大突破,业务范围扩大了,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时,职业经理人由于所学已经过时,又没有很好地“充电”,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于是,老板再次向各种媒体发出招聘广告,打算为公司招一个副手。
很快,各种人才络绎不绝地涌来。在这些应聘者中,老板比较看中两位:一个是某名牌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写了很多文章,理论功底极为深厚,实践经验相对偏少;另一个颇有实干家的手腕和魄力,拥有先进的管理观念和多年操作经验。
老板拿不定主意,让职业经理人选择。最后,职业经理人选择了那个刚走出校门的研究生。因为很显然,这个学生对他的威胁要小得多。
▲ 我们为什么需要法律
100多年以前,梁启超曾说过:“我国成文法之起源不可确指,然以数千年之思想往往视法律与命令同为一物。”直至今日,很多人在骨子里面往往还是视法律和命令同为一物。
从命令的角度来理解法律,是指个人意志或某个集团的意志以上下级纵向关系的方式传达,具有直接的强制力,在命令者与被命令者之间缺乏公正程序、严格的概念解释以及独立的第三者裁判等中间环节或者客观机制作为媒介。这样的法律往往是朝令夕改,其约束力并不能长久保持。
同时,合理的法律必须有强制性。不管是对社会大众还是掌握权力的人,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法律的约定,包括制定与执行法律的人,否则必然要受到无法逃脱的惩罚。
只有在这样一种法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更好地合作。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公司A与公司B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公司A经常向公司B购买原材料。由于两家公司在不同的城市,于是两个公司经过谈判之后签订了买卖合同,约定在每周的最后一天,公司A将货款打入公司B的银行账户,公司B则发货到公司A。
实际上,如果公司A与公司B都是有理性的,那么,两个公司在任何一次交易中都有可能存在其中一家公司不遵守合同,逃款或逃货的现象。所谓的熟人欺诈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双方都会选择不合作。而当引入强制性的法律之后,他们所签的合同具有了法律效应,一旦有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罚款,并且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这种情况下,两个公司自然都会采取合作策略,完成合同对各方所要求的行动。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对某种行为如“违约”采取惩罚措施,但是如果惩罚措施不力,即使扣除惩罚的成本,行为者从“违约”中获取的好处仍大于他采取“守信”策略所带来的好处,那么国家的法律措施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是低效的。因此法律的制定应以抑制对他人的危害行为为原则。
这就是法律制定的第一条原则:效率原则。效率原则是从对社会的整体考虑分析得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越严格越好,越严格越有效率。
法律制定的第二条原则是,法律对犯法者的惩罚应以与犯法者给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危害相等为原则,这就是公平原则。用简单的一句话说,法律惩罚太重对犯法者不公平,惩罚太轻则对社会或他人不公平。
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对这两个原则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法律制定的这两条原则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具体状况而各有侧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路人皆知的道理。
▲ 奶粉中为什么加三聚氰胺
2008年三鹿毒奶粉事件全面曝光,经初步调查所获得的证据表明,在奶源中加入三聚氰胺直接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2009年3月8日,三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被三元集团收购,并且其责任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次事件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三鹿毒奶粉事件的起因。
国家卫生标准规定,婴儿食用奶粉一段的蛋白质含量不低于18%,二、三段为12%~18%。厂商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有关人士说,在现有的国家标准奶粉检测中,直接测量蛋白质含量在技术上比较复杂,成本也较高。所以业界常常使用一种“凯氏定氮法”,通过测定奶粉中氮元素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而三聚氰胺是一种氮元素含量非常高且价格相对便宜的物质。这就使得一些无良企业想到可以通过加入三聚氰胺来提高氮元素的含量,从而通过蛋白质含量的检测。
如果所有公司都不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就不会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并且各个奶粉公司的成本都是大致相同的。这个时候,每个公司都有近似的效益。但是,由于现在食品检测所使用的方法的限制,检测中心不知道公司是否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这样,在大多数公司都不添加三聚氰胺的情况下,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公司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大大增加该公司奶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而增加自己的收益,同时使别人的收益减少。
从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只是从纯收益的角度出发,不管别的公司选择怎么样,自己都该选择往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奶粉公司来说,往产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成了最佳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在对市场上的奶粉进行检测时,发现大部分奶粉中都添加了三聚氰胺。
在处理问题时除了计算利益,人类还应考虑道德和法律。
▲ 医生为什么爱开高价药
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政府也逐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可以改变这一状况,特别是药价高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从实质上改变现有的医疗制度,效果不是很明显,药价居高不下,成为人们诟病的主要对象。所以,人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找到根源。究其原因,药价虚高在于药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技术和药品知识方面。患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和要用多少疗程,患者通常是不清楚的,只能委托医生决定。因此,患者和医生之间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但无论事前事后,患者都处于信息劣势方,很难对医生的决策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对医生几乎没有监督能力,这就为医生的道德败坏行为提供了可能。
医药销售企业利用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选择权和配药权,采取各种经济手段使医生成为药品的代理商,医院和医生因此而获得大量的明折暗扣。再加上我国医疗财政补助不足,导致“以药养医”,医院也为了获取足够经费和利润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医生过度使用代理权。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大处方”和“高价药”来获得高收益。
由于患者缺乏专业知识,医生诊断之后会告诉患者他所开的高价药对于治疗患者的疾病很有效,而低价药效果较差。尽管实际上低价药不仅便宜,而且效果上可能根本不会差。
假如消费者经过学习,得知其实那个低价药和高价药是同等的功效,于是每次就会强烈要求医生开低价药。但作为报复,医生可能会给他多开剂量。而这时,病人会想便宜药要这么多剂量,总药费和少剂量的高价药差不多,而且“是药三分毒”,药吃多了对身体也不好,所以只好接受医生的高价药。
▲ 同类的店铺为什么喜欢集中
谁都知道,附近的竞争产品越多,对卖家就越不利。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同类的店铺喜欢开在一起。例如某个区域卖乐器的店铺特别多,有的地方卖装修材料的店铺特别多,而有的地方各类小吃店聚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当然,店铺越集中,来这里的消费者往往就会越多。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它们在选址时这么喜欢集中在一起呢?
举个例子,西单是北京街头商店云集的地方之一。短短一条路上,大型商场林立,更有众多国际名牌的专卖店夹杂其中。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布局纯属资源浪费,如果将其分散于北京的各条街上,无疑会给市民购物带来更多的便利。那么,它们为什么愿意挤在一起呢?这究竟是合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还
是资源浪费呢?除了商场聚集可以吸引更多顾客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现在,我们以其中两家商场A和B的选址为例进行分析。
假设消费者是均匀分布在这一条街上的,而且消费者愿意到离自己最近的地方购物。在价格和服务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事实上A和B的价格基本上一样贵,服务员也一样美丽有礼),如果本着“不发生资源浪费且对顾客提供方便”的原则,那么这两家商场分别在这条街道的14与34点处选址是最合理不过的了,因为它们将拥有几乎一样多的顾客,赚到一样多的利润。
但商家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总希望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因此B可能就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将店址往中间移动一点,那么就能从A手中抢走一部分的顾客。A作为同样成熟有经验的商家,自然也会做出相似的选择,将店址往中间移动。
所以,最终结果就是将各自的店址移至街道的中点处,而且没有一个愿意主动偏离,使自己的利益受损。由此便可以解释商业街商店为何如此拥挤了。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要尽快抢占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才是上上之选。
有时候,事情并不像表面那样
▲ 二手货为什么让人信不过
在二手货市场上,卖家显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二者之间的信息是非对称的。以二手汽车为例,经销商或原车主知道自己的车是好车或坏车,但买方在交易前很难只凭表面来分辨车的好坏。因此,无论自己手中的车是好是坏,聪明的卖方都会宣称自己的车是好车。
因此,假设市场上每100辆二手车中有50辆是质量较好的,另50辆是质量较差的;质量较好的车的价值是30万元,质量较差的价值是10万元。尽管市场中实际上有一半是坏车,但卖方必然都声称自己的车是好车。而消费者知道自己买的车有一半概率是好车、有一半概率是坏车,所以他最高只愿出价20万元。
如此,一辆价值30万元的好车却只能卖到20万元,一些卖家就开始惜售,宁愿留下自用,也不愿忍痛割爱,因此好车逐渐退出市场。而坏车的车主发现价格高出自己的预期,当然愿意卖了。随着部分好车退出市场,市场中好车的比例开始下降,坏车的比例开始上升。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也随之下降,这就迫使更多的好车卖家退出市场,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市场中只剩下坏车在交易。
有时候无奈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只能看到表面。
▲ 为什么坏人总是有张好面孔
保险行业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假设在保险市场中只存在两种投保客户A和B,他们的风险概率分别为30%和10%,而其他情况如收入、偏好等完全相同。我们把风险高的A类客户称为劣等客户,将风险低的B类客户称为优等客户。
保险公司在推出保险品种前发现,A类客户和B类客户的数量各占50%。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无法区分谁是A类客户、谁是B类客户,只能认为市场总体风险概率为20%。于是,保险公司便以此为依据设定了统一的保费,并保证在20%的风险概率下能有一定的利润收入。
但是,A类客户和B类客户由于自身风险的不同,对保费的预期也是不一样的。劣等客户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而现在保费比他们预期的要低,所以劣等客户非常积极地购买保险。而对于优等客户,他们经受风险的概率要比保险公司所设定的低,所以现在的保费对于他们来说过高了。
就这样,购买保险的B类客户人数就远远低于A类客户人数,市场总体的风险概率就会高于20%,因此保险公司就会亏损。于是保险公司只能提高保费,优等客户就更不会购买保险,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优等客户全部被挤出保险市场,购买保险的是那些风险高的客户。
▲ 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相同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但早年在鲁国做官,并娶了一位齐国的女子。当时鲁国国势衰微,而吴起在军事方面已经显露出过人之处。
战时思良将。有一年,齐国大举进攻鲁国,鲁国人想用吴起做将军。但是,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就有人向鲁国君主进言,对吴起的忠诚表示担忧。吴起听说了这件事,二话没说,就把妻子杀了。结果,吴起如愿当上了鲁国的将军,率领鲁军大败齐军。
吴起杀妻求将的“义举”,不但没有唤起人们对他的尊敬,反而招致更多的非议。有大臣向鲁国君主进言,说吴起曾经跟着一代宗师曾参学习,正赶上吴母去世,吴起却拒不奔丧,是个无德无义之人。现在,吴起为了将军之位,竟然杀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毫无人情,实属禽兽之举。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真是令人毛骨悚然。连老母、妻子都不要的人,很难对谁有忠心。因此,是绝对不可以信任他的。
吴起杀妻求将的行为,是在向鲁国国君传递一个信号:我对鲁国是忠心的。但是,在鲁国大臣的眼里,看到的却是吴起的残忍。
不同的对象,他们的关注点是不同的。所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眼里,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信号传达给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也可能有天壤之别。
▲ 经验往往比学历重要
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工作,成为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他只是对着二人微微点了点头:两个本科毕业的,和他们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池塘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地从水上漂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不好明着去问,自己可是博士啊!
又过了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地漂过水面上厕所。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
这时,博士也内急了。这个池塘还挺大,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几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惊呆了,马上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解释说:“这个池塘中间有一个石桥,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淹没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桥的位置,所以踩着过去的。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过去不代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职场上,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 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司机比较少堵车
现代城市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而交通却越来越拥堵。在这个过程中,司机的经验和个人的性格起了很大作用。有的司机因有丰富的经验而能躲开塞车的路段;有的司机经验不足,往往不能有效避开高峰路段;有的司机喜欢冒险,宁愿选择短距离的路线;有的司机因保守而宁愿选择有较少堵车的较远路线,等等。最终,不同特点、不同经验的司机们的路线选择,也决定了实际路线的拥堵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司机选择行车路线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酒吧问题”。
“酒吧问题”是美国人阿瑟提出来的。这个问题说的是:有一群人,假如总共有100人,每个周末均要决定是去酒吧活动还是待在家里。酒吧的容量是有限的,如空间或座位是有限的,如果人多了,去酒吧的人会感到不舒服。这个时候,他们留在家中比去酒吧更舒服。我们假设酒吧的容量是60人,如果某人预测去酒吧的人数会超过60人,他就决定不去,反之则去。那么,这100人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决定呢?
这个问题对前提条件还做了如下限制:每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他们只能根据历史数据归纳得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更没有信息交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