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研究

書城自編碼: 25432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李根明,董治宝,秦明周,高长海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3695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3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6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指数(2022) 》

售價:NT$ 325.0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希腊神话和仪式中的结构与历史 》

售價:NT$ 437.0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世界花纹与图案大典 》

售價:NT$ 1669.0
周制与秦制
《 周制与秦制 》

售價:NT$ 717.0
花路
《 花路 》

售價:NT$ 493.0
万亿指数
《 万亿指数 》

售價:NT$ 493.0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中世纪英国的财政、军事与外交(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

售價:NT$ 437.0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缺席者的历史:以色列十个遗失的部落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震后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概要 》
+

NT$ 353
《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 》
+

NT$ 2418
《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废水污染控制技术手册 》
+

NT$ 2186
《 环境工程技术手册--废气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
+

NT$ 760
《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 》
編輯推薦:
《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研究》可供地理?环境和国土规划等领域技术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內容簡介:
《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研究》是论述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土地利用的专著.《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研究》共11章.其中第1~3章介绍了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风沙化土地的形成及特征,以及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背景;第4章主要为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统计数据等的获取;第5~8章依据遥感数据和土壤数据,论述了风沙化土地典型区的土地利用时间?空间变化和质量变化,以及土地覆被和生态变化;第9章是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第10章依托调研数据进行生态环境安全感知调查分析;第11章对风沙化土地典型区土地利用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研究重点.
目錄
目录
序言
前言
Preface
第1章概述1
1.1选题背景和意义1
1.1.1选题背景1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3
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4
1.2.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联系4
1.2.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历程5
1.2.3国际上的有关LUCC研究项目6
1.2.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趋势8
1.3研究思路及方法11
1.3.1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1
1.3.2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13
参考文献13
第2章研究区概况19
2.1研究区域的确定19
2.2自然条件20
2.2.1地质20
2.2.2地貌21
2.2.3气候条件22
2.2.4河流水文25
2.3土壤27
2.4动植物27
2.4.1植物27
2.4.2动物28
2.5社会经济发展28
参考文献30
第3章黄淮海平原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成因及特征31
3.1风沙化土地概念31
3.2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成因31
3.2.1自然成因31
3.2.2人文成因34
3.3风沙化土地分布和类型37
3.3.1风沙化土地分布37
3.3.2风沙化土地类型38
参考文献39
第4章数据获取41
4.1图形数据的收集与处理41
4.2遥感数据的获取与处理42
4.2.1遥感数据的获取42
4.2.2遥感数据的预处理43
4.3土壤检测数据53
4.3.1采样时间选取53
4.3.2布点原则及安排53
4.3.3耕层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56
4.3.4土壤容重等土壤属性的分析56
4.4图件资料57
4.5统计数据57
参考文献57
第5章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58
5.1土地利用状况分析58
5.1.1春季土地利用状况58
5.1.2夏季土地利用状况66
5.2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73
5.2.1年内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73
5.2.2年际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77
5.3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叠加分析88
5.3.11979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88
5.3.21995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93
5.3.32009年春夏两季叠加分析98
5.3.41979~1995年春季叠加分析102
5.3.51995~2009年春季叠加分析107
5.3.61979~2009年春季叠加分析112
5.3.71979~1995年夏季叠加分析117
5.3.81995~2009年夏季叠加分析122
5.3.91979~2009年夏季叠加分析127
5.4本章小结132
第6章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研究135
6.1土壤物理指标变化研究135
6.1.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结果分析136
6.1.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结果分析141
6.1.3土壤机械组成结果分析146
6.2土壤化学指标研究152
6.2.1土壤有机质分析152
6.2.2土壤碱解氮分析154
6.2.3土壤速效磷分析156
6.2.4土壤速效钾分析158
6.2.5土壤pH分析160
6.2.6土壤电导率分析162
6.3本章小结164
参考文献165
第7章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167
7.1自然因素分析167
7.1.1土地利用中的黄河因素168
7.1.2土地利用中的气候因素168
7.1.3土地利用中的土壤因素169
7.1.4土地利用中水文的因素170
7.2人文因素分析170
7.2.1土地利用的人口因素171
7.2.2土地利用中的经济因素172
7.2.3土地利用的政策因素173
7.2.4土地利用中的市场因素175
7.2.5土地利用中的科技因素175
7.3耕地解译与统计结果分析176
参考文献178
第8章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评估179
8.1植被覆盖度179
8.1.1植被覆盖度计算模型179
8.1.2植被覆盖度分级及其标准180
8.1.3春季植被指数动态变化180
8.1.4夏季植被指数动态变化185
8.2生态服务价值190
8.2.1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模型190
8.2.2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测算标准191
8.2.3春季生态服务价值变化191
8.2.4夏季生态服务价值变化192
8.3植被覆被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93
参考文献194
第9章风沙化土地典型区LUCC理论与实证分析197
9.1内黄县近2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197
9.1.1研究区概况197
9.1.2研究方法197
9.1.3结果与分析199
9.1.4结论及建议201
9.2风沙化土地典型区滑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202
9.2.1研究区概况202
9.2.2研究方法203
9.2.3结果与分析204
9.2.4结论及建议206
9.3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206
9.3.1研究区概况207
9.3.2研究方法207
9.3.3结果与分析209
9.3.4结语211
9.4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212
9.4.1研究区概况212
9.4.2研究方法212
9.4.3结果与分析213
9.4.4结论与讨论217
9.5耕地压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217
9.5.1研究方法218
9.5.2研究区概况219
9.5.3结果与分析219
9.5.4讨论221
9.5.5结论和建议222
9.6豫北平原近25年来生态服务价值研究222
9.6.1研究区概况223
9.6.2研究方法223
9.6.3结果与分析225
9.6.4讨论与结论230
9.7基于3S的豫北内黄县近30年来植被覆被变化研究230
9.7.1研究区概况231
9.7.2研究方法231
9.7.3结果与分析232
9.7.4结论及建议235
参考文献236
第10章生态环境安全感知调查分析240
10.1生态环境安全感知的概念240
10.2研究方法241
10.3问卷分析241
10.3.1被访人员的基本情况241
10.3.2访问人员对区域生态安全感知242
10.3.3被访人员对当地环境的态度244
10.3.4被访人员对当地环境的行为244
10.4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的措施245
10.4.1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245
10.4.2提高研究区居民的经济收入与改善生态环境245
10.4.3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45
10.4.4冬春季节风沙问题是区内的重要环境问题246
参考文献246
第11章结论与展望247
11.1结论247
11.2研究特点和创新之处249
11.2.1研究特点249
11.2.2创新之处250
11.3展望250
附录Ⅰ附图252
附录Ⅱ黄淮海平原豫北区2010年生态环境感知问卷调查256
內容試閱
第1章概述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黄淮海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地,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近现代,既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带,又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该区水热条件较好,区内风沙化土地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是我国宝贵的土地资源。20世纪80年代,朱震达(1986)就半湿润地区的风沙化问题进行了专项论述,提出黄淮海平原沙地发展农业生产最大的危害是季节性风沙。中国科学院众多科研院所曾对该区予以较多研究,成立了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风沙化土地开发利用课题组,配合国家黄淮海平原开发的总战略,治理风沙化土地,改善生态环境,科学、有效地利用沙荒地资源,创下了不凡的业绩。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已成为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科学家越来越感到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土地开发、利用以及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彦随和陈百明,2002)。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伴之而来的结果便是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质量变化,最终围绕土地资源形成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一系列的变化(Lin and Ho,200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享受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基础。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家明确提出的“十八亿亩耕地” 的红线和出台粮食直补鼓励农民种粮等相关政策,把粮食安全和其他安全一样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在此大背景下,时隔20年后的黄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如何,再次予以关注。
1.1.1选题背景
由于各种原因,在以往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中,人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地球的流体系统,即大气系统和海洋系统的变化,而对陆地表面环境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影响地球系统中尺度变化(几十至几百年)最重要的因素——人类活动——集中于陆地表面。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极其广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干扰地球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循环和氮循环;另一方面是土地利用活动导致地球陆地表面的覆被变化,如热带森林变成农田,草场变成耕地,土壤铺上沥青成为道路,有着绿色植被的土地浇注水泥发展为城市。土地覆被的变化通过对地面反照率和生态系统储碳能力的影响,作用于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同时,它对区域水质和水量、生物多样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委员会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气候变化、臭氧层的耗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并列为主要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李秀彬,1996)。
自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辐射率,引起地面大气能量的变化,从而对区域气候造成重要影响。之后的研究显示,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多样性(Crist et al.,2000)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适应能力(Vitousek, 1994;Vermote et al.,1997;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3)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区域尺度上的不断积累,会使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尺度上对地球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Cassman et al.,2006)。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向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研究受到国际社会重视(朱会义,1996)。在此背景下,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IHD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国际四大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中的IGBP和IHDP于1995年共同发起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其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通过对人类驱动力—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全球变化—环境反馈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进而深入开展全球、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1999年,IGBP和IHDP出版了《LUCC研究实施策略》,进一步提出将土地利用过程、LUCC的人类响应、综合的全球和区域模型作为研究的主题,同时强调了LUCC的研究必须与区域的土地退化、水资源和贫困问题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相联系。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将揭示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及其反馈机制和作用方式,作为LUCC研究计划的三大目标。其中,有关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LUCChina)涉及粮食紧张与预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人为驱动力,如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等被作为重点问题。
从自然到人文、从全球到区域,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最新动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工作。这主要与该领域具有全球影响的IGBP和IHDP的推动有关。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等国家战略目标,使得涉及生态环境、耕地保护与食物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LUCC研究更具现实意义。特别是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1994年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更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与土地非农化等问题开始再次受到关注,并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朱会义, 1996;邵晓梅, 2003;刘巽浩, 2005,谢高地等,2005;高中贵等,2006;刘燕华等,2006;刘彦随,2006;曾科军等,2006;朱红波,2006;马文杰和冯中朝,2007;余方镇,2007;李玉平,2007;徐元明,2008;朱险峰,2009; 杨铭和闫人华,2010;Yu and Lu,2006)。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藏粮于土”蔡运龙,2001;封志明和李香莲,2000)、“可持续食物安全” (刘彦随等,2002;刘彦随和翟荣新,2009)“最小人均耕地面积”Zhang and Liu,2001)标准人均耕地面积(李根明等,2007)等战略和理念。
位居黄淮海平原的河南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作为中国的“粮仓”,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统计数据表明,河南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全国首位,连续四年超过5000万t,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13以上。2007年该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245万t;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70万t,其中夏粮总产首次突破3000万t,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总产量的14;2009年粮食总产量5390万t(河南省2009统计年鉴)。可以说,河南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提高,对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崛起的重要时期,随着城市的扩张、工业规模的扩大,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土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人地关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人地关系也将更加复杂化。这就需要针对地区实际,加强人为活动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的影响,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农用土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的规模急剧增大,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Liu,2006)。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诸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机理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为全球、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国家兴衰和社会安定,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Zhang et al.,2008; Angusa et al., 2009。目前国内外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调查研究该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探讨这种变化和效应的驱动机制,对这种变化和效应进行可持续评价,提出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既对深化LUCC与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研究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也对我国的沙漠化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本书的目标是,通过对多期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效应,探讨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揭示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了解近年来农业发展政策、生态环境建设政策的效应。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1.2.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相关概念的内涵和联系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吴传钧,1994),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Meyer和Turner(1994)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包括不同土地用途的转换和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既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如农业、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之间的转化,也包括土地利用类型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如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加大化肥、农药和灌溉等的投入使土地利用强度加大等。土地利用往往是社会科学研究者研究的对象,侧重人类为获取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Turner et al.,1995;Turner,1991)。在这种定义中,林地、公园、郊区和农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意图和目的,为了获得更好的产量所采用的化肥、除草剂、农药、灌溉等生物化学控制的实践,也是土地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则认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和人的干预所决定土地的功能”,其实质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结构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又受各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往往对土地利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历史时期土地覆被变化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土地覆被指地球陆地表面和近地表面的自然状态,包括生态群落、土地、地形、地下水以及人文结构。也就是说“它包含了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Turner et al.,1993),是与土地利用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概念,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各类植被、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如房屋、道路等)等。它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及人类活动的结果。其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间、空间尺度上变化。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土地覆被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史培军等,2000)。土地覆被是陆地生命支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联系地球系统各圈层的纽带,土地覆被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球系统其他组分的变化。例如,有人估计,过去150年来由于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的CO2净释放量与能源燃烧释放的量值相当。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通常情况下两者无明确区分,而是二者并用,写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曾志远,200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指因自然及人类因素作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覆被的变化,如林地的退化、将耕地开发为城市用地等。土地利用的变化会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是土地覆被变化却未必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同时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有不同的土地覆被形式,一种土地覆被类型可能包含几种利用类型。土地覆被既可能是自然变化过程的结果,如气候变化、突发事件如火山爆发、洪水等,更多则是人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