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

書城自編碼: 254180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美】约翰伯特福斯特 [John Burt Foster,J
國際書號(ISBN): 9787531678939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2/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48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SaaS产品实践方法论:从0到N构建SaaS产品
《 SaaS产品实践方法论:从0到N构建SaaS产品 》

售價:NT$ 442.0
饥饿:全球食物分配体系崩坏现场
《 饥饿:全球食物分配体系崩坏现场 》

售價:NT$ 941.0
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
《 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 》

售價:NT$ 549.0
秦简中英读本
《 秦简中英读本 》

售價:NT$ 997.0
烟花女子——19世纪法国性苦难与卖淫史(物象社会译丛)
《 烟花女子——19世纪法国性苦难与卖淫史(物象社会译丛) 》

售價:NT$ 532.0
艺术通识课:世界音乐史+世界绘画史+世界建筑史(全3册)
《 艺术通识课:世界音乐史+世界绘画史+世界建筑史(全3册) 》

售價:NT$ 1646.0
智能无人集群——改变未来战争的颠覆性力量
《 智能无人集群——改变未来战争的颠覆性力量 》

售價:NT$ 773.0
C++高性能编程
《 C++高性能编程 》

售價:NT$ 82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65
《 尼采在二十一世纪的影响 》
+

NT$ 291
《 新手学审计:从入门到精通 》
+

NT$ 330
《 晨星之子:1876年卡斯特将军和印第安人的战争 》
+

NT$ 299
《 五味人生 杨宪益传 》
+

NT$ 382
《 不寻常的男人:塞万提斯的时代和人生 》
編輯推薦:
近二十年来,跨越国界已经成了一个推动文学,特别是故事和小说的跨文化观点的口号和关键概念。然而以前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传统和爱国情绪而产生的局限,评论家及学者多集中在文学的本国背景。现在,对文学的欣赏已全面深化,文学作品已进入了跨疆界发生的文化转折中。

这本不朽的作品将托尔斯泰置于世界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背景下探讨托尔斯泰的小说,将托尔斯泰的作品与司汤达、福楼拜、歌德、普鲁斯特、兰佩杜萨、马哈福兹的作品相联系,对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及《哈吉·穆拉德》提出新的见解。本书不仅提及托尔斯泰作为穆斯林倡导者的天赋,还展现了他在世界文学上最持续的影响力!
內容簡介: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让我们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重新认识托尔斯泰的小说并提高我们对其小说的理解。托尔斯泰本人曾在《什么是艺术》(What
is Art?1897)一书中提到过“世界文学”一词。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解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将其与俄国之外的作者与作品联系在一起,包括司汤达、福楼拜、歌德、普鲁斯特、兰佩杜萨、马哈福兹等。作者在文中选用的跨文化读物环环相扣,联系紧密,从十九世纪的德、法、意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起,二战危机,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世界文学视野的发展。他着重分析了托尔斯泰一直引发国际共鸣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举世瞩目的小说。

《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还讨论了托尔斯泰的一部短篇作品《哈吉·穆拉德》。本书保留了过去小说的历史……社会广度,以及众多角色之间细微的相互影响。
關於作者:
约翰·伯特·福斯特(John Burt Foster , Jr.)是美国约翰梅森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学的教授。他著有《迪奥尼索司的继承人:文学的现代主义中尼采哲学的趋势》(Heirs
to Dionysus: A Nietzschean Current in Literary Modernism)和《纳博科夫的艺术记忆和欧洲现代主义》(Nabokov’s
Art Memory and European Modernism),并与韦恩J.弗里曼(Wayne J. Froman)共同编辑出版《戏剧文化:理论,历史,表演》(Dramas of Culture: Theory, History,
Performance)。他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期刊《比较文学学者》(The
Comparatist)及《文学研究》(Recherche
littéraire Literary Research)的编辑。
目錄
导言跨越国界的托尔斯泰和新比较主义 001



第一部 面向西方 001

一、欧洲的文化震撼

 《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赌徒》中的西方主义 002

二、“复仇在我”

 司汤达的意大利与《安娜·卡列尼娜》 020

三、不和谐的历史拿破仑纪念

《战争与和平》与福楼拜的《情感教育》 038

四、从世界性到世界文学

介于歌德和普鲁斯特之间的托尔斯泰 054


第二部苏维埃作品之外 077

五、作为“现代小说”的“新派现实主义”

《安娜·卡列尼娜》在英语中,1900年至1920年 078

六、作为意象主义的现实主义

纳巴科夫将托尔斯泰 “现代化” 101

七、边界写作:从民族团结到有毒民族主义

作为马尔罗和蓝佩杜萨基准的托尔斯泰和司汤达 120

八、流动中感受的历史

 介乎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之间的《安娜·卡列尼娜》 143


第三部进入世界 163

九、“给我看祖鲁托尔斯泰”

1991年后,谁拥有《战争与和平》? 164

十、托尔斯泰与世界文学,1890年至1912年至2000年

从《什么是艺术?》到《哈吉·穆拉德》及其他 184

十一、西方之外,1890—1955年

 与普列姆昌德、马哈福兹和甘地交谈 206

十二、从《哈吉·穆拉德》看穆斯林 226

圣战与和平的浪漫


结语介于西方与世界之间 246

参考书目
258

引证及说明
279

作者致谢
282

译者致谢
287

导言
內容試閱
第一部面向西方



一、欧洲的文化震撼

《安娜·卡列尼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赌徒》中的西方主义

1

当今有关西方的讨论以及西欧、北美如何为世界各国所见和评价的问题与托尔斯泰时代俄国主要的文化争议极相仿。及至1840年他崭露文坛之前,西方化和斯拉夫化两派主张已在文人学士间渐渐融合。第一派的意见是,俄国要堂堂正正地跻身世界文明之国,就必须仿效西欧之成功。另一派则认为,这种批量模仿只会威胁俄国自身优越的传统价值。双方均反映了俄国历史的基本事实。一方面,俄国民族自中世纪,特别是后来的文艺复兴以来,就已被孤置于西欧之外,滞留于自身机制之中。然而1700年左右,在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的鞭促下,俄国开始欢迎与西欧的接触,以期效仿而成功,尤以军力为盼,而知识与文学领域,也在举棋不定中期待继后跟上。显然,这与后殖民时期有关保留或复兴本土的非、亚及加勒比传统,还是同化或吸收欧洲殖民力文化的争论大同小异。当捍卫本土文化伴随了对西方严厉甚至片面的批评时,便引发了时而称作“西方主义”的一词,这一词导致了此种反西方态度与东方负面定见的类比,后者在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中已有著名的分析。在两种情况下,双方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大相径庭,然而潜在其中扭曲的跨文化观念却是一致的。

置身这种全球区域的超国界紧张局面,通过比较《安娜·卡列尼娜》中俄国人出访欧洲的小说描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竞争主角在1855年至1880年俄国小说黄金时代有过的平行经历,来研究托尔斯泰对西方反响的实质是有指导意义的。托尔斯泰最发人深思的一幕,出现在他小说的第二部分,当年轻的吉蒂·舍尔巴斯基去德国疗养时;以及第五部分当主题人物安娜与情人渥伦斯基出游意大利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而言,他振聋发聩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赌徒》。其背景设为欧洲,可视为《罪与罚》的指南篇,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孤注一掷毁灭性的两书齐出契约的产物。这部作品值得特别的注意,因为它们描绘了俄国人直接应对西欧的进程,通常都是首次。确实,正因为青年时代游历西方,对托尔斯泰来说并非易事,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尤为困难,因而这种直接经验有着特殊重要的因素。缺乏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在有了这么多笼统的跨文化交流后,俄国人对欧洲的正负形象能轻而易举、一无遮掩,变得抽象化或意识形态化。

还有一些有益的方法因素开了小说描绘俄国人游访西欧的先河。尽管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谁也没有对西方化或斯拉夫化观点充分认同,他们在这些文化定向上的讨论性陈述可能冒过于笼统之险,有如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没落》(Decline of the West)一书或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广受批评的“文明的冲突”理论。确实,甚至他们的小说在处理这些以国内为背景的问题时,也可能过于简单。例如《罪与罚》中的学生拉斯可尔尼科夫(Raskolnikov),甚至在他最终图谋斧劈当铺老主妇之前,其“历史伟大性”的理论就从牛顿的物理学跳到了拿破仑的军事天才。这一系列的智力短路惊人地显示了理论抽象的危险性,而这也恰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图。然而,文学陈述也同样鼓励读者的思维习惯与西方趋同——拉斯可尔尼科夫(Raskolnikov)住在彼得堡,住在由彼得大帝所创建的俄国首都,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而牛顿和拿破仑则是现代西欧科学及政治的典型—陀思妥耶夫斯基暗示的恰恰是他的小说力求鞭笞的那种人的巨大总括。而托尔斯泰,正如以塞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他难忘的论争中说的那样,以狐狸的手段,赋予雄辩的细节以纪念性的解说,削弱了刺猬般的性急大概括。即使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此种先天对思想简化的抗拒至少与西方主义气息共存。因此俄国延迟的铁路,那女主角噩梦中,一个农民俯身其上、古怪地喃喃自语法语的“铁路”一词,在小说背景中的耸现是与一个国外的凶兆相连的(实例:《安娜·卡列尼娜》,361页、765页;4章,3节;7章,31节)。当安娜在返回彼得堡的车站月台上与她未来的情人渥伦斯基(Vronsky)邂逅时,他对她的吸引加深了(《安娜·卡列尼娜》,1章,30节,102—103页),之后她将纵身于另一辆火车下(《安娜·卡列尼娜》,7章,31节,768页)。在这些国内场景中,西方的影响在两位作家的想象中变得很邪恶,其景不由分说呈现为斧劈或火车碾轧时刻。

因而小说的出游可以成为作者对另一种文化真实情况的验证。然而乍一看,这些在《安娜·卡列尼娜》和《赌徒》中出现的“实地实事”的直接经历,似乎都产生了严重扭曲的西方画面。为比较起见,两者的旅游当然很方便地都始于德国浴池地。但是此地健康恢复的需要和严重疾病的阴郁景象,却与19世纪彬彬有礼社会的悠闲生活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赌博的机会相冲突,这可能被指责为缺少真正典型性的一块纯粹飞地。对当时的俄国旅游者来说,当然多少带些德国背景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他们常常得穿越邻国到达西方,即使是去别处。但是,虽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小说相隔的几十年间德国经历了巨变,历史却鲜有注意。这很可能由于两位作家的小说主要反映的是俾斯麦(Bismarck)对欧洲政治产生影响前19世纪60年代早期他们的旅行,托尔斯泰在1860年7月至1861年4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1862年夏天,为期十周。对俄国人来说,这一时期引人瞩目的事件发生在国内,这就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在1861年颁布的大改革,其中包括废除农奴制,引进现代法治系统以及鼓励地方政府选举。由于这些变化力求将俄国带进欧洲规范,它们甚至为有关俄国和西方关系的争论和西方主义态度提供了更鲜明的轮廓。

但更广义来看,国际顾客成批飞往德国浴池胜地的确使它们变成了适宜的微观欧洲,正如六十年后托马斯·曼《魔山》(Der Zauberberg, The Magic Mountain)的瑞士浴场。这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更相符,他的非俄国人物包括法、英、波兰和德国人。相同的世界混合也可能出现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但他的小说更侧重来浴池地的俄国旅行者和侨民,这一类人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起主要作用。总之,浴池地并不是这些作品中唯一的欧洲背景。《赌徒》以一个年轻俄国叙事者生动的讲述开头,他力图获取一份去罗马的签证,结果却是向巴黎半上流社会发起简短而匆忙的突袭。当安娜在托尔斯泰小说后期情节中旅行去意大利时,注意力转向了另一不同的涉猎美术的俄国群组。倘若陀思妥耶夫斯基寻欢的巴黎继续它始于浴池地的螺旋形下降,托尔斯泰的意大利就发展了一个俄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新见解。

除了与西方主义的直接联系,从存在的角度看,无论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未能以之后曼的力度表现出在浴池地的生死紧迫感。作为两者之间的象征地带,当无思绪的干扰与不可避免的死亡景象冲突时,瑞士浴场因一个与小说主角相连的不断重复的词—人性是一个“Sorgenkind des
Lebens”或“生活中有问题的孩子”—而成了典范。两位俄国作家有的不是曼的理解力,他们聚焦于对立的景象之一:托尔斯泰的健康危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疯狂赌瘾。谁会忘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艺术家彼得罗夫?他患肺病,绝望得竟不能站立,然而面对年轻迷人的吉蒂,他急切地掩盖自己的虚弱,当与她交谈趔趄时,他便故意地晃动身体显出趔趄是特意做出的样子(《安娜·卡列尼娜》,2章,34节,230页)。他在《赌徒》中的对应人物是专横的俄国祖母,她困在轮椅中,人们都谣传她要死了,但是她却一定要赢轮盘赌,如果她不停地押在零上—而那也正是她最后所剩的。当然,这些生动形象的基础是托尔斯泰在一个德国浴池地看望他兄弟时对他健康衰竭的记忆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去欧洲旅途中不停息的赌瘾。

但在潜意识水平上,浴场表现的鲜明对照似乎也已在作者的意识中有所准备。叙述者承认在轮盘赌刺激性的孤注一掷时惊愕无语,此时,赌博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升格变成一种严重的疾病:“真的,感情中有一种古怪成分,当你独自在异乡不知那天要吃什么,你下了你的最后一个基尔德的注时,你的真正、真正最后一个!”(《赌徒》,17章,329页)托尔斯泰德国章节中的主角吉蒂发现即使她不适合做她旅居浴池地初始希望做的慈善姐妹,她照看比自己病重的需要帮助者的经历也造就了她与社会精英天真的认同:“她并不像从前那样乐天和开心,可是她心境平和。”(《安娜·卡列尼娜》,2章,35节,236页)。恢复健康后,她可以回到俄国,那时她将是一个更认真和成熟的少妇,之后在她丈夫濒死兄弟的病榻前时时准备支持他。尽管情节发展不及曼的充分和明确,然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是有着生死交融的。在托尔斯泰那儿,有的是一种疯狂的、恰恰有损于生命的生存冲动;一种因痛苦而生就的智慧和一种确认生存的同情,甚至在生命终端的危机之时。不言而喻,当结局来临时为西方主义者留下了一个问题,即曼作品中浮现的问题:西方文化自身是否丧失了生死观念。

2

《赌徒》对西方的批评较之《安娜·卡列尼娜》的有关章节更为明显。势利,特别是腐朽,活跃于一组漫画人物之中:一个桀骜不羁的德国男爵,男爵夫人,一个法国投资者,骗子和跻身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双双顶着许是欺骗的高贵头衔,还有几个极端奸诈的波兰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热衷的斯拉夫救世文化)。最精彩的是一个半昏聩的俄国老将军竟然爱上了交际花,虽然他曾因挪用而偿付现金,出入却俨然一个了不起的大亨。赌博是以一种易钱迷寓意入书的,迷恋金钱带来的地位和权力感以及金钱对俄国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对那些有着与年轻叙事者相同的、不可遏制的激情及冲动性生活态度的人。与这些生活迷失方向的人形成鲜明戏剧独白对比的是小说中的那位英国人,一位背着腼腆重负的商人,狄更斯式的善意局外人。

小说最突出且具文化底蕴的章节却卷入了由年轻的陈述者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引发的两桩丑闻。他是那位不光彩将军家的家教。第一,他因要去仍在主教管辖中的罗马,签证迟迟未成而失去了耐心。据他所述(此事是否发生,不详),在他得知主持有效文件的职员在后间与人交谈而令他久等时,他扬言要冲入,吐进“牧师的咖啡”中。叙述者又对一位惊愕的助手用法语大声地解释自己的作为:“Je suis hérétique et
barbare”[“我是一个邪徒,一个野人”(《赌徒》,1章,177页)]。之后,为与将军家一位少妇波琳娜打赌赢得其青睐,他向男爵和男爵夫人走去。尽管他是一个未经正式向这些贵族介绍过的家教,他却宣称“J’ai l’honneur d’être votre esclave”(“很荣幸成为你的奴仆”)。惊诧的男主人回答:“Sind Sie rasend”(“你疯了吗?”)陈述者冒犯地拖着长音模仿几周前赴欧路过该市时听到的一句柏林腔说:“Jawohl”(“是的”)(《赌徒》,6章,210—11页)。

在这一层面,这些场景下的粗暴口语发泄了年轻人初次出国时动荡的心态,特别是当他因俄国新近对1863年波兰起义的镇压而遭遇敌意时。陈述者一方面承认这种指责,另一方面却以与西方认同的态度加以抵挡。然而他的西方式否定俄国的态度过于激烈。基于他在教皇的大使馆光火之前刚读了一份法国报纸的事实,确实他的许多词汇或许是对当时新闻污言秽语的直接重复。在他所说的内容中,他重复这些词语;然而在他刺耳的语调中,他却力图不适当地批驳它们。这样,当他对一个罗马来的权威人物宣称自己是“邪徒和野人”时,他便将天主教对视为异教的俄国东正教的排斥与一种取消性词语相结合,这种词语可能曾被罗马帝国用于其东北边境的锡西厄(Scythian)人。然而即使陈述者啐入教士咖啡的威胁词汇引发了栩栩如生的批评,他威胁的丑行也标明了他对这种称呼的蔑视和一种潜在的裁决,即他的价值远远超过负面的定见。

与德国贵族交谈时,当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Alexei Ivanovich)将“奴仆”一词从惯常有教养的“serviteur”(“奴仆”)换成“esclave”时,他将已夸大的辞藻更夸张化以削弱礼貌的举止。问候的含义是多层的。在一个层面,他向这些陌生者转移了陈述者貌似极端的、甚至病态的对那个他曾与之打赌的波琳娜的执着;在另一层面却显示了作为俄国人,他就必须如奴隶一般地仿效西方的一切。更含蓄的是,作为他早期场景中与西方定见讥讽性认同的延续,这些词语引燃了对俄国极端主义的随意指责—即它使俄国人沦为奴隶—用那遥远的过去来提醒:奴隶与斯拉夫在几种西方语言中共享一个词源。更具讽刺的是,即使陈述者喊出了这些“文明”西方对俄国人的指责,他却因此显示了他自己对西方的专长。毕竟,他会说法语和德语,而且他可以如此炫耀地粗鲁,只因他谙熟教养。

这样,如果《罪与罚》企图说明西方价值可以促使俄国学生杜撰谋杀理论,而假设《赌徒》中的德国公共浴池可以代表一个西方势利、腐朽、伪装的西方主义缩影,那么陈述者就以其丑言陋语创造了一种更错综的文化冲突。这年轻人夹在俄国与西方之间,他发出了对一种他最近才获得一手经验的文化的呐喊。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它民俗和语言的精通。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他愈加陷入赌博的迷津。他的对抗姿态及实质身份的差异渐趋淡化。在某些时侯,确切地说,恰恰是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显露的疯狂赌博精力,或在最后一章,他对巴黎的快乐迅速失去兴趣时,似乎才昭示了希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宣称的异教与野人才能被理解。他以斯拉夫非严谨的词汇,面对西方的弊病表现出俄国的新鲜与能量。

论平衡,即使小说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典型风格像剃刀般在决断的变化与无救的惰性中锋削而断,《赌徒》的印象仍是有赖于负面实例的力量。于是,当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在转盘上大获全胜后,波琳娜—他相信自己爱她—意识到他已堕为一个可怜的金钱迷,与那个耍手腕抛弃了她的法国人一样。她将他赢得的钱扔在他脸上,冲出他的房间(《赌徒》,15章,301页)。西方可憎地征服了他。

继19世纪60年代早期大改革之后,《赌徒》激发了西方主义者有关俄国深入西化的怀疑。德国的公共浴池不见得会成为见证这一观点的场所,然而浮上桌面的对金钱、地位的追逐以及权力的终极渴求却支持着这一判决。正是这些动机主宰着人物的相关联系,特别标明了陈述者在大赢之后的赌徒心态:“我唯一的感情是某种可怕的享乐—运气、胜利、权力—我不知如何表达。”(《赌徒》,14章,297页)然而问题更多的是阿列克塞·伊凡诺维奇在最后下注前神秘的、短暂窥瞥的心理状态。他那决心在赌场惹眼的自我欣喜陡然地发生了一个新转向,成了对旋转的赌盘十足的驯良感:



突然间,其实并非为虚荣心驱动,我被一种冒险的渴望所征服。或许在历经了众多感受后,灵魂并非满足而是被这些感觉加剧而要求更多感受,更强、更强、直至精疲力竭。

(《赌徒》,14章,296页)



然而在浴池的诱惑之外,在小说结尾,却存在着另一种新奴役,预言陈述者几近瘾癖的慵懒怠惰。无论西方自我朝向何方—除了那位善良的英国人阿斯特莱,前景并不乐观—阿列克塞·伊万诺维奇的命运引发了有关西方对外界影响的质疑。对这位急切归于这一熟知文化的俄国青年来说,未来将如何?他那急切的归属欲能迅速膨胀,以至他疯狂地抛弃自我特征,最终却一无所获?

3

托尔斯泰的德国公共浴池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似乎缺少一个赌场。基本上它是一个得体礼遇的风度与病残严酷的现实相左的场所。当渥伦斯基为了安娜抛弃吉蒂,舍巴斯基家带女儿吉蒂去国外浴池时,刚到就轻而易举地与德国公主周围的国际贵族社会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