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德国卷

書城自編碼: 252250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周烈,董秀丽,邢新宇,柳思思,徐亮,肖洋
國際書號(ISBN): 9787501248131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4/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NT$ 1445.0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海外中国研究·卿本著者:明清女性的性别身份、能动主体和文学书写 》

售價:NT$ 381.0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日耳曼通识译丛: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 》

售價:NT$ 150.0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我的灵魂是日落时分空无一人的旋转木马:聂鲁达诗精选 》

售價:NT$ 381.0
春日喜你
《 春日喜你 》

售價:NT$ 257.0
我们八月见
《 我们八月见 》

售價:NT$ 215.0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东线炼狱 : 德国反坦克兵的东线日记 : 1941—1942 》

售價:NT$ 439.0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NT$ 59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2
《 文化与强国 德国札记 》
+

NT$ 378
《 大国文化心态·德国卷 》
+

NT$ 456
《 外交的文化阐释.德国卷 》
內容簡介:
本书从国际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国际角色定位和塑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外根源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德国担任新的国际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采取的文化外交策略。德国已成为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必然对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从文化外交的视角解读德国的崛起道路,有助于准确地反观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宽中华民族的崛起道路。
關於作者: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78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赴叙利亚、也门和埃及等国学习和任教。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助理、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2008年4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阿语教学指导组和全国高校阿语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1998年获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理论文章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理论文章三等奖。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沙特友好协会理事等。董秀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领域是美国政治、国际法、联合国研究。主编系列专著《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7卷)、《外交的文化阐释》(7卷)、《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中美外交的文化解读》等,撰写专著、教材《美国历史与现状》、《美国政治制度剖析》、《美国政治基础》、《国际法教程》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邢新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毕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东问题研究、东北亚区域研究、美国对外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多项各级课题项目。柳思思,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供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人才资助人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资助人选、兼职为核心期刊匿名评审专家、特约约稿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国际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世界知识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时事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专著数部,在核心期刊如《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论坛》、《当代亚太》等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经主持并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徐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毕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事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公民史学以及印度、尼泊尔国别研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肖洋,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博士毕业,现执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重点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在《社会科学》、《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论坛》等专业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8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目錄
导言第一章 德国文化与外交第一节 德国文化特征与发展 1一、德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二、德国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三.德国文化的渊源四、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启示第二节 德国文化与德国外交的互动 28一、德国文化视角下德国外交的双重属性二、德国文化对德国外交的作用三、德国外交对德国文化的影响第三节 德国文化外交 32一、德国开展文化外交的理论依据二、德国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三、德国文化外交决策与实施机构第二章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第一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一、通过文化外交使德国重新被世界所接受二、通过文化外交塑造尊重人权、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三、通过文化外交服务于德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需要,参与全球化的建构四、通过文化外交弘扬德意志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彼此理解五、通过文化外交达到危机预警的功能六、通过文化外交促进欧洲联合和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第二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主要政策一、如何对待德国语言二、如何对待德意志文化三、如何对待世界文化四、如何对待文化遗迹五、如何对待文化碰撞第三节 实施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主要手段一、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国内手段二、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涉外手段第四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一、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机构二、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侧重点)三、德国文化外交的核心区域四、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关注领域第三章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第一节 德国对美国的文化外交一、德美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二、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传统领域:艺术、体育及语言文化三、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重心:教育及科研交流四、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新领域:非传统安全议题五、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特征第二节 德国对欧盟的文化外交一、寻求欧洲认同二、德国对法文化政策的考察三、新世纪德法文化合作的重点:教育合作第三节 德国对东欧和俄罗斯的文化外交一、德国对东欧和俄罗斯文化外交的战略思想二、冷战后德国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文化关系三、德国对波兰文化外交的实践四、德国对俄罗斯的文化外交实践第四节 德国对中东地区的文化外交一、德国与伊斯兰世界的ldquo;文明对话rdquo;二、德国对阿拉伯世界文化外交的具体实践三、德国对以色列的文化外交第五节 德国对中国的文化外交一、德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优势条件 二、冷战结束前的德国对华外交三、现代德国对华文化外交实践四、德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新亮点第四章 德国文化外交的影响因素... 3第一节 文化资源意识与德国文化外交... 5第二节 文化契合度与德国文化外交... 9第三节 制度有效性评估与德国文化外交... 12第四节 话语权与德国文化外交... 23一、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二、话语权对德国文化外交的作用机制三、话语权与德国文化外交的关联第五节 情感引导与德国文化外交... 34第五章 德国文化外交对于中国的借鉴... 38第一节 树立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意识... 39第二节 以共同体视角增进中国与周边文化的契合度... 41第三节 加强中国文化外交机制的效能... 50第四节 提升中国文化外交的话语权... 53第五节 加强中国文化外交机制的情感引导功能... 58一、ldquo;优质形象塑造战略rdquo;与中国文化外交二、ldquo;情感传递战略rdquo;与中国文化外交
內容試閱
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德国卷
第一章德国的文化与外交
第一节德国文化特征与发展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给世界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民族,不仅引发了许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也孕育了众多影响世界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巨人。如今,通过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关系,已经成为国别研究的新思路,毕竟在文化领域里追根溯源,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独特的性格。德意志人不仅以刚毅、勇猛、勤奋闻名于世,其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也使得“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常常惊叹德国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而这一切似乎都可以从德意志文化中找到答案,因此,本章力图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阐明德国外交史背后的文化轨迹。
一、德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印记就是文化。不同的民族自然产生形态各异的文化。如今,文化日益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亦是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因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5日,第1版。革新意识、秩序观念、创新意识和自省意识,是德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正是在以上文化特征的推动下,德国文化才能够实现与其他民族优质文化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加强了德国对世界各国的了解,提升了德国的国民素质,推动了德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都是德国能够实现“凤凰涅槃”般崛起的根本原因。
其实,从德国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德国崛起道路的选择,为我们理解德国文化的历史内涵打开一扇新窗。
1.德国文化中的革新意识
在德国传统文化中,革新意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德国崛起的真正秘密并非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在于领导阶层能够因时而进、锐意改革,不断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肖洋:《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当代世界》2012年第11期,第44页。在德国崛起的过程中,容克贵族始终是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因素。
容克是德语Junker一词的音译, 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容克贵族往往被人们视为保守、专制和穷兵黩武的象征,但他们却在推动德国现代化过程中长期执行了不拘泥旧制和勇于革新的政策,使因时而进的革新精神成为德国施政的传统,为德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不竭的动力。
肖洋:《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解读》,《当代世界》2012年第11期,第45页。
普鲁士的君主专制是基于王权与容克贵族的同盟之上。在容克贵族的支持下,普鲁士领导者践行日耳曼人勤思辨的传统,大力推动社会、经济和军事改革,从而使普鲁士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因此,当我们讨论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等保守性理念时,也不应忽视其贯穿始终的革新传统——这才是普鲁士和近代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的秘密所在。
一个国家最大的不幸,是由一群缺乏战略远见的决策者来掌控国家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最大的幸事,则是领导阶层能在国家大战略的视野下进行锐意改革。德意志最重要的王朝家族——霍亨索伦,为了保持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同时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不断对旧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欧洲各国封建贵族中实属难能可贵。
如果说德国历史的里程碑是19世纪的统一历程,那么,18世纪普鲁士容克阶层形成的变革传统则为这场变革奠定了基础。他们积极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执行了吸收基督新教移民、奉行重商主义、鼓励王室贵族学习英法等国的先进文化等政策,
杨春龙、仇海燕:《论德国现代化中容克领导权的确立》,《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第72—73页。特别是史称腓特烈大帝的弗里德里希二世(1712—1786),其实施不拘泥于传统的政治经济改革,推动了普鲁士政体和容克阶层的资产阶级化,使其逐渐脱离原有的封建统治阶级属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2页。容克阶层逐渐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形成了资本主义庄园经济;鼓励农民或农奴用金钱赎免所负担的封建义务,从而为产业资本主义化积累了原始资本。可以说,“资产阶级化”的普鲁士容克阶层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成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领路人,取代德国资产阶级来领导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
德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由容克贵族而非资产阶级领导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与包括容克在内的德意志各阶层及各邦国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密切相关,特别是容克阶层与时俱进的革新精神为普鲁士、甚至全德意志的国家性格塑造增添了奋发图强的文化基因。换句话说,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样也是德意志民族进行自我文化更新的过程。正是由于容克和普鲁士及时顺应时代潮流,领导并实现了德意志的政治统一,德国资产阶级才心甘情愿地将政治领导权拱手相让,德国商人和工业家满足于在经济领域内发挥力量和影响,而让传统的统治阶级(容克)继续控制政治领域。
\[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册)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41页。
容克阶层适时而进的稳妥型策略造就了德国崛起的特殊道路。
胡明:《历史学派与德国特殊发展道路》,《德国研究》2008年第3期,第51页。这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采取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使普鲁士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第二,尽可能维护容克阶层的既得利益,这使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新旧架构重叠的保守性特征。
邢来顺:《论德国政治现代化初期的“防御性”特征》,《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第77页。因此,德国的现代化与英法等西欧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它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吸取了现代性价值中的合理性因素,获得领导权的合法性,但容克阶层固有的局限性使得“德国模式”必然发生异化与重构。作为传统封建统治阶级转化而来的新兴力量,容克阶层的保守主义作风非常浓郁,必然使德国保留大量的封建政治文化,这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德国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匹配度,延迟了德国建设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
2.德国文化中的秩序观念
从文化整体观的维度来看,大国崛起取决于国内社会结构是否完善,以及社会秩序、国家治理、公众认同三者之间是否能形成最优的契合点。对秩序的遵守可被看作是德国人最显著、最深刻的特征。德国崛起的成功因素,不单是高素质国民的存在和思辨精神的躬省,更重要的是这两者所嵌入的社会制度结构。可以说,秩序观念与规制嵌套是德国崛起的根基。二战后德国之所以能对纳粹时期的罪行进行深刻反省,除了德国人勤于思辨的国民性格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战后重建中完全抛弃了军国主义、权威崇拜等封建政治文化传统,嵌入了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制度,实现了普遍选举、联邦制和福利国家制度,从制度上消除了强人执政的可能。
德国崛起的内在能量来源于制度构建与秩序遵守之间的契合。制度是秩序建构的根本;而崛起则依靠秩序的稳定与支撑。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说,德国最广为人知的国民素质就是对秩序的遵守。在德国崛起过程中有两大历史时期极富立国安邦的色彩,即18世纪中期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开明统治以及19世纪初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和卡尔奥古斯特冯哈登贝格的改革,他们完成了在经济、政治、教育、司法等领域的规制设计,为德国的社会治理框定了发展方向。
郭丹、朱清亮:《德国崛起的文化社会学思考》,《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1期,第154—155页。
德国人高度的法制观念,足以证明将循矩主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法律是秩序正常运行的根本保障,有了法之“规矩”方可得秩序之“方圆”。时至今天,腓特烈在政治、法律、教育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任国强:《对普鲁士历史评价中主流观点的反思》,《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44—48页。在政治领域,腓特烈强调“法制治国”的思想,即国家高于王朝、国王是国家“第一公仆”,王国理应制定一个公正的司法制度来保护臣民,这在当时的欧洲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执政理念。腓特烈倡导的《普鲁士民法典》不仅体现了“法律面前人皆平等”的核心理念,还包含了许多宪法和现代行政法的内容,标志着普鲁士从封建王国向现代法制国家迈出了重要一步。腓特烈为其继任者留下了依法治国的执政传统,为规范德国秩序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时至今日,德国仍是全世界法律法规最为完备的国家。
在教育领域,腓特烈在1763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条例》,这项教育改革旨在普鲁士全境普及初等教育体系,是欧洲各国国民教育领域内最具前瞻性的制度安排。由于当时普鲁士国力贫弱,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但后继的德国领导者始终将重视教育列为基本国策,使德国成为了全欧洲国民教育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无论是日后被外敌侵占,还是百废待兴之际,普鲁士强国之道的重要一条便是由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这不啻为历史传统的发扬光大。威廉冯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1767—1835任普鲁士教育部长期间,第一次在普鲁士全境实现小学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了国民受教育水平,为实现人文意义上的民族觉醒奠定了群众基础。德意志其他各邦国及其他国家广泛采纳了洪堡的教育改革思想,对全德和世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教育思想成为全世界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效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德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德国现代化做好了智力储备。
施泰因任首席大臣期间颁布的“十月敕令”,则勾勒出德国经济制度的框架。施泰因及其继任者哈登贝格的改革思路是用制度在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从而使国民在既定的社会秩序框架内参与国家与社会治理。
楚汉:《十九世纪德国改革述评》,《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第19—20页。该法令是赋予德意志公民平等自由权利的核心文件。施泰因依此推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废除农奴制、发展工业、解散封建行会、改革财政体制以及军事、教育等领域内的改革———实现了赋予国民同等权利并让他们在国内承担更多责任的改革目标,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强人治国带来的高风险性。二战结束后,德国政府更是依靠成熟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金融保障体系、完备的法律监督机制使市场经济成为法制经济,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精密的制度设计,在保障一切事物皆有矩可循的同时,也使得德国人给世界留下了一副墨守法规、甚至有些呆板的制度遵循者形象。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观念指引下,德国人对各种法规往往采取无条件服从的态度。守矩主义者的某些极端做法源于过分迷信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期间,起义的德国士兵严格遵循公告牌的指示,在攻占建筑物时不践踏草坪,在未买票之前不占领火车站。即使是当代德国的政治生活中,仍然能从德国人对待政治参与的态度中感受到守矩主义的影响力,例如,典型的德国人将参与政治生活看成是一项公民责任而非权利,他们积极地、忠实地履行投票、选举、建言献策义务。
这种遵循制度和秩序的民族文化特征,自然会影响到德国人进行社会治理的态度。为了捍卫来之不易的共和政体,德国政府不断修改原有法规,或制定新的法规,通过管理规制的威慑作用来制止一切激进主义思潮。例如德国政府适时出台《反极端主义法案》和新《移民法案》以遏制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排外主义和反犹主义逆流。
赖升禄:《德国右翼极端主义简介》,《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42—43页。此外,德国还重视法律规制的政治倾向问题,通过了“建设性不信任案”——规定对联邦总理的不信任案只有在联邦议院(下院)中的多数议员不但一致反对本届政府,而且已确认继任人选的情况下方可提出,通过调整法律和宪法的内容来防止民主制的再次崩溃。
大国崛起的过程,对外是推动国际政治结构的位次转移,对内则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典型显现。在面对现代化商品经济的无情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近乎天然抵触和反抗的情势下,德国崛起过程中的规制嵌套,是对循制主义传统的坚持,其成功因素在于一方面吸收了当代西方民主自由思潮的精神内核,使德意志 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显著特征的民族”。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另一方面又在调整各类社会关系中保留了全民的秩序观念,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传统与现代的优势,在审慎中稳步前行。
3.德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任何国家的外交战略都有自己的理念。植根于德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德国制定对外战略的依据。重视实用价值是德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1871年德国统一之前,以邻为壑的各邦诸侯坚持实用主义理念,使德国的统一进程一再被人为延迟。然而,也正因为普鲁士统治者坚持实用主义原则,才最终统一了德国;联邦德国推行的实用主义政策使其在二战后能够迅速复兴,再次执欧洲一体化的牛耳。实用主义对德国人的性格、精神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实用主义(Pragmatism)源于希腊语Pragmatikos,又名实效主义、工具主义。
高弟:《实用主义与奥巴马政府外交》,《学术论坛》2010年第9期,第45—46页。通常而言,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创造性,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而不是从理论和逻辑出发, 把实际效果看作是检验一切理论和学说的标准。
许一多,周俊峰:《实用主义:美国的外交哲学》,《长白学科》2002年第5期,第51页。实用主义重结果而非过程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德国的历史文化之中,并对德意志民族性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德国人讲求实际的观念,源于德国步履维艰的统一过程。19世纪德国的统一过程中所遭受的外国欺凌与内部纷争,使以普鲁士为代表的领航者非常厌恶夸夸其谈、人浮于事,而更强调效率优先、敬业踏实,因此,为了不浪费本就捉襟见肘的自然与人力资源,德国人非常注重计划、讲求实效。从某种层面来说,德国统一进程已经成为实用主义的试验场。
第二,实用主义鼓励德国人勇于创新。德国崛起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不仅本国战略资源极为贫乏,而且还面临着列强环伺的不利局面。德国为了改善本国的生存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必然将实用科技作为主要手段,特别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德国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技术革命,不断鼓励人们尝试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德国的发明和科技不仅满足了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还使得这种迎难而上、化困难为动力的创新精神传播到民众之中,使之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正是德国人这种强调试验和创新的精神,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领导者。
第三,实用主义中的功利原则与新教伦理密切相关。新教诞生于德国,其核心理念是主张应在尘世生活中表达对上帝的虔诚,以取得的具体成就来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
新教(基督教,德语:Protestantismus,英语:Protestantism,法语:Protestantisme),学术名更正教,是基督教继天主教、东正教后的第三个教派分支,也是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脱离罗马天主教的一系列教会与18世纪大觉醒运动之后一系列教会的统称。语源为异见者(Protestant)。它的三个主线宗派是马丁路德领导的路德宗(信义会)、慈运理及约翰加尔文领导的加尔文宗(归正会)、亨利八世及伊丽莎白一世领导的安立甘宗(圣公会)。德国人在尊崇上帝的同时也注重现世生活,将尊崇上帝与追求功利相统一。
与法国激进的革命方式不同,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稳步从封建王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与德国统治者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务实作风有关。德国在采取某些进步措施时,对利益相关方有所让步和妥协,以使变革能够稳妥推进。例如,施泰因颁布《关于放宽土地占有条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的人身关系的敕令》,在废除农奴制的同时仍让地主控制司法系统;斯坦因的继任者哈登贝格进一步解放农民的人身自由,同时与容克地主达成妥协,哈登贝格颁布的《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敕令》规定:如果农民和地主未能达成协议,则农民所占用的全部庄园土地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划归地主。
\[东德\]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北京: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19页。 虽然这些让步延缓了改革进程,却能够在不激化社会矛盾的同时,开启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不失务实与理性。
德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突出表现为决策阶层可以审时度势、量力而为。众所周知,以讲求秩序和具有服从精神著称的德国人很少会采取激进的革命方式来实现政治诉求,然而,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普鲁士的统治者也受到本国革命大潮的冲击,为了化解统治危机,普鲁士国王在《致我的人民和德意志民族文告》中,明确承诺建立统一的德意志经济区和德意志联邦国家,这是实用主义精神的典型体现,即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务实地采取既顺应历史发展,又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措施。
许璇:《试论德意志民族的实用主义》,《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5页。
二战结束以后,联邦德国面临着另一次意义重大的抉择——是经济复兴优先还是民族统一优先。以阿登纳为首的前联邦德国决策者,最终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再谋求国家统一的渐进式道路,并且创造出一条兼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特色的 经济发展道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第三条道路。正是凭借着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民众的务实奋进,二战后无论是联邦德国还是民主德国,经济发展都取得傲人成绩,分别在各自所处的西方集团和苏东集团中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西德的经济飞速发展为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作为德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用主义,在德国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日德国, 实用主义日益表现为务实奋进,为德国走向新的辉煌提供不竭的动力。
4.德国文化中的两面性
不同的地缘环境,塑造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如果说中国人是黄土高原民族,不列颠人是海洋民族,瑞士人是高山民族,阿拉伯人是沙漠民族,那么德意志人就是森林民族。森林是德意志文化的重要图腾。
李伯杰:《论德国文化中的森林崇拜》,《德国研究》2010年第1期,第50—53页。德意志民族源于欧洲腹地的内陆森林,他们历来以集体的形式活动,在价值观念上强调整体合作,而不太在意个体的自由与个性,个人被视为是集体的组成部分或是附属物,甚至个性过于独立的人会遭受其他人的指责与攻击。
德意志民族气质中隐藏着一种森林式的风格:沉稳、内敛和肃穆;同时也包含着森林般的幽暗、冷酷、变化莫测等精神内韵。因此它既孕育了歌德、爱因斯坦、贝多芬等大批划时代的巨匠, 又在狂人的操纵下发起一次次侵略战争、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甚至堕落到最原始、最野蛮的兽性,从另外一个层面展现了它疯狂、暴虐的“阴晦气质”。
德国人的双重性格与森林密切相关。正如巴西的热带雨林培育出了桑巴舞大师,而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则诞生了光彩照人的俄罗斯歌剧,不难理解,德国文化注定会有阿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