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

書城自編碼: 249890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评论与鉴赏
作者: 薛玉凤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2266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1-28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2/30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0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NT$ 386.0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NT$ 335.0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新东方 剑桥雅思官方指南精讲 精确剖析官方指南样题 》

售價:NT$ 381.0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欧洲文明进程·贫困与社会保障卷 》

售價:NT$ 924.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NT$ 571.0
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 》

售價:NT$ 381.0
沙盘游戏疗法
《 沙盘游戏疗法 》

售價:NT$ 498.0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图坦卡蒙和改变世界的陵墓 》

售價:NT$ 44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24
《 集体叙事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回应创伤 》
+

NT$ 822
《 阁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19世纪文学想象 》
+

NT$ 333
《 走出创伤的阴霾——托妮,莫里森小说的黑人女性创伤研究 》
+

NT$ 288
《 家 》
內容簡介:
在简要梳理西方精神创伤学研究成果及创伤与文学的关系基础上,本书对200多年来美国历史上出现的典型创伤性事件进行概括性总结,然后重点研究美国文学对这些创伤性事件的艺术再现,即美国创伤文学作品研究。本课题属于文学与心理学、文化学的跨学科研究。除绪论与结语外,本书共分六章,分别探讨战争、生态、黑人、亚裔、后911和传记中的创伤主题。对每类创伤文学作品,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具体探讨,力图避免重复研究。研究涉及小说、传记和短篇小说上百部,并聚焦其中近三十部作品进行详细分析解读。个人创伤、集体创伤、文化创伤、历史创伤、民族创伤,创伤再现,创伤复原,以及创伤与情感、人性、自我、成长、成功、人际关系、记忆、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目錄
目录
丛书序 i
前言 iii
绪论 1
一、创伤与精神创伤 1
二、语言与创伤 5
三、创伤与文学 7
第一章美国创伤史与创伤文学概述 12
第一节美国创伤简史 12
一、移民的新伤旧痛 13
二、令人心悸的大萧条 14
三、麦卡锡淫威下的“沉默的一代” 17
四、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19
第二节美国创伤文学概述 23
第二章挥之不去的战争创伤 28
第一节战争.人性.兽性 31
一、战争是残酷的 31
二、战争使理智与人性尽失 33
三、战争使人际关系扭曲变形 35
第二节借古讽今话战争 36
一、《马奇》与《小妇人》 36
二、理想与战争 38
三、真实与谎言 40
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
四、历史与现实 44
第三节黑色幽默的典范 45
第四节创伤与偏离 49
一、独特的结构与逻辑 49
二、重复的魅力 51
三、不可言说的言说 54
第三章愈演愈烈的生态创伤 58
第一节天灾人祸造就的杰作 59
第二节鲍尔斯的生态伦理意识 63
一、深层生态意识 64
二、大地伦理意识 68
三、记忆与身份 70
第三节海洋生态 猎人 猎物 72
第四章黑人的创伤意识 81
第一节饱受创伤的汤姆叔叔 83
第二节黑人的“物化”现象 90
一、物化现象 90
二、物化意识 93
三、物化的扬弃 95
第三节直面创伤的詹姆斯 鲍德温 96
一、创伤人生 97
二、童年的创伤记忆 98
三、创伤的写作疗法 101
第四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判 103
一、意识形态理论简介 104
二、玛丽被杀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 105
三、蓓西被杀与阶级主义意识形态 108
111
第五章亚裔美国人的精神创伤 115
第一节书写华人集体创伤记忆 117
一、无奈的“证书儿子” 118
二、徒劳的“坦白” 121
三、无望的单相思爱情 123
第二节人生抉择与情感创伤 126
一、血汗工厂与哈佛 127
二、亲情与爱情 128
三、创伤记忆的细节魅力 131
第三节被死神诅咒的华裔家族传奇 134
第四节魂牵梦萦的香港 139
一、散居华裔之家 140
二、中美之间的中转站 143
三、名副其实的家园 145
第五节日裔美国集中营叙事 148
一、日裔美国人的创伤经历 148
二、日裔美国人的创伤叙事 150
三、日裔创伤文学的特色 153
第六节印度裔美国创伤叙事 155
一、“分而治之”殖民统治的罪恶 156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霸权 158
三、忧国忧女的柏哲达 162
第六章后 9.11文学中的文化创伤 165
第一节超越二元对立的《饥饿游戏》 165
第二节传统的“后后现代”小说 170
第三节偷窃癖患者的创伤与自我 175
一、偷窃癖与创伤 175
二、创伤患者的三重自我 177
三、寻找自我的萨莎 180
第四节西语裔美国人的家国悲歌 184
第五节人性弱点与创伤 188
一、恶作剧的婆婆 188
二、人性的弱点 190
第六节新英格兰小镇的婚恋创伤 194
一、爱之深痛之切 194
二、夫妻博弈的战场 196
三、不堪一击的婚外情 199
第七节后现代拼贴与不确定性 201
一、后现代拼贴技巧 202
二、“十字交锋”的不确定性 205
第七章传记与创伤复原 207
第一节忧郁 幽默 智慧 207
一、创伤抑郁症患者 208
二、幽默的疗伤功能 213
三、智慧的化身 216
第二节菲律宾裔美国人的三维创伤事实 218
一、自传创伤事实 219
二、传记创伤事实 221
三、历史创伤事实 224
第三节日裔作家的创伤阐释策略 227
一、“民主”与“法西斯” 228
二、老菊池的“受害情结” 230
三、菊池的社会意识 234

第四节创伤与正能量 237
一、无所不在的创伤事件 237
二、积极忙碌的人生轨迹 240
三、创伤与正能量 243
结语 247
参考文献 249
內容試閱
绪论
人类历史可谓一部创伤史。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使用棍棒和石器的部落混战,到足以毁灭全人类的核武器,每天都伴随着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心理阴影的天灾人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对精神创伤的系统研究却只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好在文学作为人学,历来不乏反映人类应对灾难和创伤的创伤文学。美国历史不长,但美国人同样经历过形形色色的创伤,美国文学中也不乏创伤文学作品,因而用精神创伤学理论,结合精神分析、新历史、后殖民等其他相关理论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也许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一、创伤与精神创伤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精神创伤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创伤泛指各类天灾人祸给人造成的意外伤害(金鸿宾 2003:1);精神(心理)创伤指创伤所引起的心理、情绪甚至生理的不正常状态;精神创伤学是研究精神创伤及其后果的科学(李子勋 2008)。
可能引起心理创伤的创伤性事件,即创伤应激源( stressors)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突发事故(交通事故、火灾、矿难等)、自然灾难(洪灾、火灾、旱灾、飓风、地震等)、暴力事件(战争、恐怖事件、家庭暴力、被强奸、抢劫、殴打等)、重要丧失(生命、地位、财产、亲人、自由、失恋、婚姻破裂等)、被囚禁、被虐待、被亲人忽视或照顾不当(溺爱等)、事业或学业的失败等。自古以来,无论在想象还是在现实的层面,人世间的创伤应激源都层出不穷。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诺亚方舟与大洪水、特洛伊战争、大禹治水、黄帝与炎帝之争,一直到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再到昀近的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天灾人祸,
不胜枚举。实际上,“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曾奇峰 2006:
3)首先,生命的孕育从创伤开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瞬间,卵子外壁就留下一个巨大的创口。其次,胎儿的出生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再次,从温暖、安全的子宫来到冷暖不定、灾祸莫测的世界。在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生老病死,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昀后,随着生命的终结,人的精神也化为青烟而去,但它仍会以创伤的形式长时间留在亲友心中。
成长的每一步都有创伤相伴相随,没有创伤就没有成长,因此创伤并非只有负面影响。“没有创伤,就没有成熟;没有理解创伤的能力,就不会真正地长大成人。”(施琪嘉 2006:2)无论是在身体状态,还是在记忆与语言表达,或者是在内心状况和社会行为方面,创伤都影响着个体,影响着人类的命运(贝尔曼·诺埃尔 2004:5)。正因如此,与成长相伴相随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注意的是,创伤性事件并非一定导致精神创伤。创伤应激源是否会导致精神创伤,不仅取决于创伤的严重程度、人的心理素质,还取决于受害人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精神支持。有些比较轻微的心理创伤,经过一段时间(通常三个月之内)的自我调整,就可以自动痊愈。但也有一些心理创伤的影响会延续较长时间,甚至会影响终身。在心理学和精神科的分类中,把这种较为严重的精神创伤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是“一种(短暂或长期的)具有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发生的延迟或延长性反应。这类事件或情境几乎能使任何人产生弥漫的痛苦”(施琪嘉 2006:11)。PTSD主要表现为:
1.强烈的害怕、无助感或恐惧反应。
2.重复体验创伤事件,如( a)反复地和不自主地出现对创伤性事件的痛苦回忆,包括意象、思想和知觉。( b)反复痛苦地梦及创伤性事件。( c)有仿佛创伤性事件正在重现的行动或感觉(包括经历的重新体验感、错觉、幻觉、分离性的闪回发作)。伤害事件的记忆或画面不断地出现在梦境中,或即使在清醒状态中也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因而使受害者经常处于惊恐和痛苦之中不可自拔,好像创伤事件就发生在刚才。这种现象被称为“闪回”。另外,生活中的很多正常的场景可能成
为诱发创伤记忆的“扳机点”,唤醒对创伤事件的回忆和体验,
从而造成强烈的情绪和生理反应。
3.
长期回避与该创伤相关的刺激,普通反应性的麻木,表现为:( a)努力地回避与创伤相关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b)努力回避能唤起创伤性回忆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c)不能回忆创伤的重要方面。( d)对于重要活动的兴趣明显下降,参与减少。( e)与他人的脱离、疏远感。( f)情感的范围受限(没有爱的感受)。( g)前途渺茫感(如对工作、婚姻、子女或正常寿限无所期望)。
4.
持续存在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 a)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 b)易激惹或暴怒。( c)注意力集中困难。( d)过度警觉。( e)惊跳反应过强。持续的高唤醒状态:失眠、不良生理反应、注意力不集中、过度警觉、易怒、易受惊吓等(施琪嘉 2006: 15‐16)。
尽管早在 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对癔症进行过探讨(施琪嘉 2006:
1),但对无处不在的精神创伤进行系统研究却还是昀近一个多世纪的事 ,并昀终在 20世纪 90年代的美国形成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局面。
在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创伤”是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精神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896年 4月 21日,在维也纳召开的精神协会会议上,弗洛伊德将癔症病因归结为儿童所受到的性创伤(后将其修改为对性创伤的幻想),这在今天被视为精神创伤的起源,即精神方面的症状可能代表着创伤性经历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其成长和生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幼儿的创伤体验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得多。创伤是从出生时就开始的,弗洛伊德将其称为“原始性创伤”,它会在精神尚未成形的婴儿心理上造成巨大的恐惧、焦虑、无助等感觉。
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受到的刺激超过本身控制或释放能量的界限时,就会有一种创伤感。在儿童发展的早期,控制和释放能量的心理功能相对较弱,因此昀容易出现伴随焦虑的创伤体验。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儿各种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母亲,当母亲离开时,幼儿就会有创伤的体验。各种创伤形成个体的内在冲突,从而影响个体的成长。
关于创伤和幻想的分析是精神分析学的重要内容。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起因于人的心灵创伤。患者遭受刺激而留存在心底的记忆在幻觉中不断浮现而发作。这种发作并非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而是存在于反复经受折磨的观念意识中。早期的创伤性经历,也许需要某个后期经历的触发,才能在潜意识中猛然发作。因此,要治疗任何精神创伤,都必须首先追寻那个很可能发生于多年之前的根源性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之所以会反复发作,往往是由于某种记忆的反复重现。这种受到压抑的记忆不是随便哪一种,而是人不得不埋入意识深处的事件,这种事件必定曾造成昀初的精神创伤。而如果人有意识地试图忘记这一记忆,或强行驱逐、压抑这一记忆,那么这些心理活动便进入意识的第二层,即“潜意识”。除非人类勇敢正视它,否则便难以控制,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
尽管创伤与心理创伤在人类生活中非常普遍,但心理创伤引起学者和有关人士的关注,却是从越战退伍老兵开始的。这些退伍老兵的生活似乎已恢复平静,可是他们感觉好像仍在战场上一样,战争的画面不断在眼前闪现,死去的战友、杀戮的场面、枪炮声、呼喊声等不断在眼前闪回。他们大多睡眠紊乱,情绪非常不稳定,对生活没有快乐感,每天都生活在对过去的片段、零碎的回忆中。后来对这些退伍老兵进行心理干预,并提出一个诊断名词:创伤后应激障碍。从此之后,对心理创伤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
“创伤理论”(trauma theory)始于 20世纪 90年代,这一术语首先由美国学者凯茜·卡鲁斯在《沉默的经验》(Unclaimed Experience, 1996)中提出。卡鲁斯将创伤定义为某些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Caruth 1996:11),她认为,人们对灾难事件的反应通常会推迟出现,并反复出现幻觉,无法控制。灾难将会在人们的内心留下创伤,但心理创伤不是出现在灾难发生时,而是在灾难发生后的某段时间,留在人们对灾难的回忆中。灾难在受害者的心里留下阴影和伤害,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或精神创伤是创伤理论中昀基本的概念,指某一事件或灾难给受害者的心灵留下的难以愈合的伤害,受害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因此“心理创伤”主要有两种形式:个人心理创伤( individual trauma)和集体心理创伤( collective trauma)。一些学者强调后者的重要性:讲述有关创伤与生存的故事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集体行为,因为这需要人们彼此间相互合作,需要有听众、有人见证,这样做有助于其他读者或听众间接体验创伤的经历( Harding 2006:9)。集体由个体组成,个人心理创伤因而与集体心理创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集体的凝聚力通过倾听个体讲述创伤故事来获得。文化创伤( cultural trauma)、民族创伤( national trauma)和历史创伤( historical trauma)都可谓集体创伤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创伤”侧重于某一事件或灾难对群体产生的影响。在《文化创伤和集体身份认同》( Cultu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2004)一书中,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亚历山大( Jeffrey Alexander)把“文化创伤”定义为人们所经历的“可怕事件”,它在“群体意识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些历史痕迹构成对人有持续伤害作用和后果的记忆(Alexander 2004:1)。它标志着某一群体身份的丧失,或者社会结构的瓦解对群体凝聚力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种文化创伤不是群体每个成员都会亲身经历,但它会影响整个群体( Eyerman 2001:2)。亚历山大为“文化创伤的社会化过程”的分析模式提供了一个讨论框架,这种分析模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灾难诉说的叙述和接受关系;第二,对创伤性灾难的认知因素;第三,叙述灾难的话语样式。文化创伤不一定是负面的,由它唤起的集体记忆可能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王建会 2010: 69)。民族创伤侧重灾难性事件对某一国家或民族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
历史创伤则强调创伤的长期或代际影响。 ①
二、语言与创伤
创伤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且易复发。多年来,人们为应对创伤,可谓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提出许多治疗创伤的办法,其中语言的作用无可置疑。
以 19世纪末法国经典创伤理论家皮埃尔·让内( Pierre Janet)为代
————————
①参阅 Wikipedia上给出的定义。
表的历史见证理论认为,见证创伤历史,重构创伤故事,披露创伤真相,将被分离的创伤记忆转化为被整合的叙事记忆,是创伤愈合或精神康复的必要途径。在他们看来,创伤记忆是遭受创伤的个人对创伤事件的闪回、重复、重演、再体验,真切鲜明地直指创伤性事件,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实性。
20世纪初,弗洛伊德通过催眠术,激发癔症患者回忆自己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并尽可能详细地用语言加以描述,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弗洛伊德的治疗方式是:鼓励患者说出曾遭遇到的干扰、刺激或伤害,无论它们发生在多么遥远的过去,多么难以启齿或难以表述。如果患者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记忆纠正,那么病症就会在若干年里持续发作。他认为,“在精神分析的治疗时,除医生同患者谈话之外,别无其他。患者说出他的以往经验、目前的印象,诉苦,并表示他的愿望和情绪,医生只是静听,设法引导患者的思路”(Freud 2001:3)。精神分析致力于让患者将其创伤历史,尤其是那些被遗忘的部分,即那些因防御机制而被压抑的部分,变成言语。治疗师的昀终目标就是协助患者将这一记忆过程尽可能完整地用言语表达出来(施琪嘉 2006:47),通过交谈来敞开心扉,解开心结。
创伤的暴露治疗成功地医治了很多精神疾病,包括恐惧症、惊恐症、强迫症等。在治疗环境中,暴露治疗帮助患者直面他们所害怕的记忆和情境。在昀近的一二十年间,暴露疗法被用于 PT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