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

書城自編碼: 247650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王向民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23588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0/20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以讹传讹:错误信息如何传播 》

售價:NT$ 437.0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大学问·生活中的意义 》

售價:NT$ 442.0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待客之道:7-Eleven如何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

售價:NT$ 386.0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空腹力(诺贝尔奖得主研究成果!科学空腹,让身体脱胎换骨!) 》

售價:NT$ 325.0
邓小平视察纪实
《 邓小平视察纪实 》

售價:NT$ 549.0
财商养成第一课
《 财商养成第一课 》

售價:NT$ 325.0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腐蚀工程手册(原著第三版) 》

售價:NT$ 2229.0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神话的脉络:中国绘画中的传说建构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20
《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32开 》
+

NT$ 299
《 心胜2——关于灵魂与血性 》
+

NT$ 407
《 党员必须牢记的100条党规党纪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解读 》
+

NT$ 288
《 我们台湾这些年2 》
+

NT$ 441
《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 》
+

NT$ 3627
《 毛泽东年谱(1949——1976)1-6卷(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年谱记事,建国后部分。) 》
內容簡介:
《公共事件:缘起与治理》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系主任王向民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成果,由王向民老师设计主要框架及研究方向,江远山、郝宇青、于晶等7位老师各自撰写一章,构成全书主体内容,主要讨论了公共事件的政治社会研究框架、公共事件的形成机理(社会运动视角、社会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以及公共事件的治理解决(合作治理、政策变迁与制度建设)。本书将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基础。
關於作者:
王向民,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系主任,公共事务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出版著作《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城市基层选举研究》、《危机事件中的社会组织》等。200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开始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系主任。
目錄
导论 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研究

一、公共事件研究:从社会学到政治学

二、碎片化政府与公共事件

三、政商联盟与公共事件

四、体制开合与公共事件



第一章 公共事件与社会运动

一、问题与文献

二、群体变动与社会断裂

三、公民社会的困境和政治机会结构的闭与合

四、异议表达的渠道选择



第二章 群体行动与政治信任: 公共事件形成原因的一个侧面

一、政治信任作用的理论探讨

二、群体行动、公共事件与政治信任危机

三、化解公共事件危机之道:重建政治信任

四、结语



第三章 聚合、宣泄、协商与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视角

一、 公共事件信息传播中的政府发布行为与社会动员呈现 ——社会化媒体背景下多元主体的信息聚合

二、 社会化媒体平台危机传播的效果分析 ——互动中的宣泄与协商

三、 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危机及其形成要因分析 ——以“赵白鸽整改红会承诺”的微博反馈为例



第四章 公众参与、议程设置与政府回应 ——2003—2013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分析

一、 文献综述与公共事件实践治理分析框架的提出

二、 我国2003—2013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的代表性样本及分析

三、 历史进程中公共事件的治理变迁逻辑

四、 进一步突破公共事件治理变迁的现实瓶颈

五、 总结和余论



第五章 制度建构与完善: 公共事件治理的刚性保障

一、 公共事件预防制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二、 公共事件事发处置制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三、 制度创新与公共事件治理: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



第六章 公共事件与国际话语权

一、 导言

二、 时效性的抢占

三、 话语主体的多样化

四、 议程设置与反议程设置

五、 传播技巧的改善

六、 提升公共事件国际话语权的策略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2003年是一个起点,这一年,孙志刚这位大学生在广州意外死亡,同一年,一个隐形病毒肆虐了大半个中国,非新世纪独有的事件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而酝酿成公众舆论,引起就中国政府权力配置、公共政策执行以及公民权利维护等方面的社会抗议。十年来,经由媒体信息传播,充满政治想象力的公共事件像中国的GDP一样,数量连创新高。与此同时,从政府官员到小老百姓,从富豪老板到打工仔,从高级白领到农民工,无不透露出深深的社会焦虑,中国遭遇了预期危机。仍然是狄更斯的那句话老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2003年开启了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小三峡”。唐德刚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社会制度经历了两次“历史三峡”,一次是秦始皇从封建制转到郡县制,一次是近代在西方炮舰之下从帝制转到民治,“历史三峡”转型期惊涛骇浪,死人如麻。从帝制到民治转型的“三峡”谱系是民族国家,以此而论,它还得经过主权肇造、权利革命与扁平化国家三个“小三峡”。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当为第一个“小三峡”的盖棺定论,从皇权国家转到了主权国家。当前中国处于“小三峡”的第二段,其核心是将主权国家坐实到“人民当家做主”。公共事件皆由此而生,映射的是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它虽然没有政权转型的宏大与壮烈,但却像涓涓细流,深远而绵长。本书以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即由此而生。

说到底,公共事件是两个因素的化学反应,信息传播造成了群体参与和公共舆论,权力想象反映了公共事件的政治指向、预期与愿景,而事件本身只是一个触媒,一个导火索。事件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能够成为公共事件有赖于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口耳相传、平面纸媒、蜂窝网络,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制造”出的公共事件不可等量齐观。在信息传播中,受众的想象形成,公共事件的特殊性在于想象的对象是公共的——政府权力、公共政策、制度组织。公众在信息传播与发酵的过程中,将纸头规定或宣传中的“政治社会”想象成抽象的真实,由此延展成一个公共事件。像信息传播中的谣言不可避免一样,公共事件的权力想象逻辑,也有可能大摆乌龙,而真实或理解正体现在这个乌龙之中,“求变”。公共事件像一出大戏,一头是哀嚎连天或窃窃私语的权利受损者,另一头是公共政策或政府组织的制度设计,中间还有公益律师、学者调查团等社会中介群体轮番登台,剧情演绎百转千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高潮不断。“戏曲小舞台,社会大世界”,公共事件像一个哈哈镜,我们能够从中透析出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有公共事件就有政府的回应与治理。先是刚性维稳,花钱买太平,结果“刁民”四起,敲诈政府;进而,危机管理大行其道,然而,顾头不顾尾,公共事件就像“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此起彼伏。从分析的角度,政府的公共事件治理应当在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调整现有不合理的公共政策;第二,放下权力的傲慢,国家要与社会合作,实现分治基础上的共治;第三,规范政府权力,让权力回到制度的笼子里。让我们欢欣的是,近些年,政府似乎逐渐正视转型期的社会需求,并调整现有的公共政策。例如,孙志刚事件废除了收容条例2003年,“非典”事件促发了公共卫生的信息公开2003年,郭美美事件导致了红十字会的改革2012年,夺命校车事件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2012年,上访妈妈唐慧事件终结了劳教制度2013年。进而,我们也看到国家与社会在突发危机事件中的合作治理,例如玉树地震救援中的政府与志愿者合作2010年。在制度层面,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计划,描绘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改革路线图。

上述分析就是本书的思路,我们期望以公共事件为研究对象,建构中国的国家建设理论,并希望在国家治理问题上有所创新。就内容而言,本书以公共事件为中心,分析公共事件与群体动员、政治信任、信息传播的发生学关联,进而论及公共事件的治理变迁、制度建设及国际话语权争夺。

具体而言,围绕着公共事件这一关键词,我们拟定了以下几个研究专题。第一,公共事件与中国政治研究。公共事件研究,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经历了从社会学向政治学的转向。公共事件能够为中国政治学提供怎样的分析范式,能够为中国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理论提供怎样的经验与理论,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本书导论从碎片化政府、政商联盟、体制开合三个角度展开了分析。第二,公共事件与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转型社会中必然存在的,中国公共事件的特殊性。第一章以异议表达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的群体变动、社会断裂与政治机会结构,并指出了抗议的策略。第三,公共事件与政治信任。政治信任是权力想象的基础,社会心理的变化促发信息传播的加剧与权力想象的乖离,从而诱发更多的公共事件。第二章以政治信任为切入点,分析了公共事件的发生逻辑。第四,公共事件与信息传播。公共事件本身是一个信息传播现象,信息技术与信息手段决定着公共事件的结晶速度与发展形态。第三章以社会化媒体为对象,并以雅安地震与红十字会公信力危机为例,分析了信息传播中的聚合、宣泄、协商机制。第五,公共事件与治理变迁。有公共事件便有政府治理,公共事件的谱系也是政府治理的变迁过程。第四章以“公众参与—议程设置—政府回应”为分析框架,以2003—2013年的代表性公共事件为材料,展现了十年来的动态治理过程。第六,公共事件与制度建设。公共事件治理的根本在于制度建设,如何建构一个过程性的制度建设是研究的应有之义。第五章从预防、事发处置、制度创新三个角度做了探索。第七,公共事件与国际话语权。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公共事件将不再只是一国的内部事务,而是瞬时能够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而且在国际竞争与外交博弈的背景下,公共事件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暧昧。第六章从时效性抢占、话语主体多样化、议程设置、传播技巧、话语权提升策略等角度做了分析。作为严肃学术著作,本书尽可能兼顾经验实证材料与理论逻辑分析,经验材料只有在理论逻辑中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理论逻辑也只有在经验实证支持下才显得丰满,当然,为了让著作更为厚重,还得增加一些历史分析。总之,本书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研究著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