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软财富:著名经济学家 滕泰 抗鼎力作

書城自編碼: 247579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经济通俗读物
作者: 滕泰
國際書號(ISBN): 9787807697770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日期: 2014-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20/3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7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女佣异闻:乙一出道25周年纪念短篇集 》

售價:NT$ 279.0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生活观察图鉴 中国常见鸟类观察图鉴 》

售價:NT$ 839.0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悠游人间 赛博朋克少女插画绘制教程 》

售價:NT$ 559.0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全新解读,经济学思维+战略史观,透视汉、唐、明、清的盛世兴衰)
《 “李晓鹏说中华史”系列(全二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全新解读,经济学思维+战略史观,透视汉、唐、明、清的盛世兴衰) 》

售價:NT$ 818.0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绿色剧变:能源大革命与世界新秩序 》

售價:NT$ 386.0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你的韧性超乎你的想象 》

售價:NT$ 335.0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理想国译丛030: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

售價:NT$ 571.0
沙盘游戏疗法
《 沙盘游戏疗法 》

售價:NT$ 4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3
《 新财富论:新供给主义富国强民论 》
+

NT$ 368
《 供给侧的觉醒:从财富原点再出发 》
+

NT$ 360
《 供给侧改革 》
+

NT$ 324
《 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精装) 》
+

NT$ 490
《 互联网+:从IT到DT 》
編輯推薦:
1.颠覆了传统经济学 —— 新时代,劳动价值论被称为千古谎言!
2.终结了工业革命 —— 转型期,制造业基础论终于彻底崩盘
3.十年后,你去哪里赚钱?十年后,中国梦在哪里实现?软财富革命正在掀起新时代的惊涛骇浪……
4.著名经济学家 滕泰 抗鼎力作《软财富》,滕泰是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副总裁,民生证券副总裁,受邀进入中南海进行问策的年轻经济学家。具备极高的理论功底。
5.软财富时代已经到来,以金融、文化、娱乐、信息等为代表的软财富经济将代替工业经济。
內容簡介:
“软财富”指的是不消耗地球资源,满足的是现代人的安全感受、 虚荣心、社会地位、交际媒介、各种其他复杂心理感受、甚至对过去的时间打捞和对未来的时间贴现等等价值,无论是制造买卖知识、创造并买卖信息、创造并买卖文化产品、创造并提供服务、创造并提供金融产品及相关交易和经济活动的人,他们都不是骗子,而是未来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创造着社会财富的主流形态。该书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阐明什么是软财富,在当今这个时代为什么要具有“软财富”观念。
關於作者:
滕泰 经济学博士,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担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务。
2006年出版的《新财富论》、2009年出版的《财富的觉醒》、2013年出版的《民富论》,与本书共同构成“新财富四部曲”,形成完整的“软财富”和“软价值”理论体系。
滕泰还是我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他于2012年11月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创新性地从供给端重新定义了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并于2013年逐步完善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力的推动了从供给端解除管制、降低社会成本的各项改革措施,目前新供给经济学派在我国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
目錄
目录
第一章 软财富思想的革命 12
人类第一次财富革命:神农时代的生态财富革命 12
人类第二次财富革命:工业时代的硬财富革命 14
人类第三次财富革命:非物质的软财富革命 18
软财富引领未来消费潮流 20
谁是软财富第一创造者 23
软财富强国将拥有未来 24
只有软财富革命才能实现“中国梦” 25
第二章 软财富时代的经济结构 27
人类三个财富时代的结构巨变 27
软财富系数将代替恩格尔系数 29
中国经济将从制造业向软财富转型 30
中美财富结构的比较 33
从硬财富到软财富的企业变迁 36
个人收入中软财富占比增大 40
第三章 软财富必将重塑社会 45
传统工业已死,软财富时代到来 45
社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软性变革 46
就业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革 48
软资产运营模式应运而生 51
软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53
软技术将颠覆财富生产方式 54
权利和权力共享时代到来 56
软财富,新社会 57
第四章 硬财富世界的软价值 60
硬财富中的软价值 60
抽的不是香烟,是寂寞? 62
软价值系数 64
软价值主导硬商品的竞争力 66
硬财富生产中的“软要素” 67
第五章 软财富世界的新规律——软价值论 69
停留在牛顿时代的传统价值论 69
传统价值论的挑战:无法确定的供给能力和投入产出结构 71
传统价值论的挑战:无法确定的“效用函数” 72
传统价值论的挑战:无法确定的供求关系 72
软价值论的物理学和哲学基础 73
软价值源泉 74
软价值的相对性与参照系定律 75
软价值的主观性与群体性认知定律 77
软价值乘数与不守恒定律 78
软价值的非连续性与因果可逆定律 79
“软价值域” 80
软服务和软产品不同价值实现规律。 81
软价值的公共性和价值实现“两分法” 83
第六章 软财富经济周期和风险演化 84
生态财富技术结束周期性采猎危机 84
硬财富技术结束周期性粮食危机 84
硬财富时代的经济周期及宏观风险 86
应对硬财富周期:计划经济学、凯恩斯主义 87
第三条道路战周期:从传统供给学派到中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88
“新经济”本质上是“新供给经济” 91
从新经济到软财富时代——给硬财富周期画上句号 91
软财富时代的经济周期与风险特点 92
软财富时代的风险管理:重视基础风险,慎用总量政策 94
软财富时代的风险管理:防止软价值过快传播造成系统崩溃 95
软财富时代的风险管理:控制参与群体,“富人分担风险” 96
软财富时代的风险管理:风险分散与对冲机制 98
第七章 迅速膨胀的知识软财富 100
知识软财富的前身后世 100
教育培训经济,越来越普通的精神消费 101
科研经济的更高估值 103
咨询经济——外脑的创新价值 105
智库软价值——体制内外的不同表现 108
会议经济、论坛软财富的六要素 111
知识软财富的未来巨变 113
第八章 信息软财富 116
信息软财富的进化,从飞鸽传书到数码经济 116
信息软财富三要素:内容、媒介与载体 118
信息内容的软价值和运动规律 120
免费信息媒介的价值非对称性实现 122
信息载体的更新、供给扩张和贬值规律 125
信息软财富的新趋势及未来影响 127
第九章 文化娱乐软财富 129
文化娱乐软财富的时代变迁 130
文化娱乐软财富的“五大家族” 132
文化娱乐产品创作与软价值形成 134
群体性认知与文化娱乐软价值 136
粉丝经济:文化娱乐产品独特的价值实现方法 138
体育俱乐部软财富 139
电子网络游戏,直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软财富新贵 140
文化娱乐产品各种发展误区 142
第十章 金融软财富,实体经济的不同波长 146
传统经济学:货币不是财富,是财富再分配 146
发货币的权力来自信用,它可以自发地出现 147
创造信用是否增加软财富 149
财富的“波粒二象性” 151
金融软财富的扩张与收缩 152
如果金融资产真是“虚拟的” 153
如何让金融部门多创造价值、少揩油? 154
金融软价值第一定律:相对而主观的价值域 158
金融软价值第二定律——参照系定位与运动规律 159
金融软价值的第三定律:从风险收益到供求关系的趋势逆转 160
金融软价值第四定律:超涨超跌vs回归均衡 161
金融软财富的未来 162
第十一章 其他服务类软财富 164
其他服务类软财富的社会形态进化 164
心理体验与服务软价值 166
两种不同的服务类软价值 167
第十二章 国家软财富战略 170
财富思想决定百年战略 170
把握财富创造方式与稀缺财富要素的变迁 172
知识软财富的中国现状与未来战略 174
信息软财富战略 178
文化娱乐软财富战略 180
金融软财富战略 183
挖掘培育软资源 187
培育软环境 189
提升软实力 190
第十三章 企业软财富战略 191
向软产业转型 191
软企业之道 193
软资源,软要素 196
先有公众价值,后有盈利模式 199
“生产思维”转向“创造思维” 201
占据软财富通道 203
平台战略的三个内涵 204
从领导者到俱乐部战略,瓜分公众注意力 206
精准开发软需求 208
软要素成长、复制的文化基础 209
从引导群体性认知,到信息、金融战略 210
第十四章 家庭搭乘软财富快车 212
劳动只能养家,而不能致富 213
越接近生产一线,财富影响力越小 214
选择新的财富标志性职业 216
资产配置策略决定的家庭财力 218
财富软权利:所有权与支配权,选哪个 220
知识、文化与信息,家庭财富“软动力” 221
告别传统价值论,漫长的学术探索 224
內容試閱
第一章 软财富思想的革命
新时代已经是软财富时代,物质总量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唯一标准,持续的科技和或思维的创新力决定着一个国家软财富的价值,软财富越多的国家,会越加富强。不重视软财富思想,一定会在新时代的竞争中落伍!
格林斯番曾说,如果用“吨”来衡量,美国经济比百年前不知道缩小了多少倍!显然,物质“硬财富”已经不是当今财富的主流形态。同样,如果用“吨”来衡量,中国经济总量早超过美国若干倍了——这究竟象征着“富有”还是“落后”呢?
人类财富的历史,从土里刨食,到加工地球资源,再到用自身的思维和服务创造出辉煌的非物质财富,其间财富总量的膨胀亿万倍。而这些财富的创造既有长时期的线性积累,也有关键阶段的的财富革命——每一次财富革命都使人类的财富创造能力都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伴随着创造财富的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财富流向与分配规律的天翻地覆,老财富巨头无可奈何的衰落和新巨头的纷纷崛起,以及人们财富观念和思想对旧财富观的不断突破。
人类第一次财富革命:神农时代的生态财富革命
《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鸟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掠过神农氏的头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割掉野草,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然后神农氏又一样一样尝各种植物,找出能吃的植物的种子,最后从中筛选出菽、麦、稷、稻五谷,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人种五谷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不可考证。但是,人类发明农业的过程大致如此。大约在一万年前,长期从事采食和狩猎的人类逐步发现并开始利用一些动、植物的繁殖规律为自身提供食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就此诞生——这种以地球表层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物种繁殖规律获取财富行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财富革命,我们把它称为“生态财富革命”。
在生态财富革命之前,人类主要利用纯自然生态条件进行采猎活动,一两个人在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狩猎和采集也未必能够保障温饱;生态财富革命之后,一两亩的土地就可以养活一个小家庭——人类财富总量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当然,生态财富对于地表环境是高度依赖的,漫长地质运动所造就的肥沃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那些土壤肥沃、可种植或养殖的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地区,逐渐聚集了密集的人口,创造了巨大的农业生态财富:从波斯湾到底特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穿越黎巴嫩、以色列的“肥沃新月”地区,人们种植大麦、椰枣、油橄榄、柑橘、葡萄等等;在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人们种植小麦、稻谷;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人们种植玉米、土豆;在撒哈拉沙漠以北尼罗河流域,人们学会了种植大麦、小麦、棉花;在南亚恒河和印度河流域,人们种植大麦、 小麦、水稻、豌豆、甜瓜和棉花、芝麻、椰枣等。各地区的农产品互相传播,农产品越来越丰富。
大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带是农业生态财富的摇篮,生态财富的聚集地带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偶尔推进到高原和山间谷地。数千年的财富拓展使地球上大部分的大河冲积平原都已成为人类农业财富的聚居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形成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中东幼发拉底河、底特里斯河两河流域则形成了古巴比伦的农业文明;围绕着印度河、恒河产生了古代印度的文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则形成了古埃及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在财富上的领先地位一直延续了数千年,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华文明的夏商周,到汉帝国、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直到明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等,同时期欧洲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民族国家,处于农业和牧业混杂的时代;而北美洲、南美洲、澳洲等区域仍然处于人类文明的荒蛮和史前时代。
由于所有的财富来源都局限于地球表层土壤有限的平面空间,所以生态财富时代的财富创造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叫做“土里刨食”,而由于动物和植物的繁殖无法摆脱自然生长规律,所以人类的财富总量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其本身存在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地球表层土壤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者不足以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那么财富增长的过程就会逐渐放缓,文明也会随之衰落。翻开历史画卷,当两河流域的地表生态环境逐渐沙漠化,古巴比伦就迅速走向衰落;而地处温带的中国的可开垦的新耕地面积也在逐渐萎缩。
与农业财富时代相适应的财富观,叫做重农主义或农本思想。比较典型的说法叫做“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是财富之母”,“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然而,当农业帝国的疆域不再能够继续开拓,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时候,上述农本思想就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寻求新的财富形态的步伐。
大约从16世纪开始,除了美洲、澳洲等未发现的新大陆之外,亚洲、欧洲、北非等地区都出现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在中世纪的欧洲,人口数量的上升首先导致耕种范围扩展到灌木丛生的荒野,于是荒野被开垦;然后拓展到森林,森林被砍伐;然后拓展到沼泽,沼泽被排干;拓展到海洋,海洋被填造耕田”。 而在东方,大约从明代开始,中国的疆域就基本上不再扩大,即便有新的领土开辟,得到的往往不是良好的可耕地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的家庭手工业开始不断发展起来,大批农业人口到城里寻找工作,或者做佣人、做僧侣,或者参加军队,积极寻求新的地理生存环境和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最终导致了地理大发现、远洋贸易、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爆发。
而在东方,中国的农本思想却严格抑制新的财富创造方式。比如在中国明朝、清朝,不但长期重农抑商,而且直到清代仍然沿袭着秦始皇创建的省、郡(府)、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和明代的户籍制度,人口被固定在一个个零散的村庄,人口的流动和社会分工受到极大抑制,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也不利于新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出现。结果,直至1949年,中国国内农业产值仍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
无独有偶,作为受重农主义思想影响最深的欧洲国家法国,直到1856年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结果被原本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英国逐渐超越,
显然,曾经一度促进农业生态财富发展的“重农主义”思想在新的财富时代来临时如果不及时被抛弃,就会成为新财富革命的障碍。
人类第二次生态革命:工业时代的硬财富革命
在生态财富时代,土地和人口是所有财富的来源,人类利用动植物繁殖规律的直接的体力劳动是财富创造的最终手段。世界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开垦,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的进步一点一滴的积累推动财富创造方式的优化和创造效率的提升,缓慢增长。每增加一个人、每开垦一块耕地、每发明一个新工具新技术,人类的农业产出就有所增加。在畜力、农具、肥料、耕作养殖技术相对发达的农业生态财富阶段后期,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才变得相对稳定。即便如此,有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或虫害也足以让农民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蒸汽机动力革命,使人类可以大规模地把煤炭和铁矿等地球深层资源转化为“硬财富”以蒸汽动力的应用为标志,不仅纺织工业财富成倍增加,而且轮船、火车等以煤炭和蒸汽机为驱动力的运载工具也逐渐取代了人力、马车。
19世纪初期,以电力技术的应用为开端,煤炭燃烧产生的热能、水流所蕴含的动能和势能、风能等都可以以电流的形态传输。不仅电灯取代了蜡烛,而且内燃机取代了蒸汽机,铁路四通八达,电话、电报、留声机等通讯产业开始起步。电气化硬财富又一次改写了人类的财富总量、财富结构和财富形态。
20世纪中叶的石油化工业革命把人类财富和效用的来源拓展到石油和天然气等地球资源,化学家们从石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合成香料、染料和药物。化学肥料和除虫剂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石油、天然气逐渐替代煤炭成为人类主要的动力和能量来源,人类衣食住行中直接、间接来自石油日用化工产品的比重甚至超过所有农产品的总和。
随着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以及风能、水流势能等自然运动形式都可以转换为财富和效用,人类的财富来源终于跳出了地球表层生态环境的局限,超越了对动植物繁殖规律的利用——这种以地球资源为对象,以各种物理、化学方法恣意加工创造财富的方式就是“硬财富革命”。土地(地球)依然是“财富之母”,但人类财富来源却摆脱了地表生物繁殖规律,更多地从矿石、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非生命世界获取效用;从利用动植物繁殖规律,拓展到利用物理化学规律任意加工地球资源。
从公元元年到1820年这1800多年的历史中,世界GDP总量只增长了6倍。而当地球硬资源的能量被从“潘多拉之盒”中释放出来,能源和机械代替了人工,各种物理化学方法替代了动植物繁殖规律,彻底颠覆了农业生态财富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第一次硬财富大爆炸使世界GDP总量在1820年-1913年这不到100年间,增长了4倍。
图:世界GDP总量的两次爆炸式增长
(这个图,一没有出处,二没有最近十多年的数据,需要更新一下。)
如果说生态财富的创造过程就是对地球表层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过程,由此造成森林绿地减少、耕地肥力递减、草原和牧场沙漠化,那么硬财富创造方式已经把地球变得面目全非了:硬财富革命降临后,人们仿佛一夜之间告别了传统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自然环境,迅速被各种水泥、钢铁、石油化工制品包围起来。
在硬财富时代,农产品以及源自农产品的食品、饮料、烟草、棉纺、毛纺等物质财富,只占社会物质财富总额比例的15%-20%;钢铁、有色金属以及以其为原材料的金属制品、机械制品、汽车、家电等占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比例超过30%;石油以及以其为原料的化工、化学、化纤、医药、电器、通讯、电子产品、文教体育用品等占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30%以上;源自煤炭、天然气、水电、水泥、玻璃等的消费品构成了人类物质财富比重的15%-20%左右。
硬财富时代,那些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全球范围占有“硬资源”,并在国内积累起最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无疑掌握了全球财富的主导权,最早领先硬财富时代的毫无疑问是英国。作为牛顿的物理学的故乡,英国诞生了最多利用牛顿定律改变世界的科学发明,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汽轮机等发明使生产力爆发式提高,而通过以武力为保证的海外贸易和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英国的工业原始资本积累快速积累,这都使得英国在19世纪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全球霸主。“日不落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覆盖地球上3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当时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相当于英国本土人口的9倍。
英国的财富霸主地位在新世纪开始时被美国取代。相比英国,美国拥有更为富足的自然资源,广袤的田野、森林、河流,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伴随着19世纪欧洲等地持续大量移民而来的资本、技术和人口,提供了美国工业崛起的所有条件。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硬财富生产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南北战争后的1871年—1913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每年递增4.3%,1890年前后,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超过大部分的竞争对手,跃居世界首位。到191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35.8%。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是战略物资的输出国,从而使其工业和出口进一步占全球的主导地位。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量的48%,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34%,达到财富的巅峰。
硬财富革命极大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福利,但也避免不了巨大的资源消耗,尤其是硬财富制造大国的崛起,通常会引起全球性的“硬资源”紧张。例如,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的1850年生铁产量达到229万吨,占全球生铁总产量的65%;钢产量和消耗量大约85万吨,占全球62%;煤炭产量5000万吨,占全球的73%。又例如,美国在1920年-1950年铁矿石消耗量占全球的67%以上;钢产量和消耗量占全球的67%,1946年达全球的75%;1950年煤炭产量5亿吨,占全球的50% 。
为了突破上述“硬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是上述蒸汽机和煤炭能源的革命;第二次是人类基础能源从煤炭向石油的大转换。第三次能源革命以水力发电、核电、风力发电的产生为标志。如今,煤炭、石油和电力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三大能源。如果这三大能源的供应出现问题,通常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比如70年代石油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不仅如此,长期来看,“硬资源”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目前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1376亿桶,世界铜储量4.75亿吨。铁矿石储量为1600亿吨,储量基础为3700亿吨,铁金属储量为800亿吨,储量基础为1800亿吨。21世纪伊始,由于中国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上述“硬资源”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紧缺状况,价格都出现了成倍上涨。
在上游硬资源稀缺,价格上涨的同时,硬财富制造业还普遍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下游硬财富需求(硬需求)不足的问题。无论是纺织品、家用电器、日用化工,还是汽车、钢铁、电子消费品等制造业硬财富的生产技术都很快普及,并且最终迎来供给成熟、甚至供给老化阶段,在完全竞争、过度竞争的情况下,这些硬财富制造业的利润率逐渐下滑,甚至最终走向亏损。
在上游“硬资源”价格上涨和下游“硬需求”不足的双重挤压下,硬财富制造业长期沉淀的庞大的固定资产——“硬资产”有时候却往往约束着它们的转型,结果,这些所谓的硬财富、硬资产,实际上成为软财富时代的转型负担——“负资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一篇名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引发了全球关注。报告认为,世界经济的长期增长终究受到地球资源有限性的束缚,因而存在着极限。然而,40多年过去后,世界经济不仅没有遭遇任何极限,反而在20世纪末迎来了又一次财富大爆炸——软财富大爆炸。虽然那些昔日的钢铁巨头、汽车巨头、石油石化巨头纷纷跌出财富排行榜;但是一批新面孔,诸如苹果、谷歌(google)、脸谱网(facebook)等软财富巨头,则摆脱硬资源、硬财富、硬资产、硬需求的束缚,纷纷闪亮登场……
人类第三次财富革命:非物质的软财富革命
摆脱了硬财富和硬资源的“地球引力”,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且更需要人们在财富观念上的突破。
人类最早的财富观是完全建立在对自然资源依赖的基础上,这种原始的财富论叫做“财富自然论”,他们不仅认为财富是天然存在的,而且认为财富因为地球物质能量守恒定律而保持总量不变,人类只不过是把这些早已存在的财富通过劳动发掘出来,加工转化并不增加财富总量。重农主义虽然比“财富自然论”前进了一步,认为劳动也是财富之母,但是却更强调土地在创造财富过程中的作用,并把商业活动称为“投机倒把”,否认一切工业、金融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价值。
硬财富时代的财富和价值理论有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理论和边际报酬理论。劳动价值论认为商业、服务业、知识产业、金融业等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否定土地、资本、商业、服务业、金融的财富创造作用。随着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开始直观地表现出来,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三要素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归根到底都是源于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和资本,也就是说土地、劳动、资本都是财富的源泉。当企业经营管理又上升为一种独立的财富创造因素,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劳动、土地、资本和经营管理的四要素价值论。到了20世纪,科学技术在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人类所认识,要素价值论又发展为“五要素理论”:劳动、土地、资本、管理和技术都是财富创造的源泉。
虽然承认了土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都是财富的源泉,但是硬财富观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只有到了软财富时代,财富创造过程对地球环境资源的依赖才变得越来越小,逐渐挣脱硬资源的“地球引力”。
软财富,主要包括信息产品、知识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和其他社会服务等财富形态。上述信息软财富、知识软财富、文化软财富、金融软财富、服务软财富的源泉和创造方式不再是对地球生态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加工使用,而是来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人体的其他活动。
比如,信息软财富的生产和传播虽然也需要电话机、电报机、发射基站、纸张、油墨、电脑等物质媒介,但是所有这些硬资源都只在信息产品中占了极小的比例,而信息的生产主体是“软资源”——“人脑”工厂和“电脑”工厂,其财富表现形式除了人脑和记忆之外,主要是各种通讯符号、数码程序、互联网络以及其他信息载体。
又比如,在知识软财富中,学校需要有住所,书籍也有印刷成本,但是知识软财富的主体并不是这些硬资源,而在于软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和作者的思维生产活动。
再比如,在文化软财富中,也需要剧院、乐器、绘画的涂料等硬资源投入,但是文化软财富的价值主体并不在这些物质成本,而在于软资源——歌手、演奏家和画家等自身的创作和表演能力。
还有,在金融软财富中,大部分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办公场所都是租赁使用,而电脑等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也不值钱,真正有价值也是软资源——这些金融机构所承载的信用创造能力、投融资能力、金融产品、金融资源、客户价值等软财富。
最后,在医疗、保健、美容、理发、餐饮、茶馆、养老、旅游、甚至色情、博彩等各类社会服务业中,虽然也需要房屋、器皿、器械等硬财富作为活动载体,但是其财富和价值主体无一不是人类的思维和服务活动等软资源,而并非地球硬资源。
此外,在软财富时代,除了知识产品、信息产品、文化产品、金融产品、服务技能等五大类财富之外,大部分硬财富本身也承载着越来越多的“软价值”:比如品牌、专利、知识产权、票证、融资能力、配额、甚至吉祥的汽车牌照或手机号码等——在很多情况下,这些硬财富本身所包含的软价值甚至会远远超过其“硬价值”。
总之,软财富时代,人类的财富源泉最终摆脱了对物质世界硬资源的约束,其财富价值也以能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来衡量。那些不能够及时抛弃硬财富观的国家、企业和家庭将在新一轮财富大爆炸中将看着自己的财富一天天缩水。
软财富引领未来消费潮流
作为解决人类温饱的产品,食品是最普通的商品。可是很多高档次的休闲食品、补品、酒类、香烟等归之为广义食品的东西,它们的财富价值很容易超出其物理成本和供人食用所创造的效用,而更多地反映着凝结于其中的文化、休闲、奢侈、夸耀、社交等需求——这些“软消费”、“软效用”、“软需求”,正是消费性软财富的主要体现。
以服装为例,事实上,当石油化工革命之后,人类服装的原料来源就超越了传统的植物纤维和动物皮毛,而是从黑乎乎的石油里提炼出五颜六色的大量合成纤维织物,于是这个世界的服装总量及其创造出的财富价值就远远超出了人们“遮风避寒”的需求本身。人们购买服装更多地是为了追求美感、取得自豪感、彰显身份与地位——这种自豪感和炫耀的欲望同金银、宝石等饰品所满足的欲望别无二致。于是,服装制造商们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服装所能够承载的舒适、华丽、夸耀、品位、文化等精神和社交要求,越来越多地在款式、品牌、文化上下功夫,结果围绕着“软消费”、“软效用”、“软需求”的“软价值”、“软投入”、“软成本”逐渐成为服装价值的主体,而面料、加工费等“硬成本”则在其总价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饮食类产品同样如此。如果仅仅作为满足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