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幸福力:一生必读的七堂幸福课(修订本)(幸福直通车)

書城自編碼: 246070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心灵与修养
作者: 王薇华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373735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2/200千字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投资真相
《 投资真相 》

售價:NT$ 381.0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非洲大陆简史(萤火虫书系) 》

售價:NT$ 437.0
知宋·宋代之军事
《 知宋·宋代之军事 》

售價:NT$ 442.0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万镜·现象)
《 我能帮上什么忙?——一位资深精神科医生的现场医疗记录(万镜·现象) 》

售價:NT$ 381.0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智慧宫丛书026·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

售價:NT$ 840.0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从自察到自救:别让情绪偷走你的人生 》

售價:NT$ 420.0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晚明的崩溃:人心亡了,一切就都亡了! 》

售價:NT$ 335.0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传(精装插图版)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46
《 不生气,你就赢了 》
+

NT$ 295
《 父母教练 》
+

NT$ 298
《 幸福中国之公民幸福手册 》
+

NT$ 298
《 幸福的能力(继联合国关于“幸福”决议生效后深入打造国民幸福指数、造就幸福中国的《幸福直通车》系列丛书之一,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偕同众多国内顶级积极心理学家强力推荐) 》
+

NT$ 260
《 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推荐,十八大后追求民生幸福的必读书。) 》
編輯推薦:
1. 从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幸福课到王薇华博士的幸福力,影响亿万人心灵的幸福指数。



2. 7堂课教会你幸福的方法,结合沙哈尔的幸福理论传授你幸福的能力,帮助你修行情感力、认知力、健康力、抗挫力、意志力、微笑力和德行力,结交有“力”的朋友,成就拥有心之力的幸福人生,获得可持续的幸福力。



3. 自愈系心灵哲学,积极心理学帮助你发现潜在的优势和能力,扫除心理障碍、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包含了女性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拥有美满婚姻和幸福人生的真知灼见。传递婚姻正能量和可持续家庭幸福力。



4. 幸福有基线,一个人人性中60%的空间可以改变,按照书中的做法修行,每个人拥有幸福的人生,友情、亲情、爱情……本书献给渴望幸福的男人和女人,愿好书与你们风雨兼程、一路相伴。
內容簡介:
获得持久幸福的秘密不难,只要肯打开你的心,悦纳自己,坚持有益的活法,活在此时此刻,懂得控制负面情绪,不去自找烦恼,,拥有身心健康的人生,最终获得持久的幸福力。

接受失败:人生难免遭遇困境,没有哪一个人拥有像都敏俊一样强大的能量,或拥有一个都敏俊一般的护花使者,能瞬间翻转不幸的人生。学会失败,将不幸逆转为人生的财富,坚持下去,能获得持久的幸福。在这个崇拜英雄的是代理,与其说是在崇拜伟大人物的成功经验,倒不如说人们更好奇英雄们失败的教训。

幸福女性:积极心理学帮助女性发现潜在的优势和能力,扫除心理障碍、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包含了女性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拥有美满婚姻和幸福人生的真知灼见。传递婚姻正能量和可持续家庭幸福力。

幸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幸福源于一个人乐观的心态;幸福的人们懂得活在当下,不会自寻烦恼;懂得为自己减轻压力,幸福的人是自己情绪的主人。拥有幸福能力的人,不会让自己在不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他们会在苦难中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他们有能力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他们坚守内心的信念,乐观的面对人生,最终获得宝贵的人生财富。
關於作者:
王薇华,中国地质大学博士。作为二野部队中一名军人的后代,出生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新疆喀什市。从共青团委书记到第一批闯海人;从民建海南省委妇委会主任到独立策划并将“中国太太”推上新时代的舞台;从专科毕业生到工学博士、大学客座教授;从媒体策划的领队人到积极心理咨询师。作为一名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者,结合十年研修心理学的人生体悟,将幸福你我的积极心理学,奉献给每一位热爱生命的朋友们。
目錄
PART1 提升心理幸福力

第一堂课 情感力修炼

人为什么会不快乐

烦恼是自己找的

记性太好易烦恼

大脑偏爱负面情绪

脑海中的北极熊

不偏不倚的中庸

中彩票的快乐有多久

疯狂购物能否缓解压力

最美的是过程

左手工作右手生活

放慢奔波的脚步

心流体验的魔力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第二堂课 认知力修炼

做真实的自己

改变从心开始

整容带来的改变

积极的自我意象

习得性无助的小狗

乐观解释风格

我命由我不由天

改不了这个性格

生命再生的奇迹

何时改变都不晚

山不过来我过去

知人知面不知心

情绪诱发疾病知多少



第三堂课 健康力修炼

小心认知扭曲的陷阱

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公式化的一概而论

一叶障目的自我安慰

对正面事物打折扣

杞人忧天的疑心病

放大痛苦的凹凸镜

感情用事的消极拖延

应该式的必须强迫症

为自己贴负面标签

完美主义者的自我施压



PART2 提升素质幸福力



第四堂课 抗挫力修炼

玉不琢不成器

家庭文化编码的烙印

在蜕变中成长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心理奴隶的扮演者

再多坚持一下

心理暗示的力量

学会失败少走弯路

吃一堑 长一智



第五堂课 意志力修炼

成功需要苦练一万个小时

成功路上的两口暗井

龟兔赛跑新说

从头再来一次

接受自己被人说

乐观者眼中的失败

心怀恐惧 依然向前

世界首富的成功偶像



第六堂课 微笑力修炼

微笑是天生的吗

原始部落人的微笑

十九种真假笑

真实的微笑

女大学生的微笑测试

空姐的微笑抑郁症

职业性微笑

微笑的奇迹

蒙娜丽莎的微笑

微笑需要练习



PART3 提升殷盛幸福力



第七堂课 德行力修炼

宽恕源自内心的平和

从内心解放自己

吃小亏占大便宜

让他三尺又何妨

遗忘是最好的排毒

在忍让中爱着

找到自己的心灵家园

让心轻松才能飞

心灵深处的救赎

吃亏就是福

一报还一报

瞎子点灯不费蜡

魑蝠的血液反哺行为

面对流言要筛一筛

施予比接受更快乐

心存感激的人最幸福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情感力修炼

情感力修炼:让我们以乐观的心态,活在此时此刻。懂得控制负面情绪,不去自找烦恼,适当放慢奔跑的速度,体验生命的美好过程;避免感染情绪疾病,拥有身心健康的人生。

人为什么会不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先生说过:在生活的洪流中,没有人是毫无烦恼的。

无论是远古人,还是现代人,人人都躲不开烦恼。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没有烦恼:一是刚失去生命的人,二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

烦恼就像一个贴身的影子,总是追随在我们的身旁,干扰着我们的情绪,打搅着我们正常的生活。可以说,渴望天天开心、事事顺利是太多人的心愿。

无论人们的祈盼是多么的真诚,我们还是时常被很多的不快乐所困扰。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身体仿佛就象一个空壳,我们的“心”总是没有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我们肆意得让自己的心,在遐想中游荡,一会儿想着过去发生的不愉快,一会儿又跑到了未来,担忧着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有个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天放学时,班主任老师通知全班同学:“明天上课时,请每位同学都带上一个空袋子,同时还要买上20个土豆(马铃薯)拿到班里来。”同学们一听,都犯起了嘀估:老师这是怎么了?让我们背那么多的土豆来学校,是老师在出奇招,还是老师对土豆有特别的喜好呀?

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开始布置这一周的作业:“请各位同学们将自己平时不开心的事情都写在土豆上,其中包括烦恼的事情、不愿意原谅的人名,以及事发的日期。把写过烦恼的土豆都放到空袋子里,如果土豆的数量不够,你们还可以再增加。但是,在这一周里,各位同学不论走到哪儿,都必须带着这个袋子。”

最后,老师强调,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有奇迹发生。

同学们觉得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挺好玩的。快放学时,很多同学的袋子里已经放了好几个土豆了,他们把自己过去的烦心事,一件一件都写在土豆上,还发誓不原谅那些“对不起”自己的人。

在随后的几天里,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放学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时,都得扛着这个土豆袋子。一周后,装土豆的袋子开始变得相当的沉重,有些同学已经装了近五十个土豆,真快把自己压垮了。同学们已经不再盼望发生什么奇迹了,都在眼巴巴的等待着这项作业快点结束。

一周后,老师开始总结上周的作业:“同学们,你们整天背着这个土豆袋子,感觉怎么样?”同学们纷纷回答:“感觉太沉重,肩膀都压红了……”

老师接着问:“大家从中发现什么奇迹了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

老师继续说:“不肯忘记不愉快的事情,不肯原谅他人的过错,就是压在你们心里的土豆。每天心里背负着这么多的土豆,肯定很累,肯定心烦,我们不肯原谅的人越多,背负的担子就愈沉重。请同学们想一想,摆在大家面前的这一大堆土豆,应该怎么处理呢?”

不少同学都在喃喃地说道:“彻底丢弃它、不再背着它。”

“好!当一个人开始原谅别人,不去计较过去的得失,学会忘记昨天的恩怨时,奇迹就发生了,你们会觉得自己的心开始变得轻松了,人也感到快乐了。”

生活中很多的不快乐,就是源于我们紧抓着“土豆袋子”不放的结果。今天的烦恼,是我们不愿意放弃昨天的记忆造成的,与他人是无关的。

多思必多虑,烦恼必自多。烦恼有个特点,最喜欢光顾那些过于关注自我得失的人。当一个人减少对自我的关注,不去计较得失和恩怨;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外界事物的关注上,学会对事情的遗忘和宽恕,学会淡然,这时,烦恼也就收起了那魔鬼般的冷酷,把快乐重新交还给我们。

心理学家一直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容易与焦虑和抑郁结伴?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活在烦恼回忆中的人们、对未来的事情顾虑重重的人们,是最容易与焦虑和抑郁结伴的,是最容易让心理疾病潜入心境的。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大抑郁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困扰人类身心健康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有许多人,他们的记忆太好了,总是活在过去,总是忧虑着未来,而忘记了去体验此时此刻的快乐。



记性太好易烦恼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我们的记性太好了,把该记住的、不该记住的,全部都留在了记忆里。

我的一位女友,离婚几年了,生活比较富足。一天应邀前往她远在郊外的别墅做客。在种满绿植和鲜花的庭院里,看见一只可爱的大白猫,在院子里来回踱步,漂亮的大尾巴骄傲地耸着,脖子上的铃铛在行走中,叮叮咚咚响个不停。

我禁不住问:这么漂亮的猫,为什么要在它的脖子上挂个铃铛呢?

女友说,经常会有小鸟来院子里觅食,铃铛的声音,会保护小鸟不受猫的袭击。

与女友聊天时,她又开始老生常谈,数落着离婚的丈夫,念念不忘前夫弃她出国的行为,反反复复地诉苦,唠唠叨叨的怨言,这声音远没有猫脖子上的串铃声悦耳。

我对女友说:你在猫的脖子上系了一个串铃,为的是保护小鸟;可是你为什么又在自己的嘴上挂了一个串铃呢?

我哪里在自己的嘴上挂串铃?女友当即辩白着。

我对女友说,你怕小鸟受伤,给猫的脖子上套个串铃,铃声会提醒小鸟,猫儿来了,你的心愿是爱护小动物,不要受到伤害。可是,你面对过去发生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唠叨,总是不让你的伤口有愈合的机会,不让你的记忆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不停的抱怨,就象嘴上挂了一个串铃。

你回忆一次烦恼的事情,抱怨一次你的不幸,就像那只带着铃铛走路的猫,叮咚作响一次,响声就会暗示你:伤害是多么的痛苦、遭遇是多么的不幸。这一声又一声的铃响,会把你内心的烦恼,链成一条结实的绳索,捆绑住你今天的快乐,让你无法脱身,你也难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好心情。

只有停止抱怨,解除挂在你嘴上的那个串铃,忘记烦恼,坚定地转过身,向往事挥挥手,你才能走出过去不愉快的阴影。像你这么有爱心的女人,懂得爱护小动物,怎么就不懂得爱惜自己呢。

女友沉默不语,不住地在点头。

昨天的事情是历史,别人只伤害过我们一次;而今天的烦恼,是我们自己在无数次的伤害着自己。当我们为昨天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抱怨时,一意沉浸在没完没了的回忆时,我们是否需要伸手摸摸自己的嘴边,是否尽快摘除那串叮当作响的“串铃”呢?

“那件事情对我的打击太大了!”

“那个人太伤我的心了!”

“我无法原谅他……”

的确,这一切是发生过,都是真实的。是他伤害了你、是他欺骗了你、是他对不起你,但是,这些事情不是已经都过去了吗?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扛着别人犯过的错误,拿着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今天的我们呢。

我们的许多烦恼和困惑不是缘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喜欢不停地琢磨事,使人的大脑越发的进化。一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无度的遐想,顷刻间会把所有不好的结果都想象出来:担心他人对自己不忠诚、背叛自己、失信于自己、不守契约,越想结果越感悲惨。

一个人太在意得失,就会患得患失。

有时,记忆太好未必是一件好事。记住该记的,忘记不该记的,关注此时此刻的生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



烦恼是自己找的

有句话说得好:快乐是自己找的,烦恼是自己寻的。

也有人说,只有“无脑”的人,才会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自寻烦恼者是大有人在,他们经常会陷入一种自我折磨的“无脑”状态。

邻居有位老大姐,最心爱的小狗狗毛毛,生病离世了,她难过得不得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呢,没几天就病倒了。

受她女儿的委托,我去探望老大姐。老大姐正在难过得看着小狗毛毛的照片流泪呢,还不停的数落着自己没有照顾好毛毛。

“您这么难过,毛毛也会心疼的。您对毛毛已经尽心尽力了,它没有遗憾的离开了您,您不应该自责。您知道女儿多担心您呀。您是打算把自己的身体熬坏了,与毛毛一样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呢?还是陪着儿女们再多活些年呢?”

老大姐想了想说:“我想陪着儿女多活几年。”

我又说:“您既然不想把身体熬坏,那我问您,毛毛已经死了,已经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呀。你干吗还要折磨自己,让自己白白丢掉了一周的健康,还让身边的亲人们为您担心呢?”

老大姐听了这话,突然明白了!她慢慢从床上坐起来,说:“对呀,我是不应该这样做!”

我接着说:“您现在最重要的是爱护身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再损失健康了,从现在起您要快乐起来。您的女儿已经帮您又选了一只健康、漂亮的小狗狗,一会儿就送到了。”

老大姐一听,心里特别的高兴,很快病就好。

莎士比亚说过:适当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伤心却可以证明智慧的欠缺。

生活中出现的得失,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失去一点东西,我们会难过;再失去一点东西,我们会觉得自己很不幸,甚至灰心丧气。我们为昨天失去的东西在烦恼,也在为担心明天没有新的东西陪伴我们而痛苦,无形之中,我们又失去了今天的快乐。

快乐是可以自己制造的,只要每天增加一点点积极的情绪,就会逐渐变得快乐起来。

可是人们常常只关注昨天的不幸,完全忽视了此时此刻的“无脑”行为,影响了自己今天的心情。

难道说,是我们愿意这样自己折磨自己吗?

人的大脑是有记忆的,就像一台高速复印机,每一个念头都在复制下一个念头。你正面和积极的念头多,大脑这台复印机就会复制出一张又一张的笑脸,获得的是开心和快乐;如果负面和悲观的念头多,复制的就是一张张的哭脸,得到的是烦恼和不愉快。正面思考就是选择积极和乐观,避免消极。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实验。

他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召集一群自愿者,要求他们在未来的三周里,把自己认为将发生的、所有能够想到的烦恼事,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烦恼箱”里。

三周过去了,又是一个星期天,这位心理学家在所有参与实验的人们面前,打开了那个“烦恼箱”,请在场的每个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的每一项“烦恼”是否困扰了自己,结果发现,其中有九成的烦恼根本就没发生!

心理学家又要求大家,把剩下的那一成烦恼写在一张字条上,重新丢入纸箱中,并请大家在随后三周的时间里,思考一下解决烦恼的方法。三周后的一天,心理学家打开箱子后,实验者们发现自己那一成的烦恼,已经不再是什么烦恼了。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一般人的忧虑和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有50%是属于未来,只有10%是属于现在。而90%的忧虑和烦恼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剩下的10%的烦恼,则是一般人能够轻易应付的。

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了这句话:“烦恼是自己寻来的”。甚至可以说90%的烦恼都是人为找来的。



大脑偏爱负面记忆

从高中时期我就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的内容记录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一些感受,但是,日记却成为记载自己不同时期,心路成长的一个见证。

不久前,偶尔翻看了几本十几年前的日记,发现自己在日记里大多数记载的都是一些烦恼的心情、不开心的事情,还有一些面对挫折和无奈时,伤心痛苦的感受,其中还有一些自我鼓励和安慰的语言。至于记录开心的事情,则是寥寥几笔。似乎日记薄的使命就是记载自己的“苦难史”。如今,翻阅着自己当年记录的那些“苦难”,不禁会反问自己:为什么当初会觉得自己是那样的苦呢?当时真有那么惨吗?

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可是乐观的我,对烦恼和不幸的事依然很敏感,对幸福的记录却并不是很在意。是不是生性乐观的人也会在意负面的情绪,喜欢去追究不幸的事情呢?

心理学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证实了我的疑惑:所有的人,往往都会关注负面的事情和情绪,而对正面的东西却视之为理所当然。

什么是“负面”?

“负面”通常指不好的、坏的、消极的一面;比如,负面的事情、负面的影响,负面的情绪、消极的情绪等。

负面的对立面就是正面。“正面”是指正确的、好的;好的事情、正确的态度,以及积极、乐观的情绪。

为什么人们总会偏向负面的事情和消极的思维呢?

这要追溯到一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类。在远古时期,无论是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都是相当的恶劣,生存问题成为人类的首选。当时的人们总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活着。人们惧怕野兽的袭击、担忧食物的来源、忍耐疾病的折磨、躲避天灾的祸害。当时,能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在温饱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人们根本就没能力去思考舒适和快乐。

也是消极情绪是优先产生了。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悲观、耽心、愤怒、恐惧和焦虑这些消极和保守的情绪优先得到了进化。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一天,人们外出狩猎时,发现一只小兔子或梅花鹿,便想方设法的去猎取它们;当收获了一只可爱的梅花鹿时,人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时开始出现快乐的情绪;。第二天,人们又获得一只肥硕的大山羊,这时就更开心了,人们会高兴得大喊大叫并庆贺一番,甚至还会禁不住扭晃着身体舞动起来。可以说,人类在收获中,在生存得到保障之后,才开始体会到喜悦的心情。随后,人类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为了活得更好,又进化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那么,为什么在我们的大脑出现想法的时候,总是负面的想法占多数呢?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大脑平均每天会有四、五万个想法浮现又消失。人们醒的时候,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内心与自己进行着默默的对话。仿佛我们脑子中有那么一个“喋喋不休者”。而“喋喋不休者”的对话内容,总是消极的多于积极的。

我们在人类的基本情绪中可以找到这个答案。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基本情绪分为六种:生气、恐惧、悲伤、厌恶、快乐和惊讶。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六大基本情绪中,四个都是消极的:生气、恐惧、悲伤和厌恶;只有快乐是正面的,而惊讶却是中性的。

人们面对消极情绪时总是那样的敏感。当有人侵犯我们的时候,“生气”会以最快的反应来表示气愤的情绪;当危险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感到了“恐惧”,会以最快的速度提醒自己“逃避”;当我们难过或伤心的时候,会“悲伤”地流出眼泪;当我们“厌恶”某个东西时,会提醒自己尽快回避、不要再去接触。

当“快乐”出现时,我们却觉得这是应该的。“好事情的出现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心里希望:好的事情最好不要做任何改变。可是,快乐的情绪总是短暂即逝,并不像消极情绪会持续的存在。

人们对挫折、痛苦和不幸的记忆,一直比对成功和快乐的记忆更形象、更具体。人们常常会详细地描述糟糕的事情、记住那些不好的事情。可是,当生活顺当的时候,人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份顺心,反而会觉得顺境是一种常态。

如果把生活比为一双鞋子,掉进鞋里的沙子就是“不幸”。同样的一双鞋,平日穿在脚上,很少有人去夸奖鞋子是如何的舒服。可是,一旦鞋子里混入一粒沙子时,人们立即会变得敏感起来,为沙子带给我们的“不幸”而耿耿于怀:太不舒服了,难受死了。甚至还会抱怨是鞋子不好,否则怎么会掉进沙子呢?

心理学认为,人脑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的负面思维惯性,使消极想法在大脑中越发的根深蒂固了。身处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为了避免相同的错误再次出现,人们必须深刻的记住失败。对不幸的担心和忧虑,促使人们要采取行动,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习惯性的关注不幸,防患于未然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减弱了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感知,并加强了人们的焦虑和沮丧。当人们面对已经降临的幸福时,常常是视而不见;在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偶然不幸时,却是抱怨不已,耿耿于怀。

大脑偏爱负面的记忆是天性使然,是毫不费力中的自然所为。

我们就需要学会,经常去提醒自己的大脑,加强对正面情绪和积极事情的关注,对快乐和幸福的感知。幸福的秘密很简单,就是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正面的事情。

心理修炼的过程,是培养大脑复制快乐的过程,也是提高幸福能力的过程。因为,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脑海中的北极熊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是一个乐观的人,励志教育的课程经常都去听,可是我还是常常还是很烦恼和不开心,甩也甩不掉”。

“我认为自己并不消极,有时候还是表现得很积极的,可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忧虑,还是搅得我心神不定”。

“遇见烦恼事,我肯定会失眠,脑袋一碰枕头,全部烦恼都登场,越是不让自己想,想法就越多,躲都躲不过去,常常是失眠烦恼一锅粥。”

为什么烦恼的情绪总是与我们如影相随?为什么烦恼的事情总是一个接一个的出来?为什么我们努力希望不去想的事情,总会越压制越在心里捣乱呢?是不是我们的脑子出问题了?

关于上述一系列问题,心理学家们早已在关注中研究着。

“当负面想法出现时,我们是压制它的成长,还是在适应中征服它?”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韦纳在一次心理实验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丹尼尔.韦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一本心理学杂志上,读到德斯妥耶夫斯基的一个古怪但是富于启发性的说法:“当我们一旦给自己设定一项任务,不要去想北极熊时,你就会发现,‘不要去想的’北极熊反而会在每分钟都来拜访你的脑海。”

丹尼尔.韦纳决定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一下“北极熊的拜访是不是挡不住”。他把前来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单独请到一个个房间内坐下后,告诉志愿者们:你们可以在脑海中想任何事情,但是,就是不能去想北极熊。如果,每当北极熊出现在你们的脑海时,你们就要按一下电铃。结果,在短短的数分钟内,此起彼伏的刺耳电铃声证实了德斯妥耶夫斯基的说法:人们越是压抑某个想法,某个想法就越来越顽固地纠缠不休。

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压制负面想法的做法,往往会增加而不是减少人们的痛苦。

纽约州汉密尔顿大学的杰尼弗.波顿和伊丽莎白.凯西也做过类似的实验。

波顿和凯西请一群人来描述一下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事情。然后让其中一半的人,在接下来的11天内,努力尝试不去想这些事情;而另一半人呢,则照常生活。在每一天结束时,每个人都要说明,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想了那些困扰他们的事情,并为他们当天的情绪、焦虑状态、自信程度打分。结果呢,与照常生活的人相比,被要求努力压抑想法的人,显示出更多的焦虑、更深的挫折感和更低的自信度。

波顿和凯西的研究结果和丹尼尔.韦纳关于北极熊实验的结果是非常的相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是时常发生,有时还会对人们的情绪和自信产生戏剧性的影响。

例如,越是让节食者不要去想巧克力,就越促使他们把巧克力吃得更多;越是想戒烟、戒酒的人,反而吸烟与饮酒的次数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手握一支钢笔轻松自如的在写字时,我们很少会关注钢笔的重量。如果,我们把这支钢笔放在手里,并紧紧抓着一直不放开,起初感觉不到任何疼痛;只要稍微坚持的时间长一点,你就会发现,手部的肌肉会越来越紧张,手越来越酸疼,这就说明我们的肌肉已经受到了伤害。当我们把手松开后,这种酸痛的感觉就自动消失了。这时,钢笔依旧是那支握过的钢笔,它轻轻的躺在我们手中,而此时呢,我们也没有任何地方感到不舒服。

假如,我们把这支钢笔比喻成自己的情绪,手代表自己的感受。当我们过度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钢笔)时,我们难受的感觉(手)就会加重。这都是因为我们太在意负面情绪(钢笔)而导致的。钢笔与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同理,我们的情绪和感受也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当我们越发在意或者纠缠在某种感觉当中,我们的情绪就会越发的沉重和烦躁。

在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几乎不会平静地和他人说:“我察觉到自己气愤了。”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我特别的气愤!”我们已经将自己与感觉混为一体,甚至自己就是被感觉所控制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感觉和情绪都有自主掌控的能力,只是我们没意识到罢了。

可以说,不时出现的负面想法和烦恼的情绪,并不表示我们的脑子有问题。如果,一味的去压抑那些负面想法,反而会影响我们寻找到快乐。

有一个简单的好方法,可以让自己的负面想法和烦恼的情绪在自动淡化中慢慢的消失,这就是:“打开手,放开笔”。对待负面情绪也是一样,直接放开感觉,放开烦扰自己的情绪,而不要过度去在意它,只要轻松平静地面对就可以了。



不偏不倚的中庸

“心理平衡”这个词是中国人独创的一个心理学术语。心理平衡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状态。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来替代自我心理调节,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从老子的阴阳对立,到孔子的“中庸”之道,无不渗透着“平衡”之说。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平衡,对其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在山东曲阜孔夫子的老家,能看到一个很有特点的器物。这个器物的形状很特别,是一种锥形的罐子,大大的圆口、尖尖的底。据说,它原本是农民灌溉时用的一种罐器。罐子一旦积满了雨水、雾水,就会自动翻转,把水倒进蓄水池里。这个器物的名字叫欹(音qī奇)器。

《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故事。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到鲁桓公庙去祭祀,见庙中摆挂着一件器物。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物?”

守庙人说:“这是君王用来提醒自己少喝酒的一种器具。”

孔子说:“我听说灌满了水,它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没错。”

孔子想看个究竟,连忙让子路取来水试了试,果然:水倒入一半,“欹器”就端正了;当把“欹器”里的水都倒空时,“欹器”就会倾斜着;当“欹器”里灌满水时,“欹器”就翻倒了。

看着看着,孔子发出了感叹:“唉,天下哪里有装得太满,又不翻倒的道理呢?”

子路对大家解释说:“夫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像这个装满了水的欹器,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结果却因此而导致失败,是这样吧?”见孔子点头称是,子路又问孔子:“那么,敢问夫子,怎样解决自大自满的问题呢?”

孔子说:“要解决自大自满的问题,需要自己知道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

子路又问:“要想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用什么办法做到呢?”

孔子说:“道德修养很高的人,要恭敬地对待别人,用来守住自己的道德修养;土地众多的人,要保持节俭的习惯,用来守住所拥有的土地;俸禄很多、地位很尊贵的人,要谦卑地对待别人,用来守住自己的俸禄和地位;人口兴旺、家丁勇猛的人,要谨慎小心地说话做事,用来守住已有的人口和家丁;拥有聪明智慧的人,要像一个愚笨的人不自以为是,用来守住自己的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人,要一直提醒自己还很浅薄,用来守住自己本性。这就是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空间的办法。”

在太庙观“欹器”一事,令孔子感叹不及,就此悟出了中庸之道。

于是,孔子也在自己座位旁放了一个欹器,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告诫自己做任何事情要不偏不倚,同时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对“中庸”一词的加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书·中庸》)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中”,就是既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头,也不要欠缺,不要不及。“庸”,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做人不自满,懂得谦让,知道夹着尾巴做人,这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

为人处事的态度,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是心态平和:遇事谦和而不忘形,遇人善待而不自满。

“中庸”提倡的是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中庸”之意: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对事,把握好适度,做到行为适中;对人,懂得谦让宽厚,做到心态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理平衡,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中彩票的快乐有多久

中国人经常用“天上掉馅饼”来形容突如其来的好运、无需付出而能得到的大便宜。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愿:“真希望能发一笔横财,那样就能成为最快乐的人了”。

购买彩票中大奖的确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但是据统计,通过购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只有1200万分之一。看来“天上掉馅饼”是一件极不容易遇见的好事。

国外的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彩票与快乐的关系”。心理学家对
“突然发财的人,是不是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加以研究。

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中了足球彩票的人,有接近四成的人感觉比一般人快乐;但是中彩票的人也会为此付出其他的代价:失去了拥有工作的成就感;有钱了最后反而与最亲密的人分手;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越来越不好。

曾经看见一个报道,当然这是彩票中奖案例中的一个特例。

有一对夫妻购买一张彩票后,意外中了大奖。这可是天大的喜事,一夜之间,致富的梦想成真了。夫妻俩用一大笔钱购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物品,开始享受舒适的生活。丈夫放弃了原先的工作,专职炒股票,妻子整天购物美容。可是没想到一场金融风暴,丈夫失去了所有的财富,享受成性的妻子抛弃了穷途潦倒的丈夫,心灰意冷的丈夫走上了跳楼自尽的不归之路。

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浦·布里克曼在
“彩票中奖者(一千万美元)的快乐到底能维持多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彩票中奖者在六个月之后,有些人甚至在一个月之后,就恢复到了原先的幸福基线水平。看来,中彩票带来的快乐并不长久。

心理学家在“幸福的差异与基因差异”的研究中,针对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实验调查中,发现了双胞胎的幸福相似性,由此发现“幸福基线水平”的学说。

什么是幸福基线水平?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条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线,大体上是由我们的基因所决定的。每个人都会因为出生环境、生活经验,以及受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衡量幸福感程度的幸福基线。这个幸福基线大致在我们3岁以前就确定了下来。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比一般人的幸福基准线的水平高,也有的人天生就比他人的幸福基线水平低,但是无论每个人的生命中发生过怎样的刺激性事件,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会逐渐回到自己的幸福基线。

一个人的个性中,有40%是基因遗传所决定,10%由环境所决定,50%是后天教育和培养,以及个人努力等因素形成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中有60%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

当一个幸福基线水平并不高的人,中彩票获大奖了,面对意外的财富,天大的喜事,肯定会喜出望外地高兴一阵子。但是,中彩票大奖的快乐并不会在他心里持续太久,这个人的兴奋情绪很快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烦恼情绪又重新袭来,这个人又将回到并不高的幸福基线水平上。

假设,另外一个幸福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意外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下肢没有了行走能力,这是比坐牢还要严重的痛苦。当事人自己也感到痛不欲生,认为自己从此与快乐绝缘了。可是几个月过去之后,这个人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心情和健康状态开始慢慢好转,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出现,他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他的情绪状态与出车祸前基本一样。这个人又恢复到原来的、较高的幸福基线水平上。

无论是中彩票之后一时的欢愉,还是出车祸后一段时期的低落,或早或迟,我们的整体幸福水平,总会趋向于靠近一个固定的基线。

人生的际遇并不重要。不管是面对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到自己的快乐起始点,也就是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

我们当下的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并不是一种长期的情绪体验和感受,我们总是会比较快的回到自己既定的幸福基线水平。这个基本点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幸福基准水平低的人,要想摆脱一直困扰自己的不愉快和悲观的情绪,可以通过对积极心理教育的学习,学会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线水平。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去提升幸福基线水平,提高个人、社区和社会的总体幸福感水平。帮助人们在跌入低谷的时候,建立较强的心理韧性,让人更快和更容易地回到幸福基线水平。

比如说,我们用1到10分来计算一个人的幸福基线水平。假如,一个人天生的幸福基准线是5,积极心理教育可以帮助他逐步提升到7或者8。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在当时可能会降到了2,但是这个人会花比原来短的时间,很容易的就能回到7左右的基线水平。但是一个没有学习过积极心理教育的人,它会一直在低于5的基线下徘徊。

个人遗传基因使我们每个人拥有不同的幸福基线水平。但是,基因并不能决定我们每个人的所有的不同。我们完全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有意识的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幸福基线水平,让我们每个人能够获得持续和长久的幸福力。



疯狂购物能否缓解压力

不少女性都有这样的经历:心情不愉快、或者与老公生气时,很生气有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的时候?“逛街”、“购物”这两个词汇会马上跳进自己的脑海。于是迈着大步走进漂亮的大商场,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了大肆购物。

许多女性都认为:购物的快乐,会让自己暂时忘记烦恼的心情。

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中,一位女性和丈夫吵架时说:“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疯狂的购物。”女性们认为,购物能够让自己开心起来。

在遭遇生活压力如工作不顺心、孩子不听话、夫妻吵架等应急生活事件时,男女之间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是绝对不同的。男性有可能会把妻子或孩子作为替罪羊和出气筒,或者借饮酒来发泄不愉快的情绪。

女性缓解压力的方式比男性要简单的多。女性生气之后会不断的去购物,通过购物来缓解压力、发泄不满情绪,当女性心情不好或失意时,会在疯狂的购物中寻找乐趣,平日里喜欢而又舍不得买的东西,此时便不再砍价了,统统收入囊中。购物使她们获得一种安慰与满足感。

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女性经济研究专家,在针对700名英国女性参与的一项调查中,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经济不景气时,女性越容易为调节情绪、减轻压力而疯狂购物。这些受访女性普遍认为,购物能使她们感觉更好。79%的人说,她们能通过大肆挥霍让自己开心起来。

心理学家认为,购物是女性调节情绪的一种途径。她们以此来麻痹自己,淡忘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对生活的不满。因此,经济衰退时期,女性的购物花销反而比平时更大。这种消费,或可称为补偿性消费,是一种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但此时疯狂购物却有可能增加“负罪”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购物本身对大多数女性来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去购物,那些坏情绪似乎就能随着钞票一起流走。

那么,女性们通过购物真的就能够获得快乐吗?

据研究数据表明,女性为了缓解情绪压力而去购物,或许在那一瞬间能找到快乐的感觉,而一时的冲动过去后,坏情绪依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而且还会变本加厉。超过13的女性认为购物是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但遗憾的是,随后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她们并没真正的快乐起来。

看来,情绪不好去购物,在购物中得到的快乐却是很短暂的。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花钱买到持续久远的快乐呢?花钱买快乐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心理学家里凡.波文和托马斯.基罗维奇联合开展了一次国际性的访问调查。调查的内容:当你想通过花钱去买快乐的时候,你是花钱去买商品?比如最新款的裙子或者手机;还是会花钱买经历?比如出去吃顿饭、买一张音乐会的票,要么是与家人一起度假。

心理学家请受访者回答:你觉得哪一样更好?也就是说,你会偏重物质消费,还是会偏重精神享受。

这是一次非常深入地调查研究。两位心理学家请世界各地的一些人,回忆自己花钱买快乐时所买的商品或经历,然后对这些商品或经历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程度打分。结果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我们愿意花钱去买经历。就是说,购买有意义的经历、花钱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度过,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精神享受远比物质消费更能带来快乐。花钱购买经历,那些难忘的记忆,印象深刻的东西还有快乐时光的回忆,会追随我们很久很久。

美好的记忆不会像商品那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破旧和过时。特别是我们与家人或朋友们在一起共度时光的美好记忆,会长久的在记忆中难以忘怀。



最美的是过程

周末,我们一行同学相约去郊游,最后赶到集合点的是小师弟夫妻俩。师弟的太太一下车就向大家抱怨:“你瞧他一路上忙的,走走停停,下车去抓拍什么美景,两个小时的路程,竟然走了三个半小时。”听到太太在埋怨,小师弟只是眨眼笑了一笑。

郊游活动即将结束,在晚餐聚会时,大家开始展示和交流自己拍摄的照片,只有被太太抱怨过的小师弟,拍摄的照片与众不同。不仅有旅游景点的照片,还有沿途中,被大家忽略的许多美景,在同学们的一片赞美声中,师弟的太太乐得最开心。

外出旅游时,人们会习惯性的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匆匆忙忙的开着车,一路狂奔着驶向旅游点。至于沿途的风景,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冷落,甚至是视而不见。旅游的目的似乎挺简单,我们是去旅游点看风景的。至于沿途的美景呢?我们根本就没放在眼里,顾不及感受,似乎只有奔赴到旅游点里,才能欣赏到最美的景色。

如果把人生喻为旅途,最美的人生,其实就是沿途中那一道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不是最后到达的那个终点站。幸福的人生,应该是体验生命的每个过程,并不只是关注最后的那个结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看重的只是事情的“结局”,而忽视了事情的“过程”。

我们习惯于活在将来,而不是活在现在、活在此时此刻。

记得当年在报名参加博士研究生之前,我在日记中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我考上了博士,拿到了博士学位,那时我应该是最快乐的,那时的人生将是多么的美好。”

接着就是考前准备,紧张的复习过程异常的辛苦。当时暗暗鼓励自己,咬牙顶住,等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将会很开心,我肯定会激动得欢呼跳跃。可是,当我接到博士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正被工作搞得焦头烂额,根本就没心情去享受录取后的那份快乐。

不久,紧张的脱产读书生活开始了。读书、工作、家庭和生活,四个沉重的箩筐压在一副肩膀上,内心的压力和苦楚是难言形容。我经常是一边鼓励自己咬牙坚持,一边安慰自己:也许等到积满学分,考试通过后,就能轻松和快乐了。

随后的开题报告、中期汇报,还有十万多字的博士论文,让我始终就没有机会与快乐和轻松沾边。博士论文答辩前的二周,腰部严重扭伤了,卧床躺在病榻上,我又在想,若是能顺利的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那时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结果呢,我至今也回忆不起自己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的那一天里,有过多么的快乐。

如今,每当翻看毕业典礼相册,看着身穿博士红袍的照片,我都会很感动,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可是照片上的我,笑得并不开心,因为,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夜,我彻夜失眠,又在为是否需要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而举棋不定呢!

我和许多人一样,很少在意此刻发生的事情是最好的,总是认为下面的一个事情才是最好的,“总有一天才会更好”。只有实现所有希望的事情时,自己才是最幸福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们一种很常见的误解。人们把目标的实现等同于幸福,认为‘一旦目标实现,就会开心快乐’。其实这只是一种‘幸福的假象’。

如今,每当走在校园里,就会想到在校读书的那段时光。早晨是踏着校园歌曲走进教室,与少年时代一样,怕上课迟到、紧张考试,熬夜复习;中午在大大的学生餐厅里,与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弟妹们一起排队打饭,那是一段幸福又令人难忘的时光。可是在当年呢,关注的却是双肩挑担的沉重,工作与读书的艰苦,是内心的压力所带来的焦虑和疲惫。还常常会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诱惑着我:当我拥有博士学位时、当我完成博士学业后,我的一切才会是最美好的。

为什么我们总是感受不到眼前的快乐,总是在引导和说服自己“总有一天会比今天更好”呢?我们延迟对此时此刻的幸福感受,忽视眼前的快乐,结果期待未来的心理,让我们在一遍遍的重复中,被动地等待着未来的快乐。

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我们没有活在此时此刻。

“幸福不只是为了到达山顶,也不是没有目的地绕着山转,幸福,是在朝向顶峰攀登中的体验。”

最近,我的日记中留下这样一段话:不用着急,一路行走着的观看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慢慢地长大、静静地体悟;不忙着查看结局,适当的放慢步伐,把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让行走更持久、更稳健。

这些年,在研究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活在此时此刻的人,才是最快乐的;懂得体验生命每个过程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工作在左生活在右

快快乐乐工作,高高兴兴生活,如今成为许多女性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面对工作岗位中不断出现的种种压力和负面情绪,怎么应对家庭生活中一堆堆的事务,怎样才能把烦恼的心态调向快乐的情绪呢?

有位女士,在单位上班时,受到主管的无辜训斥,憋了一肚子的委屈。下班后接孩子回到家,丈夫还没回来,刚放学的孩子嚷着肚子饿了,冰箱里也没有可以煮饭的蔬菜,满地的玩具,喧闹的电视声,丈夫的手机又不在服务区。面对眼前的一切,只有一个字:烦。实在是太烦了。依照过去,出现这种状况时,这位女士会数落孩子,埋怨老公;那时是孩子哭,老公恼,每次争吵之后留下的就是眼泪和后悔。

这次不一样了,这位女士不久前参加了“幸福人生的心理修炼”课程,她已经懂得如何去转变不良情绪,于是这位女士开始自我调节情绪了。仰头闭目二十秒之后,在内心进行自我对话:不愉快的事情都是暂时,已经是刚才发生过的,从现在的这一秒钟开始,我不能再生气了,没有必要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再生气,我要让自己开心地去面对眼前的每一件事情。于是这位女士开始高高兴兴的哄孩子,随后带孩子去小区旁的小食店里吃了晚餐,再去超市买回食品蔬菜,给老公发一个问候信息,安顿好孩子做作业,自己做个护肤面膜,拿起最喜欢的书籍,听着音乐,开始惬意的休息。

“最快乐的人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最好的,但他们会充分享受自己已有的东西。”

这位女士给我发来了邮件:“感谢您告诉我‘幸福心理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如今我的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虽然生活还是很简单和平凡,可是有孩子的欢笑和老公的宠爱,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什么是“幸福心理的三要三不要原则”呢?

第一,要专注的面对现在。不要把昨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和明天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带到今天来;

第二,要温和地对待现在。不要把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强加给他人;

第三,要乐观地肯定现在。不要盲目的期盼总有一天,人生才会变得比较好。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三不要”,就会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上班时,快快乐乐的做好本职工作;下班后呢,高高兴兴的享受家庭生活;不轻易把自己的情绪和工作压力传染给家人和朋友们。

拥有快乐的心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幸福的方法,不知道怎样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其实幸福的能力也是需要学习的。我们从小学开始,学算术、学语文和很多的知识,只是从来就没有一门功课是教给我们如何去学习幸福的。

我们从小到大,不停的努力学习、读书,目的就有一个,就是要让我们长大后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我们毕业之后工作了、结婚、生子,做人妻、人父,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却走了很多的弯路,接受了许多生活的教训。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掌握到获得幸福的方法,缺少获得幸福的能力,没有认认真真地学习一门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的心理修炼课程”。

不少人在生活中,常常被忙碌的工作和混乱的生活搅扰得身心疲惫。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不是工作向右,生活向左;而是工作在左,生活在右,要工作更要生活。我们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

工作与生活是两回事,要用两种不同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工作只是谋生的一个工具,并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太把工作当一回事,无疑会使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压力之中,还会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乱。

不管你是教师、公务员、医生、律师还是清洁工,在工作时,你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职务”,回到现实生活中,你要扮演的才是“真实的自己”。把工作中的事情带回家中做、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来,让工作占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时间,这是绝对的不明智。工作永远做不完,工作压力处处有。在家庭生活的位置里,只有爱和温情,而没有工作的位置。

有份研究显示,习惯将工作带回家的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他们比一般人在下班后更容易感到疲惫,情绪也变得更加暴躁。有人会说,有时情绪烦躁,工作压力太多,回家后发发火,唠叨一会,释放一下也许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很糟糕的想法,直接的危害就是污染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我们有谁见过,哪一位清洁工下班回家时,会把工作中清洁出来的垃圾带回家里?据我所知,清洁工是最注意回家前的清洗过程,他们对手部的清洗,要比那些天天敲打键盘、触摸鼠标的人们仔细得多。

快乐工作和快乐生活的方法很简单:在什么地方,想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做好什么事。工作情绪不影响家庭生活,快乐生活为了更好的努力工作。



放慢奔波的脚步

如今的人们实在太忙,有车族是一边开车一边打着电话,常常忽视交规;上班族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甚至忘记脚下的危险。人们都太忙了,见面打招呼最多的问候语:“你在忙什么?”大家共同的感觉是越忙越好,越忙越有出息,越忙越让人羡慕。似乎只有忙碌,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在宠物市场里,经常会看见一种待售的小老鼠。这种小老鼠总是在铁圈里不停的奔跑,它们跑了半天还是在笼子里,永远都跑不出去。这个场景多么像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拼命地跑呀跑,奋斗着,挣扎着,就像笼中徒劳奔跑着的小老鼠。

职员忙着完成上级布置的销售任务;老总忙着谈判下一笔订单;学生忙着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老师忙着批改不完的作业;做妈妈的上班很忙,下班更忙,做饭烧菜洗碗洗衣服,辅导孩子作业;还有做爸爸的,太多的压力和欲望: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妻子和孩子。生活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我们的脚步,似乎难以停止奔跑。

身处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就像一部拧紧了发条的机器,在无休止地高速运行着。人们都在奔跑,都在不停的疲于奔命,如果我们跑慢了,其他人就会追过来,我们害怕自己会落后。

人们有很多忙碌的理由。我们需要前途、需要荣誉、升迁、晋级,还需要更多的收益。人人都能摆出一大堆忙碌的理由。我们匆匆奔波于工作、前途、和财富之中,为自己购置时尚的衣服,高级的车子、漂亮的宅子,让自己住进了一个舒适的房子。可是,我们生命中,许多本来应该拥有和享受的东西,在匆忙的奔波中,被遗失在视线之外。口袋里的财富是越来越充实,内心却越发的恍惚,犹如我们心灵的房子,变得空空荡荡。

我们只能顾及追逐眼前的东西,很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

我们的灵魂,早已落在奔波行走的身影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不仅失去了对生命的控制,还失去了更多的快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口袋里的钱开始越挣越多。可是,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快乐越来越少,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财富的增长与幸福的能力呈反比增长。不停的忙碌,没有机会为自己留点空闲,精力和体力的严重透支,抑郁时常在身后不远处徘徊,还有过劳死、焦虑症的频繁出现,此时,人们才发现:我们的财富与心理疾病却在呈正比的增长。

在这无休无止的奔跑中,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自己究竟还要跑多久,人生的目的地在哪里。

五十岁前,人们是拿命在挣钱,五十岁以后,人们是拿钱在买命。五十岁以前,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已经活了多少年了?大家是玩命的在奔波,关于衰老和死亡这样的问题,离我们还远着呢。五十岁以后,人们开始扳着指头算自己还能活多少年了,哇,活不到五十年了,三十年可以吗?看来,未来的日子要抓紧时间好好的活呀。

这时,人们才开始感到,在一路奔波的旅程中,我们的生命已经承载了太多的负重。过去只是一路的辛苦,别说登高望远,就连欣赏沿途的景色,也没有过心思。

记得有个故事里说,从前有一个很怕死的人,他总是觉得死亡在身后紧紧追赶着他。为了逃避死亡,他每天都匆匆忙忙、营营役役,把生活的时间表填得满满的。他以为这样就可避免被死亡追上。但有一天他还是碰到了死神, 直到这个时候,它才明白:死亡并不是从后面追赶他,而是在前面等候着他。无论他跑得快或慢,最终都会迎头与死亡相遇。

人生最终的结局就是生命与死亡的会面,这是谁也无法避免的。要想在死亡不期而遇之前活的快乐,方法很简单:放慢奔跑的速度,放慢行走的脚步。改善生活的节奏,慢慢的品味上天赐予的这个奇妙世界。

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留出一点宁静空间,来提醒自己人生的重点。放慢奔跑的脚步,心灵才能舒展;放慢行走的速度,生命才能回归本真。



心流体验的魔力

人生到底是快乐多,还是痛苦多呢?针对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在体悟短暂的人生之后,一再告诫人们,这个世界就是生老病死的、就是充满着烦恼和痛苦的,人类注定是无法永远快乐的。

面对苦乐参半的人生,我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