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透过佛法看世界:给寻找答案的人

書城自編碼: 243372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希阿荣博堪布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46978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8-20
版次: 1
頁數/字數: 352页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5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氢经济
《 氢经济 》

售價:NT$ 549.0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NT$ 279.0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NT$ 386.0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售價:NT$ 717.0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售價:NT$ 493.0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售價:NT$ 538.0
我,毕加索
《 我,毕加索 》

售價:NT$ 280.0
投资真相
《 投资真相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1
《 你在忙什么(《苦才是人生》作者索达吉堪布走进全球近百所顶尖学府开讲,教你在忙乱的世界中守住心的沉静) 》
+

NT$ 342
《 观测心中的太空:科学重新发现佛教 》
+

NT$ 456
《 次第花开(揭开藏人精神愉悦秘密的佛学畅销书,精装增订手印版,随书赠送DVD光盘) 》
編輯推薦:
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希阿荣博堪布2014年最新力作,献给寻找答案的人——《透过佛法看世界》,一百八十个问题,解答你的人生困惑。透过佛法,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希阿荣博堪布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烦恼、迷惘为契入点,从佛法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在这个技术和生活形态巨变的时代,人们的烦恼也更剧烈,甚至由于困惑和矛盾,陷入抑郁症的阴影。凡是接触过希阿荣博堪布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声和喜乐所感染。《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亦透露出希阿荣博堪布,一位大圆满成就者的慈悲、智慧和自在。
內容簡介: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并特别强调了出离心。
 第五辑《死生事大》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因为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希阿荣博堪布已经发表的关于放生的文章很多,在这本书里,堪布开示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放生,做到周到、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辑《空性》,这是希阿荣博堪布第一次大篇幅地用汉语讲解佛法的精华所在——般若空性。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介绍,恐怕也不好懂。堪布在语言上尽可能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词汇,但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佛教逻辑思维的犀利和巧妙。
關於作者: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堪布大力倡导净土法门,引领有缘众生悉皆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菩提洲网站www.ptz.cc。
目錄
序言 给寻找答案的人
辑一 透过佛法看世界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同源
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人活着
犹如昨梦
拥有一切又如何?
智悲是同时生起的
十足的好人
美丽的事物
所以有人天乘
龙树菩萨的比喻
进与退
爱需要智慧善巧
发心清净能减少伤害
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生病了
无限的未知
惟信能入
如果心愿没有达成
辑二 个人修行与社会生活
尽在缘起中
个人与时代
自律
从我做起
惟有善能制恶
当学佛成为时尚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
学佛的基础
他自调心,何关汝事?
看似普通的生活
吃肉,吃素
都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出家与在家
是逃避责任吗?
与家人的矛盾
工作与持戒
简单生活
辑三 因果苦乐
前世和昨天
上一世的价值
跨越时空的因果
不是同样的水,也不是别的河
箭头指向未来的自己
菩萨保佑
好人为何遭殃?
戒后
此乃苦,汝当知
苦从何来?
违缘
关于生命的幸福和快乐
如果只有一杯水
善良是没有伤害之心
慈悲心的训练
柔和是一种力量
自己先安静下来
辑四 依止上师与闻思修
功德之源
寻找善知识
金刚上师
上师与弟子
瑜伽士
祖古
次第而行
闻思修
读书,静坐
阅经
行持善法
嗔恨贪执生起时
正念法门
止观
八关斋戒
诵念经文
专注于自己的修行
闭关
你愿意放弃吗?
放弃,积累
辑五 死生事大
修行者的死亡
生死无憾
简单的临终引导
死生与共
带上我的祝福去他生来世
净业之因
心的保护者
花开见佛
以火烧木,木尽火灭
横出三界
自有缚无法解他缚
空与净土
以楔出楔
念佛圆通
辑六 护生
我们是平等的
最珍惜的莫过于生命
哪怕救度一个生命也是有意义的
尽己所能
解脱的种子
共修放生
吃素与放生
辑七 空性
空性
墙、鹰、风幡
大千世界
梦和醒
佛的三身
如果没有分别心
空性和虚妄
看到的是什么?
二、不二、无生
无欺的痛苦也是虚妄的
放下执着和发大愿
见解和行为
內容試閱
壹.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贰.提问之前,先问自己
 问:我们究竟是从佛那里找寻到内心的力量,还是在寻求庇佑,诉求各自的欲望?
 答:在问“佛法能给我什么”之前,应该先问自己:“我想从佛法中得到什么?”
 人们的出发点各不相同,但总不出以下三类:希望生活安稳快乐,事业发达,家庭幸福等等;希望从根本上摆脱人生的烦恼痛苦,实现心灵的自由解脱;希望获得圆满的智慧,以更好地帮助众生。
 绝大多数人都在第一类中,然而想福寿如意也绝非易事,因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条件是你需要诚心正意、断恶行善。佛教中的人天乘便是教人们如何做一个善良正直有德行的人,在世俗社会中如何立己。
 另一些人的志向却不同,他们愿意疏离世俗社会,放弃世俗社会的财富和享受,而专注于对治自身的烦恼,寻求个人的解脱。他们能够从佛教的声缘乘中获得指导和帮助。
 还有一些人,希望所有众生都没有痛苦,常在安乐中。他们需要努力断除自身的烦恼和执着,并具备深广的智慧和善巧,才能够真正如愿地帮助其他众生。这种智慧和善巧在佛教的菩萨乘中有广泛的教导。
 从佛法中能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发心(也就是根本的动机),然后就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佛法落实到自己身上了。
 叁.都修行去了,社会怎么办?
 问:佛教作为从印度传过来的宗教,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是不是有冲突?比如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结婚生子,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
 答: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呢?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并存了几千年,说明它们之间虽有不同,却并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三家各有侧重,应机教化,才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集体及个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满足。
 问: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谁还来生产?社会还如何按照我们常态理解的去进步?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答: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其实,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在改变。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劳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幸福安乐、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丰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中,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你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
 肆.跨越时空的因果
 问: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如何起到断恶行善的警示?
 答:严格说来,因果都是跨越时空的,因与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空点上。时空的间隔有长短远近之分,而这长短远近没有绝对,是因人而异的。超出了某些人接受和认知范围的事物,可能对另一些视野更广阔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的。
 比如,只关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讲历史、讲未来,他会觉得那些与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没什么关系,考虑那些没多大意义。可是稍有远见的人就会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兴衰的规律,并预示事态变化的趋势;考虑未来,可使我们以更具持续性的方式去做事,而不至于急功近利,路越走越窄。
 “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这取决于众生各自的智慧和福报。对一只朝生暮死的昆虫来说,隔夜就是隔世,它很难明白昨日种种与今日种种之间的联系和延续;它不知道它那一天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与整个生物进化史都密切关联。但对人来说,明白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因为人的福报和视野比昆虫大。如果虫子说:“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今天的太阳落山后就再不会升起来。”人类听了,一定会发笑。同样的,若智慧和福报超过一般人,就能知晓过去将来,知道因果在较长时空跨度里的演变过程。
 凡夫受因果律支配,却因为不能现量了知因果而常常疏忽、懈怠。地上菩萨出定时也在现象的缘起法中,由于菩萨以入定智慧之力在出定时能基本现量了知何因感何果,因而菩萨不昧因果,详细取舍因果,精进地行持六度万行。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问:因果不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相信,可真有来世吗?
 答:如果相信因果不虚,就该相信有来世。当一期生命结束时,若就此断灭,没有来世,那么未了的因果怎么办?若说因果也随之断灭,岂不是有因无果,又怎能说因果不虚呢?
 问:如果有轮回,为什么世界比以前多了那么多人口?多出来的那些是哪里来的?
 答:佛教的轮回讲的是六道轮回,众生跟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