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语文教师素养随想

書城自編碼: 24317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潘新和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11069606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80/1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5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改变世界的哲学家们 》

售價:NT$ 493.0
将军
《 将军 》

售價:NT$ 269.0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墓志的生成及其在唐代的衍变研究 》

售價:NT$ 549.0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理解中国经济:在大变局中读懂新机遇 》

售價:NT$ 252.0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饥饿与国家:苏丹的饥荒、奴隶制和权力(1883~1956) 》

售價:NT$ 386.0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管好你的钱:人人都要懂的财富传承(一本书带你了解财富传承的7种方式) 》

售價:NT$ 381.0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NT$ 442.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NT$ 32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32
《 语文:我写故我在 》
+

NT$ 342
《 不写作,枉为人--潘新和语文学术随笔 》
+

NT$ 324
《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万千教育) 》
+

NT$ 333
《 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 》
+

NT$ 522
《 语文:人的确证 》
編輯推薦:
《语文教师素养随想》围绕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和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对语文教师的文字情缘、文字感悟、语言追求、语言培养、科研方法、史料收集、史识勇气、科研承传、整合创新、语文写作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作者潘新和关于语文教师素养的系统性论著。
內容簡介:
书稿围绕语文教师的素养要求和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实践,对语文教师的文字情缘、文字感悟、语言追求、语言培养、科研方法、史料收集、史识勇气、科研承传、整合创新、语文写作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作者关于语文教师素养的系统性论著。
關於作者: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原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现任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等。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代表作《语文:表现与存在》风靡语文界。给中小学师生作讲座100多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福建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等20多个奖项。
目錄
第一章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什么
一 人格素养:关爱每一个言语生命
二 专业素养:善读会写能说
三 教学素养:为学生言语学习“立本”
四 科研素养:为学者型教师奠基
第二章 怎样当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
一 文字情缘:言语生命的接力
二 独特感悟:抵达心灵深处的呼唤
三 将生命之作奉献给新的言语生命
四 言语生命田园的养护者、守望者
第三章 学者型语文教师怎么做学问
一 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
二 史料、史识是科研之底气
三 承传与超越:整合的原创
四 走进语文教育的历史时空
附录:
一 基于史料、史识的言说
——张心科《语文课程论稿》序
二 日札:“立言”之根基
——刘中黎《中国20世纪日札写作教育研究》序
三 融为生命:非教育写作的坚守
——徐飙《风声》序
四 耕耘在语文课改的前沿
——林汇波《言语文本:语文课堂的归依》序
五 写作学:以“写作教学实践”为本
——尹相如《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序
六 为儿童立心,为儿童写作立命
——吴勇《儿童写作论》序
七 基于言说欲、创造欲的激发
——潘朝阳《点子作文》序
八 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
——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序
九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
——陈香瑶《草木吟》序
十 我们需要理性与哲思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自序
內容試閱
三 将生命之作奉献给新的言语生命

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思”者、“作”者。语文教师应有自己的生命之作。应让学生能读到“我们”的老师写的优秀作品或著作。语文教师,应以其著述使学生能引以为自豪。
从动机层面看,言语创造是基于人的言语生命冲动。语文教师自身缺乏言语表现的兴趣、热情和激情,没能写出优秀作品,是一个没有自尊的老师。这样的教师是否能教好语文值得怀疑。
以往,我们总是认为有一种教师虽然没有教研成果,平时除了教案外,从不写作,但是会教学,是好教师。有的还把教师分为两种:会教书的与会科研的。意思是有些教师是教学型的,有些教师是科研型的。教学型的不必科研也能教好课,科研型的仿佛会科研便不会教学。这是应试教育下的观念,以应试教育的逻辑思考,此说不无道理:只要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下死劲做题,就可以对付考试,学生考得好,教师自然就是好教师。会科研的教师,大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太理睬应试那一套,我行我素,于是学生可能就考得不好,教师自然就不是好教师。这无疑是“反生命”的教学视阈下的认知。一个好的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热爱写,不经常写,不能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指望他的学生能热爱写、经常写,并写出好文章的。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热爱言说,对学生——新的言语生命的召唤和激活,所起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惟有教师的热爱言说,才有学生的热爱言说,才有言语生命的健康生长、成长。
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言语创造欲的作者。很难想像,闻一多先生没有海一般澎湃的言语生命冲动,能写出充满生命激情的诗篇,能进行富有想像力的文学史论的漫漫壮游,能吼出气吞山河、声震寰宇的彪炳史册的“最后一次的演讲”——能使学生和后学由衷景仰。教师的言说、作品,是师生间“隐对话”的最佳载体。
一个语文教师也许不是一个最优秀的作者,但是他必须是一个热爱言语表现的人,是言语生命使命的自觉实现者。他对言语创造充满着热爱和憧憬,始终如一地用语言编织着梦幻和信仰。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喜欢言说,不倦地言说,用自己的声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下水”,但是“下水”不是只为了懂点写作的甘苦,或作为学生写作样板,“下水”不应视为是教师的“作业”,教师的写作,应是教师由衷向往的“事业”和无“欲”而求的信仰。——作为“作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只是应付,是不可能有生命的激情涌动,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足观;作为“事业”,作为生命的图腾,那就是“把平生、涕泪都漂尽”的忘我和痴迷。这样的写作,不论写得怎样,都能读出生命的真实色彩和气味,读出言语的智慧和精彩。
语文教师为了教学而“下水”的是“匠”,为了言语激情、崇拜和信仰“下水”,才能真正成“家”立“业”,成为一个自我实现型教师。不少教师是为教而写,我们从这里看到的只是工作态度可嘉,却不能感到赞佩,不能点燃他们的言说欲。因为这本身教给学生的就是急功近利,顶多就是“敬业”。写作,只是作为职业的要求,不是教师言语生命的自觉追求,怎么会成为学生言语生命的自觉追求呢?
言说的激情凭借的是“气”。古人说“文以气为主”。“气”可以解为气势、修养、精神等,是人内在的精气神儿,是充溢奔泻的言语生命激情。“气”是需要精心养护和修炼的。“平心”才能 “静气”。在浮躁焦灼的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应“致虚极,守静笃”,守住心灵的净土,躬耕精神的园圃。这样,在你的三尺讲坛上,便氤氲洋溢着“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教师的言语智慧的传递,是言语精神的传递。没有执著弘毅的言语精神,言语智慧就失去了支撑。
学生不但从教师的言语感受力和想像力中获得启迪,更从教师充满激情的言说中,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言语精神的召唤,受到鲜活的言语生命气息的熏陶,找到言语生命冲动的感觉,在他们的心中便鼓荡汹涌起言语创造的激情。这种隐性的感染和习染,对于言语学习来说,甚至比有形的教育还要重要。
教师的言语创造的冲动和激情,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集中体现在自己的作品和编写的教材中。就是说,教师往往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通过写作或创作完成的。语文教师必须是痴迷于写作的人,是作家或学者,绝不应是什么都不爱、不会,只好教语文。教师不但通过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还通过自己的作品——文本与他们进行交流。如果学生偶然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教材封面上写着老师的名字,会是多么的惊喜,他们从没有生命的教材中,直观地感受到真实、温热的生命气息,这是站在他们面前的老师,连一根头发是否安放错了位置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亲自写给他们看的,他们对言语生命的体验就加深了一层。因此,教师亲自编写教材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今天,自编教材不是一种奢望,已经是需要和必要。校本教材就是要求每一个教师自己去编写的。
当同学们在报刊上一次又一次地读到老师写的文章,看到了平时在课堂上没能看到的老师隐秘的内心世界,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言语生命,或浅唱低吟娓娓倾诉,或黄钟大吕激扬文字,他们将心甘情愿地被老师的创造激情和言语才情所感染、虏获,一步步地走进精神创造的殿堂。教师写作文本,是教师言语生命的结晶,也是师生对话的一个平台。学生面对教师的作品,就等于间接地面对他的老师,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老师。使他们增进了对老师的了解,感受到了老师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言语生命的存在状态。教师往往是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好奇,教师的写作文本给他们打开了解读教师的一扇窗子。
记得曾给我的学生读过我自己的一篇散文:

书 魂[ 该文首载于《福建日报》,1994年10月1日。后有多种书、刊转载;略有改动。]

书是有灵魂的,你信不?
我过去也不信,直到不久前的一天清晨……
那天,我照例到操场散步,在宿舍区碰到了系里的林海权教授,他向我招手,很喜悦地告诉我,他刚买了一本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书中对先父著的《中国语原及其文化》评价甚高,称它是中国“五四”以后文化语言学方面承先启后的第一部专著,问我想不想看。我略一沉吟,回了一句“算了吧!”便走了。
我不知道事后林教授是否对我的失礼感到不快,想必不会,因为他是一个性情温厚的长者。倒是我自己那份淡漠渐次变得沉重起来,心里老是搁着件事儿,眼前老是浮现着一脉发黄的书脊。
我也算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中别的没有,唯有书多。从小我与父母同居一室,当中隔开的便是一排大书橱。我可以说是在这堵“书墙”里长大的。我对书的最初的认识,只觉得那无非是印着铅字的纸罢了。
跟所有好奇的小孩一样,小时侯我也绝不会放弃在家里“寻宝”的乐趣。那排大书橱自然是我搜寻的重点目标。我曾将书橱里的《史记》、《汉书》、《艺文类聚》、《康熙字典》、《辞海》什么的,一本本搬下来,翻搜个遍,再不露痕迹地“上架”复原。至今我还记得它们是摆在书橱的第几层,是靠左还是靠右。
一天,在书橱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在一脉发黄的书脊上印着一个熟悉的名字——潘懋鼎,我无法形容我那时的惊喜,是父亲写的书!抽出一看《中国语原及其文化》,翻开来,却读不下去,勉强溜了几页,感到十分无味,于是插回去,让它继续在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呆着。父亲回家时我向他问起过这本书,他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奇怪的是我的记忆一片空白,怎么也想不起当时的情形。
后来是“文化大革命”,是我和哥哥“上山下乡”,是父亲“清队”(即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笔者)时蒙冤自尽……当我们一家不得不从大学的宿舍里搬出去时,悲愤中的母亲以少有的决然,把书橱里的书全部卖掉,包括那本令我惊喜又令我失望的父亲写的《中国语原及其文化》。
我永远记得那天。废品站的板车来了,一瞬间便拆除了那堵温暖的“书墙”。我含着泪,看着伴我长大、我无比熟悉的“书们”,被硬塞进麻袋,摔到板车上,一车一车地拉走。我那少年的心陡然间升起了“永失我爱”的悲凉,仿佛一下子苍老了100岁。——在往后的岁月里,不论我在哪里看到收购废品的板车,便无来由地没了好心绪。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有一天在学校图书馆找书,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曾“梦里寻它千百度”的那一脉发黄的书脊,我心跳得厉害!我曾无数次地自责和悔恨,骂自己为什么那么傻,不留下父亲的那本书。这时,它就在我眼前举手可及,而且,我确信已能够读懂它。可是,我终于没有伸手。是不想看,抑或是不忍看,我说不清楚。
但此后那一脉发黄的书脊时时出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我常常自我排遣:父亲不在了,那书在不在,那书写得怎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忘了它吧!我故意显出超脱的宁静。每每有人告诉我,在某本语言学家词典里看到了关于先父的词条,我一句也不多问,顶多说一声“谢谢”。——那天我漠然地回报林教授的关切,也正是这种心态在作祟吧!
没想到这种漠然转眼间便荡然无存,想看一看《文化语言学》的愿望弄得我心绪不宁。
在愈来愈强烈的愿望的催逼下,我匆匆地从林教授那里借来了书,匆匆翻开他早就为我夹好的那一页,匆匆地读:

“……如果就专著而言,潘懋鼎《中国语源及其文化》(1947年致知书店出版)是上承梁启超语原之学,下启文化语言学的第一部论文集。……《本论》收有《初民“生”之想像与中国“姓”之导源〈释姓〉》等论文十篇。作者在《前记》里还表示打算写《中国词语及其文化》等。”

我忽然彻悟:父亲从未离去,父亲因他的书而活着;那书是不死的,父亲也就不死,那书里有父亲的灵魂!每一部不朽的书里,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从此,我对书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当我走进图书馆书库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周围不再是“印着铅字的纸”,而是簇拥着无数睿智的灵魂,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如在目前。他们是不死的!
因为要写书的缘故,那天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大堆的书,从抽出的借书卡里,我发现其中的一张有父亲的签名,我怔住了:30年或40年前,父亲借过这本书,他曾经翻过的每一页,读过的每一字,我也将重新翻过、读过!当我也在借书卡上签上我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心里闪过这样的念头:若干年后,当我也已作古,我的女儿是否也会在借书时看到她祖父、父亲的签名呢?一定会的!
读书的人也是不死的。

这篇短文给我的学生带来的震撼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从他们那儿感受到了言语的力量:他们肃穆而宁静,眼睛闪耀着沉思的光芒。——这种共鸣和回响,多年之后仍然不断地在我耳际震荡,在我的眼前映现。我听到许多当年我教过的,或没有教过但读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向我提起这篇文章,倾诉着他们曾经发生过的感动。一位学生来信说:“在上研究生之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您上过的那节课。那天下午您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些关于书以及生命的体验。当时我感动不已,感同身受,一直到晚上都心绪不宁,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悟出了点什么……”另一位学生信说:“我忘不了上潘老师课时那种生命体验,我甚至可以听到血管里的血汹涌澎湃的声音;下课了,我则身轻如燕,感觉灵魂正脱壳而飞,那些心灵腾飞的日子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写作的不朽吧!”有一位我素不相识的学生,现在某报当记者,在一次会上与我偶然相逢,他说我没有教过他,但是读过我的《书魂》,他说起了当年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一口气读了五六遍,觉得实在太好了,让他爱不释手。有学生说这是他所读过的关于书和读书的文章中最深刻动人的一篇。——文章未必就那么好,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它只是满足了学生想了解老师的愿望,他们因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他们的老师,而感到格外亲切、动情,从而增加了对文章的好感。如果说这篇文章还有点动人之处的话,那可能是我对“言语生命”生生不息的真切体验,是我用血泪、激情、生命写成的。这些年,我出版了多种的著作和教材,写了不少文章,评价大都不错,我们的学生用我编的教材时,我也能察觉到他们投来的崇敬的眼光,和他们向朋友推荐“我的老师”编撰的书和教材时表现出的自豪感。但是,我从未看到他们像读我的《书魂》时所受到的那种无可言喻的真正发自内心的感动,伴随着他们言语生命成长的长久的感动。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读到他自己的生命之作,而不是只让他的学生读别人作品。只让学生读别人的作品,而自己没有作品的语文教师,是让学生瞧不起的没有自尊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最有影响力的形象,是由他的生命创造物——作品——来显示。一个优秀的作家、学者,不一定是一个同样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要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或学者。我以为,语文教师的标准,要高于作家、学者,因为,他不但要会“写”,还要会“教”。这丝毫没有贬低作家、学者,抬举语文教师的意思,这是他们的职业、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点燃学生言语创造激情的最好方法是用你自己的言语创造激情,让学生忘情于写作的最好办法是你自己忘情于写作。
当一个语文教师是幸运的。作家或学者可能拥有无数的读者,但是,这些读者与作家、学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远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这么密切。师生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起的情谊,他们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教师的人格魅力等,使教师作品中表现的人生感悟和展示的自我精神世界,对学生言语生命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变得深刻而深远。优秀语文教师与作家、学者相比,他的言说和写作的优势在于,所给予学生的影响,是建立在言语生命对接、延续和亲密无间的情感联系基础上的。
当然,不是教师的所有作品都能激起学生对言语的爱,也不是所有的激情燃烧的作品都能变为言语生命的永恒。重要的还在于你对言语和言语表现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只是一个一般的会写的人,而且还得是一个对言说有自己的见解的人,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和类主体性的人。那些惟利是图、投机取巧的写手,追逐金钱和“时尚”的没脑子、缺道义的写手,纵然妙笔生花也是不配当教师的。
一个教师在一生中,必须写出一篇重要的文章或一部重要的著作,不要很多,一篇(部)就够。这不是指时下那些滥竽充数的评职称“论文”,或泛滥成灾的“教辅”读物,而是真正的生命、智慧之作,是可以“传世”的“一家之言”。称为“成名作”、“生命作”、“传世作”,都无不可。——有没有这种体认和企盼是一回事,是否能做到,则是另一回事。是否能传世,不是自己或哪位领导说了算,而是由历史、后人说了算的。
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似乎已是大觉悟,但是,“死不带去”,在许多人那儿,是出于无奈,是因为“带不去”、“没法带”。而作为教师——人类文明薪火的传人,仅仅觉悟到“死不带去”还不够,而且“死要留下”,这是你走过了言语人生之路后留下的“买路钱”。你必须要留下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明,你的精神生命就浓缩、凝聚在你的著述中。这一篇(部)心血、生命之作,犹如接力的火炬,将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也许不是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之火都能燃起这支不灭的火炬,但是,每一位教师都要用自己毕生的精神生命去点燃、燃烧。
在师范院校中文系学习的年轻学子,大多都怀有美丽的作家梦、学者梦,遗憾的是一当上了教师,仿佛便幽明两隔,从此美梦不再、噩梦频频。教育制度、教师评估制度,迫使他们只能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教学生应试。即便曾经是很有文才的,也大多忍痛与创作诀别,这种历史应从此结束!教育制度与教师职业人生需要重新设计,明天语文课的讲台上站着的,应是能让学生读到自己作品的语文教师,一个真正把生命投入到写作中、把精神创造视为目的的人,一个健康美好的言语生命的呈现者、献祭者,学生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养护者、守望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