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资本论》现代发展观哲学维度研究(《资本论》现代发展观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法论启迪)

書城自編碼: 24310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王多吉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65272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165/194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1368:历史岔道口的抉择与国运盛衰 》

售價:NT$ 325.0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23:基于全球城市网络的合作与竞争 》

售價:NT$ 1277.0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为什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系统 》

售價:NT$ 442.0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大英帝国的兴衰:全景式俯瞰英国千年历史沧桑剧变,回首日不落帝国的初升、辉煌与没落 》

售價:NT$ 549.0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意大利文艺复兴新艺术史 》

售價:NT$ 4474.0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2023年《咬文嚼字》合订本(精) 》

售價:NT$ 437.0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成熟度方法论手册 》

售價:NT$ 1501.0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变革时代的公司契约:法律能否与时俱进? 》

售價:NT$ 43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74
《 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
+

NT$ 272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他的美学和文学思想,自然就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又以桥梁的方式横跨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对古代美学和文学起到过度的作用。 》
+

NT$ 414
《 图解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最经典著作《苏菲的世界》图解版!风靡全球的哲学启蒙读物,全球畅销3亿册。 人人都能读懂的西方哲学史,唤起每个人对生命最初的好奇和感动!) 》
+

NT$ 330
《 人间有味是清欢:于丹2015年最新作品 》
+

NT$ 11867
《 钱穆先生全集(第三辑 共拾壹种) 》
+

NT$ 684
《 中国哲学史:影响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的中国著作,最困难时候所读之书(全二册) 》
編輯推薦:
马克思著作、哲学研究人员及学者
內容簡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对《资本论》当代意义的阐释需要我们以一种哲学的方式去阅读它。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全面扬弃构成《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现代发展观有其独特的哲学视域。马克思对“现代”概念的使用,是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上确定其划分标准,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次序上限定其指证对象,在资本的存在样式上探寻其本质要素。与此相适应,马克思将现代发展置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中研究其阶段,将现代发展置于“商品-资本”的理论嬗变中阐释其逻辑,将现代发展置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中审视其限度,将现代发展置于现代经济规律的运动中考察其内容。《资本论》现代发展观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方法论启迪。
關於作者:
王多吉,男,1976年生,甘肃通渭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近年来先后参与完成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研究”、“科学发展观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了北京市教育工委专项课题“文本解读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参编著作3部,独立著作1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新视野》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目錄
导论 以一种哲学的方式阅读《资本论》 1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双向建构 1
二、本文论题的处境及其任务 7
三、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9
四、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13
第一章 《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前提 16
一、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理清了本体论前提 17
(一)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17
(二)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 22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澄清了历史观前提 25
(一)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25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 28
三、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廓清了方法论前提 30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辩证法思辨神秘主义的批判 30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辩证法秘密的洞悉 35
(三)《哲学的贫困》对辩证运动的一般形式的初步阐释 44
第二章 《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哲学视域 48
一、“现代”之一般 48
二、马克思视野中的“现代”概念 50
(一)现代的划分标准 50
(二)现代的指证对象 53
(三)现代的本质要素 57
三、《资本论》哲学视域中的“现代发展” 59
(一)将现代发展置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中研究其阶段 60
(二)将现代发展置于“商品—资本”的理论嬗变中阐释其逻辑 62
(三)将现代发展置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中审视其限度 65
(四)将现代发展置于现代经济规律的运动中考察其内容 68
第三章 《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基本意涵 73
一、现代发展的方位: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73
(一)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73
(二)资本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史 76
二、现代发展的动力:以机器和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生产 78
(一)现代生产本质上是商品生产,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分离为前提 79
(二)现代生产是以大工业为基础的生产,具有造成世界性交往的趋向 79
(三)现代生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不断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80
三、现代发展的动态结构:社会有机体 81
(一)社会有机体是表征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 81
(二)社会有机体的动态考察 83
(三)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有机体自身建构的阐释 84
四、现代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市场 86
(一)需求的不断增长是建立世界市场的前提 86
(二)货币是促进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87
(三)资本是世界市场产生和发展的深刻根源 88
(四)世界市场是现代生产的基本条件 89
五、现代发展的走向:现实的现代危机与极限 90
(一)马克思对现代危机可能性的探寻 90
(二)马克思对现代危机现实性的考证 93
六、现代发展的扬弃:共产主义 98
(一)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98
(二)共产主义是扬弃现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00
(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形式:重建个人所有制 102
第四章 《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106
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科学上正确的认识方法 106
二、《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08
(一)从“五篇计划”到“六册构想”再到“四册结构” 108
(二)《资本论》的逻辑结构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12
三、《资本论》的范畴序列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113
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演绎:以《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为例 117
(一)从“商品”到“价值”的逻辑演绎 118
(二)从“价值”到“货币”的逻辑演绎 119
第五章 《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当代论域:现代性批判 123
一、现代性的基本规定性 123
(一)理性是现代性观念的核心 126
(二)自由构成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128
(三)世俗化是现代性的过程表征 129
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本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133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现象的多维透视 135
(一)从分工与大工业的产生审视现代性的根源 135
(二)用资本的逻辑来考察现代性的生成 138
(三)以异化的扬弃来探寻现代性的出路 143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 150
(一)“以人为本”是《资本论》现代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联结点 150
(二)和谐社会: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社会 151
结束语 《资本论》依然具有鲜活的理论魅力 153
参考文献 156
后记 164
內容試閱
导论 以一种哲学的方式阅读《资本论》
千年伟人马克思,将其一生贡献给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倾其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不朽的理论丰碑,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双向建构
一般认为,《资本论》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这毫无疑问是有道理的,因为《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其“研究的本题”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 。从《资本论》的结构来看,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第二卷研究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及其各种形式,“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第四卷研究的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史。在创作《资本论》的长时期中,马克思一些主要的手稿都是以经济学命名的,如《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等。与此同时,为了写作这些手稿,马克思广泛阅读了英、法、德等国众多经济学家的著作,并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资本论》从商品的研究开始,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奥秘。因此,说它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并无不妥。
但是,不能因为肯定《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性质,就忽视、甚至否定这部著作的哲学性质。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第二国际(包括考茨基)的理论家就认为,《资本论》是纯粹的“经济科学和历史科学”著作,缺少哲学意味,因此主张用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的哲学来“补充”马克思学说。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米海洛夫斯基责问:“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叙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呢?” “这样的著作是没有的”, 因为“他的《资本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把逻辑力量同渊博学识、同时对全部经济学文献和有关事实的细心研究结合起来的范例。”因此《资本论》只是狭义的“经济理论”而已。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迈尔,以至于到后来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都认为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变成了“唯物主义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的早期手稿才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个范围的唯一文献” ,《资本论》等后期著作,则标志着马克思创造力的衰退和减弱。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劳伦斯?克拉德、诺曼?莱文等人认为,晚年马克思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思想成果是所谓的“人类学笔记”,晚年马克思放弃了《资本论》时期的唯物史观,回归到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立场上去了。换言之,在他们看来,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主线,是从早期手稿的哲学人类学,走向晚年笔记中的经验人类学,而《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只是中年马克思一段时间里的思想迷津与理论岔口。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主要代表作只能是青年马克思手稿和晚年马克思笔记,《资本论》与此无缘。同样,在我国相当一个时期,由于对《资本论》的哲学性质缺乏充分重视,在解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时,只依据马克思早期的著作——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晚年的一些著作如《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来阐释,导致对马克思哲学的简单化理解,造成在哲学研究中“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的主旋律不够突出的局面。
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马克思晚年出版的《资本论》。显然,我们不能把耗费了马克思毕生心血的《资本论》仅仅理解为一部经济学著作,马克思本人也可能更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部哲学著作,一部充分展现其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著作。马克思说《资本论》是“一部经过千辛万苦完成的著作”,“这样一部篇幅巨大而且某些章节十分难懂的著作是需要时间才能读完和领会的。” 马克思说《资本论》是他“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认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十五年的”、即他“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 ,并说“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达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 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是作为其“续篇”的《资本论》,都是“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观点”的科学表述。可以设想,一部单纯的经济学著作怎么能承担“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进行表达的重任呢?这种表述只有经过经济的分析,历史的梳理,并且从哲学角度进行批判反思才是可能的,因为这种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其实就是一种新世界观。难怪恩格斯在1895年说:“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经过足足20年的潜伏期,到《资本论》出版以后,就越来越迅速地为日益广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现在,它已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 恩格斯指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认为从地球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德国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 因此,在恩格斯看来,离开哲学建构,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将失去根基。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建构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明确指出:“《资本论》……并不仅以通常意义的‘经济理论’为限;虽然他完全用生产关系来说明社会形态的构成和发展,但又随时随地探究与这种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使骨骼有血有肉。” 列宁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列宁所谓“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正是《资本论》在世界观变革上的伟大作用,这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论》理论实质的认识是一样的。针对《资本论》的辩证方法,列宁说:“虽然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这一问题。”
普列汉诺夫针对一些所谓“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的责难,明确指出想要了解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和历史学说,最重要的材料首推《资本论》 。拉布里奥拉认为马克思的整个学说是到《资本论》时期才最终成熟,这本历史哲学的巨著是丰富、复杂、包罗万象的,从资产阶级历史时期的整个内部结构入手,详尽地研究了这个时期的发生过程,并在思想上超越了这个时期。梅林则认为《资本论》是“完美的艺术品”、“完整历史观的有机体”,并告诫后人:“《资本论》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正是在历史方面,它好像一座矿山,充满着大量尚未开发的宝藏。” 当代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也指出:“如果整个马克思的哲学包含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几个短短的命题中,或者包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否定的论述中,也就是包含在断裂的著作中,那么就严重误解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思想生长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种思想的成熟、界定和发展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马克思真正哲学的地方是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
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战友和第一代学生是非常重视《资本论》的哲学蕴涵的,但是这一传统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被淡化,人们逐渐只从逻辑学、方法论角度去谈论《资本论》,而不再强调它的哲学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理论界过分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随之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作为学习马克思哲学的主要著作。其结果,不仅导致整个理论界受到杜林思想框架的严重束缚,而且从根基上忽略了《资本论》的哲学地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阿尔都塞等人对《资本论》哲学的新解读而渐趋式微。
《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制高点,不仅是其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制高点,而且是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制高点。《资本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和人类解放的大思路、大手笔,是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是在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中思入历史的深处。
《资本论》作为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从哲学层面看,表现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建构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始的。在1842年至1844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活动时期,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这样一种见解:“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从1843年直到马克思逝世前夕,马克思用了近40年的时间研究经济学。然而,如果不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进行哲学审视和批判,其结果必然是陷入“国民经济学”的窠臼而不能自拔。
正是通过经济学批判与哲学批判的结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且“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 从而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 这一发现的意义是巨大的,因为如果不了解私有财产及其起源,就无法对市民社会作出切中肯綮的分析。而如果不了解异化劳动及其本质,对私有财产的剖析将重新走到古典经济学的老路上去。更为关键的是,在马克思看来,对异化劳动的阐明必须通过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于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张在历史研究中用“现实的人”代替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主张“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来表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哲学的贫困》则明确规定了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纵观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创新历程,可以发现,他的哲学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经济学性质和深重的历史感意识,而他的经济学研究,又总是带有哲学的反思和历史的梳理。如果没有哲学和经济学的高度契合,马克思就不可能创立唯物史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是从先验的人性出发,不是研究什么“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而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这个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成功地运用于分析和说明资本主义这一种社会形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从此,历史唯物主义就已经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了。
《资本论》作为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结晶,从经济学层面看,表现为它继承并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建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从一开始就具有哲学批判的性质,并且经历了从哲学人本学批判到历史社会学批判的发展。这种转变以历史观的变革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蒲鲁东的批判实现的,其成果就是唯物史观的提出。《资本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区别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 马克思则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 ,强调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的生产,这就改变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物质生产看作是非社会的、超历史的“一般财富生产”的观点。他们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永久恒一的范畴,而不是把经济范畴看成是历史的、与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因而,他们只是“解释了生产怎样在上述关系下进行。但是没有说明这些关系本身是怎样产生的,也就是说,没有说明这些关系的历史运动。”
《资本论》则全然不同,它不仅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还研究了这些关系的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条件和必然性。为此,马克思不仅对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所有制这些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剖析,而且还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概括性的科学预测。《资本论》通篇贯穿着这样一种思想:每一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动态的、历史的。马克思反对把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加以割裂的错误看法,注重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资本论》还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构建出《资本论》的科学方法体系。列宁精辟地指出:“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
综上所述,《资本论》既是一部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著作,更是体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体现的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双向建构。它启示我们:只有深入现实的经济运动,综合吸收同时代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哲学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时代脉搏,表征时代问题;同时,只有运用哲学理性批判,经济学研究才能从时代发展的高度保持对社会经济运动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哲学和经济学的联姻,需要建立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联盟。
二、本文论题的处境及其任务
从人类精神的自觉形态来说,“现代”始于怀疑和反思精神。现代精神批判传统,同时也包含着自我指涉,现代社会始终伴随着自我批判。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现代社会自我批判的典型理论代表。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然而,长期以来,对《资本论》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这种解读的背后,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总体性解读视域的缺失。于是,马克思的思想在众多的阐释中飘移不定,甚至连最基本的理论内核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马克思思想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但是,从思想自身的逻辑来看,它也导致了思想意义的严重流失和扭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流失、扭曲和遮蔽总是在不断地“返回”、“坚持”、“发展”和“重建”中实现和完成的。这一状况甚至使得任何“重建”的努力以及那个被重建的对象都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并自我消解。
对于统一的马克思思想在理解中呈现出的多样化的局面,既不能全盘否定,以无奈的心情对待理解的多样性,视多样性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非正常状态,甚至是有害的状态;也不能一味地肯定,视多样性为完全合理的状态,并进而否定马克思思想的统一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非常深刻、全面的学问。因此在那些背弃马克思主义的人提出的‘理由’中,常常看到引自马克思的只言片语,特别是引证得不对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其实,列宁意犹未尽,即使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作严肃认真的研究的学者中,也有对马克思主义引证不对或理解不当的地方,这也是不足为奇的。我们需要持一种更加理性审慎的态度,在多样性的理解中追求对马克思哲学理解的统一性,但坚决反对根据现实情况和利益需要注解马克思;反对根据新来的某种潮流和时尚重新装扮马克思;也反对根据自己的兴趣全面改造马克思;更不允许把马克思的思想肢解,把特定语境中的话语抽象化、一般化,然后支离破碎地加以引用。
然而,从总体上对《资本论》及其整个马克思思想的审视,并不回避甚至否定对《资本论》中某些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必要,而且,也只有在分门别类研究的基础上,也许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世界观图景。
在对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发展观的研究上,目前国内的众多研究范式是从现代西方发展观的某个理论流派入手,以此作为理论基点,并进而阐释马克思的发展思想的。这样的阐释方法对于凸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完整揭示马克思思想之所以产生当代性的理论根源,而这种根源恰恰存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存在于马克思思想的内在体系之中,存在于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因此,深入《资本论》的内在逻辑,透析以资本为总原则的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对《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理论表述。毫无疑问,这一研究的结论必然会和现代西方发展观的部分结论不谋而合,但这样的结论却是确定的。恩格斯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学派”应该是这样研究问题的:“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并且首先不要读出原著中没有的东西。”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明确说《资本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资本论》当代意义的阐释上,马克思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正好构成其突破口。当我们把这一理论命名为“现代发展观”并进行理论解析时,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阐释视角的选择:是选取现代发展理论中的某个理论作为基本的理论视角来解读《资本论》的现代发展观呢,还是深入《资本论》的内在结构和理论逻辑,完整呈现以资本为中轴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呢?本文选择了第二种研究思路。
因此,本文的研究其实是一种小心翼翼的“拯救”工作,即既要审视《资本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同时又要关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同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契合点和本质区别。而这样的研究,显然有是有一定的“时代”立场的。恩格斯指出:“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作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作可变的东西的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它们不能被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 而本文的研究正是遵循了恩格斯的这一研究方法论,既考察作为现代社会运转中轴的资本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过程,又必须结合“资本”在当代变化了的样式来阐明其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的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萨特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不可超越的哲学”。 不管认可还是批判,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讨论和研究总是离不开马克思的。这一点可以从国内外的广泛研究中得到证实。正是这些研究,为我们的论题提供了现实的语境和思想资源。当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种相关性的指认,而在于从一种哲学的视角研究《资本论》之现代发展观,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资本论》的内在逻辑是怎样的?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现代发展的?这种阐述在今天的语境中具有何种意义?
然而,目前对《资本论》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对《资本论》哲学意义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资本论》方法论的研究;二是对《资本论》唯物史观的研究。虽然有学者从发展哲学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阐述《资本论》社会发展观的学术性论著。
即使如此,众多学者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阐释——其中涉及《资本论》中的社会发展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关于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界定问题。有学者从现代化理论视角解读马克思的发展观,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 ,认为“现代化理论,不论是西方观点,还是马克思观点,都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进化史观是现代工业社会兴起的产物。” 但与西方流行的一元单线的社会发展理论——把现代化看成是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单线演进过程——不同,马克思虽然受了古典进化论的影响,但就它的历史观而言,从他留下的大量著作来看,并未发现明显的单线发展观点。 “马克思的发展观是多线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至少他晚年的观点是明显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总起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提出了关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对非西方世界卷入世界贸易后将被迫转向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与西方式的发展前景,也有一般的估计,但并没有形成关于非西方世界发展的系统理论,这就给后来者留下了广阔的研究园地。”
有学者认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实际上包含两大层次:一是本质层次上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要阐述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历史观的出发点,社会历史的基础与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形态的演进等,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及规律。二是运行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它主要研究加速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方法、途径、机制等问题,为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提供具体理论指导。长期以来,理论界只偏重于关注本质层次的理论,而对运行层次的理论很少关注,因而在回答现代社会发展的许多问题上,隔靴搔痒,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现代化过程中日益突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我们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视野,以期与现代社会发展保持适当的张力,提供具体理论指导。
有学者认为,“发展”一词的最严格意义是在现代性的基础上才呈现出来的,它是一个以理性、科学为依托的现代词汇。发展研究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研究对象是当时获得独立的、一开始叫做“落后国家”、后来又称之为“不发达国家”、最后统一改称“发展中国家”的那些国家。发展研究就是研究这些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严格而论,在当前,关于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这一问题仍然是需要提出来加以讨论的问题。马克思对发展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西方国家如何发展出资本主义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它分析的是西方国家如何发展出资本与劳动力的分离,资本如何积累又如何自我发展,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会导致什么样的变化等等。马克思关于不发达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思想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
有学者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过程和历史发展过程具有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但很难把它看成是当代边缘地区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论”
总起来看,当前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界定上有一种基本一致的认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两个层面:即宏观层面或本质层面和运行层面或中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但问题是种种划分基本上基本上沿用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视角进行划分的。如果转换一个角度,从马克思考察现代发展的内在逻辑入手,那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将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对此,学术界还未有深入的探讨。
第二,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内容问题。有学者从三种生产力、生产力与反生产力、制度和技术、恶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了马克思的发展理论。这种探讨基本上是问题式的,并没有形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有学者从社会批判视角介绍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社会批判理论以及东方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等问题。对马克思社会发展一般理论的介绍提及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论等。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包括了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观、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综合动力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价值观和以现实批判与构建为形式的发展途径论等四个方面。
有学者着力探讨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发展与理性重建、发展与现代性、创新与发展、发展与代价、发展与竞争、发展与财富等,并明确指出不是要构建马克思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框架,而是从问题切入展开研究。 有学者研究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出发点、整体结构、轨迹、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的道路,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
可以说,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但一个总体的缺陷是对《资本论》中的发展哲学的研究不足。并没有形成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理论框架。而且,各种研究在理论概括的位阶上存在混同的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理清。
第三、关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当代意义问题。有学者探讨了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关系。 从全球化的视角探讨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无疑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不仅体现在他所直面的时代与“问题”仍在“当代”之中,而且体现在其自身所特有的理论价值中。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不是自然凸显出来的,而是需要人们自觉把握,需要从问题的审视、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不同发展理论的比较、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特质与品格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
德里达则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显现的突出问题入手,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意识——基于现代发展基础之上的批判意识——大加赞同,认为:“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并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的。”
葛兰西认为:“马克思从精神上开创了一个历史时代,这时代大概要延续几个世纪,就是说,要一直持续到政治社会消灭、调整了的社会诞生时为止。只有到那时,他的世界观才会被替代。” 因此,在葛兰西看来,只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就不会过时。
四、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现代发展观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集中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未来走向的问题时凸显出来的。然而,《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是依赖于一定的基础理论前提的。为此,本文的第一章探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前提。要审视现代社会发展,就首先必须对整个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给予说明;要审视现代社会发展,就首先必须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基给予说明;要审视现代社会发展,就首先必须对审视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方法给予说明。为此,马克思展开了三个批判:第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理清了本体论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传统哲学都是形而上学,都是有关存在之本性的哲学学说,不仅在理论上威信扫地,而且在实践上威信扫地。马克思认为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这便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在确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之后,认为生产、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非常深刻的基础,从而把传统哲学对整个世界何以可能的追问转变为对现存感性世界、人类世界何以存在、发展的诉求。第二,唯心主义历史观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出场廓清了历史观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对历史的发展没有做出科学的解释。费尔巴哈虽然承认人是感性对象,但也仅仅承认人是感性对象而已,而不是把人看做感性活动,因此,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至于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观,在马克思看来,只不过是以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活动代替了现实的人而已,如果说黑格尔通过辩证的扬弃把人的产生、发展看做一个自我生成、自我确证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则是一种漫画式的完成。马克思认为,对现实历史的解释必须深入到人的生活中,必须从经验的、现实的人入手,通过人的劳动实践,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看待整个人类历史的生成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历史做出科学的说明。第三,唯心主义辩证法批判为《资本论》现代发展观澄清了方法论前提。当马克思开始着手批判政治经济学,并进而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现代社会时,在他面前只有两种现成的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平庸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写他们那种大部头著作的方法,这种方法先被康德,随之又被黑格尔彻底摧毁。另一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这种方法在它原有形式上是完全不适用的。它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而要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就必须从顽强的事实出发。为此,必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批判,“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探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哲学视域。作为一种生存境遇,现代是我们透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意义空间。马克思对“现代”概念的理解有其特定的哲学视域:从划分标准来看,马克思认为,现代概念不能只从精神形态来赋予特征,而是依据一定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从指证对象来看,马克思认为,现代不是一个编年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针对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的次序提出来的;从内在特质来看,马克思认为,资本真正构成现代的本质要素,是现代存在的表现方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现代发展”的考察是有其鲜明的哲学范式的:马克思将现代发展置于社会形态的历史分期中研究其阶段;将现代发展置于“商品-资本”的理论嬗变中考察其逻辑;将现代发展置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中审视其限度;将现代发展置于现代经济规律的运动中考察其内容。
第三章探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基本意涵。这一章基本上是一个基于文本的梳理和考察。本文将《资本论》的现代发展观归纳为这样相互联系的六个方面:第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现代发展的历史方位。第二,以机器和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生产是现代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社会有机体是现代发展的社会结构。第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现实的现代危机与极限是现代发展的必然走向。第六,共产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现代发展的扬弃。
第四章探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一探讨是以揭示《资本论》逻辑结构的辩证意蕴来实现的。马克思曾对《资本论》的逻辑结构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是德国科学的辉煌成就。从一点来说,《资本论》是一件艺术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这不但体现在其整体的逻辑结构上,也体现在其范畴的辩证运动上。
第五章探讨《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当代论域。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态度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对物的依赖,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本质。在确定这一本质的前提下,马克思从分工与大工业的产生审视现代性的根源;以资本的逻辑来考察现代性的生成;从异化的扬弃来探寻现代性的出路。从而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提供了理论启迪。
本文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文本解读,而这种解读是由后向前推理的,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框架。通过哲学视域和现代性视域的引入,本文试图为《资本论》的思想阐释提供了一个总体性视角,克服单纯经济学实证主义化解读带来的局限,由此彰显《资本论》现代发展思想的哲学意义和当代论域。在对《资本论》现代发展观的内容梳理上,以《资本论》文本为依据,全面勾画了一幅《资本论》哲学视野中的现代发展图景,为从源头上阐释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思路。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