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把自由还给孩子——蒙台梭利教育法

書城自編碼: 241956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素质教育
作者: 卢琼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33762995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7/18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附作者篇目索引)(全四册)精——中国古典文学总集 》

售價:NT$ 2789.0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售價:NT$ 717.0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NT$ 235.0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NT$ 549.0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NT$ 605.0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NT$ 717.0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NT$ 335.0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69
《 喝对了粥就是大补 》
+

NT$ 269
《 徐文图解好孕知音 胎教 》
+

NT$ 288
《 打开智慧的天窗——卡尔?威特教育法 》
+

NT$ 288
《 激发无限潜能——哈佛教育法 》
+

NT$ 268
《 我最喜欢的国学胎教故事 》
+

NT$ 269
《 喝对了汤就是大补 》
編輯推薦:
我们的目的不是教孩子怎样学习,而是为了他们今后怎样生活。该书让我们懂得未来的美好,不是父母创造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创造出来的。
內容簡介:
我们把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汇集到一起,希望读过这本书的父母能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指导下,正确地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黄金般宝贵的敏感期,实施恰当的教育,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让孩子形成健康、自信的性格,为他们成年后迈向成功打下基础。
關於作者:
卢琼 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协会会员、奥尔夫协会会员,受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培训、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早教顾问、北京奇思妙想幼儿园园长、亲子园运营专家。
目錄
CONTENTS
小 引 走近蒙台梭利
一、玛丽亚?蒙台梭利小传
二、蒙台梭利理论的重点
三、对儿童教育的贡献
第一章 童年的秘密
第一节 适应新环境
第二节 啼哭
第三节 神秘的本能
第四节 “精神胚胎”的发育
第五节 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第六节 对秩序的渴望
第二章 有吸收力的心灵
第一节 从无到有的智力形成之谜
第二节 不当的睡眠习惯
第三节 学习走路和用手
第四节 开启语言之门
第五节 对独立的渴望
第六节 心理成长阶段
第七节 心灵的构建
第三章 成长的烦恼
第一节 心理障碍
第二节 娇生惯养
第三节 依赖性与占有欲
第四节 恐惧与自卑感
第五节 说谎
第六节 贪吃的心理
第四章 科学的育儿方法
第一节 认识儿童心理
第二节 无逻辑、无目的的实践
第三节 性格的形成
第四节 运动的重要性
第五节 “安静”的训练
第六节 属于孩子的生活节奏
第七节 天性至上
第八节 让孩子自然发展
第九节 爱的智慧
第十节 儿童教育的意义
第五章 守护孩子的精神乐园
第一节 精神生命的成长
第二节 “以小见大”
第三节 孩子的自尊心
第四节 易受暗示的人格
第五节 意志与顺从
第六节 把握选择的智慧
第六章 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 天才的秘密
第二节 培养注意力
第三节 发挥想象力
第四节 锻炼意志力
第五节 阅读与书写
第六节 开发孩子的智力
第七章 对儿童教育的重新思考
第一节 父母的使命
第二节 父母的修养
第三节 处理冲突
第四节 发现、解放儿童
第五节 儿童中心教育法
第六节 不要预设障碍
第七节 新式教育
后 记 走进“儿童之家”
一、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建成
二、教学用具介绍
三、独特的教学环境
四、适合儿童的授课方式
五、“纪律与自由”观
六、充实的教学内容
小 引
走近蒙台梭利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童年的秘密
第一节 适应新环境
孩子的诞生,是一个伟大的自然奇迹。这个降临到世界上的小生命,似乎从一个世界突然进入了另外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的生命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他敏锐地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并尽一切努力去适应这种生活。
在以往的科学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在婴儿期遇到的一切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和出生后在儿童期的成长变化,都对孩子未来的整个生命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到现在为止,很多人会认为分娩是母亲整个生命过程中最艰难的一刻,她们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犹如完成一场生死的较量,但很少有人想过,孩子在生命诞生的那一刻也同样承受着痛苦和磨炼。
为什么说分娩是孩子在生命中与母亲同时经历的一次痛苦呢?在出生之前,孩子是靠母体内温暖的羊水生长的,在那个不受外界干扰的恒温环境里,他们被母亲的身体保护着。母亲的身体将所有光线、噪音、温度变化都隔离在外,他们嫩弱的双眼没有看到过光线,耳朵没有听过真实的声音,身体也从未被直接触摸过,他们安然自乐地渐渐长大。然而,随着分娩进程的启动,孩子娇嫩脆弱的身体被挤压,从母亲温暖的羊水中被排到了空气里,最终降生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小生命第一次经历恐惧,他用最初敏感的心理去感受陌生的环境,做着一些不可思议的适应环境的努力。或许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婴儿没有意识,没有痛苦和欢乐的感觉,不用小心翼翼。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个娇弱的小身体,从未被直接触摸过,他对每一次新接触和对身体里的一些变化都会产生敏感的反应。
对于新生儿,人们可能更多地关心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加强物质方面的照顾。富裕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华丽的摇篮、数不清的花边刺绣的婴儿装,他们给孩子提供奢侈的享受,但是却常常忽略婴儿的心理,他们不知提高婴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水平比奢侈的享受更重要。事实上,婴儿最需要的,不是那些华丽的物质,而是一个温暖的外界环境,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安静地方,有柔和的光线、舒适恒定的温度,就像生活在母亲的身体里一样。健康的孩子完全具有抵抗外界侵害的能力,只要给他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就足够了。
蒙台梭利箴言: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华丽而奢侈的物质生活,而是成人对他们心理的照顾。只有从心理的角度去观察和感受孩子,才能给予他们最精心的呵护。

第二节 啼哭
孩子一降临人间,上天所赋予他的第一个能力就是啼哭。哭是小儿的语言,对于尚无语言能力的婴儿,父母更应注意他们的啼哭。
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除非生病或者受伤,否则在母亲身边,孩子从不啼哭。即使有时孩子哭了,但是母亲抱起来一会儿,他也会马上酣然入梦,沉沉睡去。在一组记录各个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照片中我们会看到,有母亲陪伴的孩子没有哪个是在哭泣的。
无论是在什么文化背景或地区出生的婴儿都会哭,婴儿的啼哭是一个令每位家长都头疼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时常听见父母无休无止地抱怨婴儿的啼哭呢?对于这个问题,现代心理学家这样说:“因为婴儿正在忍受精神饥饿,所以才啼哭不止、烦躁不安、愤怒不已。”这种解释是完全正确的。正是因为心理上的无助,使他感到孤独寂寞,除了能力发挥上的失败感以外,一无所获。因此,消除婴儿孤独感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到生活中去。
蒙台梭利箴言:
对来自体内或体外的一切刺激,由于缺乏语言表达能力,婴儿常以哭闹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适或要求,父母要掌握孩子哭的规律,仔细检查,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三节 神秘的本能
在丰富的自然界,有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先天本领:视力极差的蝙蝠有独特的声呐器官来辨别方向,一些软体动物的皮肤用变色的功能来伪装自己,刚破壳的小鸭就会跟着鸭妈妈走路……可以说所有的生物都拥有赖以生存的天赋。我国有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当然人作为一种生物也不例外。
人作为整个物种网络的最高端,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本能反应,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蒙台梭利总结出了人类所具有的一些独特本能。
1.“工作本能”
蒙台梭利把儿童使用教具进行游戏的活动称为“工作”,但它和我们日常理解的“工作”含义是有很大差别的。首先,由于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成人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所以蒙台梭利所说的“工作”,其实质和成年人的工作截然不同。成人工作是履行自己的义务,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外在的努力进行生产活动,是社会对成员的一种要求。而儿童的“工作”则不同,不需要向社会负责,它的任务是成就儿童自身。也就是说,当儿童在环境中自由活动时,他通过运动来获得经验,通过协调运动来记录情感,通过记录情感来获得智慧,这就是儿童“工作”的目的。其次,儿童的“工作”并不寻求获得外界的鼓励和帮助,而是一种自发行为。再次儿童对“工作”不会感到劳累和疲倦,他们通过“工作”得以成长。
儿童这种自发地对“工作”的需求,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的本能”,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儿童的这种本能,往往为儿童的“工作”设置障碍,他们认为充足的休息是对儿童成长的最大帮助。因为太过宠爱,父母会为孩子做每一件事,给孩子洗手、穿衣,把他放在小车里推。当孩子想要自己做些什么的时候,父母往往因为担心孩子摔倒或者把东西打破而横加干涉。
当孩子专心在玩泥巴的时候,脸上、手上和母亲刚洗的衣服上都沾满了泥巴,这时父母也不要严厉训斥和制止,而是应该为孩子高兴。因为在孩子的心里,他或许是想建一座万里长城,或是巍峨的宫殿,又或者是在学做母亲拿手的美食。在把水与土的结合过程中,孩子已经在用眼睛看、用手捏和搓、用大脑想了。
2.“主导本能”
物种通过发挥本身内在作用的冲动来保全自己的本领,蒙台梭利称之为“主导本能”。这种本能给处于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
在大自然里,各种野生动物都有这些本能的表现。当雌兽快要分娩时,它就会离开同伴,寻找一个隐蔽场所产下幼崽。幼崽生下之后,雌兽会让它们与群体分离两三个星期,或者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为的是避免光线和噪声打扰它们。虽然这些幼崽通常天生就能够站立和行走,有发展得很充分的各种能力,但它们的母亲也会精心照管,直到它们获得更多的能量,能够使它们自己适应新的环境,雌兽才把它们带到群体的成员中去。
不管是马、野猪、狼还是老虎,这些动物的母性本能基本上是相同的,它们表现出来的照料后代的方式确实令人感动。在劳累的哺乳阶段,哺乳动物会受到体贴照料后代的本能的支配。一只普通的家猫把新生的小猫藏在黑暗的地方,它尽心留意它的后代,甚至不让它们被他人看到。但隔了段时间后,当它们变成美丽和富有活力的小猫时,母猫就会让它们出来了。
儿童的“主导本能”,除了可以保护儿童适应初来人世的陌生环境之外,还为儿童的自然成长提供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使儿童充满了探索世界的愿望,无需成人的干涉即可获得快速的成长。此外,“主导”的本能也要求父母保障儿童的自由。通过对儿童的本能的研究,蒙台梭利认为现行的幼儿教育的方法过多地干涉了儿童的自由,这是因为父母和教师都忽略了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
古语有云:上天有好生之德。大自然显然以最大的关心保护着生物的发展。当母亲努力唤醒后代的潜在本能时,她不仅仅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同样可以说,除了给予儿童的身体以精心的照料之外,也应该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因此父母要做的其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给孩子以活动的自由。让孩子在自由活动中,本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这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蒙台梭利箴言:
孩子出生就有本能,这些本能作为孩子的内在动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尊重孩子的本能,就是要放开父母的双手,让孩子在自发的冲动下,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第四节 “精神胚胎”的发育
一个物种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着差异。一个新的物种在继承同类物种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会具有一些旧物种所不具备的特征。这样就会出现一个新物种,生物世界也就前进了一步。
恐龙灭绝以后,出现了鸟类,它们带来了一些新的生存技能,比如为了保护幼鸟,它们学会了建筑巢穴,这些技能都是恐龙所不具备的。哺乳动物从鸟类发展而来,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哺乳动物加强了对幼崽的保护,它们不再随便把卵排出体外,而是用自己的血液在体内滋养它们。哺乳动物继续进化,从而产生人类,人类又大大推进了这些新的生物特征,这就是婴儿的两个胚胎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在出生以前,这和所有动物一样;另一个是在出生后,婴儿出生以后,要经历一段精神发育的过程,这与他们在胚胎里的成形过程完全不同,蒙台梭利把这些刚出生的婴儿称为“精神胚胎”。这是人类所特有的。
为了在儿童发展和人类心理研究上找到新的起点,我们应该对人类的这个新特征进行仔细的研究。如果说人类的活动依赖于精神和智慧,那么,这种精神力量和创造性智慧就是人类生存的支点,其他的行为和活动都以此为基础,这是人类发展的前提。人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心理疾病和精神失灵会引起生理障碍,因此我们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婴儿的身体,同时,更要重视他们的精神世界。
婴儿不仅具有学习能力,而且还能根据周围环境塑造自己。对成人来说,环境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对象,我们需要对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认识外在世界,却很少感受到它与自己的联系;对婴儿来说,他们对周围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他们能记住并吸收周围的事物,还能逐步适应周围环境。婴儿对环境的记忆是无意识的,并且具备一种吸收能力。他们凭借对环境的感触来完成自我塑造,把对事物的感知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婴儿虽然出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可总能够与之建立密切的联系,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总是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婴儿通过吸收从环境中学到的东西,使之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这些东西也因此永远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之中,即使有些在后来的生活中不再使用,但还是留在潜意识里。蒙台梭利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对儿童的影响来改进社会,既然儿童的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环境的吸收进行的,那么,对儿童的教育就要以环境为载体,因此我们要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
我们说,生命的第一个阶段是一个适应过程。这里必须准确把握“适应”一词的含义,因为这与成人的适应行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特殊的适应能力,把孩子的出生地变成他永久的家园,这也如同儿童对语言的掌握,一个人唯一能说得流利的语言就是自己的母语。如果一个成人到远离家乡的大城市生活,他会永远抛不掉陌生感,至少无法像婴儿那样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对此,蒙台梭利用家乡的一些事例做了说明。
19世纪前,绝大多数意大利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远门,意大利统一之后,大批农民走出自己的家乡,到其他省份去谋生,这些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可到了晚年大都得了一种怪病,病症表象是虚弱、贫血。由于各种医治方法都不奏效,医生只好建议他们回家乡走走。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乡不久,他们竟然全部都好了。在心理学家看来,真正治愈这些病人的是一种平和、愉悦的心境,这来自他们儿童时期潜意识里对出生地的感应。
对于研究儿童心理教育的人来说,这种潜意识的吸收能力极为重要,这种心理能力是人成长的基础,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适应了当地气候和社会环境。因此,儿童教育研究应该以此为基础。
儿童既是前人和后人之间的纽带,又可以成为创造者,他们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希望。如果儿童教育工作者想把人性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因为,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从婴儿一出生,就把他们当成具有特殊心理能力的生命来看待,而不是仅仅需要大人照顾的孩子。
既然新生儿具有心理活动,那就说明这种心理活动在他出生前就开始了。实际上,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婴儿的这种心理活动在胚胎期就开始了。婴儿刚生下来时没有明确的意识,他们还不知道出生的痛苦,可是心理研究显示,婴儿的潜意识是对此有所感觉的,他们大声啼哭就是对这种痛苦最好的排解。众所周知,当把婴儿放进水盆给他洗澡时,他手上会做抓的动作,这就是他内心恐惧的反映。这一现象向我们表明,我们有责任帮助婴儿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
生命来自大自然的赋予,自然界会尽力保护它的孩子吗?它是如何帮助这些新生命的呢?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孩子,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了母亲。当婴儿一生下来,母亲就会将他抱在胸前,这样能够防止婴儿受到伤害。
出生对儿童的心理活动而言只是一段插曲,可是我们需要对这件事进行独立研究。
蒙台梭利对出生这一阶段作如下解释:动物的生存本能在刚出生时就被唤醒了,动物的学习过程,主要不是环境刺激了它的适应本能,而是生命本能在促进它的发展。
这一结论也适用于人类。我们着重说婴儿出生的时刻,是因为这一时刻对婴儿的未来有重要的作用。脱离母体使婴儿生命的潜能觉醒,这些潜在的力量(我们称之为“精神的胚胎”)促使婴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出生创伤问题,而且还要研究伴随出生而来的各种本能行为。婴儿具有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促使婴儿开始生命行为,帮助他在与环境的相互交流中形成个性,不断成长。
儿童的身体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直到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因为婴儿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他不直接接触周围环境,也就是说,虽然已经出生,但仍然继续着胚胎生命过程。
儿童成长有多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人类与动物不同,不是一出生就能够协调运动,初生婴儿必须自己去摸索,完成一个逐渐协调的过程。人类具有学习天赋,通过学习,人类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动作技巧。
人类的发展首先是心理的发育,身体器官的发育在心理发育之后,并且由心理所控制。就人的运动技能来说,尽管身体发育是运动的条件,运动需要身体发育成熟,但是心理发育并不依赖身体的发育,当运动器官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运动能力之后,心理发育还在进行。
心理发育的能力来自运动中所获取的经验,离不开运动器官的使用和技能的发挥。因此,如果一个儿童的运动器官已经长成,却限制他的活动,就会阻碍儿童与运动相关的心理发育。虽然心理发育离不开运动器官的使用,但是它的发育是独立的。每一个发育中的婴儿都具备圆满完成这一发育过程的能力,只是在精神的胚胎阶段还无法观察到。
处于精神胚胎阶段的婴儿都非常相似。人们常说:“所有婴儿刚出生时都是一样的,并且以同一个速度成长发育。”胚胎阶段的生命都大致相同。在胚胎发育初期,人们很难区别两种不同的胚胎,开始看似相同的胚胎细胞,后来却长成了狗、马、猫等完全不同的动物。可以说,人类所有成员都由大致相同的精神的胚胎发展而来,不论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优秀的领袖,还是一个普通人。
当然,现在人类无法判断,也不能了解胚胎阶段的人。在生命的这个阶段,人类能够做的只有帮助生命发育。人类的这个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开始,假如能根据未来的需要给予某种帮助,必定能够大大提高人的能力。
蒙台梭利箴言:
幼儿作为一个精神的胚胎,其内在本能不仅对他的身体发育很重要,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挥都有作用。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五节 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以前提及儿童的发育成长,重点都是说外在的成长表现,很少提到内部的发展规律。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1]在实验中发现了动物的敏感期,在探究儿童的精神发展的规律时,蒙台梭利发现了儿童对各种能力的掌握都具有敏感期。
一、什么是儿童的敏感期
所谓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本能感觉,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自身需要的某种东西,而一旦掌握了这种东西,感觉就消失了。因此敏感期是过渡性的。
德佛里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发现蝴蝶的幼虫出生后不能吃大的树叶,只能吃树尖上的小嫩叶。雌蝴蝶习惯将卵产在树干和树枝连接的角落里。幼虫破卵之后就要自己觅食,它需要的嫩叶在树枝另一端的最高处。几乎是一种本能的驱使,幼虫能自己爬到顶端,寻找到嫩叶。但是无人告诉它嫩叶生长的位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事实上,幼虫是通过感觉来判断的,它对光有非常强烈的感觉,光吸引着幼虫向最亮的地方爬过去,找到嫩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等到幼虫稍微长大能吃别的东西的时候,它那种对光的敏感就消失了。过了这段时期,它对光线已经无动于衷,变得漠然。运用本能来生存的时期逐渐消失,幼虫只能开始寻找别的生活方式。
发展到一定时期,幼虫又拥有了另外一种感觉,就是拥有翅膀变成成虫。在这个时期内,无论面对多么诱惑的食物,它都会主动禁食。它把自己封闭在茧里,慢慢变成成虫,长出美丽的翅膀。
除了蝴蝶外,蜜蜂幼虫也会有一段敏感期。雌性蜜蜂都有变成蜂王的可能,但是,蜂群只会选出一个蜂王。工蜂为候选的蜜蜂制造一种特殊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蜂王浆”,候选的雌蜜蜂在蜂王浆的滋养下变成蜂王。此时如果幼虫不好好把握吞食期,它的身体就无法发育成蜂王。
在昆虫的例子中体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幼虫敏感期内,如果积极推动,便能完成惊人的事情;反之,如果忽略掉这一时期,未加以好好利用,便无所成就。蒙台梭利认为人类也是一样的。儿童如果不能在他们的敏感期内把握住自身的感觉,吸取成长所必需的养分,完善心理塑造,便会永远失去这种机会。
二、敏感期对儿童的影响
在婴儿的眼里,所有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美妙的,他们从无知进入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他们依靠什么去辨别事物?如何获得语言的天赋,从而掌握细微差别的语言?他们为什么能在快乐、简单、不知疲倦的生活中学到适应新环境的东西?我们成人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很大的努力和许多帮助,尽管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很刻苦努力,但永远也达不到婴儿时期学习母语时那种完美的水平。
儿童是在敏感期内获取感觉,从而了解和发现这个世界的。这感觉就像是一盏照亮内心的明灯,也像是一束电流,使儿童能够与外面的世界频繁交流,而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使这种能力得到增长。儿童在敏感期内完全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敏感就慢慢变淡,直至消失,接踵而来的就是对外部世界的漠然和麻木。
婴儿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总是充满活力,从外面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震撼,从而有所获取。他们总是不间断地在吸取营养,当一种心理激情渐渐熄灭后,另外的心理激情又会迸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充满喜悦和欢乐。人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才会获得智慧,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当儿童时期的这个敏感性过去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便无法通过感觉再获得知识,只能通过思考、实践和研究去获得。这种过程是痛苦而令人疲倦的,成人会渐渐地变得漠然,产生无数的烦恼,不再有时间去思考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之间巨大的差别。
蒙台梭利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在婴儿的敏感期内,当有东西阻碍他们的发展时,婴儿就会变得迷茫,这种心理痛苦是成人无法了解的。正因为不了解,父母只能简单地将他们的这些反应笼统地称之为任性。这些任性是没有明显原因、无逻辑和无法安抚的行为,而且某些任性行为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变成永久性的疾病。
其实,儿童的许多任性行为可以用敏感期来解释。敏感期的任性行为是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是说明周围环境条件不适合其心理发展的危险警报。成人如果尝试去了解和满足儿童的心理,这种任性的行为很快就会停止,儿童会立刻从一种病态的激动转为安静。当然,它不可能解释所有任性的原因,因为有些原因不是儿童内心的斗争引起的,而是被成人错误对待引起的,问题已经变得十分严重。然而,在儿童的敏感期内,与他们的内心冲突有关的任性行为都是过渡性的,就如同敏感期本身也是过渡性的一样,它在儿童个性特征中不会留下痕迹,但却能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这样的后果很难弥补。
由此可见,父母掌握了儿童敏感期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就可以深入到儿童神秘心灵的背后,从而建立一个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良好关系的桥梁。
经过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理成长不是偶然的或受外部世界的刺激,而是完全受到过渡性感觉的引导,而这种感觉是暂时的本能,人类的一些个性认证的获得就与这种本能相关。外界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但是,外界环境本身并没有发挥重要的作用,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儿童内在的感觉,这种内在的感觉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中选择他们所想要的并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那么,感觉如何能够引导儿童呢?有些儿童的感觉能力非常敏感,当他注意到某样物品时,就会对其他的东西无动于衷。当这种感觉在他们心中出现时,就如同一道光线,照亮他们关注的事物,他们全部的精力就会集中到那里。但是,这种感觉并不完全是趋向哪种环境或哪种事物的强烈愿望,而是利用感觉到的事物去引导他们发育成长。儿童敏感期内的这种心理感觉能帮助他们适应外部环境,并逐渐激发自身的各种能力。正是因为儿童拥有对外界环境的这种特殊的心理感觉,才使我们可以探究精神胚胎成长最深层的奥秘。
这一系列源自潜意识的激情所产生的这种神奇的创造性活动,在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发展了人的意识,使其从混沌走向清晰,并开始能够发挥创造,比如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
人类掌握语言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刚出生的婴儿不能说话,他们听到的外界声音都是杂乱无章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一天天成长,他们便能够感觉到一些清晰的吸引人的声音,但是他们不明白人们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声音就像是音乐一样充满了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神经纤维会随着声音而颤动,并逐渐被唤醒。渐渐地,他们的耳朵被唤醒了,开始能够辨别声音。婴儿开始表现出对这种声音的享受,他们的小拳头紧握,身体蜷曲,一种无法抵抗的顽强力量驱使他们,使他们的小嘴、舌头和喉咙相互配合,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说话人的嘴唇,并尽力去模仿。语言的学习就从婴儿的敏感期内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当成人对婴儿说一些清晰的短语时,他会表现出快乐的样子。在夜晚,婴儿会很容易地在大人的低声重复呢喃中进入梦乡。
敏感期内的儿童,非常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信息。但是如果当他们的感觉受到阻碍时,他们的反应会非常强烈,甚至表现出绝望的样子,而表达这种感觉的方式就是大声哭闹。成人却常认为这种行为是没有原因的,笼统地称这种现象为任性。儿童的任性是内心混乱,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紧张的表现,代表着儿童内心试图索取或者寻求自我保护。
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儿童会表现出更多无益和无理的行为,就好像没有任何原因的突然发高烧,这种突然的高烧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样,在心理方面,儿童也非常敏感,他们会因为小小的事情而紧张冲动。从儿童出生那天起,我们常常能察觉到他们的这种反应。儿童最初的任性是最早的心理疾病,这种病理特征是心理混乱失去条理,成人的安抚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种问题会在儿童的心理塑造过程中一直存在。
儿童正常的心理发展被深深地隐藏着,这种心理功能极其微妙,在隐藏之中被秘密塑造,没有任何表现,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察觉到。但是我们也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如果我们依旧不给儿童提供任何帮助,不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们的心理发展将持续处于危险之中。我们不能忽视儿童所做的顽强努力,要注意到他正在创造奇迹。是的,请不要去怀疑,正是这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心理生活的婴儿创造着从无到有的奇迹。
对儿童心理创造的研究,应该使用法国博物学家法布尔[2]研究昆虫的方法。法布尔在昆虫自然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现场观察,他躲在远处,不去打扰它们。观察儿童,也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在儿童的感觉和感官抓住外界事物并积累意识印象时就开始观察,因为他们的心理正在借助外界的环境本能地发展。
要给予儿童帮助,没有必要将观察变得复杂化,也没有必要对观察进行过多的解释,只要我们真心帮助儿童心灵发展成长就足够了。只要抱着这样的愿望,我们就能成为儿童的伙伴。
为了证明以上所说的观察过程是如此简单,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出生不久的婴儿是无法站立的,他只能躺着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因此,婴儿只能看到从天空到地面的外界环境,并从中得到最初的感觉印象。婴儿通过视觉来抓住能够促进他精神发展的最初印象。但事实上,婴儿却很少看见天空或者别的东西,他大部分时间只能看到白色天花板或者是床上的被单。有些心理学家意识到这一点,并做了一些实验。他们在婴儿的床边用绳子悬挂一只彩球或者其他晃动的物体,用于分散婴儿的注意力。婴儿渴望抓住环境中一切事物的印象,他会盯着眼前不断晃动的物体。但是这时的婴儿还不能活动头部,婴儿的体位对于晃动的物体而言不自然,因此他只能不自然地努力转动眼睛跟上物体晃动的节奏。
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很简单,只需要把婴儿放到一个略微倾斜的平面上就可以了。这样婴儿就能看到周围的整个环境,他的视野也随着体位的变化而拓宽了。更好的方法是把婴儿抱到公园里或者室外,让他能看到随风摇曳的树枝、盛开的鲜花、飞翔的小鸟。这样的环境对于婴儿的成长非常有帮助。
把婴儿较长时间地放在同一个地方也非常必要,这样他就能经常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识别这些东西以及它们相应的位置,学会区分移动的物体和固定的物体。
蒙台梭利说,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对待儿童。儿童不仅仅是一个处于生长期的生命,只需要身体上的护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发展更需要我们关注。儿童的心理塑造是大自然赋予的能力,成人无法参与这种塑造的过程,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尊重儿童心理塑造过程中的表现,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敏感期不同阶段儿童的反应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对某种事物和活动会特别敏感或产生特殊的兴趣爱好,主动地观察与模仿,学习也特别容易和有效。婴儿的第一个刺激来自感觉。如果想得到一件物品,他的整个身体会紧张起来,朝着那个物品爬去。当较长时间过去后,他的协调功能才会获得进步,从而学会将不同的动作分开,这时,他才会将手伸向他想要得到的物品。4个月大的婴儿会喜欢盯着身边说话人的嘴,有趣的是,他的头部完全僵直,似乎被吸引住了。发育到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才开始发出几个音节,但他会敏感地注意积累发音。同时,周围的语言环境会激发他的语言器官,直到他能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婴儿的这种感觉只有通过观察而不是实践才能得到印证。有些心理学者对婴儿进行实践,只是验证外在的客观事实,从外部刺激儿童的创造能力,这种做法很可能对他们隐秘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
蒙台梭利根据观察,归纳出儿童的九大敏感期,这些不同阶段是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最佳时期,父母要充分把握孩子的这些关键期,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教育。
1.感官敏感期(0~6岁):从出生起,一些特殊的声响、绚丽的色彩、温柔的触碰等都会引起儿童特别的兴趣;
2.语言敏感期(0~6岁):婴儿开始注意成人说话的嘴型,自己也会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3.动作敏感期(0~6岁):这一时期儿童肌肉发育,呈现活泼好动的特点;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在这一时期,婴儿往往会对衣服上以及周围饰物图案的细微之处非常敏感;
5.秩序敏感期(2~4岁):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儿童的警觉,儿童对事物的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位置等的要求变得“苛刻”起来;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儿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对交朋友和玩游戏感兴趣;
7.阅读敏感期(3.5~4.5岁):儿童开始对儿童图画和父母讲的故事感兴趣;
8.书写敏感期(3.5~4.5岁):儿童开始喜欢在纸上乱写乱画,虽然几乎不知道画的是什么;
9.文化敏感期(6~9岁):儿童开始向长辈追问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上这些儿童的敏感期,是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的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儿童敏感期的划分和特点,对儿童的智力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而一旦错过了这些敏感期,就会消失而不再出现。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应该在儿童的各个敏感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宜敏感期活动的环境,进行专门的辅导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蒙台梭利箴言: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其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且不同阶段都有对不同事物的学习敏感度,家长应该了解并掌握孩子的这一规律,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帮助,让孩子在敏感期得到充分的教育和发展。

第六节 对秩序的渴望
蒙台梭利曾说过,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很多父母却往往在如何才能创造一个适宜儿童天性发展的环境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其实这是因为父母忽视了儿童的一个特点:对秩序的敏感。
儿童对于秩序非常敏感,他们看到外界秩序之后了解外界的环境,然后了解并建立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这种对秩序的敏感在儿童1岁左右就已经表现出来,并持续到2岁左右。但是他们的这一能力却很少能够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因为成人普遍认为儿童天生没有秩序感。蒙台梭利指出,父母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可以明显看出儿童的确存在着秩序感,并且可以分为对外部的秩序感和对内部的秩序感。外部的秩序感指他们对环境内部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知,而内部的秩序感则是指儿童对他们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和它们之间相应位置的认识。
一、外部秩序感
看着孩子随手把玩具扔掉,一把撕破崭新的图书并把碎片撒得满地都是。父母觉得孩子根本就是随心所欲,对环境毫无观念,怎么会有秩序感呢?因此,父母总认为对环境的秩序感只有成人才有的。父母喜欢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挪动家里的物品,但是却从来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在对秩序敏感期间的孩子看来,周围环境的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他的心情,混乱的环境更会让他心烦意乱、痛苦不堪。他表达自己痛苦的方式就是喊叫和大声哭泣,如此长时间的情绪激动,很容易变成一种疾病。这种对外界的敏感至少是阶段性的,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一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最重要和最神秘的敏感期之一。
但是,成人却认为孩子的秩序感是混乱不堪的。为什么他们会这样认为呢?孩子与成人生活在一起,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环境时,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也就是说,这个生活的环境并不是属于孩子的。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是环境的主宰,孩子无法指明他在环境中的位置,他只能通过大喊大叫或者哭泣来发泄心中的不安与不满。无论成人怎么去安慰,他总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心情哭闹。成人不能理解他,只能将这种现象当成是孩子任性的表现,这样的情况常常发生。其实,这种早期的任性行为正是由于敏感期的影响所致。那么成人应该如何察觉孩子心里的秘密?孩子又怎样用心灵去展现他的秘密呢?我们必须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我们通过3个事例来说明孩子的这种秩序感。
有一个妇女生了个女婴,在女婴6个月大的时候,妇女的朋友来看望她们。这位朋友走进了婴儿室,把手中的阳伞放在了摇篮旁边的一张桌子上。躺在摇篮里的女婴开始显得很激动,她一直盯着桌子上的阳伞,脸上显示出不安的神情。盯了很长时间,婴儿开始大声哭泣,那位朋友以为小婴儿喜欢那把阳伞,就把伞拿下来给她。但是婴儿并没有接受,反而越来越激动,哭得更加厉害了。这就是孩子早期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此时朋友束手无策,孩子的母亲走进来了,把阳伞拿走放到了隔壁的房间,孩子马上就平静下来了。女婴痛苦的原因是那把阳伞。阳伞放在桌子上,原有的物体位置被改变了,这严重干扰了女婴脑子里记住的房间秩序,每一件物体在她的脑海里都有固定的地方。
还有一个例子,是蒙台梭利亲身经历的。有一次去旅游,她和一群游客一起走过那不勒斯的尼禄岩洞。游客中有一位妇女领着自己1岁半的孩子,孩子太小,不能独自走过这个岩洞,那位妇女只能抱着孩子往前走。走了一会儿,妇女就累得满身大汗。她把身上的外套脱了下来并挂在手臂上,然后再抱起孩子。这时候,孩子突然哭了,而且哭得越来越厉害。母亲很着急,想尽办法想使孩子安静下来,可是都无济于事。母亲筋疲力尽,越来越烦躁。游客们也努力帮这个母亲安慰孩子,他们将孩子抱来抱去,但是孩子却越来越激动,此时的孩子任性到了极致,几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看着哭闹的孩子,蒙台梭利想,他的这些反应应该都是有原因的。于是就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她走到孩子母亲身边,对她说:“夫人,我帮您穿上外衣好吗?”那位母亲非常不解地看着蒙台梭利,由于这时她依然很热,因此不愿意把衣服穿上。不过在蒙台梭利的要求之下,她还是听了蒙台梭利的话把外套重新穿上了。这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孩子立刻就不哭了,他嘴里不停地重复说:“妈妈,衣服。”意思是想告诉母亲外衣应该穿在身上,而不是挂在手臂上。这时,孩子又伸手让母亲抱了,似乎感觉现在大家终于知道自己的存在了,他又变得开心起来。整个旅行也在愉快中结束了。原来在孩子的心里,母亲脱下外衣意味着身上固有的秩序突然混乱,原本的物品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变得不和谐,造成了孩子认知的障碍。只有将这种错误纠正过来,孩子才能重新平静下来。
还有一个蒙台梭利亲身经历过的例子,这个例子对蒙台梭利非常有启发。她曾经到过一个家庭,女主人那天身体不适,半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女佣为了让她舒服点,便给她拿了两个靠垫垫在了她背后。这时候,女主人20个月大的女儿走过来了,她想听母亲讲故事。母亲虽然身体很不舒服,但是也不想扫女儿的兴,她只能强打精神给女儿讲故事。小女孩听得津津有味。但是过了一会儿,母亲实在觉得很难受,无法继续把故事讲下去了,于是她让女佣扶着她到房间里休息。这时候小女孩突然大声哭了起来,所有的人以为她是在担心母亲,都过去安慰她。当女佣想将沙发上的靠垫拿到卧室时,女孩大声叫了起来:“不拿靠垫!不要拿!”她似乎是希望能将靠垫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蒙台梭利和女佣将小女孩哄到了母亲的房间里。母亲看到女儿这么难过,以为她想将故事听完,于是只好坐起来,给女儿讲完故事。可是小女孩依然满脸泪水,此时的她对故事已经不再感兴趣,只是流着眼泪不停地说:“妈妈,沙发。”故事虽然是一样的,母亲、靠垫、沙发的位置全都改变了,在不同的位置讲同一个故事,这一切都造成了小女孩的心理难以接受的强烈冲突。
以上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孩子有强烈的秩序感,这是一种本能。更令人惊讶的是,儿童的这种本能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儿童还会主动去热爱这种秩序并使用它。儿童会注意秩序混乱的微小细节,而成人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就算从旁边路过也很难发现这些细节。我们观察幼儿园里的孩子,如果他们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一件物品不在原来的位置上,他们就会把这些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比如说一块香皂不在原来的香皂盒里,而是放在旁边的小台子上;或者一张椅子摆放的位置偏斜了,一个2岁的儿童会立刻发现并主动过去整理好;每天放学前,孩子们都自觉自愿地把用过或者玩过的物品放回到指定的地方,似乎把东西摆放得乱七八糟总是会刺激孩子们的神经,将东西摆放整齐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乐趣。
可以说,秩序是令孩子兴奋的一种刺激。在孩子的思想里,将东西摆放到指定的地方就是秩序。他们总能注意到自己环境中的每件物品摆放的位置,当他们将这些物品所有的位置都记住时,秩序就产生了。他们能掌握自己环境中的一切细节,能够辨别方向,这样的秩序对于他们平静而快乐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多么令人羡慕的本能啊,如果我们也能像孩子这样有敏锐的秩序感,那么我们闭着眼也能立刻找到所需要的物品。事实上,对成人来说,秩序并没有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们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在上面。而孩子不同,秩序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非常重要,就如同动物在大地上漫步,鱼儿在水中遨游,这是自然环境的规则。孩子需要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有关的规则,并使自身心智得到发展,从而了解这个万变的世界。
我们很容易从一些幼儿游戏中发现孩子对于秩序超乎寻常地热爱,他们从秩序中找到一种单纯的快乐,没有别的内在的逻辑性。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3]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与几个孩子一起做游戏,他将一件物品放在椅子下面,然后让孩子们到门外面站一会儿,并趁孩子不在的时候,把那件物品放到了对面一张椅子的坐垫下面。他希望一会儿孩子们回来在第一张椅子下面找不到那件物品时,会自然地想到对面的椅子下面去找。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孩子们进来之后立刻就到第一张椅子下面寻找,然后用很遗憾的口气对教授说:“找不到。”他们根本就没有到别的地方去找。皮亚杰教授又将刚才的实验做了一遍,这次他让孩子看到了他把物品转移到第二张椅子下面的过程。令人费解的是,孩子们还是按照先前的方式找了一遍,还是和他说同样的话:“找不到。”教授以为是自己设计的游戏太过幼稚,小孩子不屑于去寻找。教授只好从第二张椅子下面拿出那件物品,对孩子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里吗?”孩子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又指着第一张椅子说:“可是它应该在这个位置的呀!”孩子的兴趣并不是找到东西,而是东西应该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在孩子看来,游戏就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物品,如果物品不在原来的位置上,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皮亚杰教授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这样的游戏非常乏味。
蒙台梭利对皮亚杰教授这个实验的结果深有感触,因为她也曾亲身经历过:
有一次,蒙台梭利看到一群2~3岁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藏在一张铺着桌布的餐桌下面,其他的孩子走出房间,一会儿他们再次回到房间,掀开桌布,发现了藏在下面的孩子,大家高兴得大喊大叫。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这个游戏,他们按照秩序一个接一个地藏在桌子下面。每次找到桌子下面的人,孩子们都会开心得大叫。后来,蒙台梭利看到几个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和一个很小的孩子玩捉迷藏游戏。那个最小的孩子躲在了门口背后,大孩子们进来后假装没有发现他,到处找,以为这样做能让小孩子高兴。结果门口后面的小孩子立刻就大声叫了起来:“我在这里呀,你们怎么看不见我。”那语气似乎在抱怨大孩子们没有认真找到他。然后,这群孩子邀请蒙台梭利一块和他们玩游戏,让她藏起来,他们来找她。蒙台梭利同意了。于是,孩子们跑到门外,不看蒙台梭利躲藏在哪。她没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样藏在门口后面,而是躲到了柜子后的角落里。一会儿,孩子们进来时都跑到了门口后面去找她。蒙台梭利等了一会儿,孩子们没有再找了,她就从柜子后面出来了,结果孩子们非常失望地说:“你为什么不和我们玩呢?你怎么不藏起来呢?”似乎蒙台梭利没有按照他们的潜规则藏在门口后面是破坏了他们既有的秩序。他们的快乐因此而中断了。
如果玩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快乐(当孩子们一遍遍重复这些游戏时,他们已经从中找到了快乐),那么我们可以说,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快乐就是在原来的位置上找到东西。在他们看来,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就意味着看不见这些东西,重新发现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了和谐的秩序感。无论事实上是否看到藏着的物品,物品总要放在原来的位置,否则就是破坏了秩序。孩子们的心里总会自言自语地说:“绝对不会有人找到它的,只有我知道它在哪,我闭上眼睛也能知道,它肯定在原来的地方。”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儿童的秩序感是生来就有的,是通过自我感觉形成的。他们这种对外部环境的苛刻秩序感,并不是为了区别物体本身,而是认定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有看到整体环境的能力,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部分之间都是不可分割的。这样的一种环境是孩子所必需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适应,从而使他们的行动更有目的性。如果不能以这样的环境为基础,他们就失去了对生活中事物关联的认识。如果孩子处于一个不能按照秩序组织起来的环境中,就好像处在一个光有家具而没有将其摆放整齐的房子,一切都是混乱的状态。如果成人仅仅能够区分单个的问题,不能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那么成人也会处在一个混乱的状态中。因此可以说,儿童拥有的秩序感就是自然界赠予人类的一件伟大的礼物,它使孩子能在适应环境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引导自己前进。在对秩序的敏感期里,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课,就好像学校里教师教孩子们认识地图,学习关于地球的知识一样。可以这样认为:大自然在人类幼儿时期就准备了指南针,让人类能够寻找到方向。同时,它也将语言能力赋予了孩子,使孩子拥有了能准确复制语言发音的能力,并从此不断使用,使之得到发展。人类的智慧与心理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儿童的敏感期内慢慢发展起来的。
二、内部秩序感
内在秩序一直是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一些实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肌肉存在感觉,因此能够意识到四肢所在的位置。这种肌肉的感觉需要一种特殊的记忆,可以称之为“肌肉记忆”。
但是这种看法是建立在一种机械论上,并基于意识活动的经验作出的结论。比如一个人伸手去拿一样物品,这个动作就被感知,然后保存在记忆中,并且还可以重复进行。这样,这个人就有了方向感,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志来决定使用左手还是右手,向左转还是向右转。实际情况却表明,在他能够自由运动和获得经验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一个非常发达的、有关身体位置的敏感期。也就是说,大自然早已赐予了儿童与他的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相关的特殊敏感性。
传统理论是以神经传导为基础的,而敏感期却与心理活动相关。敏锐的观察力和心理活动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敏感期是自然形成的能量,它为儿童组成根本的心理因素,并因此建立未来的精神世界。
当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他心理塑造正常发展的时候,他会变得焦躁、不耐烦。这样的反应非常强烈,如果持续下去,很有可能引发难以治愈的疾病。但是,一旦这种环境恢复正常,儿童那种任性和焦躁的病症很快就会消失。下面我们举两个具体事例来体现儿童的这种内部秩序感。
一个英国的保姆要离开主人家一段时间,主人找了另外一位保姆来代替她的位置照顾家里的婴儿。第二位保姆答应了,并开始照顾婴儿。她发现,这个婴儿平时很容易照顾,但每次一到洗澡的时候,就非常任性,变得很暴躁,不仅哭喊,还拼命反抗,不让保姆帮她洗澡。保姆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孩子对她越来越反感。后来那位英国保姆回来了,婴儿就恢复到原来的乖巧和听话,洗澡时也非常地顺从,从来没有反抗。第二个保姆非常奇怪,为什么照顾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婴儿就是只喜欢英国保姆不喜欢她呢?那位英国保姆曾经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她从婴儿的肢体语言中发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在给婴儿洗澡的时候,她总是右手托着孩子的头,左手托着脚。而第二个保姆正好相反,她是左手托着婴儿的头,右手托着脚,这样破坏了婴儿建立起来的内部秩序。
还有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有一个不到1岁半的孩子和他的家人一起去旅行。母亲担心孩子太小,不能适应长途旅行的劳累。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一路上都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旅行非常顺利。晚上的时候,他们住在高级旅馆里,旅馆里为婴儿准备了婴儿床和美味的食品。整个旅行非常愉快。回家以后,意外开始发生了。他们的家非常舒适,家具也非常漂亮,唯独没有婴儿床,婴儿和母亲一起睡在大床上。刚回来的几天,孩子开始在夜间躁动不安、失眠、反胃,每天都需要家人把他抱起来哄着。起初家人以为孩子的肚子出了问题,找了很多儿科医生看病,还开了许多药方,孩子还是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家人想尽办法,买了许多好吃的,还带他散步、做日光浴、做理疗,但是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痉挛、抽搐,每天都痛苦地在床上打滚。孩子的年纪太小了,他无法将自己痛苦的原因说出来,家长也没办法猜到。后来,孩子的父母请来了一位儿童精神专家为他治病。听了孩子父母的讲述,再仔细地观察孩子,医生发现孩子看起来很健康,这些症状的发生很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引起的。孩子一躺到床上就开始焦虑不安,医生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搬来两只扶手椅,将它们面对面放好,摆成一个婴儿床的样子,然后在椅子上铺上被子和床单,把这张“婴儿床”放到了大床边。孩子看着它,立刻停止了哭喊,打着滚儿滚到这张小床里,嘴里不停地喊:“卡玛,卡玛。”“卡玛”是这个孩子用来表示婴儿床的词。不一会儿,孩子睡着了,从此,他的这些病症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孩子对于围绕他们的小床非常敏感,在里面,他的四肢可以找到依靠。而大床却没有保护,在大床上,他失去了那种安全感,这种感觉的确实导致了他内部秩序的混乱和内心痛苦的冲突。如果不能明白孩子内部的这种特殊心理,任何医生都无法将他治愈。由此可见,儿童敏感期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成人与儿童的秩序感不同,成人有丰富的印象和经验,因此容易变得麻木。儿童却一无所有,他处在一种获得感知力量的贫乏期中,他所能做的,就是从无到有。他会经过劳累的创造,然后继承他的创造成果。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稳定的基础,从而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看到的各种事物,熟悉周围的环境。而一旦他所熟悉的周围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变或者消失了,就会令儿童感到无所适从。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力常表现在对事物的顺序、生活习惯以及物品位置等苛刻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给儿童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儿童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而当儿童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在秩序时,就会形成对各种关系的知觉,智能也因此逐步建构。认识到这些,成人应该好好地思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儿童时期为我们做好准备,它为我们建立了意志,为我们激活了肌肉,让我们去熟练运用并自由活动,还给我们提供了方向感。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是儿童时期为我们准备了感觉。今天的我们能适应这个世界,和儿童时期培养出来的敏感性是密不可分的。成人的世界无限丰富多彩,那是因为儿童时期为我们的生活打下了所有的基础并让我们继承。儿童时期是人类完成人生的第一步,即从一无所有到创造了一切。在这一时期,他们作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啊!儿童是如此接近生活的前沿,为行动而行动,只可惜,他们的创造方式,成人往往感觉不到,儿童时期也无法追忆。
蒙台梭利箴言:
儿童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是一种本能。更令人惊讶的是,儿童的这种本能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儿童还会主动去热爱这种秩序并使用它。儿童会去注意秩序混乱的微小细节,而成人或者大孩子就算从旁边路过也很难发现这些细节。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