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做心智成熟的自己(只有在心智模式上强大自己,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教你做心智成熟的自己!修炼心智模式、提高心智成熟度,职场精英必读之幸福修成手册!)

書城自編碼: 213621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励志经典著作
作者: [美]戴尔·卡耐基
國際書號(ISBN): 9787554601235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0/27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氢经济
《 氢经济 》

售價:NT$ 549.0
校园欺凌
《 校园欺凌 》

售價:NT$ 279.0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培训需求分析与年度计划制订——基于组织战略,做”对的”培训! 》

售價:NT$ 386.0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这就是心理咨询:全球心理咨询师都在用的45项技术(第3版) 》

售價:NT$ 717.0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正说清朝十二帝(修订珍藏版) 》

售價:NT$ 493.0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黑海史:从历史涟漪到时代巨浪 》

售價:NT$ 538.0
我,毕加索
《 我,毕加索 》

售價:NT$ 280.0
投资真相
《 投资真相 》

售價:NT$ 38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91
《 做个光芒万丈的好姑娘(致所有被生活欺负却依然热爱生活的姑娘,高人气作家李小丢、夏丽柠、翩翩联袂创作,给你抚慰和坚强。悦读纪) 》
+

NT$ 291
《 你所希望的,终有一天会实现(要有最真实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你最好的作品,就是你的生活。悦读纪) 》
+

NT$ 291
《 你一年的8760小时 》
+

NT$ 291
《 女人的格局决定结局 》
+

NT$ 268
《 拿破仑·希尔成功之道(由拿破仑?希尔基金会独家授权出版,改变全球数千万人命运的成功法则) 》
+

NT$ 268
《 刘墉家书:做个快乐读书人(著名作家刘墉力作,势必影响每一个家庭的励志“家书”) 》
編輯推薦:
☆ 推荐1:本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关于心智修炼的巅峰巨作!旨在帮助人们修炼心智模式、提升心智成熟度,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进而改变原地踏步的人生,获取智慧与力量!
☆ 推荐2:世界权威媒体强力推荐,旨在全面提升人们的心智、学识、修养等综合能力,以爱的信仰和自律的态度,积极行动、克服障碍,开发并利用身心之中潜在的能量,获得尊重、改变命运!
☆ 推荐3:此书堪称职场精英人士迈向成熟与幸福的人生必修课!书中从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入手,倾囊相授心智修炼的路径与秘诀,告诫人们心智成熟比成功更为重要,启发读者从心智模式上改变、提升、完善、并超越自我,挖掘潜能,开创美好的幸福人生!
本书是卡耐基关于心智修炼的经典之作,帮助你改变心智模式,成熟地面对外部世界。在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未来只属于那些心智成熟的人。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这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就会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价。本书从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入手,启发读者从心智模式上改变、提升、完善自己,并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不失控,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偏激,积极行动、克服障碍,开发并利用身心之中
內容簡介:
本书是卡耐基关于心智修炼的经典之作。书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心理成熟度以及如何锻炼强大的心智等方面,做出务实而详尽的解释,是迈向成熟与幸福的必读手册!书里不仅给你心智成熟的钥匙,更帮助你从根本上改变理念,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原地踏步的人生,掌控未来的命运。
二十世纪早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纷乱,美国经济陷入萧条,人们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卡耐基有鉴于此,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以心理学为基础人际关系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卡耐基认为,心智成熟的人会把爱、信念和希望传递给他人,只有在心智模式上强大自己,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心智根植于我们心中,决定了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模式。你的心智强大,则你的世界强大;你的心智弱小,则你的世界弱小。心智成熟比成功更为重要。
在本书中,卡耐基帮助人们改变观念,全面提升自己的心智、修养、学识等综合能力,开发并利用身心之中潜在的能量,提升自我、成就事业、改变命运。本书会帮助你改变观念,不再为年龄的增长而烦恼,因为年龄根本不是问题,只要我们的心智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而成熟,我们的世界就可以变得更开阔、心情变得平静而充满喜悦;自己就可以掌控自己的内心,再也不会让别人来主宰自己。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并解决各种问题,努力使自己成熟起来,才能在一次次的心灵飞跃中,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關於作者: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著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
20世纪早期,世界范围内的战争纷乱和经济萧条,人们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卡耐基有鉴于此,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学和心灵励志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卡耐基的著作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影响巨大,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时至今日,卡耐基的作品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球热销,他以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思维,在道德、精神和行为准则上指导了万千读者,帮助人们改变自我,激发人们对生命的无限热忱及信念,勇敢地开创崭新的人生!
本书是卡耐基写给人们的心智修炼的经典巨作。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就如何提高心理成熟度以及如何锻炼强大的心智等方面,做出务实详尽的解释。本书不仅给你心智成熟的钥匙,更帮助你从根本上改变理念,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原地踏步的人生,掌控未来的命运。
目錄
目 录
第一章 心智成熟,从真正了解自己开始
了解自己,是心智成熟的开始,也是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只有当你真正地认识了你自己时,你才能发现内在真实的自我。你会因为自己拥有的独特个性而感到欣喜,你也会更加欣赏自己、爱护自己。这样,你便找到了一切美好的源泉。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束缚,重拾信心,并逐渐认可自己,肯定自己。
学会自爱,自爱是一切美好的源泉
摆脱束缚,过去的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认可自己,你比想象中优秀
肯定自己,克服儿时留下的自卑心理
静下来,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悦纳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找回自信
第二章 开放自己的心智,引爆内心的正能量
只有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肩负的责任并勇于承担时,他才会真正成熟。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责任,而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便要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在承担责任时,既不要轻易责备他人,也不要苛责自己,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并积极尝试崭新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自己强大的动力,引爆内心的正能量。
承担责任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放弃依赖,你才能真正成长
责备他人,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
正确评估自己的责任,不要过分自责
保持责任平衡,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发掘内在动机,激发自己强大的动力
以美好的目标引导我们的心智
第三章 锤炼强大的心智,所有挫折都伤害不了你
有句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个人都在所难免地会遇到挫折,而每一次受挫时都是锻炼心智的天赐良机,只要我们放下消极的心态,积极向上,定能有所斩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为挫折所束缚或伤害,让自己的心智强大起来。
每一次受挫时正是修炼心智的时候
积极向上,别被消极思维所害
接受无法改变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忘掉过去,才能积极地迎接未来
对挫折做出积极的回应,才能破茧而出
接受当前的境遇,并关注积极的事情
第四章 心智成熟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智成熟的人,善于运用正面思维,使自己在不利情势下反败为胜;心智成熟的人,知道如何将自己从恐惧的牢笼中拯救出来;心智成熟的人,懂得随时释放仇恨,打开他们的心结;心智成熟的人,认识到了宽恕他人解救自己的重要性。
学会正面思维,你可以反败为胜
把握停损点,别把负面情绪扩大化
将自己从恐惧的牢笼中拯救出来
释放仇恨,打开你的心结
将不愉快放置一边,绘制心灵的美好蓝图
宽恕他人也就是解救自己
第五章 心智成熟的人,有理想、有信念、有主见
心智成熟的人,会大胆地选择梦想并从容地付诸行动,他们知道实现梦想也需要谨慎,他们敢于梦想,并大胆地追求他们的梦想,他们能够保持主见,以摆脱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们深信,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答案。
大胆地选择梦想,从容地付诸行动
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稳打稳扎
敢于梦想,并大胆地追求梦想
放下犹豫不决,培养果断的决策意识
保持主见,摆脱进退两难的局面
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答案
第六章 更新心智模式,持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这样一句话:“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的确,我们的心态和思想对我们的人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你的心态消极,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如果你选择逃避,那么问题将永远都得不到解决,你也不会顺利地被社会接受;如果……我们必须将问题分担出去,轻松从容地面对生活,防止思想灾难化,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用爱和包容来回馈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心态决定一切,思想能够改变命运
只有摆脱消极想法,才能避免恶性循环
放下逃避,主动解决问题
我们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接受
将问题分担出去,轻松面对生活
从容面对生活,防止思想灾难化
以爱和包容回馈世界
第七章 提高心智成熟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情商
情商是衡量心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心智成熟的人,一定是高情商的人。他们从不吝惜他们的赞美,他们懂得根据别人的需要说话,他们善于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他们能巧妙地提醒他人的过失,他们会放下敌意,冷静地化解干戈,他们会欣赏他人,他们知道请教比命令更有效,没有人喜欢被人指手画脚……
不要吝惜你的赞美,人人都渴望受到关注
影响别人的最佳办法,就是根据别人的需要说话
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多说“Yes”,而不是“No”
巧妙地提醒他人的过失,展示出勇敢和智慧
放下敌意,冷静地化解干戈
改变对他人的看法,学会欣赏他人
请教比命令更有效,没有人喜欢被人指手画脚
第八章 心智成熟,打造协作增效的人际关系
心智成熟的人善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想建立协作高效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发挥人性的优点,如何作出判断,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守护自己的利益,如何提防四周的陷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频繁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游刃有余,最终拥有辉煌的人生。
让对方主动提出建议,这就是最好的合作方式
发挥人性的优点,激发他人高尚的动机
相互理解,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法宝
理解他人的想法,纵观全局后作出理性判断
挖掘事情的真相,寻找互利的解决方法
守护自己的利益,主宰自己的生活
提防四周的陷阱,摆脱他人的操纵
第九章 心智成熟,把工作当成事业来追求
事业的成功与否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事业至关重要,心智成熟的人,将工作变成事业来追求。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重新描述工作,并努力塑造工作中的使命感,他们通过沉浸体验,发挥最佳的工作状态,他们将工作当作使命,激发出了无限能量。
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这样养成的
带着头脑工作才能真正减轻压力
重新描述工作,塑造工作中的使命感
感受沉浸体验,发挥最佳工作状态
将工作作为使命,才能激发你的无限能量
第十章 心智成熟,让你的婚姻变得幸福美满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婚姻,但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真正拥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就在于他们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另一半和谐地相处,他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彼此的不同,认同他们的伴侣,他们会用行动来证明爱而不仅仅是用一句空言,他们会努力与他们的另一半一起营造快乐的气氛,因为他们深知积极的态度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认可你的伴侣,接受彼此间的差异
用行动证明爱,给予物质上的关怀
强势的态度会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
动辄以离婚相威胁是极不成熟的做法
夫妻间要学会把谈心作为一个课题
营造快乐的气氛需要夫妻共同的努力
积极的态度是美满婚姻的基础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心智成熟,从真正了解自己开始
了解自己,是心智成熟的开始,也是你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只有当你真正地认识了你自己时,你才能发现内在真实的自我。你会因为自己拥有的独特个性而感到欣喜,你也会更加欣赏自己、爱护自己。这样,你便找到了一切美好的源泉。只有这样,你才能摆脱束缚,重拾信心,并逐渐认可自己,肯定自己。
学会自爱,自爱是一切美好的源泉
法国文豪伏尔泰在自己的著作《哲学词典?自爱》里曾经说过:“自爱是我们必须珍藏的工具。它好像是人类所需要的永恒的备用品。它十分必要,十分可贵,它带给我们欢乐。因此,我们一定要珍藏之。”
我想,这句话说得非常好。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会懂得如何去爱他人,如何去关爱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但是在这一切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爱自己。学会关爱自己,才能够开启我们的心扉,激发我们生命中的潜力,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爱他人,也从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爱。
什么是自爱?简单来说就是喜欢自己,善待自己;严格来说,是对自我的关怀,尊重、责任和了解。我们每一个人天生都有着自爱的倾向,特别是心智较成熟的成功人士。这个结论,从美国军方曾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就可以得出:
此次研究的课题是“成功者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为了得出专业的结论,研究人员从军队的不同部门,抽出了12位对研究毫不知情的成功人士,将他们集中在一起。
这些人有男有女,普遍特征是年龄都在30到40岁之间,外表普通,家庭也一般,但是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让他人瞩目的成就。
在对这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大量的测试里,有一项非常奇特的测试。这项测试要求这些人按照程度深浅写下他们认为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三样东西。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其他测试中表现得十分优秀的成功人士,在面对这项测试时,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慎重。最快做完答卷的人花了40多分钟,而这12个人平均下来的时间,竟然达到了一个多小时。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12个人的答卷上,第二重要,和第三重要的东西五花八门,几乎没有重复,但是在最重要的那一栏上,所有人都填了相同的三个字:“我自己。”
不是“家庭”,不是“财富”,不是“爱情”,而是“我自己”!这项研究充分地表明了:对于心智成熟的成功人士来说,自爱是一项多么重要的特质。当一个人活着,却不知道爱自己,那么他必然会与内疚、自卑、羞愧、冷漠等负面情绪紧紧联合,这相当于把自己关进一间冰冷的,孤独的囚室里,只能透过狭小的缝隙去面对这个世界。
修炼心智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是自爱,却极容易做到,并且能给你带来显而易见的效果。就像英国的哈利法克斯在他的著作《杂感录》里说的那样:“自我热爱远非缺点,这种定义是恰当的。一个懂得恰如其分地热爱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
自爱是一切美好的源泉,当我们加倍地热爱自己的时候,我们生命中的那些卓越而优秀的特征,比如说自信、乐观、自尊、开朗、大方、活泼、热情等,都会被一一激发出来,而这些特征会帮助我们改善与他人交往的处境,让我们收获更多的美好与关爱。
很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是仍然有不少人,他们根本无法做到好好关爱自己,甚至于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陈旧的习惯把他们封闭在一种老式的、无爱的惯性思维中,他们不知道如何摆脱困境,甚至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像我曾遇到过的一位经常听我讲座的中学生,就有着这方面的问题:
这名中学生叫吉姆,他有着聪慧的头脑,和一双小鹿班比一样的眼睛。
吉姆一向听得非常认真,于是在一次讲座的末尾,我专门请他到讲台上,就我讲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
看得出,吉姆非常紧张,但是又很兴奋。他看起来有些害怕,但仍然尽力地表达了他心中的看法。
台下的反应不算激烈,但也有不少人为吉姆的勇气而为他鼓掌。在下台之后,吉姆找到了我,涨红着脸对我说:“卡耐基老师,这对我来说太困难了。我不像别人那么稳重,我还有口吃的缺点,对于上台讲话,我总是会觉得害怕。当我一想起我的那些缺点时,我就更没信心了,我根本没办法将自己心里想的表达出来。”
“可是台下有许多人为你鼓掌。”我这样告诉他。
“他们只是可怜我,想鼓励我罢了。”吉姆仍然没有丝毫信心。
我思考了一下,只对他说出了一句话:“不要总想着你的缺点,你发言的缺陷在于你缺乏对自己理性的审视,而不是在于你的缺点。”
时隔这么久,我仍然记得我说过的这句话。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或多或少,千奇百怪。但是,一个自爱的人,会懂得如何善待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克服它。只有那些不知自爱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缺点竖立成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在自卑和软弱的阴影下过一辈子。
所以说,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是适应自爱的第一步。
适应自爱的第二步,就是要将自己当成无价之宝。
我的朋友派克是一位心理医生,有一次,他驱车赶往纽约,为一位17岁的外地病人治疗。
就在当天晚上,下起了罕见的暴风雨,高速公路上的能见度几乎为零,连路基和黄线都看不到。当时的派克已经很疲倦,但是仍然集中精力紧盯着前方的路面,他小心翼翼地开着车,越过了130多公里的路程,安然无恙地达到了目的地。
然而,就在他到达目的地时,他才得知:同样需要驱车赶往纽约接受治疗的另一位年轻人,在同一场暴风雨里,把车翻到路边去了。
那位年轻人的路途要比他短得多,却出了这样的事情。在见到了他的病人之后,派克对他说:“约翰,你知道吗?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爱自己,不珍惜自己。”
“为什么对他这样说?”我曾问过派克这个问题。他给我的回答是:“因为我当时一直在对自己说:“这辆车里装着的货物价值连城,我一定要让这无价之宝安全地到达纽约”,很显然,约翰他并没有这么做。”
派克所说的“无价之宝”,并不是说他的车里真的有价值连城的“宝物”,而指的是他自己。他是如此的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将自己当成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因此,他才能够在那样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安然抵达纽约。
自爱是如此重要的事,当我们把自己当成是无价之宝的时候,我们也就得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当然,如果只是自爱,而不知自省的话,那么就会陷入自大自负的怪圈,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所以这第三步,就是要认识到自己不够完美,并向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懂得弥补自身的缺陷,也是自爱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这三步并不是递进的,而是并列的,唯有同时做到这三点,自爱才会像一股活水,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的甘泉来。
摆脱束缚,过去的事也是自己的一部分
美罗斯托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的产物。”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去,这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种过去,或许伴随着辽阔的牧场和青青的草地,或许伴随着阴暗的小屋和父母的打骂,无论是好是坏,在发生的那一刻,就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但是,在生活中,甚至是在我的周围,我见过许多人,他们在童年有一些不堪回首的经历,这些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结了疮疤,但并没有痊愈,只是被遗忘在了角落里。这些角落成为他们不能被他人触碰的禁忌,一旦被揭开,就相当于那血淋淋的伤口再一次暴露在了空气里。
大部分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就这么一直遮掩着,隐藏着。他们表面上装作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当然,这种样子也仅限于那些过去的疮疤没有被揭开之前。实际上,他们对过去非常在乎,而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一直在受过去的影响。
就好像我的小女儿陶娜,她还小,但仍然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陶娜在花园里玩耍时,被一只带刺的毛虫扎伤了手。当她举着白嫩的小手要求包扎时,那鲜红的小嘴里,吐出的全都是对那只毛虫的评价。当然,没有喜爱,没有赞美,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和厌恶。
这件事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才发现陶娜养成了一种让人惊讶的习惯:她对于身上长着纤毛,圆滚滚体型的虫子有一种令人费解的恐惧感,一见到立刻大喊大叫,跑到我的后面去,甚至有一次,因为看见了一段长的像毛虫的绳子,她竟然将手中的热牛奶打翻在身上。
“看,它只是一个小东西,不可能再次伤害到你。”为了让她克服这种心理的恐惧,我抓了一只毛虫放在手上,向她展示这种小玩意儿的无害性。
“拿开,快点拿开。”陶娜显然连眼睛都不敢转过来,只是拼命地尖叫。
我从陶娜的眼前将毛虫移开。
她只是一个孩子。我这样安慰着自己,我没法像对待大人那样,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她明白该怎么做。
但是同样,我也不想放弃。
于是,我将那只毛虫放进了透明的玻璃匣子,在里面放上树枝和菜叶。或许,陶娜看的习惯了,心理的阴影会因此而打消。
可是那段时间,我的事务非常多,那只小小的毛虫,被我放在匣子里没过几天就忘在了脑后。
“爸爸,爸爸,你快来看啊!”直到有一天,陶娜的声音把我从书堆里拉了出来,我才注意到她红扑扑的小脸。她看上去非常兴奋,用力地拖着我的手,把我向起居室的方向拖过去。
她又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我这样想着,丝毫没有记起那只被我忘在脑后的毛虫。
这种思索一直持续到我看见了那只玻璃匣子。
玻璃匣子?对了!那里面不是关着一只毛虫么?那小小的生命已经被我忘记了,这么多天,应该早就饿死了吧?
我怀着这样的想法,仔细看匣子里面,那里面堆了满满的青菜叶,不用说,这一定是陶娜的杰作。那只毛虫……毛虫?!
匣子里没有毛虫,有的只是一只颜色鲜艳的蝴蝶。
“爸爸,它好漂亮。”陶娜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它真的是那只毛虫吗?它会不会咬我呢?”
“不会。”看着陶娜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反应了过来。在我将这只毛虫忘在脑后的时候,不知是因为不忍,还是什么其他的情绪,陶娜接手这只毛虫的喂养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恐惧慢慢地淡化,最终因为毛虫的蜕变,转化为新奇与惊喜。
我捉住那只蝴蝶的翅膀,将它放在陶娜的手臂上。蝴蝶的小腿让陶娜觉得十分痒痒,她咯咯地笑着,用手拢住了它,感受着它在自己手心里扑腾的触觉。
“它一点儿都不像那只虫子。”陶娜这样评价道:“它爬得我好痒,我要把它放掉了。”
斑斓的蝴蝶从孩子白嫩的小手中飞出,随着微风打着旋儿消失在一树的花海中。
陶娜心中的“毛虫”就这样飞走了,过去令她恐惧的“束缚”,也因为蝴蝶的飞去而完全消散。虽然还是觉得那些毛茸茸的小虫子有些恶心,但是陶娜至少敢于直视它们,不像从前那样害怕,偶尔也会跟它们玩耍,因为她知道,这些丑陋的小虫子,迟早会有变成美丽蝴蝶的一天。
不止是陶娜那样的孩子,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思想里,也有不少过去的“毛虫”存在。这些毛虫的学名也许叫“害怕”,又或者叫“尴尬”、“恐惧”、“痛苦”或是“不安”。我们无法直视它们的存在,甚至是根本不想面对它们,可是它们却偏偏存在着。我们越是想淡忘,它就越是能给我们造成更大的难题和困扰。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毛虫”变成“蝴蝶”。对于孩子来说,这需要一个契机,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正视自己的过去,坚强地对那些哀伤痛苦负责,是解决问题、摆脱束缚唯一的方法。
我的朋友德比在他人看来,是一个不幸的人。他13岁时父母就离异了,虽然他很爱自己的父亲,但是也不得不跟着母亲一块儿生活。
这种日子平时还没什么,一到了感恩节时,德比就会陷入无端的抑郁状态,这种情形要一直持续到新年到来之后才会好。
我曾问过德比为什么会这样,他的回答十分简单:“父亲没有儿女陪伴,每年都得一个人度过孤单的感恩节。”
“你可以邀请你的父亲和母亲一起过感恩节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建议。
“这是不可能的。”德比沮丧地摇着头,“在我小时候,我父母的感情就非常差,他们两个待在一个屋子里面,不超过20分钟就能吵起来,有时候还会动手,那满天乱飞的杯子和盘子太可怕了。”
“可是我又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他接着沮丧地说道:“不管是先去父亲那儿,再去母亲那儿,还是干脆跟父亲一起过感恩节,这都不是什么好办法。”
“不管怎么说,尽力去试一试。”我这样鼓励他。
不知是我的劝说起了效果,还是德比已经无法忍受这种情况。这一年的感恩节,他给母亲打了电话,告诉她他想要主持今年的感恩节宴会。
母亲十分高兴,但是,当德比说出想要邀请父亲来参加宴会时,她沉默了下来。
“这对我十分重要,妈妈。”德比做着最后的努力,“我想让两边的家人在我身边团聚。”
“既然是这样……”他的母亲沉吟了一下,“你觉得合适的话,就这么办吧。”
接下来,德比又给父亲那边打了电话,虽然父亲很是吃惊,但仍然答应了德比的要求。
为了避免尴尬,德比还邀请了一大堆朋友和他们的家人,我也在内。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宴会,出席的客人足有30多位,坐满了好几张长桌,每个人都过得非常开心,包括德比的父母。
从那以后,每年的感恩节,德比都会在自己家举办聚会,邀请父母两边的人来参加,这样的举动一直延续到他搬家到了美国西部为止。
想要摆脱过去不好的经历,跳出思维惯性的束缚,就要为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承担责任,从中汲取智慧,重新体验,加以收获。
这是德比的事给我留下的感悟。
他一直在逃避,不是逃避他人,而是逃避自己的内心,少时种种不好的经历让他觉得心惊肉跳,不敢去面对任何类似的情形。但是,这一切结束于他决定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承担责任之后,他告诉自己: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那些事之所以会发生在他的身上,有他的责任。而之所以在那么多年里,他都在感恩节处于抑郁情绪中,则完全是他自己的怯懦所造成的。
当有了这样的认识并勇敢地去面对时,德比跳出了从前的“怪圈”,他发现:过去的事情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可怕。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像中国的那句成语“杯弓蛇影”所说的一样,自己在不断加深自己的恐惧,越陷越深。
尼采曾经说过:否定过去就意味着否定自身的存在。一个人正因为有着过去,才能成为跟其他人不同的,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性格的人。只有接纳自己的过去,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才能够摆脱束缚,获得心灵上的成长,才能拥有选择人生方向的自由。
换言之,当你能够为自己过去的经历负责时,你才算是真正长大了。当你回顾以往路途上的坎坷时,不会抱怨:“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这么倒霉”,而是会告诉自己:“有这样的经历,我可以从中得到体验和收获,这是我人生旅程的一部分。”
要知道,越是沉重痛苦的经历,在勇于担负责任时,就越能够在我们的内心中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说,痛苦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而敢于担负,正是开启礼物盒的那枚钥匙。
认可自己,你比想象中优秀
在我的课堂上,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都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人生的成功。他们有的想当一名睿智而雄辩的律师,有的想成员一名声名显赫的政府官员,还有的甚至告诉我:“我想做一名深受人民爱戴的美国总统。”我为他们有如此崇高的理想感到高兴。但是,当我问他们觉得自己有哪些能够实现这些理想的品质和能力时,他们却都沉默了。
过了好一会儿,有人站起来说:“我当然可以有伟大的理想,可是说实在的,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实现理想的条件。我口才不好,学历不高,根本没办法做雄韬伟略的总统,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只是个玩笑罢了。”我发现,这些有着伟大理想的学员上课时总是坐在前排,我相信他们的心底都有着梦想的种子,他们希望能够登上社会的最高阶层,享受成功的果实。而同时我也从他们的话语里得出了这样一个信息:他们虽然对未来有着期待,但是对自己并不认可,他们觉得自己不具备成功的素质。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自身和环境条件如何,都不能作为走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成功多是靠自己去打造的。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有先认可自己,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下面是我的一位朋友艾尔默?托马斯给我讲过他的故事:
15岁时,我常常忧虑恐惧,并为自我意识产生莫名其妙的烦恼。相对同龄的少年来说,我实在长得太高了,而且很瘦。我身高1?88米而体重只有118磅。我像竹竿一样,除了身材比别人高之外,在棒球或赛跑各方面都落后于人。同伴们常取笑我,给我起了“马脸”的外号。我性格忧郁,自我意识较强,讨厌和大家凑热闹,又因为住在远离群体的农场上,也碰不到几个陌生人。我家的农场离公路还有半英里远,平常我外出也只见到父母及兄弟姊妹。
我可能一辈子都是失败者。如果任凭烦恼发展下去,全天24小时,我总是为自己的瘦高自卑,其他任何事也想不下去。我的尴尬与担忧实在苦不堪言。母亲了解我的感受,她曾担任学校教师,因此她建议我:“孩子,你要受教育,既然你的体能不称心如意,那就只有靠智力谋生。”
可是父母不能送我上大学,我知道自己要自力更生。于是我在冬季时捉一些貂、浣熊、鼬鼠之类的小动物,在春天出售它们获得4美元,又买回两头小猪,饲养一年,第二年秋季卖回40美元,用这笔钱,我到印第安纳州读了师范学校。住宿费每周1美元40美分,房租每周50美分。我穿的旧衬衫是妈妈自己手工制作的为了显不出破旧,她有意用咖啡色布料,而外套曾是我父亲穿过的,他的旧外套、旧皮鞋对我都不合适,皮鞋旁边有条松紧带,弹性早就没有了,害得我走路时,鞋子随时会脱落。和其他同学交往时,我感觉很丢脸,于是只有整日在宿舍里温习功课。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某天我能在服装店买身合体的衣服来穿。
不久,发生的意外事件帮助我克服了自卑,使我拥有了勇气、希望与自信,使我后来的人生因此改变。事情是这样的:
首先,入学后两个月,我通过一项考试,获得了一张三级资格证书,可以到乡村的公立学校任教。虽然证书只有半年有效期,不过这是我有生以来除了母亲以外第一次被别人认可。
其次,一个乡村学校以每天2美元或月薪40美元的工资聘我去教书,更证明别人对我充满信心。
再次,领到第一张支票后,我即刻就到服装店选了一套合体的服装。即使现在有人给我100万美元,那种激动之情也比不上我穿第一套新衣服时的一半兴奋。
最后,我生命中的关键转折点,首次战胜尴尬与自卑的最大胜利,发生在印第安纳州举行的年度集会上。我母亲鼓励我参加集会的演讲比赛,对我来说,那简直不可思议。我连跟一个人独自交谈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是面对一群人。可母亲对我的信心是坚定不移的,她把一生的期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对我的前途充满信心。她对我的坚定信念鼓舞了我去参加比赛。我抽选的题目是我最没发言权的,那就是《美国的美术与人文艺术》。坦率地说,我在比赛前准备时,人文艺术是什么我都不明白,不过一想到观众也未必懂得什么是人文艺术,我想也就没什么了。演说内容我都记得滚瓜烂熟了,而且对着森林与牛群演练了数百遍。为了达到母亲的期望,我希望我能表现得出色,因此演讲时,我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出乎意料,我竟然得了演讲冠军。我受宠若惊,观众开始欢呼。从前那些取笑我的男孩们都跑来拍我的背说:“我早知道你能行!”我母亲兴奋得紧紧拥抱我,当我回首自己的人生,那次演说获奖确实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地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报道了我的故事,而且对我的未来满怀希望。获得演讲冠军使我在本地受到嘉奖和肯定,更重要的是,使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如果不是那次的成功,我现在也成不了国会议员,因为那次成功鼓起了我的勇气,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发现了我拥有的一些从来没想到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奖励是,那次的获胜使我赢得一年的师范学院奖学金。
自那以后,我开始渴求扩充知识面。因此,后来的1896年到1900年间,我的精力和时间全部投入在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为了筹集读大学的学费,我利用暑假到麦田、玉米田里工作,并参加修筑道路工程。
尽管只有19岁,我已做过28场公开演说,1896年,我鼓励人们投票选举布莱安为美国总统。为布莱安拉票的演说,使我进入政坛。在大学里,我主修法律及公开演讲专业。1899年,我代表本校与另一所大学进行辩论,主题是“国会议员是否应开放全民投票”,因为我曾是演讲冠军,因此被选为学校年度期刊及校办报纸的主编。
大学毕业后,我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在俄克拉荷马州接办一些印第安自治区的法律案件。我为州议会服务了13年,并为下议院工作了4年。在我50岁那年,我终于实现了一生的抱负,当选为俄克拉荷马州的国会议员,并在1927年3月4日就任议员。自从1907年11月16日之后,俄克拉荷马与印第安自治区结合成一州,我常获得民主党的提名,先是提名为州议员,后来被提拔为国会议员。
我向大家讲这个故事,并非为了吹嘘自己,没人会对我的这种成就感兴趣。我说给大家听,只是希望能使贫困学生增加一些勇气与信心,也许他们正像我小时候一样,穿着父亲的破衣旧鞋,一样的忧愁、胆怯与自卑。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曾说过:“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其实我们的成功之源就是对自己的认可,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通过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我们应该多告诉自己“我有……”而不是“我没有……”。成功的前提是拥有足够成熟的心智,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认可自己。
肯定自己,克服儿时留下的自卑心理
即便你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美满的爱情,但是你未必就会感到满意,这是因为,你还缺少很重要的一条——自我肯定。不管你承认与否,你是一个十分渴望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人。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但你迟早会意识到。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他平生第一次演讲时,就将这一点明确地表达了出来。他对萨格曼郡的选民说:“我别无所求,我只是要我的男同胞们真诚的爱戴我。”
弗朗西斯?培根爵士对这一点的表达语异而意同。他说“当一个爱上自己,就是开启了终身的浪漫之旅”。但是,自卑和自我意识往往破坏自我肯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明白,最好的解决之道,毫无疑问,积极地行动起来,建立强大的自尊,就是最佳之选。
埃米尔?路德维希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拿破仑这个小个子下士,在流亡的圣?赫勒拿岛上临终时曾言:“我真希望鲍尔先生已经得知了我的成功。”鲍尔只是一位普通的数学老师,当年在布莱尼陆军军官学校时,他瞧不起拿破仑。拿破仑对此始终耿耿于怀,所以他最终用军队和战争证明了个人的价值。我们可以想象,拿破仑至死都依然在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那种心理。
伟大或者接近伟大的人,会为了自尊而积极的斗争,但是这并不说明,渴望自尊就是他们的特权。不管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尊卑高下,渴望尊严的火焰是烈焰滔天也好是细微如豆也罢,都会在人心底长明不灭。事实上,我们观察小孩子,就可以发现一种他们建立自尊的普遍行为机制,他们夸海口说自己家里有很大的房子,又或者吹嘘自己的父亲比别人的父亲更加强壮。父亲可能财力有限,但是他还是不管不顾的开着一部宽敞的汽车,为了吉祥的车牌号费尽心力。而他的妻子,则可能在琐事上力图表现得比邻居更有面子。这种提高自己身价的行为,也是建立自尊的表现。
甚至那些害羞和十分谦虚的人肯定自己的方式,也是靠自我的优越感。这些人和那些可能为了“变得非常重要”而满足虚荣的不同,他们不会屈尊。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得到尊重的问题上,不管事大事小,都想要满足“做伟人”的渴望。不过话说回来,光想是没有任何用的,除非果断的决定并且拿出实际的行动。
那些活得谦卑和无私的人,无论出自何种目的,往往遭受挫折的原因就是消极因素。杰出的作家和咨询师奥伦?阿诺德在此给大家举了一个案例,以作说明。
“我在一个下午去拜访一位朋友,他的女儿今年15岁正上中学,突然一阵风似的跑进来,兴高采烈的告诉我们,她在二年级的一个重要职位竞选中获胜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他的父亲问道。
“也没什么,”朱迪露出顽皮的笑容。“我总共有7个竞争对手。不过,爸爸,他们发言的时候废话连篇!他们做得太过火了。”
“她打着口哨走开了。我觉得,朱迪一定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成就,这次恰到好处的经历,会教给她最有用的经验。那天晚上,我特意去拜访了那所学校的校长,从校长那里我知道了,那7个对手所有选票加起来,还没有朱迪的多。那几位同学在什么地方做过了呢?”
“他们的谦虚表现得过分了,让人看不清楚真假。”校长回答我说,“朱迪除了对这个工作有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激情之外,和其他男孩女孩相比实在没有任何优势。但也正是凭借着激情这一无价之宝,她放下架子,出尽了风头,她很直接的说出了她希望得到那个职位。她的发言十分踊跃,又很巧妙,她向班级许诺当选后会做些什么。总而言之,所有的强劲对手都被朱迪打败了,甚至他们几乎在不知不觉间,就主动举手投降了。当他们清楚明白这一点时,朱迪已经站在闪光灯下,成为焦点了。”
8个鲜活的年轻自我就摆在我们面前,他们每一个人都希冀赢得自尊。但是最后,积极的朱迪打败了7个消极的对手。
朱迪是积极的,这点毋庸置疑,她知道自己想要的,并且主动开口争取。她的措施也是积极的,主动承诺她将来会拿出怎样的积极行动。她只是一个18。著名人类学家厄内斯特?A?胡顿估计,大约每4名普通男性中就有1人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总是静静的考虑自我;每5人中就有1个人害羞内向;而每4人中仅有1人对于交际天生擅长,并且自信满满。
由于涉及的情感因素不同,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出的数据也不尽相同,但是结果却无一例外的显示,在人生中能摘取到丰硕果实的人都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哈利?W?赫普纳教授经过的多年的调查研究,在分析过男女大学生各500名后指出,每5名学生中就有1人在对自卑心理的控制方面存在困难。
斯迈利?布兰顿博士调查了大量高校学生后说,34的大学生存在无能感、不安全感或自卑感。
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安妮?F?范拉逊和海伦?罗思?赫兹分析了2342份学生调查问卷,结论认为,自认为个性均衡不会阻碍他们未来成功的学生只有10%。这些学生中,有902人对自身性格中存在的自卑心理表示不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性格中是如何渗进了自卑心理的呢?我们可以从范拉逊小姐和赫兹小姐的研究报告《心理卫生》中找到对此问题的一些发现。
你有哥哥或姐姐吗?如果你有一个兄弟,你可能自卑。如果你有姐姐,那么你可能有优越感。
请问你在家庭中是年龄最小的成员吗?如果是的话,你会很容易自卑。而家中“最大的孩子”有着相对较低的自卑情绪。
你是从城镇还是大城市来的?和城镇的学生相比,小城镇里的学生更容易自卑。和大城市相比,那些来自1万人以下的城镇学生更容易自卑。
你父亲在从事什么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越低的职业,你会越容易感到自卑。
这项研究虽然是在大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却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可以代表不同社会背景的横截面。顺便提一句,相对于没有自卑感的学生而言,有自卑感的学生每周在娱乐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另外,认识新朋友较少的学生往往也会感到自卑,而那些在大学里结交25个及以上的朋友的同学,对自己所遭遇的麻烦和尴尬会处之泰然。
无论是科学家、心理学家,还是神经病学医生,都向我们证明一点,我们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是积极的人——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儿自卑情感。但是我们却因何会变得自卑呢?因为自卑是“忘却”以前的生活方式向新的生活迈出的第一步。而那种犹豫不定的情感,却往往是我们的父母、其他家庭成员,或者教师、牧师在我们年幼时灌输影响的结果,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自身经历影响所致。
父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通常都采用消极的命令和尖刻的批评,告诉孩子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批评起来也是不留情面,乒乓几下就让孩子幼小的自尊碎成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赞誉他们,认可他们,并积极的指导他们。
我对6~10岁的儿童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个让孩子私下回答的问题:“你最不希望你的父亲做的事是什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孩子对长辈印象竟是失信、欺骗、粗声讲话和别的各种不良性格。试想,如果“爸爸总是说我傻”之类的语言会给儿童的情感造成多深的打击,除非有母亲或其他人,能将父亲这种不经头脑的粗野的言行造成的伤害进行弥补。有一个孩子说:“我爸爸教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很开心,因为不管怎么样,他都说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想想,这种状态下的孩子,是不是做任何事情都充满了信心呢?
行为和个性失常研究机构讲师,前美国哥伦毕业大学艾拉?S?怀恩博士,曾经讲到过一个案例,这个案例非常突出但并不是孤立的。在案例中,6岁大的克拉伦斯遭受到了全部家庭成员的迫害。家人认为这个孩子发育迟缓,因而将他带到了怀恩博士这里。这个孩子不会读写,虽然他有4个姊妹,但是他们都不愿意耐心的教他,甚至还一起嘲笑、辱骂、讥讽他,渐渐地,这个可怜的小男孩对姊妹们说的话竟信以为真了。
让怀恩博士将这个故事简洁明了的讲述出来。怀恩博士第一次看见克拉伦斯时,这个男孩“垂着头,眼睛不敢看人,反应迟钝,沉默寡言,对于新环境也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一丁点的好奇。”
“他的母亲当着克拉伦斯的面说他蠢,说他不跟其他孩子玩,在家中也沉默寡言,她企图逼迫这个男孩接近我,孩子却拼命地反抗。但当我要求孩子的妈妈把孩子单独留下和我相处,允许他自己走过来和我接近时,他才缓慢的,满腹疑虑的靠近我。最后我帮助他坐在了我的大腿上。”
“我试用了许多温和的方法,后来他承认他喜欢狗,于是我给他买了一本关于狗的书。他眼中闪烁的神情充满了矛盾,似乎友好又似乎疑虑重重,但最终消失了。不一会儿当人们将他是一个健康孩子的消息告诉他的母亲时,他的眼光又开始游离起来。两个星期内,他逐渐健谈、活泼、开朗起来。”
克拉伦斯经过测试,他的智力超人,根本不是他的兄弟姐妹们口中的傻瓜。男孩非常健康,但是还是需要有精神科医师对这个家庭做进一步的观察。克拉伦斯在两个星期后,变成了一个正常和快乐的孩子。
心理学家唐纳德?A?莱尔德指出,在许多的案例中,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年轻人身上的自卑心理,而是教师或者学校的课程设置出了问题。因此,他特意援引了下面的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
“16岁的男孩保罗智力正常,但是却显得孤独,因为他功课却很差。收养他的家庭很富有,不仅将他的物质环境安排的优越,同时也十分喜爱他。上中学时,保罗只对店铺管理一类的实用课程感兴趣,但是家里想要他学习一般课程。保罗只要一上不喜欢的课,表现就会非常的糟糕,由此他感到很自卑。”
“精神科医生给了他们一个非常简单的做法,就是让他的养父母令他自己选择店铺管理类他喜欢的课程。于是,奇迹诞生,保罗的表现十分优秀,并且很快就表现出由衷的自信。”
“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很简单。想要治愈,在发展的初期也是极为容易。但是随着时间发展,真正的原因一旦根深蒂固,且隐藏起来的时候,治疗就会十分的棘手。”
问题的根源一旦被找到,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病人的过程就变得相对简单了。这种努力,成效斐然。“自卑感会生发一切的优越感。”颇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亨利?C?林克博士说,“承认自己的自卑心理,并且努力克服之,一个人才会产生优越感。”比希奇博士确信,我们可以克服自卑心理的不良影响。他还鼓励大家说,只有高度自觉的人才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对一个人拥有的良好品质的补充。
如果你的自我怀疑、缺乏自信、胆怯、猜疑、自卑等消极情绪像白蚁一样,正在从你的内部慢慢啃噬起来,如果不及时杀虫,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自尊,你绝无机会拥有。要战胜这些无形的敌人,心理专家也许能给你许多积极的帮助,可以让你沿着自我肯定的路线前进。当然,一下子采用所有建议,那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选择一条合理的可以马上施行的方案,依此制订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就从今天起开始执行。
第一,在记忆中大胆的搜索童年里的恐惧、羞愧和沮丧的事情,也许正是那些东西造成了你今天的心理问题。这件事情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也没有一步升天的灵丹妙药可以瞬间解决。每天拿几分钟来搜索,从最久远的记忆开始,任何一个细微的场景或者冲突,都可能打开你的记忆之闸,让记忆如洪水泛滥。也许你应该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很可能你会在过程中将你的记忆作概括的记录。
第二,找一个讨论组或辩论社团加进去。如果找不到,那么你可以和你的熟人朋友组建一个。
第三,将自己从事的活动仔细地分析一下,看看自己做得好的是哪方面,然后想办法把它做得更好,直到你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或者选择一些你确信可以学会的活动,之后努力的学习,直至精通。如果超过一件事的平均水平,你就会得到由精通带来的自信和自尊的感觉。
第四,看看你的周围人,看看他们身上的缺陷,他们可能有比你更加严重的缺陷或不足和不利的条件,以此推算,你一定会有所作为。然后想想自己身上的长处,想想该怎样更加突出这些优点。
第五,将你的价值观重新审视。父母期望你成为国家总统、将军、知识渊博的人、或其他职业的佼佼者,他们给你灌输无法实现的目标,这是造成自卑的一个共同原因。你的能力不足以承载你的梦想,或者你希望比任何人都更有作为。
你的问题如果很大,真的没有可能找到的解决的法子,那么不要望着整座山,就从山脚慢慢开始吧。
如果一些小事情困扰住了你,那么你需要去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执行。比如,你的教育程度不高,那么你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夜校,或者读函授,以此填补你这方面的空白。如果你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很少,那么将你的恐惧从窗子扔出去吧,采取措施,去结识更多的朋友。这一切都在于你。
记住一点,感觉自卑和实际上的自卑,有着很大的区别。缺点每个人都有,但是不要将这些缺点放大。再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不要自己看低自己。
静下来,发现独一无二的自己
心智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地发现自我的过程。只有我们了解自己时,才会理解别人。有一点非常重要:喜欢别人要像喜欢自己一样。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会去欣赏别人的潜在能力。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人们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构成的,但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与他人区分开来,自成一家。心灵的成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只有我们先了解自己,才能去了解别人。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是否有热情,热情就是促使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是一位园丁,我对这种工作很有热情,我设计了一个玫瑰园,我和我的夫人从这个园子里得到了不少乐趣。一天,我们一块儿欣赏我们的玫瑰时,我的夫人对我说:“也许看上去所有的玫瑰长得都一样,对不对?其实它们是不一样的!你仔细看看,就是一样的品种,颜色也一样,但每株玫瑰开的花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生长的速度、花瓣儿的卷曲程度、颜色的均匀程度都不一样,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人类社会比自然界丰富多了。阿瑟?基思爵士曾担任过英国科协主席,他对古人类很有研究,因而十分有名,他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从没有人与别人一样有着完全相同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
没错,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尽管我们看上去好像区别不大,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
如果我们想成熟、想增长智慧,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理解他人,这是沟通人类生活的桥梁。只要我们认识到,对方和我们同样都是普通人,我们就能伸出手去,与别人建立有意义的沟通。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可做起来就难了。我们经常说,在美国没有阶级概念,事实上,美国社会仍旧等级森严。我们发明了一些专有名词,我们用这些专有名词把人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在调查报告中区别开来,这种行为反映出:我们并不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普通人”、“中上阶层”、“中下阶层”、“流浪者”、“白领”、“蓝领”、“灰领”等等,所有这些名词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意把他人看成是独特的个体,我们宁愿把他人看成一类人里的一个,他们面目模糊,只是代号而已。
我们陷入这种分类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人们生命的每个阶段均清清楚楚地反映在调查信息里。社会工作者们掌握着这些信息,他们知道我们所有的事:我们喝多少咖啡,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车,我们愿意看什么电视节目,我们喜欢听什么广播,甚至每年以什么方式做爱多少次等等。
社会总是强调“适应”、“群体意识”和“社会化流动”。淹没自己的个性、服从整体意志的人被当成精英;而有强烈个性的人则被看成是另类。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人,可我们经常迷失了自己。当我们的想法、行为与别人不同时,我们恐惧得要死。
现代人没有这样的意识,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独特的人,让自己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尽管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要忍受着步调一致的束缚,但每一个人的心里还是藏着一个秘密:他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他也希望自己与别人有所区别。我们渴望个性的张扬,这种渴望却把我们送进了心理医生的诊所、精神疾病研究中心。我们酗酒、吸毒或者做其他无谓的事,这些徒劳无功的努力让我们更加迷失了自己。
哪里才有解药?自己如何能更了解自己呢?我们要怎样才能长大成熟?下面是几个建议:
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是第一种回归自我的方式。紧张的生活使我们找不到机会与自己交流,我们需要找个机会独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处”方式。有人告诉我说,他以在大街上散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他让自己淹没在人群中。他说:“我丝毫不会分心,我就这样,直到想明白了为止。”
我妻子住在纽约时,习惯去附近的教堂。她说,教堂能使人放松自己紧张的神经,使心灵得到净化,使自己振作起来。
我喜欢的独处方式是把自己投入到自然中去。我没时间长久地散步,也没时间长久地做户外活动,我只是在自己的院子里走走,不时地抬头看看窗外的树和天。季节变换与更替,循环往复,非常有趣,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一小块土地上,就足以窥见大自然的奇妙美景。通过这种方式,我融入了大自然。
还有人喜欢在安静的房间里独处,或是与外界隔绝。无论怎样,每天都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闲时间,不接电话,拒绝干扰。独处必不可少,它对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树立自己的信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都很重要。独处的价值曾经得到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乃至宗教创始人的认可与推崇,无论是耶稣、佛陀,还是笛卡儿、蒙田、班扬,都纷纷强调“独处”对于修习内心的强大作用。很多人在独处一段时间后会变得更有力量,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变得热情十足。
冲破生活的习惯是第二种回归自我的方式。我们习惯地过着规律的生活,所以感到苦闷,只有强烈的愿望才能把我们释放出来。每天,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在疲惫地拖着身体过日子,人们在习惯和惰性的束缚下单调而乏味地过着每一天。
在我的演讲班里有一个俄克拉荷马州的学生。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关于她和丈夫如何冲破习惯的束缚的故事。
她说:“我和我丈夫都爱看电视,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视打开,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到睡觉时再关掉它。我们不拜访朋友,不读书看报,也不出去玩,就怕错过好的节目。朋友们来家里拜访我们,我们也是不安稳,老是想着那些节目。一天中午,在和几个老朋友吃午饭的餐桌上,我发现我们已经无话可说了,我为此很难过。我哪儿也不想去,什么书都不读,只想看电视,把自己最好的岁月都浪费在电视机面前。”
“回家后,我对先生说,别人都能把毒瘾戒掉,我们为什么不能把电视瘾戒掉呢?他也赞同我的想法。就这样,我们开始着手给自己找点事干,不去老看电视。我们报名参加了夜校的成人班,如果晚上有空,就去保龄球馆,要么就去朋友那儿,或者去图书馆借书,然后大声给朋友朗读。最后,我们彻底戒掉了电视瘾。我们的生活在离开电视的日子里得到了更多的乐趣,我们的工作和婚姻都得到了改善,我们相亲相爱,和朋友接触也更频繁了。”
结果他们的个性在这个不良习惯中被消磨得所剩无几,现在终于,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下摆脱了这种困境。
寻找生活中最让自己满意之处是第三种回归自我的方式。1878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就这个问题在给他妻子的信中写道:我时常在想,如果一个人遇见某种机会时突然变得十分激动,热血沸腾,那么,这个人的个性、道德观、世界观就会在这时很好地展现出来。此时,人们的内心深处喊着:“这才是真我!”
也就是说:高涨的情绪让我浮出水面,感觉到“十分激动,热血沸腾”。这种感觉就是兴奋。
也许,我们在为一种思想而兴奋,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而兴奋。这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这种兴奋与刺激使我们远离苦闷的情绪,让我们冲破习惯的束缚,使思想上放轻松,做真正的自己。
兴奋在某些工作中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兴奋点燃我们的热情,让我们竭尽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德华?阿普尔顿爵士曾说:“我之所以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重要的是,我不光有工作技能,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热情。”
很明显,爱德华爵士不是说工作技能不重要,他的意思是说,工作热情能激励人们更好地去学习掌握工作技能。
我教了44年的公众演讲学。我发现,演讲者本人对其演讲内容的兴奋程度决定着演讲的效果。无论演讲者是讲H导弹、讲他岳母还是讲埃塞俄比亚的降雨量,他对讲演的内容是否感兴趣都决定着他能否深刻打动听众。
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待发掘。我们要摆脱不良习惯,拒绝恐惧、迟疑、迷惘、怯懦,去发掘我们个性的潜在的力量,去探究为什么我们会与众不同。究竟哪些东西束缚了我们个性的发展,让我们看不清别人,更看不清自己。兴奋是点燃真我的火焰,它能敲开我们个性的硬壳。
兴奋的形式有很多种。对有些人来说,爱打开了人内心最深处的世界。电影《马丁》中,爱为一名妓女和一个孤零零的人展开了一个新世界,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某种创作、工作或活动让他们兴奋。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昂?范博斯曾写过一本名为《兴奋地教书》的书,在书中,他描述了他从自己的职业中得到的欢乐。
危机也能带来兴奋,使人们发现自己隐藏已久的个性。像在战争、洪水、地震这种不可抗力的灾难之中,总会出现许多英雄。所以,人们常常在面临危机时才能全力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这种能量与品格还体现在一些小事上。比如,很多老人退休后都跟孩子一起住,老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了。可当家庭出现危机时,比如疾病或者突然的打击,忽然之间,他们的能力就会像灯塔放出的光明一样耀眼。
心灵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不间断地发现自我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时候才能理解别人。苏格拉底说,智慧的起点就是“了解你自己”,而“只有你像你自己”正是这句格言的现代版。
悦纳真实的自我才能真正找回自信
斯迈利?布兰顿博士写过一本名为《爱与死亡》的书,他在书中说:
“每个健康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这是正常的。自恋是完成工作和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布兰顿博士说得棒极了。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爱自己”。这不是在倡导骄傲自满。这是要求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看清我们的本来面目;同时要自爱,维护自己的尊严。
心理学家A?H?马斯洛曾在自己的《动机和个性》书中提过接受自己这个概念,他说:“新动力心理学中有几个主要概念,那就是:自主性、释放、人性、接受自我、推动意识和满足感。”
成熟的人不会在夜里辗转反侧地把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优点比,担心自己缺少比尔?史密斯的那种自信,或是没有吉姆?约翰斯那种进取精神和毅力。他会正视自己工作上的失误和自己的缺点,同时他对自己的目标十分明确,对自己的干劲也十分满意。他不仅了解自己的缺点,还试着花时间去改正它。他像宽容别人一样宽容自己,不让自己在痛苦中挣扎。
我们像喜欢别人一样喜欢自己很重要吗?心理学家说,我们不喜欢自己就没办法喜欢别人。有些人厌烦任何东西,憎恨所有人。其实,这正表现出他对自己十分没有信心,有强烈的自弃倾向。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阿瑟?杰希德博士认为,教育工作应该帮助人们接受自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最近,他写了一本名为《当教师面对自己时》的新书,他在书中说:“教师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挣扎、满足、希望和头痛等情绪。可见,认识自我对每个人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美国医院一半以上的病床上都躺着神经科病人,他们对自己有很严重的厌弃感。还有更多人忍受着精神或神经方面的折磨。甚至有一些病人想不开,不想活下去。
造成这些不幸自有其原因,可现在我不想讨论这些。我认为,造成我们灵魂生病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对成功和名望的渴求,人们总想超过别人,所以强迫自己拼命地工作。我坚信,我们之所以情感错乱是因为我们对上帝缺乏坚定不移的信仰。
《不断进步——研究个性的自然发展》一书的某些观点十分引人注目,这本书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W?怀特先生写的。在书中,他说到现在很流行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的压力是人的分内之事”的观点。怀特先生说:“这种观点从产生的那天起,一直流行到今天,这使得有些人过分压抑自己的个性,而使自己变得很狭隘,思维方式僵化,思想受到束缚,使自己被迫充当某种人生角色。但是,成功是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长、去完善、去实现、去创造的,你要脚踏实地、有建设性地去行动。一句话,成功靠的是自己开创性地行动。”
我对怀特先生的话十分赞同。很少有人能勇敢地独自站出来;也没有几个人懂得,我们所支持的东西到底有何意义。很多时候,社会和自己的经济地位决定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做日常之事的方式几乎与我们的邻居一样。如果我们感觉自己不适应周围环境,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痛苦,我们就开始神经过敏,感到失落和迷惘,甚至厌弃自己。
几年前,有一个学生参加了我的讲座,以前,她就卷入过这种冲突中。她的丈夫是一名成功的律师,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控制欲也很强。先生的朋友主导了家里的社交活动。在丈夫和他的朋友的眼中,在社会上有显赫的名望就是成功的标准。她为人谦虚而温和,在这样的气氛中,她感觉自己很渺小。没人会看到,也没人懂得欣赏她所拥有的美德。她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日复一日,她感觉越来越压抑,他们的那种标准是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她开始厌弃自己。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去改变周围的环境,改变她自己,摆脱那种根据别人的标准改变自己的压力,自信地面对自己。要知道,每个人活着都有某种特定的意义。要相信,人并非是为了别人活着,而是要为自己活,活出自己的价值,这样,她才会充满自信。
找回自信的第一步就是:不要用别人的标准来审视自己。她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按自己的标准去生活,学会如何轻松地对待自己,不要过于批评自己。
那些人之所以厌弃自己就是因为他们过分地批评了自己。我们知道,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而有建设性的,自我完善十分必要。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从而阻碍我们的前进。
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下课后,一个女学生对我说自己讲得一点都不好,离自己的期望总是很远。
她对我说:“我一开始讲话就立刻意识到自己不像班里的其他人一样镇定而自信,我又害怕又害羞。当我想到自己的那些毛病时,我就更没信心了,最后,我根本无法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
对于她的弱点,她又讲了另外一些细节。讲完后,我对她说了一番我到现在仍记得的话,我说得十分简单:
“别老想你的缺点,你演讲的失败在于你缺乏对自己理性的审视,而不在于你有缺点。”
不,不是我们的缺点毁了一次演讲或一个艺术创作。莎士比亚的剧本里有很多史地方面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里有很多无病呻吟的伤感句子。可是,那些缺点完全不能影响这些伟大的作品的美。与他们震撼人心的美相比,他们的缺点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爱朋友也是因为他们的美德,而不是他们的缺点。
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就得靠我们的长处。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改正缺点,然后忘记那些缺点,轻松地上路。
耶稣基督不会像考官似的问那些身体和精神备受摧残的人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也不会只是无谓地同情他们,他从不说:“哦,你真可怜,你真命苦。你适应不了周围的环境。你是怎么开始堕落的呢?”
不,耶稣基督直截了当地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我赦免了你的罪,去吧,现在,你清白了。”
以往的错误和现在的弱点使得我们有很深的负罪感和自卑感,这是一种十分糟糕的心理状态。当陷入这种情绪之中时,我们羡慕别人,厌弃自己。我们应该做的是抛开所有过往,勇往直前。
首先,要想学会欣赏自己,就要能容忍自己有缺点,这并不是要我们降低标准,不负责任地混日子,而是要我们明白: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没有人总能保持十全十美的状态。这么期望别人不公平,这么期望自己就是十足的愚蠢。
几年前,我参加过一个协会,协会里有一位女会员,她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她挑剔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工作上,她在对手面前是骄傲的胜利者。她会花上几个小时苦思冥想每一份报告。发言时,她没完没了,搞得下面的听众精疲力竭。那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在她家从来都得不到热情的招待,她总是在家中有聚会前事先安排好每一个细节。通过努力,这位女士在每件事上都做到了冰塑般的完美。她牺牲了快乐和温暖换取了她那乏味的完美。
强迫自己保持完美和自虐并无区别。我们和别人一样好还不行,我们还一定要超过别人,我们要像黑暗中闪烁的星星那样发着闪亮的光。我们是在和别人比试,而不是在以自己的才能去工作,我们只会在意别人是不是像崇拜偶像一样崇拜我们的完美。完美主义者也和普通人一样会失败,但他不能面对自己已经失败的现实,他们憎恨自己,却不能战胜失败。
我说过,每天都要给自己留点独处的时间,这样会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独处也可以使我们欣赏自己。莱昂?巴特梅尔先生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赛顿心理学研究所工作,他写道:“入睡前最好花点时间想一下自己这一天都干什么了,这种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
如果我们期待别人愿意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要先学会独处。哈里?爱默森?福斯狄克曾经观察过那些不能自己陪伴自己的人,说他们“就像被无休止的狂风吹着的一潭水一样,从来没有平静地映出过美丽的风景”。
我们会在独处中找到自己心灵的彼岸,它是我们向外发展人际关系的基地。安妮?莫罗?林博格的著作《大海的礼物》写得十分优美,在书中,她说:“人们只有先和自己联系,才能与外界取得联系。对我来说,我只有通过独处才能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精神世界。”
独处的洞察力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圣经》的《诗篇》上给了我们一句忠告:“静静地体会一下,我就是你们的神。”这句忠告非常好,如同我们离不开新鲜的空气一样,我们的灵魂也需要独处。
为别人而活不但给那些我们喜爱的人增加了负担,也使彼此之间关系乏味。健康人格的一部分就是:我们能像欣赏别人一样,喜欢、尊重和欣赏自己。
只有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肩负的责任并勇于承担时,他才会真正成熟。每个人都要勇于承担责任,而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便要放弃对他人的依赖,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长。在承担责任时,既不要轻易责备他人,也不要苛责自己,而是要保持内心的平衡,并积极尝试崭新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自己强大的动力,引爆内心的正能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