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你一定爱读的简明美国史(美国大选,货币战争,论中国,朝核危机,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看完这本书,你会比奥巴马更懂美国)

書城自編碼: 205904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赵智
國際書號(ISBN): 9787514312027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83/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售價:NT$ 381.0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售價:NT$ 269.0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NT$ 493.0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售價:NT$ 885.0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售價:NT$ 773.0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售價:NT$ 493.0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售價:NT$ 442.0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舵手证券图书 周期与龙头 A股剑客著 解密龙头股周期性循环 游资操盘手法实战解读 》

售價:NT$ 94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5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统计学:再精简下去,就不是统计学了 》
+

NT$ 324
《 极简人类文明史 》
+

NT$ 405
《 极简中国史 》
+

NT$ 363
《 美国常识(一部全面认知美国的百科全书,11天了解不得不知的美国常识) 》
+

NT$ 238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新版):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 钱理群、钱文忠联袂推荐 》
+

NT$ 214
《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为什么欧洲对现代文明的影响这么深(钱理群、钱文忠、公孙策 联合推荐) 》
編輯推薦:
为什么朝鲜挑衅美国而美国却不闻不问?
为什么奥巴马能连任美国总统?
为什么乔布斯能够在美国成功?
为什么基辛格论中国会引起如此大的认同?
为什么美国可以在二战后一家独大?
史上最全面的美国史
1775年至今,记录美国从野蛮生长变成超级强国全过程
235年历史,44位总统,12次经济危机,2次世界大战,一个超级大国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
看完这《你一定爱读的简明美国史》,你会比95%的美国人更懂美国。
內容簡介:
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就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它用40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些国家上千年的历史进程!它是世界头号强国,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目光!它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经历了殖民统治、国家分裂、经济萧条、战火硝烟的灾难与磨历后,它终于凤凰涅槃,获得重生……
回首往事,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翻开本书一幅全景式的美国历史画卷正徐徐展开……
關於作者:
赵智,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多年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进行潜心研究,史书不敢妄称饱读,但善长饱蘸笔墨,用辩证的文字,穿越于历史的林海中,惯于用真实的眼睛看世间百态,故文字中初对史实的描述外,也不乏深省和睿智。
曾参与编著《春秋战国超好看》、《宋史原来超好看》等书。文字通俗易懂,贯穿古今,深受读者欢迎。
目錄
第一篇 初创的美国
引言 “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
第一章 美国革命的爆发
莱克星顿的枪声
实力的对比
第二届大陆会议
战争伊始
自由的呐喊
胜利的天平向英国倾斜
美法联手
约克敦胜利,美国独立
第二章 美利坚的雏形
英美的第二份和约
“自由国度”的诞生
战后社会需要新鲜感
土地如黄金
第三章 初期的逆境
丹尼尔·谢斯起义
宪法来之不易
“国父”乔治·华盛顿
“高人一筹”的汉密尔顿
第四章 联邦党人上台
饱受争议的条约
华盛顿功成身退
开启两党竞选模式
XYZ事件引发的对法矛盾
第五章 杰斐逊期的民主
为了民主的选举
温和总统杰斐逊的改革
英国对美国航运的破坏
美国颁布“封港令”
第六章 向日不落帝国宣战
麦迪逊成为新总统
美英硝烟再起
新奥尔良战役
《根特条约》的签订
第七章 门罗主义的盛行
平静时期的内外形势
坎宁的建议
门罗发表宣言
向中美洲挺进
第八章 国民经济发展
资本的注脚
工业“航母”的起航时刻
动力革命
工厂与无产阶级
第九章 杰克逊时期的民主
新政党体的萌芽
否决“合众国银行延续法案”
杰克逊对垒卡尔霍恩
拒绝联邦法令
第十章 向西部扩张
十九世纪初的侵夺
得克萨斯的麻烦
争夺俄勒冈
垂涎加利福尼亚
美墨战争爆发
第十一章 各地区各走各的路
南方制造业与北方的工业
奴隶制的警钟
废奴运动
密苏里妥协案
《1850年妥协案》和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
第二篇 成长的美国
引言 一个被上帝疼爱的国家
第十二章 内战来临
堪萨斯州流血事件
引起纷争的宪法
林肯与道格拉斯的辩论
亚伯拉罕·林肯入主白宫
美国面临分裂
第十三章 拯救联邦的战争
萨姆特堡打响了第一枪
初期北方的失败
载入史册的宣言
最血腥的战斗
北方的胜利
第十四章 重建南方的艰辛
意外的刺杀
约翰逊的新纲领
南方社会的动乱
激进派借机起势
激进派的重建纲领
第十五章 割裂的“黑”与“白”
南部民主改革
佃农制和作物抵押制度
战争后的政治
黑人在重建中的作用
种族歧视在加剧
第十六章 工业巨人颠覆旧世界
联邦与大企业的矛盾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劳工联盟代替了劳动骑士团
工人运动的高涨
第十七章 工业时代的美国社会
美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美国的塑造者:股份公司
平民党运动
萧条背后的繁荣
第十八章 骄傲的年代
美西战争
西奥多·罗斯福的新时代
伍德罗·威尔逊和进步运动
美国修筑巴拿马运河
第十九章 威尔逊与“意外”的大战
欧洲爆发战争
基于中立政策的考虑
德国的潜艇危机
失败的调停
通往战争之路
美国的海陆军事行动
参议院否决了国联的提议
伍德罗·威尔逊的失败
第二十章 战后的社会和文化
红色蔓延
3K党的复兴
思想派系之争
战后艺术与文学
第二十一章 大萧条之前的短暂繁荣
1920年大选
沃伦·哈定陷入丑闻
华盛顿限制军备会议
道威斯计划
“柯立芝繁荣”
亨利·福特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章 经济“飓风”席卷美利坚
股市崩盘
胡佛应对危机的策略
萧条下的“悲惨世界”
群众的不满和骚动
第三篇 成熟的美国
引言 霸业是这样炼成的
第二十三章 罗斯福新政的蜜月期
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
新政“第一枪”
农业调整署
田纳西河流管理局
阻碍和解决措施
第二十四章 战争与和平
中立主义的延伸
珍珠港被袭
积极援华抗日
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美英军队登陆北非
美国在意大利战场的胜利
美英苏通过《德黑兰宣言》
第二十五章 带着血与泪的胜利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决定
美英诺曼底登陆
盟军在欧洲的胜利
美国在太平洋的海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第二十六章 美苏博弈
冷战揭幕
杜鲁门主义
美苏在柏林的对垒
第四点计划
独占日本和“扶蒋反共”
第二十七章 变幻莫测的时局
麦卡锡主义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
从艾奇逊到杜勒斯
美国促成“东南亚条约组织”
第二十八章 肯尼迪王朝
肯尼迪与“新边疆”
与古巴关系破裂
来自古巴的恐慌
肯尼迪遇刺
第二十九章 “美国世纪”的无奈
约翰逊临时“接棒”
越战升级
1968年:尼克松上台
1972年的选举
结束越战
水门事件
第三十章 动荡不安的社会
“我有一个梦想”
新种族骚乱
滞涨经济
两百周年的大选
《戴维营协议》
第三十一章 国家新秩序
“里根革命”
动荡的八十年代与里根经济学
环境与发展的新问题
乔治·布什执政
世界新秩序
出兵波斯湾
第三十二章 “话题总统”
比尔·克林顿的当选
跨国公司及其影响
连续的繁荣
弹劾危机
第三十三章 “911”改变了全世界
乔治·W·布什一票胜出
911改变了世界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在虐囚丑闻中连任
第二任期的“三把火”
第三十四章 超级大国的抉择
黑人领袖奥巴马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奥巴马:变化在危机中酝酿
不可撼动的军事实力
2012:新的大选,新的抉择
奥巴马再次入主白宫
內容試閱
第一篇 初创的美国
引言 “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
当两种文明在历史的岔路口不期而遇时,愚昧的一方必然会在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付出血与泪的代价。这似乎成为了人类每一次进步所要墨守成规的定律。
欧洲人的“风帆”打破了北美大陆的宁静,他们给那里的印第安人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文明,同时也带来了血腥和杀戮。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大个子成了北美大陆的新主人,而曾经的主人——印第安人则被抛弃到了受奴役的一方。历史的选择有时候就是这样无情,但是对北美新的统治者来讲,他们乘风破浪满载而来的希冀,已经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不管是最初的英国人,还是后来的法国人、爱尔兰人,他们都改变了原有的认知,从一个“入侵者”的角色渐渐转变为“拥有者”。而随着自身殖民地各项制度的完善,他们对原有宗主国的眷恋感逐步消失,在这里人们听到更多的是“我是北美人”,而不是“我是英国人”。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美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在欧洲宗主国统治者的心中,北美已经变成了一块“肥肉”,从而更多的强制的、不合理的殖民地制度应允而生,目的就是从这块被征服的土地上压榨更大的剩余价值。
一系列的高压政策让本已宗主感淡泊的北美人更加失望,并且逐渐将这种失望的情绪演变成极端的对抗,大大小小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层出不穷。面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大陆会议,与殖民地民众进行协商。但是殖民地人民看出了英国并无诚意,而此时实现北美独立自治的愿景也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形成。
当独立的情绪慢慢汇集起来,终于在莱克星顿这个地方爆发,从而点燃了独立战争的战火。英国最后的失败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虽然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的国家面临的困境难以想象,但是民主制度的落实和完善确保了美国在逆境中的成长。宪法的确立和政治制度的成熟,也保证了这个国家可以生存下去。随着经济的回暖,社会各个领域均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迹象。但是对于这个正处在“哺乳期”的国家来说,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多变的国际形势,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以及从政治中反映出来的新问题等等,都在困扰和鞭策着每一个总统。
初创的美国是一个“天使”与“魔鬼”并存的时期,并且二者之间总是相互交融,在胜败之间徘徊。如果说早期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屠杀是“魔鬼”战胜了“天使”,那发达文明取代愚昧的文明便是“天使”战胜了“魔鬼”;如果说英国等欧洲宗主国对北美地区人民残酷的殖民统治是“魔鬼”战胜了“天使”,那北美人民获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民主的美国则是“天使”战胜了“魔鬼”。然而时代的发展总会有新的选择,美国国内已经激变的南北矛盾又在这特定的时期抛下了一道选择题,那么,历史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它会更倾向于“天使”还是“魔鬼”?
第一章 美国革命的爆发
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将北美大陆居民独立的激情点燃。战争初期,英国和北美大陆军的实力根本不在同一个档次上,经过几场战斗,大陆军节节败退。为了能够让分散的殖民地起义势力凝结成一股团体力量,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这次会议有效地使大陆军形成一个规模性的军队,并且获得了法国等国的支持,逐渐将起义不利的局面扭转。随后,大陆军乘胜追击,将战火从北方延伸到了南方,最后在约克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莱克星顿的枪声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由英国派来的总督统治。这时的殖民地已经开发了大量的种植园,建立了纺织、炼铁、采矿等多种工业,经济比较繁荣。
英国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殖民地的税收,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这激起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于是,“自由之子社”、“通讯委员会”等秘密反英组织相继出现,各地都发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货、赶走税吏、焚烧税票、武装反抗等事件不断发生。其中,波士顿倾茶事件激怒了英国政府。
在各个殖民地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正式向英国政府挑战后,驻守在殖民地的英军吊起了自己的神经,争分夺秒地集结物资,加强军事训练,与此同时殖民地的民兵也在争分夺秒地做着战斗的准备。双方这种剑拔弩张的对峙情势在马萨诸塞最为严峻。在这里,托马斯?盖奇,马萨诸塞总督兼驻殖民地英军总司令,亲自率兵坐镇波士顿,监督工事,训练士兵,为了获取情报,他还安排了间谍负责收集殖民地当地的情报。
这一天,也就是1775年4月18日,盖奇接到情报说一批殖民地民兵正在往康科德(距离波士顿20英里的一个小镇)集结,那里储备着数量可观的火药和军需品。这让盖奇心中不由一紧,思忖片刻,他下令派兵摧毁这个军火基地,逮捕殖民地塞缪尔?亚当斯等反抗运动领袖也被提上了议程。
可是不巧的是,这个情报被一个叫保罗?里维尔的银匠,同时也是北美争取民族解放的秘密组织“自由之子社”的成员之一探得。1775年4月18日晚上,保罗?里维尔快马飞奔到康科德,告诉那里的民兵,盖奇要带兵搜缴军火基地、逮捕爱过将领了。得知此事后,康科德的民兵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集合起来,埋伏在通往康科德的公路两旁,准备打一场漂亮的伏击。
4月19日凌晨,指挥官约翰?皮特凯恩率领的英国士兵到达莱克星顿地区,与当地民兵发生了遭遇战。两军短兵相接中,一声枪响不知从哪传了过来,接着,双方开火。由于民兵数量远远少于英军,10死8伤后被迫撤退。
莱克星顿遭遇战后,英军继续前进来到康科德,在那里他们销毁了一部分民兵征集的军火后开始撤退,但归途上遭到民兵的沿路伏击。一路上,从附近村庄赶来的数千民兵躲在岩石、树林、灌木丛、房屋后面,对准醒目的英军开枪射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致使英军最后只得狼狈不堪地退回到波士顿,至此,英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240人之多。
之后不久,成千上万的民兵从新英格兰各地陆续开来,不到一个星期,就把波士顿团团包围了。
1775年6月中旬,约翰?帕高英、威廉?豪、亨利?克林顿三名英国少将率领数千名英军赶来,支援困守于波士顿的英军。得到这个消息后,盖奇和爱国民兵做出了不同的反映:盖奇准备给围攻他们的民兵一点厉害瞧瞧;而民兵们则在波士顿北面的布里德山聚集,希望阻止波士顿的英军与增援的英军会合。
6月17日下午,威廉?豪将军抱着攻占布里德山的企图,率领2200名英军向民兵们发起了攻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后,英军经过三次进攻,最后占领了布里德山阵地,当然,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
这场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规模不算大的战役,虽然最后以形式上的失败告终,但是它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后来人们称赞莱克星顿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摇篮,还在它的镇中心树立了一座民兵铜像。民兵手握步枪,脸上是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表情,在它的身边一座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坚守阵地。在敌人没有开枪射击前,不要先开枪;但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就让战争从这里开始吧。”这一声呼喊,连同那阵阵枪声,迅速传遍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自此,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火燃遍了北美的土地。
实力的对比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第一枪之后,虽然英国在总体实力上强于美国,但是影响战争最终结果的因素并非单纯的武力对比,还包括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制度以及军事战略战术等原因。
当时的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北美拥有13块殖民地,包括加拿大、佛罗里达地区以及西印度群岛。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英国攻取北美殖民地可谓易如反掌;其次,英国有九百万人口,还占据着当时“海上霸主”的地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阵容最庞大的商船队。反观总人数不足300万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他们中间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是黑奴,其余人所组成的民兵也尚未接受系统化的军事训练,只是一群缺乏纪律和秩序的“乌合之众”。
北美殖民地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处于劣势,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上也与英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当时的英国已经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而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尚未建立中央政府,如同一盘散沙,无法集中力量统一抗战。从经济角度来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制造业为英国带来殷实的财富积累,而北美殖民地则面临着资金匮乏的窘境。
虽然英国在先天条件上占得先机,却未能取得独立战争最后的胜利。独立战争初期,北美殖民地各地通过组织民兵队伍,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掌握了优势。而英国殖民政府对当时形势估计不足,加之不适应北美殖民地地广人稀、草木茂盛、道路运输不便的作战环境,致使英国强大的骑兵无法骑行作战,武器装备也难以运送到位。特殊的作战环境为北美殖民地人民打运动战和游击战提供了便利条件,民兵们因此可以对借由河道深入内地的英军给以迎头痛击。
正规军出师不利,后备军补给不足,使得英军进退维谷。由于英法七年战争让英国负债累累,加之政府高级官员贪污腐败造成军费不足,英国的扩军计划几乎破产。为了扩充兵力,英国政府甚至用犯人当做士兵,并雇佣来自德意志小邦的黑森军队。独立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本土的增援部队直到1776年6月才开始陆续抵达北美大陆。
在这场战争中,北美殖民地从道义上讲也占据了主动,如托马斯?潘恩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的《北美的危机》文章中写道:“一个曾经殚精竭虑,想要找到任何妥善办法,数次寻求避免战争之灾难的民族,万能的上帝不会任凭他们惨遭武器的洗劫,我没有那么多异教徒的思想,但是还不至于会认为上帝会对这个世界袖手旁观,放弃对它的主宰,将美利坚的人交到魔鬼手中。既然我并没有以上的种种想法,我也就看不出不列颠王国会以什么理由来要求上天来惩罚我们,比如一个声名狼藉的凶手、一个拦路抢劫的罪犯或者破门而入的强盗,他们都会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
当时英王由于干预议会决策引起反对派的抨击,北美的革命也因此获得了以新型的工业资产阶级为首的反对派的同情。除此之外,英国和北美的激进势力结为同盟,使得英国不得不分散军力来镇压国内的反动势力。
除了英国国内力量的支援,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强势加入,也极大增强了北美殖民地大陆军的实力。1775年11月29日,由本杰明?富兰克林负责的“秘密通讯委员会”建立。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并派出了第一位外交代表阿瑟?李。由于富兰克林灵活的外交手腕,美国独立战争争取到了国际舆论的同情。
1778年2月,法美联盟正式建立。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法国又对北美大陆军进行了海军和陆军的支援。之后西班牙、荷兰也加入到战争之中,并建立了以俄国为首的“武装中立联盟”。上述三国军队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等海域与英国海军作战,这对北美独立革命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届大陆会议
第一次大陆会议的顺利闭幕意味着北美13个殖民地建立了统一战线。各个殖民地达成共识,为反抗英国的高压政策共同奋斗。
英国议会得知大陆会议召开以后,认为北美殖民地敢于公然挑衅议会的权威,必须动用武力给以制裁,平息这场叛乱。在英国宗主国与北美殖民地矛盾的不断激化中,双方于4月19日在莱克星顿爆发了一场战役,打响了战斗的第一枪。经过一系列的交战,双方都有很大的伤亡。
到了1775年5月10日,第二次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北美各个殖民地的运动,有组织地反抗英国的攻击。出席这次会议的有66位代表,约翰?汉考克出任这次会议的主席。
虽然第二次大陆会议是为了对抗英国宗主国而召开,但会议代表们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的方案,他们显然对英国当局抱有最后的希望。
为了表示对英国国王的尊重,大陆会议还委派了内约翰?迪金森起草并通过了《橄榄枝请愿书》,向国王陈述了他们内心渴望自由与平等的愿望。请愿书中指出,国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希望他为了同样身为英国子民的北美人民能够重组内阁,和平解决双方的矛盾。
但是英国国王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围攻,北美开始放弃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方针。会议要求各殖民地统一武装,团结一致反抗英国。乔治?华盛顿在这次会议中成为了大陆军的总司令。他募集志愿军,为捍卫北美主权,恢复自由而战斗。
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北美大陆军成为本土对抗英国的主要力量。同时,北美断绝了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并秘密联合法国、西班牙等英国的死敌,争取盟友,对抗英国的攻击。这两个国家也在其他方面给予了北美大量的支持,间接地为北美争取独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战争初期,面对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北美决定实行游击策略,分散敌人的主要力量,逐个击破。游击策略加上对地形的熟悉使得大陆军在早期占有一定的优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大陆军队由于军火不足,指挥不力,武器装备落后,开始节节败退。军官在战术方面讨论不休,整个大陆军队乱成一团,独立战争走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关头。
面对危机,华盛顿重整旗鼓,并在后来的萨拉托加战役中,指挥军队成功地阻截了南下的英国军队,这一场战役也成了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不仅重新鼓舞了士气,而且给长期处于失败局面的北美士兵带来了成功的希望。
得知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后,法国便开始公开与北美合作,不久西班牙与荷兰也加入这一战线,共同开始了反英战斗。在1781年8月底,华盛顿与法国将军拉法伊特合作,击败了英国康沃利斯的8000名英军,为独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开始意识到了英国战败的危险,便提出议和的建议。
面对大陆军及其盟友的强烈反攻,英国不得不下令同意与北美殖民地进行谈判,谈判持续了7个月,英国最终承认北美独立,13个殖民地赢来了自由的时代。
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的召开,不仅推举出了军事代表,组织了对抗英国的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北美人民独立自主的意愿。这次会议深得民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为独立战争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同时也意味着北美13个殖民地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拥有了自己的政治主体。
战争伊始
1775年4月19日的清晨,一阵枪声打破了莱克星顿的平静,这枪声如同燎原的烈火一般点燃了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的热情。受马萨诸塞州人民抗击英军英勇行为的鼓舞,新英格兰各地的民兵迅速集结起来,赶赴马萨诸塞州。
当地民兵团实力大增,组建了一支军队——新英格兰军。他们包围了波士顿,把英军围困在那里。在此期间,新英格兰军还攻占了位于纽约和加拿大之间的泰孔德罗加和克朗波因特,缴获了一批大炮。这批大炮在接下来攻占波士顿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争双方在波士顿紧张对峙。英国的当权者十分清楚,北美殖民地是重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动乱需要尽快平息。为了打破当前的对峙状态,5月,英国派兵增援波士顿,并派出了三位将军:威廉?豪、亨利?克林顿、约翰?柏高英。
在这种形势下,北美殖民地也必须有所动作。1775年6月20日,华盛顿前往坎布里奇领受大陆军的指挥权,自此以后攻占波士顿成了大陆军的首要目标。到达波士顿之后,华盛顿对内整顿兵马,对外开展情报收集工作。
7月18日,大陆军获悉英军在波士顿的重要地点多尔切斯特高地设防。于是,他们立即派兵到查尔斯城半岛,因为该半岛拥有可以俯瞰整个波士顿的邦克山和布雷德山。按照战略布局,大陆军会在靠近连接半岛和大陆狭地的邦克山建筑工事,这样一来,他们既可以发挥居高临下的地势优势,又能防止英军从狭地登陆。
没想到的是,派去的部队没有在邦克山设防,而是在布雷德山安排了防守,这种违背了最初打算的战略布局可以让英军在狭窄地带轻而易举地登陆,截断大陆军的退路。
不过幸运的是,英军居然没有发现这个漏洞,威廉?豪选择从正面和左右两翼攻击大陆军,结果大陆军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的优势击退了英军的两次进攻。但最后由于弹药不足被迫撤离阵地,英国人占领了布雷德山。不过英国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
而此时,在北方战区,英国驻加拿大的盖伊?卡尔顿司令官正在招募加拿大人,欲挥师南下进攻纽约。大陆军嗅到了危险的信号,决定先采取行动,在加拿大截住对手,防止战线南推。菲利普?斯凯勒将军集结了一支1000人的队伍,北上加拿大。九月份,他率兵包围了圣约翰斯。但斯凯勒进入加拿大不久就因病离开了军队,蒙哥马利代替他接手了军队。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战况才有了新的进展。11月2日,圣约翰斯驻防的英军宣布投降,盖伊?卡尔顿率领残余的兵马往魁北克撤退。
11月13日,美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地攻占了蒙特利尔。但蒙哥马利的军队经过多番血拼,损失了将近一半的人。也就是说,余下的500人队伍很难有大动作了,他们现在最需要援兵。
华盛顿斟酌再三,决定派阿诺德前往增援。但华盛顿的大陆军正全力包围波士顿,根本没有多余的部队可以调配增援蒙特利尔,所以阿诺德必须在波士顿附近的坎布里奇重新招募志愿兵。幸运的是,他如愿募得了1100名志愿兵,可以迅速赶往魁北克与蒙哥马利会合。
但此行路途遥远,他们必须日夜兼程,沿着肯尼贝克河前行,直到进入缅因的荒野,顺昌迪埃河而下,才能到达目的地。在这一征程中,阿诺德的士兵面临着饥饿、寒冷、疾病的三重威胁。11月8日,这支队伍到达魁北克时,只剩下600人,路上的损耗实在是太大。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阿诺德稍稍整顿兵马,13日便率众横渡圣劳伦斯河,12月3日,终于与蒙哥马利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于12月30日发动对魁北克城的进攻。但会合后的军队,总计也只有1100人,最后,这次进攻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部队伤亡惨重,蒙哥马利战死沙场,阿诺德受伤。不过,坚持血战到底的阿诺德仍然率部包围魁北克,苦苦等待后援,怎奈英军先于援军到来,兵力众多的英军发动反攻,大陆军不战而退,在北方战场丢掉了主动权。
美军远征加拿大的失败使整个大陆军士气低落,华盛顿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切断了英军陆上的一切供给,同时加强了对波士顿的攻势,1776年3月,大陆军占领了多尔切斯特高地,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整个波士顿及其港口囊括在大炮射程之内。
而英军统帅威廉?豪并不把波士顿当做战略要地,认为久困于此并无太大的意义。3月17日,英军自动撤离波士顿,美军攻占了波士顿。这场胜利使美军的士气大受鼓舞,暂时扫去了远征加拿大失败的阴霾。
自由的呐喊
大陆军攻占波士顿的消息不仅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士气,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提升了殖民地人民脱离英国统治、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信心。但是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还需要其他一些推动力。
华盛顿在1776年1月31日第一次表示独立的可能性。10天后华盛顿建议大陆议会应该告诫英国的大臣:澎湃的自由精神在我们身边激荡,永远不会屈从和被奴役,我们决定和这个如此不近人情、不公正的国家断绝一切关系。
潘恩的《常识》则为北美独立做了思想准备。潘恩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分子,极力主张北美脱离英国独立,建立全新的政权。
他的《常识》极具政治远见,文中犀利地抨击了英国的劣行和保守派的妥协懦弱,并详细地分析了北美的局势,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北美一日不独立,一日无法摆脱奴役。他的《常识》文字激昂,立场坚定,像一枚深水炸弹,短短三个月就发行了一万两千册。当时北美几乎所有的白人成年人都阅读过此书,华盛顿领导的士兵更是人手一份。《常识》用天赋人权的思想将人民的思想武装起来,推动了北美独立的思想进程。
这样一来,殖民地的局势告别了不明朗状态,北美脱离英国宣告独立成为大势所趋的潮流。来自各个殖民地的议会代表先后在大陆会议上提出独立要求。6月12日,大陆会议成立了一个由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杰?谢尔曼、罗伯特?利文斯顿五个人组成的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
7月2日,起草委员会提交了由杰斐逊执笔的《独立宣言》,经过两天的辩论和修改,7月4日大陆会议投票通过了《独立宣言》。7月9日《独立宣言》在费城公布,庄严郑重地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组成独立自由的国家。北美人民从此没有了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断绝了和英国的一切政治关系,用全部的权力来宣战、缔合、联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北美殖民地的武装起义变成了一场独立战争。
《独立宣言》是最振奋人心的自由的呐喊,它列举了美利坚人对英王的不满,义正词严地宣称英国现在的历史就是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和伤害的历史,他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在各个州上面建立一个暴力独裁政府。同时,宣言还指责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谦卑的和平请愿报以粗暴的态度,以及英国拒绝批准维护公众利益的法律,解散各殖民地议院,干涉北美殖民地上的人口自由通行等行为。
宣言中还指出英国纵容军队和雇佣军抢夺殖民地人民财务,制造流血事件的罪行……全篇共对英王提出了25条申诉,这些不满和申诉表达了殖民地人民的愤怒和反抗的决心。
不过,《独立宣言》最重要、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十分明确地阐述了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的思想。宣言倡导众生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许多不能出让的权力,这其中就包括了生存权、自由权、获得幸福的权力。同时,宣言告诫统治阶级,政府的出现是经过被统治阶级同意产生的,他们的作用就是保护普通民众的权力。任何破坏这些权力的政府就是暴政,而人们有权力推翻这个政府,通过自己的手段获得幸福和安全。
自1776年开始,《独立宣言》所表达的原则和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主张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而在美利坚,这些表达更是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和难以言表的感染力、穿透力,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独立宣言》成为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日后一次次争取权益的理论武器。
美国那些远见卓识的改革家无论是要废除奴隶制,还是禁止种族歧视,还是妇女解放运动,都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重复和提醒人们:“人人生而平等”。世界人民在反抗独裁和暴政时,也一再重申“政府的正当权利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独立宣言》不仅是美国自由的呐喊,更是替那些处在非民主统治下的人们所发出的呐喊。
胜利的天平向英国倾斜
《独立宣言》这一声自由的呐喊响彻北美的天空,振奋了美利坚人的心。从此,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人民在它的指引下,开始追寻他们自由的梦想和幸福的权力。但是独立之路不是开满鲜花的大道,而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险途;它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小目标,而是一项需要时间、需要坚持的伟大事业。
在美洲,十三个殖民地以南的佛罗里达,北部的加拿大,以及西印度群岛都属于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可以作为进军北美的军事基地。英国的无敌舰队在海上所向披靡,可以封锁北美沿海,采用海陆结合的方式对北美殖民地形成军事包围。而且英国士兵个个经验丰富、训练有素。这些都成为了北美独立战争的阻碍和隐患。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派往北美镇压起义的33000兵力中,有8000是黑森雇佣军。黑森雇佣军在西方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它由德意志黑森-卡尔塞地区的日耳曼人组建和训练,因为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能够用金钱买到的最优秀的军队”。黑森雇佣军活跃在当时的各个战场,英国花重金雇佣的8000黑森军团无疑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北美殖民地还有一个隐患——内部亲英的效忠党。他们走的是与革命、自由和独立背道而驰的一条路。效忠党的成员或自建军队,或加盟英军,甘为英军的爪牙。所以起义者不仅要抵抗来势汹汹的英国军队,还要分出精力对付这群顽固的效忠派。总而言之,效忠党是北美独立进程中一股很强的阻力。
《独立宣言》颁布后,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事业遭遇了两次重大的挫折。
英军深知“新英格兰”地区是武装起义的中心,北美的起义之火正是由此向中部和南部殖民地蔓延,发展到如今的局面。所以英军的战略部署是控制住尚普兰湖-哈德逊河一线,将新英格兰和中部殖民地、南部殖民地分割开来。
实现这一计划的突破口就是纽约。纽约城位于曼哈顿岛上,被东河、哈莱姆河、哈德逊河三条河流环绕,这让英军可以发挥海军的威力。他们能够在长岛或曼哈顿岛的任何一个地点登陆。待夺取纽约后,借此再向北方推进,这样就能在北美殖民地掌握主动权,实现战略目标。
这给大陆军出了一个难题,防守纽约变成了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华盛顿意识到了危机,决定放弃波士顿,集中力量全力守住纽约城。虽然他调集了18000人的兵力,但结果仍然不敌英军。
1776年5月27日,大陆军在长岛惨败,只好乘英军行动迟缓之机,在浓雾的掩护下抢渡东河撤离。9月份,华盛顿继续率兵包围曼哈顿岛,但10月份又挨了一记重击。这次失败的原因是威廉?豪。他乘华盛顿不备,从大陆军后方登陆,结果大陆军再次被迫转移,12月份,大陆军残部越过特拉华河,狼狈撤往宾夕法尼亚。在包围纽约的战役中,大陆军折损了近15000的兵力,损失惨重。
纽约陷落对美军来说是一次大的挫败。华盛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重振军威,他一边总结纽约失利的经验,一边着手整顿人马,准备反击。
时值圣诞,天气极其寒冷,华盛顿率领一批规模不大的精锐部队出发,他们此行还带上了18门大炮。在渔民的协助下,大陆军的大炮顺利度过特拉华河,袭击了特伦顿的黑森军,此役大获全胜。
华盛顿和部队没有停歇,一个月后,他又以同样的战术突袭了普林斯顿,英军的两个团遭到重创。两次突袭无疑对英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这两场胜利不仅冲散了纽约失守的消极影响,还帮助统帅华盛顿重塑了威望,使他在各界广受赞誉。
但独立之路历尽坎坷,上帝的考验再次来临,美军很快又遭遇了另一大挫折。
费城是起义者的首都,也是大陆会议召开的地点,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经常在这里聚集,商议殖民地的重大事项以及投票通过各种决议。华盛顿在这里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独立宣言》也在这里起草、修改、颁布。所以费城虽然不是军事意义上的战略要地,但对于爱国者来说,它是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的革命圣地。正因为如此,1777年英军打算通过夺取费城,威慑全美,逼迫起义者屈服。
1777年9月两军再次交战。威廉?豪所部沿海岸而下,矛头直指费城。虽然特伦敦和普林斯顿的胜利损耗了英军的一部分战斗力,但却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英军在军事实力上的优势地位。这次战斗,华盛顿再次败北。1777年9月26日,英军占领费城。大陆会议被迫往宾夕法尼亚的约克转移。
纽约和费城先后陷落,胜利的天平似乎再次向英国倾斜。但紧接着的萨拉托加大捷却为北美的独立战争带来了转折。
美法联手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后,法国一直秘密资助大陆军,为其提供军火等战备物资。1776年末,70岁的富兰克林携带着满心诚意远赴法国,希望能与法国缔结反英盟约。基于北美殖民地当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英法战争中元气大伤的法国不肯表明态度。翌年6月,北美殖民地以英属西印度作为丰厚报酬,邀请法国参战,但是法国依然摇摆不定。
1777年12月法国收到大陆军赢取萨拉托加大捷的消息后,终于不再彷徨,于当月17日宣布承认北美合众国独立,并于翌年2月与美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法国和美国被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独立战争期间,位于弗吉尼亚的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想出了一个取胜的办法,就是在英国本土附近进行伏击。他去求助富兰克林,希望能从法国得到船只。口才极佳的富兰克林说服同盟者法国,为其赢得了船只支援。
获得船只支援后的琼斯很快开始实施他的大胆计划。1778年琼斯成功地挑起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海域的紧张气氛,他埋伏在英国门户附近,截获英国商船,袭击海港。琼斯的行为引发了英国国内的恐慌情绪,“日不落帝国”的子民终于意识到即便是在自家门口也有遇到袭击的可能。
屡受琼斯骚扰的英国人终于忍无可忍,愤怒的英军上尉理查德?皮尔森打算彻底剿灭琼斯的部队。1779年9月23日,从约克郡出发的皮尔森在前往波罗的海的航路中与琼斯的舰队相遇了。
琼斯所在的“好人理查德”号上一门大炮被皮尔森的舰队击毁,船员伤亡惨重,海面上顿时火光冲天。面对皮尔森的劝降,琼斯发出了“战争还未开始”的回答。他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命令船员驾驶战舰驶向英军的“萨拉斯皮号”,接连几个小时两艘船如同被捆绑在一起的蚱蜢,进行着殊死搏斗。
最终,破釜沉舟的琼斯等来了前来救援的法国同盟者皮埃尔?兰戴斯。由皮埃尔?兰戴斯指挥的“联盟号”突破重围,击溃了皮尔森。琼斯踏上敌舰后收缴了大量战利品。这场海战给予了视美国为懦夫的傲慢英国人狠狠一击。
从1779年开始到1781年,英美两国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主要战场转移至南方。1779年,林肯率领的军队在法国军队和舰队的援助下进攻萨法纳,失利之后法国舰队驶回西印度洋,北美的制海权再次落入英军手中。紧接着英军统帅乔治?克林顿抽出纽波特的军队攻打南卡罗来纳州的港口城市查尔斯顿。克林顿对查尔斯顿发动的陆海联合进攻导致了美军在独立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失败,本杰明?林肯及其5500人的军队投降。
5月底,南卡罗来纳的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抗英武装力量在韦克斯豪斯被巴纳斯特?塔尔顿中校指挥的亲英派部队所击败,战斗呈现一边倒局面。英军仅仅伤亡17人,而美军死亡113人,受伤150人左右。据说这是因为战斗中英军无视大陆军投降的白旗,肆意杀伤对手,从而引发了这样的结果,后人称这场战斗为“韦克斯豪斯屠杀”。
在一片胜利声中,克林顿得意洋洋地宣告,他已经平定了南卡罗来纳的叛乱。他断定南方战场胜利局势已定,于是北返纽约,留下康华理和手下7000兵力镇守查尔斯顿。8月,康华理率领英军攻下南卡罗来纳州。10月,英军在北卡罗来纳州遭当地民兵重创,导致攻占这一地区的计划失败。
从1781年开始,美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年初,纳撒尼尔?格林接手盖茨率领的南方军,在广大民兵的协助下展开运动战。之后在卡罗莱纳的考彭斯和吉尔福德两地,格林挫败了康华理率领的英军,使其从内地撤回到沿海的威尔明顿,缓解了美军之前面对的严峻形势。接下来美军乘胜追击,准备进入南卡罗来纳,扫除英军在内地的据点。
1780年,格林将不足3000人的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约1000人,由丹尼尔?摩率领,向西行进。其余由格林率领,向南卡罗来纳奇罗山进发。康华理没有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路,而是依样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塔尔顿率领尾随摩根;另一路由亚历山大?莱斯利率领牵制奇罗山美军。
康华理率主力在塔尔顿后面跟进。1781年1月17日,摩根将敌人诱至考彭斯,美军迅速展开作战,从两翼包围了尾随而至的塔尔顿,彻底击败了这一伙英军。此役被称为美国的“坎尼战”,是在美国国土上进行的最精彩的战术作战之一。
约克敦胜利,美国独立
约克敦战役是北美独立战争后期,美法联军与英军于1781年8月到10月之间在约克敦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1780年末,南方司令军指挥作战,英军遭受了民兵们前所未有的围剿,兵力大挫。5500名法国士兵为了支援正在对英军发起猛攻的美国军队,在罗德岛登陆。此前,联军双方商议对英国军队展开炮击,最后经过商讨,联军建立起一道壕沟,炮轰行动就此展开。美法联军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战略部署,是因为法国舰队的将领德?葛拉瑟伯爵从加勒比海前来支援,这使得美法军队有了必胜的信心。
随着英军的实力和士气双重削弱,华盛顿乘胜追击,10月14日他派出两个纵队,法国纵队负责攻陷9号堡垒,美国纵队负责击垮10堡垒,士气高昂地向英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
没过多久,9号堡垒与10号堡垒的防御就开始力不能支,胜利的曙光让华盛顿再次下令将所有控制范围内的火炮集中向堡垒轰击。但英军不甘示弱,奋起反击。不过美军率先抵达10号堡垒,以斧头为工具,快速地破坏了英军的木制防线。
随着最后一道防线的崩溃,英军与联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不过大势已去的英军自然斗不过士气高昂的联军。这一次,联军不仅将堡垒外的英军全部消灭,还俘虏了10号堡垒的指挥官坎贝尔少校。这场战斗中,英军伤亡惨重,形势完全处于联军的控制之下。
华盛顿联合了美、法军队以及法国海军围剿康华理部队。在华盛顿的劝说下,法国海军将舰队驶入切萨皮克湾,同时美军继续驻守纽约城。联军表面上是采取攻势,但实际上却是迅速转移到弗吉尼亚。这一声东击西的计划成功之后,华盛顿又立刻调兵遣将,加派兵力,同时封锁海陆两面,让康华理无路可退。面对美法联军新增的强劲军火炮轰,康华理无能为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克林顿的援兵上。这一战被称为华盛顿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战,他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康华理的策略错误,为美军的最终胜利赢得了希望。
乔治?克林顿的援兵最终没有前来解救康华理,无奈之下康华理在10月19日带着7157名官兵向联军投降。
美军趁此机会转向南卡罗来纳,大举进攻,分别于4月5日在霍布基尔克山、9月8日在尤滔温泉消灭了大量敌人。
为了保证美法联军的胜利,以及消除不必要的麻烦,华盛顿给予法军特殊权利,即享有参加一切移交程序的权利。在战后的和谈中,美法双方各派代表参加,这便保证了两国在最后关键时刻仍然保持团结一致的合作状态。英军方面也派出两名代表,汤玛斯?当达斯中校及亚历山大?罗斯少校,谈判的结果是美法两国将履行承诺:所有的英军战俘均可在美军队中受到良好的待遇,若是英军军官,则能在释放后顺利回家。
美法联合顺利夺下了约克敦,这场战役最终以美军胜利告终。1781年10月19日,双方签订了投降条约,康华理拒绝会见华盛顿,并以生病为由拒绝出席受降典礼。典礼上,英军正式宣布战役失败。
1783年9月3日,美利坚合众国与英国签署了《巴黎和约》,和约第一条就规定:“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该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至此,英美两国的战争正式结束。
此后的1881年10月19日,也就是约克敦战役一百周年的纪念日,美国海军舰队驶过切萨皮克湾,并举行了一系列的纪念仪式,以此纪念这场伟大战役的胜利。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