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回顾、现状及发展预见

書城自編碼: 204279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吴澄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4649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90/510000
書度/開本: 小5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04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邓正来著作集(全9册) 》

售價:NT$ 8893.0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6辑)--逻辑、同异与辩证法 》

售價:NT$ 381.0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碳交易与碳金融基础(彭玉镏) 》

售價:NT$ 269.0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当下的骰子--福柯的光与影 》

售價:NT$ 493.0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数字经济蓝皮书: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23) 》

售價:NT$ 885.0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实践:政策、技术、建议及展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售價:NT$ 773.0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烘焙星球 阿木的手作烘焙日记 》

售價:NT$ 493.0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WebGIS原理及开发——基于开源框架的WebGIS技术 》

售價:NT$ 44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8
《 农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最后一片蓝海 》
+

NT$ 368
《 大转换: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 》
+

NT$ 342
《 中国大城市化共识 》
+

NT$ 432
《 农业发展:国际前景 》
+

NT$ 446
《 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理解农民、理解自己。) 》
內容簡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工程院于2009年启动了学部咨询重点研究项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回顾、现状及发展预见》汇集了项目研究报告的重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回顾、现状及发展预见》从融合方式、融合广度、融合程度等不同视角,系统分析了“两化融合”的背景、内涵和实质,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了工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发展预见,详细阐述了中国工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回顾、现状及发展预见》力求兼顾空间跨度、时间跨度和内容跨度,体现国家层面、科技层面和产业层面的实际需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回顾、现状及发展预见》可供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习和参考。
關於作者:
吴澄、孙优贤、王天然、祁国宁
目錄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序
引言
第1章 “两化融合”的背景、内涵和实质分析
1.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 中国经济社会现状
1.1.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2 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1.2.1 工业化及其主要特点
1.2.2 西方国家工业化及其道路
1.2.3 中国工业化历程
1.2.4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
1.3 “两化融合”的实质
1.3.1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1.3.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1.3.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质分析
1.4 工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方向
1.4.1 工业信息化的战略意义
1.4.2 工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1.4.3 工业信息化中的不同主体
1.4.4 不同工业行业的信息化
1.4.5 工业信息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2章 国外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教训
2.1 国外工业信息化的历程
2.1.1 美国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简述
2.1.2 日本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简述
2.1.3 欧盟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简述
2.2 国外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2.2.1 关于智慧地球与云计算
2.2.2 美国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2.2.3 日本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2.2.4 欧盟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2.2.5 韩国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2.3 国外工业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历程、现状、经验和教训
3.1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历程
3.1.1 中国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历程
3.1.2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3.2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需求
3.2.1 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3.2.2 提高创新能力的需求
3.2.3 制造服务的需求
3.2.4 节能减排的需求
3.2.5 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
3.2.6 以人为本的需求
3.3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现状
3.3.1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特点
3.3.2 不同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3.3.3 不同行业和不同工业化水平的企业的比较
3.4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经验和教训
3.4.1 信息化方法的经验和教训
3.4.2 信息化实施中的经验和教训
3.4.3 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误区
3.4.4 信息化和合理化关系处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3.4.5 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3.5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3.5.1 面向全球化的工业信息化战略
3.5.2 面向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战略
3.5.3 工业信息化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3.5.4 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3.5.5 传统产业信息化引导、支持战略
3.5.6 中小企业信息化引导、支持战略
3.5.7 国家工业信息化能力建设战略
3.5.8 复合型工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
参考文献
第4章 工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发展预见
4.1 智能设计制造信息化技术
4.1.1 技术概况
4.1.2 应用案例
4.1.3 发展预见
4.2 先进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及管理信息化技术
4.2.1 技术概况
4.2.2 应用案例
4.2.3 发展预见
4.3 企业集成技术及支撑软件平台
4.3.1 技术概况
4.3.2 应用案例
4.3.3 发展预见
4.4 物联网环境下的现代物流与供需链管理技术
4.4.1 技术概况
4.4.2 应用案例
4.4.3 发展预见
4.5 全程电子商务
4.5.1 技术概况
4.5.2 应用案例
4.5.3 发展预见
4.6 3G4G等无线技术工业应用
4.6.1 技术概况
4.6.2 应用案例
4.6.3 发展预见
4.7 嵌入式系统
4.7.1 技术概况
4.7.2 应用案例
4.7.3 发展预见
4.8 数控系统
4.8.1 技术概况
4.8.2 应用案例
4.8.3 发展预见
4.9 高端工业控制技术及智能系统
4.9.1 技术概况
4.9.2 应用案例
4.9.3 发展预见
4.10 现代工业传感器及仪表
4.10.1 技术概况
4.10.2 应用案例
4.10.3 发展预见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国工业信息化的重点领域
5.1 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
5.1.1 现状与需求
5.1.2 关键技术
5.1.3 技术路线图
5.2 云制造服务支撑平台及重大应用
5.2.1 现状与需求
5.2.2 关键技术
5.2.3 技术路线图
5.3 制造服务信息化工程
5.3.1 现状与需求
5.3.2 关键技术
5.3.3 技术路线图
5.4 工业软件
5.4.1 现状与需求
5.4.2 关键技术
5.4.3 技术路线图
5.5 工业过程检测、控制和优化技术
5.5.1 现状与需求
5.5.2 关键技术
5.5.3 技术路线图
5.6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5.6.1 现状与需求
5.6.2 关键技术
5.6.3 技术路线图
5.7 国家重大专项有关的信息化技术
5.7.1 现状与需求
5.7.2 关键技术
5.7.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缩略语
內容試閱
第1章 “两化融合”的背景、内涵和实质分析
1.1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1.1.1 中国经济社会现状
1.举世瞩目――新中国重大历史性变迁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制机制、对外格局、综合国力、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和人民生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演绎了亘古未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变迁。
(1)体制机制――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发展历史上的非凡跨越。新中国成立时,国力贫弱、百废待兴,急需搞建设。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符合当时的认识和国情。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凸显“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创举,是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变革和最重要的跨越。

中国的体制机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也在有序进行,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为生产力的解放、财富的创造打开了更广阔的通途和空间。
(2)对外格局――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隔绝、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国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1973年,中国占世界出口额比重降至历史最低点,仅为0.65%。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试办经济特区,作为实行对外开放的窗口。接着,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资金、智力以及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工作全面展开。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封闭的中国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9年上半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0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50年增长2266倍;利用外资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以来一直居世界前3位;对外经济合作从无到有,2008年合同金额达到1130亿美元;外汇储备从微乎其微到跃居世界首位。

世界银行副行长詹姆斯?亚当斯说:“如同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20世纪美国崛起一样,20世纪中期后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一个贫穷的大国不仅改变了其自身,而且使它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关键因素。”
(3)综合国力――从贫弱走向富强,迈入经济大国行列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经济总量由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①
快速滑落至仅为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到2009年,中国已是全球三大经济体之一,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经济总量从1万亿元到10万亿元,用了15年时间;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只用了短短2年时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的GDP
为5.7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GDP (5.39万亿美元),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至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增加77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4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985倍,外汇储备增加近14000倍,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表1-1表示了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出版的TheWorldFactbook(《世界概况》)中2010年世界10个大国的GDP 统计数据②
。表1-1 2010年世界10个大国GDP统计数据
排 名 国 家 2010年GDP 总量百万美元
1 美国 14624184
2 中国 6069590
3 日本 5390897
4 德国 3305898
5 法国 2555439
6 英国 2258656
7 意大利 2023687
8 巴西 2023528
9 加拿大 1563664
10 俄罗斯 1476912
(4)经济建设――从一穷二白到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农业社会转型
①《康乾盛世历史报告》中有几个数据,一直到乾隆皇帝辞世的18世纪末,中国GDP
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当时美国刚刚建国,还不存在比较的基础[1]


②TheWorldFactbook,https :www .cia .govlibrary
publicationsthe -world-factbookindex .htmlin-dex .html 。
为工业社会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工业基本上处于空白。人均产纱、产原煤、发电、产钢、产原油量等,只及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水平。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一五”计划时期建设156项工程,以及西南、西北内陆地区的“三线”重工业建设,成功构造了中国工业的基本骨架。
六十年后,中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工厂”。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2亿多农民离开土地,投身到工业化进程中;数百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农村工业化,是亿万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自主行动和伟大创造。
(5)科学技术――从重点突破到全面创新,向科技强国进发

新中国的诞生,是科技事业腾飞的光辉起点。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1956年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集中力量形成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缩短了中国整体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奠定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翻开了科技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科学技术从此突飞猛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目前,全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近5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①


(6)人民生活――从温饱过渡到小康,从生存型生活转向发展型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夕,人们连最低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当时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4000万灾民等待救助。

六十年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近15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108倍,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加2.5万倍,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超过22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分别属于富裕型消费结构和小康水平。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岁。
2.任重道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力是成功胜出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等发布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2010版)》指出: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综合强大”、“关键一流”、“整体中
①《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 的先进国家① 。
“综合强大”,是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进入世界五强行列。
“关键一流”,是指中国在关键重要的领域,如高新技术等,达到或超过世界领先水平,建成一个创新型的国家。
“整体中上”,是指各项国家竞争力指标在世界排名都进入中上游,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竞争力蓝皮书(2010版)》还指出:到203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将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到2050年,中国综合国家竞争力将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1)国家竞争力

1990~2008年,在全球10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竞争力由第73名上升至第17名。中国国家竞争力态势可以概括为:进步巨大,潜力无穷,改革开放居功至伟。
(2)经济效率

1990~2008年,中国经济效率进步较慢,仅由第79名上升至第56名。中国效率竞争力态势可以概括为:整体落后,进步巨大,挑战严峻,任重道远。
(3)经济增长

199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由第13名上升至第2名。中国增长竞争力态势可以概括为:长期领先,优势稳定,稳定增长,潜力巨大。
(4)经济结构

1990~2008年,中国经济结构长期在末端徘徊,仅由第91名上升至89名。中国结构竞争力态势可以概括为:低位徘徊,形势严峻,提升乏力,亟待调整。
(5)创新竞争力

1990~2008年,中国创新竞争力进步较大,由第48名上升至第22名。中国创新竞争力态势可以概括为:先稳后升,奋起直追,厚积薄发,创新增强。
(6)主体素质竞争力
2004~2008年,中国的主体素质竞争力在G20②
中一直位居第4,但指数进步明显。其中,2008年中国的企业素质居第2位,公共部门居第2位,家庭素质居第8位。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2010版)》。


②G20即20国集团,成员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英国、法国、欧盟、日本、德国、韩国、巴西、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南非、印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阿根廷。
(7)国内要素供给竞争力

2004~2008年,中国的国内要素供给竞争力在G20中从第11名上升至第8名,部分领域问题突出。其中,2008年中国的人力资本居第5位,教育健康居第14位,金融体系居第12位,科学技术居第6位,文化艺术居第4位,区位环境居第6位,资源禀赋居第4位,基础设施居第12位。
(8)国内需求

2004~2008年,中国的国内需求在G20中由第11名上升至第9名,总量占优、潜力巨大,但结构落后、层次不高。其中,2008年中国的需求规模居第3位,需求水平居第18位,需求层次居第15位,需求结构居第20位,需求潜力居第1位。需求结构的各项指标偏离全球平均程度都比较大,表明我国经济结构劣势较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9)国内联系竞争力

2004~2008年,中国的国内联系竞争力在G20中由第6名下降至第11名,问题集中在空间联系差、产业集中低、社会交往弱。其中,2008年中国的空间集中居第19位,产业集中居第17位,社会交往居第20位,物理联系居第1位,经济关系居第3位,社会关系居第12位,结构关系居第11位。
(10) 全球联系竞争力

2004~2008年,中国的全球联系竞争力在G20中由第6名上升至第5名,商品与服务流动频繁,但出口商品层次较低。其中,2008年中国的商品与服务流动居第2位,资金流动居第5位,人口流动居第16位,信息流动居第18位,国际经济关系居第1位,国际科技关系居第7位,国际文化关系居第15位,国际军政关系居第6位。
(11) 公共制度竞争力

2004~2008年,中国的公共制度竞争力在G20中由第16名上升至第14名,仍是中国薄弱环节,加快改革刻不容缓。其中,2008年中国的产权保护居第10位(2004年居第13位),市场竞争居第11位,政府监管居第13位,社会管理居第20位,民间规则居第13位,国际制度居第18位。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人民任重道远,还要面对很多重大的困难,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① 。
1.1.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②


当前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薄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加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③


2020年前后,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把一个占全球人口15的大国带入比较富裕、文明的社会。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为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①《人民日报》社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2010年10月19日。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③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