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约瑟夫 熊彼特

書城自編碼: 198595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財經人物
作者: [丹]安德森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71503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8/24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财之道丛书·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

售價:NT$ 717.0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不要相信你所想的一切:如何停止过度思考,克服焦虑、自我怀疑和自我破坏 》

售價:NT$ 235.0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万历四大征(全两册) 》

售價:NT$ 549.0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凝望:我的摄影与人生 》

售價:NT$ 605.0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到实战 》

售價:NT$ 717.0
重症产科.1
《 重症产科.1 》

售價:NT$ 335.0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财之道丛书·表层的真理:当代经济学与社会 》

售價:NT$ 493.0
世界服饰艺术史
《 世界服饰艺术史 》

售價:NT$ 14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41
《 向前一步(珍藏版) 》
+

NT$ 549
《 巴菲特传(纪念版) 》
+

NT$ 342
《 我只做王雪红:HTC女掌门的商界传奇(王永庆女儿首部简体中文传记,解密王永庆真传,分享20年独立创业的苦辣酸甜) 》
內容簡介:
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他的理论在经济学领域被引用最为频繁。其与凯恩斯之间终生的瑜亮情节是经济学研究者中的一个热议话题,尽管他的经济学说并不如凯恩斯那样在生前就获得巨大反响,但研究者都认为他对于经济思想史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创新理论、商业周期理论、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理论等,主要代表作有《经济发展理论》、《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和《经济分析史》等。
对于约瑟夫·熊彼特来说,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就是演化。他既研究了短期经济波动,又研究了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趋势。通过这些研究,他确定了经济周期的阶段与成因,还检验了资本主义兴衰的成因。本书正是从演化分析的角度对熊彼特诸多著作和论文进行了整合研究,对作为熊彼特研究工作和学术生命核心的经济和社会演化理论进行了综合探索。本书对于所有对熊彼特及其经济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關於作者:
埃斯本·安德森,丹麦奥尔堡大学演化经济学教授,曾出任国际熊彼特学会会长,2010年荣获古纳?米尔达奖。他的著作包括《演化经济学:后熊彼特时代的贡献》(1994)和《熊彼特的演化经济学》(2009)。
目錄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熊彼特的演化研究课题
1.2熊彼特的中心著作
1.3熊彼特的基本演化模式
1.4本书的结构
第2章 早期的熊彼特(1883~1913年)
2.1在奥匈帝国向上攀登
2.2在维也纳大学向经济学进军
2.3历史学派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2.4毕业深造和第一本书
2.5早期学术生涯与第二本书
第3章 从均衡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
3.1研究经济演化的冲突方法
3.2瓦尔拉斯的企业家与熊彼特的企业家
3.3商业周期的演化功能
第4章 企业家和经济体系
4.1不存在熊彼特式企业家的程序化的循环流动
4.2熊彼特式企业家的职能
4.3对熊彼特式企业家的详细解释
4.4经济演化的分析结构
第5章 铁路化——熊彼特的标准实例
5.1以实例解释概念
5.2演化论的比较静态分析
5.3演化的不可预测性和演化机制
第6章 间歇曲(1914~1925年)
6.1战时的政治活动和研究工作
6.2艰难的战后重建工作
第7章 走向一般社会演化理论
7.1历史学派与社会演化理论
7.2社会演化及其合理性
7.3一般社会演化理论
第8章 经济学家的小麦加(1925~1932年)
8.1波恩大学的现代化
8.2演化论者寻找另一个麦加的过程
第9章 哈佛教授及其研究课题(1932~1942年)
9.1鼓舞人心的哈佛教授
9.2未能完成的重要课题
9.3经济危机与凯恩斯主义
9.4演化波浪与资本主义演化
第10章 演化论三部曲和熊彼特的模式
10.1演化论三部曲
10.2熊彼特的经济演化模式
10.3演化机制与熊彼特的模式
第11章 资本主义引擎的基本功能
11.1资本主义引擎和经济演化
11.2经济演化波浪的两个阶段
11.3企业家的涌现和适应性衰退
11.4演化统计学和熊彼特的波浪
第12章 资本主义引擎的复杂功能
12.1理解经济演化的复杂性
12.2四个阶段的演化波浪
12.3演化的诊断、预测和治疗
第13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演化史
13.1对波浪式演化的第三次渐进理解
13.2资本主义进程的逻辑史
13.3创新的传播和种类
第14章 资本主义引擎的转变
14.1演化机制的转变
14.2马克II模式的素描
14.3寡头垄断竞争与经济演化
14.4寡头垄断引擎的表现
第15章 资本主义引擎与长期社会演化
15.1资本主义引擎的刹闸
15.2前进资本主义的各部门间的共同演化
15.3衰退资本主义部门间的共同演化
15.4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再前进
第16章 最后的岁月(1943~1950年)
16.1熊彼特的未竟事业
16.2生活在经济学的历史之中
16.3熊彼特的遗产
16.4熊彼特“最后的题目”
內容試閱
第1章 绪论
1.1熊彼特的演化研究课题
1950年,奥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去世后,他的很多朋友、同事和学生共同行动起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杰出人物(特别参阅哈里斯,1952年b)。他们的任务可不那么简单。曾是熊彼特的朋友和学生的保罗?萨缪尔森强调有“很多个熊彼特”存在过。萨缪尔森罗列的熊彼特的角色包括如下:
杰出的奥地利学派的神童,30岁之前就写了两本了不起的著作;拥有马场的年轻的开罗律师;奥地利财政部部长;社会哲学家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预言家;支持采用更加严谨的推论方法和推论工具的经济理论家;经济学老师。
萨缪尔森(1981年)后来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熊彼特在“经济理论、宏观商业周期、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仅列数种)”等很多经济学领域都树立了自己的声望。此外,他的同事西摩?哈里斯(Seymour
Harris)(1951年b)把诸多朋友和同事撰写的纪念文集起名为《熊彼特:社会科学家》,突出强调了熊彼特的科学贡献并不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1981年)认为,熊彼特的“门门精通”涉及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他是一位科学匠人,这让他成了“整个经济学领域最被频繁引用的学者”。熊彼特还当过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只是由于意外去世才没有让他当上国际经济学会的第一任主席。另一方面,“熊彼特追求学术伟大的雄心绝对不是玩笑”,他追求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学术伟大。熊彼特(1921年)对自己的标准曾经亲自做过解释:“一个人的终生成就的重要性是个酸性试验,要看它是不是被人们认为本身就是代表伟大的独特成就,还是只被用做拼凑马赛克图案的一小块。”熊彼特对伟大的解释让他把自己的国际声望看得很低,萨缪尔森(1981年)觉得,熊彼特“宁愿用自己的学术皇权去交换凯恩斯的革命”。此外,熊彼特从其学术生涯开始就为之奋斗的学术革命,要比凯恩斯的学术革命更加彻底。
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学术发展,我们可以大体理解凯恩斯革命的思想根源,然而,要想理解熊彼特为之奋斗的学术革命,我想我们就必须回去研究他在20世纪前10年的早期学术生涯中的德文著作。事实是,凯恩斯和熊彼特都生于1883年,这让我们很容易对他们的学术成熟过程进行比较。列昂基耶夫(1950年)认为,凯恩斯的学术发展在开始的时候很慢,“而熊彼特则很早就达到了他的最高学术境界,即在30岁之前”。熊彼特在一家名流中学上学,1901年之后在维也纳大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经过柏林和伦敦的深造之后,他在190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这是一本研究理论经济学状况的著作,定稿时他25岁。这本书一直没有英译本,因此,我们只好阅读德文的《民族经济理论学的性质和内容》(Das
Wesen und der Hauptinhalt der theorietischen
National?konomie,以下简称《性质》)。这本626页的“皇皇巨著实际上(一直)不被英语世界所熟悉”(列昂基耶夫,1950年)。然而,《性质》一书“包含着熊彼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的陈述,构成了他的全部学术理念的基础”。这种科学的世界观认为,对经济和其他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理解首先必须以均衡范式和发展范式的结合为先决条件。
除了使用德文之外,Wesen这个含义特殊的旧词也让理解熊彼特的学术理念变得困难起来。本书的主要信息是理论经济学应该由两个方面组成:均衡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他把均衡经济学称做是“纯经济理论”或“经济静力学”,把发展经济学称做是“经济动力学”。熊彼特用“静力学”和“动力学”称呼他认为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互相补充的两个基本方面。均衡经济学研究一个既定经济体系的功能作用,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一个既定经济体系中的参数以不可逆转的方式发生变化的经济机制。熊彼特(1939年)后来把均衡经济学比作是生物物理学,把发展经济学比作是演化生物学。一些生物学家研究动物已知的身体结构的功能,另一些人则研究造成动物身体结构的演化机制,他们的研究并行不悖,没有矛盾。与此相似,经济学家应该接受两个研究项目之间的劳动分工,以防两个研究项目整合得太早,遇到矛盾。可是即使是今天,人们还是没有完全认识到需要进行这样的学术分工,甚至没有认识到需要使用发展范式,在熊彼特生活的年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就更低了。这个情况帮我们解释了熊彼特把发展经济学创立成为一个研究传统所存在的难度。

熊彼特1908年出版《性质》一书的时候,他把书送给了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等著名经济学家。但是,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排斥他以独立的发展范式为均衡范式提供补充的想法,其中对他伤害最深的是法裔瑞士经济学家列昂?瓦尔拉斯。在写给瓦尔拉斯的两封信中,熊彼特明确地说《性质》只是“一个学生的著作”,他想在瓦尔拉斯的“指导”(熊彼特,2000年)下进行研究。这些说法意味着熊彼特可能想在瓦尔拉斯已经做了很多研究的形式表达和理论发展的均衡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但仔细阅读熊彼特的第一本著作就会看出,这绝不是说他想要追从瓦尔拉斯的方法。正好相反,这个“学生”是想要帮助他的导师发展发展经济学,把发展经济学当做均衡经济学的重要补充。有关熊彼特的文献对熊彼特的这个志向基本没有给出解释,但森岛道夫(Michio
Morishima)和乔治?凯特佛瑞斯(George
Catephores)强力坚持这种看法。他们认为,尽管人们“基本上相信‘企业家’、‘创新’以及‘新的生产组合’等术语是熊彼特的特殊标签”,但他们一般都忽视了这些概念及其潜在的想法实际上是从“瓦尔拉斯研究的问题中直接引申出来的”。然而,瓦尔拉斯显然不承认对其均衡经济学的这种引申——这让熊彼特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建立发展经济学需要一次重大的学术革命。

事情过去多年之后,熊彼特仍然记得自己在瑞典拜访瓦尔拉斯时得到的答复。瓦尔拉斯当时在洛桑大学教书。他回答说自己只关注均衡经济学反映的不仅仅是方法论方面的考虑。相反,“瓦尔拉斯应该说过(事实上,在我有幸和他进行的唯一一次谈话中他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经济生活从基本上看当然是被动的”(熊彼特,1937年)。按照瓦尔拉斯的看法,经济生活“只是适应可能正对自身发挥作用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这就是说“静态过程理论其实构成了理论经济学的全部内容,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只能简单地记录引发历史变化的各种因素,不能说得太多”。

瓦尔拉斯关于经济被动适应的看法招致了熊彼特的批评,他以自己对经济变化的看法为基础说:“我[熊彼特]非常强烈地感到这是错误的,经济体系当中存在着自己打破均衡实现的动力源泉”(熊彼特,1937年)。这种破坏性力量就是熊彼特的企业家,他对这种破坏性力量的作用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分析活动的性质。他信心十足地认为,“经济变化并不只是依赖于推动经济体系从一个均衡走向另一个均衡的外部因素,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研究这样的经济变化的纯经济理论”。熊彼特强调,“这才是我一直想要创建的理论。和以前一样,我现在仍然相信这样的理论会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困难和荣枯作出贡献”。他的理论的学术贡献在于,“对很多现象——特别是商业周期现象——给出的解释,要比使用瓦尔拉斯的或马歇尔的理论器械可能给出的解释更加令人满意一些”(熊彼特,1937年)。

上述文字说明了熊彼特如何变成了瓦尔拉斯的反叛门生,但没有对熊彼特和瓦尔拉斯的关系中出现的不和给出解释。克里斯多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90年)把熊彼特描述成了拘泥于运用瓦尔拉斯的均衡经济学工具的非瓦尔拉斯派经济学家。按照他的看法,“熊彼特试图把[瓦尔拉斯的均衡理论]和他自己的动态的破坏稳定的企业家理论进行联姻,这是他的不幸”。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弗里曼没能强调熊彼特的问题是他缺乏系统表述自己的经济演化基本看法的完善工具。当他在20世纪的第一个10年开始研究经济演化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已经清楚地表现出来,到了1950年他去世的时候,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1.2熊彼特的中心著作

熊彼特对学术创造力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伟大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带有理论性质的学术成就,大多发源于作者20多岁的时候”(熊彼特,1954年)。以熊彼特为例,他的盛产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久就结束了。在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创作了《性质》一书,还撰写了对《性质》一书进行补充的研究发展经济学的第二卷。他实际上已经建好了自己的“脚手架”,这样的“脚手架”确定了他接下来要进行的很多研究工作(熊彼特,1939年),而他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把脚手架变成房屋,把自己后来的研究成果具体地表达出来,提供一些历史的和统计的补充,拓宽以前的学术视野”。他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把发展经济学建设成为可以操作的均衡经济学的补充学科。

熊彼特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的说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其主要著作的泛泛的导读材料,但要想进行全面综合的介绍导读,我们还必须处理几个难题。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应该注重他的第二本书,这本书完稿于1911年,书名是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以下简称《演化》,熊彼特,1912年a)。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基本上是删节之后的修订本,是英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誉、利息和商业周期的探索》(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以下简称《发展》:熊彼特,1934年b)。英文书名中存在着一个术语问题,这为综合研究熊彼特的成就带来了麻烦。“Entwicklung”既可以译作“发展”,也可以译作“演化”,后者代表了熊彼特理论的最佳现代表达方式。在今天,“发展”表示的是目标明确和预先规划好了的过程,比如动物胚胎向成年动物的发展。但这类过程不是熊彼特所分析的。更准确地说,熊彼特分析的过程应该是“演化”,也就是生物种类、人类语言以及由创新、惰性和选择等机制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社会生活常规当中出现的没有计划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过程。他认为,这样的过程虽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特征,演化的长期结果虽然很难预测,但是科学分析演化机制还是可行的。熊彼特关注的就是这些机制性的东西,他对增长和发展有什么可以预见的结果不感兴趣。因此,我想“发展”一词应该是指“经济演化理论”。这个结论是有证据的,事实上,他写于1939年的巨著《商业周期:对资本主义进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的分析》(Business
Cycles:A Theoretical,Historical,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就只是谈论了“经济演化”问题。

澄清这个术语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熊彼特的个人研究计划,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明确认识他的学术志向。他在《演化》的序言中把自己的志向表示为两个希望:第一是希望“经济理论不要忽视这本书中的事实和论证”(熊彼特,1912年a);第二是希望“人们尽快超越并且忘掉这本书”。然而,他的两个愿望都没有实现。实际上,没有人对熊彼特的经济演化的事实和论证进行深入的认真思考,这也成了此书为什么没有被超越和忘记的原因。对于经济理论学家来说,这本书也就是一个标准的提示器,它告诉他们还存在着一个尚未解决的挑战性难题。熊彼特的“事实”涉及的是经济体系发展转化的问题,我们现在称之为“熊彼特动力学”。他的“论证”涉及的是利用他提出的概念体系理解演化本质的问题,而“超越”表示的则是一个超出熊彼特的理论框架的研究使命。如果我们成功完成这一使命,我们就可以忘掉他著作中的细枝末节,不必有任何内疚之心。但是几乎无可争辩的是,我们仍然没有实现熊彼特的两个愿望。

在对熊彼特的两个愿望进行解释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认识两个重要事实,它们告诉我们,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的更好译法应该是“经济演化理论”。首先,熊彼特使用了不定冠词,目的是要强调其他经济学家已经提出了各种其他的经济演化理论。熊彼特在该书的最后一章对这些理论进行了处理(和批驳)。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开始,经过马歇尔和门格尔,直到维布伦和海耶克,这些经济学家都做过演化论的研究工作,这是我们应该理解的。但熊彼特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至少直到现在他还是唯一一位以演化分析为全部研究支点(或枢纽)的伟大的经济学家。其次,这些研究工作反映了另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没有人对他的论证做过认真对待,也没有人超越过他的演化理论。这就是说,熊彼特感觉亲自发展和运用他的理论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实际上,他后来的研究工作全都可以说成是他在该书中第一次表达出来的理论的延续。但是,他早期的经济演化模式并不完全包括他的全部研究工作(参见10.2节)。他的马克I模式把演化过程描述为熊彼特式企业家建立创新企业和随后展开的新旧企业进行适应竞争的合力过程。后来他又把马克II模式加入到了演化过程中,在这种模式里,功成名就的寡头企业既逐步适应也进行创新活动。他甚至还描绘了一个马克III模式,这个模式把每一个社会部门都看成一个演化过程,而模式的重点则放在了经济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共同发展的方面。这样看来,“经济演化理论”显然只代表了诸多可能的经济演化理论中的一种。

研究熊彼特的演化论研究成果的发展过程,必须以理解其著作发表的形式为基础。今天,我们一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研杂志上。按照这样的做法,要想对熊彼特的核心学术贡献进行说明,一个显而易见的策略是浏览他200篇研究论文(参阅奥杰罗,1990年;安德森,2009年)。但这样的策略基本上是行不通的。与今天的习惯不同,熊彼特遵守的是传统规则,即著作的学术重要性应该通过文章的长短表现出来。他的短篇论文一般都是偶然的即兴之作,长一些的论文更能代表他雄心勃勃的研究工作,而专著则代表了他基本的学术贡献。他的书部头庞大,内容复杂,因此,人们在阅读时总是寻找关键页码,以便对其主要贡献进行概括总结,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幸的是,这样的做法也失败了。因为熊彼特年轻时候的著作是以互相补充的形式设计安排的。后面著作的内容是对前面著作的扩充、修改和一些具体看法。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他研究经济演化和社会演化的所有主要著作,其中包括:
?《性质》,1908年。本书对瓦尔拉斯的均衡经济学的本质和局限进行了分析,强调均衡经济学的局限,借以指明演化经济学是均衡经济学的必要补充。同时,本书也体现了作者在演化经济学领域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本书一书共626页,尚未翻译。

?《演化》,1912年。本书共计548页,突出强调创新企业家的人格特征,是熊彼特演化经济理论的精髓。书中的第7章包含了对一般社会经济演化理论的概述。这本书的核心部分现在有英文译本(熊彼特,1910年b,熊彼特,1912年b;熊彼特,1912年c)。

?《发展》,1934年。是经过全面修改和压缩之后的《演化》第二版(熊彼特,1926年b)的英译本,共255页,侧重的是基本的经济演化的本质模式。它删除了《演化》内容庞杂的最后一章,通过集中研究企业家的功能对马克I模式进行了重点讨论。

?《周期》,1939年。我们最好把本书理解为是对波浪式经济演化的马克I理论的揭示,本书大量使用了这个模式,利用150页的篇幅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演化进行了素描分析。全书共计1077页,其中的很多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跳过的。雷迪格斯?费尔斯(Rendigs
Fels)的节略本《商业周期》(熊彼特,1964年)很优秀,它采用的就是这种跳过策略。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简称《资本主义》),1942年(及1950年)。本书共406页,可以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最后一章以及《周期》中的某些论证联系起来一起阅读。因此很明显,本书所包含的是对寡头垄断基础上的经济演化的马克II模式的概括与解释,此外也包括了熊彼特对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马克III模式的具体运用。
对上述提到的五种著作之间主要的程序联系进行概括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参见图1.1)。我们已经看到,熊彼特早期撰写的著作可以被描述为程序上的两部曲。按照最初的设想,《性质》和《演化》本来是一本书的两卷,但它们基本的研究方法最终出现了不同。《性质》分析均衡经济学的狭隘局限,指明均衡经济学需要一个“动态”补充,因而宣告了熊彼特的经济演化理论的问世。而《性质》却不能提供这种“动态”补充,因为它没有像瓦尔拉斯那样使用一套新的定义明确的分析工具。取而代之,它提出的是常规行为和创新行为之间的二分对立,并概括说明了如何利用这样的二分对立解释重大的经济问题。它还提出这个二分对立也可以用于分析任何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变化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一般社会经济演化理论的程序构想,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根本的经济演化的马克I模式中引开了。同时,他对创新企业家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讨论,这也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熊彼特在彻底地压缩和修改之后,完成了《演化》第二版。这几乎成了一本完全独立的书。书中对马克I模式给出了相对清楚的解释,可以看做是进一步分析经济演化的基础。此书的英文译本是《发展》,略有改动。

《发展》的最后一章思考了利用演化理论解释商业周期的问题。很清楚,熊彼特从一开始就把这个题目看做是运用和证实自己演化理论的关键所在。这个想法在《周期》一书中得到了补充。这本书的前200页包括了他对马克I经济演化模式的扩充性的重新表述,其中几处在经过修改之后进行了大量的引申发挥。他想必已经体会到,在着手演绎经济演化的波浪理论,并利用这个理论解释人们热衷讨论的宏观经济活动周期的很多重要现象之前,必须进行这样的重新表述。我们知道,大多数经济史学家、统计学家和经济理论家认为,他在运用和验证其演化理论时所采用的历史的和统计的方法与证据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尽管如此,熊彼特却曾经期望《周期》成为自己主要的学术贡献,对于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有什么怀疑。

《资本主义》是熊彼特最受欢迎的著作,即使在研究人员中也是如此。原因在于,此书虽然文笔朴实,通俗易懂,却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要想理解《资本主义》一书有关演化的内容,最好把它放在熊彼特的其他主要著作的背景中(参见图1.1)。熊彼特已经在《周期》(熊彼特,1928年b)中强调资本主义经济演化机制长期转变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可以采用内含创新企业家和守旧原有企业的马克I模式进行分析,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似乎变成了原有企业之间进行创新和适应的垄断竞争。《资本主义》提出经济演化的马克II模式,意味着它已经认识到了这一转变。熊彼特在《周期》中也不得不面对经济体系运行其中的社会政治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的问题。尽管他在《周期》中从纯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把这些变化看做是外源性的,但在《演化》的最后一章,他已经把它们看做是一般社会经济演化过程的内源性变化的一部分。《资本主义》继续接受了这一挑战,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熊彼特的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马克III模式的纲要概括。在直接处理共同发展的整体过程之前,他特别需要对国家部门进行分析,提出一个与政治生活有关的发展理论。

熊彼特的主要著作之间存在着程序联系,但这并不表示熊彼特是经由充分的严密分析发展出了这些联系,他不这样认为。相反,他充分意识到自己研究计划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未完成的地方”。下面这段文字出自《周期》的序言,可以看做是对他全部研究工作的概括总结。在这里,熊彼特(1939年)对他“大约30年前出版的脚手架工作”进行了反思:
把脚手架变成房屋,把我后来的研究工作体现出来,提供一些历史的和统计的补充材料,拓宽以前的学术视野,这些工作花费的时间比我想象的多了一些。然而,我怀疑自己的研究成果(《商业周期》)能否证明上面的比喻是否恰当。显然,这个房屋还没有建完,没有装修,它有太多的缝隙,不具备很多急需的物件……年轻的经济学家应该把这本书当做射击的靶子,当做是积极的深入研究计划的起点。无论如何,没有什么比这让我更加高兴的事了。

1.3熊彼特的基本演化模式

熊彼特的研究起点比较简单,这个事实让我们研究熊彼特本人的研究计划以及这一计划在其主要著作中的执行情况变得容易起来。他对这个研究起点——也就是马克I的基本模式——的表述主要是从创新企业家的角度进行的。但这个模式也可以从发展过程的失败者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样,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它与社会经济演化的马克III模式之间存在的联系。静止状态指的是经济演化暂时出现停滞的一种状态,一些人在维护静止状态的过程中获得了既定利益,但经济演化让他们的利益受到威胁,因为经济演化是对他们的常规地位不断进行破坏的过程。这些人因此强烈反对新的创新浪潮引发的一次又一次的沉痛经历。他们的权势状况决定了新的常规“在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破坏的风暴中”(熊彼特,1942年)取代旧的常规的速度。在欧洲封建经济体中,“创造性破坏”的反对者们通常占据优势地位,其结果是经济演化长期处于几近停滞的状态。与此相对,古典时期的资本主义不允许出现这样的发展停滞。熊彼特式的企业家根本不需要考虑他们创造活动的社会成本,因而在经济前沿领域出现了相对来说不受限制的向前发展。旧常规的持有者们有些无能为力,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宣泄自己的不满。在古典资本主义时代重复发生的很多社会政治运动中,有些直接反对“创造性的破坏”,有些则是要对“创造性的破坏”过程所产生的收入进行重新分配。

对熊彼特的基本理论做出这样的简单描述可能会告诉我们,他大体上是个不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式思考问题的经济社会学家。这样的印象是错误的。因为即便是前面所说的经济演化过程的失败者的看法,也是从演化的角度对瓦尔拉斯的一般经济均衡模式做出的一种新的解释。经济体系达到熊彼特的均衡状态时就是这样的分析开始的地方。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以简单的方式明确解释熊彼特式企业家的作用。在马克I模式中,熊彼特式企业家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创新活动把经济体系从暂时的均衡状态中移动出来:
?初始均衡。我们的分析从经济体系的发展出现停滞开始。我们假设这一经济体系已经达成了一种均衡状态,使得各种经济力量可以按照他们习惯的方式年复一年地经营运作。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以僵化的常规行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经济创新。当少数创新者更新某些规则的时候,初始的均衡状态被打破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严格的信誉制度为创新者也就是熊彼特式的企业家们创建新的企业提供了帮助。

?创造性破坏与恢复均衡。经过新规则和旧规则两个方面经济力量的竞争活动,新的规则体系开始出现,并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

?波浪式的经济演化。新的均衡构成了另一阶段破坏性创新活动的基础。经济常规体系的长期发展就是由一系列常规化的均衡和反抗均衡的创新反叛活动构成的。这样的波浪发展过程造成了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
马克I模式只是分析的基本方案,它需要进行详细说明。熊彼特做出了很多相似的详细说明,他的做法是改变经济学的标准概念,让这些概念可以运用在他的演化分析中。实际上,熊彼特的所有概念都是从一个唯一的“分析目的,即把创新看做是经济变化过程中模式的实际基础”(熊彼特,1939年)中演化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对马克I模式的一系列定义解释中体会出来:
?创新,“我们把创新简单地解释为创建一个新的生产程序”(熊彼特,1939年)。这个定义假定旧的生产功能已经变得常规化了,而“创建”新的程序则是一份艰巨的任务。

?企业家,“我们保留企业这个词,因为它肩负着执行创新的活动;对于那些执行创新活动的个人,我们把他们称做是企业家”(同上)。企业(或项目)创建新型创新企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让熊彼特式的企业家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力量。

?利润,“执行创新的……企业家……(获得)企业家利润,或简单地说就是利润”(同上)。创新项目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原有企业的保守程度和模仿企业出现的速度。

?信誉,“从根本上讲,就是以转移给企业家为目的购买力的创造”(熊彼特,1934年b)。这个定义意味着马克I模式中的企业家没有自筹资金的可能性。

?资本,是“在任何时间可以转移给企业家的财富支付总额”(同上)。应当看到,这个定义与认为货币资本是自动增加的以及货币资本是演化过程的推动力量这一定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商业周期,“创新足以引发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熊彼特,1939年)。这不是一个定义,而是熊彼特强烈信奉的一个命题。但熊彼特还预测,在一个与马克II模式相似的经济体中,经济演化的波浪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经济演化,“对于创新在经济过程中带来的变化,还有它们的全部影响以及经济体系对它做出的反应,我们应该用经济演化这个词来表示”(同上)。经济演化导致经济常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最容易的办法是把演化的一个均衡状态与下一个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资本主义,“是一种私有制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经济形式中,创新活动由借入资本执行,尽管在逻辑上不必如此,但借入资本一般都代表了信誉的创造”(同上)。马克I模式对资本主义的这种解释起到了明确说明资本主义是个演化过程的作用。因此,静止的经济体系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演化,是“决定资产阶级社会的制度形式并被资产阶级社会的制度形式所决定的经济演化”(同上)。这样,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演化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共同演化。如果这种共同演化导致经济演化过程出现停滞,那么资本主义就不复存在了。
这一系列定义,突出强调熊彼特的演化经济学中的一切都是和他对创新的定义相通的。把创新看做是引进新的生产程序,这样的定义预先设定存在着一个对创新式跳跃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的常规体系。实际上,熊彼特通常都预先设定一个非常特殊的演化过程,与渐进论者对生物演化或经济演化的解释相比,熊彼特的演化过程与生物学的粗线条的“间断平衡”理论(参见古尔德,2002年)有更多的相似性。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提出的名言是Natura
non facit saltum(自然不进行跳跃),而熊彼特为其演化分析提出的名言是Natura facit
saltus,即自然进行(突然)跳跃。

1.4本书的结构

本书分成三个内部相连的不同内容。首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本书提出,熊彼特的经济演化理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均衡经济学的重要补充。其次,本书试图证实,熊彼特的目的是要把演化经济学发展成为一种一般的社会演化理论,并在实际上为这种一般化的演化理论作出了贡献。最后,本书提供熊彼特学术生涯的一些重要情况,提供的方式是在文中介绍熊彼特的理论贡献,解决一些他的很多矛盾说法。本书三个部分的内容是对洛林?阿伦(Loring
Allen,1991年)、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1991年b)和托马斯?麦克劳(Thomas
McCraw,2007年)的传记的概括与补充。另外,从与作者生平有关的各章来看,本书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2章“早期的熊彼特(1883~1913年)”开始,随后的两章讨论熊彼特早期的主题著作(《性质》和《演化》)。其中第3章叙述熊彼特如何设计自己的演化经济学,从而对马尔拉斯的均衡经济学提供补充,第4章则重点讨论他的演化经济学是如何从他对创新企业家作用的分析中形成的。熊彼特的分析建立在他的静态经济体系是程序化的循环流动这一理论基础上。我们把创新企业家和银行家引进到程序化的经济体系中来,由此开始对经济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波浪式的经济演化是这一基本模式的延伸,是对这些假设略微添加形成的。这类分析出现在第5章,我们用这一章分析熊彼特喜欢谈论的19世纪经济体系中的“铁路化”问题。

第二部分分量很小,从本书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从第6章“插曲(1914~1925年)”开始。熊彼特在战争和战争重建期间开始从事政策咨询工作,他成了银行家、奥地利财政部部长。但他继续进行长期不断的学术创作活动,其中包括撰写了几篇研究具体的社会演化问题的长篇论文。第7章主要用于解释熊彼特的一般社会演化理论的背景和内容,他的社会演化理论首见于《演化》的最后一章(后遗失)。

第三部分很长,覆盖的时间从熊彼特沿着自己的学术轨道开始撰写《演化》第二版开始,中间经历《发展》和《周期》,直到《资本主义》一书结束。这一部分的前两章是生平传记。我们在第8章“经济学家的小麦加(1925~1932年)”中概述他在德国波恩大学的工作情况,而他最丰产的美国时期则在第9章中着手处理。随后的5章侧重的是理论方面。第10章简短介绍熊彼特的演化理论三部曲以及主要理论模式的演化原理。其主要模式包括:企业家创新与随后适应的马克I模式、寡头垄断的创新与适应的马克II模式,以及主要社会部门之间共同演化的马克III模式。第11章叙述《发展》和《周期》分析的马克I模式的基本工作原理。这个模式是建立在创新和适应的替换周期的基础上的,按照熊彼特的看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式对繁荣和衰退进行分析,而繁荣和衰退则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演化的典型特征。随后的第12章描述他如何在《周期》中采用附加的假设条件,提出了熊彼特式的宏观经济商业周期理论。第13章是对熊彼特的马克I模式的最后讨论,叙述他在《周期》中以对马克I模式进行深入展开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经济150年的历史所做的分析,认为康德拉基耶夫波(Kondratieff
waves)和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的产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第三部分的最后两章虽然是对资本主义历史的理论说明,但它们的依据是《资本主义》一书。对熊彼特来讲,《周期》中的历史研究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变化。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他在《资本主义》中描绘了一个寡头垄断进行创新与适应的马克II模式,这是我们在第14章中处理的问题。最后,我们在第15章说明他还试图认清资本主义经济演化的长期社会条件也是变化,因而提出了被称之为马克III模式的社会主要部门之间共同演化的思想内容。这个模式的工作原理假定每个重要的社会部门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限于篇幅,我们没有对熊彼特的政治演化和科学演化理论进行系统分析。

第四部分仅由第16章“最后的岁月(1943~1950年)”组成。本章重点讨论熊彼特的经济和社会演化理论中未能完成的地方,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他去世的时候,他还有几个经济研究项目没有完成,其中的主要项目是他去世后出版的《经济分析史》。他还留下了其他一些“正在进行的工作”(参见安德森,2009年,第三部分)。如果我们把“正在进行的工作”加以引申,则可以说明熊彼特的演化理论其实是个整体。由此观之,本书有个没有点明的隐含结论,那就是我们迫切需要对熊彼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对这个隐含结论的详细解说超出了本书的范围,因为这需要我们对现代的演化论社会科学进行重新考察,也需要我们对熊彼特的研究工作仍在为有抱负的研究人员所提出的挑战进行相关的重新考察。不过,他的“最后的题目”讨论了把经济演化的历史研究加入到理论研究和统计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这可以看做是对这个隐含结论的部分解释。演化理论是个历史理论,不对纵向的历史数据进行认真的收集和分析就不会取得成功。

以上是对本书结构的具体描述,它告诉我们熊彼特的学术历程是可以和他的演化理论中的经济学内容和社会学内容一起研究的。但是本书还是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是事实,即便是匆忙的读者也能看到这一点。实际上,读者把本书看做是由三本互相缠绕的子书构成(都以本章为开头)的。第一本子书可以称做是“熊彼特的学术生活”,由第2、6、8、9、16章组成。第二本子书研究熊彼特的“经济演化理论”,包括第3、4、5、10、11、12、13、14章。第三本子书揭示“熊彼特的社会演化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第7章和第15章。读者阅读这本子书的时候要注意:(a)社会演化理论在其他地方也有所提及;(b)一些经济学方面的内容(例如第5、13、14章的某些章节)是不能回避的,因为熊彼特是以研究经济演化为起点的;(c)本书基本上把熊彼特的政治演化和科学演化理论排除在讨论的范围内了(关于这点可以参阅安德森,2009年)。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