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易学科学思想——宋代易学六十四卦自然观

書城自編碼: 19446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辛翀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34581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67/6065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41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 》

售價:NT$ 442.0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漫画强国科技”系列(全4册) 》

售價:NT$ 784.0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打破社交媒体棱镜:探寻网络政治极化的根源 》

售價:NT$ 325.0
那一抹嫣红
《 那一抹嫣红 》

售價:NT$ 330.0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十八岁出门远行 》

售價:NT$ 252.0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技术丛书——智能车辆感知、轨迹规划与控制 》

售價:NT$ 661.0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鼻科学与前颅底手术——基于案例分析 》

售價:NT$ 1669.0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 》

售價:NT$ 493.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69
《 现代易学原理 》
+

NT$ 540
《 历史无往不复——《周易》·大义微言(修订本) 》
+

NT$ 228
《 周易消息大义 》
+

NT$ 342
《 阳宅集成 》
編輯推薦:
易学六十四卦科学思想精采解读
內容簡介:
我国宋代,易学家们大兴图式之学,纷纷就易的本质内涵和基因质料给以深度掘析,初步形成了以阴阳为核心内容的哲学自然观,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了对人文理念的理性构建。
本书秉承宋《易传》之彖、象、文言等十翼之精髓,大发易之意蕴,对六十四卦的宇宙观进行了充分阐发,并附有新意。按《序卦传》的卦序程式,首将乾卦给以物之起始定位,然后由有至无,既而有无成屯,渐次展开了阴阳相互作用的力的不同结构的六十四个格局,每一个格局又自成体系,整体构成和展示了一幅螺旋式、循环性推演流变的宇宙发展图式。
本书适合从事易学、哲学及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阅读。
目錄
总序 郭贵春
序言
绪论
卷一
第一卦 乾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卦 坤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卦 屯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卦 蒙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二
第五卦 需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卦 讼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七卦 师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八卦 比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九卦 小畜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卦 履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一卦 泰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二卦 否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三
第十三卦 同人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四卦 大有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五卦 谦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六卦 豫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七卦 随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八卦 蛊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十九卦 临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卦 观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一卦 噬嗑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二卦 贲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四
第二十三卦 剥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四卦 复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五卦 无妄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六卦 大畜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七卦 颐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八卦 大过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二十九卦 坎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卦 离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五
第三十一卦 咸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二卦 恒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三卦 遁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四卦 大壮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五卦 晋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六卦 明夷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七卦 家人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三十八卦 睽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六
第三十九卦 蹇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卦 解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一卦 损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二卦 益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三卦 夬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四卦 姤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五卦 萃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六卦 升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七
第四十七卦 困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八卦 井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四十九卦 革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卦 鼎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一卦 震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二卦 艮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三卦 渐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四卦 归妹卦的阴阳自然观
卷八
第五十五卦 丰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六卦 旅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七卦 巽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八卦 兑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五十九卦 涣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十卦 节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十一卦 中孚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十二卦 小过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十三卦 既济卦的阴阳自然观
第六十四卦 未济卦的阴阳自然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卷一
第一卦 乾卦的阴阳自然观
宋代易学立足于象数, 着眼于义理, 秉承《易传》之彖、象、文言等十翼之精髓, 大发易之意蕴, 充分阐发六十四卦的宇宙观, 并附有新意。按《序卦》的卦序程式,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 ( 《乾? 彖》), 而首将乾卦给以物之起始定位, 同时乾卦本身又自成体系, 并依此为起始和基础, 流演出六十四卦的有序结构模型, 绘制了一幅螺旋式、循环性推演流变的宇宙发展图式。宋代易学家正是基于这种情状而深度解剖易之奥义的。朱熹云: “伏羲仰观俯察, 见阴阳有奇偶之数, 故画一奇以象阳, 画一偶以象阴。见一阴一阳, 有各生一阴一阳之象。”① 将阴阳之象义内蕴于八卦和六十四卦之中, 提出了“见一阴一阳, 有各生一阴一阳” 的哲学命题, 展示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 的宇宙图式。由此而论, 宇宙发展的演化图式至“未济” 状态, 而并无终止, 只是形成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也折射出乾卦之所在状态也是由阴无② 之质而来, 即由无而来、由阴始发, 并不是机械的和孤立的状态, 同时也因其至纯而性健, “阳之性健, 而其成形之大者为天”③, 是要行的。而其行至何方呢? 向坤也, 所以《序卦》之第二卦即是坤卦, 体现出一个由无到有, 再由有到无的内在逻辑。但卦序是首乾而并非首坤, 是什么原因呢? 在宋代人看来, 六十四卦是宇宙有形体万物生演变化的64 个格局或64 种状态, 是以物的有形体存在即可把握体质为前提的, 是讲有形体事物因时而变的生生之道。尽管坤状态可以为乾状态的形成提供环境动力因素, 但物事的“元、亨、利、贞” 过程的流行, 很明显是以形体之有及其可把握性为前提条件的, 并不是对以虚无为对象的根植性反映。乾之为物, 也是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的, 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大者, 而是有一个阳息的过程的, 是渐次而成、有终有始的, “云行雨施, 品物流行, 大明终始, 六位时成” ( 《乾?彖》)。由于阴阳“云雨” 之交互作用, 由始至终, 经过六个阶段而成大乾的状态。可见, 即使是无而生有, 阴而反阳, 这个阴或无也不是纯粹的没有, 而是处于混沌状态的虚无, 正如《老子》中所讲的那样: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就是说道之虚无并非真无或真空, 而是其中有象、有物存在的, 正是其中的物之间“其中有精, 其中有信” ( 《老子》) 而使万物渐次生成。《老子》中所说的“其中有信”, 道明了虚静状态下可生成之物存在着内在的相求或相互作用的力, 用一个“信” 字给以充分表示和提揭。因此, 只能说有无是相通的, 阴阳是相求而动的, 尽管坤阴之象是可以代表虚无状态的, 但不能说六十四卦是讲无的, 而是讲有形体事物的发展规律的,是以物质及其运动状态为研究对象和基础的。乾者为大, 大就是可观, 就是可视可见的, 因此不能把坤排放到乾的前面而对阴或无给以对象性的倒置, 当然, 乾卦之后讲的坤卦所指的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一种状态而已, 不是讲其虚无不可把握的东西。由此可知, 六十四卦所反映或彰显的是物质阴阳属性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结构情状,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自然动力学的发展模式:乾之所以能“元” 能“大”, 是因为其“阳之纯”; 之所以能“健之至”,也是因为其“阳之纯”。阳者, 有也, 阴者, 无也; 阴盛则阳衰, 阴少盛则阳少衰, 阴极盛、极多则阳极衰、极少。反之, 亦然。故要阳大也, 方才能得“元”, 才能“乾始能以美丽丽天下” ( 《乾文言》), 即“乾, 元、亨、利、贞”。
“文王以乾道大, 通而至正, 故于筮占得此卦, 而六爻皆不变者, 言其占当得大通, 而必利在正固, 然后可以保其终也。”① 六十四卦之所以能畅行而不竭, 是由于乾能有“元、亨、利、贞” 四德, 其变化起来能“通而至正”, 即使不变而静处, 也能“当得大通”。朱熹认为孔子把乾道看成天道的理念是有其深厚的自然观基础作支撑的, 天之行健取之于大也,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 《系辞》),乾即天, “尊为阳位, 卑为阴位” (王弼《周易注》), 从而将乾天之性合而成一。
同时他又提出“通而至正” 这样一个动态图式, 实际上是对“乾元用九, 乃见天则” 的动象表达。也就是说, 乾道变化是有原则的, 是乾坤相通才能得正, 并把其概之为“天则”, 即宇宙规则, 从而描拟出阴阳相互作用的动态模式: 乾从坤来, 卦气源于?, 即实有源于虚无, 由于其不断地开展着息阳而拒阴的“刚决柔” 的行为而使刚阳之气益显而朗明, 直至大阳托出形成乾状之态:乾与坤通, 由无而生, 坤阴乃云险之象, 易文言中把乾之象示于龙, 通过“潜”、“见”、“行”、“跃”、“飞”、“亢” 而明示其“行险” 而向前不息之状,“健而无息之谓乾”①, 易道即是天道, 而易道乃以“惧” 来模拟, 正如《系辞下》所云: “惧以终始, 其要无咎, 此之谓易之道也。” 彰明了易道所反映的宇宙状况, 乃实属险象环生之貌, 不惧则不足以运行完“元、亨、利、贞” 的全过程。原因很简单, 乾为六十四卦之首, 其本身就明示了一种坎险之象。“大一生水”, 坎水作为八卦之最初态, 其象一阳夹于二阴之间, 喻示阴阳相杂而交错的生成境况, 故作仲尼象之曰: “天道不可为首也。”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 德行恒易, 以知险” ( 《系辞》) 符示着万物生成起始的乾状态, 必定要经历一个坎险艰难的困峻过程, 必须面对险情而依天道行事, 《乾彖》云: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 邵雍在《观物篇五十三》云: “所以处理性者, 非道而何?
是知道为天地之本, 天地为万物之本。”② 告诉我们要按道而行, 只有经历艰辛才能增长才干, 才能贞固而不息。六十四卦所代表和符示的物事之格局, 归根到底是由乾道即天道流行而来的, 只要成就了乾天之德, 就能在各个不同的格局和状态中游行无阻, 正如胡瑗所说: “乾不息, 然后皆得其所成立也。”③ 那么, 这个乾天之德是如何成就的呢? 这就得从卦气谈起, 乾为四月卦, 承接于三月?卦, 故乾源于卦气之?, 自然而然地告诉给我们一个道理: 阳气要想流行, 必须拒阴柔于远方, 方能保全自己。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刚阳决阴柔的成长理念――?卦之义理。同时, ?卦尽管有“?者, 决也” 之意, 但其上爻为阴,明示了物之彰显健行的宇宙规律, 提出了“亢龙有悔”、“天道不可为首也” 的自然法则, 这样乾卦语境系统才得以完善。文王以“乾, 元、亨、利、贞” 来充其卦辞, 定其四德, 实为最妥不过, 其余卦即使有此四德也都有条件来限定,如屯卦卦辞为“元、亨、利、贞, 勿有攸往, 利建侯”, 多了一个“利建侯” 的条件。随卦的卦辞为“元亨, 利贞, 无咎”, 多了一个“无咎” 的条件, 等等。
乾卦的爻象及其所摄之义理, 生动地展示出了阴阳动态流变的发展程式: 由阴阳之混沌到阴柔与刚阳二体之始分, 再到刚阳体与阴柔体及刚阳体内在阴阳二成分的明晰和互动, 最终使刚阳体内在地出现了阳息而渐大、阴消而护体的发展态势。
初九, 潜龙勿用。
继魏晋王弼等扫象穷理、援老庄入易、大兴义理之风之后, 宋代易学家对“易以道阴阳” 的哲学命题, 已有崭新的认识。以朱熹、邵雍、刘牧等象学派为代表的易学家认为, “阳往交易阴, 阴来交易阳, 两边各各相对” ( 《语类》卷六五) 是外部交易之规律, 同时, 阴阳二者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表现出了“一生两” 的规律: 一个阳上, 又生一个阳、一个阴; 在一个阴上, 也同样又生一个阴、一个阳。也就是说, 阳这个统一体中也包含着阳中含阴的矛盾体, 阴这个统一体中也同样包含着阴中含阳的矛盾体; 并且阳之退即为阴之生, 不是阳退了, 而是别有个阴之生。也就是说, 阴之消, 实为阴之长; 阳之息, 实为阳之长。邵雍也云: “天生于动者也, 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 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 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 而天之用尽之矣。”① 按照当代的说法, 这实际上提出了阴阳交感的动力学原理。乾天地坤各有动静,“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直;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辟” ( 《系辞》)。同时,乾与坤旁通, 乾坤互相涵摄, 乾之六阳乃“动之大者, 谓之太阳”②, 而其初动或始生, 其此时之状态乃“下也” ( 《乾文言》), “初阳在下, 未可施用”③, 按如上规则乃应阴之为大者也, 即阴>阳故曰: “初九、潜龙勿用。” 同时龙德而隐者是为阳长矣, 龙德而不用是为阳息而不至于受损, 其中有一个自然观的动力作用涵存其内。阳刚之体在虚无混沌的状态下明显地处于弱小、“下也” 的状态, 即处于“元” 而“善之长” 的状态, “元者始生万物, 万物得其生, 然后鼓舞而和乐”④。只有使刚阳内在的阳性成分不发挥龙德健行的作用, 即通过阳息的手段, 才能使其自身因阳息而阴显。
在“二女同居, 其志不相得” (王弼《周易略例》) 的阴与阴相排拒的作用下,将外在阴柔体的消阳作用抑制, 阻止其前来消阳、灭阳, 从而出现因“鼓舞”
而“和乐” 的局面。我们说刚阳之所以为阳, 是因为其活性或具有健行的特性,“乾, 健也” ( 《说卦》)。胡瑗定之为“龙者, 有变化之神, 阳气之象也”⑤。若强势阴柔与弱小刚阳发生相求的作用得以发挥, 则阴阳二体之间力的作用必然会将刚阳体牢牢地锁定在固定不变的方向, 使其失去活性, 即灭阳的情状凸显, 那样就不可能有大乾的形成和流行, 也不可能有“元、亨、利、贞” 四德的形成,也就更不可能有“乃统天” 的功效。因此, 孔子赞之曰: “有龙德而隐者也。”
“遁世无闷, 不见是而无闷。” ( 《乾文言》) 胡瑗也有同样的论述: “于此时, 小人道盛, 若其施用则为小人所害, 寡不敌众, 弱不胜强, 祸患斯及, 故戒勿施用。”① 以人事明天道, 在天人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导引下, 指出时下弱阳成分的适宜作为应是“戒勿施用”。
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
六十四卦之每卦六爻, 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或过程。承接上面所言的初九状态, 刚阳体通过息阳而萌生其阳健之德, 同时也使刚阳体的阴柔成分不断地发挥作用, 对外来阴柔体产生出愈来愈大的排斥和远离之力, 使刚阳性成分渐次显露出来, 展示出“见龙在田” 的图像。
此时尽管阳处于上扬态势, 表现出了刚阳体中刚阳成分的逐步提升。到乾九二时位上, 已使刚阳体内在的阴阳成分渐次分离, 这就是乾文言所讲的“静”
而“专” 的道理。乾初九时态下所提出的潜而不用, 是为了不使阳气散失, 也就是说是一个息阳的过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阴阳二成分因“专” 而分离,从而产生了刚阳体内在阴柔成分对外来阴柔体的相斥之力, 正是在这种力的作用下, 排拒和阻止了外来阴柔体的消阳情状。尽管其对外排斥力时下表现出的变化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 但这种状态的保持和维持可以成就其大至。“九二虽未得位, 而大人之德已著, 常人不足以当之。”② 尽管外阴之势相当强劲, 但能以初九潜而息阳的状态去运作, 并终能于九二时位上由潜变见, 虽处没有得位的境地, 但也彰明了这种动态运作潜能的巨大, 真可谓“大人之德已著”, 这是一方面的含义。同时, 另一方面也彰明, 只有大人才可洞察, 只有大阳的出现和助力, 才能使外阴之势得以解脱。
乾之所以能为天、为大, 原因就在于这种运势的推动和流行。因此孔子赞誉大人说: “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 《乾文言》) 大人的品德可谓大矣, 他可以洞察几微, 彰明大德, 故非常人始能及。处于此德之状态, “利见大德之君, 以行其道。君亦利见大德之臣, 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见大德之人, 以被其泽”③, 从阴阳力量的对比情况,提出当此状态下的行动方略应为“利见大人”。这个“利” 字, 表明了息阳而阳长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常人们认为息而可灭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但息而可生才真正是合乎天道的义理本质内涵。这种本质性的东西, 不仅提揭了刚阳体内在阴阳成分的有机统一性和各自独立的个体性征, 而且也说明了义理所要彰明的是内外阴阳之间的力的结构流转变化情形, 从人文的角度来折射出其阴阳的自然哲理, 也正是因为其有宇宙之自然法则涵存于内, 才使其广泛流布于人之生存环境之中。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 无咎。
“乾乾” 乃性体刚健之象, 乾就是健行的代名词。乾乾, 一方面说明刚阳体本身在时下是不断地息阳和长进, 另一方面也明示了刚阳体内在阳阴二成分都处于刚阳之态, 刚阳成分的性刚特质不言而喻, 阴柔成分时下却不是向刚阳成分靠近, 而是进行着背离刚阳成分的?决过程, 这也说明了乾之形成必经?决而彰明。其中的刚阳成分所进行的息阳而?决阴柔成分的过程又当然地成为刚阳体本身大成的过程, 因为物体本质上是形而下之阴阳所成之器物, 器物的阴阳两个组成部分所占据的空间容积恰恰是该物的体质形态。这样, 阴柔成分在得到刚阳成分的排斥作用后而与外来阴柔体也产生了抗拒作用, 体现出刚性的特征, 从而出现了重刚的局面。《乾文言》曰: “重刚而不中”, 言明刚阳体内在二成分的长势和聚升情状。所谓的“不中”, 是说阳势之长盛已打破阴阳力量之平衡态, 因阳息而阳长, 阴柔成分围绕刚阳成分运行的向心力增大, 从而其运行半径也增大,表现出阴势弱小化的演变态势, 即阳≥阴但这种阳阴力量的对比, 仅仅是阳势略占上风, 故戒之曰: “夕惕若厉。”
“厉” 是一种和阴柔体接近的拟人化表达或以象喻意的逻辑化意蕴。阴柔通常是表征小人的, “小人多言、多过、多事、多祸” ( 《帛书易传》), 与小人打交道,是非常危险的, 尤其是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更是如此。因此, 通过这样的话语表达, 是为了形象地反映出阴阳力量的当下状态: 阳≥阴。“君子言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 也。”① 朱熹用“危地” 一词也说明了阳没有胜阴的绝对把握, 涵摄着“阳≥阴” 结构态势。程颐云: “三虽臣位, 已在下体之上, 未离于下而尊显者也。”② 更是言简而意赅, 既为“臣位” 那就不强, 又为“未离于下” 那只能是略强, 还没有达到“尊显” 的境地, 从中体现出宋代易学家对阴阳相对待之势的象思维特征, 由通达人的实际体悟来彰显其人文的精神, 并负反馈到易学自然观的本质上来。“日夕不懈而兢惕, 则虽处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著, 天下将归之, 其危惧可知。虽言圣人事, 苟不设戒, 则何以为教? 作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